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教师招聘根据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大纲,心理学部分规定的考试知识点内容,今天来介绍下情绪、情感与认知的关系是什么,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心理学基础概念。
首先,情绪、情感是伴随着认知过程而产生的,并随着认知活动的发展而发展“知之深,爱之切”说的就是认知对情感的影响
其次,情绪、情感又不同于认知认知活动反映的是事物的内容,而情绪不是对事物内容的反映,它是人对反映内容的一种特殊的态度,它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形式、外部表现,并伴随出现一些生理反应
最后,情感反过来对认知过程起调节作用情绪、情感不仅能激发人的认知活动,是人探求真理的动力之一,还直接影响认知对象的选择此外,情感参与认知主体对客体的创造性加工,引导认知发展的方向
情感化设计这本书中提过这样一个例子,假如把一个长10m宽1m的木板放到地面上,我们可以很容易从上面走过,如果把这个木板抬高10m,20m,100m,我们将很难从上面走下去,甚至不敢靠近它。
认知和情感是相互影响的,一些情感状态可能由认知驱动,而认知也常常受到情感影响。
我们常用逻辑来为自己做决定,即使我们的情感告诉着我们另外的决定。
情绪是判断性的,当你下意识感觉某件事好或者坏,自己却不知道为什么时,请聆听你身体的声音,感受情感系统的智慧。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越来越重视青少年的情感教育。良好的情感教育不仅能够使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更加健康、顺利,还能够使青少年拥有良好的心态和思想,在学习方面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青少年对世界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也没有产生正确的认知方向,立场不够坚定,辨别是非的能力也不够完善,然而其在成长阶段往往会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这便导致其很容易被社会上的一些负面信息影响。因此,教师有必要对青少年开展合理的、正向的思想教育以及情感教育,使其能够在教师的引导和影响下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第一,情感教育能使青少年克服心理障碍。
青少年可能会因为一些难以抉择的事情,或是在成长路上遇到一些困难,对未来的道路感到迷茫。在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有的青少年很容易变得一蹶不振,甚至产生心理阴影。成长的过程便是价值观转变的过程,而该过程往往是痛苦、挣扎的。当青少年无法正确面对这种负面情绪时,情感教育会帮助青少年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因此,教师应该合理、用心地分析情感教育的落实措施,使青少年能够在成长过程中,以一种正面、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烦恼。
第二,情感教育能促进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在教师正向的引导下,青少年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世界的客观规律,能够不断完善思维体系和提升对世界的认知程度。在该过程中,教师通过情感教育,能使青少年在丰富的校园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对知识的学习和吸收能力,促进正确、良好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发展。
在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的现在,网络上出现了更加广泛、丰富的信息,但这些信息的质量不能得到保证。青少年还没有形成有效辨别正面信息和负面信息的能力,很容易受到网络上负面信息的影响,思想观念可能会被扭曲。但教师若在该过程中对青少年实行正向的、有效的情感教育,便会使青少年有效地筛选网络上的信息,并正确对待负面信息,使青少年的内心更加坚定。
在情感方面,男女之间的认知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也有许多相似之处。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提到的异同并不是绝对的,因为每个人的性格和成长背景都不同,会对情感认知产生影响。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异同:
相似之处:
对爱情的渴望:无论男女,大多数人都渴望拥有美好的爱情,希望找到一个可以相互支持、相互扶持的伴侣。
沟通的重要性:无论男女,大家都认为在感情中,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的沟通有助于理解彼此的需求和期望,从而维护稳定的感情。
信任与尊重: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信任和尊重都是维持一段感情的基石。双方都希望在感情中得到对方的信任和尊重。
差异之处:
表达方式:在表达情感方面,男性和女性可能存在差异。通常,女性更倾向于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情感,而男性可能更愿意通过行动来表达。
情感需求:男性和女性在情感需求方面可能有所不同。女性可能更注重情感上的支持和关心,而男性可能更看重尊重和肯定。
解决问题方式:在解决感情问题时,男性和女性的方法可能有所不同。男性往往更倾向于解决问题的实际方面,而女性可能更关注情感和心理层面。
情感敏感度:女性通常被认为在情感方面更敏感,更关注细节,而男性可能相对来说更直接,对于某些情感细节不太关注。
对安全感的需求:虽然男女都需要安全感,但表现形式可能不同。女性可能更需要情感安全感,而男性可能更看重物质和经济安全感。
在处理感情时,了解男女在情感认知上的异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对方,增进双方的默契和信任。同时,要充分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差异,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
男女在情感认知上存在较大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表达方式不同:男性比较倾向于实用和直接,而女性则更加倾向于探究和建立亲密关系。男性通常倾向于否定自己的情感,他们希望不受情感的影响,更专注于解决问题,而女性则以情感为中心,注重交流和共享。
2处理负面情感的方式不同:男性在处理负面情感时,通常会选择更快节奏,尽快恢复心情,而女性则更多地沉迷于负面情感,想尽办法消化自己的情绪。
3对身体接触的反应不同:男性更倾向于独立和个人空间,他们宁愿面对问题而不是交换抱怨,也不太重视身体接触对关系的影响,而女性则更习惯于通过亲密的身体接触来表达情感,更容易沉迷于这种亲密互动,产生情感上的偏执。
4处理情感记忆和方向感的方式不同:男性通常更善于处理情感记忆和方向感,他们通常更注重事实和逻辑思考以及如何掌握重要信息,而女性则更侧重于如何运用感觉和直觉处理情感问题,以及如何控制自己的情感方向让自己更加快乐幸福。
总之,在情感方面,男女之间的认知存在较大的异同,这些差异应视为相互补充,而不是对立的因素,如果我们能够尊重对方的观点和感受,并学会如何有效地进行沟通,我们就可以建立更加健康而且稳固的家庭关系。
认知过程、情感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之间的关系如下:
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并不是孤立、不相联系,而是一个统一的总体,他们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语言)是产生情感的基础,情绪过程反作用于认知过程;情绪对意志有积极或消极情绪作用;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认知过程是意志过程的前提,意志可以影响人的认知过程,使人在认知过程中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
心理过程的简介
心理过程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心理活动在一定时间内发生、发展的过程。通常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认知过程指人以感知、记忆、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联系的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的体验;意志过程是人有意识地克服各种困难以达到一定目标的过程。三者有各自发生发展的过程,但并非完全独立,而是统一心理过程中的不同方面。
“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分析
1.以重利益为突出特点的价值取向
社会在转型加速期所滋生的非主流价值观念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对利益的重视追求。重利益、重现实的价值取向逐渐被许多“90后”趋同认可。他们在处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时不能把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紧密联系起来,缺乏为国家、民族发展无私奉献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
2.政治取向、进步动机多样化“90后”政治取向主流是积极的。但由于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客观现实,使“90后”价值判断的标准比以往任何年龄段的大学生更加务实,把对“理想”的长期奋斗目标转化为对工资和福利待遇等具体条件的要求,他们政治进步动机功利化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3.道德观念认知和道德行为的知行背反
思想意识和文化的多元化决定了道德观念的多元化。多数“90后”大学生既遵从传统道德,又吸收了西方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既有对传统道德的肯定,又有对西方道德的认同。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存在双重的价值评判标准,存在道德观念认知和行为上知行不一的现象,道德缺失问题尤为突出。
4.心理素质层次性明显,心理问题日益突出“90后”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素质层次性特征突出。一方面,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90后”表现出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崇尚竞争意识和自我实现。另一方面,自幼成长在家长和老师营造的“温室”里,在生活和心理各方面又表现出了一定的依赖性,对心理情绪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弱,表现在当生活、学习或情感问题上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心理承受能力很弱,甚至引发恶性事件。
二、“90后”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分析1.社会制约律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
。客观环境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价值观以及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营造适合“90后”生活、发展的校园环境在当前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需要接受律“接受,是人们对以语言象征符号表征出来的思想文化客体信
息的择取、解释、理解和整合”[2]
。“90后”只对那些能够真正满足自己需要的信息和领域感兴趣,他们思想领域发生的种种变化无一不是和他们自身的利益、他们的现实需要密切相联。需要不仅决定着
“90后”的行为方向和追逐目标,而且还是维持其行为的动力源泉。
3.适应超越律
适应超越律即“在社会要求与个体需要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
。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就是要从个体实际出发,既要适应“90后”思想品德现有水准和需要,又要超越他们现在的水准,将其逐步提高到社会要求的水准上来,才能使其通过自身思想内部的矛盾运动,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