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鸣,是指在文学接受的过程中,读者与作品表现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进而形成一种与作品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感受。
共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读者本身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情感体验。
2 作品表现了人类的共同美,如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丑恶的揭露等。
3 读者的人生体验与作品中所描绘的情境相一致,产生了相似的情感体验。
4 作品中的某些元素与读者自身的情感记忆相契合,引发了共鸣。
总之,共鸣是文学接受中常见的现象,其产生原因多种多样,但都与读者和作品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感应密切相关。
一、情境认知教学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人类的学习观念经历三大观念的变化,第一种观念是行为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连接过程,它强调了外部环境刺激对学习主体的重要作用,但忽略了学习主体自身的重要作用。第二种学习观是认知学习观,强调学习是学习者对知识的内部理解和自我建构过程,强调了学习者自身对学习的重要作用,但忽略了外部环境对学习者的重要影响。而在20世纪末期兴起的情境主义学习观,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更加注重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探究与对话来看待学习,它综合了行为主义学习观和认知主义学习观的优点和价值,是一种比前两种学习观更为稳定、更为先进的学习观,已在国内外教育实践中广泛应用。
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观念,情境教学在我国的发展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通过具体情境创设,教学能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发展要求,达到我国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根本目标,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政治课堂情境创设的特点
情境创设作为情境认知教学法的重要环节,对于一堂课教学起着关键作用。我通过自己具体的教学实践,认为成功的政治课堂教学,在教学设计中,教学情境创设应具有以下特点:
1情境创设的思想性
思想性是政治课的根本特性。从培养一个什么样的人的角度思索,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决定其情境创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思想方法作为指导思想和核心内容,重点放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上。通过情境创设使学生接受和形成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并把所学习的观点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信仰,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最终成为一个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独立的思想和创造力的人。德育的关键在动情。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还表现在对公民的道德教育上,要求从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几个心理要素出发,通过课堂学习,对学生实行公民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具有现代民主意识的合法公民。遵循一定的道德标准与要求,这也是情景创设思想性的重要体现。
2情境创设的实践性
政治课堂的育人功能相对于其他学科的智育功能更为突出,在新课改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中,政治课堂更加注重价值目标的实现。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遵循政治课堂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与思想方法,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理论,而且必须把理论转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情境的创设过程就是学生的知、信、行的转化过程,使得政治课堂的情境创设具有实践性。这是政治学科教学特点与其他学科注重理论假设和注重推理为特点的教学模式的不同之处。
3情境创设的时代性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任何时代的政治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服务功能,是为一定的社会服务的,它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的烙印,知识是无国界的,但政治是有国界的。我国的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它具有政治服务功能、经济服务功能、文化服务功能等。政治课堂的教学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从政治格局、政治力量的变化中,从经济现象的变化中,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把握时代脉搏,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政治课堂的情境创设要能反映出时代的变化,紧跟时代潮流,具有时代特色。
4情境创设的典型性
政治学科在人文学科当中,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政治课堂要实现对学生思想素质、政治素质、经济素质、法律素质、道德素质、心理品质等课程教育目标,学科的综合性决定了政治课堂的情境创设必须具备典型性的特点。这种典型性表现为能反映一定的时代特色,具有一定的流行性、新颖性、浓缩性。从育人和社会发展来看,这种情境创设还应表现为对学生的启迪性、教育性、深远影响性,这种情境创设是复杂的、综合性的、立体的,它能从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反面折射出时代的特点,既能实现智育,又能实现美育,还能实现德育,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情境创设的生活性
生活中潜藏着无限的教育潜能,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主张。新课程改革提倡教育的生活化,主张从学生的自身社会经验出发,实现学生学习知识的自我建构。从情境教学的角度看,社会生活的各种场面就是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社会生活是情境教学中各种情境的源泉。从知识产生的角度看,知识来源于人们生产活动经验的总结,真实的生活情境是对原始知识的再现。情境创设越接近生活,就越容易形成学生情感心理上的共鸣,促进知识的迁移和思想观点的重建。政治学科的综合性特点,使得情境创设与社会生活联系更为紧密。
6情境创设的开放性
政治学科的综合性特点,要求政治学科教学的情境创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种开放性,首先表现为情境创设的系统性、层次性,通过这种情景创设,能充分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状况。其次是情境的联系性,能够从一种情境联系到另一种情境,实现具体情境的有机转化。再次是角色的开放性,能有效地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对换,形成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交流,达成情感目标。最后是信息的开放性,要求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以社会信息为源泉,通过对具体情境的感悟、质疑,联系引发对生活问题、人生问题、社会问题的探索和思考,最终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大力提升,这是对政治学科情境创设提出的又一大要求。
三、情境创设在政治课堂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政治学科由于其富有思想性、知识性、人文性等特点,使得情境创设的运用范围非常广泛,几乎可以涉及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但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与政治学科的特点来看,情境创设在在政治学科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情境创设的目的
从情境教学建立的条件来看,情境教学中学生所有知识的获得都来自具体的情境,任何一个情境当中都包含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通过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析、思考、加工,最后会形成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教师作为情境的创立者、合作者,要明确创设情境的目的,适当地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在质疑、分析、反思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观点和看法。
2掌握情境创设途径
情境教学结合了行为主义学习观和认知主义学习观的优点,充分发挥了环境与主体对知识认识的双重作用。情境理论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等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所以活动是实现情境教学的根本途径。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下,通过不同的讨论活动、模拟活动、探究活动、训练活动、实践活动等增强个体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形成对知识灵活的掌握,而不是机械被动地掌握。
3抓住情境创设的核心
思想性与德智共生性的特点,要求政治课教学在注重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更加注意学生坚定信念的培养、道德品质的培养,最终形成以社会主义道德为核心的价值观念体系。这就要求政治课堂注重观念意识问题的转化,使得政治课堂的问题思考要比别的学科更深入,更复杂,更具有思辨性,政治课堂的情境创设能使问题出现得更加具体和明了,但不能脱离思辨这一核心特点。
情境教学认知教学法,作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一种方法,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仍然有很多方面值得探究,以上仅是我从情境创设方面获得的一点体会,仅供参考,不足之处,敬请见谅。
摘要: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
多种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思维品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情境情境创设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把握,为学生创造的一种生动活泼如临其境般的教学环境。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情境实际上就是一种以情感调节为手段,以学生的语言生活实际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整体发展为目的的优化了的语文学习环境。它以情为经,将被淡化了的情感、态度重新确定为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学生的兴趣、爱好放在语文教学应有的位置上;它以境为纬,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语言环境的创设,拉近语言学习与学生现实的距离,使死板的语言变成活跃的生活。
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助于诱发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高思维品质。
一、 运用多媒体,带学生走入情境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崭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实现了由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的可能,为学生架起通向理性认识的桥梁。合理使用多媒体,可以渲染与课文相应的气氛,直接作用于学生心理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加深内心的情感体验,迅速进入具体的情境,处于一种最佳的情绪状态。同时还能让学生充分享受文、图、声、像多样光景的赏读意趣。例如:我在教学《再别康桥》一课时,不是按通常的教法即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读课文,而是先将有关的背景资料在屏幕上显示,再放映康桥的美丽风光,然后听课文配乐朗诵。优美凄惋的乐曲引发了学生内心的共鸣,学生们仿佛跨越空间,在康河美丽的晚景里体味到作者对康桥真切、深挚的爱。在一定程度上领略到作品的韵律美、画面美。又如我在教学《台湾的蝴蝶谷》一课时,我先用多媒体播放各种各样的蝴蝶飞入山谷中聚会的情景,学生被这美丽的画面所吸引,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从而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
二、运用图画,设置情境
优美的图画,情境的再现,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对于图文并茂的课文,可以利用图画的展开创设出教材所描绘的情境,再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客观事物,使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在具体的形象中感受与理解,提高认识能力。例如:教学《小珊迪》一文时,体会小珊迪的诚实、善良的品质是教材的难点。教学时,我借助挂图突破难点,向学生展示了两个具体形象的画面。第一画面是小珊迪在街头乞求‘我’买火柴的情景。我首先让学生观察小珊迪破烂不堪的衣着,焦急无奈的神态,体会小珊迪乞求我买火柴的迫切心情。然后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我与小珊迪的对话。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了解小珊迪是一个饱受饥寒的小男孩,他正在饥饿、寒冷中挣扎,使学生对小珊迪产生了深深的同情。第二个画面是小珊迪被撞后躺在床上的情景,出示挂图时,我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叙述看到的情景。通过鲜明而生动的视觉表象,加上学生丰富的想象,学生的情景再次受到触动:小珊迪的家境是那样贫寒,但不属于自己的钱他一分也不要:临死前他牵挂弟弟无人照顾,唯独没有想到自己。他是多么的诚实、善良啊!这样的图文结合,使学生的感情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使他们披文而入情。我分明看到有的同学眼中噙着泪水。小珊迪那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这样的图文结合,还提高了学生的观察与想象力。
三、品词朗读,创设情境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语言的形象色彩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表达出来。魏书生说过:语文老师不应像食品厂的推销员,以把食品卖出去就算完成任务,而应当像保育员,以考虑孩子的胃口,心灵的需要为己任。如我在教学《丑小鸭》这篇课文时,在品词想象,体验被欺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自由读第3自然段,边读边用笔画出描写丑小鸭受欺负的词语。一个学生说:描写丑小鸭受欺负的词有咬、啄、讨厌。另一个学生说:我来补充:孤单、钻出、离开。我接着说:看来,同学们很会抓关键词。现在就请同学们看看图,看哥哥姐姐们是怎么咬丑小鸭的,公鸡是怎么啄的,养鸭的小姑娘又是怎么讨厌丑小鸭的?生分别说图意。在创设情境,体验被冻这一环节,我边演示课件边描述:丑小鸭就这样挨过了一个又一个苦难的日子。慢慢地,天气转凉了,秋天到了(生齐读第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我又边演示课件边描述:同学们,假如你就是这只可怜的丑小鸭,当你望见一群洁白美丽的天鹅在空中翩翩起舞时,你会想些什么呢?一生说:多美丽的天鹅!如果我也和他们一样美丽,那该有多好啊!另一生说:我从没见过这么美,这么高雅的天鹅!我接下去说:同学们,描写这样一种心情,课文用了两个什么词?生一齐回答:又惊奇,又羡慕。我板书词语,说,这样的好词语请你们把它画下来,再读一读,并牢牢记在心里。这个环节的教学,我让学生抓住 又惊奇又羡慕等词语的感悟、朗读,进一步拨动了学生内心的琴弦,使学生进一步走进角色的内心世界。
四、通过音乐,创设情境
音乐,富有优美的旋律,很容易打动孩子幼小的心灵,将他们的情感带入某种境界之中。利用音乐创设情境,可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在教《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时,因为《王二小》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学生对此了解甚少。为了帮助低年级学生理解,为了再现意境,我采用了歌曲引路的方法。新课伊始,我播放了《歌唱二小放牛郎》第一段,优美的旋律,动听的歌曲,渲染了课堂气氛,烘托了小英雄的形象,使学生对王二小油然而生敬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下文的学习作了铺垫。在课文即将结束前,我又播放了《歌唱二小放牛郎》第二段,让学生边听边思考:王二小是个怎样的孩子?在歌曲声中,学生再次体会到王二小的机智、勇敢的品质。学生的情感再一次被激发,对小英雄王二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学习课文的最佳方法就是多读多练、读中感悟。所以在教学《谁的本领大》时,我并没有做过多讲解,而是让学生带着强烈地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这样学生就能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锤炼语言,描绘情境。又如:教《狼和小羊》中虽然只有两个角色,但这篇课文情节生动,对话丰富。因此,我请三个同学为一组,一人演狼,一人演小羊,一人当作者,在反复练习的基础上再到台上来表演。这样的表演增添了课堂教学情趣,加深了学生对文本情境的体验。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是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的愉快教学。教师应该熟悉情境教育的教学模式,熟练而恰当地运用各种情境创设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
共情是在区分自我和他人的基础上对他人情绪的体验和理解,共情既是一种人格特质,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共情的结构和功能是近年来发展心理学、比较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焦点之一。共情不是一个单维的心理结构,而是包含着自下而上的情绪分享过程和自上而下的认知调节过程。情绪分享过程是刺激驱动的自动化的过程,而认知调节过程会对情绪分享过程产生调节作用,两个过程既彼此独立又互相作用,以确保个体社会适应的灵活性。两个过程的不平衡可能会导致社会适应问题,甚至引发心理疾病。
共情是在区分自我和他人的基础上对他人情绪的体验和理解,共情既是一种人格特质,也是一种心理过程。共情的结构和功能是近年来发展心理学、比较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焦点之一。共情不是一个单维的心理结构,而是包含着自下而上的情绪分享过程和自上而下的认知调节过程。情绪分享过程是刺激驱动的自动化的过程,而认知调节过程会对情绪分享过程产生调节作用,两个过程既彼此独立又互相作用,以确保个体社会适应的灵活性。两个过程的不平衡可能会导致社会适应问题,甚至引发心理疾病。
共情是理解和分享他人感受并对他人的处境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共情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涉及到个体社会性的方方面面。共情既可以作为一种特质,也可以作为一种状态而存在。首先,共情可以是一种人格特质或者一般性的能力,是一种“了解他人的内部感受”、“感受他人情绪”的能力和倾向。确实,共情是一种跨情境的特征,且存在稳定的个体差异,有些人就是比其他人更容易产生共情、更倾向于采取亲社会的行为方式,且共情还和某些人格特征有关系。其次,共情还是情景特异化的认知一情感状态,不论是共情的认知方面还是情感方面,产生共情体验最终取决于当时的情境;并需要一个过程。
时间真是转瞬即逝,一周又过去了,一周的经历,可以助长我们的阅历,是时候仔细地写一篇周记了。我们该怎么写周记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语文周记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周记 篇1要学好语文,不仅要认真学好课本上的妙文佳句,还要“海纳百川”,多多积累,以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锤炼自己的表达能力。这样,我们就可以信手拈来,恰当运用。
以前,我语文成绩一向不好,主要是不喜欢看书,不喜欢读和背。为了提高我的语文成绩,妈妈便买了一大堆的谚语、格言、歇后语等书籍,硬让我天天读,天天背,把我弄得是“死去活来”。
日久天长,我倒也记住了不少的谚语、歇后语。
有一次,我去约小明弟弟玩,小明做完作业便和我一起玩。我们在他们院玩时,碰到一位叔叔,叔叔认识小明,便问我小明的成绩如何。小明不好意思说。叔叔便示意让我告诉他。说实话,小明的成绩和院中小亮的成绩不相上下,真是篾条穿豆腐——提不得。当着小明面怎么说呀?我心里面像有一支锋利的矛和一块坚固的盾在打仗一样,矛赞成把小明的成绩如实说出,而盾则认为说了既会伤小明的自尊心,又会伤了咱们的和气。矛和盾打了很久都不分胜负,让我还真拿不准。
忽然,我灵机一动,想:“老师不是教过我们歇后语是由谜面和谜底组成的吗?我只向叔叔说谜面,叔叔一定知道谜底。叔叔听得懂,小明却听不懂,这不就两全其美了吗?”
叔叔又问:“怎么不吱声啊,有什么难言之隐吗?说出来呀!”
我说:“小明的成绩和小亮的成绩是半斤八两。”叔叔一听:“噢!原来是这样。小明最近的成绩如何?”我说:“外甥打灯笼。”叔叔一听明白了,我和叔叔的对话把小明可搞懵了,他听不明白,瞪着两个眼珠直发呆。
叔叔又问:“小明哥哥成绩如何?”我回答:“芝麻开花。”叔叔听了,对我说:“小子,不错啊!”
这句话让我高兴了好几天。因为我从中体会到了语言的艺术:几条歇后语,巧妙而婉转的表达了我的意思,既不伤害小明的自尊心,又准确回答了叔叔的提问。我想,这恐怕就是语文的魅力吧。从此,我对语文是钟爱有加!
语文周记 篇2本单元以“友情”为学习内容。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力图充分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手段来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思维,学会与人相处。
一、一点遗憾:
1学生在用“wu”模唱《友谊地久天长》时,声音很美,但学生没有把模唱时的感觉贯穿到演唱中去,声音的位置偏低,显得声音不柔和。
2 学生在唱谱时,把歌曲第二、三、四乐句完成的较好,但在带入歌词演唱时完成的不是特别好,我觉得在带入歌词演唱过程中,也应把它作为难点来完成。
二、一些闪光点:
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经历过的难忘的场景,使学生或悲或喜,情感得到释放,从而营造出氛围,为直观感悟音乐创造条件。这时学唱歌曲,就可以使学生的情感抒发与音乐形式、节奏自然产生共鸣,从而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建立情感与音乐形式之间的联系。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观看心里话视频、教师的话视频,都是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体味友情的珍贵,情境与情感一致,学生在此基础上产生情感共鸣。在本节课中学生完成了两种体验:练习体验和情感体验,教学效果良好。
作为一名新老师,尤其是专业不对口的老师,如何上好课是我面临的最大挑战。经过指导老师的点拨和自己的思考,我认为以下几点是上好一堂政治课的关键。
一、摒弃传统教学中不适应现代教学的方法方式。
传统教育教学存在许多弊端,在教学方法上,重教师的单向的知识灌输,轻学生主动参与与探究;在教学内容上,轻生活实践;在学习评价上,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二、巧妙导入新课,扩展思维空间。
采用漫画、小品、故事等不同的形式导入新课,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创设情境。
教师依循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需要去设疑,紧扣学生的心弦,时时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情境中以热烈的情绪投入学习,提高课堂的效果。
四、利用好文中的“小栏目”,培养学生的散发思维。
教材中既有名人名言、小知识等材料,又有“想一想”、“说一说”等小栏目,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
五、多给学生议、练的时间,活跃课堂气氛。
如果在一节课中,教师从上课讲到下课,不给学生议、练的时间,学生的兴趣不会那么浓烈,更有可能会困倦,收效较差;如果给他们议、练的时间,学生在议的过程当中畅所欲言,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六、搞好实践活动,培养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把教学与实践活动贯穿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对于这几点,我的指导老师都做到了,每次去听她的课,心里都会由衷产生一种敬佩感。我知道教学上的事不能一蹴而就,但我往这个方向去努力,给学生们呈现一堂堂精彩的课。
语文周记 篇3我是幸运的,因为爸妈工作的原因,我非常少一个人在家。可是只要爸爸妈妈一不在家,我这一天就无聊透顶,星期六就是这样的一天。
一大早,我起来便发现爸爸妈妈留给我的一张便条,才知道爸爸与妈妈有事外出了要晚上回来。我看了以后大大的舒了一口气:“幸好妈妈不在,今天我当家!我可以整天没日没夜的看电视,玩电脑,太爽了!”可是事情没我想得那么开心那么爽。
拿起妈妈给我的包子吃了起来,才发现妈妈没有买我喜欢吃的肉包,而是给我买了两个菜包!要知道菜包是我最不喜欢的包子。哎,妈妈你怎么会这么粗心大意呢?无奈之下我只好拿几包零食吃了起来,刚送到嘴边“不会吧!这是我最不喜欢的XX牌饼干。”我马上叫了起来。没办法我只好硬着头皮吃了下去。
吃完饼干我便去打开电视机,过了几秒,我一看电视机屏幕显示“无服务”,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家的电视机已经欠费多天了,当然不会有节目。啊呀,我只能去玩平时家长不让我玩的电脑了。我一走进书房,咦,在书桌上的电脑呢?看到这一幕我脑海浮现出一个画面:妈妈为了不让我看电视便故意把没交电视费的事情瞒了起来,为了不让我玩电脑,便把电脑藏起来。
我知道妈妈这样做是为了我好,没办法,我只好去遨游书的海洋。我连续看了六七本书才等到爸妈回来,就这样,无聊的一天过去了。
语文周记 篇4一、 课改应以赞许的目光、语言,以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前提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类的本性之一是渴望受到夸奖和赞美。赞许具有伟大而神奇的力量,不容忽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斯雷耳指出:“赞许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开花生长。但是我们大多数的人,只是善于躲避别人的冷言冷语。而我们自己吝啬于把赞许的温暖阳光给予别人。”所以,教师首先要经常善于发现并肯定每个孩子身上不断闪耀着的亮光,即使它很微弱,相信在你的感召下,也会逐渐变得更加强烈而炽热。
新型的课堂应关注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这两种关系的处理,走出条条框框,让师生的情感、态度、认识走进课堂课堂不应以教师的“教”为主,也不应以好学生的“说”为重,而是全班每个学生各抒己见、老师画龙点睛的教学相长
1“严肃”并不是老师的代名词。教师课前送学生一个微笑,消除学生心理障碍;“讲台”也不是老师的主阵地。走进学生中,穿梭于课桌间,才是课堂最美的布局。首先,教师要摆脱教参的“枷锁”束缚,不再做教参的奴隶,“把书上的话和作者的话向学生宣读”,也要转为引导学生通过学教材内容而获得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感受美、欣赏美的情趣。同时,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允许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感受,与学生共同探讨,平等交流,一起争鸣,使语文课堂不再有
权威,不再有条条框框,让师生的`情感、态度、认识真正地走进课堂。如此一来,定会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氛围。
2如何在课堂中既要体现全员参与,又要把握好时间问题,小组合作无疑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之前,小组应选好中心发言人(可每次调换),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中心发言人应认真听取组员意见,然后归纳总结,反馈给老师和同学,使课堂“形散而神不散”,形成热烈的学习氛围。
3教师课间和学生做游戏、谈心,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并且让学生以课堂学习小组的形式经行游戏比赛,增进组员之间的团结力和协调性,为课堂发言做好铺垫。
二、课改应以培养、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目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和有力地应对上级考试,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对掌握基础知识的讲读课的研究中。其实,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语文课改的目标所在。
阅读课尤其是课前预习,给学生创建了自主学习的良好平台,它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但如果没有有效的学习方法的引导,学生的自主阅读就会显得十分渺茫,无从下手。所以,明确要求、合理而有序的学习步骤是学生自学的前提和保障。
第一步:读准字音。
课文是由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汉字组成的。在阅读中,学生通常为了顾及对主要内容的了解,遇到不认识或不确定读音的字不去查字典,不研究,只是囫囵吞枣。这样,不仅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就文章内容而言,也是一知半解。因此,在初读课文时,教师必须让学生一字一句的读,要真正做到掷地有声、顿挫抑扬。如此一来,学生既积累了知识,又养成了认真阅读的好习惯。
第二步:读通句子。
读通句子是理解课文内容的核心环节,但其关键在于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在许多课文中,一些关键词对文章中心的揭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五年级的《学会看病》一文中有这样一句“时间艰涩地流动着,像沙漏坠入我忐忑不安的心房”,其中,“艰涩”表示时间过得很慢,母亲(作者)内心承受着痛苦的煎熬;“忐忑不安”是指母亲(作者)心里十分慌乱,害怕儿子发生意外。词语解释了,句意自然就清楚了,文章所揭示和赞扬的“母爱”主题更是表达得淋漓尽致。
一般,理解文中词语的方法有:(1)查字典;(2)换词理解;(3)联系上下文,就语境反复品读、琢磨。
第三步:读出感悟。
在上述两遍读文中,学生已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基本体会到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首先让学生带着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去读,然后把自己喜欢的语句画出来,再反复朗读,最后将体会到的感受真实地写在句子的旁边。这样,便使学生做到了由被动阅读到主动体验的情感角色转变,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就大大提高了。
第四步:读出有价值的问题。
读懂文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但就大语文的精神而言,在教学中还必须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独到见解和敏锐的洞察力。所以在学生自己学文的时候,除了让学生说出自己所理解的知识之外,还应该结合文章中心或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出不懂的问题。
例如,在教学《慈母情深》一文中,学生就“母亲大声说:‘我很高兴他爱看闲书’”提出质疑:“题目中说是‘慈母’,但她为什么要大声说话,是不是生气了”这个问题就提得很有价值,因为“大声”一词既反映出了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又表现出了她因儿子爱读书而内心无比自豪的情感。所以,学生在提问的同时其语文理解能力又得到了更进一步的训练和升华。
所以,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自学课文能力的培养,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清楚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循序渐进,层层深入。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模式,养成一种习惯,也就为学习找到了钥匙,插上了翅膀。
三、课改应以巧妙、合理的教学思路设计为关键
课堂上,教师如何做到心中有“术”,并能对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神来之笔,提高课堂效率教学思路的设计是授课成功的关键。只有巧妙的构思,因材施教的策略,才能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才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例如,《自然之道》一课篇幅冗长,内容深刻,如果串讲起来既费时又不透彻,于是,我从课文的中心入手,先让学生通过读文找到令自己揪心而又痛心的片段和情景,他们很自然的勾出“一只鸟遇难和数十只鸟遇难”的语句,然后再请学生思考这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前因后果,中心思想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便在最短的时间内最有效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另外,在《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中,我采用了分散。铺垫。两种策略。因为是阅读课,所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喜欢的知识点,然后再相机引导汇报交流,这样就提高了兴趣也分散了难点。课文的重点在于怎样二字也就是变化的原因,所以,我在恶劣的现状方面下功夫,探索原因的欲望便油然而生。
语文周记 篇5我希望得到大人们的理解。却常常因没有得到大人的理解而难过。每一次大人们那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打骂,都叫我伤心。
上次,我到奶奶家去玩,大人们因为忙,叫我照看弟弟妹妹。面对两个小鬼,我先来了个下马威:“今天要听话,千万不要出乱子。不然,害我挨打,你们晓得!”
刚开始,他们还算听话。可没一会,麻烦就来了。“哥哥,我要买东西吃。”“我没钱。”“不我就是要!”弟弟耍起赖,妹妹也跟着来。我花好了这个,那个哭个没完,刚把那个安抚好,这个又哭了。最后,干脆两人大哭起来。
这时,姑姑回来了,见两个小家伙在哭,上来就是一阵责骂。那时,我委屈极了。心里不停地抱屈:“为什么大人不能多听听孩子的解释呢?”
语文周记 篇6从我接手这个班级的那天起,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一直马不停蹄的追赶,这个班级有将近一个星期的时间没有上语文课,其他的班级已经拉这个班级太远太远了,我必须把课文追上他们,这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让这个班级的学生学一课掌握一课,真正在素质上跟上他们,而且甚至超过他们。根据着一点,我想要做好以下几点:
1、 要让学生温故而知新,及时的布置家庭作业,要积少而成多。注重学生平时的积累,而且每天都要让学生作好复习。于是我们课上设计了听写活动,每天布置完家庭作业,我都要进行听写考试,对表现好的同学及时给予鼓励。比如发给他一朵小红花,在班内通报公开表扬等形式,真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 及时与家长沟通,发现学生的不良反映或表现不好的行为、成绩下降等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情况。前一段时间,我发现班内赵俊杰的成绩一路下滑,于是我与家长进行了一次谈话。发现赵俊杰同学原来一直在利用下午放学的时间去体育场练习武术。“强身健体”自然是一件好事,但是要保证给孩子充足的学习时间,而赵俊杰却顾此失彼了。于是我和家长达成了共识,如果他的成绩总是这样,就取消他的武术活动,而一门心思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我想从这以后,他一定会取得好成绩,获得进步的。
3、 后进生要多加关注,不能放任自流。后进生的问题是班内的一个大问题,也是让老师头疼的问题。没有办法,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着个体差异,十个手指还不一般齐呢!后进生自理能力差、贪玩,教师要进行个别指导,多给他们时间,对于难掌握的地方要重点指导,利用放学后的半个小时进行指导学习,使其共同进步!
转载以下资料,仅供参考:
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这充分说明教师不仅“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方法和习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有效途径。本文就此问题谈几点体会和认识.
一、自主学习的内涵和本质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相对于“被动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我决定的自觉能动的学习,实现自主性发展的一种学习理论和学习方式。教师的合理指导是基本前提和保证,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的全过程中主动地、独立地,有支配权利和控制能力。如果学生的学习活动依赖于老师或他人,他的学习是被动的,那么,他的这种学习就是他主学习,根本谈不上具有自主性。
自主学习的本质是学生独立学习,是学生主宰自己的学习。包括两方面涵义:
1、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中,学生既是教育教学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充分认识到:第一,相信学生是发展中的具有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相信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实现的欲望,能够独立地解决问题。第二,教师要放权,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少讲精讲,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思考问题,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品质。第三,教学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教育教学要以学生为起点,以学生为归宿,教师的教要服从于、服务于学生的学,“以学为本,以学论教”。
2、教师是自主学习的指导者。自主并非自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激发,自主学习活动的开展,自主学习方法、能力、习惯的培养,都离不开教师切实而有效的指导。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内在动力;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为自主学习的提供条件,并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帮助学生逐步学会学习。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主要方式
1、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也称求知欲,是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我们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首要的是让学生乐于求知。乐于求知的关键在于激发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实践也证明,当学生对某一门功课的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时,他会积极主动而且心情愉快的学习,努力提高学习成绩。“教学之艺术就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卢梭)。为此,笔者常用音乐、诗歌、典故、漫画、小品、录象、时事政治等,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如复习“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时,笔者引入漫画“地球的三声叹息”并设问:漫画说明了什么?地球的三声叹息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对这漫画很感兴趣,七嘴八舌,议论纷纷,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很快进入了自主学习状态。
2、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合作讨论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它的特点是以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得知识,在学习中真正处于主体地位。开放性问题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催化剂,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交往中,学会互助,学会合作。如在讲“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一课时,笔者设置了“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问题,首先是分小组讨论,采取派代表发言和同学自由发言相结合的形式。讨论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成为了课堂的主体。
组织这种课堂大讨论,把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让每位学生都加入到讨论之中,克服思想政治课堂的那种枯燥乏味、使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也使学生的思维方式从被动发展到主动,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3、注重角色体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思想政治课也具有贴近社会生活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身边发生的案例更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教学中,笔者出示了一则案例:某女青年到超市购买东西,由于警报器响被保安截留并进行检查,事后女青年向法院提起了诉讼。根据这个案例,让学生自编成小品,其中有“原告”、“被告”、“律师”“法官”还有旁听的群众。以模拟法庭的形式使学生理解消费者享有哪些权利?该怎么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生角色体验中,不仅理解了课本知识,也发展了自主学习能力。
4、加强阅读指导,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教学要变“传授”为“点拨”,一方面要知道学生对有关内容,有关材料进行自析自练,灵活运用知识。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阅读,在按知识设计安排“说一说”“想一想”“议一议”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讨论,最后让学生回答、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在尝试、思考、讨论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5、创设新异悬念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如在学习了“我国的基本国情”这一课后,笔者进一步设问,我们生活的周边地区的基本情况又怎样呢?请同学们任选以下一个课题进行调查。人口老龄化现状与对策、环境污染对生活用水的影响、农村生活垃圾问题调查与对策,……。由于问题切合学生生活实际,且较新鲜,而课本中又无解释,这自然会引起学生探索其中奥秘的欲望.通过这些活动,让思想政治课教学逐步将小课堂和大社会有机结合,进一步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提高他们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但必须做到科学、适度,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原则:
1、要有难度,但须在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内,使学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
2、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
3、要简洁明确,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不要含糊不清,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
4、要注意时机,情境的设置时间要恰当,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 ⑤要少而精,做到教者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且深。
每当谈及数学课程情境化设计这一话题,一般认为它在课程中的必要性体现于如下三点:一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二是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能主动经历学习过程;三是能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课程学习的实践性。从数学教学的客观效果看,上述说法无疑是正确的。情境设置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就相关课题而言,特定情境设置不应仅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还应当在数学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即应当成为相关学习活动的认知基础。
随着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生活化思想在情境设置中起到了决定性导向作用,教师们在每一个数学课题的引入中,都要千方百计去设置生活化的问题情境,用以达到以上三点。然而,在这一过程中,过分追求形式化的情境设置,忽视情境设置有效性的趋势,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 情境设置的几个典型案例
案例一、用“乌鸦喝水”教体积
教学体积的知识前,尽管学生尚未正式学习体积的概念,但对于体积所引起的现象却并不陌生。如低年级语文课中所讲的乌鸦喝水的故事,同学们都知道。于是,新课开始时,教师让一个同学回顾乌鸦是怎样喝水的。待学生口述后,再出示一个装有墨水的水杯和几块石头,让一个同学模拟表演乌鸦想办法喝水的过程。通过实验,学生清楚地看到随着石头的增加,水面渐渐上升。时机成熟,教师话题一转:“为什么水面会上升呢”学生抢着回答:“因为增加了石头”、“因为石头要占地方”、“我知道上升的水就是石头的体积”。这时教师趁机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用数学来解释这种现象,它就是物体的体积”。
这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设置的一个案例。此案例用学生熟知的故事引出新知,有利于激活学生大脑深处的经验,学生在此基础上加以建构,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二、“反证法”课题引入设计
教师通过一则故事引入:传说古代有个迷信神的国家,神是最高的审判长,死囚在处决之前要请神作最后裁决,办法是:在两张小纸片上分别写上“活”字和“死”字,由典狱官让死囚来抽,如果抽到“活”字就可得到赦免。
一次,一个死囚将被处决,他的仇人为了不让他得到赦免的机会,就买通了典狱官,把两张纸片都写上了“死”字,仇人以为这下他死定了。凑巧死囚的一个朋友知道了这个诡计,就告诉了死囚,死囚深思片刻,高兴地说:“这下我有救了”。死囚嘱咐他的朋友千万不要泄露秘密,这样他就能得到赦免。
死囚是怎样死里逃生的
原来是当典狱官宣布抽签办法后,死囚抽出一张纸片谁也不让看便迅速放进嘴里嚼烂了,典狱官慌忙斥责死囚:“你抽到的是‘死’字还是‘活’字”死囚从容镇定地回答:“这很简单,你只要查看剩下的是什么字就清楚了”。这时旁人也异口同声的说:对!剩下的那张纸片无疑是个“死”字,这说明死囚抽的那张应该是“活”字,死囚当众赦免。
此时教师告诉学生,死囚是运用反证法挫败了他仇人的阴谋,从而获得新生。死囚的推理过程是:假设我抽到的是“死”字,那剩下的就应该是“活”字,这与剩下的“死”字相矛盾,因此我抽到的是“活”字,由此引入课题。
这是初中数学教学中情境设置的一个案例。此案例想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知数学中抽象的反证法,寓乐于学,试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案例三、“椭圆”课题引入设计
教师用如下情境引入:一位年轻人从祖父的遗物中发现了一封遗书,上面写着:我家的宝贝藏在一座荒岛上,位于西经X度,北纬Y度。荒岛的东侧有一棵菩提树,西侧有一个石供台,它们正是我家椭圆围墙的两个顶点。椭圆围墙的南北顶点上开有两扇木架院门。我家的所有宝藏,分别埋在这个椭圆的两个焦点上。年轻人惊喜万分,他驾着帆船、带着器具,按照指定的方位找到了这座荒岛。菩提树和石供台依然还在,可是那架木门已经连影子都找不到了,椭圆的院墙也不复存在,只是在一处找到了院墙的基砖。荒岛茫茫,年轻人不知道椭圆的焦点到底在哪里。狂乱中,他到处乱挖起来,由于地方太大,这一切都无济于事。年轻人只好两手空空离岛返航。亲爱的同学们,请你们帮他找到埋有他家宝藏的椭圆的焦点吧。
这是高中数学教学中情境设置的一个案例。此案例是将生活化的情境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引入,试图达到让生活与数学完美融合。
二、 对案例的分析
我们不得不承认,数学教学中情境设置已成为课改以来数学课堂的一道亮丽风景,约八成以上的数学课堂创设了情境,其中一些新颖、有趣、富有思考性的教学情境令人拍案叫绝,像上述案例一。然而,一些俏而虚、牵强附会的情境却让人忧虑,像上述案例二、三。
案例一既能联系小学生熟知的故事,又充分考虑了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此情境的设计,不仅起到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能在该课题进一步展开中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为学生主动建构体积概念创造条件。此案例的运用,充分发挥了数学教学中情境设置的有效性功能。
案例二、三都是以故事为线索设置的情境。教师的出发点是无可非议的,他们积极贯彻新课程理念,将学生认为枯燥无味的数学概念和抽象的数学方法趣味化,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让他们在故事情节中去体验数学、学习数学。但我们仔细分析一下,案例二、三这种引入实在让人感觉是为情境而情境,教师颇费心思编造冗长烦琐的故事来激发学生兴趣,这样的情境设置有效性有多大是不是每一个数学课题都要设置故事情境若要创设情境,什么样的情境设置是好的情境设置我们应当怎样去处理情境设置与数学知识内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又应如何在课程改革这一新形式下保持与发扬数学课程教学的高效率这一中国数学教学的优良传统
三、 情境设置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情境设置力求简洁实用,凸显情境教学的有效性。真实的教学情境不是为了观赏,它不在于刻意制造,更不在于额外添加。教学就如平常生活,简单有效朴实无华才是真。创设情境时,应充分考虑情境的可操作性和简洁性,应本着以创设既能充分感知体验、又能清晰明确切入主题的情境为目的。
应坚决杜绝重形式不求实质的情境设置。许多情境设置往往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当教师用砖敲开门之后,该情境也就退出历史舞台。情境设置应该是与数学学习内容紧密相关、并能体现数学本质、引发学生思考探索。并不是所有的数学课题都需要情境设置,像案例二、三的情境设置,都很牵强繁琐,与其如此,又何须强加一个“情境”呢
情境设置要与学生年龄特点相匹配。情境设置与学生的年龄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低年级儿童对故事、游戏等感兴趣,若能把数学知识编成故事融入学生能亲身经历的真实情景中,则儿童的情绪容易受到情境的感染而陶醉,因而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数学课题都用故事情境引入就不一定合适。
正确处理好生活化、情境化与数学系统性之间的关系。当前,在大量生活化、情境化的素材进入数学课堂后,也出现了另一方面的忧虑:一味强调生活化素材是否会消解课程所应该具有的“数学味”过分突出情境设置是否会肢解和弱化数学本身所特有的系统性因此在设置情境时必须兼顾数学知识的系统性。
正确处理情境设置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系。教学中设置情境往往会占用一定的时间,如果情境设置仅是“敲门砖”的作用,费时又多,那这种情境设置只能是画蛇添足。无论那一种情境设置,都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积极创设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又能在课程开展中发挥重要导向作用的情境,是数学教师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黄翔,李开慧关于数学课程的情境化设计课程・教材・教法,2006(9)
[2] 吴新超用乌鸦喝水教体积湖南教育,2007(7)
[3] 郑毓信课程改革2005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5(1)
(责任编辑刘永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