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例如,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但

意象,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例如,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但,第1张

D

试题分析:A说法错误,物质决定意识,艺术形象的创造离不开客观事物;客观事物本身存在能动的反映特性的说法错误,B排除;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而意识则不能,C说法错误;答案D正确。

意象的特点及与意境的区别

意象的特点及与意境的区别,意象与意境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它们有其相通、相似的一面,两者之间是有着一定的区别,我和大家一起来看看意象的特点及与意境的区别

意象的特点及与意境的区别1

意象的特点

(1)虚拟性,指意象所具有的非现实性。意象既可以用想象和虚构来表现现实中没有的东西,也可以用非现实的形态表现现实中已有的东西。

(2)感性,指意象可以为主体感官直接把握、感知、体验和感受的直接性和具体性。

(3)想象性,指意象是经过艺术家的想象将“意”与“象”融为一体的产物。

(4)情感性,是艺术家创造意象的重要动力和导引,并伴随着意象创造的全过程。

意象的类型

美学中意象的主要类型有:

①仿象:是主体通过模仿对象世界的形态创造出的意象,它在感性形态、具象上与对象相似,甚至非常逼真,主体有意退居幕后。

②兴象:主体以客观世界的物象为引导,给接受者提供借以触发情感、启动想像而完成意象世界的契机,物象使感兴得以发生,联想得以展开,在此基础上生成的象便是兴象。如王昌龄的诗。

(1) 用超、高、远等字来自然指向的志向的风格语

(2) 用“婉”、“玲珑”等字来描写纤形才气的风格语

(3) 用“浑沦”等字来描写诗人的情绪内容与诗语形式自然 (天然)融和的风格用语

③喻象:主体在客观世界摄取物象,赋予其一定的象征意义,以此种方式形成的意象便是喻象,它带有明显的人工痕迹。

④抽象:抽象指创造主体经过自己的头脑加工,将客体提炼、升华,舍弃具象而代用一些纯粹的形式符号来唤起读者审美情感的一种意象。

意象与意境的区别

第一,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可以举例说明: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

再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一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优美意境的杰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散曲营造了一个游子思归而不得、触景生情的凄凉悲清的意境;为了完成此意境的'营造,作者构筑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把这些名词意象直接连缀,产生的悲凉气氛就是意境。通过这两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意象与意境的鲜明区别。

第二,意象是实有的存在,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比如海子的《日记》,这是他死前在青海德令哈写的一首诗。如果单个地挑出来那些意象,就是:德令哈(地名)、戈壁、草原、姐姐、泪滴、荒凉的城等。然而,作者通过这些意象,一一组合起来,表达了对“姐姐”的思念。

请看原诗:“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德令哈今夜,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我把石头还给石头,让胜利的胜利。今夜清稞只属于她自己。一切都在生长。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空空。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从海子的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意象的实在性;同时也可看出,意境的韵味,那是一个被虚化了的世界。

第三,意境是作家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脱离意境的意象建构是不成功的苍白无力的意象;没有意象的意境是平淡无味的,难以给人美感的失败之作。一个作家,终生追求的目标,就是创造艺术形象,也就是营造不朽的意境。但是,任何意境的创造,都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在意象的基础上营造意境。请看瘂弦的诗《秋歌》:“落叶完成了最后的颤抖,荻花在湖沼的蓝睛里消失。

七月的砧声远了,暖暖。雁子们也不在辽瞏的秋空,写它们美丽的十四行了,暖暖。马蹄留下踏残的落花,在南国小小的山径。歌人留下破碎的情韵。在北方幽幽的寺院,秋天,秋天什么也没有留下。只留下一个暖暖,只留下一个暖暖。一切便都留下了。”这首诗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营造了一个秋天的意境。这里有秋的白描,有对人物暖暖的深情。由“落叶、荻花、湖沼、砧声、雁子、秋空、马蹄、山径、寺院、”这一系列意象,组合融合成一种秋的意境。在这里,意象是材料,意境是最终目的和最高追求。

总之,意象与意境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细微区别。所谓区别,概括起来就是:在创作时,总是先有意象,后有意境;意象是手段和材料,意境是虚化了的艺术氛围,是作家追求的终极目标。二者互相支持、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意象的特点及与意境的区别2

意象是实有的存在,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意境是作家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

意象和意境内涵不同

1、意象

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但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我们把这种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通称为“意象”。

2、意境

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而且我们说意境时只是针对少数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言的,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产生意境。

意象的特点及与意境的区别3

意象与意境的区别及答题方法

一、意象与意境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通常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秋风吹不尽,落叶满长安”,这些句子中的意象,都是自然意象。有时诗歌中所咏叹的社会事物,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所铺陈的社会生活情节和史实,也是用来寄托情思的。

“意境”,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诗学和美学术语,是作者在诗歌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同时也包括作者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二、意象和意境的区别

1、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

例如:白朴的《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鸥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绿叶黄花。”共并列了十二个意象,虽也鲜明生动地呈现出绚丽的秋色图,但并无饱满深挚的情感,缺乏“情与景”“情与理趣”的自然融合,就无法构成“诱发”人想象的“审美空间”,缺乏意境,当然就难以感人了。

2、意象是实有的存在,意境是虚化了的韵致和意味。

比如:海子的《日记》,如果单个地挑出来那些意象,就是:德令哈(地名)、戈壁、草原、姐姐、泪滴、荒凉的城等。然而,作者将意象组合起来,表达了对“姐姐”的思念。

三、常用的意象与意境

1、常用的意象

“梅”,由于古代诗人反复的运用,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的意趣。“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及婚嫁有关。日落、夕阳、秋天、流水等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时光的流逝等。月能思乡,星可传恨,水喻愁多;松喻坚贞,荷、兰喻高洁,菊喻隐逸,竹多劲健;松傲雪斗霜、有凌云之志,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桃花象征美人,杨花多有离散、漂泊之意;柳有柔情之意,又显轻薄,更表惜别怀远之意,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的人,鸾鸟、凤凰喻忠诚的贤士,杜鹃鸟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表达归家之念,鹧鸪、寒蝉能引起人的离愁别绪、羁旅伤感,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灞桥易水多与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命运,又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秋风往往表思归之意,《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与乡思乡愁有关;杜康是酒的代称,贾生、屈原多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多指富商;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等。

2、常见的意境

概括诗歌的意境,常用这样一些术语: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恢弘高远,浩瀚辽阔,博大新奇,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清净悠闲;冷森幽僻,凄清冷落等。

四、提问方式与答题步骤

1、意象:诗中运用了什么样的意象?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题步骤:第一、找出并描摹诗歌意象;第二、概括诗歌意象特征;第三、揭示作者情感。

答题公式:本诗运用了什么意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起到了什么作用……

2、意境: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题步骤:第一、描绘诗中的画面;第二、概括氛围特点(常用术语:幽静、宁谧、繁丽、莽苍、深远、热烈、高昂、悠远、空灵、辽阔、苍凉、优美、朦胧、淳朴、繁华、荒芜、孤寂、渺茫、暗淡、冷寂、悲凉慷慨、缠绵婉转、雄浑壮阔、空寂寥落、萧条荒凉)

李煜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从南唐后主沦为阶下囚,这样的人生经历无疑对他的诗词创作有非常大的影响。当然,事物间的影响是相对的。从李煜不同时期的诗词创作中同样能看到他内心情感的变化。这尤其体现在他诗词的意象的选择之中。

李煜词现存很少,三十六首左右。尽管如此,李煜词在诗词造诣上仍是不可小觑的。词人“独以典籍自娱,未尝干预时政”,将大量时间与精力投身文艺之中。李煜诗词的格调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但是在差别中又在统一。不同时期意象的选择不同。他的诗词的意象的选择前期较为局限,所选取的意象常常是生活所见之景,多描写宫廷生活,词作中多有描写人物形象,宫殿建筑,服饰乐器等意象。

离恨情仇等意象大部分出现在词人创作的后期。自然意象以及“梦”意象在词人的词作中都有出现,到中后期随着生活环境的转变,加之词人心态的变化,在意境的选择上变得开阔,更加关注人生,包含了有对人生的理性思考,思想内容更加深刻。近代学者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同时,同种意象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特点并且透露出词人不同的情感。这与词人生活的环境与内心的情感的变化是息息相关的。由此可见,可以从李煜词作中的意象的选择看出词人情感的变化。

一、 前期意象

李煜词前期的意象比较局限,其中包括人物形象类的意象,男女情爱的梦意象,以及一些自然景物的意象,通过这些意象的描写展现出词人奢华的生活状态和安于这种生活的心态。游国恩曾说:“他(李煜)前期有些词写他对宫廷奢华生活的迷恋,是十足的亡国之音。”

同时,不论是前期还是后期,李煜词都有抒发愁绪的词作,前期的这种愁绪一般是闺怨思人的愁苦之情。虽然是愁苦之情,但是这种愁苦也是建立在平稳的生活之上的。然而随着唐王朝的不断没落,词人内心也变得复杂,出现了一些有避世倾向的词作。总体而言,李煜前期词作的创作意象多为生活所见,表达的情感也是十分欢乐的。

(一)生活奢侈的人物形象

李煜词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包括宫女、 形象,渔父形象等,通过宫廷建筑,女性服饰等来描写和表现人物的形象,抒发词人内心的感慨。词人笔下的人物大部形象美好。词人处在帝王之家,所生活的环境十分有限,在这个时期词人眼中只能看到奢华的宫廷生活,所表现的大都是宫廷宴会场景,所表达的都是安于这种生活的情怀。尽管生活物质上极大的满足,但是作为一个君王却有着无心了却君王事的心,词人的内心也是无奈的。

李煜词中的女性形象,基本上都是宴会中的歌女、 。康德在《其判断力批判》一书曾对审美意象的定义有所涉及:“审美的意象是指想象力所形成的一种形象显现,它能引人想到很多的东西,却又不可能有任何明确的思想或概念把它充分的表达出来”康德对的这种阐述十分符合词人笔下女性意象的特征。如《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描写了宫廷宴会的欢愉,歌女歌声悠扬, 艳姿动人,酒酣时的场景。歌女们都梳妆好,个个都姿色动人。殿上宫女鱼贯而出,在殿中来回穿梭。乐技吹箫不断,歌女的声音不绝于耳, 们姿色优美。

随风飘来熏香的名贵的香气。 们梳妆得“明肌雪”,在宴会中“鱼贯列”,换了衣服歌舞一直继续。歌女的歌声“歌遍彻”。词人受当时花间词派艳情词的影响,多描写这类人物形象,但是这首词最后两句“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词人笔锋一转,写出了在欢愉的宴乐之后的清静之感。在《浣溪沙》(红日已高三丈透)同样描绘了宴会时 、佳人的艳丽形象。通过词三四两句中的“红锦”,“金钗”这两个意象可以看出 穿着的华丽,可以想见宴会中仅仅是娱乐大众的一个 的形象就已经如此华丽与艳丽,那么整个宴会场景的奢华与欢愉显而易见。词第三句一个“皱”字写出了 的衣服太长拖到地上,随着 们的舞蹈的步伐落在地上随意的褶皱。不仅写出了服饰的华丽,也可以体会出舞者舞姿的曼妙。短短两句话将 们的形象表现出来,也将宴会时歌舞升平的场景描绘出来。

结合词人当时的生活的环境,词人身为南唐后主,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满足,生活上是闲暇的。在这个时候词人所看到无非就是宫廷里日常的生活,宴会时的场景就是这个时期词人主要描写的对象,而宴会场景到底有多奢华,就通过宴会中歌女、 们表现出来。但是,词人笔下的女性形象也并不都是向以上词作中表现出来的美好的形象,也有思人离愁的形象。如《谢新恩》(樱花落尽阶前月)樱花已经落尽,月亮照在阶梯前,女子忧愁的依靠在香薰过的床边上,满满的都是回忆。回忆去年的现在好像还在眼前,可是怨恨的心绪依旧还在。

女子面容憔悴云鬓不整,思念的泪水已经沾湿了胸前的衣服。相思之苦无人能解也无法排解,只好将这浓浓的思念之情寄托到梦中。“双鬓不整”、“泪”等意象将女子因愁思而凌乱的形象表现出来。这首词虽然也是闺怨词,但是较之前的闺怨词在思想内容上已经有所提升。这首词中不仅仅是一个女子思念男子的情怀,在此词中也包含了词人的自己内心的愁思,包含了对人生的感叹。较之前的艳情之作有很大的转变。之前的闺怨词仅仅是表现男女情爱,内容空洞且没有实际的意义,尽管词作上依旧可见词人功底,但是内容上却是十分狭隘的。

同时,词人词作中也有像《渔父》这样的有避世倾向的作品。《渔父》(浪花有意千重雪)开篇两句写浪花翻腾好似飘雪一般,桃花李花竞相开放,一派春暖花开之景。“一壶酒”、“一竿纶”将渔父悠闲的渔民生活描绘出来。提着一壶酒,撑着一竿纶,这世上像这样的人能有几人呢?词人在最后发问,实则是表露出自己内心向往这种简单的渔父生活。其二(一棹春风一叶舟)词人想象自己乘着一叶扁舟,和着一轮温暖和煦的春风,一手持着一蚕丝一手持着一鱼钩。岸边长满了色彩缤纷的花儿,独自一人自己斟酒,在江上波涛中只觉得自己是自由自在的。这首词是对上一首《渔父》的进一步的想象和发展。词中“一叶舟”、“一纶茧缕”、“酒满瓯”等意象将渔父畅游江中喝酒赏花的景象描绘的十分生动。

由这两首词可见词人不愿面对凋零生活寻求避世的内心情感。词人面对所处环境的败落心理上寻求避世的安慰,词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惆怅显而易见。结合当时词人所处的社会生活状况,南唐已经岌岌可危,加之词人安于现状以及避世的心态,内忧外患,当所有的一切压到他的身上时,他却无力挽回。又加之妻儿的不幸,国力衰微。这段时期的诗词创作与之前的创作格调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诗词的意象变得开阔,内容上变得丰富,不再是局限于宫廷和闺怨之中,情感也变得丰富。这个时期他徘徊,他矛盾,面对应该承担的责任他无力应对,面对妻儿的不幸他不知如何排解,国家的不幸,自己的不幸,只能寄托在诗词的创作之中。从词人在词作意象的选择上,可以看出他内心的痛苦与不安。

(二)纸醉金迷的情爱梦境

李煜前期关于梦境的描写多为男欢女爱的春梦。如《菩萨蛮》(蓬莱院闭天台女)描绘的是一情郎偷偷幽会女子的情形,从男子的言行和心理活动来刻画两人的情感。词的上阕写男子初到女子的居处,暗见女子睡态的情景。下阕写女子醒后与男子相见的情形。“最能产生效果的只能是可以让想象自由活动的那一顷刻了。我们越看下去,就一定能在它里面愈能想出更多的东西来。”线条的流动,是想象的舞影。

词上阕三四句“翠云光”、“绣衣香”写出女子熟睡的情态,该女子头发乌黑,枕头被抛在一旁,女子身上散发出淡淡的幽香。词最后两句女子惊醒之后,看见是情郎,脸上慢慢浮现出笑容,两人想看无语却柔情无限,将两人之间情意深切表现出来。其二(铜簧韵脆锵寒竹)大胆表露一男子对一位弹琴女子的一见钟情。奏乐者的玉手在琴弦上弹奏出美妙的音乐,乐曲非常的好听,但是奏乐的人更美。男女二人眉目传情、心意相通。下片笔锋一转,宴会后情意却都成空,只能在梦中再见。整首词大胆直露,不拘礼节,是词人对帝王生活的又一次展露。

“纤玉”将女子美好的形象描写出来,“眼色”、“秋波”这一句将女子大胆表露自己情感的态度描绘出来,于此,该女子的形象就出现在读者眼前。这三首词有女子赴约的场景,男子偷偷幽会女子的场景,男女双方在宴会中一见钟情的场景,人物特点鲜明,情感表露大胆直接,将男女之间的情爱描绘出来。通过对人物服饰,情态等意象的描写将人物的形象表现出来,通过这些人物的情态可以透视出词人的情感世界。这两首表现男女情爱的词描写得十分直白,展现了词人纸醉金迷的生活,结合词人的生活处境,词人衣食无忧,政治上无心过问,在这时期词人关注自己,关注风花雪月之事,由此可以看出词人自己对待感情的直接与坦白。故詹安泰先生说李煜此时的词作是:“内容充实而意味不够深厚,描写精细而笔触未能沉着。”

(三)安逸舒适的自然意象

词人前期的自然景物的意象主要包括“月”和“花”等意象,词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主要是渲染当时的气氛,表露词人内心的情感。如《菩萨蛮》(花明月黯笼轻雾)描写了一女子赴约的情状。在一个花朦胧,月朦胧,雾朦胧的晚上,女子终于要和情郎见面,又是兴奋又是紧张。放慢脚步,用手提着金丝绣鞋,迅速下了台阶,一溜烟跑到画堂南畔,拥向自己的思念的人。这首词中女子是小周后,词人将自己与小周后见面时小周后的形象描写得十分生动。

词开头第一句对“花”、“月”、“雾”的精准描写营造出一个朦胧浪漫的意境。再如《喜迁莺》描绘出了一个思念 的形象。天已经微亮,月亮也渐渐落下,只有星星点点的云,而“我”却还无法入眠。只是因为半夜梦见了思念已久的人,淡淡的相思之情慢慢蔓延。

想要借着雁儿来寄托自己的思念,却只能依稀听见雁儿遥远的声音。莺鸟飞散,残花迷乱,深院里一派寂寞。院子里满地的落花残叶,由着它落尽,等着思念的人归来一起赏。词中出现大量的自然景物的意象,“晓月”、“宿云”交代环境,天已经快到早上了,残月也慢慢下坠了,词的开头就奠定了整首词悲凉的基调。用“芳草”代替思念的人,犹然可见所思伊人的情态美好。同时艳而不俗,给人以清新之感。在从这个意象的选择可见词人的闺怨词虽然承袭了花间派的艳丽,却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下阕“啼莺”、“余花”、“片红”这些自然景物呈现出一派思念尤深的气氛。从这些自然景物的选择之中可以看出词人尽管思人情深,但是这种情感依旧局限在花间词的闺怨情感之中。从这些自然景物的意象中可以词人生活状态的安闲。

二、 后期意象

李煜沦为阶下囚,从此过上了寄人篱下的囚徒生活。这一时期李煜词的风格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国破家亡,他不忍回望南唐的黎民百姓,不忍心看到世事这般的变化,不忍心面对自己如此的遭遇。他将他这一腔愁苦,一腔怨恨,一腔无奈都寄托在他的词中。后期的词人的词作中的意象变得十分丰富,词的意境十分开阔,情感表达多为离愁别绪以及对故国的思念。词人后期词作中的意象修饰词也褪尽了前期的脂粉气,形成“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的特点。这个时期词人经历了各种遭遇 之后也开始了对人生的思考,词作中也包含了感慨人生,思考人生的内容,思想层次有所提高。后期词人词作中的意象主要是关于梦境的意象和自然景物类的意象。

(一)怀念故国的山河意象

词人词中的故国山河类的意象。词人在词作后期“山河”这样的意象常常出现,词人通过对故国山川的描绘,表达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如《破阵子》(四十年国家)自南唐开国以来已经四十年的光景了,山川广袤,地员辽阔。高大的楼房直冲云霄,琼楼玉宇,枝繁叶茂,一派盛大的景象。怎么会知晓有战争呢?我一旦成了别人的俘虏,忧愁之心让我日渐消瘦。仍然记得仓惶出逃时宫殿内还演奏着离别的歌。而如今只能对着宫女们独自垂泪了。在这首词中,词人怀念故国美好的山河,在词人的记忆中南唐依旧是鼎盛时期不可被侵犯的南唐。

可是谁人能够料想自己此时已是阶下囚,过着从来都不曾想象过的生活。可是再怎么悔恨再怎么感叹,一切都已经回不到从前了。“山河”代指南唐的故土,“凤阁龙楼”已经直冲“霄汉”,将南唐曾经的盛世表现出来。“玉树琼枝”将树的美好情态表现出来,南唐景色的美好悠然可见。记忆中曾经的美好和如今的遭遇相对比,不难看出词人对故国的思念和对自身的忏悔。同样可以可以看出词人性格的软弱。在这种心系故国的词中已经可以看到词人词作风格的转变。

如《望江南》两首都是通过怀念故国的景色的美好以此来表达怀念之情。两首词开篇“闲梦远”三个字已经表现出了词人的处境。一个“闲”字,这里并不是悠闲之意,而是闲愁的意思,将词人被俘虏之后的无奈表现出来。在这种处境之下,词人对故国的怀念之情尤为浓烈,词人把这种情感寄托在梦境之后。一个“远”字,不仅写出了词人的梦境与现实的遥远,也表达出词人现在的处境与前期奢华生活的之前的遥远。其一怀念的是南国正春天时的场景,江面上的管弦之声不绝于耳,满城飘着柳絮,春天的气息十分浓厚,人们赏花游玩的十分悠闲。

其二怀念的是南国正秋天的场景,描绘出南国秋天清冷的特点。不论是怀念春天时的南国还是秋天时的南国,这些美好的场景都是词人记忆中的样子,结合词人当时的处境,可见词中所表达的故国思怀之情。刘熙载《艺概》中曾说:“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李后主的这类词正是把对故国的思念寄托在特定的意象中,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二)命运多变的梦境意象

对故国的思怀之情在这个时期的创作中常常涉及。词人国破家亡之,被迫成为俘虏之后,备受 ,此时他只能追忆曾经的美好,怀念故国的繁华。如《子夜歌》(人生愁恨和能免?)心中的愁恨何时才能消除,我要哀愁到什么地步。故国在梦中又一次出现,可是醒来之后只能独自垂泪。还能再与谁一起登楼眺望,还记得秋日初晴时郊游欢愉的场景。过去的一切都已经成空,好像这回忆的一切都还在梦中呢。词的上片写出了词人亡国的愁恨以及在梦中想象怀念故国的悲凉之情,用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了这种复杂的情感。这里的“愁恨”一是对囚居生活的无奈,是对自己的自怜,二是对国家破亡的悔恨之情,是对自己的怨恨。一个“独”字表现出词人内心的孤独之感和绝望之情。词人身为亡国之君,对于旧土有着无法割舍的情怀,故国的美好场景常常出现在他的梦境之中。

可是今非昔比,这种落差之感只能增加词人的悲愁之情。所以一觉醒来,发现原来只是梦境一场,不禁伤心流泪。词的下片回忆曾经郊游的场景,宁愿自己不要醒来,一直在梦境之中。“高楼”写出了词人孤苦的处境,词人想登高远眺故国,可是即使登高了也望不见自己的故国,但是即使是看见了故国的一花一木,那又能怎样呢?故国已不可回,南唐也不再是当年的南唐了。

所以词人回忆起当年一起郊游时候的场景,曾经的繁华与词人现在孤苦的处境对比,突出了其中的痛苦之情。正是这种空虚无奈的寂寞与痛苦才让词人发出“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的感叹。词人直抒胸臆,情感直接真挚。“艺术作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就是情感的意象。对于这种意向,我们可以称之为艺术符号。”

这个时期的词人不单单只是怀念故国,怀念曾经的奢华美好的生活,此时的词作中已经包含了对人生理性思考的思想。如《乌夜啼》(昨夜风兼雨),词的上阕主要表现生存环境的糟糕,昨夜风雨来袭,窗帘被秋风吹得发出飒飒的声音,这样的环境描写将词人的愁苦之情表现出来。上阕可以看出词人内心的不安与矛盾之情。

但是词的下阕却表达出了词人开阔的心境。人世间的事情就像流水一般一去不复返,人生也就好似一场梦。在这首词中,词人将人生看得十分透彻,不过是“一梦浮生”,这是词人在经历的人事变化之后对人生理性的思考,词人畅游在他自己的精神世界之中。

(三)人生思考的自然意象

词人后期词作中的自然意象与前期的自然意象有着很大的区别。词人后期词作自然景物变得丰富,借自然意象所表达的情感也变得丰富。

词人笔下的“月”意象在词作中的作用不尽相同。一是渲染环境的清凉之感,抒发词人思念之情。“月”这个意象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寄托思乡之情的典型意象,而词人眼中的月使他怀念起南国盛世的生活,然而词人亡国被俘,这种愁绪就通过月这个意象表现出来。如《望江南》中“笛在月明楼”这一句将愁绪的环境表现出来。

整首词是怀念南国秋天的景象,描绘了故国秋景的美丽,但是词最后一句中一个“月”字却写出了词人的愁情,孤苦无奈之感,加重了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再如《相见欢》中以月为自己抒 怀的对象,表达词人内心的情感世界。独自一个人登上西楼,月亮弯弯如钩,一番寂寞凄清之感。剪不断,理还乱的是离愁,这样的愁绪一直在心头久久不能散去。词人睹物思国,将“月”作为自己感慨人生变化的对象,对月独自站在西楼,烘托清凉的气氛,抒发了词人的离愁别绪以及无奈之情。二是通过对月的描写抒发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词人后期的词作已经不再只是简单的情感的表露,在经历了人事的各种变化之后,词人内心变得丰富,词中包含了对人生变化理性的思考。词人借助“月”这个意象展现了词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小楼”吹起了春风,可是却不愿回想“月明”下的故国,因为词人身在异邦,已经是物是人非。词的上阕两次出现“月”这个意象,明月依旧还是当时的月,而词人自己已经不再是当年的自己,“月”见证了词人的变迁。这里将月的永恒性和人生的短暂相对比,表现出词人对自己人生变化短暂的悲哀,加重了整首词的清凉之感。

词人笔下的“水”意象。词人借助“水”的意象表明词人内心愁绪之多。如《虞美人》下阕“雕栏玉砌”这些故国的建筑应该还在,只是已经归于他国了。问我能有多少的愁思,好似一江“春水”长流不断。词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故国无限的思念。记忆中故国景象的美好,与词人如同一江“春水”般的愁思对比,情感强烈,悲伤之情清晰可见。流水滔滔不绝,词人将自己的离愁之感比作这流水,极言了词人自己内心愁绪之多。词人还借助“水”意象表现人生短暂,命运无常。

如《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春意将尽,帘外微雨纷纷,身上的衣服太薄耐不住寒意。梦中梦见自己回到故国,贪恋在故国时的生活,一觉醒来却发现是梦一场。独自一人时不要登高远眺,看到无限的江上风光,内心的愁绪便会犹然而生。离别的时候太容易,想要再相见的时候太难。落花随春夏秋冬四季轮回,而词人我的春天如流水一般一去不再复返,现在的处境和过去的生活对比一个天上一个人间。词人将自己的人生比作流水,过去美好的人生不再存在,人生的命运无常,难以把握,表现出词人的愁情,增强了词作的悲剧性。

词人笔下的“落花”意象。如《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表达出词人伤春惜花之情,紧接着的一句“太匆匆”简单明了加强这种伤春之情。这句“太匆匆”不仅仅是感慨自然界万物花木都会凋零,同时也是感慨自己的自己安逸的生活太过匆匆,短瞬即逝,只留下孤独的一生。开头这一句就包含了词人对人生流逝的思考。“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既表明风雨的侵蚀导致了林红谢去的太匆匆,也表达出词人由花即人,早年历经的太多的磨难导致了自己命运之春早早逝去。既是叹花的败落,也是叹自身的败落。

李后主没有把哀痛局限在林花上,就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那样:“后主俨然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面对这一切,词人是“无奈”的,可见词人内心的不甘心,自恨自己无力改变的悲凉。“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将林花拟人化,花儿败落不再盛开,词人生逢末世,表现词人与林花之间彼此互相珍惜叹惋的情感。作者移情于花上,将自己的希冀寄托在花上,同样也将这种希望无法实现的惆怅通过谢的林花表现出来。

最后一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词人心中的愁恨就像流水不断向东流一般绵绵不绝,这不仅仅是写出了词人失意无奈的情怀,更是对人生苦痛的感叹,是词人在经历的世事变化之后对人生的思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711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