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朗读才能更好地表达《再别康桥》中的感情

怎么朗读才能更好地表达《再别康桥》中的感情,第1张

《再别康桥》这首诗优美的韵律和朗朗上口的词句,多少年来,引得无数诗歌爱好者配乐朗诵或谱曲吟唱。在高校学子中,配乐诗朗诵《再别康桥》更成为各种文艺活动中历演不衰的保留节目。

朗诵《再别康桥》,有一定难度,一般人很难驾驭。现在我就把朗诵时应注意的要点分享给大家。

首先,要准确把握这首诗的内容,透彻理解其内在含义,这是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要准确透彻地把握这首诗的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确、深入的理解: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才不会把作品念得支离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内容。

2深刻、细致的感受:有的朗诵,听起来也有着抑扬顿挫的语调,可就是打动不了听众。那就是朗诵者对作品的感受还太浅薄,没有真正走进作品,而是在那里无病呻吟。听众是敏锐的,他们不会被虚情所动,朗诵者要唤起听众的感情,使听众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必须仔细体味作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

3丰富、逼真的想象: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一个个场景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象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

其次,要合理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准确地表达作品的内在含义。要抓住这首诗“脉脉的温情”,“淡淡的伤感”的基调,合理使用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手段,使主题得到体现和升华。

当然,渲染和烘托气氛的底乐也相当重要,适合选配节奏舒缓一点的曲子,如《月亮门》、《神秘园夜曲》、《星空》、《月光曲》、《秋日私语》、《离别曲》等。

近来,著名朗诵家艺术家康桥先生制作的音画诗歌MV,在网上颇受欢迎。他朗诵的《再别康桥》声情并茂,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堪称佳作,在各个网站等都能欣赏到。

朗读能让学生思想获得熏陶,情感得到升华。语文是一种非常感性的东西。要学好语文,必须要投入自己的情感,而朗读恰好是能表达这种情感的方式之一。学生通过朗读可以获得丰富的感性体验。他们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朗读方式将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与人交流,并通过不断地交流提高自己的水平。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深入地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他们会对课文中描写的人、物、景、事等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并进行了思想的熏陶。 朗读是检验学生理解课文深浅的一种手段。任何一篇课文都或多或少地融入了作者的一些情感,如果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把这种情感激发出来,表达出来。那么我们教师就能判断出学生对文章理解的程度。 下面是我自己在指导学生朗读时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方法: 1、朗读要从词、句再到段、篇的训练。 “词”能表达一种意思,词有时也能表达一种情感,所以在一年级的朗读教学时我是从读好词语开始的,并且强调一个词语连在一起读的时候不能把它分开来。词语读得好了,我就开始训练读短句。因为短语是有标点符号的,所以根据标点符号的不同,要读出相应的语气来。我重点训练的是如何读好长句子,指导读长句时,我叫学生把句子读通顺了,想想句子是什么意思,哪些词语是重点词语给我找出来,体会一下这些词语该怎么读,其次分析长句中哪些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也需要自然停顿的,自己通过读把它们找出来作好标记。最后注意的是标点符号,标点符号虽然不是语言文字但能表达一定的情感,它在朗读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长句的朗读训练好了,读好段、篇就不难了,因为词句是构成段、篇最基本的单位。这样一种循序渐进的训练方式,在朗读教学实践中我觉得是可以操之以行的。 2、要朗读得好,必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这个道理相当简单,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把握好文章的思想感情,才有可能读出真情实感。 3、教师要朗读示范,并且要天天示范。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感情细腻而丰富的人。朗读时,教师应该是集各种情感于一体的人,而这些情感在朗读时要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所要表达的是什么,这样的示范性朗读时间一长就能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得到训练。他们能不知不觉地从教师的朗读中学到许多朗读的技巧,如读出轻重音,语速的快慢,音调的音低,根据不同的角色音色发生变化,读好顿音,文章的未尾或诗句的未尾几个字有时须拖长音等。 4、要让学生有时间去朗读,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朗读。开火车读,喜欢的段落读等等。如:一年级下册的9课《美的回答》为例,我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句子来阅读,更大的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5、要学生学会评价别人的朗读。 我让学生听我是如何去评价小朋友的朗读,到了一年级第二学期,我让小朋友学学老师的样子去评评别的小朋友。另外,要朗读得好还要讲究口齿清楚,音色甜美,注意气息的控制等。

喜悦--气满声高。《观潮》中,在人们久等之后,出现潮由远及近的壮观,这段文字要吸足气,高声朗读,读出人们见到大潮时喜悦、兴奋之情。

悲伤--气缓声沉。《十里长街送总理》中,写灵车开来的一段文字,朗读时吐气要缓慢,声音低而深沉,这样才会让人感受到失去总理的悲痛之情。

赞美--气平声柔。《南京长江大桥》中由远及近看大桥的两段文字,朗读时送气要平而匀,声音要柔和,以表达出作者对南京长江大桥的赞美之情。

焦急--气短声促。《手术台就是阵地》中描写敌机轰炸,环境越来越危急的句段,用气断而不连,声速急促,这样才能反映出人们为白求恩生命安全担忧的焦急心情。

狠毒--气粗声重。《"你们想错了"》一课中,敌人在方志敏身上什么都没搜到,气疯了,威吓方志敏的几句话,朗读时送气要粗,声音要重,这样才能把敌人恼羞成怒的神态活现在人们的眼前。

愤恨--气足声硬。《圆明园的毁灭》中写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毁灭圆明园的一段文字朗读时要吸足气,发音铿锵有力,表达出对侵略者的愤恨之情。

陶醉--气舒声平。《瀑布》中描写瀑布声、色、形的语句,如诗如画,朗读时轻轻送气,声音平稳稍慢,听来使人浮想联篇、陶醉其中。

不同的语气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只要同学们平时好好体会,一定还总结出许多种使用"语气"的方法,把课文读得更加有感情。

  声情并茂

扣壶长吟

沉吟不决

沉吟章句

  低吟浅唱

一吟一咏

吟风弄月

春弦夏诵

  一唱三叹

击碎唾壶

如食哀梨

脍炙人口

抑扬顿挫

绘声绘色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著名特级教学孙双金也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由此可见,学生朗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读好课文,特别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只有有感情地朗读,才能和作者的心灵沟通,能和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也就是达到了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发职责。现就结合我上《三顾茅庐》一课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情境导入 调动情感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关键。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一契机,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上课伊始,在悠悠的古乐中,我抱着一本《三国演义》走进教室,并缓缓叙述:《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书中有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接着课件出示诸葛亮、张飞、关羽、曹操、孙权、刘备这些人物的,让学生根据人物的特征猜猜他是谁,并作简单介绍。教师引入课题: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于是历史上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顾茅庐》这个故事,看看刘备是如何得到诸葛亮这位贤才的。 悠悠古乐把学生带入了历史的情境,三国人物把学生的目光集中到几位重要人物的身上,充分激起学生学习的情感,教师的叙述把学生自然而然地领入本课的学习中。 二、师生赛读 体会情感 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如我教学《三顾茅庐》第二自然段的对话时,我说:刘备前两次到隆中都没有见着诸葛亮,但他并没有就此罢休,决定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课文重点写了第三次拜访的经过。第二自然段写了去之前张飞和刘备的对话。我们来读一读他们的对话,从他们的对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读: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也不懂得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生:(异口同声)老师你这样读我们感觉不到张飞的叫嚷。 生1: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生2: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这位学生读得非常到位,轻重急缓都把握得很好。) 生1:他读得很好,把张飞嚷的语气读出来了。 生2:我觉得他不但读出张飞的豪爽,还带有些鲁莽。 生1:你一点也不懂得尊重人才,这一次你就不要去了! 生2:语速缓慢,丝毫没有读出刘备生气的样子。 师:好,那请大家用生气的语气来读一读刘备的话。 (学生用生气的语气,重音,停顿,语调都读得非常好。) 师生合作读对话,评读、赛读、合作读,增加了读得趣味性,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张飞这个人个性比较豪爽、鲁莽,刘备比较稳重,尊重人才,为学习后文奠定了基础。 三、抓住重点 激发情感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三顾茅庐》的第三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在这一段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重点词语的朗读,理解,感悟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朗读时自然就把刘备的诚心诚意读出来了。 四、采取奖赏 激发兴趣 采取奖赏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其得到成功的喜悦。因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在这节课中,我常采用画表插红旗的方法,看谁读得好,读得好的就插一面红旗,这个办法虽然古老,却行之有效。很多同学都希望自己能多得到一些红旗,这样也能满足同学们的心理需求。总之,要想有感情地朗读好课文,必须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深入理解文章,使自己的思想接近作品,在朗读时掌握节奏,有高与低、快与慢、强与弱之分,恰当地表达作品。教师在教学朗读时,应严格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读,读得正确、流利,要注意语句的语气,对不同的句式,要读出不同的感情来,有的语句要读得轻松,欢快,而有的语句要读得抑郁、缓慢,甚至低沉、沉闷,感动得流下泪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以达到有感情朗读效果。 读中生情,读中感悟。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结合阅读经验

文章的感情一般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正如老师经常说要知人论事,要想读出感情所以要了解作者的经历。读文章要知道作者是在什么时期写的,了解作者在那个时期的遭遇便能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了,阅读就是读者同作者情感态度碰撞的过程作者的情感态度是作品的核心也是理解文章的关键,抓住了文章的思想情感,才能到达和作者情感的共鸣;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朗读一篇文章,

想要表达出文中人物情感,

首先要了解主人公的想法,

了解每句话的含义,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然后,

再带着感情去朗诵,

那么就会达到一定效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8042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