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形象,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在教学中,情感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情、感觉、情绪、态度等。情感具有理智性、社会性和易变性等特征,具有激智、动力、调节、感染和移情等功能。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智力因素构成学习操作系统,动机、兴趣、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构成学习活动的动力系统。情感的动力功能表现为:如果动力系统作用大,操作系统的效率就高,学习效果就好;反之,学习效果就差。情感能调节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焦虑感,它对于提高学习效率、缓解学习疲劳也有调节作用。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将情感融入教学过程。在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对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形成良好的品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情感教育是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法国启蒙思想家曾说:“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而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以情动人的教学可使学生在和蔼可亲的气氛中学习,在轻松愉快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熏陶,将课本知识逐步内化为自身信念。所以教师在注重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同时,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按照心理学规律塑造和调节学生的情感,加强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的一般目标包括三个内容: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提高他们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帮助他们对自我、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三个方面最后均指向整个教育目标的完成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这也是情感教育的终极或最后目标。
教学实践表明,情感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行为是个性和情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学生的情感活动容易受到情境的暗示和强化。情境即个体所处的一种具有“个性化涵义”的社会心理环境,它能唤起和激发人的某些重要情感,并在不知不觉中使某些情感体验得到强化。作为教师,在实施情感教育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安排学生担任某种活动角色,在角色情境暗示下,学生能获得新的角色体验。
创设成功情境,常常能够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情感。学生从自己所感受到的成功、关心、爱护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关心他人、对人友爱、助人为乐、团结互助等优良的个性品质。一个人对人生的态度,对集体、他人、社会的情感等,往往同他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人情冷暖密切相关。可见,情感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个性的发展,也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情感教育在学生品德形成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情感是影响人格和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有学者指出,人对道德信息的接受以情绪活动为初始线索,个人道德的发展最终由个人内部以情感为核心的动机系统作为内在保证。在道德信息组成的因素中,如果抽去“笃信”的深刻情感,抽去强烈的责任心和追求理想的高度热情,道德信念就成了语言的外壳而失去原有意义。
再如,情感对道德行为有引发和调节作用,情感一旦形成定势,就能够维持和深化人的某种行为,以保证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因此,在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需要把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所灌输的思想转化成学生本身的要求和思想,而实现这种转化,正需要借助于情感教育。教师言传身教,对学生付出真正的关心和爱护,学生才会产生对教师的信任感,才会对教师意见和要求产生肯定的倾向而愉快地接受。教师对学生的真诚和关爱,是赢得学生信任的基础,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心理前提。师爱还能使学生仿效教师的品德。模仿性是青年的重要心理特征之一。心理学关于模仿的研究表明,人们总是趋向模仿爱他和他所爱的人。学生不仅乐意接受他们所爱慕教师的情操和观点,而且还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他们的言论和行动。这样,教师的道德观和行为准则就成了他们的道德观和行为准则。
榜样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它能把教师的优良品质印在学生的思想、行为中。在情感教育中,教师用自身的榜样力量和创造性的劳动,用充满情感的激励,能使学生具有积极价值取向的情感得到张显与发展,形成良好的品德。
三、情感教育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环节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教育成功的秘诀是“尽量地要求一个人,尽量地尊重一个人”。中学生已经基本形成独立的人格,独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教师第一就是要尊重学生,在这种尊重的基础上再用情感去教育学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所以说,情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能滋润学生的心田;能感化学生的心灵。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心理需要”相互印照的过程,是师生“心理交流”的过程。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只有心心相印、情感交融的教育,才会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师生关系是教学领域里人与人关系的具体化,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感关系。师生情感上的一致性,会唤起双方心理的“共鸣”和“共振”,在教学中起巨大的相互调节作用。心理学研究成果已表明:在师生情感的“共鸣”“共振”期所给予的教育,学生接受性最强,效果最佳。
在正确的认知和积极的情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良好的心理关系,能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在教学中,最强烈、最深刻的情感莫过于教师对学生投入的爱。爱的河流是双向流动的,它能够沟通师生思想,协调师生关系,并具有迁移作用,可以产生“教师期待效果”。情感源于需要,人的基本心理需要包括安全、爱和归属、自主和承担责任、被尊重和肯定。这些需要的满足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萌发自我实现等更高层次的需要。
情感教育的价值在于:1对人的生存具有积极意义;2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3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4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5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6完善学生的品德;7有利于学生社会化的发展。情感教育要创造条件保证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成功的体验,在日常交往中都有自尊的体验,从而能够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评价,产生积极的“自我接纳”。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取得成功,体验成功,这是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
因此,情感教育就是在满足学生需要的同时,使其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只要我们善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情育情、以情引情、以情换情,就必然会换来学生的激情和热情,及对教师的亲近感,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因此,情感教育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幼儿园;情感;教育所谓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注意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它非常明确的告诉我们,情感教育在幼儿道德教育中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每个幼教工作者必须重视幼儿良好情感的培养。那作为幼儿园的教师,应怎样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呢?一、以家园配合为依托,营造“情感教育”氛围洛克的《教育漫画》中指出:“儿童的举止大半是模仿出来的。”成人在幼儿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在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在家里,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则更持久、更深远。老师和家长应该互相配合互相督促,努力为孩子营造温馨和谐的环境,让孩子无论在家还是在幼儿园都浸润在情感教育的环境里,通过师长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将所受教育逐渐地内化于孩子的人格之中。二、以一日活动为依托,渗透情感教育1利用晨间谈话向幼儿渗透情感教育思想。每天的晨间谈话是很好的教育时间。幼儿园的孩子小,给他们讲大道理是听不懂的,我们就利用他们喜欢听故事这个特点,给他们讲感恩父母、关爱他人的故事。讲到感动之处,我与孩子一起眼含泪花。慢慢地,孩子明白了父母生养他们的不易,行为上发生了变化:知道在父亲节和母亲节的时候,向他们祝贺;回家的时候,会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如:爸妈下班回家,给爸妈拿拖鞋、倒水、捶背等。这样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关心父母,培养了孩子的爱心,增进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2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情感教育。幼儿园教学活动是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渗透是幼儿园德育实施过程的主要特点。如:我在组织大班社会活动《亲情树》和《我当爸爸妈妈》时,孩子们通过我创设的环境,借助具体生动的事例,体验尊老爱幼的传统文化,幼儿了解到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家里的亲人付出了很多心血和爱心,鼓励孩子为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来回报亲人。另外,我还把情感教育渗透在幼儿游戏和日常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实践活动与思想教育相结合,让幼儿在具体实践活动中体验“情感教育”的内涵,促进了幼儿良好品德的养成。3通过游戏活动捕捉情感教育契机。游戏是幼儿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体验情感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只要教师方法得当,组织得好,就能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感受到情感教育的存在。如在组织角色游戏“妈妈生病了”时,我充分利用创设的情境,启发幼儿思考:妈妈生病了,我们该如何照顾妈妈呢?有的说:给妈妈倒杯茶;有的说:帮助妈妈揉揉酸痛的地方,要比平时更乖巧;有的说:要和妈妈聊聊天,让妈妈多笑……4通过照顾植物,体验关爱之情。在班级的自然角内,摆放着幼儿自己种植的小植物。每天清晨,孩子们进园第一件事便是观察自己的植物,看看发芽没有,是否需要浇水了,有没有长虫子。在照料自己植物的同时,有的孩子见自己临近的植物还没浇水的,也会帮助别人的植物浇上水。大家互帮互助,在他们悉心的照顾下,自然角郁郁葱葱,一派生机。三、以节日为依托,进行情感教育充分利用各种节日作为教育的载体。结合不同时段与季节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主题教育活动。“三八”妇女节、中秋节、春节等节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这些传统的节日将民族之光闪于眼前,寓社会人生于瞬间,是劳动人民的优良传统和美德的真实写照。如在“三八”节前夕,我先请小朋友讲讲自己的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再说说妈妈为你们做了什么事情。孩子们有的说:妈妈为我织毛衣;有的说:妈妈为我洗衣服,烧香喷喷的饭菜……我接过孩子们的回答,顺势推舟:妈妈这么爱你们,为你们做那么多的事情,那你们应该为妈妈做些什么呢?要谢谢妈妈!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响亮地回答着。在“庆三八夸妈妈”活动当天,孩子们为妈妈献上歌曲和赞美诗,并献上自己精心制作的礼物,整个活动始终洋溢着一股温情,体现着孩子对妈妈的爱,活动使孩子们了解妈妈的辛苦,知道感恩母爱,并能用实际行动来回报妈妈的爱,是很好的情感教育活动。四、以幼儿生日为依托,进行爱心教育班里的孩子经常带生日蛋糕来幼儿园,和大家一起庆祝自己的生日,我就抓住这机会,让孩子明白妈妈把自己养这么大,多么辛苦,多么不容易,请妈妈来园跟孩子一起庆祝生日,然后,由孩子亲口跟妈妈说出感谢妈妈的话,或让孩子给妈妈打个电话,说出感谢妈妈的话。记得班里的明明小朋友是离异家庭的孩子,生日那天,明明的妈妈终究抵不住思念,一路风尘仆仆赶来了。当时一见到明明就满眼充满泪水,有很多很多的话要讲,但一张口,眼泪像开闸的水直泻而下。明明抱住妈妈边帮妈妈擦着眼泪,边对妈妈说着:妈不哭。孩子们被温馨感人的场面感动,当天的生日歌唱得特别地深情。五、以关心弱势群体为依托,体验关爱别人的感受在我们的身边,经常会看到一些需要我们关爱、帮助的人群。如:山区的孩子、因灾难家破人亡的孩子、残疾儿童……对于这样一些人,我们更应该教育孩子关爱他们。不仅从物质上,更应从精神上关爱他们。在为四川地震受灾的捐款活动中,孩子们都把自己的零花钱捐了出来,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给灾区孩子带去了光明和温暖。对于生活中的智残儿童,我们更应该尽力帮助他们,为此,我们开展了“小巧手义卖献爱心”活动,孩子们用自己的小手制作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全园孩子把义卖活动中的所用收入,捐给了六位品学兼优的聋哑儿童。孩子们用自己的一片爱心来帮助他们。希望他们能快乐地学习和生活。陶行之先生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让我们携起手来,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去影响感染我们的孩子,把爱的种子播到他们的心中,让爱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的地球充满爱。
小学是小孩子踏入校园环境的第一步,情感教育可以调节小孩子的不适。小学生刚进入校园,我们需要有意识地让他们认识到角色的转换。在家里面,每个小孩子都是宝贝,基本上是有求必应,要什么有什么。但是进入校园环境,这一点就有改变,进入校园,就相当于进入了一个公共场所,小学生需要与大家共享资源。这时候情感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老师需要调节小朋友的不适情绪。
一、情感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小学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学习习惯,应该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而现在的小学教育当中有一些不好的教育模式,家长与老师都有一种急于求成的心理。很多家长和老师都希望学生能够多学一点知识,忽略了小学生心智还不够成熟的特点,也忽略了小学生的情感需求,如果家长和老师一味地给学生强调分数的重要性,什么都用分数来衡量,是不利于小学生的成长的,一个过于严厉的老师或者过于严厉的家长会让小学生产生恐惧心理,所以,在小学教育过程当中,要穿插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在于让学生利用感性认知观察世界,理解为人处事的道理。弥补理论知识的缺陷,让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小学生因为作业太多,压力太大,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自杀跳楼的惨剧偶有发生。从这样的事情当中,我们能够反观情感的缺失就是悲剧发生的源头。此外,情感的缺失可以让学生慢慢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果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无法保持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所以进行情感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情感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情感教育的基础在于师生关系情感教育的基础在于感情的建立,那么在小学教育当中,这种感情,就建立在老师与学生之间。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受欢迎的数学老师,学生喜欢上数学课,因为数学老师在课堂上,会给他们讲一些笑话,或者给他们讲一些小故事,努力营造课堂愉悦的学习气氛,平时数学老师也很关心学生,会注意到某一个学生是不是生病了,有哪些学习上的问题。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学生是能够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与关爱的。而这个过程就是在建立与学生的感情,小学生的感情世界非常简单,他们不懂得掩饰,喜欢的就喜欢,不喜欢的就不喜欢,所以老师要有意识地赢得学生的喜欢,与他们建立情感上的桥梁,这样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普遍的感知来看,一个赢得学生喜欢的老师,这个老师所教的学科,学生都会显得很感兴趣。所以要进行情感教育的基础,就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二)利用视频进行情感教育现在的多媒体设备是十分先进的,老师可以寻找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教育短片给学生看,在视频当中往往有非常具体详细的例子,例如《变形计》,其实里面有很多道理,能够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老师可以结合视频中的事例,跟学生分析,其中的孩子值得学习的地方与需要改正的地方。让他们意识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做什么事情不能太过于极端,《变形计》中的孩子因为家庭条件太好,或者由于家庭条件太差,生活条件的差距很大。在性格养成方面有很大的不同,老师要引导学生去理解好的一面与不好的一面,从而养成良好性格的意识,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三)帮助学生发泄不良情绪小学生其实是非常情绪化的,有些学生的好奇心很重,有些学生的好胜心很强,有些学生的心灵非常脆弱,每个学生都有不一样的性格特点,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当中,老师要面对的是一群学生,而不是一个学生。所以有些时候会顾及不到一些学生的心情和感受,所以有时候会让学生产生不公平的心理,会产生一些不良情绪,比如嫉妒、悲观,老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梳理这些不良情绪。例如,与小学生交流,在交流过程当中,倾听他们烦恼的事情,不高兴的事情,也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写出烦恼,老师去扮演知心姐姐的角色,了解学生的心理。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一定要仔细体会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时让这些学生得到关注。这也就是情感教育的意义所在,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发泄自己的情绪,只是需要用一种合理的方式去发泄,坏情绪就像身体里的毒素一样,只有把它排出去了,学生的心理才能健康。老师要负责打扫学生心里的尘埃,让每一个小学生都有一颗晶莹透亮的心,保留他们的童真。小学生的心不应该有很多戾气,这样会伤害孩子,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也没有好处,所以要帮助学生发泄心中不良的情绪。
(四)注重感恩意识培养在对小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时候,要着重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懂得感恩的人,会懂得考虑他人的感受。小学生也一样,不能因为年龄小,就认为很多事情是理所当然的,父母对于小孩子的要求都会竭尽所能去满足,有些学生在学校里面专横霸道,就是因为不懂得他人的付出,也不懂得体谅他人,这是不正确的。所以在情感教育过程当中,要对学生进行感恩意识的培养,首先要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让其明白父母所有的东西都是辛辛苦苦挣来的;而后要感谢老师的授业之恩、老师的教导,让学生接受了知识,拥有了认识世界的能力;还要感恩他人的馈赠与帮助,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是在生活当中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学会感恩,保持一颗怜悯之心,温柔善良地对待他人,这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重视情感教育,老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运用现实的例子,向学生讲解生活道理,及时梳理学生的不良情绪,让学生学会感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过自己的情感体会,学会体谅他人。因为情感教育对学生的性格养成、价值观念的培养具有十分深刻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小学生的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袁兴来小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知识经济,2010,(13)
[2]毛信元,石婷浅析我国中小学教育中的情感教育[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2,(8)
[3]张文静,李鹰中小学情感培养:内涵、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13,(10)
[4]张淇茹关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管理改革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1)
[5]刘奎志小学教育中的合理惩罚问题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7,(31)
[6]高潇怡尊重的教育:美国小学教育实践背后的核心教育价值观[J]中国教师,2014,(3)
[7]陈万栋中西方小学教育惩戒的比较与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4,(23)
[8]白万姬注重小学教育[J]青海教育,2015,(Z2)
[9]赵申,王永录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课程教育研究,2015,(35)
[10]谷金宇以人为本视角下的小学教育管理模式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16)
[11]王淑艳情感教育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16,(21)
[12]焦淑红新时期小学教育改革与创新刍议[J]甘肃教育,2019,(4)
[13]包建波浅析新时期背景下小学教育的重要性[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8,(7)
[14]赵锋走近理想的小学教育[J]上海教育,2008,(9)
[15]宋军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策略[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7)
[16]余慧斌小学情感教育的特点、内容和方法[J]上海教育科研,1987,(6)
情感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应当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将情感教育与课文教学紧密结合,提升学生对情感的认识,丰富学生的情感。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是中职语文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中职语文教师首先要不断吸收先进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树立明确的情感教育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一、情感教育的含义
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学生的情感、信念以及生活态度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与社会建立良好的关系。将其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情感的关联和引导作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
二、情感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1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情感态度
学生心智尚不成熟,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能够使中职学生在语文教师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下保持积极的情感态度,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为之努力,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2提升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能力
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大量优秀的文章,文章中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的过程中,让学生设身处地地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能激发学生的联想,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提升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获取能力。从这一角度来看,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能够让学生全身心投入教学活动当中,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日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
在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盲点,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常常因为脱离了学生的情感现实而流为空洞的说教。因此,探讨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一、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内涵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心理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情绪反应,是相对稳定的心理结构。情感侧重于人感情的体验和感受,而情绪则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形式。情感有正负两极、多重维度,包括两部分内容:与基本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情感,主要指带有先天性特点,与依恋、交往、尊重、探究、美等需要相伴而生的基本情感;与高级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情感,主要指受教育影响后天习得的伴随对真理的追求、美的鉴赏和创造而产生的情感,也可叫情操或人文情感,具体体现在民族认同感、国家责任感、社会义务感、集体归属感和对自然的崇敬感、对他人的道义感、对全人类的人道感等。而人文情感正是人文素质的核心内容。情感教育就是以重视人的情感培育为教育的切入口,关注情感在人的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和积极影响,并且运用情感机制和条件,寻找如何使情感品质支持人在德、智、体、美、劳
情感教育是指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活动,促进学生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从而产生新的情感,主要包括塑造性格、品质、情感、意志等各方面的素质教育。下面,结合我多年教学及班主任工作经历谈谈中学生的情感教育。
一、当前中学生的情感现状
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情感需要以获得快乐为主,同时需要倾诉安慰、摆脱孤独与消除紧张、寻求理解、获得尊重。当今社会竞争异常激烈,这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多数中学生处于紧张、担忧、焦虑和压力等情绪状态之中,他们需要朋友,需要有人理解,同时也渴望向人倾诉。但中学生的成人感又使他们极力想摆脱成年人对他们的影响。于是他们就把被理解的需要转移到与同龄人的交往上。寻求快乐、渴望得到理解、摆脱紧张感和孤独感就成为中学生强烈的情感需求。
二、中学生情感能力发展不良的原因
在各种情感的影响中,来自家庭的因素所占比重较大。一方面由于中学生面对激烈的中考、高考竞争,常常感受到来自父母方面期望值较高的压力。压力过大,不但不能促进情感的正常发展,反而会出现过多的负性情感,比如失败感、挫折感、焦虑感等。第二个方面是单亲家庭导致学生性格缺陷。现在社会的离婚率较高,中学生的每个班几乎都有不少学生是单亲子女,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永远没有完美的事物,也没有别人的关爱,他们的心理发生了扭曲,得不到别人的关注,往往就以故意违纪来引起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共同的特点是成绩波动较大,直接的原因是思想的不稳定及情感世界的低落与空虚,因此他们往往不易根据时间、地点、场合支配、克制自己的情感,如果一时冲动,可能就会做出极端的事情。三是留守学生情感缺失。“留守学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得他们生理和心理都得不到满足,消极情绪一直困扰着他们,而父母一般都愿意给孩子很多的钱来弥补不在孩子身边的愧疚,但这容易造成孩子生活中的奢侈、浪费、不知勤俭的不良行为习惯,有的青少年自律行为较弱,在没有家长的管理和正确引导下,容易成为问题少年而流入社会。
学校忽视导致学生情感饥渴,也是不容忽视的。情感饥渴对中学生而言主要表现为应有的情感关怀和情感交流缺乏,渴望得到却无法获得而产生的一种情感障碍,多见于孤儿、单亲家庭子女和学困生。孤儿和单亲家庭子女在家庭中缺乏必要的情感关爱和交流,若在学校里仍不能获得,就会出现情感饥渴。产生情感饥渴的学生往往表现为对他人敬而远之,想接近别人又怕受到拒绝和嘲笑。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表现为对集体和他人漠不关心,对得比自己好的人嫉妒和仇视等。有的甚至发生情感偏离性转移,即把受挫的情感转移到不正常的甚至是不健康的情感体验上去。例如,现在就有不少的中学生在学习上多次受挫后,把兴趣转移到低级庸俗的活动上去,如沉迷于网络或者到游戏机室长时间玩游戏等;有的中学生在渴望获得同学的友谊和关爱后受挫,转向与社会上的闲杂人员交朋友,称兄道弟,以获取尊严和愉快等。
三、中学生情感能力的培养 1教师应重视自身情感修养。师生之间关系的好坏无时不在影响着教育工作的成效。和谐、友好、信任的心理环境为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提供良好的条件。有的教师由于自身心理品质等方面的不健全,教育能力较差,不善于正面积极引导孩子,教育手段背离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甚至对学生惩罚或变相惩罚等。因此学生可能产生严重的对抗心理和厌学情绪,从而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的培育时,教师自身的心理品质和严谨的教风就显得尤为重要,表现为富有自制力、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和强烈的情感传递效应。 2帮助中学生正确认知自身情绪。当一个人处于负性情绪状态时,他往往急于寻求摆脱这种情绪的方法,所以总是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内心的感受上,这样的内心世界更难以使人理性地思考、理性地行动,易让情感压倒理智。这种消极情绪的冲动比消极情绪本身更可怕。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每一种情绪,如高兴、气愤甚至焦虑、嫉妒等。使学生认识情绪本身与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获得运用语言准确表达情绪,以及表达与这些情绪有关的需要的能力,并且能够区分情绪表达中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正确的引导他们去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和满足。
3注重培养中学生的情感调控能力。在情感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加强学生的积极情绪、乐观精神等正意识的引导。乐观精神的培养关键在于使学生学会正确地归因,如将失败的原因归于那些通过自身努力能够改变的因素,而不是人力不及的原因,并树立学生的信心。另一方面,当无法用理智的思考消除消极情绪时,就要想办法进行控制和调节,而不要压抑和否认。常用的方法有:转移——愤怒时,就做些需要体能的运动,比如跑步、登山等,将能量释放出来;倾诉——把不愉快的事情和自己的想法向朋友诉说;宣泄——伤心的时候如果想哭就放声哭一场。
4指导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学会移情。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又叫移情。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帮助他们养成一种换位思维的习惯;指导学生学会宽容,使他们懂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使他们能和身边的亲人朋友和谐相处;指导学生学会关心,培养学生乐于了解他人,乐于帮助他人,使学生在助人的过程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获得自我肯定后的自信感和乐趣。
总之,情感在德育工作中的效应是全方位的。我们在抓学生智力因素培养的同时,不可忽略中学生的情感能力培养,这也是素质教育给我们提出的较高要求。
情感是作文的催化剂,它影响着人的认知,激发,推动着人的认识活动向纵深发展,丰富了人的认识内容,带着情感去认识事物,就能使被认识的事物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神奇,化无情为有情,化无生命为有生命,作文平淡、枯燥、无味,就是因为在描述事物时缺乏人的情感,对所写的景物没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深刻情感体验,那是写不出好作文来的。因此,作文教学中应抓住情感教育主线,通过阅读熏陶,交际引发,点拔培养,个性领悟来实现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一、阅读熏陶——进入别人的情感世界看看
语文是一门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的学科,或者说它是一门能教会学生“爱”的学科。“爱”是因为有“悟”。爱情,不仅仅是男女之情,更是一种人生必修的一种态度与世界观,因为有了人的情感,自然界的风雨花草都变得那么多情了,你看朱自清的散文《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谁能不为作者笔下生机勃勃的春天而尽情的陶醉呢?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阅读必然会更加热爱生活,培养自己对生活中一花一草的感情。
阅读,它能贯通古今,横跨时空,使古今中外,一切的思想体验都融于我们的双目之下,并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产生或波澜壮阔,或平静如水,或跃跃欲试,或平静,或安详,或喜悦,或激动的情感体验。它能使学生在学过古典文学之后更加热爱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与古人一同喜怒哀乐。与屈原一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与陶渊明一起“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与李白一起分享把酒月下,“对影成三人”的仙境……它能使学生学过《谁是最可爱的人》、《最后一课》之后更加热爱我们今天的祖国,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增强努力学习,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情感。它能使学生读过《散步》、《父子情》后更加爱自己的亲人,体会亲情的可贵。也能使学生读过一些哲理文章之后更加富有智慧,明白做人的道理……总之,阅读能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人格的感染,进取的勇气,成长的快乐,最重要的是爱的启示。
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阅读一定要进入状态,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同频共振”。没有这一步,阅读就会显得苍白。要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体验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而这些情感是学生作文的基础。现在的中学生,由于他们阅历浅,对于外在世界缺乏深刻的内心体验,常常在作文中感到“无情可抒”,由此导致“无话可说”,进入状态的阅读就使学生能摹仿前人的心境与情感,从而产生自己的情感。
我要求学生写阅读心得。通过写阅读心得,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能静下心来与作者的思路共振,产生思想火花的碰撞与激发。为了不局限学生的思路,我对阅读心得的写作要求是自由的。主要是写阅读的总体感受,也可以就某一点谈自己的体会,也可以摹仿文本的风格自己写一篇类似的文章,甚至,对于一些中差生,可以把原文抄写一遍交上来。特级教师魏书生就是这样要求的,因为就算抄写一遍,也是在进入作者的情感状态,产生阅读熏陶,培养作文情感的效果。
二、交际引发——激活自我的情感世界
许多老师反对学生的讲闲话,但作为语文老师,我倒觉得闲话非讲不可。问题是如何把闲话转化为我们的一个教学资源,其实讲闲话,也是学生之间的一种交际行为,只是这种交际行为发生的时空不对,不应该在课堂上讲闲话罢了。
作文不需要演戏似的精心设计好一道道程序,作文需要的是能在轻松随意中流露出学生的真情实感,而聊天,就能使学生在真诚和坦然的氛围中,交流彼此的感情,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会聆听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心跳,教师也能感受学生内心迸发出来的真诚。
我曾经上过一堂“说说最能使自己感动的一段经历”的聊天课。
主题:最能使自己感动的一般经历;
要求:畅所欲言,以真情感动自己,打动别人;
程序:教师带头示范,学生紧紧跟上,最后总结并布置作文。
我叙述了爱人患病住院的那几个月,白天坚持上课,晚上照料妻子的经历,身处公私矛盾中的我,无可奈何地接受了这样的事实;妻子并没有因为我的辛苦奔波而痊愈,学生的成绩并没有因为我的坚持努力而达到他们该能达到的水平,想到这,我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教室里静极了,只有我一个人的声音,但从学生那专注的眼神中,我知道自己真情的诉说深深的打动了学生。
于是,学生也纷纷站起来讲述了平时深埋于心中的故事,当老板的父亲与手下的女秘书产生恋情,含辛茹苦的妈妈委屈地维持着家庭,这完全是为了我的成长有一个正常的环境,我发自内心的爱妈妈;有学生含泪诉说自己的病房经历,同室的病友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身患绝境,约定出院后同去公园看青山绿水,出院后我听到了他离开的消息,竟然在梦中痴痴地与他一起逛公园……一幕幕人间的悲喜剧,一个个动情的故事,一段段感人的话语。
我感觉一股股情感的张力正在教室里膨胀蔓延,于是我适时作了总结肯定了学生丰富的情感世界,细腻的情感体验,在爱与被爱的人生历程中,他们收获着自己的精神食粮,打造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我最后布置了作文话题,“让我告诉你那一段……经历”。
通过这次作文课,我深深的感到,只有真情才能换来真心,师生之间的坦诚面对面,诉说自己的心声大大提高了作文质量,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一个需要用真情去开发的巨大空间,学生的情感世界一旦被打开,喷涌而出的就是那不可抑制的激情,而教师也能从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中,汲取清亮的生命汁液,使自己的生命之树也勃发出生机来。
三、点拨培养——灵活评价,激发热情
其实写作就像散步。
散步时可以踱着方步迈着碎步,蹦着跳着往前移,悠着晃着向后退;散步时可以摘一朵花,逮一只蝴蝶,捡一块石头;散步时可以看流水潺潺,听山涧鸟鸣……
世界上几乎没有人不会散步,散步不需要有谁来指导。但是,如果真的有人教你散步,告诉你散步时左脚该怎样出,右脚该如何迈,左手应怎样摆,右手应如何放,学着学着,你肯定就不会散步了。
有很多感化院校等机构从事的一种教育方式。情感教育是指调动尽可能多的情感素材或事件对被教育者进行一种极具情感煽动性的教育,比如父爱、母爱;夫妻情爱;兄弟姐妹的手足之爱等当中的、最具有群体共同性特征的典型事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