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是一部介绍什么的书?

梦溪笔谈是一部介绍什么的书?,第1张

七十一:《梦溪笔谈》

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

在中国历史上难以胜计的笔记小说中,知名度最高,影响最巨,传播最广者,无过于《梦溪笔谈》一书了。作者沈括(1031-1095年),字存中,钱塘(今杭州)人,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进士,曾任负责天文、历法的提举司天监,负责兵器制造的判军器监。负责全国财政的权三司使,负责边关政务和防务的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兼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又曾出使辽国,并曾多次巡察地方政务,相度农田水利,后因边事获罪被贬。他博学多才,为一代学问大家,史称:"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宋史》本传)本书乃集其一生学识和见闻之精萃而撰成,因成书于梦溪园,故名《梦溪笔谈》。

其最初版本为30卷,条数可能亦较多,但早已亡佚。现存26卷本至迟在南宋初年之前亦已流行。《补笔谈》2卷、《续笔谈》1卷则为本书成书后,作者所写的补稿。《补笔谈》为作肯或后人所编,《续笔谈》则为后人所辑补。把原书与补、续合编成册,最早出现于明代会稽商浚在万历年间所刻《稗海》的再印本。现本以上海古籍出版社胡道静先生的校正本最为流行。胡先生对原书的不少错讹进行了订正,并加有大量注释、解说,又把书中条文按顺序编加序号,计分为609条,使阅读、寻检更为方便。

全书按内容分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等17门,涉及典章制度、财政、军事、外交、历史、考古、文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等广阔的领域,可谓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如叙典章制度,有官制、礼制、兵制、舆服、仪卫、文牍、掌故。叙财政,有茶法、盐法、均输法,以及北宋历朝铸造铜钱之情况。叙军事,有阵法、兵器、筑城、屯边、战守、粮运、谋略。叙外交,有作者熙宁八年(1075年)受命使辽,与辽方谈判边界争议的记述,为史籍中关于宋辽使节往来之最翔实、精确的实录。其于史学,除全书所记述大多为可靠史实外,又有很多记述,为其他史籍所无,或较其他史籍记载翔实。如王小波、李顺起义事件,以及不少科学技术发明事略,即是如此。这些记载,弥补了史料之缺陷,或考证了史料之错讹。其于考古,对各种出土文物之时代、形状、花纹、文字等,均有细致的考证,对宋代考古学之发展,其影响颇大。其于文学,除文字流畅、洗练,描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本身就是一部笔记体文学佳作外,于诗、词亦有独到之论。其叙艺术,有书法、绘画,音乐方面更有清乐、雅乐、燕乐,以及律制、音制、乐器等。书中强调把形式、内涵、情感、技巧融为一体,再行升华,追求"意韵萧然,得于声外"的艺术境界,如是等等,可见全书极富学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而本书之著名,尤以科学技术价值见称。

全书所论及之科学技术内容极为广泛,据英国专事中国科技史之大家李约瑟博士统计,书中有关科学技术之条文有207条,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强。内容包括有天文、历法、数学、地质、地理、地图、气象、物理、化学、生物、农学、医药学、印刷、机械、水利、建筑、矿冶等各个分支。

在天文方面,记述有作者改进浑仪、浮漏、圭表之事迹,开了宋元时代天文仪器改革之先锋。又记述有作者利用改进后的浑仪,连续对北极星进行3个月之观测,绘制星图200余幅,得出极星离天极三度有余之结论;利用改进后之浮漏,进行长达10余年之测量,第一次从理论上推导出冬至日长度"百刻而有余",夏至日长度"不及百刻"的结论。对岁差、日月五星之运行、二十八宿距星等,亦均有所论及。

在历法方面,记述了作者主持编订《奉元历》之始末,民间天文学家卫朴之成就和在改历中之贡献。又论及历代历法之疏密,以及历法推步之术。书中所记载的"十二气历",以节气定历,为一纯阳历制度,乃对传统阴阳合历所作的一根本性变革,是作者之首创。19世纪英国气象局采用的肖伯纳历,与此相似。

在数学方面,记述有作者首创之隙积术和会圆术。隙积术为一种求解垛积问题的方法,属于高阶等差级数求和之范畴。会圆术为一种已知弓形圆径和矢高,求弧长的方法,属于求解高次方程的问题。这二种方法,开辟了中国传统数学新的研究方向,对宋元时期中国数学的高度发展,其功甚大。

在地质、地理、地图方面,记述有浙江雁荡山"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西部黄土地区"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等地貌特征,指出此乃流水之侵蚀作用所造成。又记述了河北太行山之山崖间,往往衔蚌壳之化石,在石壁上横亘如带,从而推断这里为昔日之海滨,华北平原乃泥沙淤积而形成。又记述有作者利用木屑、面糊和熔蜡,以及用木刻等方法,制作立体地理模型,并被推广的情形;还有作者"以二寸折百里为分率",按"二十四至以布郡县",绘制天下州县图"守令图"的情况。

在物理学方面,记述有指南针乃方士(即风水先生)利用铁针磨磁石磁化所发明,当时有四种使用方法,即水浮法、置指甲上、置碗唇上和悬丝法,并指出指南针不全指正南,而常微偏东,指南针有指南、指北二种。这是关于指南针发明、应用,及地球磁偏角之发现的重要史料。又记述有作者关于球面镜成像的实验。指出凹面镜照物时,有一处叫"碍"(即焦点),在此点之上照物无所见,在此点之外照物成倒像,在此点之内照物成正像,并用小孔成像、细腰鼓、船上橹担等现象作比拟,来解释凹面镜成像原理。指出凸面镜只成小于原物的正像,并解释古人铸镜,镜大则平,镜小则凸的道理。

此外,还记述有演示月亮盈亏的模拟实验,演示声音共振的实验。对于海市蜃楼、虹、雷电等现象,以及透光镜,也都有所记述,并进行解说。

在化学和矿冶方面,记载有利用铜铁离子置换反应,而发明的湿法冶铜方法"胆铜法",以及古代最先进的炼钢方法灌钢法。又记述了石油、井盐、池盐,以及青堂羌族的冷锻铁甲法。

在农学、生物学方面,记述有不少作物和动、植物的地理分布、生态特征和分类,并对一些古生物进行了考证,使这些早已灭绝的生物让人们有所了解。

在水利方面,记述有作者在汴河分段筑堰,逐段进行测量,测得从汴京(开封)上善门起,经420公里,至泗洲(今江苏泗洪)淮河口,水位落差64.95米的事迹。又记述有当时木工高超在治理黄河时,发明巧合龙门的三节压埽法。

对于漕渠复闸、苏昆长堤和淤田法等,亦皆有所记述。

在印刷技术方面,记述有庆历年间(1041-1048年)布衣毕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以及活字印刷的工艺过程。这是关于活字印刷术最早的文字记载。

在建筑学方面,记述有著名匠师喻皓加固杭州梵天寺木塔的事迹,以及其所著建筑学专著《木经》的片断。《木经》早已佚亡,人们仅藉此方知这部重要著作,并了解其内容之一斑。

在医药学方面,记述有人体解剖生理学,并阐述了食物、药物、空气进入人体后的运转过程,以及人体新陈代谢的原理。又记述有大量植物、矿物药物的特征、性味、采制和功效,以及用药配方的原则。

对于全书所记述的极其丰富的科学内容,当然不可能予以一一列述。但从上列各端,即可看到本书科学价值之高。可以说,本书反映了11世纪时中国科学技术的水平,其中不少成就在当时世界科学技术领域中居于领先的地位。因此,本书被视为中国科学技术史上里程碑式之典籍,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重视。

适合女生看的书,增添内涵,修身养性的书籍。

中肯些的意见,先确定自己对于内涵的需求,是情感、生活还是智慧。

宗教书籍抛开那什么以外,很多其实都有哲理存在,做人的道理也有,但终归不是过于粗浅就是过于深奥,而且大多投入此中的都是为了一颗迷茫近善的心……

古文方面,比较粗浅直白的有增广贤文、三字经这种,相对而言作为日常看的书也可以。算是中性文章,不是很学究……女四书这种的倒不是很建议了……另外,比起唐诗宋词更建议诗经,如果能慢慢体会延展其中的内容,会发现即视感很强。即便看完就忘了,也会培养出一种很雅致的气质。

情感方面说实话挺难,大多数女性喜欢的文章对于同龄男性而言都略显的矫情做作,不过相对而言对于很多西方名著,多数人意见还是比较中庸的。比如安娜卡列尼娜、简爱之类的。这种书籍虽然涉及情感,但相对不失偏颇,并不像近代一些女作家那样脱离现实的去描绘一个乌托邦。

==========

至于琼瑶红楼梦这种……怎么说呢,冰心时代没几个剩女,然而琼瑶席绢来袭之后……反正作为一个男性,我挺牴触女人看这种书的。和生活太遥远……哪怕张爱玲,都多了几分生活气息……

其实在我看来,任何书籍如果能做到投入的去看,都会发现其中的内涵。用什么视角去读,或者说用几种视角去读,都会有不同效果的。

适合25岁女子,修身养性的书籍

如果你古文基础还行建议〈冰鉴》

其实这一类的书不必特意寻找,无论是小说还是故事,或者是童话、动漫里面都有正面人物的,你时常把自己放到他的位置上,去想一下如果是你他你会怎么做,然后去看你和里面人物行为的区别,然后想想产生这种区别的原因,慢慢的就能让自己变得日趋完美了。我建议去看一下童话吧,那种唯美的故事才能让人变得唯美,还有两个人物我特喜欢,就是日本动漫《犬夜叉》《柯南》里的戈薇和毛利兰,动漫对她们的心理活动描写的特别细致,人面对困难和诱惑的时候都会动摇,但她们每次都能过关。如果你实在要找那种书籍的话,古典的《菜根谭》特好,国外的《小王子》很有深意,《卡耐基》系列的书挺现实且有用,《不抱怨的世界》可以教给你乐观,这几本书都不错,值得细读。

修身养性的书籍

除了看一些增长自己知识,武装自己头脑的书籍和影视作品以外,你可以在解决一些事情的时候不要着急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养成先听听别人意见的习惯,当大家发表完以后,再说出自己合理而且有建设性的意见,就好了

适合女生工作前看的修身养性的书

蒙田美文

求推荐几本适合男人看的修身养性的书籍

李宗吾《厚黑学》、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适合女生修身养性的书有哪些呢

明代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清代王永彬的《围炉夜话》,《菜根谭》以及《道德经》《论语》《庄子》

有什么修身养性的书籍?

修身养性的话,最好是阅读些养浩然正气、培养高尚品德、尊贵人格的书籍,其中儒家书籍是首选,比如《论语》《大学》《中庸》《诗经》,简单些的有《弟子规》《千字文》,虽然简单,但是前后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包含的人生启蒙的道理。其次应该是注重培养自身艺术修养的书籍,近代的有朱光潜的小册子和最近出版的《我最想要的轻松艺术课》。

《金刚经》《庄子》《孟子》《老子》《诗经与楚辞》《史记》《左转》这些我比较喜欢。的确能陶冶人的情操。

修身养性的书籍有哪些?

《心灵的鸡汤》系列卡耐基《人性的优点和缺点》都是能发人深省的书中国古典文化推荐《人间词话》,四书五经等也是值得研独的

介绍几本修身养性的书籍

修身养性。、我觉得中国的书效果比国外的好的更多。 看看 道德经 周易 啥的。实在不行 读读史记 感受下 老祖宗的气节。 再者,清朝有的道士活了257岁、、叫 李庆远、他写了本书 叫 长生不老决 楼主可以去看看 。这要写的 “长生之术,其道有十。曰打坐,降心,炼性,超界,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够修身 养性吧?

先说 我不是宗教人士。但是,要修身养性 还是要看 道家 的书 效果好的多。 打字好累。

古希腊人有一个动人的假想:男女之所以相爱,是因为他们渴求找回原本就与自己连在一起的另一半,并重新结合为一体。然而无数的爱情悲剧却证明,一旦相爱的男女完全合二为一,丧失了各自的精神独立和人格独立,他们从合走向分的过程就开始了。也许,最佳、最迷人的还是若即若离的状态——既互相吸引、又保持人格独立的距离。下面就两篇诗作表达的两种爱情观所期待的爱情差异作一阐释。

一、意象的选取与主体的定位

《我愿意是急流》中抒情主人公是以“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等意象自喻,这些意象大都比较粗犷、阔大、苍凉,富有男性的阳刚之感;而比喻爱人的意象则是“小鱼”、“小鸟”、“常春藤”、“火焰”、“夕阳”等,相对来说,比较娇小、可爱、温馨,展现了女性的柔媚,给人以秀美之感。同时,我们在阅读时绝对不能忽略限制词“我的”。“我的”这个限制词限定了“爱人”的所属关系,反复出现在五组对立的意象中,抒情主人公为他自己塑造了一个理想的女性形象来宣告他爱情的理想。我们不难发现,裴多菲是以男性为主体来表达爱情理想的。

《致橡树》中抒情主人公是以“木棉”这一树的形象出现的,以“木棉”的独体意象来对比“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意象群,一反传统的思维模式,不再歌咏它们的美好,而是用了一系列限制性词语——“绝不像”、“绝不学”、“也不止像”、“甚至”等,对它们予以否定。这些带有极端色彩的词语也传达出了这样鲜明的信息:抒情主人公是以有着独立人格的女性形象来告白她爱情的诉求。在这里,我们同样不难发现,舒婷是以女性为主体来表达爱情信念的。

二、意象的组合与主题的确立

《我愿意是急流》中“我”与“爱人”的两列意象交替出现,相互对立,每一组借用不一样的意象,在每一个诗节中却以同样的结构模式循环往复。这种层出不穷的意象组合与一成不变的结构安排,使诗人炽热的爱情得到了畅快淋漓的抒发,而始终不变的却是诗人的爱情理想——“爱就是无私奉献”这一主题的强化。在这里,我们很容易被诗人那种博大坚忍的男性气概所震慑,它诱惑着女性梦想成为“他”浪花中那条快乐的“小鱼”,成为“他”树枝间那只鸣叫的“小鸟”,能够在“他”额头上攀缘,能够在“他”炉子里闪现,最后傍着“他”苍白的脸,如“夕阳”般显出“鲜艳的辉煌”。其实,他已经在我们不经意的时候以男权的言语方式在言说他的爱情理想,诠释着“他”和“他的爱人”之间在爱情中那种依靠与被依靠、抚慰与被抚慰、保护与被保护的两性关系。这样的爱情给男人和女人规定了各自的角色本位,而在这种规定中,女性无疑是被动的。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以比肩而立、各自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歌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两性关系,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只注重于相互给予的互爱原则,它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爱情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这是新时代的人格在爱情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度的超越。这种超越出自向来处于仰视、攀附地位的女性,更是难能可贵。正像诗人她自己所说:“花与蝶的关系是相悦,木与水的关系是互需,只有一棵树才能感受到另一棵树的体验,感受鸟儿、阳光、春雨的给予。”

三、男性的主张与女性的宣言

舒婷与裴多菲隔着一百多年演唱着爱情的对抗,舒婷打破了男性沉醉了一百多年的裴多菲式的爱情理想,也摧毁了女性沉迷了一百多年的裴多菲式的爱情神话。这个打击了绝对男人也惊醒了娇弱女人的非常女人,究竟给我们书写了什么样的爱情神谕呢?

当然,不论“她”与“他”的哪一种爱情观所期待的爱情,从人性来讲,都是渴求一份美好的爱情。但是,从两性来讲,有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尼采说:男性为自己塑造了女性形象,女性又按照这个形象塑造了自己。法国女作家波伏娃同样指出:女人不是生而有之的,而是后天被变成的。正是这种潜意识,使女性在浑然不觉中按照男性中心文化的要求不断改造自己,直到合乎男性的理想。

在《我愿意是急流》中,“我的”爱人由“快乐的小鱼”到“鲜艳的辉煌”,整个历程中“我”甘愿承受“崎岖”,勇敢地与狂风作战,饱受风雨的打击,哪怕漂泊,哪怕毁灭,哪怕生命最后是苍凉。前提是“我的”爱人必须是“我”所希望的那种“小鱼”,那种“小鸟”,那种“常春藤”,那种“火焰”,那种“夕阳”。“她”的贤淑灵动是为衬托“他”的坚忍勇猛,“她”的安逸鲜艳是为见证“他”的庇护有力。这就是男性的爱情主张。在这样的爱情主张中,女性一不小心就会迷失自我,成为男人的附庸。而为了维护这种依附状态——她还以为是为了维护爱,她又不得不压抑自己的个性,越发会丧失自我。

《致橡树》中的“我”是“木棉”,这一形象昭示的“她”,既保留了男性主张中女性的那种柔媚的秉性,又充溢着刚健的生命气息,与橡树形象所象征的刚硬的男性气质交相辉映,“她”和“他”同样以“树”的形象共同营造了一个全新的爱情境界。

“她”与“他”:“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灵肉共舞;

“她”与“他”:“分担”与“共享”——同甘共苦;

“她”与“他”:“你有你的”,“我有我的”——彼此独立;

“她”与“他”:“仿佛永远分离”——享受自由;“却又终身相依”——体味默契。

这样的爱情神谕,显现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和个体的独立意识。舒婷曾经这样自白:“我通过我自己意识到,今天,人们迫切需要尊重、信任和温暖。我愿意尽可能地利用我的诗来表现我对‘人’的一种关切。”《致橡树》在女性意识和个性意识这两个层面上阐述了诗人对人的关怀,就带有这种明显的启蒙意义。

也许正因为如此,在她的身后,也始终拖着一条长长的“影子”,它的名字叫做“大我”。于是她最后还得履行启蒙者的神圣使命,郑重宣称“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把爱情推向了道德诉求的层面去考察。从这些诗行可以看出舒婷一代人内心情感状态仍然带有传统的道德感,标榜一种符合制度的爱情观。所以认为其诗具有“极端个人主义”倾向的观点,显然是严重的误读。

爱情和人格独立两者兼顾又交相辉映,绝非易事,需要具备平等意识、宽容意识、人格尊严意识和自我实现意识。只有双方都具备了这些人文学思想的独立人格,才有可能真正实现这种爱情理想。波伏娃说得好:爱情要联合的是“两个完整的独立个体”,它“建立于互相认清对方的自由之上”。

  不知这个是你要的吗?

  名称《门有车马客行》 年代西晋 作者陆机 体裁五言诗

  编辑本段作品原文

  门有车马客行 门有车马客,驾言发故乡。 念君久不归,濡迹涉江湘。 投袂赴门涂,揽衣不及裳。 拊膺携客泣,掩泪叙温凉。 借问邦族间,恻怆论存亡。 亲友多零落,旧齿皆凋丧。 市朝互迁易,城阙或丘荒。 坟垄日月多,松柏郁芒芒。 天道信崇替,人生安得长。 慷慨惟平生,俯仰独悲伤。[1]

  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门有车马客行》,乐府旧题。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说:“皆言问讯其客,或得故旧乡里,或驾自京师,备叙市朝迁谢,亲戚雕丧之意也。”西晋武帝末年,陆机和弟弟陆云离开江南家乡,北上洛阳以求取功名。不久,晋武帝去世,围绕权力的再分配,统治集团内部各派系展开了激烈的争夺。陆机沉浮于这种复杂的环境中,备感仕途艰险、人命危浅,由此也常常生发出怀念故乡亲友之情。这首诗虽沿用乐府古题,但反映的却是陆机自己的感情。 诗的开端六句,交代有客自故乡来,诗人急忙出门迎接。首句点应诗题。“念君”二句,以故乡客口吻点明作者离乡时间之长,以故乡客远涉而来暗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并非一般,为下文的问讯作了铺垫。“江湘”,偏指长江,因从江东至中原无须经湘江,诗人此为协韵而已。“濡迹”,涉江时沾湿的足印,二字概写故乡客行旅的艰辛,起到以少胜多的效果。“投袂”两句,刻画诗人迎接故乡客的急切状态,神情毕肖,透过这毫无斯文气的动作描写,读者可以联想到诗人平素对乡音的殷切企盼。 接下来“拊膺”二句,写诗人见到故乡客的激动情态。诗人连用“拊膺”“携”“掩泪”几个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创造出一种极端伤痛的氛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那积抑已久的悲情。重情是魏晋思潮的一大特征,由于个人意识加强,魏晋文人对自己的喜怒哀乐有了更敏锐更强烈的感受;在情感的表达上,也冲破了汉儒“温柔敦厚”、“哀而不伤”诗教说的抑制,敢于尽力宣泄。陆机不仅在理论上首标“诗缘情”之说,而且在创作上大力实践之,他“观尺景以伤悲,俯寸心而凄恻”(《述思赋》),往往尽最大的努力来强化自己的感情。“拊膺携客泣,掩泪叙温凉”,不正是这种创作倾向的流露。 “借问”八句,写亲友零落,桑梓倾覆的惨淡现实。重逢乡亲,自然就要问讯故乡亲友的情况。而世间最牵动人心的,莫过于亲友的存亡问题,譬如汉乐府《十五从军征》中的八十岁老兵,他“道逢乡里人”,最挂念的也是“家中有阿谁。”“恻怆论存亡”,同样真切地表现了陆机的这种心情。然而,答案却令人黯然神伤。“亲友多零落”六句,展示了一幅极其惨淡的图景:亲友大部分零落了,有德望的老人则全死光了;昔日豪华壮丽的官府殿堂倾颓殆尽,或沦为杂草丛生的荒丘,或沦为商贩出入的集市;放眼望去,郊原坟冢垒垒,松柏郁苍。六句诗,“亲友”两句和“坟垄”两句形成相反相成的强烈比照,“市”与“朝”,“城阙”与“丘荒”,也对比鲜明。这都体现着作者巧妙的艺术匠心,只有通过这种对比组合,才能创造出沧桑陵谷的气氛和惊心动魄的感染力。 结尾四句,诗人把亲友零落、生命短促的现实痛苦升华为对整个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悲叹感伤。“道”,此指自然规律。信,确实。“崇替”,衰亡,灭亡。“天道信崇替,人生安得长”——宇宙间万灵万类终归要走向衰亡,人又岂能获免!着一“信”字,更见沉痛。既然人的衰亡是宇宙之必然,那每个人都在劫难逃了,零落者的今天,便是“我”的明天,于是诗人便在一曲欲解不能的伤叹中收束全诗:“慷慨惟平生,俯仰独悲伤。”惟,思。“俯仰”二字突现诗人敏感的时间意识,与悲伤萦怀、感慨淋漓的气氛相吻合,更易产生“每读一过,令人辄唤奈何”的效果。 这首《门有车马客行》,格调悲郁深沉,从主旨上看,应是西晋时期杀伐频仍的严酷政治环境下,知识分子以阴晦的人生观解释痛苦命运的幻灭之歌。[2]

论述《荒原》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一、思想内容:20世纪象征主义作家艾略特创作的《荒原》是诗人把他对西方文化困境的感受上升到哲理的高度,经过意识融合所展示出的既有戏剧色彩又富于启示录式的内心独白。

1、它以深刻的危机与超越意识去沉思西方文化的困境与出路,展示出一个失去了神性之世界的本真状态。在没有神性的世界中,西方文明已全面堕落为干涸碎片,世界之夜已进入夜半,世界之夜弥漫着黑暗。

2、作者把他对现实的思索扩展为对历史的透视,因此他的荒原便具有普遍性与永恒性。诗人要以他的恐怖之诗来震撼荒原人这个上帝缺席的现实,诗人之诗为我们传来了上帝回返的讯息,如此,《荒原》也才不是那种虽死犹生的绝望。荒原意识也就是危机意识,荒原之死是再生之死,即用皈依宗教来拯救荒原。

二、艺术特色:

20世纪象征主义作家艾略特创作的《荒原》作为现代派诗歌的登峰造极之作,其艺术形式与表现特征有其独到之处。

1、内心独白的运用。

2、广泛地运用自由联想。

3、把诗中的人物放到戏剧化的场景中。

4、诗人通过感人的形象去暗示那些无法或者无需表达的思想。

5、情感的场面化和具体化,这便是他那著名的“客观对应物”效果。

6、大量运用文学的与历史的典故。《荒原》中的题辞和各章标题,或者取自古希腊神话和宗教仪式,或者指向文学作品的故事,抱涵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50417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6
下一篇2023-09-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