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依恋模式的四种类型》笔记

听《依恋模式的四种类型》笔记,第1张

人类不同于其它物种幼体需要成年个体的悉心照顾的。这个成年个体往往是妈妈,妈妈会成为孩子的“第一重要他人”,幼小的生命出生后首先寻找的第一重要他人——妈妈,妈妈需要养育照料并孩子保护他的安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个依恋关系。

人类养育孩子的另一个特点:不止一个依恋对象,对于人来来说这个方式称作:替代父母的行为,意味着其他可信奈成年人也可以同父母一起养育孩子,例如:爷爷奶奶外婆等。作为一个社会性物种来说:是否有能力照顾一个幼儿,不仅仅是自己的孩子还包括别人的孩子的能力,这个能力影响了整个人类的进化。世界是同一颗心灵。

人类的幼崽需要足够长的时间来发展自己的智力,需要充分的照顾, 在被照顾的过程中吸收大量的成人的经验,成人的能量,成人蕴藏的信息并将此储存到一个幼小心灵的底版上,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潜意识库。

人类的依恋关系与: “获得安全感、需要被看护、被安抚、并且处境安全” 有关。

被看护意味着 : 照顾者能够感知到我们表面行为之下的心理生活 。 被看护并非指待在孩子的身边,而是透过孩子的表面的行为能够去感知到他的心理活动。例如:妈妈提问四岁女儿找不到东西就不停的哭,让她去找也不去就说找不到,只拼命的哭。妈妈懊恼于孩子的脾气不好,简单的小事不去做,就哭。这个妈妈只看到了孩子表面的行为,她虽然在孩子身边但事实上这个孩子就是没被看护到。这就会影响到这个孩子所经验到的依恋的质量,她可能无法感觉安全与母亲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

如何理解安全 : 一方面可以得到保护,受照顾者的保护免受伤害;另一个方面:我们不害怕照顾者,我感受到很安全 ;不会在妈妈照顾时害怕妈妈,爸爸照顾时害怕爸爸。现实生活里孩子是会害怕照料者的,反映出:我们给到了孩子自以为最好的爱,但从依恋关系建设上来说会影响安全依恋关系的构建。

被安抚 :照顾者听到幼体在哭时 能够判断出孩子内在的需要并满足这个需求 。

首先了解孩子表面之下的内心活动,然后做出判断知道他的需求并满足到他,让孩子感觉到这个过程是很安全的,妈妈会保护我,妈妈在我就会感觉自己的处境安全,并且我也不害怕妈妈。

如果一个的童年能够拥有安全型的依恋模式,他会自然的带着模式进入少年、青年时代、成人世界。这种心理状态发展的好可以刺激大脑前额叶皮层的整合性连续生长,从而赋予我们复原力,所以 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力量在生活中创造出健康的具有适应性强的功能 。

依恋模式的四种模式

评估标准是将一岁左右的婴儿与照顾者分开三分钟,再次相聚时婴儿的行为

1婴儿会寻求照顾者的安抚,在被安抚后又能继续进行探索行为——安全型依恋

2婴儿会躲避照顾者——回避型依恋(婴儿明显在回避与照顾者的亲近,意味着在第一年里婴儿没有得到父母应有的看护与安抚,这个习得的反映是婴儿为了生存而产生的)

  或者婴儿在回避一个照顾者时会亲近另一个照顾者,比如回避爸爸亲近妈妈,或回避妈妈亲近奶奶,这样的孩子成年后很难触及自己的情绪和需求不太能够与别人产生很深的亲密。这个一岁多的孩子内在已经有了这样一个信念:我不需要从这个人那里得到任何东西,因为知道他什么也给不了我的。这个信念的背后是这个孩子对于这个照顾者彻底的失望。

回避型依恋关系会形成一个分离的自我,这类人会超理智,将情感与理性部分切断。

这类模式是大脑皮层做出的适应影响着外部的行为和感知,但掌管情绪的边缘系统里依然保留着与他人联立感情联系的深层本能需求的。表面看冷冷的,但内在建立连接的需求仍然在,依然会爱需要爱。

3婴儿会粘着照料者,抓住不放——矛盾型依恋模式:照料者给予孩子的看护与安抚以及安全感是很不稳定的,婴儿的内心不确定照料者是否会满足他希望获得安慰的需求,所以会抓住照料者不放。矛盾型依恋关系不会使婴儿得到安慰,父母是不可靠的。

例如:孩子因为饿而哭。妈妈没有觉察孩子的需求,没有喂他,但妈妈开始胡思乱想:孩子是怎么了生病了?哪里不舒服啦?是刚才吹风了吗?继而又开始想:我是真的不会带孩子,我真不是个好妈妈,天啦,我还辛苦,这可怎么办啊?妈妈被情绪绑架陷入焦虑担忧的状态里,孩子是没法从妈妈那里得到安慰。

人类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是令到我们充分感受周围人情感,并吸收妈妈的焦虑与担忧。对于宝宝来说开始只是单纯的饿引起的哭喊,而和妈妈互动后他除了饿还感受到了焦虑和担忧,孩子就会对于妈妈是否能安慰到自己而不确定,她有时可以有时候又不可以。在这个过程里形成了矛盾型依恋关系。

矛盾型依恋关系形成一个困惑的自我,因为经历过这样的矛盾我们就会放大自己的依恋需求,对照料者对父母就会粘着不放。

如果孩子只粘你,那就意味着: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你的大脑里是否有太多负面想法的编织,你的情绪状态有太多的焦虑担忧。让孩子觉得这个依恋对象超级没安全感,超级不靠谱。

通过孩子的表现可以反思与孩子之间建立的依恋模式

回避型依恋的人超理智左脑活跃,矛盾型依恋右脑过于活跃容易迷失在情绪的迷雾中

4紊乱型依恋:照顾者很抑郁、易怒、暴躁,孩子非常害怕照顾者。如果照顾者是妈妈,妈妈可以会暴打孩子,也可能妈妈不打不骂孩子但会和爸爸之间吵的很凶,或者照料者一直处于惊恐、恐惧的状态,虽然恐惧是属于照料者的,但孩子会不由自主的将这个恐惧吸收到心里的。

这个照料者可能是爸爸或者妈妈或者保姆是这样的状态,这将会激活孩子大脑中两个不同的回路:一个是古老的脑干回路驱使我们做出逃走或者僵住不动的生存反应;一个大脑边缘系统:鼓励你去依恋对象那里寻求安慰与保护。问题就产生了:你没办法靠近又远离同一个人。最渴望逃离与最渴望亲近的居然是同一个人,会致使自己很分裂。

紊乱型依恋关系会致使人在很多方面变得脆弱不堪,很难平衡自己的情绪,很难和别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很难在压力之下保持清醒的头脑。严重的情况会将一颗分裂的种子在一个幼小的心里,说白了就是疯了。

紊乱型依恋关系与之相伴而生的分裂,会是没法将自我不同的面相联系起来,结果导致记忆与情感的分离,思想与行为的分离等心理障碍。

对照四种依恋模式你的感受是什么?你有没对自己多一分理解?对自己的行为多一分反思呢?

如果你看到自己曾经被父母那样对待过,就不要去重复父母的命运,看到自己的喜怒无常恐怖像个魔鬼,那就请你记住:你就是你孩子的原生家庭,你和孩子正在建立依恋关系,你就是孩子的依恋对象。你有责任成长自己,而且如何支持孩子的生命成长,乃至整个家族的传承。

不管你的童年建立的是怎样的依恋关系,又或者你作为依恋对象给你的孩子构建了什么样的依恋关系。重要的不是过去发生了什么,重要的是从现在开始你能否给自己构建起安全的依恋模式,然后将这份安全和稳定给到你的孩子,也给到你的爱人,甚至是你的父母,你的公婆,因为每一个人都曾经是个孩子,每一个人都在寻找一个优质的依恋对象。

所以不仅仅局限于自己,局限于我们的家庭,我们可以扩展至一个更大的群体,成为每个走近你生命的人的安全依恋对象。因为依恋也是爱的一种,珍惜身边的每个人,去好好的爱他们,成为他们安全的依恋对象。

成人的不良依恋,取决于早年体验。

成人依恋是指成人对其童年依恋经历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此依恋经历的评价。与儿童依恋研究相比,成人依恋的研究相对困难和滞后,在成人依恋行为系统中,依恋双方是交互作用的,不像儿童依恋关系中有明确的依恋者(照顾者)和被依恋者。

英国心理学家鲍尔贝认为,儿童的依恋模式会转变为成人的依恋模式,成人通常有三种不安全型依恋:强迫给予照顾型、强迫寻求照顾型、强迫自我依赖性。

一、强迫给予照顾型

这种类型的成人,往往通过取悦和满足别人的需要来获得他人的接纳,他们给予别人帮助常常是因为需要别人的关注。

这种依恋类型的成年人在早期往往母亲有心理疾病(如抑郁,母亲无法正常地照顾孩子,孩子被迫扮演母亲的角色照顾父母或兄弟姐妹等,这种照顾别人的经历促成了他们喜欢强迫给予照顾的倾向。

二、强迫寻求照顾型

可能与童年时期害怕丧失或被遗弃有关,他们的父母往往忽视或拒绝孩子的需要,或者将子放在特定的养育机构中抚养,或者父母经常威胁和伤H孩子,让孩子产生了心理上被遗弃的感受。

这种不稳定和不安全的父母行为很容易导致儿童的焦虑,使儿童成人后过分地渴望爱与支持,有时会表现出过度的依赖或信任。

三、强迫自我依赖型

强迫自我依赖型依恋与强迫寻求照顾型依恋正好相反,他们不信任别人,避免与别人亲近,努力回避别人,以保护自己免受被遗弃的痛苦,这种依恋也可能是由早年被遗弃的体验导致的。

大量研究表明,儿童时期的依恋质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个体后来的发展,这既表现在认知方面,也表现在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方面。与主要抚育者建立了安全型依恋的婴儿往往在认知、人际关系和个性等方面发展更好。

这些婴儿在以后的展中往往具有更强的问题解决能力,玩更复杂、较有创新性的游戏,有较多的积极情感,在同龄儿童中更有吸引力。相反,不安全依恋则与随后的适应不良和行为问题相联系。

成人的不良依恋同样会产生不良的后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人际交往,造成人际关系不良和杜会适应障碍。

2、认知和情绪障碍,有研究显示,虐待导致的混乱型依恋容易导致严重的抑郁。

3、倾向于将自己和他人的快乐情绪知觉为消极的、不愉快的情绪。

4、研究表明,成人的不安全依恋与自杀行为、意症、抑郁症、边缘性人格障碍、情感适应不良、婚姻问题、进食障碍、物质依赖等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密切相关。

对成人不良依恋的干预可采取三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从认知着手。改善这些成年人的认知,让他们能够将依恋对象的情感与自己的体验区分开来。一些研究发现,这种干预方式的效果有限。

第二种方式是让成年人建立亲子关系以外的新的依恋关系。研究证实,稳定的配偶关系有助于改善成年人的不良依恋经验。

第三种方式是让不良依恋者自己养育孩子,获得养育经验。由此促进他们对自身依恋经验的反省,改善他们的不良依恋。

关于分手后何时开始下一段感情,这是一个比较主观的问题,需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来判断。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点可以考量:

1是否已经从上一段感情中走出来。如果上一段感情的影响和记忆还萦绕在心头,容易影响对新关系的判断,最好给自己更多时间逐步放下旧情,彻底走出来。

2是否已经理清自己的情感状况。结束一段感情后,人的心理会有起伏和影响,理清自己的情感状态和目标再开始新关系会更加清晰和稳定。

3时间上的间隔。结束一段感情至少应有一定时间的间隔,最少也需要几个月。很难立即转入新的感情状态,需要时间来平复、习惯没有了旧情人的日常。

4生活状态是否已经稳定。感情的开始和结束会带来生活状态的变化,工作、生活节奏是否已重新找到平衡也会影响开始新感情的时机。

5是否出现令你感兴趣的对象。遇到让你觉得有真摰感觉和吸引力的人,也会促使你开始考量下一段感情,这种情况下分手时间可以相对更短。

综上,分手后开始一段稳定的新感情,一般最少也需要3-6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可以让自己逐渐从旧情的阴影中走出,找回生活和情感的基调和节奏,然后才是开始一段全新的感情旅程的好时机。

如果你内心觉得已经释然,工作和生活也已经稳定,偶遇那个你觉得真心投入的人选,那么所需的间隔时间会更短。但任何情况下,都需要给自己足够的时间成熟和理清思绪,而非匆忙转移感情依赖对象。这样才能开始一段健康稳定的新关系。

(1)依恋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身体和情感联系的一种倾向。它是儿童与父母相互作用过程中,在情感上逐渐形成的一种联结、纽带或持久的关系。

(2)由于儿童和依恋对象的关系密切程度、交往质量不同,儿童的依恋存在不同的类型。利用母婴分离反应设计“陌生情景”,测定婴儿的依恋类型,可将儿童的依恋行为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①回避型。母亲(依恋对象)在场或不在场对这类儿童影响不大。这种儿童接受陌生人的安慰和接受母亲的安慰表现一样。实际上,这类儿童并未形成对人的依恋,所以,有的人把这类儿童称为“无依恋的儿童”。这种类型较少。

②安全型。这类儿童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弄玩具,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极,并不总是偎依在母亲身旁。当母亲离开时,探索性行为会受影响,明显地表现出一种苦恼。当母亲重又回来时,他们会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很快又平静下来,继续做游戏。

③反抗型。这类儿童遇到母亲要离开之前,总显得很警惕,有点大惊小怪。如果母亲要离开他,他就会表现极度的反抗,但是与母亲在一起时,又无法把母亲作为他安全探究的基地。这类儿童见到母亲回来时就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接触,甚至还有点发怒的样子。

三种类型中,安全型依恋是较好的依恋类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702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