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依恋模式

关于依恋模式,第1张

    《女心理师》中贺顿的最后一个来访案例是一对中年夫妻,他们因为家庭琐事而发生争吵,最终引发矛盾冲突。贺顿在咨询中提到了他们夫妻之间沟通的模式是追一逃模式,一方拼命地追,而另一方则拼命地逃,结果是误会越来越深,小事变成了大事。这样的夫妻沟通方式其实在生活比比皆是,究其原因,可能与他们各自在人格成长中形成的依恋模式有关。

      依恋模式是决定人与人之间情感纽带的关健。依恋模式决定了从早期的亲子情感关系到成年之后的亲密关系等一系列情感关联。有心理学家把成人的依恋模式分为三种类型,即安全型、焦虑型和回避型。一般来说,安全型依恋模式的人群非常享受亲密行为,通常表现出温暖有爰;焦虑型依恋模式的人群十分渴望亲密,常常对恋爱关系全情投入,但又担心伴侣是不是同样的爱着他们;回避型依恋模式的人群则会将亲密行为等同于独立性的丧失,他们总是尽可能地减少亲昵。  2022-02-24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亲爱的宝贝,感谢我们彼此的选择,初为父母的我们虽然经验尚浅,但却深谙这个道理,所以尽管我们毛躁,但是却倍加珍惜与你紧密相连的这个时期。

或许你不懂这是为什么,你只是单纯地想和妈妈在一起,只要妈妈陪着你,去哪儿里做什么都无所谓,可当妈妈稍稍离开一会儿,你就会变得烦躁、不安,大哭大闹地宣泄着你的情绪,这一系列的行为就是依恋期的表现。

亲爱的宝贝,你不知道对于依恋期的你,妈妈是多么得纠结,一方面享受着被你需要的满足,另一方面却又想让你快点成长。

但是,妈妈知道依恋期对你的重要性,稍有不妥,就会对你的青春期乃至整个人生都产生不良的影响。一般来说,依恋关系的真正确立是在6~8个月至2岁的这个年龄段内,是依恋的关键期;2岁之后交互关系就形成了,宝宝们开始有了自我的观念,会理解除了自己以外的其他人的观点,也会知道父母对自己的爱,并且也开始理解母亲的需要和兴趣。

依恋的关键期,父母怎么做能建立与孩子亲密健康的关系呢?

这一时期的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孩子的关注至关重要。母亲要学会与孩子的正向接触,一般孩子都会通过与父母的肢体接触来感知父母对自己的爱,也会通过肢体语言来感知世界, 所以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多与孩子进行身体接触,并且也要乐与这种方式,因为孩子虽小,但却可以感知到父母的情绪;

其次就是父母不要回避自己的情感,要积极地想孩子表达自己的情感,告诉他们,“我们爱你”,但是孩子也有不想要被关注的时刻,这时候父母可以尊重孩子的意见,也可以委婉地向孩子撒娇“因为喜欢你,才想看你呢”,诸如此类的回答都是可以的,这种充满爱意的沟通方式不仅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距离,也有利于孩子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

亲密关系的风格,取决于依恋体验。

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来的、双方互有的亲密感受,以及互相给予温暖和支持的关系,叫作依恋。

依恋行为始于婴儿期,主要表现在婴儿与其看护者之间。由于最早的看护者多为母亲,所以母亲在人生成长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母子依恋关系建立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格品质的形成。

依恋是孩子与母亲在互动中建立起来的一种亲密关系,由于互动方式的不同,建立起来的依恋关系也是不同的。

心理学家安斯沃斯研究了1岁大的婴儿,提出了母子依恋关系的三种类型:

(1)安全型,最常见,约占66%。

(2)逃避型,约占12%。

(3)矛盾型,约占12%。

研究发现,安全型婴儿的母亲对孩子有较多的反应和回应,对孩子的需求很敏感。依恋的形成是有关键期的,在生命的第一年,尤其是6个月到1岁之间,对形成依恋关系最为重要。

当婴儿从稳定的家庭和照顾者那里活得较好的照料时,更容易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果得不到,就有可能逃避母亲,并在成长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情绪和社会性问题。

依恋理论最初由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提出,他试图理解婴儿与父母分离后所体验到的强烈苦恼。虽然鲍尔比主要关注于理解婴儿依恋关系的实质,但他相信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部人生阶段都具有依恋性。

Hazan和Shaver(1987)对恋爱关系背景中的依恋行为进行了早期考察,他们认为,成人伴侣间出现的情感纽带,以及在婴儿和其照看者之间出现的情感纽带,都是依恋行为系统这一同样的动机系统所导致的。

研究证实,婴儿照看者和成人恋爱伴侣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1、都会在另一方在身边和能够响应时,感到安全。

2、都有亲密、私人性质的身体接触。

3、当不能亲近另一方时都感到不安全。

4、都与另一方分享自己的发现。

5、都会抚弄另一方的面部,并都显示出相互间的迷恋和专注。

6、都会进行“身体交淡”。

基于这些类似,Hazan和Shaver得出结论说,成人恋爱关系与婴儿照看者关系一样,也是依恋。那么,从婴儿到成人的人生过程中,依恋模式是否稳定不变呢?

成人依恋理论最具争议性的结论可能就是:成人的依恋风格是由他/她与父母依恋对象的互动所形成的,早年依恋体验可能影响恋爱关系中的依恋风格。人们对这一观点没有多少争议,但对于依恋倾向的来源和重叠程度的假设,一直争议不断。

  心理上的依恋和融合属于友谊建立阶段。依恋是个体与重要他人间通过亲密互动形成的持久、强烈的情感联系或联结。依恋理论是起源于对动物的观察及实验。

 焦虑矛盾依恋风格的人会因为他们的交际行为,而被伴侣看成是过分依赖,而引来麻烦。他们易于担忧伴侣是否爱自己、伴侣是否珍重自己。回避依恋风格的人难以与他人亲近。他们难以信任他人、也不喜欢依靠他人。依恋模式通常形成于婴儿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226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