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到作者的喜爱祖国大美山川及秀丽景色之情,体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祖国的赞美之情。
文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按照时间的顺序,写出了小作者眼中四个不同季节的美丽。 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以及热爱四季的思想感情。
扩展资料
全文四个自然段,春、夏、秋、冬各为一段。三百多个字,篇幅简短,结构简单,每段开头,作者开门见山点明季节中最美的时刻,后面语句作者就抓住这一时刻自己认为最美的景物进行描述。
寥寥数笔,作者用优美的文字选择了四季的典型事物,通过对事物微妙的感觉,敏锐地捕捉了一年四季各自的特色和情趣,读来令人饶有趣味。这也印证了那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善于观察,才有所感。
在清少纳言的眼里,四季之美在四时:春天的黎明,鱼肚色的天空与红紫云彩交融;夏天的夜晚,萤火虫着实迷人;秋天的黄昏,点点归鸦、比翼联飞的雁群,传递着回家的温暖;冬天的早晨,火盆是和谐的保障。在字里行间表现了作者细腻而真挚的情感,溢于言表,让我们深深感受到清少纳言对自然、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
作者目睹丁香花开得格外繁茂,不禁想到自己斗室外年年绽放的三株白丁香,又由丁香花联想起象征着愁怨的“丁香结”。最后发出“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的感叹。
这篇课文是作家宗璞写的一篇散文。文章表达了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正视生活中遇到的不顺心,把它看作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人生才有滋味。
赏析
课文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3自然段,着力描摹丁香花。其中,第1自然段写城里的开得繁茂的丁香花,第2自然段简介地从花色、花香写城外丁香花的美丽芬芳,第3自然段细写斗室外与作者生活紧密联系的三棵白丁香。
第二部分为第4~6自然段,着力感悟“丁香结”。从古人“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中的丁香花,写到自己在偶然的观察中明白“丁香结”说法的由来,最后从丁香结寄予的愁思想开去,对丁香结有了新的思考,体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
诗人郑愁予在对话《朗读者》时说:“作为一个诗人,首先你是一个情人。有资格做一个好的情人,才有资格做一个好的诗人。”由此可见,作者情感的热度关系着作品的温度,作者的抒情力决定着作品的感染力。那么,怎样在记叙文写作中灵活恰当地抒发感情呢?笔者以为,其路径有三:
一、以“实”生发“虚”
“世上绝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一种情感的产生总有其缘起,有其触发点,“触景生情”“情随事迁”这些词语说的就是如此。因此,记叙文所抒之情也必须是从这个触发点去生发开来,不能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这就需要“以‘实’生发‘虚’”,这里的“实”指文中所叙写的景、物、人、事等,“虚”指由“实”而生发出来的情愫。其好处在于“情知其所起”,有根有蔓,以油然而生、自然流露为上。
邱永豪同学的《最好的风景》一文,从父亲“想‘我’所想”写到“急同乡之急”,由“亲情”而及“乡情”,逐层深入地拓展开了“风景”丰厚的内涵。文章先后进行了多次抒情,那么情感是从哪里生发出来的呢?请看:
十年前,我们家买了一辆五菱之光面包车。……它载着父亲经历了风风雨雨,也见证了许许多多的事情。
我的小学是在苏州读的,到了冬天,苏州几乎是要天天下雪的。放学时,天已经黑了,又刮着风下着雪,同学们又饿又冷,所以走到校门口时,大家都急着寻找各自的家长。这时,爸爸总是很机智,他将车上的警示灯打开,一闪一闪的,我很快就找到了他。到了车上,我发现座位上还放着热乎乎的包子,我拿起来一口一口地吃着。透过挡风玻璃,望着外面寻车找人的忙乱情景,我感到父亲开的面包车是一道最好的风景,因为它带着父亲的温度,闪烁着父亲的智慧。 ①
放寒假时,已近春节。爸爸是建筑工地的一个小包工头,而老板总是拖欠工程款,为了让家乡跟随他出来打工的工人们能回家过一个安心年,爸爸决定筹钱将他们的工钱全部结清。结完工资,爸爸与工人们收拾行李准备回家,可是那天买不到车票了,工人们一个个又归心似箭,急得直跺脚。于是爸爸将我们家能不带的东西都拿了下来,让工人们乘面包车一起走。在车里,我虽然感到拥挤,但从工人们脸上溢出的笑意中,我分明感觉到,父亲和那辆车已成为他们眼中、心中一道最好的风景。是父亲用自己的一辆车、一颗心,照亮了他们回家的路。 ②
随着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更迭,爸爸和那辆车都在不知不觉中老了,但在我心中,那辆面包车射出的橘**的光永远给人以暖意,永远是一道最好的风景。 ③
文中①处所抒之情是从父亲开车接送“我”的细节生发出来的。“带着父亲的温度”是从父亲在座位上放着的“热乎乎的包子”而来,“闪烁着父亲的智慧”是从父亲为了让我尽快找到他的车,少受风吹雪打,“将车上的警示灯打开,一闪一闪的”而来。这就使抒情有了依据和内涵,文质兼美。
文中②处所抒之情是从父亲在春节前所做的两件事中生发出来的。在举家指望工人能带回工钱的春节,父亲带着一颗“想人所想”之心,努力筹款,发放工钱,让工人们开心回家;在一票难求的春节,父亲又带着一片“急人所急”之情,腾出空间,载人还乡,让工人们顺利回家。
文中③处所抒之情是从“那辆面包车射出的橘**的光”生发出来的。因为“橘**”是一种“暖色”,本身就带给人一种暖意,同时又联结上文,将父亲带给“我”和“随他一起外出打工的乡亲”的暖意蕴含其中,一语双关,妙化无痕。的确,人会老去,车会老去,而其传递出的温情不仅不会老去,反而会历久弥新,回味绵长。
二、以“虚”升华“实”
情感升华的写作动因是“情动于衷,不抒不快”,而写作目的则在于更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思绪和情怀,凸现文章的主旨和境界。情感升华的主要方式有内心独白、人物对白和作者旁白三种。情感升华时需要注意两点:一要合乎情理。要符合人之常情和生活常识,刻意地拔高只会给人以矫情之感。二要层层铺垫。情感在升华前,要通过充分地叙述和描写来作铺垫,因为只有经过了必要的预热和暖场,情感的升华才显得自然,否则只会给人以干吼生硬之感。
梁舒梦同学的《我敬仰的人》一文,记叙了自己跟随父亲到建筑工地上工的经历,在叙写父亲辛苦忙碌工作的基础上,升华出了对父亲吃苦耐劳、尽责敬业、乐观豁达精神的敬仰之情。那么它合乎情理吗?又经过了哪些铺垫呢?
天刚蒙蒙亮,我来到工地,只见父亲正手执扳手拧着螺丝,豆大的汗珠不断地往下淌, ①似乎是螺丝放置太久生了锈的缘故。此时,他的工友还没有来,他要一个人修好一台坏了的电动机。
“干嘛要这么早啊,人家不都还没上工吗?”我有点不满。
“谁叫我是工头呢?准备工作不做好,耽误工期怎么行?”
太阳渐渐升起来了,我赶忙躲到路边的一个小卖部里蹭空调。此时日头正盛,吊车正把一节塔吊往上吊,父亲一个人攀附在已立好的几节塔吊上,那高度让我心惊。塔吊临近时,他伸手把它拽到相应的位置上,在四个角上把螺丝拧好。我注目凝视,想弄清楚他究竟是如何从一面转到另一面上去的。只见他把一角的螺丝拧好后,两手抓住塔吊箱的横梁,脚下只轻轻一转,整个人便滑过那棱角贴到另一面上去了,我的心抖个不停,这多么危险的动作啊!那是在有五层楼高的半空中啊,那是在身上挂有重物的情况下啊,那是在炎炎烈日下啊!而父亲却还要完成这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这可比杂技惊险太多。 ②
仰望着半空中的父亲,我的心在抖,腿在抖。起早贪黑,吃苦受累,挣钱养家,那是我最爱的父亲;尽责敬业,一丝不苟,技术高超,那是我尊敬的父亲;爬高弄低,不避风险,用生命争取明天的幸福,那是我无法不敬仰的父亲。
临近下午一点,父亲最后一个从塔吊上下来,他黝黑的脸颊已变得通红,身上的衣衫也早已湿透,他轻轻用手碰了一下面颊,“咝”了一声, ③我的心里不禁酸涩起来,那是晒的啊!
几个人聚在小饭店里,等着饭菜,他们的脸上却都挂着笑……
父亲为什么要吃那么大的苦,受那么大的罪?是养活一家老小的责任使然;为什么要比其他工友来得更早,担得更重?是当工头的使命使然;为什么能笑对生活,把生活的苦水化为美酒?是收获生命价值的喜悦与快感使然。为此,作者升华出的对父亲的敬仰之情(加着重号文字)是符合生活的事理逻辑的。
文中划横线的①②③处文字均为细节描写,作者通过工笔细描,将父亲劳作的辛苦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正是因为有了这层层的铺垫和蓄势,加着重号部分的情感升华才显得自然流畅。
作者的情感升华正是因为从平素生活的真切感触而来,是有感而发,“我手写我心”,故而在情感的闸门打开之后,长期蓄积的情感潮水便喷涌而出。因为父亲被晒得黑里透红的脸颊让作者不能不心疼,故而升华能情真意切;因为父亲铁肩上担的道义让作者不能不点赞,故而升华能情深义重。
细节描绘的是父亲的形迹,升华烛照的是父亲的精神,正是因为形神相映,故而相得益彰,感人至深。
三、化“虚”而为“实”
人的情感往往是在不经意之间流露在一举一动、一事一物中的。正是因为“不经意”,故而显其“真”;正是因为流露在举动、事物之中,故而显其“实”。所以,记叙文中的抒情有时也可以化“虚”为“实”,通过叙写人物的所作所为来表现其心之所感、情之所动。我们平常说的“大恩不言谢”“化悲痛为力量”等即为此理。它的好处在于化抽象为形象,化微妙为真切,虽未言情而情自生,让读者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体会得出。
表达作家赞美生命的喜悦欢欣情绪,清新中带着隽雅。文章的抒情议论语言,多融汇在描写语言之中,象画面配诗,抒胸坦怀;
既点化描写语言的内核,又表达了对于人生坎坷,命运浮沉的反思,意厚神凝,情聚思沉,蕴藉含婉,深沉通脱,表现了宗璞文学语言的深厚功力。
文章中,作者借助于辉煌的色彩所形成的气势与活力,极状了紫藤萝新生后生命的繁茂与蓬勃。表明了花的生命之旅也并非一帆风顺,它和人一样,在历史的行程中注定要遭遇各种无可奈何的悲哀和不幸。
这位知友,《春》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抒发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春》——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原文(部分):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扩展资料:
《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作品。《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中国中学语文教材选用。在该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作者感慨过去的回忆,同时眺望现在。从当年离开父亲的伤感联系到现在,表达了对母校的不舍,理解了当年父亲对自己的爱。想把这复杂的感情保留在心中!回忆过去,放眼望去,感慨很多!(文章很不错!自己的感觉,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文中通过人鸟相亲的细腻描写和浓郁的诗意、深刻的哲理,不仅显示出作者对自然、人生的挚爱之情,而且似乎令人感悟到大至宇宙、小至人间,一切美之所在的真谛。正如文章中所写,由于有爱,作者格外认真地观察着小鸟的一举一动;另一方面,由于细心的观察,进一步加深了作者对这天真的生灵的喜爱。文章中这种满溢着爱意的描写非常多,作者用轻盈活泼、疏密有致的笔触给人们精心勾勒了珍珠鸟的形象,谱写了一曲人与动物之间的爱的颂歌。
扩展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