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打如果要练到一个人能打过四五个普通人需要几年,怎么样?

散打如果要练到一个人能打过四五个普通人需要几年,怎么样?,第1张

三十多年前的事了,小时候农村有些拳师,他们都是在解放前学到的武术,为了这些手艺不失传,他们自己买蜡烛找个空房子,每天晚上教我们十多个孩子学武,有传统的刀枪棍等老式武器,还有武术的套路架子练习。三个月练出来,三四年练基本功,根据个人体质不同,大多五年左右能对付四五个人的正常无武器的攻击。

中国特种部队的顶级队员,基本上都是受训三五年以上甚至十年的,常人里面体能上绝对是顶尖的,媒体采访过,徒手搏斗基本上最多一对二,一对三能自保不被打残就算不错了。不要被**骗了,除非你是骨骼惊奇,力量超出常人,一拳就能把对方打到失去反抗能力,才能对战三个以上。

没有武器的情况下,打架拼的就是意志了,保护好自己致命的部位,专打对手致命的部位。只要不怕死,打十个都没问题。街头斗殴,简单的三招,第一招:近身反掰手指,对手立马猪叫跪下。第二招:出拳打鼻梁,让对方快速飙血,胆小的马上就怂了。第三招:踢裆部,马上可以结束战斗。只有那些键盘侠才会摆姿势挨打。各位条友遇到危险,不同情况请慎用第一到第三招。

武术也好,拳击也好,和打架不是一回事,有多少拳击冠军被街头混混打死了,因为比赛是有规则的,打架没规则,还有胆气,体力,敢不敢下手等因素,所以不是打架的料练什么也白扯,街上的流氓没练过也会打架。我年轻时当过武警也练过擒敌拳,真和坏人打起来什么拳都用不上,还是一顿王八拳,大板砖比什么武器都好使,关键是你能不能用,敢不敢用。

一般练个一年差不多。

格斗是开放式的技能,具体你能打多少人要看你的体能,技能,心理和智能。简单说,如果碰到一个正规的教练,教你一年有进行大量的实战的话,是挺厉害的,尤其是打一般人。

当然,格斗是存在不确定的因素,究竟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是有很多因素的,比方说体能就是你的身体条件,如果你长个一米三,就算你练十年,你也没用,所以你的身体的形态,厚度,力量,心肺功能都是影响到格斗的因素。

第二技能,就是教练的动作技能,教练的理论思想,教练所拥有的团队,原则上说优秀的运动员大都只称产生于更加优秀的的团队。

第三就是心理和智能,这个与训练的有很大的关系,更重要是先天性的性格,如果你不努力,心理素质很脆弱,胆小怕死的人,或者也不看书,没有文化知识,你当然就不能理解教练的意图,进步缓慢。

山西蒲剧著名丑角吴XX的儿子,小名"小郭子,自幼练武,十二三岁回乡下,与乡邻斗气,四五个成年人,愣是近不了身,也抓不着。

后因犯事,没能善终。

不懂的,不要装懂。没吃过猪肉的,别看见猪跑就给人讲猪肉如何如何。

什么叫功夫?就是坚持十年如一日的练习,积累的成就。虽然武侠小说影视有夸张部分,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是真实存在的,勿用质疑。

看到杂技表演了吗?演员都是由普通人,习练而就的功夫,唯心的质疑,显得无知。

武术,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高深莫测,难以定虚实。古代武将用的武器,普通人拿都拿不动,而他挥舞的“呼呼”生风,挨着即伤,碰着死。

散打运动员也是功夫,象连武功是什么都不知的普通人,你只要不动器械,十个也近不了身。武警战士,搏击五个普通人也不在话下。

但同行,懂的或练过的就不一定了,要看功夫高低。

谈论多长时间炼成什么功夫?不好说,看一个人的悟性和对功夫的心态,心地虔诚,半年就差不多胜过几个普通人,若和尚撞钟不上心,练和不练区别不大,但总比不练强点吧!

能打四五个人的都是生来就有那种天赋,单纯靠靠后天锻炼不行,羚羊锻炼一辈子也干不过狮子,大猩猩不用锻炼臂力能把钢管扭弯。我们老家有个人天生神力,没有学过散打和任何武功,但是可以轻松打败《武林风》业余选手年度冠军,平时打架一个顶仨,他平时也不锻炼身体,也不压腿,但是可以轻松一字马。而我坚持训练拳击好几年,到人家跟前不敢递招,这就是人天生的差距[泪奔]练习散打或其他武术可以强身健体,不要用来好勇斗狠,因为你再厉害也能碰到更厉害的人物,或者一个弱者轻松拿菜刀刀砍死一个全国武术冠军,更别说拿枪杀你了。[我想静静]

曾经跟一个老师傅聊过,想要练成这样不是不可能,也很简单,但是要有超乎常人的毅力,老师傅所说的训练方法也很容易,把一本书钉到树上,用拳脚把树上的书打穿的时候你就可以出师了,正常冲突一招就够了,但是现在浮躁的 社会 能沉下心来训练自己的人不多

散打、拳击、自由搏击……等都是擂台表演性质的,在实战中不怎么顶用,对体重相当的普通人一对一有优势,一对二有困难,一对三占弱势,一对四会被群殴致死,一对五散打拳王会被人家拆得七零八落。在冷兵器时代,正规军打不过农民起义军是很正常的事情,哪怕是一万正规军对一万农民起义军也不能保证胜利,这就是职业的和业余人的差距,有优势但不能包赢。练过散打的人打赢一个同样级别的普通人应该不成问题,但面对的是一个大力士就难说了,任何搏斗技巧在绝对力量面前不值一提,人家一拳就把你打扁了。记得小时候,村里有一个人去外面学了几年武功就夸口说他打赢三五个人没问题,结果村里有一个比他强壮的人不服气要跟他比试,那个强壮男子冲过来就一顿王八拳狂揍,那个练过几年武功的人根本抗不住,还手的机会都没有。我小的时候也练过几年武功,是内家功夫,但从来没有跟人家打过架,现在也忘得差不多了,总感觉练过功夫跟人吵架时有点底气,不怕人家跟你打架,仅此而已!但如果对面有三五个人我还是会心里犯怵。不要相信**里的武林高手,其实他们真实水平只是比普通人厉害那么一点点而已,一块板砖下去什么人都抗不住,何况你只是练了几年表演性质的散打,不要去试图挑战三个以上的人。

以前我可打平或打胜三四个人。练习主要两种,一是身体素质,够气够力,受得冲撞,身体灵活走步快。二是你面对的三四个人中最强的一个你都能胜他其他几个人就容易了,第二个要练的是走位置,不能固定站着跟人打,而主动冲去打强者,当你前进一两步之后,反手回打后面的弱者,很快就冲出包围圈再打追你最近的一个人,,但练武不能欺负他人,何事都以和为贵,练武只可强身健体切记!

洪洞方言2013-06-12  志敏图书馆   阅 5291  转 10转藏到我的图书馆微信分享:

用现代汉语说方言的事,有些吃力不讨好——怎么描述也难以表达得十分准确,因为读音和字词差异太大,只能做到尽量贴近。我的故乡在山西省洪洞县,其方言里的动词读音非常有趣。

“骂”在我们那里读“卷”,“你骂谁呢”要说“你卷孰呢”。但并非没有“骂”这个音,“吵架”或“吵嘴”就叫“嘶骂”,“骂”前加上表示马叫的“嘶”,显然更具动作性,生动得很。“扛起”是“恼起”,“扛住”是“恼出”,就是有“恼”这个音,但不表示生气。“吃了三碗”说“跌喽三碗”。“推”读“揎”,“你别推我”说成“你波揎饿”。“上”发音“烁”。“下”发音“哈”。“坐”读“错”。 “拿上”读“活舍”。 “听话”读“写话”。“嫁”说“改”。“娶”说“换”。“蹲下”是“圪嘟”。 “抓住”要说“撮出”。“看”读“niá”。“去”读“qiá”。“提”读“tiú” 。“放”读“fē”。“扯断”读“jüā”。“扔”读“蛮”、“跌”、“不撂”。“打搅”的读音是“搭嚓”。“借钱”是“架钱儿”。“修理”或“调试”读“摆置”。“训斥”是“哼哆”。“叙述”或“讲故事”叫作“合”。 “估计”或“约摸”说成“捏摸”。 “生火”是“抬火”。“耕地”是“跌剃”。“告诉”的读音是“烁也”。“相跟”读成“斯干”。“交代”的发音是“雕呆”。“吹唢呐”要说“出尼阿子”。“睡觉”是“树雕儿”。“挠人的痒痒肉”是“圪雷”。 “造作”读为“兹做”。“撒谎”是“邹句舌”。 “抚摸” 读“布拉” 。“拉家常”是“拍说”。“准备”读“搂早”。“劳动”读“屯弹”。“无病呻吟”是“虚伤气”。“逞能”读“擞坦”。“劫道”读“腰涛”。“办喜事”叫“过事”。“怀孕”说成“不连哩”。“动物小产”或“流产”要说“勒羔”。等等。

当然,洪洞方言里也有一听就明白的动词。比如,说“仔细”就是普通话里的“节俭”。“知难知易”就是“善解人意”。 “不依”就是“不依不饶”。“跑茅子”就是“拉肚子”。

       某些古音遗迹只保留在个别方言的个别俗语之中,如:洪洞、临汾方言中表示人脸部浮肿的“胖(读po)”这个音就保留在“胖眉处眼”这个方言俗语中。临汾、洪洞、汾西、临县的“肥”,单念时,今已不读古音xi,只有在当地谜语“一对媳妇等等齐,吃肉轧面不得肥(读xi)——筷子”(汾西)、“弟兄二人等身齐,香油好面吃不肥(读xi)——筷子”(临县)和儿歌“茄子皮,瓠子泥,哪个狗娃吃得肥(读xi)”(临汾)中才有这个读音。有的语汇所保留的古音遗迹因时因地不同而略有变异,如临县儿歌:野喳喳野喳喳尾巴长,引过souzi容不得娘。运城一带谚语:人生三大事,攒钱盖房娶 xiouzi。临县儿歌中的souzi和运城谚语中的xiouzi中,sou和xiou均是“媳妇”一词早期的合音,它们反映了1000多年前的语音特点,都是极富价值的古音现象。下面再举一些反映古音的例子。

  1反映q读k的古音

  新绛歇后语:半夜里哭妗子——想起(qi读kei)来一阵子。

  2反映x读h的古音

  忻州歇后语:狗钻到风匣(xia读ha)后儿——回转不开。

  汾西谜语:一张木鞋(xie读hai),随拉就来。——抽屉

红匣匣(xiaxia读haha),出啦啦。——辣椒

  洪洞儿歌:噔噔噔,年下(xia读ha)了,糕儿枣花儿做下(ha)了,哥哥剁馅馅(xianxian读haihai),嫂嫂做饭饭。

  跛跛虫,覣不鞋(hai),过了甘亭是羊獬(xie读hai)。(“甘亭”、“羊獬”是洪洞两个相邻的村庄。)

  临汾谚语:桃吃饱,杏(xing读he)伤人,李子树底下埋死人。

  宁可误了收秋打夏(xia读ha),不能误了存才《挂画》。(蒲剧《挂画》是小旦存才的代表作。) 

父亲---爸

跌子:口头语,"你妈的"的意思,对应的词是“男性生殖器”,但往往还可以表达“操蛋”、“日他妈的”等等不太高雅的意思;

立楼:偏房,一般用于施展锅碗飘盆工夫的地方,偶尔也放一些陈年的杂物;

别打:不是“不要打”的意思,在洪洞方言里是“狠狠的揍”的意思或者“侮辱性的殴打”的意思,当洪洞人说“别打你”--赶快跑,要不胳膊折了、腿骨断了;

FU:是“水”的意思,也是“书”的意思,也是“谁”的意思,一定要看在哪句话里发这个音,否则你永远是一头雾水;

唢家伙滴:“坏蛋”的意思,往往是与自己政见、行动相悖而突发的言论,值得注意的是:他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候亲昵的调侃也这样说,这时候表示的是关系好,用洪洞话说是“铁”;

儿吗:不是侮辱用语,只是为了求证一件事的准确性而产生的疑问,往往是你说出了一些超出常理的事实或者令对方很惊讶的事;

别侃俩:不要开玩笑了,表明对方不相信你的言论;

铁撵:也叫连手,关系亲密的人之间的一种称呼,有时也为了交际应酬而套近乎;

方言俗语是挂在人们口头的语言形式,代代相袭,口耳相传,对古音起到了凝固作用,晋方言的俗语中保留了不少的古音。

母亲---家 

伯父---伯伯、拖爸 

伯母---姆姆、拖家 

叔父---爸爸、夫夫 

婶母---小妈、婶子 

祖父---牙牙 

祖母---“你哟” 

外祖父---老牙 

外祖母---姥“你哟” 

岳父---绰人 

岳母---绰母 

姐夫---家夫、哥 

妯娌---相互 

男孩---厮儿 

女孩---女“兀儿”、女子 

男性朋友---连手、了儿 

二、人体 

头---登脑、低脑 

眼睛---捻窝 

嘴---举 

手指---宅头、责头 

脚---节 

鼻子---皮子 

牙---“你啊” 

屁股---屁捻

三、衣着 

衣裳---呢烁 

鞋---孩 

衬衣---“思儿” 

皮带---“裤子带” 

四、食 

馒头---“吃地” 

面条---“旗子” 

汤面---“挂熟地、拖旗子、调花地” 

干面---“调地” 

和子饭---“米旗、米刹地” 

饺子---“煮角儿” 

玉米面食物种种 

“石条”、“卷子”、“擦疙斗” 

“拍拍儿”、“煮谷雷” 

“饽馍馍”、“古蓝子” 

“摊馍馍”、“捺馍馍” 

汤面---“挂熟地、拖旗子、调花地 

   女孩---女“兀儿”、女子

洪洞方言一、动物

麻雀——续娃儿

老鼠——圪拉里家

牲口——头谷

鸡——低儿

小鸡——低娃娃

羊——约儿

二、植物

玉米——棒子、稻黍

高粱——稻黍、红稻黍

豆子——透子

山药蛋——山蔓节

树——剥儿

玉米杆——勃勃

棉杆——花稍、花圪兰

三、用具

铣——千

锄——苏

筐子——笼卧

车——诧

自行车——诧子

土布——木年

棍子——圪兰儿    

小凳子——所儿

椅子——你翁子、屋子

场——戳里

碾——染

兜——斗斗

拖把——吨不

笤帚——条柱、扫柱

簸箕——播起、播七儿

时间 

今天——几码个 

明天——灭儿个 

昨天——牙儿个 

前天——前儿个 

后天——后儿个

二、自然 

太阳——日头 

月亮——月灭 

雨——女 

小雨——圪些 

阴——“您恩” 

晴——切 

下雨了——哈的累了

三、其它 

上了年数——烁了续么儿 

嫁——改

时间 

今天——几码个 

明天——灭儿个 

昨天——牙儿个 

前天——前儿个 

后天——后儿个

二、自然 

太阳——日头 

月亮——月灭 

雨——女 

小雨——圪些 

阴——“您恩” 

晴——切 

下雨了——哈的累了

三、其它 

上了年数——烁了续么儿 

嫁——改 

娶——换 

名字——灭儿 

外边——卫些 

里边——里头 

厨房——力漏 

地——剃 

上——烁 

下——哈 

院门——套门 

不要紧——百不责 

石头——得“读三声”石 

像、乡——读“西哟”拼音 

估计——捏摸 

隔一宿——格一押、跌一续

生身父亲称作爸

亲生母亲称作麦

儿女结婚过事哩

有了女孩称女子

生了孩子称媳妇

六十以后婆婆子

妻呼夫成掌柜的

二十叫作小伙子

一块行走叫斯干

炊事员称仔饭的

头称的脑和登脑

两脚通称说是节

遇事不懂解不下

锅里开了叫熬啦

学校称作园儿哩

书写文稿下字哩

骡马牛驴称头古

父亲的爸叫亚亚

父的母亲叫娘娘

生下男孩叫厮儿

女孩结婚叫新妇

四十左右叫婆娘

夫称妻为家里的

男孩十五称娃娃

同窗好友为连手

生炉称作抬火哩

面条通称为旗子

眼睛叫的是眼窝

穿鞋叫作穿孩哩

几人闲谈叫排达

喝杯开水称姜树

上学称作念书去

看书阅报叫鸭哩

猪羊鸡狗称畜色

讲讲我爷爷的故事,爷爷今年因为脑瘤恶化去世,终年77岁。

记得五六年前爷爷因年轻时落下的职业病听力就不是很好,要借助听器才能略微听到声音,再过了一段时间就完全听不见任何声音了。最近三年又长了脑瘤,但因身体脆弱无法承受肿瘤切除手术,导致肿瘤不断恶化压迫脑神经。先是一定程度丧失了对舌头的控制导致无法说话,食物和水都很难下咽,到最近半年丧失了饥饿感,无论怎样劝导都几乎不吃不喝,所以从一百三四十斤瘦到了现在只有七八十斤。

五一回到家里,爷爷一看到我先是惊喜,然后给奶奶用手比划着要笔和纸写字给我:

“从北京回来了,还回去吗?”,

我怕这次爷爷熬不过去就写到:

“这次不回北京啦”。

爷爷看了后又是开心又是激动的跟旁边的奶奶、姑姑比划着我不回北京了。

看到爷爷削瘦凹陷的脸庞,想起近十年自己在外地上学打拼,每年几乎没半天完整的时间陪伴爷爷,我就难受到眼泪汹涌而出,孙儿不孝。

爷爷是山西农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年轻的时候除了在农村务农,也在县城的蒲剧团任职乐器组的乐手,负责“打板”。养育了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在县城里成了家立了业。我爸排行老三,但是我爸早婚早育,我成了家里最大的孙子,也是唯一不在家乡的孙子。

虽然爷爷没有怎么上过学,但是很是重视孩子的学校教育,可惜我爸这一辈人没有特别爱学习的,没有人上大学,到我们这一辈人上学的时候,每年过年爷爷除了发压岁钱,还要发奖学金,按每个小孩过去一年里拿到的奖状数发奖学金来激励我们好好学习。因为我学习稍好,奖状多一些,小时候每次过年都能拿到一笔颇丰的奖学金。再后来,我考上北京的大学,爷爷非常激动,逢人就夸我学习好,考到了北京。但其实我明白,我不离开他去那么远的地方,他更开心。

山西人普遍传统规矩,不像我这样放浪形骸,爷爷也是一个特别方圆规正的人,就像《白鹿原》里的白嘉轩。每年过年祠堂祭祖的时候,我们小孩子懒得去无聊的祠堂有时候会偷偷躲起来,但爷爷不会放过家里任何一个男丁,都得拉去祠堂跪拜祭祖。中国传统强调男人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做好,再做另一个。爷爷没有机会治国平天下,但是结结实实的做到了修身、齐家,总是正直凛然,然后我们家族也一直比较家和万事兴。所以规矩永远是给我们这些总想僭越的人定的,对于爷爷这类传统的人,规矩就写在他们脸上,体现在他们的一举一动。

记得我记事起,大伯就父业子承接替了爷爷剧团的工作,爷爷就只在家务农。我们几个堂兄弟姐妹每年暑假基本都要在爷爷家住一个多月,小时候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回爷爷家。爷爷很是勤劳,给田里种了各种蔬菜、水果,每次他带我们堂兄弟几个干活回去既能领取现金奖励,还能有奶奶做的美味佳肴,也是我活到现在最美好的一段回忆。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那时候有两年爷爷田地里种香瓜,夏天成熟的时候怕贼偷瓜,就在田里搭了棚子晚上带我们睡在田里看守。后来课文里学了鲁迅的《故乡》,我就想起了自己在地里看瓜的经历就给同学们炫耀。那时候我以为我是闰土,但从同学们对此鄙夷的眼神里我看出来他们可能以为我是猹虽然这件事情没有给我带来荣耀,但是当我给他们讲起爷爷家的后院,一院子都是各种树,有桃树、梨树、苹果树、桑树,花椒树,梧桐树,每到夏天,不仅能吃到桑葚等稀少的美味,还能抓地上的知了幼虫玩,目睹知了幼虫蜕壳长翅,甚至还有和堂弟们一起捅掉院子里大马蜂窝的经历,同学们就听的津津有味、羡慕不已,那可真是甩鲁迅著名的百草园千米开外了。

从小受爷爷谆谆教导长大,现在看着爷爷日薄西山,我这种很多年不曾流泪的人总是仍不住抹泪。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也想起了刚去世不久的杨绛先生,前两周看完了她在丈夫、女儿相继离世后写的《我们仨》,里边有一句话“世间好物不坚守,彩虹易散琉璃脆”,人世没有什么能守得住,认真走过就好。

但愿人长久。

  什么是蒲剧?

  俗称乱弹,又称蒲州梆子、山陕梆子,今统称蒲剧,因起源于古蒲州(今永济市)而得名。据诸多出土的戏剧文物和有关资料记载,蒲剧起源于宋,由山、陕地区的民歌和说唱开声,先演变为民间小戏,后又在民间小戏的基础上,接受了古老剧种的艺术成就,逐步发展成为大戏。迄明中叶演变为“乱弹”、“梆子腔”,成为独立完整的剧种。蒲剧主要流行于山西、陕西、河南三角地带,远及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河北等省的部分地区。民国以来,陕西省的西安、延安、延长,河南省的灵宝、卢氏,甘肃省的定西等市县,都曾建有蒲剧团。明嘉靖年间,蒲州就组建有义合班,进行演出。清嘉庆时有“永乐班”、咸丰时有“三义娃班”。从清末到民国初年,全区有蒲剧班社20多个。同时涌现出郭宝臣(艺名元元红)、王来(艺名老二盏灯)、祁彦子(艺名彦子红)、郧三吉(艺名白菜心)、吕长林(艺名八百黑)、任金祥、孙广盛、王存才、冯安娃等一批表演艺术家,推动了蒲剧艺术的发展。蒲剧在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两个不同的艺术流源,即西路戏与南路戏。南路戏以演传统的上、中、下24本为主,唱词较少,文辞典雅,多以情节奇巧取胜,格调文雅。西路戏则粗犷豪放,重唱功和做功,风格火爆。到本世纪30年代末,特别是蒲剧五大名演员阎逢春、王秀兰、张庆奎、筱月来、杨虎山出现后,蒲剧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西路戏和南路戏的特点逐渐溶为一体,使蒲剧既有火爆激昂的一面,又有典雅细腻的一面,形成长于抒发激情和凄楚的情绪,具有豪迈奔放的特色。蒲剧的角色行当有须生、老生、小生、正旦(青衣)、小旦、老旦、大净、二净、丑角等。蒲剧的特技表演驰名全国,髯口功、翅子功、翎子功、稍子功(甩发)、鞭子功、椅子功、扇子功及跷功等特技为其它剧种广为借鉴,耍纸幡、彩功等,亦极为细腻精彩。传统剧目有本戏、折戏500多出。50-60年代,经过整理、改编至今仍上演的剧目有《薛刚反朝》、《赵氏孤儿》、《窦娥冤》(已拍摄成**)等。近年来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西厢记》、《关公与韶蝉》《阴阳河》、《送女》、《苏三起解》等。专业表演团体除地区蒲剧团外,尚有永济市虹光蒲剧团、芮城县黄河蒲剧团等lO个县(市)蒲剧团。主要演员除已故的王存才(小旦)、阎逢春(须生)、杨登云(二净)、杨虎山(二净)、筱月来(小生)等外,现活跃在舞台上的有张保(须生)、武俊英(小旦)、景雪变(小旦兼闺门旦、刀马旦)、王艺华(小生)、吉有芳(花旦)等。

  蒲剧音乐的特点

  以粗犷高亢为特点,旧时演唱多用“三眼调”,相当于B调;有时也有“梅花调”,相当于C调。现在多改用D或A调。乐队分文场和武场两个部分。以管、弦、拨、弹乐器组成的称文场;以打击乐组成的叫武场。文场的主要乐器有胡呼(属中音板胡),是蒲剧的主要乐器。笛子(中音管乐器),二胡、三弦、唢呐。二股弦已被淘汰,近来又增加了小提琴、扬琴、琵琶、大提琴与小号等。打击乐有鼓板、指板、马锣、挠拔、梆子、手锣、铰子、战鼓、堂鼓、云锣、碰铃、道锣、木鱼等。蒲剧音乐属板腔体。主要唱腔(板式),有慢板、二性、紧二性、撩板、流水、小流水、间板,滚白等8种独立板式,还有大导板、导板、导爻板、小送板、大送板等。此外还有杂腔、花腔等。锣鼓曲牌有六七十套,变化起来却有百种以上。曲牌分唢呐曲牌和丝弦曲牌两种,唢呐曲牌100多种,丝弦曲牌也有60多种。

  蒲剧的板式介绍( 稽古轩主节录)

  蒲剧板式主要有[慢板]、[二性]、[紧二性]、[撩板]、[流水]、[间板]、[滚白]七个主要板式和[大导板]、[导板]、[导咬板]、[送板]、[抹板]、[折板]、[留板]、[饶板]、[假间板]、[干砸]十多个辅助板式。

  [慢板]

  [慢板],蒲剧唱腔的主要板式之一。一板三眼,记谱为4/4节拍,词格为十字句。过去的[慢板]有唱四句、六句和八句的唱法,现在多用两句或三句即转入[二性]。由于[慢板]不能自行落板,常与[二性]组合使用,速度每分钟40至80拍,其特点是字少腔多,不仅旋律性强,舒展大方,委婉多变,节奏稳和,腔幅长,声情多而词情少,而且有丰富的“花腔”。所以,它长于抒情,适合表现剧情和阐述人物心理变化的。多用于生、旦行。净行、丑行不用。

  [二性]

  [二性],蒲剧唱腔中的核心板式。一板一眼,眼起板落。记谱为2/4节拍,有时因强调变化的需要,常插如1/4节拍,速度约每分钟60至80拍,词格为十字句和七字句两种。为了表现的需要,亦可灵活变化,如三三四、三四三、七三五(似有笔误,存疑)或二二三均可。它可以自行起板、落板,也可转如其他板式,或与其它板式组织成套唱腔。有较强的表现功能,它的特点是:旋律流畅,节奏灵活多变,强弱分明。既可容纳众多词段,又善于同字调紧密结合,既可叙事,也可抒情,可表现欢快热烈的情绪,也可表现缠绵、深沉或悲怆凄楚的感情。生、旦、净、丑各行均可使用。

  [紧二性]

  [紧二性],由[二性]派生出来的板式。是[二性]板紧缩一倍的结果,有板无眼。记谱为1/4节拍,速度为每分钟约80至120拍,词格与[二性]或[撩板],转入[流水]或[间板]。长于边县欢快喜悦的情绪,如果运用不同的唱法,亦可表现高亢、激越或悲愤的感情。生、旦、净、丑各行均可使用。

  [撩板]

  [撩板],也是[二性]派生出来的板式。有板无眼,记谱为1/4节拍,速度每分钟约60至100拍,词格与[二性]相同。他不能自行起板,常借用[二性]的上句,或[二性]的头句帽子腔转入[撩板],所以,它常与[二性]、[紧二性]组合。它又分为[空梆子撩板]和[撩板]两种。前者速度较慢,唱词的疏离间隔和腔的长短伸缩性有很大灵活性。[]撩板]速度稍快,字腔匀称,语言性较强,近乎说唱。两者均长于叙事。

  [流水]

  [流水],蒲剧唱腔中速度最快,通常用语渲染烘托气氛紧凑的板式。有板无眼,记谱为1/4拍,词格以十字句、七字句为主,间有五字句、三字句、六字句。可自行起板落板,也可上承[二性]、[紧二性]再转入[间板]或其它板式。它在演唱中分[大流水]、[小流水][扯流水]、[站字句]、[顶本]等多种变化形式。[大流水]使用大铜器,表现豪迈、雄伟和慷慨激越的情绪;[小流水]使用小铜器,给人以轻快、活波、潇洒的感觉,多表现喜悦、欢快的感情。[扯流水]、[喝场](为何上边没提到?)是紧打慢唱。[站字句]和[顶本]速度较快,词格灵活,节奏上是强起缓落,多表现激怒紧张的情绪,听来如同顶嘴吵架。在一段唱腔只能感出现这种板式时,就意味这戏剧冲突已达到高潮,人物情绪已达到强烈又异常激动的程度。[流水]的特点是唱腔极富语言特征和朗诵性,节奏自由,可快可慢,可松可紧,或整板或散唱均可,正因为如此,它才能在强烈的叙事性中体现出强烈的激情,继而透发出强烈的旋律美来。各个行当均可使用。

  [间板]

  [间板],无板无眼的散拍体,记谱为“艹”,词格为七字句和十字句两种。由于大、小铜器的不同使用,也分[大间板]和[小间板]两种,可自行起板落板,也可与其它板式组合,常与[流水]上、下连接,也可转入[二性]和其它板式,速度的快慢与行腔的高低有极大的灵活性。它长于表现悲哀、伤情或慷慨激愤的感情,各个行当均可使用。

  [滚白]

  [滚白],亦称[滚板],有板无眼的散拍体,记谱为“艹”。它可分为有韵的[滚白]和无韵的[滚白]两种。有韵[滚白]有韵辙上、下句对称,无韵[滚白]的唱词无一定格律,可多可少,可长可短。根据剧情的需要,及使用大、小铜器不同,分[大滚白]与[小滚白]。呵可自行起板落板,也可与其它板式组合。长于表现悲伤、哭素、哀怨的感情。除净行不用[滚白]外,其它行当均可使用。

  除了以上的七种主要板式外,还有辅助板式,如[大导板]、[导板]、[导咬板]、[大送板]、[小送板]、[小抹板]、[留板]、[假间板]、[干砸]十多个辅助板式,这些板式不能独立存在,均依附于主要板体,或作起板的导引,或作落板的结束,或作转板的桥梁,穿插在各种板体之间,在成套的大段唱段中,它有启、承、转、合的衔接作用。

  蒲剧的板式变化在相互连接时,有一套衔接规律和连接方法。在速度和节奏方面一般遵循慢、中、快、散,或是散、慢、中、快。既有[散板]、[慢板]、[二性]、[紧二性]、[撩板]、[流水]、[间板]、[滚白]相互往返交替。

  蒲剧中,板称为“黑板”,眼称为“红板”。眼起板落俗称“黑红板”。[慢板]起唱在中眼(第二拍);[二性]起唱在二眼(第二拍),[紧二性]、[撩板]、[流水]起唱在后半拍。但各种板式的落音必须在板上(强拍)。

  常见唱段的板式

  阎逢春《杀驿》:吴承恩

  [慢板]王老爷待人好谁不称道…灯棚下失却他小小根苗。[流水]王夫人那样贤世间稀少…潜逃。

  阎逢春《舍饭》:朱春登

  [间板]民妇人她对我细讲一遍,[硬四锤流水]高堂母!…[慢板]好一似青钢剑把人的心剜。…[二性]郭千岁抽壮丁来到了门前。……口口儿讲的是我的家园。[流水]思在前想在后心神意乱,……是不是上前去再讲她盘。

  阎逢春《跑城》徐策

  [站字句流水]只觉得身轻步快马难追,……拳打死张台之子惹祸灾。我为与忠良继后代,[连句流水]求夫人舍子撩衣跪尘埃…薛蛟薛葵别看他年纪轻,[顶本流水]一对锤一杆枪一见人骇惊。……举步撩袍上龙庭,[间板]直拌得头昏眼花腰根疼。掠一掠汗捶捶胸,急忙上前击金钟。[五锤落板]

  张庆奎《芦花训子》闵德仁

  [滚白]我儿跪倒非为别意,为只为他的娘抓养我儿一场了。……[二性]儿跪倒父施礼呀善人你莫恼,我的那李氏善人哪……他也能披麻带孝送你到坟莹。[站字句]为人生于尘世将心放平,……你拉定我的儿跪倒地为你求情。[紧二性]若不是无娘儿将我的心哭软,李氏,我的善人哪,苍天爷奏人情我也不从。……要儿死要儿活处在了你的心。[折板]这是我闵门不贤良,我的儿一死不愿他的娘,休约扯个纷纷碎,把儿的孝名天下扬。

  王天明《麟骨床》晋王

  [二性]朕将她容貌儿仔细端详,再将她举动儿用心度量。……莫不是瑶池内仙姬下降,[留板]问红尘难得有这般女娘。

  王天明《杨门女将探谷》采药老人

  [间板]听说是杨元帅为国丧命,[七锤子二性]不由得年迈人珠泪淋淋……抖一抖老精神我把路引,[间板]悬崖上有栈道直捣敌营。

  张保《冯彦上山》冯彦

  [慢板]禁公兄他一言将我提醒,[二性]忆往事想前情疑难重重。……看起来那绿林倒堪仰敬。[流水]悔不该拒绝那马武邀请,……我定要图义举扫荡不平。

  尧庙红《三击掌》王宝钏

  [大导板]老爹爹休道儿愚蠢,[二性]儿有言对爹爹当面细陈。……老爹爹为宰相官居一品,[留板]你怎能悔言失信昧婚姻。

  朱秀英《四进士柳林写状》杨素贞

  (叫板)先生既问听我道来。[二性]杨素珍在柳林悲哀喧恸,……自那日[撩板]田氏女她把毒计想定,……你看我伤情不伤情。

  秦翠兰《法门寺大佛殿》宋巧姣

  [间板]宋巧姣下跪在大佛宝殿,[二性]禀太后和千岁细听民言。……可怜我小兄弟生死不见,[紧二性]眼看我宋氏门绝了香烟。……审清了这桩案与民申冤。

  王存才《连环计花园》貂蝉

  [二性短起板]貂禅女在王府心如乱箭,思想起张老爷……想是老爷游花园。将身儿隐在花枝下,[留板]等老爷过去再回还。

  王秀兰《西厢记赖婚》崔莺莺

  [二性]张先生痛伤心我心难受,老夫人悔婚姻好无来由。……猛想起瑶琴儿放在床头。

  丁桂兰《彩楼记坐窑》刘翠平

  儿本想奉高堂朝夕参拜,母慈爱父无情更觉悲哀。……严冬尽冰雪化阳春自来。

  田迎春《麟骨床》文嫣

  [二性]弃寒舍进张府门庭更换,……[花腔留板]到那时不为正也愿为偏。[紧二性]这才是春光不嫌老梅淡,想老梅它未必不抱春恋。我这里自思忖心暗盘算,[绕板]还需要巧安排待机去攀。老夫人今日命我把花采,[花腔留板]我只将百花园里走一番。

  武俊英《苏三起解》苏三

  [间板]请老伯莫恼听奴把隐情谈,[二性]我本是良家女父为官宦。……可怜他[留板]走投无路破庙受熬煎。

  筱月来《黄鹤楼》刘备

  [二性]刘皇叔莫要假伤情,难道说本督内不明。……到时未还荆州地,使吴侯常常挂心中。[流水]秦穆公驾坐咸阳地,晋文公驾坐平阳城。……若不写咱两家便失情。

  孙文斌《彩楼记》吕蒙正

  [二性]吕蒙正回寒窑风雪当道,恨只恨小和尚恶气难消。……这男踪和女迹定有蹊跷。

  杨登云(杨老六)《巴州》张飞注:杨虎山先生的巴州板式同此。词句略有异

  [垂头间板]张翼德回营来自思自叹![二性]猛想起我弟兄结义桃园。……忽听的小姣儿他来报一言。

  杨虎山《黑旋风李逵》

  [间板]奉命改扮下山岗,[七锤子二性]道旁的杨柳换新装。风吹青苗成碧浪,遍野的桃花映斜阳。渔舟激动水波荡漾,有社燕与沙鸥往来飞翔。谁说我梁山无美景,我定要打、我定要打他一巴掌。你看那、你看那黄莺儿枝头吱吱喳喳只叫得得意洋洋。又只见黄莺儿桃花瓣一瓣一瓣鹐(QIAN,禽鸟用尖嘴啄食)将下来落于水旁,落于水旁。[流水]沿溪水随桃花忙把路上,[二性]又只见酒旗儿朝我飘扬。大哥怎样对你讲?为什么初下山就要荒唐?临别言语记心上,又闻得一阵一阵热酒香。酒香引得喉中痒,李逵今日偏不尝。甩开大步往前闯,抖一抖精神走一程。

  吴永盛《窦娥冤》张驴儿(丑角,**《窦娥冤》张驴儿扮演者。)

  [一串铃]叫声娘子快从下,……从今后你亲我爱我爱你亲热热活或是一家。

  稽古轩按:以上文字从《蒲剧优秀唱腔选》(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杜运佳和畅元发编著)一书的序“让蒲剧唱腔之花更芬芳”一文节选的。文中附录的大部分唱词仅抄录了转板前后的语句,唱词省略的部分以及相关的唱段大多可从清凉茶社和蒲剧艺术小组中找到全部。少量的青年演员的唱段在市面上很常见,可买的到,一般都附了唱词,因此不再录入。又因为《蒲剧优秀唱腔选》中许多唱段未注明板式,著名艺术家的唱段也不多,加上我对于蒲剧的板式也不清楚,因此有许多常见的优秀唱段的板式不能抄给大家,希望各位能补充一些,更希望大家发现文中唱词板式中错误后及时指正(是指有些唱段的板式是我加),以免误人。

  蒲剧在陕北的流行与发展 ——深受延安地区群众喜爱的蒲剧艺术

  一条汹涌澎湃的大河,把秦晋大地一分为二,但却阻隔不了两省间的文化交流和渗透。晋南的蒲州梆子象长上翅膀一样飞到了陕北。这里的群众祖祖辈辈爱好秦腔,但对其姊妹艺术蒲剧亦一往情深,挚爱甚笃。将近一个世纪以来,在现在延安地区的十三个县、市内,曾有过半数县先后成立了蒲剧表演团体。这枝艺苑中的奇葩,在延安三万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展风采。被当地群众亲切地呼为“东路”的蒲剧,不知使多少延安人为之迷醉,受之熏陶!它对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影响和推动延安地区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起到过不可低估的作用。

  1蒲剧在延安地区的发展

  对延安地区的蒲剧史,仅从一些散见的资料和零星的访问来看,蒲剧在延安地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11私人戏班的初创时期。

  早在本世纪初,在保安县(今志丹县)顺宁乡有个名叫任大明的人,成立了第一个私人蒲剧戏班,演员多是流落在当地的山西籍农民和从晋南一带聘请的蒲剧艺人。他们经常在保安、安塞、吴旗等县演出《铡美案》《薛刚反唐》等蒲剧传统剧目,群众非常爱看。几乎与此同时,延安县(今延安市)民间常年活动着一个名叫“雪花剧团”的私人蒲剧戏班,班主是艺名“银圆”的正旦演员杨春艳。上演的剧目有《玉虎坠》《会孟津》《铡美案》《春秋配》等。该剧团还经常在富县、洛川、黄陵等县的描绘上巡回演出,在延安地区中、南部颇有影响。在当时缺戏少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十分贫困的陕北山区,老百姓能看到这样的大戏,堪称一大快事。1947年,胡宗南进犯革命圣地延安,任大明、杨银圆戏班遂告解散。

  12蒲剧团竟相成立的鼎盛时期。

  1948年延安光复后,不到三、四年的时间,延安、志丹、延长、宜川等县人民政府,先后接管了本县的原私人戏班,并以此为班底,分别成立了“官办”的县人民蒲剧团。这些剧团(包括六十年代前后游串于安塞、甘泉、延安一带的所谓“赵猫脑黑剧团”十余年间,足迹遍及陕北,有的还多次赴宁夏、青海、内蒙古献艺。所到之处,备受群众欢迎。这一时期,可以称得上蒲剧在延安地区的“黄金时期”,在多数县群众中,蒲剧基本上达到了普及。此期间,在延安地区的蒲剧舞台上,出现了一批知名度较高的优秀演员,赢得了观众的青睐,进一步扩大了蒲剧在群众中的影响。他们的名字,至今尚为人们传诵。例如建国初期延安县蒲剧团的正旦杨春艳(杨银圆),在延安地区可谓“无人不知”,剧团走到那里,戏迷们先打听“银圆来了没有?”只要有银圆的戏,群众总是扶老携幼,争相观看,只有看他演的戏,才算过了戏瘾。再如宜川县蒲剧团已故团长、小生和须生演员李四德,十三岁即在山西稷山县本村业余剧团学艺,1952年被宜川县招聘为演员。因其天资聪颖、幼工扎实、嗓音醇厚、扮相英俊,使他扮演过的十多个角色无不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特别是《周仁回府》中的周仁、《薛刚反唐》中的徐策,更是栩栩如生,出神入化,令人叫绝,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虽其舞台生涯不过十几个春秋,却已名噪三晋,不仅为观众誉之为“当代阎逢春”,而且为剧界名宿墨遗萍和蒲剧表演艺术家王秀兰所赏识,屡次受邀去山西与之搭档配戏。还有延长县蒲剧花旦宋梅桂主演的《梵王宫挂画》、《探阴山》,是该团最走红的“王牌戏”/观众中盛传着“宁看梅桂两不走,不喝二两好烧酒”的赞美之词。在1960年陕西省戏曲会演中,宋梅桂以《探阴山》中柳金蝉一角,名列表演一等奖榜首。后又被授予“陕西省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13“关停并转”的低潮时期。

  从六十年代初的三年国民经济暂时困难时期到“文化大革命”前夕,除宜川县外,各县蒲剧团纷纷下马,陆续转演秦腔。但在此“山穷水尽”之际,却有过一段“柳暗花明”的短暂高潮。这便是“文革”后成立的甘泉县蒲剧团。此团演员阵容庞大,且拥有诸如姚建芳(须生)、王桂香(小生、武旦)、王彩云(花旦青衣)等一批造诣较高的尖子演员,在延安地区乃至古城西安引起强烈轰动。外境人到甘泉县如未看到姚建芳、王桂香的演出,无不视为一大憾事。1980年7月,甘泉县蒲剧团应陕西省文化厅、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邀请赴西安演出,首场由姚建芳领衔主演的《薛刚反唐》开门见彩,一炮走红,当演到《跑城》一折时,姚充分发挥了蒲剧老生的走、跑、颠、扑、跌、坐等做工以及帽翅、袍带、水袖、髯口等特技,掌声如潮,经久不息。连演十余场,场场爆满,深受广大观众和文化界专家的赞誉,墨遗萍、李尤白等名流赋诗赞扬。西安的蒲剧观众自从由著名蒲剧表演大师王存才、阎逢春、王秀兰领导的剧团在抗日战争湖器别秦归晋后,三十多年难得有欣赏蒲剧的机会,这次看到甘泉县蒲剧团的精彩表演,大饱眼福,欢腾雀跃,掀起了一阵不小的蒲剧旋风,为延安地区蒲剧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然而,八十年代后期,在延安地区戏剧演出市场一度疲软的严峻形势下,甘泉蒲剧团难以为继,被迫停办。致此延安地区仅仅保留宜川县一个蒲剧团。

  2现状分析

  蒲剧团体在延安地区的逐渐减少,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经济因素,又有管理工作问题。从观众方面看,尽管在延安地区同山西隔河相望。群众一贯爱看蒲剧,尤其是农村的老年人中不乏“蒲剧密”,但陕西是秦腔的家乡,爱看秦腔戏者毕竟占多数,加之,蒲剧的老观众日益减少,而不少听惯了流行歌曲的青年人对秦腔亦无兴趣,何论蒲剧。剧团一旦失去观众,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这是观众的“断代”问题,此其一。从剧团本身看,体制改革不深入,管理不完善,演职人员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加上名演员少,演出质量差,经济拮据,入不敷出,地方财政无力补贴,日子难过,一散了之,此其二。再从一些上级有关领导的知道思想来看,对戏剧的萧条和滑坡不是从改革中找出路,而是抱着“甩包袱”的态度,所谓“自生自灭”、“生死由之”是也。笔者窃以为,此乃一些县级剧团“解体”的重要原因。

  3展望

  蒲剧在延安地区能否再度崛起呢?回答是肯定的。延安地区广大群众对这一优秀剧种是不会遗忘的,他们欣赏蒲剧的习惯和爱好是泯灭不了的。随着全区两个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精神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单一的秦腔断然满足不了他们对戏剧艺术的渴望。象前辈那样迷醉以蒲剧艺术将在预料之中。如同秦腔的振兴一样,蒲剧艺术在延安地区将重振雄风。

  蒲剧须生泰斗--盖天红(作者:稽古轩)

  盖天红是蒲剧前辈艺人,工须生。原名康世仁,襄汾县人氏, 后入赘万荣县一王姓人家,遂改名王占胜。长期在夏县蒲剧团演 戏,现在年龄在四十岁以上的夏县人恐怕都知道"囔鼻子",因 盖天红说话瘟声瘟气,似鼻子不通,当地称为"囔鼻子"。蒲剧 界老艺人也常背后这样称呼他。

  盖天红艺术成就极高,幼功特别扎实,文武全才,唱做俱佳。 称之为泰山北斗并不为过誉。常演的文戏有《雁塔寺》,《芦 花》,《八件衣》,《反徐州》,《捉放曹》,《法门寺》, 《大报仇》,《杀庙》等,武戏有《淮头关》,《宁武关》, 《会孟津》,《黄逼宫》,《盗牌》,《伍员逃国》等,能戏至 少在二百出之外,旧时一个行当的当家演员(行话叫头套,注: 较大的蒲剧老班社都有双套演员,类似于后来的A、B角)都能应 承本行当的所有的戏码,旧时如果应庙会或村镇之邀演出,很可 能要应承管事的人的点戏,一般他们都会点此班社出名的剧目, 偶有刁难的,点出冷门戏,演员即使不拿手,但要能应承,倘若 没有一、两百出戏是当不了大班社的当家演员的。盖天红在旧时 就享有盛誉,没到一处演出,观众就会说:"名字没起错,真是 盖天红!"。盖天红的文戏以《雁塔寺》为最。《雁塔寺》唱做繁重,现 已失传多年,这出戏在城楼上唐王有大段的唱腔, 这出戏的唱 腔优美流畅、瓷实粘弦、富有感染力,尤其身段动作非常优美、 到位,与锣鼓配合的丝丝入扣,抬手、动脚、捋须、搭腿、摆头 等自然的跌宕都在锣鼓点之内。这段唱腔的唱词也非常丰富,每 次表古可表不同的古人。在城楼上把大将赵总兵比古人时,一次比赵云,下一次可能比关羽,再下次可能比伍员,如"闪上了 [念:辽,以下同]我朝的赵总兵,我把将军方有一(的,[念: 地,以下同])比,比就了列国[念:归,以下同]的伍子胥,临 潼斗宝将军的威名震,十八路诸侯各个皆寒心,他伍门犯下灭门 的罪,立逼的将军逃了国";还有"闪上了我朝的赵总兵, 我把将军方有一(的)比,比就了三国的赵子龙,长坂坡(啊,拖腔)将军的威名震,七进七出杀曹兵,曹操土台传下一道令, 张郃剜就了陷马坑,一时将军没防住,连人带马跌进土坑,张郃提叉要性命,凤凰点头把身躲,连人带马齐出土坑,一来是幼主爷的洪福借重,二来是将军哎嗨嗨武艺强啊";"

旧时戏班里的30条规矩与禁忌,述写着戏曲人的敬畏与不易……

陕西戏曲广播

20小时前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规矩

尤其是旧时的戏班更看重规矩

旧时戏班里的30条规矩与禁忌,述写着戏曲人的敬畏与不易……

在过去

戏班中定下的种种规矩

不管是班主还是龙套都得严格遵守

违犯者会受到相应惩罚

惩罚方式包括

开除出戏班,不许再从事本剧种演出

打板子,严重者有时吊起来打

罚款,根据情节轻重罚款数额不等

到祖师爷前烧纸,磕头认罪等等

旧时戏班里的30条规矩与禁忌,述写着戏曲人的敬畏与不易……

那么旧时戏班的规矩都有哪些呢?

一起来看看……

旧时戏班里的30条规矩与禁忌,述写着戏曲人的敬畏与不易……

1、不准翻场面:场面,旧称文武场面。文场指胡琴、二胡、南弦子、月琴;武场指司鼓、大锣、钹、小锣而言。即今日之音乐伴奏。演出中,场面伴奏出了错,演员在舞台上不准当场瞪看场面人员。因为演员一看场面,观众立即察觉伴奏出了错,引起场面人员不安,更容易出错。有意见应于戏后交换,不许当场翻场面。

2、穿戏衣后,上楼撩前襟,下楼提后裾。不准随便乱坐,更不许穿着行头躺下睡觉。

3、在后台走路不得影响旁人:如扎上靠旗,在后台要斜身横走,以免碰着别人。手执刀枪把子,要贴近自己身子,不能横着枪刀,乱舞乱动。非紧急赶场,不准在后台跑步。

4、下场让上场,上场让赶场:从前台下场的演员,与正准备上场演员相遇,要主动让将上场的演员先过去,以免误场。将上场的演员要给赶场的演员让路,并给予方便,以利演出。

旧时戏班里的30条规矩与禁忌,述写着戏曲人的敬畏与不易……

5、开戏前不准动晌器:戏未开场,台上不能有响器声音。

6、不准吵架、骂人:无论互相之间有何意见,都不许在舞台上发作,要将意见反映给后台管事,戏后解决。尤忌演员在后台顿足乱骂,或以枪柄戳地骂人。旧戏班最忌吵架,有的艺人虽怀绝技,但往往因爱打架骂人而赋闲家居,没有戏班用之。

7、要尊敬长辈:年轻演员见到老年艺人,要争先打招呼、让路,给予各种演出上的方便。青年演员不能随便和长辈开玩笑。

8、将好的刀枪把子、马鞭、宝剑要留给主要角色使用。不准不分主次,专挑漂亮的用。后台更不许演员预先将顺手的刀枪把子藏起来留给自己使用。

旧时戏班里的30条规矩与禁忌,述写着戏曲人的敬畏与不易……

9、上台一出戏,台下立规矩:也有人说“台上无大小,台下立规矩。”演员在台上可以按剧情尽情做戏,但进入后台,即要互相尊重。尤其是丑、花旦、小生三行,在台上多爱情、调笑表演,到后台即应庄重起来。

10、场上不逗后台哏:丑行应注意逗哏要吻合剧情,不能随便将后台事故和演员私事拿到场上开玩笑。

11、请假必须在开锣前:演员因病或有事,要在开戏之前向后台管事请假,经同意才能离开。只要一开锣,不管是何理由演员不到以误场论。

12、后台不许喧闹:在后台,演员各自扮戏、候场,不准打闹、说笑,更不许玩扑克、下象棋,以免误场。

旧时戏班里的30条规矩与禁忌,述写着戏曲人的敬畏与不易……

13、不准“阴”人:“阴”人是旧戏班沿袭下来的一种恶习,流传广泛,几乎各个行当都有独门“阴”人办法。尤其是演员,为了使同台角色出丑,在台上故意改动词句,加快放慢唱腔,颠倒板眼,做戏身段乱来,使别的演员防不胜防,以致产生错误。这种行为是极不道德的。

14、宁穿破,不穿错:演员要根据剧情人物,应穿什么就穿什么,不应为穿新行头而不顾剧情。

15、后台用物哪里拿的哪里放:凡刀枪把子、马鞭令旗、宝剑蝇帚,用过后一律亲自放归原处,以方便别人取用(赶场者除外)。

16、早扮三光,晚扮三慌:要提倡早下后台,早扮戏,早候场。

旧时戏班里的30条规矩与禁忌,述写着戏曲人的敬畏与不易……

17、救场如救火:无论何时何人在台上出错或误场,全应争先抢救,不使观众看出漏洞和破绽。互相之间,平日纵有意见,也不能袖手旁观

18、红花绿叶扶:演员要互相配戏,不准互不服气,更不应当因是配角而不着意做戏。戏中角色有主有次,不能只争主要角色,忽视配角。

19、不准私窥台下观众:无论观众席中发生任何事情,台上演员应照常演戏,不准注视台下。后台演员不准私窥台下观众。

20、除唱丑者外,演员忌坐大衣箱,坐大衣箱者罚。(戏曲艺人属“梨园弟子”,祖师爷乃是唐玄宗李隆基,他的“神像”放在大衣箱内,坐上去则意味着玷辱祖师爷)

旧时戏班里的30条规矩与禁忌,述写着戏曲人的敬畏与不易……

21、艺高不如德高:演员一定要注意自己品质道德修养,否则艺术再高明也不为人所重。

22、不要脾气随着能耐长:这是老师教育弟子的警语。往往一个演员刚唱出了名,就骄傲自满,脾气大了,艺术也就停滞不前了,影响自己的进步。

23、不许“蹲活儿”:演员、场面和后台所有人员,被派某活儿后,临场故意不到,俗称“愣蹲”。

24、不许“扒豁子”:又称“扒豁口”,或者拆人台。即大家同演一戏时,其中一人偶然出错,他人还需为其遮掩、弥补。故意揪人的错,使演员的错误更加暴露,就叫“扒豁子”。

旧时戏班里的30条规矩与禁忌,述写着戏曲人的敬畏与不易……

25、除鼓师外,忌坐“九龙口”。戏谚曰:“九龙口,不准坐,服装穿破不穿错”。九龙口即打鼓的座位,从开戏至散戏,打鼓者始终不得离开。如有事离开,也必须等替者来了,才可起身。

26、不许误场:即演戏时不许迟到,或该上场时而未上场。

27、不许笑场:演员在台上,受某种原因影响,不该发笑而发笑。

28、不许看场面:演员在台上不许乱看场面,这有对场面不满之嫌。

旧时戏班里的30条规矩与禁忌,述写着戏曲人的敬畏与不易……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现在看来有封建、迷信色彩的规矩,比如后台(29)忌打伞、(30)忌下象棋。后台打伞,意味着戏班要散;下象棋要“别象眼”、“别马腿”,意味着演出不吉利。下象棋时“你走”、“我走”、“红走”、“黑后走”等话寓意不详。

旧时戏班里的30条规矩与禁忌,述写着戏曲人的敬畏与不易……

从以上所述的旧时戏班规矩中可以看出,虽然因历史条件所限,有些条款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但其中绝大部分寓意深长,对保证演出质量,维持后台秩序,以及剧界同仁团结友爱,尊师爱徒,注重戏德等方面,都是有意义的。这些规矩的存在,反映了戏曲艺人行走江湖时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同时又何尝不是他们对观众负责、对职业敬畏的写照呢?江湖弥漫,正是因为了有了这些规矩,一个戏班才能在俯仰间生存。星汉璀璨,正是怀着敬畏之心,戏曲这门艺术才会在明暗中得到延续。

事实上,旧时戏班的规矩不止我们今天所列举的这30条,朋友们还知道有哪些规矩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补充。

广告

不好喝,算我输!西湖龙井低至20元共5罐!包邮!

顾正秋谈梅程对台

梨园杂志 2018-12-12

幼岁红:出名要趁早,不一样的汉剧坤生

武汉戏曲大码头 2018-12-14

萧长华谈戏曲掌故三则

梨园杂志 2018-12-03

瀚海4982

现在好像没有这么多禁忌了吧 看到好多演员都坐箱子上了,还有说到宁穿破不穿错:像曲剧中《寇准背靴》中寇准应该背的是朝靴吧?但如果是朝靴的话为什么好多不是官的人也穿朝靴?另京剧《对花枪》中的姜桂芝为什么也穿厚底靴?

0

逆天改命30

看见电视上扮上的演员各种打招呼、行礼,那些名家不也当没看见?各种‘古人’行礼也敢受了,不知还是不懂还是不在乎…

0

不负流年6696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5

逝羽1

有人知道祭台的禁忌吗?

0

财经资讯事

后台忌下象棋,因为象棋越走越少,到最后没几个棋子

3

干荷叶18823243258

我们安徽黄梅戏唱堂会有规矩,来不唱访友去不唱辞店。访友是梁祝的,辞店是小辞店中蔡鸣凤与柳凤英,旧时视为*戏,乱唱者要挨打。

2

快乐人生188669269

不错?五十岁数的人了,才懂。谢谢编者。

1

大平调

转发了

0

野狼142802580

血泪梨园!

1

保定恒阳子

今天的影视圈该学习!

1

正视历史666aaa

元明清民国河东秦洲府今蒲州艺人在西北四省老规定纪律对忘根负义艺人蒲剧艺人同洲艺人现在年轻娃胡来

0

莫须有必须有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1

一切随缘71229070

还有好多黑话呢

0

陇东人14

行有行规,家有家法。何况戏剧乃综合性极高的艺术,没有后台严格规距,那有前台的无可挑剔。

14

曾母第一暗沙

行有行规!家有家法!可是现在弄得学校教育学生成了孝敬祖宗似的!

1

念着倒要字名

画好关公脸唱前不说话

2

冰火之间1

最大的一点,我忘了吧:后台的丑角不开脸,别人不能动笔!

5

用户606382562940

戏班最大的规矩,就是不许乱坐戏箱,特别是男的不能随便坐女演员的戏箱,那个行为视同调戏

1

我的兔兔萌萌哒

转发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96499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9
下一篇2023-11-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