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河上亭壁》是宋代寇准写的一首诗,大意是:宽阔的黄河,只有不多几条船在航行,眼前是波浪滚滚,一派渺茫。我独自登上河边的亭子,斜靠着栏杆,愁绪像河水,源源不断。那河边、远处,萧瑟秋风中,有片稀疏的树林,林后是耸立的高山,一半沐浴着西斜的阳光。
这首诗写于寇准被贬谪时,以此此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的悲秋情怀和惆怅之情。
原诗如下:
书河上亭壁(寇准)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
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寇准三十七八岁时,前有小序,说在咸平元年(998年)镇河阳,“予顷从穰下,移莅河阳;洎出中书,复领分陕。惟兹二镇,俯接洛阳,皆山河襟带之地也。每凭高极望,思以诗句状其景物,久而方成四绝句,书于河上亭壁。“说明此诗是作者被贬谪时写的。这是四首(春、夏、秋、冬)组诗中的第三首。
鉴赏: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绝句,题写在黄河边一座亭子的壁上。既然以秋天的景色为主,自然而然也就染上些“愁”色。
第一句从三个方面来描写黄河上的景象,一是“阔”,王湾的“潮平两岸阔”,被诗人浓缩为“岸阔”,江水浩渺,放眼望去,黄河恢宏阔大;二是“渺茫”,因为河阔,一眼望不到边,加上太阳快要下山,自然是“烟波微茫信难求”,看不到对岸;三是“樯稀”,河上没有几条船,虽然看不见“百舸争流”的热闹场面,却使人觉得河似乎更阔了,烟波似乎更渺茫了,河上的烟波又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第二句的“思”字就回答了前面提出的问题,独自靠在亭边的栏杆上,诗人究竟在想些什么?也许想到了“耐可乘流直到天”,也许想到“欲渡黄河冰塞川”,也许想到“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性格刚毅的诗人此时也许荡上了一丝忧愁,但面对着“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岂能“恨到归时方始休”呢?
第四句是这首诗最棒的一句,富有意境,它一下就让人联想起白居易《暮江吟》中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来。这一半沐着柔和斜阳的秋山,虽然没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艳丽,却给人以安闲、亲切,也让人陶醉。至于那一半见不到阳光的秋山,诗人却不愿意提起,而心中那一份怅惘,在这壮丽的黄河落日图前又算得了什么?到此嘎然而止,还有多少余味,就让读者自己去品尝。
作者简介:
寇准(961-1023),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天圣元年 (1023) 九月,又贬寇准衡州司马,是时寇准病笃,诏至,抱病赴衡州(今衡阳)任,病故于竹榻之上,衡州团练副使李迪迎寇准尸灵厝于衡州(今衡阳市)岳屏山花药寺,妻子宋氏奏乞归葬故里。皇佑四年,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帝为篆其首曰“旌忠”。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今传《寇忠愍诗集》三卷。
全文如下:
登牛头山亭子
作者杜甫
朝代唐
路出双林外,亭窥万井中。
江城孤照日,山谷远含风。
兵革身将老,关河信不通。
犹残数行泪,忍对百花丛。
诗歌结尾的“泪”字,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苏轼二十岁进士及第,名噪京师四年后,参加制科考试,“进策”入选,授大理事,签书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判官嘉祜六年(1061)十一月,苏轼怀着满腔政治热情,离京赴任,从此踏上仕途苏轼到凤翔的第二年,开始修建官舍,并在公堂北面建造一亭,作为休息之所可是这年春季久旱不雨,但在亭子建成时,下了一场大雨,官吏百姓欢喜若狂于是苏轼命名这座亭子为“喜雨亭”这篇文章就是通过叙述亭子命名原因,表达他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的
翻译: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之事古时候有了喜事,就用它来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赏赐的稻禾,便用“嘉禾”作为他文章的篇名;汉武帝得了宝鼎,便用“元鼎”称其年号;叔孙得臣打败敌人侨如,便用侨如作为儿子的名字他们的喜事大小不一样,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却是一样的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是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开酒宴于亭子里,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这件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他们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歉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里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 既用它来命名亭子以后,又接着来歌唱此事歌词说的是:“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短袄;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作粮食一场雨下了三天,这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太守说没有这力量归功于天子,天子也否认归之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当作自己的功劳,归之于太空而太空冥然飘渺,不能够命名它,于是我用它来为我的亭子命名
因为亭内可自由自在地休憩赏玩,悠闲从容的下棋,吟诗,巧妙地把风景的秀丽与有人的悠闲舒适的心理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以逸待劳,以旁观的态度欣赏风云变幻,而又愿将自己与天地同化的思想,此处有丰富的哲理。
水磨亭子
欧阳修
多病山斋厌郁蒸,经时久不到东城。
新荷出水双飞鹭,乔木成阴百啭◇。
载酒未妨佳客醉,凭高仍见老农耕。
史君自有林泉趣,不用丝篁乱水声。
先是亭名的由来(太守自谓),再是为何如此命名(太守饮少而辄醉,年事最高)。这样的句子,表面上看来是说明,但是其中渗透着某种特 殊的情趣。情趣何来?因为这里说明的是自己,本来是第一人称的表白,却用了第三人称的说明。设想,如果不是这样,而是用一人称来写自己如何为亭子命名,甚 至可以带点抒情的语气,而情感和趣味则大为不同。而现在这样,先是像局外人似的说到有这么一个太守,明明喝得很少,却又很容易醉。明明年纪不太大(才四十 岁左右),却是自称为“翁”。这个自称“醉翁”的太守来到这里喝酒,却宣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其中的情趣,至少有几个方面:其一,号称 醉翁,却不以酒为意;其二,不在意酒,正反衬出在意山水令人陶醉。这就不是在说明,而是在抒情了。文章到这里,手法已经递升了三个层次:第一个是开头的描 写,第二个是说明,第三个是抒情。这里的情趣,全在作者有意留下的矛盾:既然意不在酒,为什么又自称“醉翁”,还把亭子叫做“醉翁亭”呢?这不是无理吗? 是的,的确无理。理和情就是一对矛盾。纯粹讲理就是无情;而不讲理,就可能在抒情。但是,欧阳修在后一句,对抒情又作了说明:“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 也。”心里对于山水是有情的,不过是寄托在酒上而已。这是一个智性的说明,使得抒情的无理又渗透着有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