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古代辩论或吵架的典故?

有哪些古代辩论或吵架的典故?,第1张

古代辩论或吵架的典故最知名的就是庄子和惠子的“濠梁之辩”。

“濠梁之辩”记载于《庄子﹒秋水》篇中,讲述的是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名思想家庄子和惠子的一次辩论。这次辩论以河中的鱼是否快乐以及双方怎么知道鱼是否快乐为主题。

惠施是先秦名家的代表人物,和庄子既是朋友,又是论敌。

《庄子》一书,记载了他们之间的许多辩论,这只是其中的一次。

这个故事是很有名的,受到古今中外读者的欣赏,他们的辩论究竟谁是谁非,谁输谁赢,历来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名家是研究逻辑的,从逻辑上说,似乎惠施占了上风,因为人和鱼是不同类的,人怎么知道鱼的心理呢。

但从审美体验上说,庄子也是有道理的,任何动物的动作、表情,痛苦或快乐,人是可以凭观察体验到的。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解释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结构复句式

  用法复句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正音鹬,不能读作“jú”;相,不能读作“xiànɡ”。

  辨形渔,不能写作“鱼”。

  近义词渔人得利、两败俱伤、从中渔利

  反义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辨析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和“坐山观虎斗”都有“双方争执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获得好处”的意思;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偏重在客观地形容双方相斗让第三者获利;“坐山观虎斗”偏重在形容人的意愿和行动。

  例句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事情是时有发生的。

  英译When the snipe and ten clam grapple; it is the fisherman who profits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赵国准备攻打燕国,燕王派苏代去赵国游说赵王不要战争,讲述一只河蚌在岸上夹住一只鹬鸟的长嘴,双方争执不让,最后被一个渔翁轻易擒住。如果燕赵发生战争,秦国就像渔翁那样轻易吞并燕赵。赵王只好放弃战争的打算。

抱薪救火

bào xīn jiù huǒ

解释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出处《史记·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结构连动式。

用法用于没能阻止;反而扩大了灾祸。常用来比喻人惹了祸事;自讨苦吃。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正音薪;不能读作“chái”。

辨形薪;不能写作“新”。

近义词火上浇油、饮鸩止渴

反义词雪中送炭、根除祸患、釜底抽薪

例句

    (1)上个月他因旷课;考试没有及格;你不帮他补课;还约他跳舞;这不是~吗?

    (2)他们俩吵架;你不劝;反而也加进去;你简直是~?

楼上的似乎都不是很好哦,只是我个人意见。。。

“郎顾之争”的实质是什么?

有什么更好的词来描述由郎咸平引发的这场争论,它已经演变成这样一种状态:公众经济学家从动机到学术能力的全面怀疑,以及经济学家认为公众非理性。当然,这仍然不能准确地描述这场争论,因为有一些经济学家并不站在“经济学家”这一方,而有一些公众也并不同意“公众”的观点。要准确地描述这场争论是困难的,我只好用“郎顾之争”来代表这场争论的全部内容,希望不要引起误解。

简单的回顾

这场争论,是从学术圈内开始的,发生在经济学家和经济学家之间。经济学家郎咸平通过分析具体的样本,得出一个结论,认为“国企改制”普遍存在“国有资产流失”,并提出停止“国企改制”的建议。他的研究结论虽然也得到了一部分经济学家的认同,但却不被经济学“主流”所认同。对于“主流”而言,郎咸平的研究结果和结论几乎没有任何学术价值,原因有两个,第一,郎咸平辛辛苦苦地研究得出的是一个大家都知道的结论:“国有资产流失”。既然结果大家早就知道,研究再辛苦也没有意义。第二。郎咸平提出“国企改制”应该停止的建议,在逻辑上就不被认可,因为“主流”的逻辑早已设定:“流失”谁都知道,但“改制”必须进行。

“国有资产流失”早就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但“主流”讳莫如深,大家都不说,只希望在这个炸弹引爆之前,尽快将国企交到私人手中。虽然时有怀疑之声出现,但“主流”都还可以搪塞,“这是前进中的问题”。如果郎咸平不是用最严格的经济学方法提出这个问题,“主流”的搪塞还可以继续下去。所以郎咸平对自己有一个评价:我是那个说了实话的孩子。

郎咸平捅破了一层窗户纸,“国有资产流失”由公开的秘密变成一个显问题。舆论哗然。“主流”非常清楚这个问题的破坏性,马上下重手企图扭转舆论:“这是反对改革!”阶级斗争工具重现江湖。在后来对公众的指责中,有一条是说公众用了阶级斗争手法,“主流”忘记了,很可能他们自己也使用了阶级斗争手法,只是效果非常不好。

“主流”的主张是明确的:即使存在“国有资产流失”,国企改制也要继续。他们对自己的这个主张非常有把握。但替代了郎咸平成为“主流”争论对手的公众却不接受这个主张,公众的主张实际上是这样的:甭管国企改制是否应该继续,必须先解决“国有资产流失”问题。这两种主张没有办法找到交集,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一个残酷的现实:“主流”竟然找不到一种方法,既可以继续改制,又保证没有“国有资产流失”。如果存在一种方法,可以在国企改制的同时在制度层面杜绝“国有资产流失”的发生,将这种方法交给公众评价,事情就可以解决了,因为公众绝不会像有些“主流”想象的那样不讲道理。可惜,“主流”到现在也没有找到一种可供公众评价的改制方法,或者叫做改制程序。于是,争论就成了关于“是否允许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争论,这样的争论,正方显然先天地处于不利地位。为了摆脱这种不利局面,“主流”的战术是试图将争论的焦点转移到“是否应该继续改革”这个问题上来,但公众并不反对改革,公众仅仅是不同意“允许存在国有资产流失”。

“即使存在国有资产流失,也要继续改制”,这种主张缺乏说服力。为了增加说服力,“主流”引入了一个辅助概念,叫做“长远利益”或者“根本利益”,他们试图说服公众,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国企改制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作为经济学家,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使用这个概念的,因为在经济学理论中,根本不存在“长远利益”的概念,甚至根本不允许存在“长远利益”的概念。“主流”丝毫没有意识到,当他们使用这个概念的时候,他们自己也参与了将争论带离学术范围的行动,埋下了自己的阵线崩溃的伏笔。

“长远利益”或者“根本利益”是一个与动机有关的概念,它一方面表示主张长远利益的人没有自私的动机,而另一方面表示接受长远利益的人应该克服眼前利益的冲动,当“主流”使用这个概念的时候,已经将动机引入到争论之中,他们只是到后来才发现,他们正是被“动机”所彻底击垮。

经过二十年的努力,经济学家已经成功地使公众接受了一个概念,即每个人的行为都有个人动机。当他们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国有企业的弊病的时候,其中一个核心论点就是企业代理人的个人动机与企业利益相冲突,而国有企业的体制决定了这种代理人个人动机与企业利益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所以国有企业必须改制。就在国企改制的这场争论发生之后,“主流”仍然在继续这种有关动机的普及工作。结果,公众以“主流”之矛攻击“主流”之盾,提出一个“主流”无法回答的问题:你们的个人动机是什么?“主流”辩解说自己的动机是国家的富强以及人民的长远利益,他们的意思等于说,国有企业管理者一定有个人动机,而经济学家没有个人动机,这样的解释几乎没有任何说服力。更不幸的是,公众发现了“主流”在改制以后的企业里领取“车马费”,“主流”忧国忧民的辩解立即成了自吹自擂的笑话。动机,是经济学最有力的工具,同时它也成了“主流”经济学家最大的敌人。当动机都受到怀疑的时候,“主流”最后的底线----学术,也就必然会失守。在“主流”背上放上这最后一棵稻草的是丁学良。这种最不可接受的论战方式之所以可以发生,完全是因为“主流”已经失去了全部的信誉,不要说继续关于“国企改制”的争论,他们连自辩的信誉都没有了。

在这个过程中,“主流”曾经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们明明知道改制过程中存在“国有资产流失”,但他们仍然轻率地站出来为某一个具体的企业“担保”。他们将支持私有化和支持一个具体的私有企业主混为一谈的时候,忘记了一个最基本的原理:既然改制的程序不可公开评价,其中必然存在黑箱操作;既然存在黑箱操作,就必然存在违背市场原则的违法行为。“主流”为自己轻信某个资本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解读争论

对这个争论的过程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我们可以发现,将这场争论简单的总结为公众的一次不负责任的情绪发泄本身就是非常不负责任的。我们必须看到,虽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非理性的语言,但这种非理性的语言双方都有使用;有时双方也出现了一些过去在阶级斗争时出现的语言,但这并不是这场争论的主流。整体而言,争论仍然是基本理性的。解读这场争论,第一,它不是一场破坏改革的邪恶爆发;第二、它不是无知公众的无理取闹;第三,它也不是一次失落情绪的发泄。它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社会现象,是任何一个市场经济社会都必然会发生的一种社会现象。在一个市场经济的社会里,任何公共政策的出台都会引起类似的争论,只不过我们的经济学家还习惯于用行政手段来推动公共政策的实施,对一个市场经济社会必然会出现的社会现象,缺乏心理上的准备,所以他们会以为有邪恶势力要发动无知的公众置他们这些改革先驱于死地。从他们在争论中的行为以及他们对争论的评价来看,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几乎还停留在几十年前没有任何变化,他们似乎不明白,中国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公众早已不接受任何意识形态的说教,公众关心的是权利的分配。

“主流”将这种对权利的诉求单纯地理解为“仇富”心态,这是一种偏见,或者至少是一种误解。公众,或者说公众中的主流,并不“仇富”,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公众十分平静地接受了收入差异的扩大。公众不仅接受部分人通过市场“先富起来”,他们甚至将这种人视为英雄并当作自己的榜样;令公众不可接受的,是有些人通过非市场的手段“先富起来”。由于中国的法制建设和市场开放并不同步,通过非市场手段“先富起来”的大有人在,这些人,受到了社会的普遍谴责,公众虽然也参与到这种谴责之中,但他们表现出了充分的理性和耐心,他们寄希望于政府以及学界正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令这种现象越来越少。而“改制”是这样一个过程,它使有一部分地位特殊的人可以通过“改制”先富起来,这是公众绝对不能容忍的。不能容忍这种现象的本来还应该包括经济学家在内的一切学者。公众区分得非常清楚,他们并不“仇富”,他们只问致富的过程。应该比公众更清楚的经济学家们在这个时候却糊涂了,将反对“非市场致富”说成是不分青红皂白的“仇富”。如果这不是有意制造混乱,就一定是经济学家自己混乱了。

指责争论“不学术”是意义的,因为争论本来就不是学术争论。更糟糕的是,这种指责的后果极其严重,它肯定导致学术受到伤害。在这场争论中,“主流”从一开始就在指责公众“不学术”。这种指责对解决问题没有任何帮助,只会毒化争论的环境和气氛。公众所争并非学术问题。经济学有很多学术问题,在学术范围内争得不亦乐乎,公众从来没有参与过,也没有打算参与。学术是经济学家的事,与公众没有关系;但公共政策就不仅仅是经济学家的事,它与公众有关,公众不仅可以参与,而且应该参与,经济学家不应该将学术问题与公共政策问题混淆起来。“主流”在讨论公共政策的时候,使用“学术”做武器,打破了学术与公共政策之间的界限。这种界限一旦打破,最后受伤害的一定是学术,是学术的独立性。

任何公共政策,背后都有学术背景,公众对公共政策的取舍,没有必要知道政策背后的理论在学术上有多正确,对经济学一无所知,也要对公共政策发表意见,他们和学富五车的经济学家处于完全同等的地位。这是一个经济学家应该熟悉却有不太熟悉的政治学规律。一个对于学术来说非常重要的界限是,当公众反对并选择放弃一项公共政策的时候,对于这个公共政策背后的理论来说,它在学术上的地位不受任何影响,这就是学术的独立性。反过来的道理是一样的,经济学家不能因为自己坚信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就指责公共政策的反方“不学术”。如果将“是否学术”用作公共政策讨论的武器,那么这个武器双方都可以使用,当公众也拿起这个武器、指责“主流”“不学术”的时候,“主流”竟然毫无还手之力,只好退回到自己的小圈子里相互安慰:“他们不学术、他们不学术”。公众本来就不打算参与学术,你又何必以“学术”惧之?

将“是否学术”引入到有关公共政策的争论之中,具有巨大的破坏性,它很可能产生这样的后果:由于公共政策的取舍而影响到理论的学术地位;它还有可能产生另外的后果:使学者与社会之间应该有的相互信任荡然无存。

从纯粹学术的角度出发,你真的可以肯定你的理论就那么正确吗?从关于理论的哲学出发,答案是“不一定”。尤其是主张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家,更应该坚信这个答案。

对于一个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来说,有关公共政策的争论随时都会发生,环顾其它的市场经济社会,类似是争论也时有发生,在美国的电力企业管理效率与公共用电保障之间的争论、在英国的铁路管理效率与行车安全之间的争论、在香港的公屋管理效率与公屋用户福利之间的争论,与在中国发生的这场争论其实十分相似,虽然那里的经济学家也参与了这样的争论,但他们从来没有指责对方“不学术”,原因很简单,这不是学术争论,不能用“是否学术”作为武器。

这不是一场学术争论,也不是一次“阶级斗争”。虽然双方都使用了一些中国人民非常熟悉的阶级斗争术语,但那都只是“阶级斗争”年代遗留下来的语言工具,与这场争论的本质无关。继续带着“阶级斗争”有色眼睛观察这场争论,只会使争论环境更加恶化,没有任何积极意义。

这场争论在本质上是一场针对公共政策的争论。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任何公共政策的出台,都必然地对不同利益集团有不同的影响,在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引起不同的评价,这种不同的评价就形成针对公共政策的争论,这是市场经济社会中一个基本的、正常的社会现象,不值得大惊小怪。举个经济学家熟悉的例子,经济学有足够的理论,得出一个非常学术的结论:累进税制会对市场的效率有负面影响。手里掌握了这个理论的经济学家应该如何面对相关公共政策的争论呢?类似是例子太多了,类似的公共政策太多了,类似的争论太多了。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这种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基本上不存在举国赞成的公共政策。公众对公共政策的取舍,与和公共政策相关的理论在学术上的正确与否基本无关。而这场争论实际上向我们发出了一个重要的信号,随着中国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完善,社会将出现多元化,从现在开始,今后无论什么公共政策出台,不同的利益集团、不同的人群,必然会有完全不同的评价。作为公共政策咨询人的经济学家,对此必须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公众诉求的实质

经销商的展销厅里有一辆最新款的奔驰汽车,每一个人都想把它开回家去,但真正把它开回家的是张三。每一个没有得到这辆汽车的人都会提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为什么是张三而不是我得到了这辆汽车?张三的回答非常简单,那是因为我支付了足够的代价,如果任何人支付相同的代价,他都可以将同样是汽车开回家。这个理由足够充分地解决任何人的疑问,市场中的每一个人都接受这样的原理,无论是得到了汽车的人还是没有得到汽车的人都认可汽车的这种分配方式,不会引起争执。这就是市场降低交易成本的原理,也是市场之所以有效率的根本原因。即使你只需要一把葱,钱少了人家也不卖,怎么吵架都没有用。

而国企改制的情况如何呢?根据改制理论,国有企业的股份应该交给私人拥有,这个大家基本上都同意,争论中公众并不反对国有企业改制就是这个意思。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国有企业的股份应该交给哪些私人拥有。李四因为改制获得了国有企业的股份,每一个没有获得股份的人都会提一个问题,为什么是李四而不是我获得了这个股份?李四如何回答?

“主流”帮李四回答说,因为李四有贡献,所以他可以获得股份。但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经济学里面没有这样的理论;市场中的公众反应告诉我们,市场也不接受这样的解释。“主流”的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在市场中,要素的贡献是无法区分的。没有人知道资本的贡献有多大,劳动的贡献有多大,企业家的贡献有多大。在不知道贡献的时候,要素的回报如何决定呢?用事先的契约决定,而不是事后的“自报公议”来决定。企业已经做好了你要分一份,似乎是合理的,但事先你有承诺做不好你应该负什么责任吗?企业确实有用股份来奖励企业家的制度,但没有那出那么股份多来“奖励企业家”的制度。

市场制度的原理是这样的,它用自愿交换消弭了关于权利主张的争议,降低了交易成本,所以市场有效率。如果没有自愿交换这个最基本的原则,争议就一定发生。大家都喜欢有自己的汽车,但没有人为汽车的归属天天吵架,因为那是自愿交换的结果。国有企业股份的归属,违背了自愿交换的原则,所以引起争议。所谓自愿交换,并不是买卖双方躲在一边你情我愿,这不叫自愿交换,这叫私下交易,黑箱操作。自愿交换必须是自愿成交与自愿放弃同时发生。市场原则是,任何权利,“出价高者得”,出价低的人自愿放弃出价,所以对权利的归属没有异议,市场就是这样降低交易成本的。国有企业股份的归属,出价者的范围被限制在一个极小的圈子里面,公众根本没有出价的机会,于是也就没有自愿放弃出价的机会,必然发生争议,这就是国企改制所产生的交易成本。每天在课堂上教授交易成本的经济学家恐怕低估了这个交易成本的巨大程度。

有这样一类公共政策,它们的目的是对社会的财富进行某种形式的再分配。我们虽然都接受市场的自愿交换原则,但对这个原则的后果却有不同的评价。这个原则有两个后果,一个是财富的增长,一个是财富的分布。虽然接受市场原则已经是社会的共识,对财富必须进行再分配也已经是社会共识,但问题的关键不在是否再分配,而在如何再分配。由于对再分配的程度有不同看法,这种不同看法就构成了对此类公共政策的争论或者讨论,这是市场经济社会再正常不过的社会现象。财富的再分配不是根据市场原则来分配的,解决这种争议的办法也是制度,但它不是市场制度,它叫做民主制度。

国有企业改制,还不是这种公共政策,它并不是对财富进行再分配,它是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笔财富的分配。这种财富的分配,不适合在“效率与公平”的语境下进行讨论,因为“效率与公平”只适合用来讨论财富的再分配。将国有企业私有化并不是对财富的再分配,而是对财富的分配。历史遗留的财富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归国家所有,比如文物;另一种是将其私有化,比如国有企业。而私有化只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平均分配,另一种是“出价高者得”。如果不是这两种方法,必然引起社会中的个人关于财产权利的争议。这就是在这次争论中公众诉求的实质,它们是关于财产权利的诉求,是市场中最基本最纯洁的诉求。理解这种诉求,本来应该是经济学家的天职,可惜却被经济学家忽略了。

有经济学家说只有经济学家研究市场的效率,这话确实不错,因为只有经济学家才知道,如果发生了对财产权利的争议,用什么办法解决才最有效率;只有经济学家才知道,只有通过市场手段分配财富,市场中才不会出现争议。可惜的是,“只有经济学家才知道”并不意味着你是个“经济学家”就知道。

经济学家的责任

经济学家是有社会责任的。

有人以为,经济学家的责任是站在大众的立场说话,错了。谁是大众?当大众分为利益集团的时候,站在什么利益集团的立场才算大众的立场?也有人以为,经济学家是责任是站在穷人的立场说话,否则就是没有良心,这也错了,经济学不是穷人的理论,它也不是富人的理论,经济学就是经济学。经济学本身是不分穷人和富人的。经济学是一回事,经济学家的人道关怀是另一回事。

站在社会中哪一个利益集团的立场上说话,没有人可以干涉,也没有人可以指责,这是经济学家的自由,而不是他们的社会责任。

也有人认为,经济学家的责任是效率。很多经济学家将在中国实现私有化视为自己的责任,这是非常值得怀疑的看法。企业是私人所有比企业的国家所有效率要高一些,这是经济学家研究了多年的学术结论,当他们得出这个结论之后对中国仍然有这么多国有企业存在感到非常着急,总觉得自己有责任改变这一状况,于是就在中国推动国有企业的私有化。一旦有知识的人在认为自己掌握了足够的知识之后,将用自己的知识来改造世界作为自己的责任的时候,有一个巨大的危险他们没有察觉,这个危险就是,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很可能根本不能用来改造世界。

“主流经济学家”所知道的经济学理论有一个基本的、非常关键的特征,这个理论可以解释许多经济现象,而且有些解释相当完美;但是,这个理论却不具备任何改造世界的功能。“国企改制”就是一个例子,经济学理论可以非常完美地解释国有企业的效率为什么比私有企业低,但经济学理论却没有说如何才可以将国有企业私有化。根据“改制”的理论,除非采取非市场的手段,否则国有企业是不可私有化的,其中的根本原因正是与造成国有企业效率低的根本原因完全相同。为什么国有企业的效率低下?经济学理论说,那是因为国有企业的产权不可转让,或者叫做不可交易。解释非常完美,但如何将“不可转让”的国有企业私有化呢?经济学理论无能为力。

所以,改造世界并不是经济学家的社会责任,那么经济学家的社会责任是什么呢?是说真话,是不要因为自己的价值取向而随意解释经济学理论,是不要因为自己的价值判断而随意向公众隐瞒一部分经济学结论。经济学家的任务是咨询,他们的社会责任要求他们将公共政策甲的全部经济学后果如实地告知公众或者决策者,同时将公共政策乙的全部经济学后果也如实地告诉公众或者决策者,至于公众或者决策者选择公共政策甲还是乙,这已经不是经济学家的事了,他们作为经济学家的社会责任已经完成,剩下的是完成公民的社会责任的问题了。如果公众恰巧不赞成某个经济学家热爱的政策选项,该经济学家是没有任何理由指责公众的。平静地接受公众的选择,在政策上放弃自己认为正确的主张,在学术上继续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主张,这也是经济学家的责任。经济学家,特别是有学术地位的经济学家,绝不可以利用自己的学术地位来推行经济政策,这也是学术独立的一个重要内容。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说的是无论什么样的人,法律都应该同等对待,穷人不能因为穷就受到忽视;富人不能因为富就受到苛责。保证这一根本原则能够得到落实的是法律对程序的规定。即使是“为民除害”,也不能违反法律对程序的规定;任何伟大的目标,都不能构成违反法律程序的理由。法律保护一切财产权利,说的是无论什么样的财产权利法律都同等对待,私有财产不能因为“自私”而被剥夺,公有财产也不能因为它“没有效率”而被剥夺。保护财产权利的方法依然是程序。法律对财产权利的转移有一系列的程序规定,违反这些法律程序的,就叫“侵犯”财产权利,为宪法所禁止。法律为保护财产权利所规定的程序中,有一个核心的程序,那就是,任何财产权利的转移必须符合财产权利人的真实意愿,一个辅助的程序是,权利代理人必须在权利所有人的授权范围内行动。即使是“改革”,也不能违反法律对财产权利转移的程序规定;任何伟大的目标,都不能构成违反法律程序的理由。坚持这个原理,是一切知识分子,包括经济学家的社会责任。在没有找到国有资产的所有人之前,经济学家不应该主张转移这些财产,这才应该是经济学家的社会责任。

经济学家有为资本辩护的自由。但是,如果仅仅只为一个局部的资本辩护,这个自由就有被滥用的危险。国企改制,社会资本并没有被赋予平等参与的机会。反对如此“改制”的“公众”中应该还包括这些被剥夺了参与机会的资本。经济学家有为“企业家”代言的自由。但是,如果仅仅只为部分“企业家”代言,这个自由也有被滥用的危险。国有企业的企业家只是企业家的一部分,而“改制”企业又只是国有企业中的一部分。这些“企业家”通过“改制”,可以无偿[1]获得企业股份的比例和理由可以适用于为私人企业工作的“企业家”的身上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私人企业的所有人绝对不会同意。同样的比例和理由,国有企业的所有人估计也不会同意。

当经济学家为某一个具体的企业或者具体的“企业家”代言的时候,代言自由的滥用危险就变成了现实的危险,“主流”曾经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经济学家并不具备为某个企业辩护的专业知识,具备这种专业知识的人叫做律师。

经济学家不仅有为资本代言的自由,而且有做独立董事的自由,同时还有对公共政策发表看法的自由。但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将个人利益与个人的行为联系起来,是经济学教给公众的看问题的方法。当有个人利益牵涉其中,公信力就必然下降。无论你如何坚信自己公私分明,“公”众不“信”,何来“公信”力?当然,这个问题与社会责任无关,仅仅与个人做人的原则有关。

结论

如何看待经济学家自己,如何看待公众;如何看待经济学家的知识,又如何看待公众的诉求;如何区分学术立场和社会责任,如何区分个人角色和社会角色;如何认清社会已经多元化,又如何在多元化的社会中自处。这场争论给我们提出的问题,远远超过争论本身,也远远超过经济学的范畴。

权利主张是市场效率的最终动力,财产权利一定要争,“不争论”就没有市场效率了。平息权利争议的手段只有制度,市场是这样的制度,法律也是这样的制度,民主还是这样的制度。用非市场、非法律、非民主的方法解决有关财产权利的争议,叫做专制。如果今天可以将公有财产分了再说,明天也可以将私有财产分了再说。

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其特点是深刻隽永,言简意赅。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精华成语故事(精选21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成语故事1

汉献帝时,曹操独揽朝政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次,曹操率领大军南征刘备、孙权,孔融(孔子后代)反对,劝曹操停止出兵。曹操不听,孔融便在背地里发了几句牢骚。御史大夫郄虑平时与孔融不睦,得知这个情况后,便加油添酷地向曹操报告,并挑拨道:“孔融一向就瞧不起您。”“祢衡对您无理谩骂,完全是孔融指使的。”曹操一听,大怒,当即下令将孔融全家抓起来一并处死。

孔融被捕时,家中里里外外的人一个个害怕得不行,但是他的两个八、九岁的孩子却在那儿玩琢钉的游戏,没有一点惶恐的样子。家人以为孩子不懂事,大祸临头还不知道,便偷偷地叫他们赶快逃跑。孔融也对执行逮捕任务的使者恳求说:“我希望只加罪于我本人,两个孩子能不能保全?”不料两个孩子竟不慌不忙地说:“爸爸,你不要恳求了,他们不会放过我们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恳求有什么用?”结果,两个孩子从容不迫地和父亲一起被抓去处死。

后人即以“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作成语用,比喻整体遭殃,个体(或部分)亦不能保全。

成语故事2

历史的长河层出不穷,让人琢磨不透……

鹏程万里

大家好,你们知道鹏程万里是什么意思吗?鹏程万里指的就是……

鹏程万里是一个成语小故事,这个成语是这样来的:传说,在古时候的北海里,有一只大鸟,叫做鲲,它的背像泰山那样高,后来,又变成了一只大鸟,叫做鹏,鹏展翅高飞,翅膀遮住天空,大地盼着光,刹那间山洞、河谷、堤坝、沙滩,掀起一到狂风,狂风卷起巨浪三千里,直出云霄,惊鬼神。

区区在沙滩上的小麻雀摇摇头说:“大鹏太累了,像我们这样只飞几丈高就落下来,是多么的悠闲自在呢!”

这个,就是鹏程万里的来历。对了,再告诉你们一点,形容前程远大,或者是前程无量称鹏程万里。

请君入瓮

在唐朝皇帝武则天时代,有两个苦力,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有一次有人向武则天告密,说是周兴要谋反,武则天就让来俊臣去审问周兴,可是来俊臣并不是直接去把周兴抓回来,反而请周兴来喝酒,来俊臣不断的向周兴劝酒,周兴很快有了醉意,这时,来俊臣问周兴:“有些犯人用了刑还不招认,不知周兄有何办法?”周兴答道:“这好办,拿一只大瓮,四面烧起柴火,让犯人蹲在瓮中。”这时,来俊臣就让人拿一只大瓮,四面烧起柴火,周兴疑惑不解的问:“贤弟拿这只大瓮何用?”来俊臣说:"皇上有旨,命我审问周兄谋反的事!”周兴一听这话,酒也吓醒了,周兴连忙跪下来,磕头认罪。

请君入瓮的意思是:用别人的方法来攻击别人,形容以其人之道还至其人之身。

我因时间关系就给你们讲这么多了,要是你还想听的话那就下一次再来吧……

成语故事3

我看过很多成语故事,有《拔苗助长》,有《画蛇添足》,还有《铁杵磨成针》,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亡羊补牢》。

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个人养了一群羊。一天,羊圈破了,羊丢了几只。邻居好心劝他修好羊圈,以免再次丢羊,可他却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第二天,他再去看时,又少了两只羊。这时他才后悔没听邻居的劝告,赶忙修好了羊圈。从此这个人再也没有丢过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及时纠正错误,听取劝告,就不算晚。

看完了这则成语故事,我不由得想起了二年级的事情。那时我的口算成绩非常差,可我漠不关心,总认为只要认真就可以了。但我的口算不但没有提升反而下降的更猛了。爸爸劝我:“赶紧练习口算吧!别再让口算成绩下滑了。”但我仍然置之不理,最后口算亮了红灯,我才抓紧练习口算,终于又取得了好成绩。

从这个故事中我明白了要及时纠正错误,还要听取别人的劝告,希望大家也可以知错就改。

成语故事4

成语中有许多名人的故事,有时,这些成语可以在阅读和习作起到很大的作用。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小组决定对成语中的名人故事进行研究,了解成语中蕴含的古代名人故事和著名历史事件。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他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就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名叫匡衡的人。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一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

成语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其中既有历史名人故事,也有重要的历史事件,还记录着古人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博大精深,奥妙无穷。。成语集中地反映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它真是中国语言艺术的博物馆!

成语故事5

唐玄宗李隆基有个宰相叫张九龄,以善于言谈而出名。

他见唐玄宗疏于朝政,就多次进言劝谏。张九龄主张任人唯贤,广揽人才,并设置了选拔人才的专门机构。

每当他与宾客们谈论起经书时,总是“滔滔不竭”,意思是他说话像滚滚流水连续不断。后来由于得罪权贵李林甫,张九龄被罢免了宰相职务。

成语故事6

苏厉,是战国时期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有一次,他听说秦国大将白起将要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而大梁一旦被秦占领,附近的西周王室就有危险。于是,苏厉对周王说:“白起这几年打败过韩、赵等国,夺取了许多土地。现在他将要带兵攻打大梁,大梁一旦被白起攻下,周王室危险了!您应当想办法阻止白起出兵。”

于是周王派苏厉前往秦国。苏厉对白起说:“从前,楚国有一个名叫养由基的人,是一个射箭能手,他距离柳树一百步放箭射击,每箭都射中柳叶的中心,百发百中,左右看的人都说射得很好,可是一个过路的人却说:‘这个人,可以教他该怎样射了。’

养由基听了这话,心里很不舒服,就说:‘大家都说我射得好,你竟说可以教我射了,你为什么不来替我射那柳叶呢!’

那个人说:‘我不能教你怎样伸左臂屈右臂的射箭本领;不过你有没有想过,你射柳叶百发百中,但是却不善于休息,等一会疲倦了,一箭射不中,就会前功尽弃。’”

讲完这段故事,苏厉把话题拉回来说:“你已经打败了韩、赵等国,取得了许多土地,功劳很大。现在,又要派你带兵出关,经过西周王室的所在地去进攻大梁,如果这一仗不能取胜,就会前功尽弃。你不如说自己生病,不要出兵为好。”

白起听了,笑着说:“我所向披靡,百战百胜,怎么会不能取胜呢?”

于是,他没有被苏厉说动,率兵攻打魏国,果然又大获全胜,夺取了魏国的几十座城池。

释读百:形容多;发:发射,也指射箭;中:正对上,恰恰合上。形容射箭或射击非常准,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办事成功,决不落空。

出处《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成语故事7

这个典故源于于唐。刘束的《隋唐佳话》。唐朝时,大臣许敬宗为人非常自傲轻慢,凡属他见过的客人,尽管经人介绍,也常常忘记很快,如果再见面如同生人一样。有的人就讥讽他记性太差了。

许敬宗则回答说:"像你这样的人,我当然很难记住。但是假如碰到像南朝的何逊、刘季绰、沈约、谢兆等著名学者,我即使在黑暗中摸索,也能辨认出来。"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没有师傅或门径,独自探索知识或技术的掌握与创造。

成语故事8

西汉武帝时,有个叫韩安国的官员,因犯法被送进监狱。狱吏田甲常常侮辱他。韩安国气愤地说﹔”谁能料定死灰就不能重新燃起来呢﹕”田甲听了说﹔”燃吧,如果再燃起来,我就撒泡尿浇灭它。”

不久,韩安国被释放出狱,重新做了官。田甲得知后,怕受到报复,逃走了。这时,韩安国扬言﹔”田甲若不赶快回来,我就要把他全家杀掉。”田甲只好出来自首。见到韩安国时吓得面无人色,连连叩头求饶。韩安国说﹔”起来吧﹖像你一样的人,才不值得报复呢﹖”出自《汉书》

成语故事9

这个成语讲的是宋朝的杨时苦心求学的故事:杨时考中了进士,却不去做官,而是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进行学习。程颢死后,杨时又在洛阳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那时,他已经四十岁了。有一天,杨时去拜见程颐时,恰逢程颐正在睡觉,而杨时与他的朋友游酢为了不影响老师休息,便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口等候。外面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等到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积了一尺多厚了。

古人对求学的态度尚且如此诚心,今人更需把握眼前良好的学习机会。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安逸舒适的生活。

成语故事10

汉语拼音lì lì zài ěr

近义词:余音绕梁

反义词:混浊不清

成语出处宋·陈文蔚《祭朱先生》:“念昔暂违,今焉永诀,历历在耳,言犹未绝。”

成语解释形容听到的某种声音清清楚楚地盘旋在耳边。

历历在耳造句班主任在毕业前说的话,仍然历历在耳。

历历在耳的成语故事

陈文蔚(约公元1210年前后在世)字才卿,上饶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宁宗嘉泰初前后在世。师事朱熹。尝举进士。庆元中,(1198)馆于朱熹家,课其诸孙。又讲读铅山。端平二年,(1235)都省言其所作尚书类编,有益治道,诏补迪功郎。学者称克斋先生。文蔚著有克斋集十七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成语故事11

注音jiàn lì wàng yì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刘邦死后,大权落在吕后手里,吕氏安排吕产、吕禄掌握国家大权,不得人心。吕后死后,老臣周勃、陈平想办法铲除吕家势力,就请老丞相郦商的儿子郦寄出面约他的好朋友吕禄外出打猎,借机杀掉吕禄,郦寄被封为大将军。

典故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

解释见到有利可图就不顾道义。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人见钱眼开

近义词见钱眼开、唯利是图、利令智昏

相反词见利思义、舍生取义、见义勇为

成语举例某与吕布同乡,知其勇而无谋,见利忘义。

成语故事12

拼音mài lǐ zuān hé

成语故事晋朝时期,王戎是出名的吝啬鬼。他家里种了许多优良的李子树,李子又大又甜。他怕别人得到他这样好的种子,所以在卖李子前,把所有李子的核都挖出来。

典故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俭啬》。

释义先钻李核,然后出卖,免得别人得到良种。形容极端自私。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成语举例王戎卖李钻核,不胜鄙吝;成王剪桐封弟,因无戏言。清·程允升《幼学琼林·花木》。

成语故事13

传说吕洞宾等八位神仙途经东海去仙岛,只见巨浪汹涌。

吕洞宾提议各自投一样东西到海里,然后各显神通过海。于是铁拐李把拐杖投到水里,自己立在水面过海;韩湘子以花蓝技水而渡;吕洞宾、蓝采和、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

何仙姑也分别把自己的萧、拍板、纸驴、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过。

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过了东海。成语“八仙过海”根据这个传说而来。又叫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成语故事14

拼音shā zhì jiào zǐ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曾子的妻子要去市场,她的儿子哭闹着要跟她去。妻子要他回去并许诺回来就杀猪给他吃。妻子从市场回来,曾子抓住一头猪就要杀,妻子说那只是骗小孩的话。曾子说:“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说到要做到。”

典故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曾子曰:‘……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韩非子·外诸说左上》

释义彘:猪。父母说话算数,教子诚实无欺。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父母说话算数

相近词曾子杀彘

成语故事15

拼音bù wǔ zhī hè

成语故事西晋时期,尚书左仆射羊祜家里养了一只白色的丹顶鹤,他十分喜欢这只鹤。鹤在吃饱喝足后尽情狂舞,他向客人夸奖鹤是如何有灵性,客人前去观看,鹤因为有生人在场,怎么也不起舞,让客人大失所望,说这是一只不舞之鹤。

出处昔羊叔子有窑主善舞,尝向客称之。客试使驱来,氃氋而不肯舞。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

释义舞:舞蹈。不舞蹈的鹤。比喻名不副实的人。也用来讥讽人无能。

用法作主语、宾语;用来讥讽人无能

相近词无能之辈

反义词栋梁之材

示例方宰淄时,松裁弱冠,过蒙器许,而驽钝不才,竟以不舞之鹤为羊公辱。

成语故事16

一天,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子路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事后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何不这样说,他这个人,一发愤学习就忘记吃饭,内心一快乐就忘记忧愁,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呢。”这个故事出自《论语述而》,原文是: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正是有了这种勤奋不倦的为学精神,孔子才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授徒讲学,成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天道酬勤,一个人如果有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精神,再配合科学的工作、学习方法,一定会取得成功。

成语故事17

故事讲的是李白小的时候很聪明,贪玩、不好学。一天,他趁人没注意,丢下书本,溜出去玩。他四处闲逛,走啊走啊,不知不觉,来到一条小溪边,有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在溪边吃力的磨着铁杵。

李白觉的很奇怪,上前问到:“老婆婆您在干什么?”老婆婆说:“我要把铁杵磨成绣花针。”李白吃了一惊问:“这个铁杵几年才能磨完?”老婆婆说“只要功夫深,铁杵就能磨成绣花针。”李白听了从此刻苦学习、仔细观察,成了中国一位大诗人。

《铁杵成针》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只要认真去做都能成功。

成语故事18

成语:不求甚解

拼音:bù qiú shèn jiě

解释:甚:很,极。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成语故事:

东晋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陶渊明,小时候家里很穷,靠很少的农田维持生计。长大后,他曾几次做官,又因为不满官场的黑暗腐败,几次辞官回家。他不贪图荣华富贵,喜欢过清静悠闲的田园生活。在耕作之余,他勤奋读书,并自称为好读书,不求甚解。意思是读书不要过于咬文嚼字,死钻牛角尖,应该深刻领会书中的要旨。这个成语比喻读书不认真,理解不深入。

成语故事19

秦朝末年,有一个农民起义军领袖,名叫陈胜,字涉。

陈胜青年时代,曾经做人家的雇农,替别人耕地。有一次,他停下耕田,走到田埂上休息。他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对另一个雇农说:“我们当中如果有人富贵了,可不能忘掉别人。”

一同当雇农的人都笑话他:“你给人家当雇农,怎么会有富贵呢?”陈胜长叹一声说:“唉,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志向!”

陈胜、吴广起义之时,陈胜因为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忍不拔的品质,因此得到了众人的拥护,成为农民起义军的领袖。

成语故事20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十分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齐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十分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此刻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成语故事21

出自《后汉书·独行列传》,意思是守信用之交。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少年时在太学读书,与汝南人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读书后,同归乡里。范式对张劭说:“我两年后回来,那时我将要去府上拜见尊亲,再看看令郎令嫒。”

与此同时两人还约定了拜见的日期。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觉间约定的日期将至。张劭把这件事禀告了母亲,请母亲准备饭食以迎接挚友的到来。

母亲说:“分别了两年这么长的时间,你与他又相隔千里,你怎么能那么相信那约定的时间呀?”张劭说:“巨卿是守信的人,必定不会违背。”母亲说:“要是果真如此,我要为你们酿酒。”到了约定的这一天,范式真得如期而至。他升堂拜饮,尽欢才散。

1饮水知源

拼音:yǐn shuǐ zhī yuán

解释:比喻明白事物的本源。

出处:宋·陈宗礼《广州光孝寺大鉴禅师殿记》:“口诵心惟,向慕而依归。饮水知源,自觉自悟,师岂远乎哉!”

示例:清·洪亮吉《王隐后叙》:"仲远一记,既导美于太康,彦季全编,殊有功于处叔,~,抚柯求叶,亦沈约、魏收之祖也。"

近义词:饮水辨源、饮水思源

反义词: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2载誉而归

拼音:zài yù ér guī

解释:载:装载。获得荣誉后归来。

出处:

示例:是弟的那一个侥幸活了下来并且~。(梁晓声《泯灭》五)

3载歌载舞

拼音:zài gē zài wǔ

解释:载:动词词头,无实义。边唱歌,边跳舞。形容尽情欢乐。

出处:宋·郭藏倩《乐府诗集·北齐南郊乐歌·昭夏乐》:“饰牲举兽,载歌且舞,既舍伊腯,致精灵府。”

示例:春节晚会上,穿着节日盛装的各族代表,在舞台上翩翩起舞,欢庆节日。

近义词:手舞足蹈、欢欣鼓舞、兴高采烈

反义词:垂头丧气

歇后语:船上扭秧歌

语法:作谓语、状语;形容欢乐的场面

4做贼心虚

拼音:zuò zéi xīn xū

解释:虚:怕。指做了坏事怕人知道,心里老是不安。

出处:宋·释悟明《联灯会要·重显禅师》:“却顾侍者云:‘适来有人看方丈么?’侍者云:‘有。’师云:‘作贼人心虚。’”

示例:一切违法乱纪者都是~,他们损害国家和群众的利益,见不得阳光。

近义词:作贼心虚、贼胆心虚

反义词:问心无愧、心安理得、理直气壮

歇后语:老鼠算卦

语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理亏心虚

5不白之冤

拼音:bù bái zhī yuān

解释:白:搞清楚。没有得到辩白或洗刷的冤屈。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二回:“咺之逃,非贪生怕死,实欲为太叔伸不白之冤耳!”

示例:若非屡次验明,则其姊受~,未老先生亦蒙羞于地下,不孝子弟,罪不容诛。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十八回

近义词:沉冤莫白、含冤负屈、覆盆之冤

反义词:真相大白

歇后语:好人坐班房

语法:作主语、宾语;形容好人被冤枉

6碧空如洗

拼音:bì kōng rú xǐ

解释:碧空:浅蓝色的天空。蓝色的天空明净得像洗过一样。形容天气晴朗。

出处:宋·张元干《水调歌头》词:“万里碧空如洗,寒浸十分明月,帘卷玉波流。”

示例:其时~,有一群大雁鹅正排成人字从高空中飞过。 ★沈从文《长河·秋(动中有静)》

近义词:晴空如洗、碧空万里

反义词:乌云密布

语法:作谓语、状语;用于天气等

7碧草如茵

拼音:bì cǎo rú yīn

解释:绿油油的草好像地上铺的褥子。常指可供临时休憩的草地。

出处:宋·黄载《昼锦堂》词:“须拚醉,回首夕阳流水,碧草如茵。”

示例:环湖四顾,这儿花木繁茂,~,是个休闲渡假的好地方。

8碧血丹心

拼音:bì xuè dān xīn

解释:满腔正义的热血,一颗赤诚的红心。形容十分忠诚坚定。

出处:《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示例:南来未尽支天策,~留片石。 ★清·丘逢甲《和平里行》

近义词:赤胆忠心、披肝沥胆、赤子之心

反义词:叵测之心、包藏祸心、背信弃义

语法:作谓语、宾语;形容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烈士

英文:deep patriotism

成语故事:周朝时期,刘文公的大夫苌弘一生忠于朝廷,不卑不亢,有浩然正气。他因为正直而得罪了朝中权贵,蒙冤被周人杀害,传说他被杀的当时,有人慕名收集他的血液藏在家里,三年后这些干血块全都化为碧玉

9避重就轻

拼音:bì zhòng jiù qīng

解释:指回避重的责任,只拣轻的来承担。也指回避要点,只谈无关紧要的事情。

出处:唐·李林甫《唐六典·工部尚书》:“技能功巧者,不得隐巧补拙,避重就轻。”宋·刘挚《侍御史黄君墓志铭》:“民始不以多男为患,父子始不以避重就轻相去。”

示例:恐将来弄出大祸,所以借了一件失察的事情参的,倒是~的意思,也未可知。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回

近义词:避难就易、避实就虚

反义词:避实击虚、知难而进

歇后语:甩西瓜拣芝麻;不背秤砣挑灯草

语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避开重大问题与责任

10鞭长莫及

拼音:biān cháng mò jí

解释:及:到。原意是鞭子虽长,也不能打马肚子。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

出处:《左传·宣公十五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示例:除掉腹地里几省外国人~,其余的虽然没有摆在面子上瓜分,暗地里都各有了主子了。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四回

近义词:爱莫能助、力不从心、鞭长不及

反义词:不在话下、绰绰有余

歇后语:隔黄河赶牛

语法:作谓语、定语;表示距离远而无力相助

11并行不悖

拼音:bìng xíng bù bèi

解释:悖:违背,冲突。同时进行,不相冲突。

出处:《礼记·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示例:但风雅之事,又怎么能够和卫道的精神~呢? ★巴金《家》九

近义词:双管齐下、并驾齐驱

反义词:势不两立、自相矛盾

语法:作谓语、定语;用于物

12并驾齐驱

拼音:bìng jià qí qū

解释:并驾:几匹马并排拉着一辆车;齐驱:一齐快跑。并排套着的几匹马一齐快跑。比喻彼此的力量或才能不分高下。

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附会》:“是以驷牡异力,而六辔如琴;并驾齐驱,而一毂统福。”

示例:若让我估量这本书的总价值,我以为只逊于《红楼梦》一筹,与《儒林外史》是可以~的。 ★朱自清《歧路灯》

近义词:并肩前进、齐头并进

反义词:背道而驰、迥然不同

歇后语:两匹马并排跑

语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人或其他事物

13病入膏肓

拼音:bìng rù gāo huāng

解释:膏肓: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与膈膜之间叫“肓”。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出处:《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示例:吾观刘琦过于酒色,~,今见面黄羸瘦,气喘呕血,不过半年,其人必死。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

近义词:人命危浅、行将就木、不可救药

反义词:妙手回春、手到病除

语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事物或人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景公得了重病,秦国国王秦桓公派名医缓前去为其治病。缓来到晋国,见到晋景公,把好脉后摇头叹息说:“大王的病已经到了肓上面,膏下面,药力是无法到达的。”果然,没过多久,晋景公就病死了

14播弄是非

拼音:bō nòng shì fēi

解释:挑拨是非。是非:纠纷,口舌。

出处:《两晋演义》八回:“疑她播弄是非,所以处心积虑,徐图报复。”

15拨云见日

拼音:bō yún jiàn rì

解释:拨开乌云见到太阳。比喻冲破黑暗见到光明。也比喻疑团消除,心里顿时明白。

出处:《晋书·乐广传》:“此人之水镜,见之莹然,若披云雾而睹青天也。”

示例:晚生得蒙老先生指教,如~,感激不尽。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九回

近义词:水落石出、拨云睹日

反义词:

语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冲破黑暗,见到光明

成语故事:晋朝时期,乐广为太尉贾充所赏识,被荐为河南尹,乐广不愿意出任外官,就请潘岳写《呈太尉辞河南尹表》,名士王衍十分佩服乐广,认为他说话言简意赅,太子洗马卫玠的父亲对乐广的评价则是人中的水镜,见到他如同拨云见天

16不绝如缕

拼音:bù jué rú lǚ

解释:绝:断;缕:细线。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出处:《公羊传·僖公四年》:“夷狄也,因亟痛中国,南夷与此狄交,中国不绝若线。”

示例:音乐会上,演员的歌声~。

近义词:危如累卵、岌岌可危

反义词:牢不可破、安如泰山

语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声音、书信、情绪等

17不拘一格

拼音:bù jū yī gé

解释:拘:限制;格:规格,方式。不局限于一种规格或一个格局。

出处:清·龚自珍《己亥杂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示例:不但体裁,风格,题材,表现手法可以鼓励勇于创新,甚至连主题,也可以是~的。 ★秦牧《“果王”的美号》

近义词:形形色色、五花八门

反义词:如出一辙、千篇一律

歇后语:中药铺的家伙

语法:作宾语、定语、状语;比喻打破常规

成语故事:清朝思想家龚自珍面对腐败的清政府,主张改革,提倡禁烟,得不到朝廷重用。48岁毅然辞官归隐,在路过镇江时看到当地人在祭拜天神,他作诗一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18不咎既往

拼音:bù jiù jì wǎng

解释:咎:责怪。对以往的错误或罪责不再追究。

出处:《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示例:既然他已经承认了错误,我们就可以~了。

近义词:既往不咎

反义词:赏罚分明、信赏必罚

语法:作谓语;形容不计较过去的事情

19不胫而走

拼音:bù jìng ér zǒu

解释:胫:小腿;走:跑。没有腿却能跑。比喻事物无需推行,就已迅速地传播开去。

出处:汉·孔融《论盛孝章书》:“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

示例:袁伯珍慌忙把家里所有的东西,检点一番;别的一样不缺,只有金银首饰和钞票洋钱,却一概~。 ★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四回

近义词:不翼而飞、无胫而走

反义词:秘而不宣

歇后语:孙膑坐汽车

语法:作谓语、状语;比喻不经宣传就迅速流传开来

成语故事:东汉末年,孙策统治江东,江东才子盛孝章为人耿直孤傲,他的好友孔融担心孙策对他不利,想把他推荐给曹操,孔融给曹操写一封信:“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

20不计其数

拼音:bù jì qí shù

解释:没法计算数目。形容很多。

出处:宋·魏了翁《奏措京湖诸郡》:“或谓官民兵在城内者约二十万,而散在四郊者,不计其数。”

示例:去州桥河内周围上下点灯,~。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六十六回

近义词:不胜枚举、不可胜数、不一而足

反义词:屈指可数、寥寥无几、凤毛麟角

语法:作谓语、定语、补语;形容人或事物很多

21不慌不忙

拼音:bù huāng bù máng

解释:不慌张,不忙乱。形容态度镇定,或办事稳重、踏实。

出处:元·高文秀《襄阳会》第三折:“轮起刀来望我脖子砍,不慌不忙缩了头。”

示例:公路在山上盘旋,车子~地打着圈子。 ★巴金《旅途杂记·成渝路上》

近义词:从容不迫

反义词:惊惶失措、张皇失措

歇后语:三天卖两条黄瓜

语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说话或行动从容

22不欢而散

拼音:bù huān ér sàn

解释:散:离开,分手。很不愉快地分手。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通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众客咸不欢而散。”

示例:公子大惭,~。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辛十四娘》

近义词:妻离子散、一哄而散

反义词:济济一堂、欢聚一堂

歇后语:宴席上吵架;忆苦会开完了

语法:作谓语、状语;用于意见不合,感情破裂

23不寒而栗

拼音:bù hán ér lì

解释:栗:畏惧,发抖。不冷而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出处:《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滑民佐吏为治。”

示例:岂果脂粉之气,不势而威?胡乃肮脏之身,~。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

近义词:毛骨悚然、提心吊胆、胆战心惊

反义词:无所畏惧、临危不惧

歇后语:夏天发抖;六月天全身发抖

语法: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恐怖的场合

成语故事:西汉汉武帝时酷吏义纵,在任定襄太守时,将狱中重刑犯120多人全部判死刑,罪犯家属买通狱卒探监,结果也都全被判死刑,一天就处死400多人,一时引起很大的震动,人们纷纷感到非常恐怖寒栗,担心有一天会被义纵杀掉

24不攻自破

拼音:bù gōng zì pò

解释:无须攻击,自己就会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出处:晋·干宝《晋记》:“是故不攻而自败也。”唐·顾德章《上中书门下及礼院详议东都太庙修废状》:“是有都立庙之言,不攻而自破也。”

示例:郢都无主,~。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六回

近义词:理屈词穷、莫名其妙、岂有此理

反义词:无懈可击、久攻不下、坚如磐石

歇后语:化脓的疖子;熟过头的石榴

语法:作谓语、定语;形容漏洞太多,不堪一击

25不动声色

拼音:bù dòng shēng sè

解释:声:言谈;色:脸色。在紧急情况下,说话、神态仍跟平时一样没有变化。形容非常镇静。

出处:宋·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

示例:他也~,勤勤慎慎办他的公事。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

近义词:不露声色、无动于衷、泰然自若

反义词:不知所措、失魂落魄、手足无措

歇后语:猫儿守老鼠洞

语法: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紧急情况下

26步步为营

拼音:bù bù wéi yíng

解释:步:古时以五尺为一步,“步步”表示距离短。军队每向前推进一步就设下一首营垒。形容防守严密,行动谨慎。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1回:“可激劝士卒,拔寨前进,步步为营,诱渊来战而擒之。”

示例:益中是抱的~的政策,虽然计划很大,眼前却用不到三百万的借款! ★茅盾《子夜》十七

近义词:稳扎稳打、谨言慎行、小心谨慎

反义词:轻举妄动

语法:作谓语、宾语;比喻做事谨慎

27补偏救弊

拼音:bǔ piān jiù bì

解释:偏:偏差;弊:赞美。补救偏差漏洞,纠正缺点错误。

出处:《汉书·董仲舒传》:“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处,故政有眊而不行,举其偏者以补其弊而已也。”

示例:《汉书·董仲舒传》:“先王之道必有偏而不起之处,故政有眊而不行,举其偏者以补其弊而已也。”

近义词:补阙拾遗、拨乱反正

反义词: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中

28捕风捉影

拼音:bǔ fēng zhuō yǐng

解释: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出处:《汉书·郊祀志》:“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朱子全书》:“若悠悠地似做不做,如捕风捉影,有甚长进?”

示例:若被黜者一一求其所以得罪之故,~,捏造流言。 ★明·张居正《乞鉴别忠邪以定国上疏》

近义词:望风捕影、无中生有、道听途说

反义词:实事求是、耳闻目睹、确凿不移

歇后语:狗咬旋风;飞机上张网

语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说话做事没事实根据

成语故事:汉成帝40多岁还没有孩子,听信方士的话,热衷于祭祀鬼神,花费很大,但没有什么效验。光禄大夫谷永给汉成帝上书说世界上没有什么仙人及长生不老的药,要寻找他就像要缚住风,捉住影子一样不可能得到,汉成帝终于迷途知返

29博闻强记

拼音:bó wén qiáng jì

解释: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出处:《荀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示例:粲~,人皆不及。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回

近义词:博古通今、博学多才、博览群书

反义词:不学无术、孤陋寡闻

语法:作谓语、定语;用于称颂人

30博古通今

拼音:bó gǔ tōng jīn

解释: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丰富。

出处:《孔子家语·观周》:“吾闻老聃博古知今。”

示例:你向有才女之名,最是~。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回

近义词:满腹经纶、真才实学、见多识广

反义词:不学无术、寡见少闻、孤陋寡闻

语法:作谓语、定语;用于称颂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9113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7
下一篇2023-11-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