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社会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社会教案 篇1设计意图
本学期班中开展了有关于运动方面的主题活动,孩子们在自主选择户外手头玩具的活动中我们发现,本班幼儿在选择时经常发生犹豫不决、不知道选择哪种手头玩具合适的问题。通过观察分析,发现这些小朋友有的不能按照自己的需要去选择玩具,只是一味的模仿别人;有的小朋友每天都只选择一种玩具,当这种玩具被选没了,他也不知道选其它玩具等等。为了让小朋友们尝试解决这些问题,更明确自己的选择,更丰富他们每天的游戏内容,设计了本次活动。旨在让幼儿能够通过制定计划解决问题。
活动目标
1尝试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2能用简单方法制定自己的计划。
3知道计划是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和调整。
重点难点
重点:尝试解决生活中出现的问题。
难点:能用简单方法制定自己的计划。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已经初步了解运动区的手头玩具的种类。
2物质准备:小朋友在选择手头玩具时发生问题的视频。计划表、彩笔、几种手头玩具的,胶棒。
活动过程
1导入:
出示视频,引导幼儿发现问题。
(预设——幼儿:xxx没有选择玩具。追问:他为什么没有选择玩具?)
(预设——幼儿:他不想选。引导:他在玩具箱前面走来走去,看看这个玩具,看看那个玩具,说明他是很想选择的。)
(预设——幼儿:他不知道选哪种玩具!追问: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每天要选择什么玩具呢?)
2感知体验: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每天要选择什么玩具呢?来说一说你的好办法。
小朋友们想的办法都很好,芳芳老师这也有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制定我的手头玩具选择计划”。
出示计划表,讲解计划表每个格子里代表的意思。
3探索发现:
(1)请小朋友设计自己的运动计划。
老师给小朋友们提供了计划表、彩笔、和胶棒。请你按照自己的喜好制定一个你自己的选择计划,把你每天想玩的手头玩具画或者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2)幼儿自由选择材料制定计划,教师巡回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幼儿,并引导幼儿跟老师说一说自己的计划。
4展示表现:
请小朋友展示自己的计划,给大家讲一讲你每天想选什么手头玩具。
请配班教师协助幼儿将自己的计划展示到运动区,提醒幼儿每天要选择什么样的手头玩具。
5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班的小朋友学会了三个新本领:
第一,我们学会了一种制定计划的方法。
第二,我们知道了制定计划可以帮助我们提前想好要做的事儿。
第三,我们还知道了每个小朋友的计划是不一样的,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制定的。以后也可以随时去调整的。
小朋友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制定出了计划,完成的非常出色!那么,在以后的户外活动中,老师就要观察小朋友们,看看大家是不是按着自己的计划去选择玩具的,希望小朋友们都能做到哦!
活动反思
对选材的反思:本次活动旨在解决幼儿的实际问题,采用制定计划的方法帮助幼儿解决问题不仅来源于幼儿生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更能增长他们的知识经验,选材非常合适。
对教学策略的反思:活动以视频引入,激发了幼儿的兴趣。设问、追问等提问方式帮助幼儿发散思维,拓展经验。在操作环节,也提供了两种材料以供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自主选择。最后教师也通过小结环节帮助幼儿提升经验,活动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很好的完成了目标。但是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语言不够精炼,导致在展示环节有些仓促,在以后的活动中,教师在预设活动时应该更具体,将自己的指导语设计的更精炼、更准确。
幼儿园社会教案 篇2设计思路: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端午节。这一天,中国家家吃粽子,很多地方还戴香包、插艾蒿、赛龙舟。通过此活动,让幼儿了解端午节的由来以及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节目,从而使幼儿对各地方的风俗习惯有一定的认识,以此增强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活动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说一说,引导幼儿说一说我所知道的端午节;第二环节看一看,带领幼儿观看视频,学习端午节的由来;最后一个环节学一学,带领幼儿学习端午节的习俗。
活动目标:
1 让幼儿初步了解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2 积极参与活动,体验活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视频。
活动过程:
一、说一说——我所知道的端午节
1朋友们,你们知道我们马上要过什么节日了么?
2我们就要过端午节咯!你们知道端午节是什么节日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二、看一看——学习端午节的由来
播放视频
1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呀?(农历五月初五)
2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呢?(为了纪念投江的屈原)
3大家会用哪些方法来纪念屈原呢?(把粽子丢到江里)
4除了粽子,还有什么纪念屈原的方法呢?(赛龙舟)
小结:原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古代的爱国诗人屈原,人们可以吃粽子,赛龙舟来纪念他。
三、学一学——端午节的其他习俗
1其实端午节出来吃粽子和赛龙舟,还有很多其他的习俗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教师逐张出示照片:在门口插菖蒲和艾草、穿汉服祭拜做香包、额头用硫磺写王字辟邪、斗草。
幼儿园社会教案 篇3活动目标:
1、通过感知欣赏民族风俗,乐意表达自己的感受。
2、能较清楚地表达自己喜欢的民族风俗。
3、萌发幼儿对不同民族风俗的喜爱。
4、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
活动准备:
民族风俗资料、《好大一个家》书本等
活动过程:
1、感知欣赏:
(1)、幼儿选择观看幻灯片、图书。
(2)、幼儿交流看到不同民族的风俗。
2、讨论交流:
(1)、你喜欢哪个少数民族为什么
(2)、自由交流不同风俗的特点。
(3)、个别交流
3、情感迁移:
长大了你想到什么地方去看看
小百科:民族(nation),指在文化、语言、历史与其他人群在客观上有所区分的一群人,是近代以来通过研究人类进化史及种族所形成的概念。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个国家可以有不同民族,一个民族可以生活在不同的国家里。
幼儿园社会教案 篇4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每个人都有不高兴的时候。
2、学习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3、初步学会与朋友交往的简单方法。
活动准备: 教师平时注意本班幼儿较突出的不高兴的实例。
活动过程:
1、教师讲故事《生气的时候》
①与幼儿讨论:丽丽和豆豆为什么要撅嘴和哭闹?如果是你,会怎样做?
②你平时有不高兴的事吗?为什么不高兴?生气的时候可以做些什么?
2、介绍几种表达自己情绪的方式。告诉幼儿:生气并不是一件坏事情,人人都会有生气的时候,如果生气后,问题解决了,大家互相更了解。这就是适度的生气,是件好事情。如果生气时,伤害自己,妨碍了别人,就是件坏事情。生气时,可以独自呆一会儿消消气,也可以对别人说出生气的原因,或者哭一哭,叫一叫,睡一觉,看看书,听听音乐等等,或者为别人想一想,这样很快就没事了。
3、组织幼儿讨论后,制定本班“公约“,如生气的时候不能打人、大声吵闹、损坏东西等,并把这些内容画出来(事先画好)贴在教室的墙壁上。
4、幼儿唱歌曲《拉拉勾》。附:《生气的时候》丽丽和豆豆是邻居。一天晚上,丽丽想让妈妈给自己讲故事,可妈妈正忙着,说:“明天再讲吧。”丽丽不高兴了,她一声不响地走到墙角边撅着嘴生闷气。这时,豆豆正坐在自己家的电视机前,津津有味地看着动画片,爸爸走过来说:“现在正播放精彩的足球赛,不看太可惜了。”说着把动画片换成了足球赛,豆豆生气了,他大哭大叫地跺着脚,哭得连嗓子也哑了,还把桌子上的东西弄得很乱很乱。
幼儿园社会教案 篇5一、活动目标:
1、了解认识动物妈妈对宝宝的照顾。
2、认识各种动物的外形,了解其生活习性。
3、享受听故事和集体游戏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世上只有妈妈好》磁带、录音机、动物头饰,与本课有关的关课件。
三、活动过程:
1、听音乐,《世上只有妈妈好》,然后提问:这是一首什么歌曲?歌曲里唱的什么?小朋友谁的妈妈最好?好在哪里?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学习《妈妈好》这一课。
2、讲故事:在一棵很高很高的树上,鸟妈妈在鸟巢里生下了两个蛋,鸟妈妈每天孵呀孵呀,有一天鸟蛋哗啦裂开了,一只小鸟钻出来了,随后第二只小鸟也钻出来,叽叽喳喳叫着“妈妈妈妈”我的肚子好饿呀?这时鸟妈妈从远处叼来虫子一口一口的喂它们。(教师边讲幼儿边看大屏幕)。 提问:故事里有谁?鸟妈妈怎样照顾它的孩子?你见过鸟巢吗?有什么用?如果其他的动物来捉小鸟,鸟妈妈会怎么办?
3、(课件展示:羊妈妈和马妈妈带孩子一起去游玩)教师讲解故事的开头,让小朋友讲结尾。 小结:刚才讲了鸟妈妈、羊妈妈和马妈妈的故事,它们都非常爱护自己的孩子,还有一位动物妈妈和别的妈妈不一样,你们想知道它是怎样爱护自己的孩子的吗?请看大屏幕!
4、提问:这位动物妈妈是谁?(袋鼠)。它的孩子在哪里?在里面做什么?
小结:这位动物妈妈叫袋鼠,当大灰狼和其他的动物来侵犯它们的时候,小袋鼠就藏在袋子里,里面即安全又温暖,现在我们看着小袋鼠自己编一首儿歌吧——
袋鼠有个妙妙袋,
里面宝宝真可爱,
宝宝不要走出来,
袋子一碰就打开。 (让幼儿边说儿歌边表演)
5、游戏《好妈妈》,幼儿分别戴有羊、马、鸟、鱼的头饰,其他幼儿扮演小动物,跟在妈妈后面,自加动作。
幼儿园社会教案 篇6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照片,能够发现并表达每组拍摄道具的创作特点及方法。
2、能够大胆的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拍摄道具的创作,并完整清晰的表达自己的对创意道具的想法。
3、乐意参与艺术活动,愿意与别人分享、交流自己的美感体验。
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能够发现并表达每组拍摄道具的'创作特点及方法。
活动难点:能够有创意的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拍摄道具的创作。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有过使用拍摄道具进行拍照的经验。
[物质准备]:课件PPT、卡纸、彩纸、DIY雨伞、DIY帽子、DIY扇子、珠子、扣子、亮片、羽毛、彩泥、彩笔、蜡笔、鱼线、剪刀、胶棒、双面胶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激发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们,我们前两天拍照的时候都用到了哪些拍摄道具?
师:用不同道具拍出的照片美感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先欣赏一下照片吧。
二、欣赏照片,深入主题
1、欣赏照片,分享交流美感体验。
师:小朋友们,这是前两天我们一起用拍摄道具照的照片,你们觉得用这些道具拍出来的照片美吗?美在哪里?
2、对比照片,发现三组照片中使用道具的不同装饰特点及方法。
师:这些道具都怎么装饰的?(形状、颜色、花纹、图案)使用什么方法装饰的?
师:你更喜欢哪一组道具?
师:三组道具拍出来的照片有什么不同?
师:小朋友们观察都很仔细,你们都发现了他们的不同点,第一组照片的道具只遮住了身体的一小部分,而第二组和第三组照片中的道具遮住了整个身体,只露出了小部分身体。
师:如果让你设计你会设计什么样的道具?三、介绍材料,动手操作
1、介绍多种材料
2、幼儿自主选择材料进行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引导幼儿遇到问题,与伙伴商讨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幼儿活动亮点,及时放大制作技巧与班中小朋友分享。
(3)教师为完成制作拍摄卡片的幼儿进行拍照。四、分享与交流
1、幼儿将自己制作好的成品与伙伴介绍。
师:哪位小朋友制作完毕愿意将你的作品与其他小朋友分享你做的是什么拍摄道具?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材料?
2、师:你们觉得这个道具拍出来的照片美吗?美在哪?如果还是这张卡片,加入两个人的、多人的,还可以怎样制作?
五、延伸活动
带领幼儿拿着自己的作品进行户外拍摄并且将幼儿拍摄的照片展出,请幼儿进行投票评比。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充分运用孩子的自主操作、自主创作的能力与幼儿实际情况相结合的
方式,让幼儿进行大胆的创意并设计拍摄道具。
1、本次活动多为自主操作、自主创作内容,激发了幼儿的兴趣点,让幼儿可以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并能交流自己的美感体验。
2、本次活动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做到让每名幼儿都有属于自己的拍摄道具。
小班社会领域活动方案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安全顺利进行,通常需要预先制定一份完整的方案,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那么优秀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小班社会领域活动方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班社会领域活动方案1
设计意图:
在一次“找春天”的活动中,孩子们看到小区里五颜六色的花儿兴奋不已,“好美啊!”“好香啊!”……就在这时,一只小手拉住了我“老师,我好看吗”我低头一瞧,只见贝贝摘了一朵红色的花插在小辫子上,正得意地看着我呢。看着贝贝那可爱的模样,责备还是包容我迟疑了。如何让小班的孩子懂得花儿好看,大家都要爱护的道理呢,经过思考,我设计了这节社会活动。
活动目标:
1知道春天来了,花儿都开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美了。
2懂得花儿好看,大家都要爱护它。
3体验花儿被折的悲伤心情,学会帮助别人。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有过观察春天自然现象的经验。
2材料准备:布置花园场景,关于春天美景和折断花的PPT,撕花材料。
活动过程:
看一看,感知花儿绽放的美丽
1摸一摸、闻一闻美丽的花儿
师:小朋友们,春天到了,花园里的花儿都开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花儿可真多呀!有些什么颜色的花呢你觉得它像什么
2欣赏更多的花儿
师:老师这儿还有许多漂亮的花,我们来看一看。春天的花可真多,这是哪儿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花看到这些漂亮的花心里感觉怎么样呢
小结:春天来了,幼儿园、公园、田野里的花儿都开了,花儿不仅能让环境变得更加漂亮,还能让我们看花的人心里感觉很舒服呢!
想一想,体验花儿被折的心情
1猜猜花儿为什么伤心
指导语:听,谁在哭呀花儿怎么了,它为什么哭呀
2体验花儿被折的悲伤心情
指导语:花儿被折断了,它好伤心呀!还有谁也会很伤心呢你们心里觉得怎么样呢
3比较花儿被摘前后的画面
指导语:看到这两幅图,你们会有什么想法这么好看的花儿能摘下来吗
小结:花儿能让我们的环境变得更美丽,我们每个人都要爱护它。
做一做,享受帮助别人的快乐
1讨论如何帮助小兔子
指导语:
(1)那是谁把这朵漂亮的花儿折下来的呢
(2)小兔子为什么要折花呀请小朋友猜一猜。
(3)我们听听小兔是怎么说的。
(4)原来小兔折花是想做一个花环让自己变得更漂亮,我们有什么好办法帮助它呢(幼儿自由讨论)
2帮助小兔做花环
指导语:刚才小朋友想了许多办法让小兔变得更漂亮,老师这儿有许多五颜六色的皱纹纸,我们做一个漂亮的花环送给小兔,好不好
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结束语:花环真漂亮,我们一起去送给小兔子吧!
现场点评:
这节社会活动,教师借助小兔摘花做花环这样一个载体,巧妙地设置情境,将美好的情感进行迁移,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接纳“花儿好看我不摘”的道理,体验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充分体现了“幼儿主体,教师主导”的教育理念。
“看”——让幼儿充分感知
活动开始,教师首先创设花园的情境,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真切感知春天花儿的美,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学习特点。接着通过观看PPT,引导幼儿说出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花,让幼儿充分感知春天来了,幼儿园、公园、田野的花儿都开了,花儿不仅让我们的生活更美,还让我们的心情更舒畅。
“想”——让幼儿接纳道理
随后的情感迁移,教师借助哭泣的花儿引发幼儿思考“花儿为什么哭”“还有谁会伤心”“看到折断的花儿,你们有什么样的感觉”,并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总结提升:是的,它的家人、朋友都很伤心,所有看见这朵美丽的花儿的人都会难过。在此环节中,教师继续引导幼儿观察、比较花儿被摘前后的画面,鼓励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幼儿真正体悟到“花儿好看我不摘”的道理。
“做”——让幼儿体验快乐
这个环节,教师继续追问:“是谁摘的花呢”“小兔为什么要摘花”“我们有什么好办法帮助它”三个问题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幼儿在此过程中不仅学会了遇到事情正确处理的方法,同时还体验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
小班社会领域活动方案2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能用简短的语句进行表述。
2感受小动物的特点和故事的情绪。
3学习用'会……又会''会……不会……'的句式说一句话。
活动准备:教学挂图《鼠宝宝找朋友》、木偶:鼠宝宝,小鸭子,小青蛙,小猫,布娃娃各一个;阅读材料1《鼠宝宝找朋友》。
活动过程:
1导入部分,出示鼠宝宝木偶,引发兴趣。
这是谁鼠宝宝是怎么叫的他有什么本领呢。今天老师带来一个好听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鼠宝宝找朋友》。
2教师完整讲述故事。
提问,故事的名字叫做什么鼠宝宝要找一个什么样的朋友呢,都遇见了谁
3出示教学挂图,操作木偶,教师分段讲述故事。
提问:鼠宝宝先找到谁呢,他是不是鼠宝宝想找的朋友出示布娃娃,让幼儿说说布娃娃的特点,不会跑也不会跳,笑眯眯,教师注意用'不会……不会……'的句式,回应和提升幼儿的回答,模仿布娃娃笑一笑。
提问:鼠宝宝还找了谁他是不是鼠宝宝想找的朋友为什么出示小鸭子,引导幼儿说说小鸭子的特点:会跑不会跳,教师注意用会…不会…的句是,回应和提升幼儿的回答。
提问:小鸭子是怎么走路的呢集体模仿小鸭子走路的动作。
提问:鼠宝宝又找了谁他是鼠宝宝想找的朋友吗为什么出示小青蛙,引导幼儿说说小青蛙的特点,会跳不会跑,教师注意用会…不会…的句式回应和提升幼儿的回答。
小结,鼠宝宝找的布娃娃不会跑也不会跳,小鸭子会跑不会跳,小青蛙会跳不会跑,他们都不是鼠宝宝的好朋友,鼠宝宝急得眼泪往下掉,很伤心。
提问:出示猫,这是谁他会跑又会跳,为什么鼠宝宝赶快跑
提问:鼠宝宝最后找到朋友了吗他的朋友是怎么样的引导幼儿学习,并表演小老鼠的动作、叫声。
小结,原来鼠宝宝要找的朋友也是跟他一模一样的鼠宝宝。
4教师播放故事录音,幼儿再次欣赏故事,并小声跟读。
5引导幼儿迁移经验讲述。
提问,你有好朋友吗你的好朋友是什么样子的请你用"会又会…""会…不会"的句式说说你找的好朋友。
鼠宝宝找朋友。
鼠宝宝要找一个好朋友,要会跑,会跳,鼠宝宝找到布娃娃,他不会跑也不会跳,坐在一边咪咪笑。"不要,不要"。
鼠宝宝找到小鸭子,他会跑不会跳,摇摇摆摆去洗澡,"不要,不要"。鼠宝宝找到小青蛙,他会跳不会跑,呱呱呱呱,整天叫"不要,不要"。鼠宝宝找到一只大花猫,他会跳又会跑,哎呀,鼠宝宝吓得赶快跑。
鼠宝宝找不到好朋友,急得眼泪叭啦叭嗒往下掉。
'吱吱吱,我来了',原来也是鼠宝宝,会跑又会跳,鼠宝宝找到好朋友,乐得吱吱叫。
小班社会领域活动方案3活动目的: 乐意在集体中大胆的说说春天的花和草,知道春天来了。
活动准备: 一封信,幼儿人手一份小动物。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今天早上戴老师妈妈收到一样东西,看看是什么呀?(一封信)
这是一封寄给托二班宝宝的信。你们猜猜会是谁寄给我们托二班的信呀?(幼儿自由说)
是吗?让我们来看一看到底是谁寄来的`?噢,原来是小白兔寄给我们的。小白兔在信里想告诉我们什么事情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与宝宝一起看信
(三)(老师翻信)你们看见什么了?(花)
1、信里有许多漂亮的花。都有些什么颜色的花呀?(宝宝自由说)宝宝看的真仔细。
老师小结:春天到了,五颜六色的花都开了,春天真美丽。
2、还有吗?让我们接着看,小兔在信里还告诉我们什么事情?(翻信)你们看见什么?(小草)小草在哪里?小草都是什么颜色的?
老师小结:春天到了,小草都绿了。
3、看见蝴蝶了。蝴蝶在哪里?它在干什么?(蝴蝶在飞)宝宝会学蝴蝶飞吗?我们都来做小蝴蝶飞一飞。
小结:春天到了,小蝴蝶也飞来了。
4、你们还看见谁了?(小白兔)小白兔在向我们招手,它在说什么呀?让妈妈来听一听。
春天到了,五颜六色的花都开了,春天真美丽。
春天到了,小草都绿了。
春天到了,小蝴蝶也飞来了。
春天到了,春天到了,春天真美丽。
小兔子跟妈妈的话,宝宝都听见了吗?
春天到了,五颜六色的花都开了,春天真美丽。
春天到了,小草都绿了。
春天到了,小蝴蝶也飞来了。
春天到了,春天到了,春天真美丽。
5、信看好了,小兔子看见了美丽的春天。那宝宝看到过吗?
我们等一会儿到幼儿园的大草地也去找一找春天,好吗
小班社会领域活动方案4一、活动时间:20xx年xx月xx日
二、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独自参与集体活动,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
2、体验短时间离开家长,适应过集体生活。
三、活动准备:
跳跳糖每人一份。
四、活动过程:
1、早餐(提出要求:进餐时注意安静,保持桌面卫生。教育幼儿不挑食,并学习使用擦嘴布。)
2、游戏活动:开心跳跳糖
(1)教师用漂亮的糖果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介绍糖果的名称。
(2)教师将糖果的外包装撕开,一点一点故作神秘的将里面的糖果拿出来,请孩子观察糖的颜色和形状。
(3)品尝跳跳糖并交流吃跳跳糖的感受。
(4)用肢体表现吃跳跳糖的感受。
3、各班根据本班孩子情况组织小游戏。
如:小一班游戏:“毛毛虫变蝴蝶”
小二班游戏:“彩虹伞”
小三班游戏:“开火车”
小四班游戏:“神奇的手指”
小小班游戏:“桌面建构游戏”
4、给幼儿发礼品。
小班社会领域活动方案5设计思路
按照教育进度又到了实施“动物”主题的时候,其实对于现在的小班幼儿来说,在日常生活中早已通过电视、绘本、故事、玩具、游动物园等方式对一些动物有了一定的了解,主题活动中除了可以提供机会让幼儿运用自身的经验,进一步丰富他们的认知,还能如何推动幼儿思维与能力的发展呢?
小班年龄段的幼儿正处于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期,他们对动物的经验较多停留在对名称、明显的外形特征、叫声等外显的特征把握上,因此,教师要创设能激发幼儿主动运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来学习的游戏情境。于是,我设计了学习活动“猜动物”。
活动中教师仅需要提供一些动物的照片和卡片,设置简单的游戏规则,由幼儿决定玩法。
活动玩法中很重要的一条规则就是“不能直接说出动物的名字”,这就迫使幼儿只能用其他方式来表现动物的特征。通常幼儿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模仿动物的叫声和动作:但如果遇到不会叫(长颈鹿)、或叫声雷同(狮子、老虎)、或动作相仿(马、斑马)的动物,幼儿就不得不再加以辅助说明,即用语言来描述动物的特征,所以游戏情境中教师提供逼真的动物照片或卡片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对于正在猜的幼儿来说,他们听到、看到同伴所表征的特征,首先就会联系自身已有的经验来判断是什么动物:而当同伴的表征同时指向两个或两个以上动物共有的特征时,猜的幼儿就会很着急,因为“猜出动物”是他们的最终目的,于是他们会主动地想办法参与,通过提问、质疑、帮助等方法丰富表征使自己能尽快猜出动物。同伴之间的互动是直接的、自然的,教师只要在一旁“推波助澜”即可。
活动目标
1、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表征动物的明显特征,并能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判断。
2、体验猜想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各种常见动物的照片和卡片(尽可能是动物的照片,卡片上的动物形象不宜是卡通形象)。
展示板:前面贴有五张动物照片(兔子、斑马、马、熊猫、狗);后面贴有与幼儿人数相等的动物卡片。
活动过程
一、第一轮游戏
(一)出示展示板前面贴的五张动物照片(兔子、斑马、马、熊猫、狗)。
设计意图:游戏刚开始,就让幼儿能看到五个动物,幼儿猜动物时除了可以运用自身的已有经验,还可以用排除法、对应法来猜动物,这样的方法或许对幼儿来说更方便。
(二)介绍玩法:让幼儿从五个动物中选定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物,不能直接说出动物的名字,要想办法让同伴猜出是什么动物。
主要提问:
1、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大家猜出你喜欢的动物呢?
2、你还有其他方法让大家来猜吗?
3、猜动物的小朋友,你们知道他(她)选的是什么动物吗?
设计意图:选择这五个动物是为了便于幼儿使用不同的方式来表征,如幼儿会用“汪汪汪”的叫声来表征狗;双手在头顶做成“耳朵”状,用一蹦一跳的动作来表征兔子;用单腿在前的跑的动作表征马。但是,如果选的是斑马如何用动作表示呢?怎样区分马和斑马呢?也许幼儿会用语言来描述斑马的皮毛颜色——黑与白,这恰巧又和熊猫的皮毛颜色相一致,幼儿又会如何表达呢?教师有意识地选择这五个动物就是想为幼儿设置障碍,提高游戏的可玩性和难度。
主要关注:
活动中幼儿是否理解并遵守游戏规则:幼儿是否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表征。
教学策略:
当有的幼儿一下子想不出表征的
方法时,教师可鼓励其他幼儿帮助这
名幼儿。
设计意图:这样的策略既缓解了幼儿表征不出时的尴尬,又使游戏能继续进行,还能加强同伴间的互动。
二、第二轮游戏
利用展示板后面的动物卡片玩猜动物。
玩法:请幼儿到展示板后面,悄悄选定一个动物,然后再到前面来让大家猜(不能直接说出动物的名字,要想办法让同伴猜出这是什么动物),大家猜对了,就把这个动物贴到展示板前面,幼儿集体验证。
设计意图:展示板后面的动物卡片和前面的五个动物形象不重复;当幼儿看不到动物卡片时,他们只能运用自身经验来猜动物,这样就增加了游戏的难度,而且更有神秘感和趣味性。
主要提问:
1、现在动物们都躲起来了,你能用什么办法让大家猜出这是什么动物呢?
2、如果他(她)做的动作(或说的话)还是没能让你们猜出这是什么动物的话,你们想不想问问他(她)呢?
设计意图:鼓励猜动物的幼儿提问、质疑,增加他们互动的机会;也为教师提供了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和思维方式的机会。
主要关注:
1、幼儿运用了哪些已有经验来进行判断和猜想。
2、幼儿之间的互动是否存在理解上的误差。
教学策略:
1、及时肯定能运用不同方式或多种方式表现动物特征的幼儿。
2、当幼儿因互动中存在理解上的误差而猜不出来时,教师要采用鼓励和正面引导的方法:
(1)及时公布答案,大家共同出主意寻找合适的表征方式。
(2)鼓励幼儿追加提示:先不把答案说出来,想想还有什么办法能让别人继续猜?
(3)鼓励猜动物的幼儿使用各种方法猜出动物。
三、延伸游戏
幼儿可以自己想一种动物(卡片上没有的),让大家来猜。
主要提问:
这次要增加难度了,请想一种卡片上没有的动物,然后想办法让大家猜出来,行不行呀?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可以放在多次游戏之后。有的幼儿喜欢或了解的动物卡片上没有,通过延伸游戏能进一步满足幼儿的个体需要,以及创造各种表征方式。
小班社会领域活动方案6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9月10日是我们中国的教师节。
2。通过活动激发幼儿关心关爱老师的情感。
3。发展幼儿的大胆表现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发展动手操作能力。
二、活动准备:
1。幼儿早已学会儿歌《老师本领大》。
2。多张老师平时教学活动和生活活动的照片,制成幻灯片,录音《生日快乐》。
3。每人一个小盘子,各色皱纹纸一小块。
三、活动过程:
1。用儿歌《老师本领大》引出主题。
以前我们学了一首儿歌,名字叫《老师本领大》,我们一起说一边。
老师本领大
老师老师本领大,
会折纸,会画画,
唱歌跳舞顶刮刮,
我们大家都爱她。
2。说一说你身边最熟悉的老师,长的什么样。
我们班有几位老师?谁能说一说咱们中三班的老师都长的什么样?(请个别幼儿说)
3。看幻灯片,了解老师的劳动。
看看老师们每天都在干什么呢?(逐一放幻灯片)老师们每天工作都很辛苦。
4。让幼儿说说怎么尊重老师的劳动,怎么关心老师。
吃饭的时候不浪费粮食,活动的时候听老师的话等等。
5。讲解教师节的日期和第一个教师节是1985年。
我们中国为了宣扬尊师重教,提高教师在社会中的地位,特意确立9月10日为教师节,1985年是我们教师的第一个节日,教师终于有了自己的节日,
6。做长寿面,庆祝教师节。(教师巡回指导)
我们全中国的教师都很高兴,9月10日这一天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老师过节了,我们也庆祝庆祝好不好?一般过生日、过节都吃什么?(蛋糕、长寿面)我们就做一碗长寿面送给在座的老师们好不好?咱们再在面里加上果汁蔬菜汁,使长寿面更有营养,让咱们的老师们吃了以后身体棒棒的。
小班社会领域活动方案7活动名称:
京剧四大行当
活动目标:
巩固幼儿对四大行当特征的了解,并能根据特征进行分类,激发幼儿对京剧表演的兴趣。
活动准备:
、黑板、京剧道具、磁带
活动环节: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游戏:猜猜他是谁你们想玩游戏吗让我们能一下就猜出他是谁(教师小结)
2、现在老师要难点的来考考你们,行不行
二、尝试分类巩固认识
1、你们认识他们吗是谁,属于什么行当为什么
2、后面桌子上有很多我们一起收集的照片,请你们把他送到他们的行当中去,不要送错哦。(幼儿操作)
(1)纠错:看看都送得对吗
(2)设疑、质疑——巩固知识(那你们看了这些照片后有什么问题吗)
3、总结:我们一起里来说说,原来生中还分成老生、小生、武生(旦、净、丑)
三、自主装扮表达表现京剧里的行当有那么多知识,在这里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很多京剧中的道具,你想表演谁等会儿请你们自己选择一样道具,你可以练练他的动作。
1、你想表演谁
2、这是什么音乐呀(幼儿表演)
小班社会领域活动方案8活动设计意图: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为了体验中国民间节日特有的韵味,初步了解节日的习俗、了解端午节的风俗民情,感受中国的社会文化,我们商讨设计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来了解端午节的名称、来历和有关习俗,知道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2、尝试包粽子,知道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体验中国民间节日特有的韵味,感受中国的社会文化。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快乐的端午节》、故事磁带《端午节的传说》、《端午节的习俗》邀请会包粽子的家长志愿者
包粽子的材料及工具:如粽叶、大米、红豆沙、蛋黄、线、剪刀等
活动过程:
1、幼儿相互交流,初步了解端午节。“今天是什么节日”幼儿和同伴交流。
请个别幼儿表述,重点引导幼儿表述端午节的时间。师生共同小结:端午节是中国农历的五月初五。
2、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风俗习惯。
“端午节是怎么来的,有没有小朋友知道它的传说”幼儿相互交流。组织幼儿欣赏故事:《端午节的传说》、《端午节的习俗》
“在端午节这天,人们都有哪些活动,为什么进行这样的活动”幼儿分组交流。请每组选1名幼儿在集体面前发言。
教师小结:端午节人们会进行许多活动,如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佩香囊等。
3、幼儿交流吃粽子的经验。
“你们吃过或者见过哪些粽子”幼儿和同伴交流。
教师和幼儿共同小结:粽子有各种各样的口味,里面有不同的馅。
4、幼儿和家长志愿者共同包粽子。
“小朋友们包粽子吗包粽子需要哪些材料今天我们请来了会包粽子的家长,我们一起学习粽子吧!”
幼儿分组和家长志愿者共同包粽子,引导幼儿为家长志愿者拿、放材料,边看边交流。“包粽子的顺序是什么包粽子时需要注意什么你看了包粽子的过程后有什么感受”
5、幼儿和家长志愿者共同分享粽子。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大班教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1目标:
1、在观察、比较中,能自定分类标准并将学过的成语卡片进行分类。
2、会与同伴共同讨论、协商,提高合作能力。
准备: 幼儿自己绘画的成语卡片若干,教师将幼儿绘画的成语打印成汉字贴在卡片下方。
过程:
1、看图画说成语。
小朋友们已经懂得了很多的成语,还将知道的成语画成了画。现在我们就来玩一个看图说成语的游戏。
(1) 教师出示图画,幼儿说出成语。
(2) 幼儿两人一组玩游戏(一个幼儿出示成语卡片,一个幼儿说出成语)。
2、提问引出话题
(1)A、你们小组的成语有相同之处吗什么地方相同
B、小组讨论
C、幼儿表达
(2)你能将这些成语按照某一特征进行分类吗怎么分
(3)幼儿讨论将自己的成语进行分类。
(4)分好后请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是按照什么特征进行分类的。
3、幼儿根据自己选择的成语的类别进行组合,再次分类。
数字类: 一心一意 二人同心、其力断金 三心二意……
动物类: 走马看花 车水马龙 老马识途 指鹿为马……
首字相同类:井然有序 井中捞月……
4、将分类的成语分别贴到墙上,供幼儿在课余时指一指,说一说。 延伸活动:日常生活中继续丰富
幼儿成语知识,并将日常生活中学到的成语进行分类,随时贴到墙上。
观 察 记 录 时间 1年4月20 日
活动内容 计算活动:我给成语分个类
参与活动幼儿姓名 萤萤、欢欢、妮妮
幼儿行为表现 萤萤手中的成语有“狐假虎威、骑虎难下、为虎作伥……欢欢手中的成语有“老马识途、塞翁失马、指鹿为马……妮妮手中的成语有“画饼充饥、画龙点睛、画蛇添足……桌上还剩下“一心一意、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三心二意、专心致志、悬梁刺股、孜孜不倦……”没人选。
指导与 在教师的提示、帮助下“一心一意、二人同心,其力断金、三心二意”几个数字成语也被幼儿送走了。而且很快归为“动物类、数字类、首字相同类”。而剩下的几个成语,由于从字面上看不出是意义相同,因此,幼儿都不选。我问:“这几个成语有相同的地方吗”幼儿还是说不出,于是,我决定今天对这一类成语不作要求,但教师鼓励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一切找找这些成语的共同之处。在活动中,教师完全在观察幼儿发展的基础上,调整计划与指导策略,因此幼儿始终以积极情绪投入到活动中。
主题的回顾与体会
短短的一周的主题活动结束了,但它却给教师与幼儿留下了深刻的感受,孩子们在活动中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兴趣盎然,乐此不疲地围绕成语进行讨论,交流、表达,每当饭前课余之时,总有几个幼儿挤到老师身边,恳求说:“老师
,给我一点时间,我想教小朋友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他们一定不知道。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幼儿对成语产生了强烈喜爱,他们对成语所表现出的浓厚之情深深感动着教师,组织活动的教师由衷地说:“真没想到,这个活动有这么大的魅力,在活动中我发现了每一位幼儿身上蕴含的巨大潜能,正是这个主题活动为幼儿自主发展了空间。”
整个活动的成功之处在于真正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幼儿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在活动中提倡幼儿发问,教师随着幼儿的思路调整计划与策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真正地走进了幼儿的内心世界,把儿童的兴趣、需要、想法真正呈现出来,活动中淡化目标意识,更多地去关注幼儿对活动的体验与兴趣点,在此基础上不断生成新的教育活动,并在引导幼儿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深化主题,延续主题。
当教师对孩子的问题回答不上来的时候说:“我要去请教我的老
师,去查资料。”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幼儿在学习成语遇到困难与疑惑时,也知道去查阅书籍,上咨询。张鸿铭、彭程小朋友到图书馆翻阅资料时,图书管理员惊讶地说:“这么小,你就会查资料了,真了不起!”成人的鼓励,家长的支持,使幼儿以足够的自信积极地投入探索、操作活动之中,就连班上的徐宜笑小朋友也在这一活动中找到了自信,学成语、说成语在幼儿的心灵中引起了强烈的震撼,使他们体验到探究学习的乐趣,进入了研究学习状态,这些为他们即将进入小学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活动中还有一个发现:就是整个活动分不清谁是教者,谁是学者,孩子在遇到问题时,求助于教师与家长;家长遇到难题时,向老师和孩子请教;当老师也遇到不知道的答案时,竟然有孩子能帮助教师解决,教师、家长、幼儿之间相互协作、相互影响,他们在活动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生动地展现出教学相长的过程。
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在宽松自主的环境中,幼儿积累了大量的词汇,教室里、操场上时常可以听到:“我们一言为定、你这是明知故犯、我可是后来居上……”从成语中幼儿了解到广博的科学、历史知识,领悟了成语中古人身上所蕴含的优良品质,体验到成语语句琅琅上口的韵律节奏,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全面素质的提高。
在进行生成性主题活动时,我们感到:生成并不意味着不要事先计划,特别是初进行活动的教师,更需要细致考虑主题框架络与主题相关的因素与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足够地思考,才能敏捷地捕捉到有价值的线索,调整、修改计划,使之不断完善。
主题
活动应选择具体的、幼儿感兴趣的、易理解的、有一定认知经验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才能不断地提升和丰富他们的经验。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2活动目标
通过走平衡木和钻山洞,提高幼儿身体的平衡能力和灵活性。让幼儿在游戏中享受快乐。
锻炼幼儿坚持到底的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
能根据指令做相应的动作。
教学重点、难点
组织幼儿有秩序地进行过独木桥和钻纸箱活动
活动准备
小猫头饰、小鱼卡片、独木桥、果树、纸箱、果篮、蜜桔
活动过程:
1、课前戴好头饰,在教室里布置好场景。(摆好独木桥,纸箱山洞,在墙壁上贴上几棵果树,在树上挂好新鲜的蜜桔。)
2、从外面带幼儿进入教室,师生问好,跟客人老师打招呼。
3、引入:我们果园里的蜜桔成熟了,我们今天就到果园里摘一些蜜桔来招待我们的客人好吗?(好)
4、不过,我们去果园的路上要过独木桥,还要钻山洞,宝贝们可一定要听我的指挥哦,要好好地排队走,不能推,不能挤,要一个跟着一个走,记住了吗?(记住了)
5、好,那我们就出发吧!
老师拿着篮子,带着幼儿先走独木桥,然后是钻山洞(纸箱),再过独木桥,钻山洞,来到了果园。
6、哦,我们的果园到了,开始摘果吧。(幼儿们亲自动手摘蜜桔。)
7、好了,摘好果我们就回家去了。
8、带着幼儿从原路返回到出发点。
9、回到家请客人老师品尝新鲜的蜜桔。
10、小结活动,活动结束。
教学反思
本节课虽然结束了,但我的思绪却不能停下来。
这节课是我在幼儿园工作所上的第一节公开课。这一节课,孩子们玩得很开心,先是过独木桥,然后是钻山洞,体能上得到了训练,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孩子们能自己摘果实,特别的开心,看到孩子们那开心的样子,我也很开心。
可是这一节课下来,我也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原来在小学时上一节公开课是件很容易的事,小学生年龄大一些,组织课堂纪律比较容易,课自然也就上得很顺利。可现在在幼儿园里,这些孩子好小,都是2岁至3岁的宝宝,组织课堂纪律比较难。平时我在上课时组织纪律还行,孩子们还能听从我的指挥。可这节课上,由于是公开课,好多的老师来听课,这节课总体上说就是一个乱。孩子们有的在看听课老师,有的害羞不前进了,有的不敢上独木桥,一开始就弄得是出师不利了。把我设想的教学环节都打乱了,当时只能临时地组织课堂,在配班老师的帮助下,把各个环节都进行完毕了。
通过这节课,我感受到,我这个转岗教师还得多多地努力,多多地学习幼儿教育的相关理论,以便以后把幼儿工作做得更好。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3活动目标
1、感知故事内容,体验小动物们想飞上天的心情。
2、尝试大胆讲述自己的想法。
3、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准备
视频展示仪油画棒记号笔录音机故事录音
活动过程
1、展示,提问:屏幕上有什么?在干什么?
2、看见小鸟在天上飞,小蚂蚁、小兔、胖小猪、河马都很羡慕,也想飞上天,可是,他们能飞上天吗?为什么?那你们愿意帮助他们想个办法,让他们也飞上天吗?请你和旁边的朋友商量商量。
3、幼儿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重点引导幼儿说出借助其它能飞上天的物品,如飞机,降落伞、热气球等。
4、个别幼儿回答,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5、教师小结:你们真聪明,帮助小动物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那这些小动物自己想出了什么方法呢?我们一起来听故事《飞呀飞》。
6、边听故事边看屏幕,提问:这些小动物分别想出了什么好办法呢?
7、教师小结:是呀,乌鸦奶奶说的对,只要肯动脑筋,谁都能飞上天。你们想飞上天吗?为什么?你准备用什么方法飞上天呢?也请你和旁边的朋友讨论讨论。
8、幼儿讨论,教师指导。
鼓励幼儿大胆想象,能想出与别人不同的方法。
9、幼儿做画,教师指导。
把自己想的方法画下来,勾线准确,涂色均匀。
10、听音乐,用肢体动作表现飞的样子。
你们想飞吗?那让我们一起来飞一飞吧!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4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摸弄,引起幼儿对球在斜面上滚动的现象感兴趣。
2、学习用语言和图表表达自己的操作和体验。
重点与难点
1、物体在斜面上会移动的。
2、在不同的坡度上,物体移动的速度是不同的。
活动准备
1、幼儿在科学角活动中已对物体的滚动发生兴趣。
2、已学习过作单一物体的观察记录。
3、网球、洗衣板、积木、记录纸、笔等。
活动流程
设疑探索——讨论体验——记录延伸
活动过程
探索一:
1、设疑:怎样不用力推,球也能滚起来。
2、探索:幼儿自由的操作摆弄,教师巡回观察。(可能出现:极的一端放在腿上、椅子上、积木上,手拿着板的一端往上提等等)
3、讨论:
(1)幼儿讲述自己的方法并演示。
(2)小结:板的一端垫高了,不用力推球就会从高的地方往下滚。
探索二:
1、设疑:请小朋友两个人口起玩,想办法使两只球在板上滚的快慢不一样。
2、探索:幼儿自由结伴操作摆弄,教师巡回观察。(可能出现:两块板都是平整的面朝上。但积木垫的高低不一祥。或者是,一块板的面是平整的,一块板的面是凹凸不平的,积木垫的一样高)
3、讨论:
(1)幼儿讲述合作的经过,并进行演示。
(2)小结了两块平整的板面,积木垫的低不一样,的滚动快慢也不一样,垫的高的板球滚的快,垫的低一点的球滚的慢。两块积木垫的一样高,平的一块球滚的快,凹凸不平的一块板球滚的慢。
4、幼儿体验
记录:
一、请小朋友把玩的方法记录下来,让大家一看就明白。
二、幼儿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记录。
活动结束:
今天我们玩的是球,那么别的东西放在上面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5作品分析: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亲人的故去、心爱宠物的死亡等事件所带来的强烈的内心震动,而我们成人在面对这样的事情时,总是会有意无意的去回避孩子的问题,然而不能认识死亡,就无法认识生命与感恩。《天堂的问候》就是一本关于分离和死亡的绘本,但同时也是一本心理疗伤的书,她能帮助那些失去亲人、朋友的人走出忧伤,走出悲痛。本活动以情感为主线,旨在通过故事的讲述与角色迁移创造情感氛围,让孩子坦然接受并初步理解“死亡”这个概念,并明白生老病死是一个自然现象。从选材来说很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但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运用角色迁移的方法来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来自天堂的问候。感知爱是可以分享的,爱是需要持续的。
2.引导幼儿能敏锐地感受并表达“爱”,并逐渐形成正面积极的人生态度。以正确的心态面对亲人或者宠物的死亡。
活动准备:
课件《花开花落》 故事TTP四、教学过程:
(一)观看课件,初步感知死亡
1.通过观看“花开花谢”的课件,让幼儿初步感知和接受植物、动物和我们人类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
2.情感迁移:如果你最爱最爱的亲人、朋友或者宠物死了你想让她去哪里。
(教学策略:教师在充分考虑每个幼儿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的前提下,了符合幼儿兴趣需要、具有个体适宜性的阅读材料,去暗示幼儿,让每个幼儿都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在经验中形成自己的认识。绘本材料是无声的,它能给幼儿一种无形的指导和暗示,幼儿在阅读时,将阅读的绘本内容与自身经验结合起来,实现了幼儿自我世界的升华。)
(二)阅读绘本,关注情感
1.观看封面:你觉得谁在天堂,为什么?
2.阅读绘本PPT至“我该怎么办呢?”
3.孩子们,黛西该怎么办呢?谁能帮在天堂上的黛西来想想办法?启发幼儿展开想象并大胆说己的想法。
4.黛西为什么要托梦给亚瑟?亚瑟为什么很伤心?结合这个问题理解绘本中黛西和亚瑟的亲密无间。
(教学策略: 首先应该给孩子自由阅读时间,让幼儿自主阅读绘本,不能人手一本的就利用多媒体技术,以PPT的形式,让孩子们自由观察,引起幼儿对活动的学习兴趣,让幼儿寻找自己喜欢的或者有疑问的绘本画面,通过自己发现问题来获得相关的信息。当然为幼儿创设自由阅读的机会,教师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在幼儿自由阅读时,教师往往起着巧妙而实在的引导作用,使幼儿能进行有效地观察和想象。 )
(三)角色对话,感受爱意
1.黛西在第一个梦里会对亚瑟说些什么心里话?老师扮演亚瑟,请幼儿扮演黛西来对“亚瑟”说心里话。
2.在第二个梦里黛西又会对亚瑟说什么呢?幼儿找个好朋友,分别扮演黛西和亚瑟,互相说说心里话。
3.阅读至23页,黛西怎么看出来亚瑟还是很想念她?黛西托了第三个梦,在第三个梦里黛西会告诉亚瑟什么呢?谁来替黛西想想看?
4.最后,亚瑟怎么做了?他快乐起来了吗?
5.黛西看见亚瑟快乐了,它终于可以尽情的玩了,可是它还是一直关注着亚瑟,这是为什么?
(教学策略: 教师要与幼儿一起集体阅读绘本,帮助幼儿提高语言表达以及同伴互相倾听、互相补充的能力,引导幼儿进一步理解绘本书面的信息,教师根据绘本所的各种文字、图画,提升幼儿对文学的感受能力,从而提升绘本阅读的内涵,同时帮助巩固理解阅读内容,使孩子们能把绘本看懂、看明白。)
(四)心存感恩,乐观面对
1.如果你是黛西,你离开朋友和亲人后,你会希望所有认识你的人都一直在为你伤心为你难过?还是希望他们能够过得快乐一点开心一点?
2.是啊,其实在天堂上的亲人也希望活着的我们能够开心一点、快乐一点,虽然总有一天亲人会慢慢离去,但是我们也不必太悲伤,因为他们会在高高的天上、在一个更加美好的地方关注着我们,她们也不会从我们的心中消失。
3.这本《天堂的问候》我们小朋友的班级里也有,回去以后自己可以翻翻看看。
(教学策略:《阅读的力量》作者史蒂芬·克拉克说:“有些人根本没有机会培养阅读习惯——他们以后会遭遇到读写的困难,且困难之高,将难以应付今日世界的需求。”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自主阅读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学习影响很大。如今早期阅读活动在幼儿园方兴未艾,大家都在积极探索、积累有益的经验,相信在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努力下,阅读会更加有效、有意义,为幼儿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幼儿园大班教案 篇6演练班级:
大一班
演练目标:
1、为进一步增强我班师生消防安全意识,提高自救防范能力,做到在发生火警火灾时,能临危不乱,有序、迅速地按照消防逃生路线安全疏散,确保生命安全。
2、通过紧急疏散演练,巩固幼儿所学的安全防护知识,逐步学会有事不慌、积极应对、自我保护。
演练准备:
1、知道火灾中自救的基本常识。
2、熟悉本班的逃生路线。
3、灭火器、湿毛巾每人一条。
演练过程:
幼儿在教室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在听到警报响起时,教师即刻停止一切活动,不要慌张,要镇静,保持清醒的头脑。王正君老师立即拨打119急救电话求救,俞海兰教师迅速带领幼儿快速有秩序地到洗漱间拿被水打湿的小毛巾,将小毛巾折叠成双层并捂住口鼻俯身,按照拟定的路线快速撤离到院子安全的区域蹲下。
为了模拟活动的真实性,尽量减少说话,为了加深幼儿火场逃生的记忆,老师事先为每位幼儿准备湿毛巾,用湿毛巾捂口鼻、弯腰、低头撤离;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撤离路线(教师后门)迅速逃出教室,在安全地带(户外活动场地)集中后,清点本班幼儿人数,确保幼儿快速、安全、有序地脱离受灾地点;做到无遗漏、无丢失、无伤害后向园长报告,确定无人员"受伤",宣布疏散演习成功;
近几年来我国数学课堂改革空前活跃,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学术流派和各式各样的教学模式,如:常州一中的“增效减负”、楚州中学的“自探互教”、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但总的目标都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而数学素质的核心就是学生的迁移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创新能力呢?
一、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实现创新设想的实际能力,其中,创新思维居于核心地位。心理学研究证明,创新思维与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密切相关,聚合思维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它十分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试图形成对外界事物理解的种种模式,追求问题解决的正确答案。发散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它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追求问题解决的唯一正确答案,它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答案。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都能通向创新之路,两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创新思维的基础。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首先,两者是性质不同的思维方式。聚合思维是一种有条理、有范围的收敛性思维,它具有方向性、判断性、稳定性、服从性和绝对性等特点。其本质是按照形式逻辑,逐步进行分析推论,且终得到符合逻辑性的结论;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无规则、无限制、无定向的思维,具有灵活性、流畅性、多变性、新颖性和相对性等特点,就其实质来说,发散思维强调对未知信息的想象和假设,因而很大程度上是新信息的形成。其次,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相辅相成,构成了创新思维的基础。因为没有聚和思维,就没有创新和变革的条件和基础;没有发散思维,就没有创新和变革的想象基础和动机。此外,在创新思维中,两者不是等量齐观的,发散思维在创新思维中居于比较重要的位置。
二、渗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在数学课堂上有目的地使学生学会分析、综合、归纳类比,数形结合等重要数学思想方法,可有效提高数学解题能力,如数形结合思想,可有效地将代数、复数、三角、平几、解几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拓宽学生思路,提高解题能力;如代换思想的利用可有效地降低运算难度提高解题速度;又如化归思想可有效将所学知识点,迁移到新问题的解决中去,从而显示出创新思维。
但数学思想方法的传授不可一蹴而就,学生要有个自悟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抓住关键点,比如,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法则、性质、定理等结论的推导过程;解题方法的思考过程;知识的小结过程等,只有在这些过程的教学中,数学思想方法才能充分展现它们的活力。取消或压缩教学的思维过程,把数学教学看作知识结论的教学,就失去了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机会,使数学思想方法没有用武之地。坚持多层次反复渗透示范,到学生自觉视之为必备工具和作为研究对象时,其解决问题的质量、其数学能力必能达到一个飞跃。
三、过程教学――向学生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
过程教学是目前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它强调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经验、理解和反思,强调了具体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认为过程是学生理解数学的基本和重要的条件。这个过程包括两层意思。
1教师要向学生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
学生常常惊诧于教师解题思路的“准、简、奥”。殊不知教师一题在手,又何尝不是“十月怀胎”方可“一朝分娩”,个中苦楚不亲身尝试又怎能知晓。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告诉学生的往往是最佳的思维途径,最简捷的解题方法。结果是教师讲得精彩,学生听得叫绝,但就是不能形成自己的思维能力,不会独立地进行思考和克服困难,更无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创新思维。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失败的过程和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暴露出来,展示在思路和方法碰壁时怎么办,如何在有限次失败后得到正确的思路和方法。从反思中要使学生看到转变思维的方向、方式、方法和策略,从而缩小探索范围,尽快获得成功的发现。这样,将会破除学生对数学的神秘感,教会学生思维方法,更能启迪学生的智慧,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
2学生自己“做数学”
这个“做数学”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一味地做数学题,搞题海战术,而是要让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现成和发展过程。虽然学生要学的数学都是已知的知识,但对学生来说仍是未知的,需要每个人再现类似的创造过程来形成。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学生要从“数学现实”出发,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用各种各样的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作类比、分析、归纳等将“数学现实”渐渐数学化、严格化和形式化,从而达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迁移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过程舍得花时间给学生自己去“悟”。
四、开放教学――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转变,绝非是让学生回答几个问题,上黑板做几道题就完事的。应根据问题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适宜的发现情境,构造最近发展区。要留有时间、空间给学生去观察思考,从而让他们有机会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解决问题的种种设想。同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表现欲,成功感等方面的情感因素。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设想和积极的探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肯定。有时学生的见解不一定正确,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思维的闪光点,循循善诱,引导出正确的结论,从而真正体现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美丽情景。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策略越来越多地被学术界关注。通过把影响学习的各种变量结合起来研究学习的方法,学者们纷纷提出“语言学习策略”的概念及其分类。Oxford(1990)提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促进第二语言的了解、理解和使用所采用的,通常是有意识的和特定的动作、行为、步骤和技巧。O’Malley根据信息处理的理论将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认知策略是大脑对输入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用于学习语言的活动中,主要内容为重复、利用资源、利用肢体语言、翻译、归类、记笔记、演绎、重新组织、利用语境、利用关键词、迁移、推论和精加工等;元认知策略用于管理和监控认知策略,包括先行组织者、集中注意、选择性注意、自我管理和监控及自我评价等;社会情感策略为学习者提供更多接触语言的机会,学习者为促进学习任务的完成而跟别人进行交流或自我调整,具体策略包括合作学习、求解与澄清疑问、消除紧张不安、自我鼓励、控制学习情绪、背景文化了解等。
据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学生对三种策略使用的频率由高到低分别是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社会情感策略,可见学生普遍忽略了社会情感策略。认知策略是直接的,可操作性较强,元认知策略也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因为教师可以进行指导和监督,对这两点,学术界提出了很多提高听力理解能力的方法,而社会情感策略与学习语言没有直接的关系,为间接策略,其效能是间接的、隐性的,但对听力理解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运用和引导学生运用社会情感策略显得更为重要。
听力教学是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听力理解的过程除了受到学生本身语言能力的影响外,还受到诸多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试想一个学生处于被动消极的心理状态,心情沮丧,无法控制低落的情绪,在这种情况下,听力理解显然是无法进行的。语言功底再好,也不一定取得良好的听音效果。如果学生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不了解外界文化,不与老师同学沟通,也是不能提高自身听力水平的。再者,现在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好强好胜,独立欲望强,闭塞心理和自傲心理使他们在学习中即使遇到困难也不愿跟老师和同学多交流,有好的学习方法也不愿与同学分享。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有碍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以上提及的均与社会情感策略的运用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听力教学中有效的运用此策略是必不可少的。根据社会情感策略的含义,我们在听力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学习策略。
合作学习是学习者相互交流建立起来的一种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运用小组形式,使学生共同活动以限度促进自己及他人学习,以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合作学习包含四个因素:1,正相互依赖。指学员之间互利互助,共同进步。教师可以通过共同目标、共同奖励、分享材料、分配任务等方式来实现正相互依赖。2,个体责任感。指学生独立担当某任务或角色以示他已经掌握知识重点。3,小组交流。小组成员面对面交流,积极参与讨论。4,社交技能的培养。教师应在课堂中运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给学生更多小组讨论和发言的机会。
二,求解与澄清问题策略
我国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被视为知识的接收者,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中不愿主动提出问题。求解与澄清问题策略指学生在课堂内外主动提问,大胆发言,同学间相互指教,交流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堂上注意提问方式和转换技巧。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提相应难度的问题。这有利于让学生更积极参与教学,树立自信,勇于提问和澄清问题。
三,消除紧张不安,自我鼓励,控制情绪策略。
传统的教学中,课堂听力的时间太长,内容单调,学生容易产生畏惧心理,缺乏信心。因此,教师应选择难度和语速适当的听力材料,学生只有听懂了,才会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加信心,避免了“越听越怕听”。同时,教师可以选取有代表性的内容听,而不必为赶任务使学生处于乏味紧张的状态中。另外,可插播一些音乐,故事等,使学生放松,愉快地进入学习中。
四,了解背景文化策略。
文化包含知识文化、交际文化、词汇文化以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道德标准、行为规范、思维方式、民族心理等。教师应加强文化导入,有针对性地对一些听力理解的文化现象作必要的传授。同时,社会背景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也会影响一个人的听力理解水平,所以教师应拓宽教学内容,不能只局限在语言和文学的范围内,其他相关材料,如政治、经济、天文、医学等领域,也要让学生多听多读,拓宽学生知识面。
听力教学中社会情感策略的应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心理,减少学习中的焦虑和困惑,改善学习态度,保持学习热情和动力,最终促成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
- 1 -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初探 初探 初探 初探 教育应该是把塑造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作为终极目标的,但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物质世界的浮躁、转型时代的功利心、理性教育的偏颇等弊端的影响,教育一直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能力智力的培养,造成了人的情感世界的荒芜、精神家园的失落、个性的残缺不全,造成了学生综合素质体系的不完整。进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世界性的教育反思先后认识到:现代人的教育不能是“忽视了另一半的教育”,即不能偏重认知、忽略情感,强调科学、忽视道德与人格。现代教学论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成分划分为两类,即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认为教学过程是情感过程与认知过程的有机统一,情感与认知在教学过程中相互渗透交融,并行不悖。这为现代教育开辟了一方新的视野,也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情感领域的研究远远滞后于认知领域。这一方面是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偏见,认为情感只是人类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副现象,忽视其在人类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情感现象自身的高度复杂性所造成的研究上的困难。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人们对教学活动中情感因素的认识。从语文教学的现状,认识上的偏颇,加之应试教育的钳制,使情感教育一直居于灰姑娘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吸收中外情感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谐教育、愉快教育,尤其李吉林的情境教育,从不同角度、在不同程度上关注到了教育过程中的情感因素,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尝试,并解释和归纳出了一些规律,为语文教学实施情感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但是,在这些教学实验中,情感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只是作为改善认知过程、提高认知效率的一种策略和手段,而没有把情感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和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 笔者并无意否认语文教学传授知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认知目标,是立足于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针对以往语文教学设计中将认知从生命整体中分割出来、进而唯重认知的思维局限,力图从情感教育的视野来重新审视语文阅读教学,探索文阅读教学的一种新的策略,从而陶冶情感,发展个性,建构学生完满的人格。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的文教学过程中,也许没有真正可以从认知中分离出来的纯粹的情感但为了探讨的方便,笔者将视线暂时停留在情感这一纬度上,将它制取出来,以更深入地探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的问题。 ( (( (一 一一 一) )) )、、、 、缘境入情 缘境入情 缘境入情 缘境入情---- ---- ---- ----激发策略的实施 激发策略的实施 激发策略的实施 激发策略的实施 - 2 - 缘境入情是实施激发策略的关健。那么,如何创设语文阅读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呢? 首先,教师要善于调动、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引发学生的情感。情感具有感染性和迁移功能,教师要善于把课文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再把自己的情感传达给别人,就会使别人为这些情感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在此基础上,再把学生的情感引入到所感知的对象之中。在这方面,教学实践比理论的论述更具有说服力。那些情感饱满而投入的教师,每每讲到精彩处,总喜形于色,说到激动时,总是情动于衷,更易于唤起和激发学生的情感。于漪、李吉林、斯霞、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以及我们身边的许许多多的教师,都已经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并以自身的实践确证了教师的情感在激发学生情感、提高学习质量方面的无穷魅力。 其次,教师要关于营构良好的师生人际氛围。由于情感体验的自律特征,课堂心理环境的安全、自由、宽松就成为主体情感得以顺性舒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平等、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能给学生以自由舒展的心理空间,使学生沉浸在一种丰富、和谐、温暖、疏朗的氛围中,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情感的引发和展开,而且能够满足学生独立、自尊、理解、信任等情感需要。 第三,教师要善于创设生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 无论是艺术欣赏还是艺术创作,触景生情是最普通、最常见的一种审美的情感活动,这也正是情感的情境性特征的体现。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情境能有效地引发、唤醒学生的情感,而且能借助情境深化学生的认知。因此,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往往十分重视阅读教学情境的创设。 一般来讲,与情感教育密切关联的阅读情境的创设方法主要有三种,即以语言描绘情境、以多媒体展现情境、以体态模拟情境。 以语言描绘情境是指教师运用语言艺术,或描绘,或抒情,或议论,以铺陈渲染、述感追思、评价点拨,把学生带入与文本相适应的特定情境中去。由于不受时空、物质、内容等条件的限制,借助语言描绘情境也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简捷、最方便、最经济、最基本的一种情境创设方法。 以多媒体展现情境是指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计算机、电视、录像、投影、录音等,为学生再现具体可感的情境。多媒体教学图文并举、视听结合、信息丰富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直接生动的感知,能迅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并以生动的具象接通学生的生活经验,启迪学生的内心情感。 以体态模拟情境主要是指教师借助表情、眼神、手势、动作等人体语言将文本中的某一特定的情境演示出来。 - 3 - 上述的区分,仅是为了更具体地阐述创设教学情境的常用手段。在实际的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往往是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比如语言手段,其实任何一种情境的创设都离不开语言参与。如果离开了语言,即使创设了很好的情境,也难以发挥其教学作用,实现情境的价值。 恰当情境的创设,不仅能有效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问题的关键是由于认识上的不到位,或是由于教师个性与素养的局限,或是由于应试教育对情感的排挤,这些方法还没有被语文老师广泛重视和普遍运用。从这里反映出的是情感教育实施的前提问题,即语文老师的人文情怀与素养。这是语文教学改革中一直被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今后需要着力探讨的一个重大课题。 ( (( (二 二二 二) )) )、、、 、自主参与 自主参与 自主参与 自主参与---- ---- ---- ----体验策略的实施 体验策略的实施 体验策略的实施 体验策略的实施 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体验策略的实施可以通过如下四种方法: 1、声音证入 声音证入亦即通过朗读、吟咏,进而展开想象、沉潜思索、咀嚼滋味,引领读者体味作者心境,掌握作者情感世界的方法。这既是人类阅读的最初形态,也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经验,尤其适用于诗歌和散文体裁。 在语言阅读教学领域,情感除了借助语义显现相应的内涵外,还可以通过主意得以传递。古人所谓“言之不足,故嗟叹之”(1),体现的当是一种语音的传情。著名的语言大师索绪尔曾指出,词语的声音变化本质上是属于心理的。正因如此,情感才能借助语音的变化得以体现和加强。这就为阅读教学中对作者情感的体验提供了一条途径。 诗文的语言总是充满情感的,而汉字又是一种模糊的团块结构,较之拼音文字更富声色之美,不仅节奏性强,在形成了不同的声音层面,或舒缓,或疾促,或流畅人,或凝滞。借助于朗读吟咏,可从语气、语调中体味不同的情感。姚鼐《与陈硕士札》说:“诗、古文各要从声音证入,不知声音,终为门外汉耳。”就是说,诗文中的情感、作者的微言精义,需要在朗读中体会,需要熟读涵咏。“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滔”;“咏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2),直沁人心脾。可见,这种体味式的朗读,是以声入情、进入作者世界的一条捷径。刘大櫆《论文偶记》中说,吟咏朗读是“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口舌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3)对于古诗文,尤其诗歌,借助于朗读,既能见出的诗歌的音节、选词、造句的功力,更能以声音体察古人创作的情状,见出作者之神气、情感,藉此进入作者世界。 - 4 - 对此,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解释说:朗读也是一种技巧模仿,它模仿作者喉舌肋肉活动的技巧。古人作诗文,离不开诵读,往往一面朗读,一面修改。后来的读者若模仿着朗读,久之则作者当日诵读的语气、声调、神情,便“拂拂然与我之喉舌相应”,即“在我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叶圣陶更是把朗读名之曰“美读”,并指出它不仅适合于文言,也适合于白话。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是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诸如此类。……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感通了”(4)。朱自清先生也曾多次撰文论及,如《论诵读》、《诵读教学》、《诵读教学与“文学的国语”》等,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 可是,现在的语言教学却丢弃了这一传统的教学经验,不注意指导学生诵读课文,以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读。读书变成了讲书,这就剥夺了学生由诵读而体味作者情感的机会。因此,在眼睛加快了速度、声音却被迫沉默的信息时代,我们更应恢复朗读,倡扬声读,把文字变为声音。让学生敛身正坐,虚心涵咏,在朗朗书声中追踪作者的心境与情怀,以达到心与心的相通。《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声韵谐和,极富之美。中央电视台曾配乐、配景播出全文的朗读,后被广泛地用于教学,效果极佳。入情的美读胜于苍白的解说,入境的体味胜于枯燥的讲解传授。 因为人的情感变化会引发人的心理反应,而心理反应又会造成音色、锂高、音长、语速、节奏等语音形式方面的变化。因此,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朗读的质量、效果及产生的感染力来判断、分析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对作者情感的感受、体验程度。这就要求教师能熟练掌握并善于运用情感的语音载体,例如语调、语势、节奏、标点符号等等;又要具备纯熟的朗读技巧,重音、停顿、语速等,进而引导学生借助朗读与吟咏体味作者的情感并作出评价和判断。 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首尾的复唱使全诗在语音上产生了一种节奏的运动,并借助语势渲染了一种氛围,构成了一种蕴含丰富的意境。教师可以借助朗读让学生感知并体味诗人的情感。教师的引导可以从停顿、重音、语调的处理上着手:第一步,让学生通过朗读确定语调:是轻缓?是低沉?是飘逸?第二步,让学生通过朗读确定语义停顿: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第三步,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一“轻轻的”的轻重音处理:是否是重音是轻读?是重读?还是重音轻吐?学生边朗读,边体味,边修正。这样,在朗读-修正-朗读的反复过程中,学生的体验越来越贴近作者的体验,对诗歌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当学生通过朗读把这三个问 - 5 - 题都解决了,就表明学生已经充分体味了作者无限的依恋和挥之不去的离别之情。 朗读吟诵既是情感体验的一种方法,也是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重讲轻读的一种纠正,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感染,吸收作品内蕴的情感之美与精神之美,而且能化他人的语言为自己的语言,尤其包含记忆成分的诵读,能使学生对语汇、对整体文句的感知与积累越来越丰富,并逐渐积淀成一种语感。在语感的培养方面,诵读所起的作用比抽象的理解分析更大。当然,对所有的文章都用此诵读之法,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教师要选择诗文中的精品,让学生择真而读,择善而读,择美而读。从文体讲,尤其要注重择诗而读,因为诗乃中华文化精华中之精华,不仅篇幅、韵律尤合于诵读,而且从意蕴上讲,诗的意境只能由读者细细品味,条分缕析地变为白话则会索然无味。例如,王安石诗《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若教师停留于逐词是逐句地解释,学生所获得的就只有一些理性信息:京口和瓜洲只隔了一条江,钟山和瓜洲也不过隔了几道山。春天来了,江南的草木绿了,月亮什么时候能照着我回去呢?诗的韵味全无,不论对诗的理解而言,抑或对课堂教学而言,都是如此。 2、角色转换 角色转换亦即让学生担当、扮演阅读文本中的某一角色,以我身置换他身,以心换心,直接化身为文本中的人物并践履其情感过程的方法。从适用的范围讲,这种方法更适合于有情节、言语动作性强、心理活动较丰富强烈的文本。在阅读教学中,其基本的操作方式大致有两种,即片段表演和课本剧表演。 片段表演是抓取文本中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方面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典型片段,让学生化身为作品中的人物,以我口、我身、我心去体验人物的内心情感,并以言语、动作、姿态来表达人物的情感。例如《药》中华老拴出门买药时拿钱的动作与康大叔取钱的动作,《梁生宝买稻种》中梁生宝掏钱买饭的动作,均可进行片段表演。在学生表演的同时,要引导其他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提出意见并修正表演,使表演者与所扮演的角色逐步趋同。通过学生的表演,不仅可以让学生更生动、深入地获取有关动词的准确运用、动作描写的艺术魅力等方面的语言知识,而且从中能真切细腻地体味动作背后蕴含的内心情感:华老拴的满心希冀与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悲哀、康大叔的冷酷及人性的泯灭、梁生宝对乡亲们的信任与托咐而表现的高度责任心和一心为集体的情怀。比之教师的分析,学生的这种角色进入所获得的体验更丰富,更深切。当然,表演者也可以由教师来充当。 与语言、动作不同,单纯的心理活动往往是难以表现的,这种情形下,常用 - 6 - 的手段是借助想象、联想来实现角色的转换。典型的教学设计是:如果是你,你会怎样想?(或怎样说,怎样做?) 课本剧表演是指经师生的理解、创作将文本改编为剧本,再由学生或者师生共同上演全剧。《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雷雨》、《茶馆》、《威尼斯商人》人物形象少而鲜明、情节集中、言语动作性强的作品,上演课本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体验方法。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为剧中的人物和情节感动着,并设身处地地休体验着他所创造的人物的情感,而且化身为剧中的人物,经历着人物的情感,亲历着人物的生命与人生体验。这种角色的转换可以说是一种真正的角色进入,正因如此,学生作为表演所获得的内心体验才更鲜明、更强烈、更深刻。 相较于片段表演,课本剧的表演更易于学生的全身心投入,体验更深切,但是,受种种条件限制,包括文本的、物质的、时空的因素,其适用面较窄,而且,在表演的过程中只能有部分学生直接参与,而非全体的直接参与。因此,对于作为观赏者身份的学生,更应引导其积极参与,尤其是排演、修正过程中的参与。 需要注意的是,作为一种情感教育手段,阅读教学中的表演与一般的舞台表演不同。阅读教学中的表演作为一种特殊的阅读手段,主要不是让观众欣赏,而是强调表演主体的自我感受。表演的过程也就是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并使情感形之于外的过程。在这一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设计、共同体味、共同欣赏、评议,在进一步理解文本的同时,也受到深深的感染。课堂表演是手段,而非目的,教师切不可过分看重课堂表演的效果,而使课堂表演成为一种形式主义的追求。尤其在执教公开课、示范课时,课前给几位学生认定表演角色、进行多番预演 加工的做法,是违背课堂表演的根本目的的。 另外,分角色朗读也是一种实现角色转换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朗读与角色转换两种方法的结合运用,既可用于片断,也可用于全文。文本中有几个人物就分别指定学生以该角色的身份来朗读,也可请一名学生以解说的身份朗读以连缀角色,相互构成一个整体。这是阅读教学中较常用的一种方法,只是教师在运用时多把重点放在朗读上,分角色的目的多在活跃课堂与激发兴趣上,对角色的转换及角色间的交流与沟通重视和引导不够,不能使之发挥其整体的体验功效。因此,阅读教学有必要对这种方法进一步加深探索。 角色转换是实现情感体验、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手段,但从目前的教学现状看,教师对此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指导乏力,也缺少运用。相比较而言,英语阅读教学对这一手段的运用更普遍,其探索也更为深入,值得我们借鉴。而高中对此手段的认识和应用程度远逊于小学和初中。这固然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教材特点等因素有关,但教师的认识也是造成此缺憾的重要原因。需要澄清的一 - 7 - 点是,有不少高中教师认为课本剧表演费时间、精力,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宜采用。这是不正确的。许多优秀的教学实践已经证明,表演的做法不仅不会浪费时间,降低成绩,反而会大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综合能力,值得大力提倡。尤其对于情感内藏、不惯外显的中华民族文化接受心理特征而言,表演对于学生个性的张扬与培养有更重要的意义。 3、移情泛化 移情本是一个审美的概念,是指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情感移注到自然事物、宇宙人生之中,从而达到“物我为一”的境界,去分享事物的活动与生命情感体验。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情感教育方法,移情是指阅读主体把自我的情感移注于文本世界中的人、事、景、物,而文本中的事物也以其姿态移注于读者。在这一过程中,不是主体向对象的意向情感投身或灌注,而是物与我的双向交融。物与我皆是充满了生命情怀、富有生命姿态和情调的真实存在,物与我的交融成为生命与生命的交流与沟通、生命与生命的相互回还震荡。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追忆亡妻,写到:“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无论对作者还是对读者而言,亭亭如盖的庭中枇杷树是挚情与伤怀的所在,睹树如见人,树亦亭亭而多情,向人摇曳着无语的情怀。当树与人默默,实已成为生命与生命的人生对话,作者、读者、枇杷树,相互交融在深挚的怀念和哀思里。因此,当这棵树的形象一旦进入读者的视野,立刻会吸引读者情感的投注,同时树又以自身的主于读者,不仅使作者与读者的心灵互相沟通,产生共鸣,而且会引发读者对自己人生体验的某种回忆,这时,一种物是人非的情怀会经由联想开始在更大的范围内弥散,并巩固和加深阅读主体的情感体验。当读者把文本的阅读所体验的情感迁移于文本以外的生活与生命,并提升为人类所共同体验的生命更替、物在人亡的情怀,这就发生了情感的泛化。情感的泛化是情感不断迁移、反复积淀、走向深刻和升华的过程。也正是这种泛化,使情感不断得以概括、提炼,为情操与精神境界的提升提供了发展方向和途径。读者经历一次次的内心体验,产生移情与共鸣,并经由情感的泛化和提升而形成行为规范,这个连续的过程就是情感的肉体化。,内化的情感是一种稳固的情感,它进入个性而成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爱国主义情感是一个民族必须具备的高级情感,也是语文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呢?移情与泛化就成为必然的途径。因为爱国主义情感的核心是爱,而爱的情感也遵循着同其它情感一样逐步深化与升华的规律:由最初爱养育自己的父母泛化到亲人、老师、同伴、乡亲,并由个人指向家庭、母校及家乡的山山水水;在此基础上,这种爱又会从家庭、学校、家乡扩散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和祖国的人民;当这种爱伴随着深刻的 - 8 - 认识和信念而概括地凝聚到“祖国”这一对象上去的时候,爱的情感就升华为爱国主义情操。余光中的《乡愁》对情感的抒写,恰是体现了人→家→国的情感泛化轨迹。因此,语文课本中一篇篇抒写人间之爱、山水之情的作品,都是教师培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一片土壤。由一篇作品,甚至几篇作品所产生的移情也许是表面的、肤浅的,具有偶发性的,但是对语文课本中大量的文本阅读所产生的移情,就会随着个体实践活动的丰富和扩大、对周围世界认识的提高和深入,而逐步积累、沉淀、生成新质并不断泛化,最终得以升华为一种稳固而深刻的情感。也正是情感发展必须遵循的贴近及远、由浅入深这种规律告诉我们:切莫颠倒了情感培养的顺序。因为语文教学受政治的影响,表现出的是这样一种反向的态势:小学阶段就定位于涉及道德、信仰、价值观、人生观的高层次的情感教育,例如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等,而大学生却在进行爱护花草树木人、关爱他人的教育。这种违背情感发展规律的教育,最终只会表现为一种概念化、政治化的图解,于人情感的培养不但无益,反而会违背情感教育的初衷。那么,如何实现阅读教学中的移情与泛化呢?我认为关键的一点是教师要关于抓取凝聚作者情感的物化点,并以此切入,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实现物与我的双向转化、交流、共鸣、融合,从中酝酿具有新质意义的情感。 情感虽然的丰富与复杂,却是无形的。因此,情感的抒发篇篇借助形的物态,亦即把自己的情感移注于军需官万物,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物态,蕴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怀。古人云:“柳枝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柳实写风。风本无质不上笔,巧借柳枝相形容。”又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同样是《乡愁》,余光中把乡愁论为一枚邮票、一张船票、一方坟墓、一弯海峡;席慕容则把乡愁定格于有月亮的晚上的一支清笛、雾里的挥手别离、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语文课本中大量的作品都是把情感移注于宇宙万物,《风景谈》、《岳阳楼记》、《致橡树》、《春江花月夜》等等,无不如此,正如瑞士思想家阿米尔所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5)针对文学作品的这一特征,阅读教学首先要做的是抓取这些情化的物象。通过对“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弯浅浅的海峡”这四种意象的细腻感知,就会触发学生两地离散、生死相隔、家国分离的情感体验。借助想象和联想,这些及由此引发的情感又会打通学生所有相关的经验,使“物”与“我”相互注视,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生成一个完整的、丰富的心灵世界、意义世界,而且,由于情感的泛化功能,学生的情感体验会由一人一家扩散到千千万万的人、无数的家庭,进而提升至一段历史、整个民族与人类。通过这样的阅读体验,学生的情感一次次得以丰富和深化;同时,经由情感的催化,其从阅读中获得的认知也会格外鲜明与深刻。 - 9 - 4、诱发想象 想象是人类最杰出的本领。有了想象,才会有“天可问,凤可雌雄”,“云可养,日月可沐浴”的艺术创作;有了想象与联想,才会有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阅读。 阅读教学中的想象,主要是读者根据文本的语言描述生成新的意义世界的再造想象活动。想象所运用的是形象思维。语言阅读离不开形象思维,当然也离不开想象的参与。由于语文阅读、尤其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是一种审美性活动,其情感特征使情感成为语文阅读的重要因素,贯穿于语文阅读的全过程。这样,想象与情感就成为语文阅读过程中的两个重要因素,两者相生相随、相互作用、相互统一。不仅如此,上文所述及的种种情感策略的实施方法,都必须借助想象的参与。情境的感知离不开想象;移情实际上是情感与想象互相作用的结果;同样,角色扮演、朗读涵咏也必须经由想象的参与。例如《最后一课》中的最后一句的朗读: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散学了”这句话有许多未尽之意,包含了无限感慨。朗读要想准确地传达出人物的情感,必须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情态、心理、感想作出想象,在想象中体味作者无言的复杂情感。 想象对阅读、对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策略的实施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我认为主要有三点: 第一,善于抓取阅读文本的空白点和未定点。因为作品的意义空白与意义未定性是联结创作意识的桥梁,是作品产生效果的根本出发点,也给读者的想象提供了宽广的天地。在保证一定理解信息的前提下,作品中包含的未定点与空白越多,留给读者的想象天地越广阔,也越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和对作品的深入参与。教师要善于寻找和发掘作品的空白点和未定点,启发、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将自己的情感溶入其中,对这些空白和未定点进行填充,使之丰满、生动,创造一个情景相生、生机流动的个性化世界。例如王安石诗“春风又绿江南岸”,设若教师抓了“绿”这个未定点,启发学生的想象:春风怎样绿了江南 绿了的江南是什么样子?通过学生的填充,就会创造出一个生机勃勃、莺啼柳绿的江南春天境界,自然美、情感美、意境美溶于其中,这样,语文教学才成为一个以情感与心灵拥抱的所在,并使学生的想象力从中得以冶炼。 第二,要丰富学生的认知,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积淀。因为想象和联想是形象思维的方式,属于认知的范畴。因此,要丰富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丰富学生的认知,丰富学生的生活积淀。这样,大量而广泛的阅读和深入生活, - 10 - 进而丰富学生想象的内容,就成为提高想象的必由之路。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想象才会广采博取,展开翅膀。对余光中《乡愁》的阅读,必然包含对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的具体生活感知和理性分析。而这也恰好证明了情与知在阅读过程中的相辅相成、并行不悖。 第三,要善于引发学生的联想。联想与想象同为人类形象思维的重要因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 “教师应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的学习有着正迁移或负迁移,从义务教育的目标着眼,我们所期望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促进影响(正迁移)学习的正迁移量越大,说明学生通过学习所产生的适应新的学习情境或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教学效果就越好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它的知识系统性强,前面的知识是后面知识的基础,后面的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发展作为教师就要挖掘和沟通种种联系,指导学生把已知迁移到未知中去,把新知识同化到旧知识中来,让学生从已获得的判断中进行推理,再获得新的判断,从而扩展学生的知识结构 一.分析学生认知结构,组建新知识“固定点” 认知结构就是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固定点,就是认知结构中处于较高抽象、概括水平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学习中,如果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里没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那么,学生的学习就是机械的学习更确切地说,如果认知结构中只有一些肤浅的不完全适合的观念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那么就将出现并列结合的同化其结果,新知识不能有效地被固定在认知结构中,从而引起不稳定的和含糊的定义,并导致迅速的遗忘有时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已有起固定作用的观念,但自身不能充分利用,结果也会出现机械学习因此,教师在准备每一节课时,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通过谈话、测试、作业分析等,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真分析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需“固定点”的情况,然后一方面可以采取课前适时地回授,唤起学生回忆,实现知识的正迁移;另一方面,可在新课的检查学习阶段,有针对性地介绍一些与学习材料相关联的引导性材料,充当新旧知识的认知桥梁,使学习目标变得清楚明了 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商不变的性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是学生认知结构中起组建新知的“固定点”课上可先让学生计算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帮助学生复习整数除法的计算步骤和试商方法,着重理解“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写商”这句话的含义,从而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更好地理解“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促进学习的迁移还可以根据如何处理小数点设计一组复习题,为引导学生被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做好知识上和技能上的准备 二.研究教材知识体系,牢牢把握“迁移点” 迁移点,就是知识之间的连接点和新旧知识的生长点 如果新的学习任务不能同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清晰的分辨,那么新获得的意义的最初可分离强度就很低,而且这种很低的分离强度很快就会丧失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时,只有清晰的分辨新旧观念的联系,才能增强分离强度,从而使新知识纳入到旧知识中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研究好每一课的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联系,还要善于从教材整体角度出发,充分考虑每个单元、每个例题在教材中所占的地位,尤其是在后续知识中的位置,以便有的放矢的“超前”教育 例如,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以后,及时引导学生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进一步概括成“底面积×高”,这种“超前孕伏”不仅可以减轻学生记忆负担,又可为学习圆柱体体积计算做好迁移的准备又如实际问题教学中,一步和两步实际问题,正叙与逆推问题均有这种“迁移点”存在可见,在教学中,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适当点拨,对旧知识深入理解不仅为迁移奠定了知识基础,更创造了学习后续知识的思维条件,从而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迁移 传统的迁移理论“概括说”指出,迁移与教学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即同样的教材、内容,由于教学方法的不同,教学效果大为悬殊,迁移的效应也大不相同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以下教学方法,强化学生迁移意识,促进学生主动迁移 1、联系生活背景,促进主动迁移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莱登塔尔提出“数学现实”的教学原则,即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是以周围世界的形象的表象为支柱的教学中,教师有目的的创设情境,借助生活中的有关实际经验,来培植出迁移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条件 如教学“小数加减法”时,安排学生课前去超市调查各种商品价格,课上利用搜集的数据编题,组织小组合作探究,探寻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又如学习“和差”问题时,课上拿7个苹果,要分给两位同学,其中一位要多分到一个,请同学们动手分一分学生分的时候有各种分法教师从中找到与“和差”问题直接关系的方法,给予引导和提倡,“可以先将要多给的一个拿出来,给一位同学,而后再平均分成两份多拿1个的学生得到的是两部分,一部分是先得到的1个,另一部分是两个人各得到的同样的那一份”当学生可以很快自如的按要求叙述分配方法时,再出示“和差”问题,学生就已经具备了迁移的思维条件,可以借助生活中已有的有关实际经验为媒介进行迁移,无需教师再下多少功夫了J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使数学与学生生活贴近,这样学生不仅进入数学的角色,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还在迁移中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提高了数学能力 2、发现知识的共同规律,促进主动迁移 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引导学生充分观察、讨论,发现新旧知识的共性,展开主动的探索活动,促进学生主动迁移,以达到从已知到未知的目的如教学“三位数乘法”时,与“两位数乘法”比较,计算方法基本相同,知识扩展到用第二个因数百位上的数去和第一个因数去乘教学时就可以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规律,先复习两位数乘法的算理和算法,然后在百位上加一个数字,即314×22→314×222,让学生将两式对比,指出计算上的异同,且边计算边找规律,最后总结出三位数乘法的方法 3、运用知识的沟通转化,促进主动迁移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许多新知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旧知识去认识和理解如教学“长正方形的面积”时,当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后,可以利用课件演示让学生进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即长方形宽3米不变,长由6米依次变为5米、4米、3米,当长方形的长、宽都是3米时,问:“长宽相等,这是什么图形你已经计算出了它的面积,想一想,正方形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如此,学生可以顺利地实现由长方形面积到正方形面积的主动迁移 这种以旧知识的转化达到沟通新知的方法,能使学生容易理解新知识的联系与发展,又容易调动起学生学习情趣和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情感 此外,教学活动中的各种练习,是学生应用知识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种知识的应用,同知识、能力的迁移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心理学家把知识的应用看作是知识的再迁移所以,在练习的设计时要有针对性、阶梯性、启发性、渗透性,练习要多样化,并加强“变式”、“反例”、“对比”训练,可防止思想僵化,也能有效地促进迁移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迁移规律,既符合了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有助于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又发展了学生的能力,培养了迁移意识和习惯,全面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面对一个班级的四、五十人,教师如果以同样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要求以及教学模式去培养学生,会严重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课堂上合作交流少,信息反馈不够,影响教学过程的优化。而且,这种以教师讲解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学生大多时候是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尽管有些老师采用了“着眼中间,兼顾两头”的教学策略,但结果往往无法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获得帮助,还使优等生失去了学习兴趣。
要改变大班英语教学的现状,必须照顾学生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一、大班中的学生差异
世界上没有绝对相同事物的存在,那么在一个大班里的几十人的个体差异就更不用说了。学生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学习背景和社会背景,这必然构成他们的个体差异:
1、智力差异。不同的智力水平构成语言学习的能力倾向不同,有人具有天生的语言才能,有人则语言能力低下,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评论某人智力好,某人智力差的说法,但在外语教学实践中,智力并不决定一切。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将智力平常的儿童作为智力超常的儿童介绍给教师,结果这些学生的成绩变得越来越突出,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2、认知能力差异。有的学生学习速度快,接受能力强;有的学生反应较慢,理解能力差。在感知观察方面,有的学生感知带有感情色彩,容易加进自己的臆测和虚构;有的学生观察事物仔细和全面,尊重客观事实。比如,在做英语阅读理解时,有的学生常常带有个人情绪,常拿出现实生活中的事来任意推测,但却忽略了原文,脱离了原文,结果导致判断失误。学生注意力也有强有弱,记忆力强的学生记得快,记得久,且记忆方法得当;记忆力弱的学生识记时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多,并且容易遗忘。学生的思维有分析型、综合型及分析综合型。分析型的学生善于分析感知对象的组成部分,但整体性不够;综合型的学生则相反;分析综合形的学生介于两者之间。
3、气质差异。主要表现为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并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显示出来。由于外语学习侧重交际性训练,表现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机会特别多,故气质对外语教学的影响较其他学科更大。比如,模仿能力的强弱、反应的快慢、敢不敢开口、怕不怕出错都与学生的气质类型有关。
4、 情感差异。情感的基本性质是情调,情调是与感觉、知觉等心理过程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它的强烈的表现形态是激情。激情有迅猛、激烈、难以抑制等特点,对个性心理特征的发挥有着巨大的作用,其高级形式是情操。情操对教育、教学以至整个认识活动都有重大影响,它的微弱而持久的状态是心境,心境直接影响人的言行和情绪。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学会用外语交际,交际内容也包括情感。外语教学必须排除心理障碍,而情感正是引起和消除心理障碍的重要因素。
5、兴趣与习惯差异。高中生对英语学习是兴趣是不同的。对英语越感兴趣的学生,英学习就越起劲,而且学习信心越足,学习成绩也会越来越好。学习兴趣也能弥补智力上的不足,有了兴趣就能把艰苦的学习变成快乐的学习。还有一些学生则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英语对他们说无异于一种苦役,学习没有信心,投入的时间、精力也不够,学习效果不言而喻。至于学习习惯,有的学生喜欢早上学习,而有的学生喜欢开夜车;有的学生有好的学习习惯,课前把一切准备好,有一个好的精神面貌,上课严守纪律,专心听讲,主动积极,大胆开口,课后自觉复习,朗读、背诵、记忆;有的学生则松松垮垮,不紧不慢,无精打采。
6、 意志差异。学习英语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下苦功夫学和练。在学习中会不断地遇到困难和挫折,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和奋斗。但在一个大班里,有的学生意志坚强,有必胜的信心;有的学生则意志薄弱,遇到一点困难就退却,甚至放弃。学习英语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磨练意志的过程,稍有偷懒,略有放松就会形成知识的漏洞,技能、技巧就会不熟练。
7、 焦虑差异。一般认为,适当的焦虑对个人的学习、工作有利;过度的焦虑或缺失焦虑则不利于学习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焦虑水平,从而对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有些学生数、理、化等理科成绩都不错,就是英语学科薄弱,那么他们就有一种焦虑感:英语成绩不搞上去,必然会影响自己高考的总分,影响自己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于是他们就把这种焦虑转化为动力,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英语。有的学生过度焦虑,结果造成上课注意力难以集中,干扰记忆过程,影响思维活动。有的学生则毫无焦虑水平,整体感觉似乎“无忧无虑”,学习毫无动力。
8、 健康差异。 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有的学生心理不健康,因而产生自卑感、不安全感、个人无价值感、敌对感 、犯罪感等特别情绪,结果导致症状性行为,如成绩下降,对批评特别敏感,嫉妒心特重,搬弄是非,心境变化多端。有的学生身体不好,经常生病,耽误学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在一个班级里,学生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虽处于同一个教室里上课,这些差异给学生的学习成绩带来了相当的影响。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未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安排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往往适合某些学生,而不适合另一些学生。班级学生人数多,教师也往往只是和部分学生进行交流,一些做法只是鼓励某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对他们的学习行为给予正强化;而另一些学生却缺少这些机会。如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总是对一些成绩好的学生进行提问,课堂对话、表演总是请那些活跃的积极分子参加,而那些自卑的性格内向的学生很少被点到,结果导致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这不仅仅反映了教育机会的不均等,而且在客观上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愿望、学习的过程和效果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如何进行差异(分层)教学
应试教育是不断地筛选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让他们接受高一级的教育,而不断淘汰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往往是学得很慢,但并不是不能学好的学生,只是老师着眼于少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牺牲了大多数学生的利益,这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教学。那么,怎样才能做到面向全体、照顾差异呢?减少班级人数?这不现实。“异步教学”、“集体教学为主,个别教学为辅”等方法在照顾学生差异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只是从一个层面,一个角度来研究如何解决照顾差异的问题。它们着重于教学目标的层次,教学速度的快慢,教学形式的选择等方面。而学生个体差异却是多方面的,如前面所讲的认知能力差异,学习类型差异等,照顾学生的差异不仅仅追求学生差异的减少,有效的教学有时会使学生差异有所减少,但学生能力的差异、知识水平的差异是发展的自然趋势,问题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中如何照顾学生差异,以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1、制定差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体现差异,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无论对于哪一层次学生,为他们设立的目标都应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但同时又不能借口差异,降低要求,迁就低水平。有的教师虽然注意到了学生差异,比如,在对待差生时,老师要求学生只停留在识记、了解的层面上,没有对这些差生进行思维要求或训练。他们对这些差生要求往往是:只记住单词就可以了,在阅读中知其意,能基本弄懂文章意义就足够了。老师并不要求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去理解单词的意义以及理解文章深层含义,完全没有挖掘他们的潜力和着眼他们的发展。再如,对待班上那些性格内向、有自卑感、意志力不强的学生,我们英语课堂教学目标必须也有适合他们的内容,循序渐进地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意志力。因此,要充分了解大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差异教学的目标,让差异教学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2、调整教学内容。在大班里必然存在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适合这一学情。在同一个班级使用不同的教材,采用不同的进度,这要求一个教师来完成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可以试一试这种办法:同教材,同进度,异要求。这里说的同教材,并不等于教学内容完全一样,可以适当调整和组织教学内容,以适应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比如,在高中英语语法中动词的复习归纳时,优等生要进行纵横方向联系,动词时态要与语态、语气互相窜通,对比分析、比较,这样在使用时就能清楚地加以区别和应用。一般学生只要先分项理解就可以了,经过以后慢慢地运用、比较就能较全面地纵横向联系了。这样,优等生在一般水平上得以提高,同时加强教育一般学生,使他们达到基本要求。阅读教学也可以如此进行:让优等生阅读较长的、生词偏多的文章,中等生阅读与自己水平相当的文章,差生阅读一些较容易的文章,使他们的阅读能力在不同层面上得到提高,还有词汇教学、写作教学等都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调整教学内容。
3、教学过程中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总是要求学生适应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常教导学生:一个班这么多学生,要老师适应学生是做不到的,学生应该学会适应老师。殊不知“教师适应学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特别是大班集体教学中,教师更是要适应各个学生的教育需要。要能在课堂教学中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关键在于教师课前要精心准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比如,上对话课,总的目标让学生掌握话题功能,能够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但学生却有不同的需要,优等生学习对话时,特别想自己创设情景实践,中等生需要老师提供给他们一定的情景进行实践练习,差生只需要把课文中的对话掌握就可以了。因此,教师备课写教案时,要把这些不同需要分别写下来,当然,随着知识的增加、能力的提高,学生的需要也会有变化,教师一定要始终把握住这一点。
4、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为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教学方法应提倡多样性,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英语学科的特点、教师特点和教学时间多少,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比如,前面学生差异中谈到在一个大班中学生的气质不同、性格不同,有的学生属外向型,他们积极参加活动的欲望强,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多提供一些有趣的活动;有的属内向型,在学习过程中害怕开口,害怕出错,因此,教师在教学是应多鼓励、表扬;接受能力不强、反应慢的学生,教师应利用一些直观教具、身体语言、恰当的比喻等来适应这些学生;有些注意力不集中或容易分心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需不断改变学习活动,并运用行为改变技术,使他们处于一种“活动状态”。虽然,我们强调在课堂上要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但在教学中并非孤立地运用这方法,而是有机的结合,过渡自然。
5、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人格魅力。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心理环境中的重要因素。教师关心、爱护、尊重每一个学生,那么,师生间就能保持民主、平等的关系,相互尊重。同时,有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学生热爱、尊敬教师的情感迁移到学习中来,其力量是无穷的。 学生若亲近老师,说明教师已经把学生从惧怕老师,缺乏自信心,以及自感不重要等不良心态中解放出来。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理解并认可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自我提高、自我约束,要经常与他们打成一片,关心他们的一切,与他们交朋友。同时,教师要为人师表,始终以自己乐观、向上、坚毅的性格来感染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坚定他们学好英语的信心。
三、结论
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中学英语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来高了。只要大班存在,学生的个体差异就存在,而且这种大班教学情况下的个体差异是造成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只要我们做个有爱心又细心的教师,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可以兼顾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