能传递丰富情感的沟通方式,是哪几个小动作呢?

能传递丰富情感的沟通方式,是哪几个小动作呢?,第1张

在我们看来语言是沟通的主要方式,但不要忘了肢体动作,表情能够传递出更多的内心状态,话语可以通过技巧来进行修饰,而动作却是下意识本能反应,这也是为什么擅长沟通的人除了比较注意使用言辞之外,更喜欢通过观察对方的非语言传递出来的信息。

孩子沟通也是如此,很多家长抱怨自己整天和孩子说十句他未必能够听进去一句,甚至会把家长的话当耳旁风,孩子与父母之间沟通的隔阂只靠语言其实未必能够解决得了。

和年纪小的孩子沟通,语言能够传达的大部分都是单词代表的含义,说得再深一些,孩子不能理解,所以主要还是要靠肢体语言来让孩子明白想要说话的意思,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两种非语言之外的有力量的传递情感的方式。

1 蹲下的力量

孩子年纪小的时候,他们需要仰望家长才能看到脸上的表情,这个时候和沟通最好蹲下来。即使孩子已经长到了一米四,也要尽可能的蹲下和他们交流。

蹲下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和孩子的目光平视,交流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目光交错,看着对方的眼睛能够增加语言的力量,这是对说话对方的尊重,也是对自己说话的一种肯定。

其实蹲下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让自己内心平静,比如说上一刻还被孩子气的不行,如果蹲下来平视孩子的眼睛,可能怒气就会消散一半。或许是身体的下蹲让怒气也降温,又或者直接面对了孩子此刻的表情,内心有些不忍,总而言之先蹲下能够对心情平复有很大帮助。

当蹲下来和孩子差不多高度的时候,在他们的心中也会更容易将父母和自己放在同一水平面上,这样更有助于孩子说出心里话而不是因为惧怕或者不耐而不愿表达。

家长不能只在心情好的时候就蹲下和他们说话,而生气的时候却高高的站着,让孩子仰望生畏。优秀的父母会站着看着孩子穿衣,让他们体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对孩子不满的时候反而会蹲下来,耐心倾听平和交流,让孩子能够感到平等和坦诚。

蹲下的不只是身体,更是内心要把姿态放低,真的愿意和孩子站在一个平面上进行交流。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有的时候越是愿意平等和孩子沟通,越容易达成共识,孩子也就越听话。

反而是姿态放得很高,总是用家长权威试图控制孩子,他们会更不愿意遵从父母的命令。

家长蹲下的时候不能抱着谴责的目的,很多家长在责备孩子的时候为了能看清楚他们的表情,或者试图用眼神来威慑孩子,才会蹲下和孩子说:“你看着我的眼睛!”这样的教育效果自然只会让孩子感到更加害怕。完全扭曲了蹲下的根本目的。

要从心里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尊重和对待,不能因为年纪小就没有知情权,参与权,决定权,选择权。他们需要的是真正的尊重,目光平视不代表威胁而代表“我和你是一样的”。

蹲下之后不仅要平和的说,更重要的是要耐心的听,积极回应孩子所表达的内容,在平等和温和的交流中,亲子关系才能够更融洽,相互之间才能更加理解。

尤其是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不要总站着批评他们,之所以要责备他们是不想让他们犯同样的错误,这个时候蹲下来告诉孩子他错在哪,让孩子想出积极的解决对策,之后遇到类似的事情就按自己说的去做,才是对待孩子犯错正面的解决方式。

当孩子哭闹发脾气需要安抚的时候,让他们平复情绪最好的方式就是家长蹲下来沟通,陪在他们身边,有助于情绪的恢复。

最后就是孩子害怕的时候,家长蹲下与他们平视有助于孩子内心安全感得到满足,得到了父母无声的支持,焦虑感消失了孩子才能够更进一步的迈出探索世界的脚步。

2 拥抱的力量

年纪小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安全感,而拥抱是最有效的传递安全和信任的非语言沟通方式,拥抱能让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

国外研究表明:从小经常和父母拥抱的孩子,心理素质整体明显高于不常拥抱的孩子。有的时候拥抱和爱抚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

经常被拥抱的孩子长大之后会更坚强,孩子年纪虽小但是他们感知情绪的能力会比大人要敏锐得多,他们能够从父母的肢体语言中发现家长的态度。

拥抱能让孩子有安全感,消除孤独感,满足被关注的需求,从而提升自信。在拥抱的时候不仅是孩子心情会变好,家长同样能够从拥抱中汲取力量。

孩子小的时候最喜欢父母抱抱的,很多时候宝宝哭闹着张开小手希望家长能抱一下并不是无理取闹,而是内心在发出希望得到父母支持的信号,他们渴求情感的回应。

等到长大了之后,孩子虽然表现得并不再需要家长的拥抱,但其实内心还是很渴望的。所以不管是年纪小还是年纪大的孩子,如果家长想要给他们一些支持,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

婴儿时期给孩子最佳的刺激方式就是拥抱,通过与父母的肢体接触,能够给宝宝最佳的感觉和刺激,只有得到足够触觉刺激的宝宝他们各种能力的发展才能更加完整。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除了要蹲下来和孩子沟通之外,最后给他们一个拥抱也许就能够让对抗消失,爱能够融化隔阂。其实除了说教,正面鼓励比负面批评更有助于孩子改正不良做法。

有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只有7%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93%则是通过非语言进行的,38%的音调和55%的肢体语言,对年幼的孩子来说,肢体语言比语言更有力量。所以多尝试用肢体来表达对孩子的态度,其中蹲下和拥抱是最有力的最柔软的情感表达。

向身边的人传递美好情感有很多方式啊,不过我觉得最好的是直接跟他们表达你对他们的情感,因为我们中国人的感情大多比较含蓄,很少有人直白的表达对身边人的情感。

很多情况只有你勇敢的表达了,别人才能明白。

人际传播。传播方式共有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三种,最随意情感色彩最浓的是人际传播方式,双方参与性强,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同时进行或间隔很短,感情色彩强烈。人际传播是一种社会的活动,任何人的生存都离不开和他人之间的交往。

教师内隐的情感是可以通过一定方式显现出来和作用于学生,并将学生情感的变化情况反馈于教师的。教师与学生实现情感交流的墓本方式分为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主要为体态语言)2类:

(1)朗读含情。

教学离不开读。朗读是一种语言艺术的再创作活动,是一种语言环境中的审美体验。教授课文,不能将朗读理解为只是认字。教师要遵循朗读心理过程的情感伴随规律,认真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细心品味情感内涵。然后再通过抑扬顿挫的声调、轻重缓急的语气、快慢强弱的节奏,把感情极力表达出来,读出神韵,读出情味,以声传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思想感情的共鸣,加深他们对课文思想感情的理解和领悟。

(2)形象载情。

情寓于理成于形,具体形象是情感的载体。栩栩如生、具体逼真的形象最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最易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形象的塑造可以是言语描述,或实物模拟,也可以是图画呈现,或音乐渲染,还可以是角色扮演,或实践创造等。

(3)借景抒情。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为了唤起、培养和强化学生的某种情感,可以有意识地创设相应的情境。

(4)点拨激情。

学生情感的发展是从外部、被动、自发的情绪表现逐步转化为内部、主动、自觉的情感体验的。促使这一转化的关键之一是明理。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产生了一定的情感认识及相应的情感共鸣时,教师要积极点拨诱导他们进行抽象和概括,把某种情感引入到理性思考之中,在情感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

(5)因文表情。

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课文为依据,分析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并通过一定的形式表露出来。

(6)体态寓情。

它是指教师将口头语言与体态语言有机结合起来,并通过体态语言来表情达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652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