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戏剧有哪些

经典戏剧有哪些,第1张

问题一:经典戏剧有哪些 京剧:《失空斩》、《锁麟囊》、《贵妃醉酒》、《红鬃烈马》等。

昆曲:《玉簪记》、《烂柯山》、《牡丹亭》、《长生殿》等。

越剧:《西厢记》、《红楼梦》、《梁祝》、《追鱼》等。

川剧:《白蛇传》、《彩楼记》、《柳荫记》以及五袍。

粤剧:《搜书院》、《帝女花》、《仕林祭塔》、《乌江自刎》等。

豫剧《对花枪》、《三上轿》、《地塘板》、《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破洪州》、《唐知县审诰命》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结婚》、《罗汉钱》、《祥林嫂》、《五姑娘》、《红色娘子军》

越剧 碧玉簪 《孟丽君》《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孔雀东南飞》《红楼梦》《沙漠王子》

评弹最经典有名的一些,不哗流派的:

宝玉夜探、莺莺操琴、痛责方卿、剑阁闻铃、宫怨、曾荣诉真情、梁祝-送兄、赏中秋

秦腔里的《周仁回府》、《三对面》、《藏舟》、《骂四贼》、《辕门斩子》、《三娘教子》等等,都是经典剧目。

问题二:中国最出名的戏剧有哪些? 中国最出名的戏剧有《铡美案 》《 空城计 》《智取威虎山 》《红灯记 》《沙家浜 》 等。

《铡美案》又名《秦香莲》 ,这是包公故事里一个很有名的段落,讲述了陈世美家境贫寒与妻子秦香莲恩爱和谐,十年苦读的陈世美进京赶考,中状元后被仁宗招为驸马。秦香莲久无陈世美音讯,携子上京寻夫,但陈世美不肯与其相认,并派韩琪半夜追杀。韩琪不忍下手只好自尽以求义,秦香莲反被误为凶手入狱。在陈世美的授意下,秦香莲被发配边疆,半途中官差奉命杀她,幸为展昭所救。 展昭至陈世美家乡寻得人证祺家夫妇,半途上祺大娘死于杀手刀下,包拯找得人证物证,欲定驸马之罪,公主与太后皆赶至阻挡,但包拯终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该故事被改编为戏剧和影视作品,戏剧有京剧、秦腔、豫剧、海丰白字戏、海丰西秦戏,也是潮剧经典剧目之一;影视有93版《包青天》第一个单元故事等。

《空城计》是传统京剧的经典剧目,叙述的是诸葛亮因马谡自持才能而失掉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军15万攻打诸葛亮驻地西城。当时,诸葛亮所部精锐俱已遣出,西城空虚,只有驻地的老弱士兵,寡不敌众,万分危急。诸葛亮定空城之计,以城门大开,从容不迫,若无其事地登上城楼观山赏景,饮酒抚琴。司马懿兵临城下,见诸葛亮端坐城楼,笑容可掬,焚香弹琴,疑惑不已,深恐中计,疑有伏兵,不进而退。再次复回攻城,遇赵云抵挡而收兵。

《智取威虎山》,1958年,上海京剧院据曲波小说《林海雪原》中“智取威虎山”的一段故事并参考同名话剧改编,最初由上海京剧院一团创演于1958年夏。同一题材的剧目,还有北京京剧团的《智擒惯匪座山雕》、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智取威虎山》等。

《红灯记》,革命现代京剧之一,八个样板戏之一,《红灯记》的故事取材于**《自有后来人》,此剧是中国京剧院的优秀保留剧目,六十年代至今,众多艺术家李少春、袁世海、杜近芳、高玉倩、钱浩梁、刘长瑜、李维康、冯志孝、孙岳、王晶华、杜富珍、张岚、耿巧云等都曾先后参加演出。近几年来,青年团排演此剧,得到老艺术家们的指导,演出取得成功。

《沙家浜》是八大样板戏之一。京剧《沙家浜》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1963年,北京京剧团接受了改编沪剧《芦荡火种》的任务,创作组由汪曾祺、杨毓珉、肖甲、薛恩厚4人组成,汪曾祺作为主要执笔者,处改编过程中把功夫放在了剧本的文学性上。改编后的《芦荡火种》的京剧最初取名为《地下联络员》,由赵燕侠饰阿庆嫂,谭元寿饰郭建光。后经国家***审看,剧名由 主席定为《沙家浜》。

问题三:中国古代戏曲经典剧目有哪些 (宋元南戏剧目)

1、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张协状元》

《张协状元》是一出婚变悲剧。写书生张协在考中状元后,不认结发之妻。后其妻被一高官收为义女又被许与张协,其妻对张羞辱一番后,夫妻和好。这出戏反映出当时“富易交,贵易妻”的社会现实。

2、元南戏的辉煌之作──“四大戏文”

指元代四出有名的南戏作品,分别为《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

《荆钗记》:写王十朋与钱玉莲以荆钗为凭订下终身。王考中状元,因不肯娶丞相之女而被贬。垂涎玉莲已久的孙当权以假休书骗玉莲十朋已负心,玉莲愤而投江,幸遇救。后十朋与玉莲相见夫妻团圆。

《白兔记》:写刘知远与妻李三娘不容于兄嫂,刘去投军。三娘在家中饱受虐待,并在磨房产下一子,托人送交刘知远。十年后,其子外出打猎遇母,全家团圆。

《拜月亭记》:写蒋世隆与王瑞兰在战乱中相并订下终身之约,却遭王父反对,将二人拆散。瑞兰不忘旧情,夜间拜月诉说心事。后蒋考中状元,被王家招赘,夫妻团圆。

《杀狗记》:写孙华孙容兄弟不睦,孙华之妻杨氏杀一狗伪装成人形放于自家门外,孙华被其友以杀人罪告官。孙荣替兄抵罪。杨氏于公堂上说明原委,兄弟和好。这是一出家庭伦理戏。

3、南戏的压卷之作《琵琶记》

《琵琶记》,明初高明(则诚)所做,取材于宋南戏《赵贞女》,但变一出婚变悲剧为一出歌颂男子忠孝和女子贞烈的教化观世戏。写蔡伯喈进京赶考,高中后被迫入赘牛丞相府。家乡遭灾饿死了他的父母,其妻赵五娘卖发葬公婆,身背琵琶上京寻夫。幸而牛**识大体,一夫二妻团圆。

(元杂剧剧目)

4、关汉卿与《窦娥冤》

《窦娥冤》是一出悲剧,王国维称之为“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为关汉卿的代表作。写窦娥年轻守寡,与婆婆蔡氏相依为命。波皮张驴儿欲用毒害死蔡氏以霸占窦娥,却误将其父毒死。官府听信张之诬告将窦娥处斩。临刑时,六月飞雪以示其冤。

5、王实甫与《西厢记》

《西厢记》是一出爱情喜剧。写书生张君瑞与相府**崔莺莺一见钟情,其母老夫人却以张没有功名而百般阻挠。但二人在红娘的帮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此剧文辞优美,有“花间美人”之称。

6、白朴与《墙头马上》

《墙头马上》是一出爱情喜剧。写裴少俊与李千金因相互爱恋而私自结合,在裴家花园匿居七年。后被裴父发现,将李赶出。后裴考中状元,奉父命去迎娶自幼订亲之女,却正是李千金。裴父向李家赔礼,夫妻团圆。

7、马致远与《汉宫秋》

《汉宫秋》是一出历史爱情戏,写王昭君出塞和番事。匈奴向汉索要汉元帝之妃昭君和亲,汉朝孱弱只得将其送出。昭君行至汉匈交界处,投黑水自尽。元帝思念昭君,夜闻雁鸣,倍添痛楚。

8、郑光祖与《倩女离魂》

《倩女离魂》是一出离奇的爱情戏。写张倩女与王文举相恋。王进京赶考,张的魂魄追随他一同前去,并在京城同他生活了三年。后王携妻回家探望,张之魂魄与身体才合而为一。

9、杨显之与《潇湘夜雨》

《潇湘夜雨》是一出爱情悲剧,表现的是元代社会封建夫权对妇女的压迫。崔通考中为官后不认前妻张翠鸾,反以逃奴之罪将其发配。张行至临江驿,遇失散多年且身居高官的父亲,得其父之助惩治了崔通,但最终还是与他言归于好。

10、纪君祥与《赵氏孤儿》

《赵氏孤儿》是一出历史悲剧,歌颂的是正义对邪恶势力前仆后继的斗争。赵盾一家为奸人屠岸贾所害,只遗一孤儿。有程婴与公孙杵臼定计用程子换得孤儿活命,并交由程婴抚养。十八年后,孤儿长大,杀屠为全家报了仇。

(明清传奇剧目)

11、王济的《连环记》

《连环记》取材于《三国演义》,写王允为除董卓,将侍女貂婵先配董卓后许吕布,而使其父子反目,最终使吕布杀死董卓。京剧、晋剧中有《小宴》,即源于此>>

问题四:经典戏曲都有哪些 状元媒 自那日与六郎阵前相见 就是讲柴郡主被敌军擒获,杨六郎救她回去坐宫 问他言惊的我浑身是汗 讲的是杨四郎隐姓埋名与铁镜公主结婚,后来透露出自己真实身份之后的事锁麟囊 春秋亭外风雨暴 讲的是薛香玲成亲路上听到另一位新娘哭泣并赠与她锁麟囊的故事失空斩 这个不用说也知道吧……诸葛亮的……经典的有“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我正在城楼观山景”

麻烦采纳,谢谢!

问题五:有哪些经典戏剧片 精品喜剧**: 东成西就 赌圣 一本漫画走天涯 整蛊专家 逃学威龙 赌侠II之上海滩赌圣 家有事 鹿鼎记 审死官 武状元苏乞儿 唐伯虎点秋香 国产凌凌漆 大内密探零零发 97家有喜事 行运一条龙 喜剧之王 回魂夜 赌侠 精武门 新精武门 大话西游2部 五福星系列** 煎酿三宝 声色犬马 抢钱夫妻 合家欢 创业玩家 富贵人间 神算 丐世英雄 豪门夜宴 鸡同鸭讲 神探朱古力 欢乐叮当 智勇三宝 铁板烧 炮弹飞车 摩登保镖 一乐也 天才与 卖身契 鬼马双星 大军阀 半斤八两 花田喜事 大富之家 家有喜事 最新的还有: 长江7号 大**数百亿2 棒棒老虎鸡 命运呼叫转移 功夫之王 龙过鸡年 **也疯狂

问题六:有哪些经典戏剧片 京剧:《失空斩》、《锁麟囊》、《贵妃醉酒》、《红鬃烈马》等。

昆曲:《玉簪记》、《烂柯山》、《牡丹亭》、《长生殿》等。

越剧:《西厢记》、《红楼梦》、《梁祝耿、《追鱼》等。

川剧:《白蛇传》、《彩楼记》、《柳荫记》以及五袍。

粤剧:《搜书院》、《帝女花》、《仕林祭塔》、《乌江自刎》等。

问题七:经典的老年戏曲有哪些 京剧太多,就不说了。 秦腔三滴血、火焰驹; 评剧花为媒、刘巧儿 豫剧花木兰、穆桂英挂帅、朝阳沟 黄梅戏牛郎织女、天仙配、女驸马 越剧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柳毅传书、西厢记、追鱼 河北梆子大登殿 晋剧金水桥 蒲剧窦娥冤 吕剧姊妹易嫁、李二嫂改嫁 锡剧双推磨 昆剧十五贯、牡丹亭 广西彩调剧刘三姐

问题八:中国古代经典戏剧有哪些? 《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拜月亭》《调风月》,《牡丹亭》《西厢记诸宫调》《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元代的另一种戏剧形式――南戏,也是戏剧史上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戏剧成熟较早的一支,是从宋杂剧、金院本到元杂剧,另有一个成熟稍迟的分支,是在东南沿海地区流行的南戏。其最早产生于浙江温州(旧名永嘉),故又称“温州杂剧”、“永嘉杂剧”或“永嘉戏曲”。

南戏的体裁方面与杂剧有很大不同,归结为一点来说,就是它在各方面都要比杂剧来得自由。它的曲调配合,虽有一定的惯例,却没有严密的宫调组织,可以根据剧情需要作较为自由的选择;它的剧本结构,也不像杂剧那样因为受音乐限制而形成“四本一楔子”的固定模式,而是以人物的上下场的界线分场,可长可短,大都比杂剧来得长;它也不像杂剧那样每本戏规定只能由一个角色主唱,而是任何角色都可以唱,而且有接唱、同唱、多人合唱等各种形式,能把曲、白、科有机地结合起来。

问题九:中国古代经典戏剧有哪些? 宋元的南戏:代表人物是高则诚的《琵琶记》。接下来就死元曲:王实甫、白朴、马致远、关汉卿。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荣期是 明清传奇:汤显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

问题十:中国戏曲经典有哪些?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声腔剧种:二黄、二人台、上党二黄、上党梆子、山西梆子、山东梆子、川剧、三角戏、义乌腔、弋阳腔、广东汉剧、云南壮剧、云南花灯戏、丹剧、木偶剧、巴陵戏、五音戏、文南词、中路梆子、内蒙大秧歌、凤台小戏、永济道情戏、白剧、白字戏、北昆、北京曲剧、北路梆子、皮黄、皮影戏、龙江剧、龙岩杂戏、东河戏、东路梆子、汉剧、宁河戏、乐平腔、正字戏、四平腔、四股弦、右词南剑调、西皮、西秦腔、西路花鼓、西调、西路评剧、壮剧、壮族沙剧、芗剧、吉剧、吕剧、竹马戏、老调梆子、庐剧、吹腔、乱弹、沪剧、评剧、苏剧、甬剧、祁剧、辰河戏、余姚腔、词明戏、含弓戏、阿宫腔、灵邱罗罗腔、河南越调、河南道情、河南曲剧、河北梆子、河北乱弹、京腔、京剧、青阳腔、青海平弦戏、武安落子、杭剧、扬剧、昆腔、陇剧、茂腔、绍剧、瓯剧、侗戏、宜黄戏、采茶戏、泗州戏、弦索腔、耍孩儿戏、陕西老腔、柳腔、柳琴戏、闽剧、闽西汉剧、南剧、姚剧、临剧、哈哈腔、胡琴腔、荆河戏、浑源罗罗、贵州花灯剧、高腔、高山剧、高拔子、高甲戏、高调梆子、唐剧、桂剧、秦腔、晋剧、邕剧、莆仙戏、海盐腔、海门山歌剧、海城喇叭戏、莱芜梆子、壶关秧歌、淮剧、淮红剧、黄梅戏、黄龙戏、黄孝花鼓、清戏、清音戏、粤剧、婺剧、楚剧、推剧、梨园戏、梆子腔、章丘梆子、铙鼓杂戏、湘剧、湘西苗剧、越剧、傣剧、琼剧、丝弦戏、滑稽戏、皖南花鼓戏、湖南花鼓戏、蒲剧、蒲州梆子、雷剧、锡剧、滇剧、蒙古剧、碗碗腔、瑞河戏、新疆曲子戏、赛戏、歌仔戏、僮子戏、蔚县秧歌、漫瀚剧、潮剧、徽剧、影子腔、黔剧、豫剧、襄阳剧、襄武秧歌、藏剧、赣剧、彝剧。

大约有三百六十多种。

我列主要的说:

昆剧 戏曲声腔,剧种,简称昆腔或昆曲。元代后期,南戏流传至昆山一带,与当地语言和音乐相结合,经昆山音乐家顾坚的改进,推进了它的发展,至明初遂有昆山腔之称。明嘉靖十年至二十年间(1531~1541),居住在太仓的魏良辅,在张野塘、谢林泉等民间艺术家的帮助下,总结北曲演唱艺术的成就,吸收海盐、弋阳等腔的长处,对昆腔加以改革,总结出一系列唱曲理论,从而建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号称“水磨调”的昆腔歌唱体系(魏良辅《南词引证》《曲律》)。但这时的昆腔也仅仅是清唱。

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梆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粹”之称。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中国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的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京戏、国剧等称谓,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安徽四大徽班进京后与北京剧坛的昆曲、汉剧、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合,衍变成为京剧,是中国最大的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京剧是综合性表演艺术,即唱、念、做、打、(舞)为一体,通过程式的表演手段叙演故事,刻画人物,表达“喜、怒、哀、乐、惊恐、悲”的思想感情,有生、旦、净、丑四大行当。2006年5月20日,京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北京曲剧 戏曲剧种。以北京流行的曲艺单弦牌子曲为主发展而成,初名“曲艺剧”,1952年始正式定名为“曲剧”。单弦牌子曲,也称“八角鼓”,是采用牌子曲联缀体,三弦伴奏,八角鼓击节演唱故事的一种说唱艺术,曲调丰富,形势多样。它的主要曲调有太平年、云苏调、罗江怨、南城调、剪靛花、湖广调、南锣北鼓、数唱等,大都出自民间小曲,有二长抒情,有二叙事,成为曲剧选用唱腔曲调和改编创新唱腔曲调的主要来源。

评剧 评剧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种戏曲形式,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评剧是中国戏曲剧种,俗称蹦蹦戏、落子戏,又称平腔梆子,1935年改称今名。1910年前后形成于唐山。评剧在民间说唱莲花落和民间歌舞蹦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原来形式单调,经成兆才等艺人改革,将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由演员扮演剧中人,以蹦蹦音乐为基础,吸收冀东民间音乐素材,创造出行当使用的唱腔,采用全套的河北梆子乐器伴奏,故取名平腔梆子戏。评剧在现代戏的创作演出方面,影响很大。其中如解放初期小白玉霜演出的《九尾狐》《小女婿》,新凤霞演出的《刘巧儿》《祥林嫂》《小二黑结婚》《艺海深仇》,东北韩少云演出的《小女婿》,都受到普遍的欢迎。

河北梆子 河北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解放前,它有许多名称,在河北本地叫直隶梆子、河北梆、梆子腔,外地人称之为京梆、笛棒子、反调等,此外,也有人称它为卫梆子或山西梆子。除北京、天津、河北广大乡镇以外,河北梆子还流传于山东、河南、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及内蒙古等地,在长江以南的活动基地,主要是上海、武汉等地。2006年5月20日,河北梆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越剧 中国传统戏曲形式。主要流行于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地。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越剧演员初由男班演出,后改男女混合班或全部女班。

徽剧 徽剧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戏曲声腔,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境内和江西省婺源县一带。明末清初,乱弹声腔传入安徽,与地方声腔及民间音乐结合,在安庆府的石牌、枞阳、桐城等地形成拨子。乾隆年间,拨子与四平腔脱胎而来的吹腔逐渐融合,形成二黄腔。二黄腔又与湖北西皮形成皮簧合奏,奠定了徽剧的基础。清初,徽剧盛行于安徽及江浙一带,在南方流传甚广;清中期,风靡全国。清乾隆年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先后进入北京演出,名噪华夏,这就是著名的徽班进京。清道光、咸丰年间,徽剧在北京同湖北汉剧等剧种结合,逐渐演变成京剧。清代后期,京剧兴盛,徽剧艺人多改学新腔,但徽剧在徽州部分地区仍然流行。徽剧是一个包罗万象,五彩缤纷的艺术宝库,是新安文化灿烂篇章的重要一页。

黄梅戏 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等省以及香港地区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黄梅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在民国十年(1921)出版的《宿松县志》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黄梅戏现在已成为深受全国观众喜爱的著名剧种。黄梅戏已有200年的历史,是“自唱自乐”的民间艺术。

梨园戏 原是古代对戏曲班子的别称。过去泉州一带也称戏班子为大梨园某某班,小梨园某某班。梨园戏,就是流行于泉州、厦门、龙溪等闽南语系地区的古老戏曲剧种“上路老戏”“下路老戏”和“戏子”(又称七子班)的统称。

柳子戏 是流行于以菏泽、济宁、徐州为中心的鲁苏豫皖冀五省交界的30多个县曲的地方戏曲剧种。又名弦子戏,黄河以北有“糠窝窝”“百调子”“吹腔”之称呼,是中国戏曲古老声腔之一。我国戏曲史上曾有“东柳、西梆、南昆、北弋”之称的“东柳”就是山东柳子戏。柳子戏是以元、明、清以来流传于中原一带的民间俗曲小令为基础,并吸收高腔、青阳、乱弹、昆腔、啰啰、皮黄等声腔的部分剧目及唱腔,准见发展演变而成。因曲牌中有一种柳子调,故得名柳子戏。该戏与大弦戏、罗子戏、卷戏等同出一源且相互影响,都以三弦作为主要乐器,辅之笙、笛,均属弦索声腔系统。

山东梆子 流行于鲁西南及鲁中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又因其高昂激越的特点,故又被人称为“舍命梆子腔”。主要流行于山东西南部的菏泽、济宁、泰安等地的大部分县市,以及柳城、临沂等地区的广大城镇乡村。山东梆子是山东一个古老剧种,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具有很强的山东地域特征,唱腔优美,激昂高亢,其不同与其他兄弟棒子剧的突出的特点是花腔多、甩腔多、且甩腔最后多落在“啊”音上。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对周边的兄弟剧种如山东境内的莱芜梆子、两夹弦、四平调,河南豫剧的豫东调、祥符调、沙河调,江苏的江苏梆子以及山东另一个古老的剧种,柳子戏的发展均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吕剧 又名“化装扬琴”“琴戏”,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迄今有100多年的历史。最初的吕剧班大都是乡串村,演出于田间地头,影响甚小。1910年前后搬上舞台。1953年山东省吕剧院成立之后,使吕剧成为遍及山东、享誉全国的剧种。吕剧属于乡村艺术,演农家事,唱农家情,角色多是小生、小旦、小丑,唱词和道白取自民间用语,伴奏乐器以坠胡、二胡、三弦为主。传统剧目有《画龙点睛》《姊妹易嫁》《李二嫂改嫁》《借妻》《石龙湾》等。代表人物有郎咸芬等。2007年10月中旬,首届吕剧文化艺术节在吕剧的故乡——山东省东营市成功举办。

豫剧 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出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因为河南省简称“豫”,所以解放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豫剧的流行地区分布甚广,大江南北、黄河西岸以至新疆、西藏都有豫剧演出。

秦腔 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做“梆子腔”,俗称“咣咣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咣咣”声)。明末无名氏《林中莲》传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故知其源于甘肃。甘肃古称西秦,故名之。清康熙时,陕西泾阳人张鼎望写《秦腔论》,可知秦腔此时已发展至成熟期。待到乾隆年间,魏长生进京演出秦腔,轰动京师。对各地梆子声腔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莆仙戏 福建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莆仙戏的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莆仙戏的行当沿袭南戏旧规,原来只有生、旦、贴生、则旦、靓妆(净)、末、丑等七个角色,俗称“七子班”。莆仙戏的音乐传统深厚,唱腔丰富,迄今仍保留不少宋元南戏音乐遗响。莆仙戏的声腔主要是“兴化腔”,它综合溶化莆仙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而形成,用方言演唱,是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和风味的声腔。莆仙戏原名“兴化戏”,流行于古称兴化的莆田、仙游二县及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其戏班足迹遍及福州、厦门、晋江、龙溪、三明等地市和海外华侨聚居地。据考证,它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莆仙戏是中国戏曲剧种中历史最悠久,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演出形态最古老,剧目最丰富,在表演艺术上最具特点的剧种之一。原名兴化戏。流行于福建省莆田、仙游二县及惠安、福清、永泰等邻县的兴化方言区;因宋时莆田、仙游隶兴化军,明、清时隶兴化府而得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始改称莆仙戏。

锡剧 戏曲剧种。流行于江苏南部和上海一带。发源于太湖之滨的无锡,常州农村,初为乡民用当地的民歌小曲说唱故事以自娱,称为“东乡调”,后逐渐发展成曲艺形式的“滩簧”。由于语音唱腔略异,分“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之后,滩簧吸收了江南民间舞蹈“采茶灯”的身段动作,开始演唱生活中的小故事。多为二人一档,在农村中活动,所演节目只有一旦、一生(或一丑)两个脚色,如《双落发》、《磨豆腐》、《拔兰花》、《庵堂相会》,称为“对子戏”。进入城市后,又发展为多至几十人同场演出的“大同场戏”,剧目也增加了《珍珠塔》、《玉蜻蜓》、《孟姜女》、《孟丽君》、《玉连环》等大戏。辛亥革命前后,无锡、常州的滩簧戏,正式搬上舞台,并先后进入上海,不久逐渐合班演出,改称“常锡文戏”,1952年定名为锡剧。现江、浙、沪、皖共有锡剧团32个。锡剧是一个长于抒情,具有江南水乡情趣和特色的戏曲剧种,它的唱腔曲调基本上是上下句的版式变化体结构,常在上下句之间插入一段或长或短的清板。锡剧的音乐,抒情优美、悦耳动听,具有秀丽的江南水乡风格。锡剧音乐 是属于曲牌板腔综合体,它并有男、女分腔的显著特点。主要曲调为簧调。20世纪30年代,又吸收了杭州武林班的大陆板,苏州文书调(由苏滩和评弹衍变出来的一种说唱曲调)的“玲玲调”,苏滩和申曲的“迷魂调”与“三角板”,京剧的“高拔子”以及[春调]、[紫竹调]、[九连环]、[绣荷包]等江南民歌小调,使唱腔更加丰富多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音乐工作者与演员密切合作,对锡剧音乐风格进行统一加工,并分清主次,先后改编和创作了多种板式唱腔。改革后的锡剧音乐,面貌一新,曲调柔和、流畅、轻快,具有“江南丝竹”特色。伴奏乐器以正、副二胡为主,琵琶、三弦、扬琴为辅,箫、笛等管乐器也开始伴奏唱腔。锡剧的乐队原来只有 一把二胡,现在除二胡外,还有琵琶、三弦、提琴、笛、箫、中胡和小提琴、 大提琴参加伴奏。打击乐以四大件为主。著名剧目有传统戏《双推磨》、《庵堂认母》、《庵堂相会》、《孟丽 君》、《珍珠塔》、《双珠凤》和现代戏《红花曲》《海岛女民兵》等。 当代锡剧有很多著名演员如姚澄、王影影、梅兰珍、王兰英、汪韵芝、王

汉清、杨企雯、吴雅童、薛静珍等。

邕剧 广西地区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广西说粤语的地区。邕剧曾称为老戏、广戏、五六腔、本地班等,1951年定名为邕剧。邕剧主要流行于广西南宁、百色、钦州等地。有着近二百年的历史。清道光、咸丰年间形成于古名邕州的南宁,故名“邕剧”。该剧在宾阳戏和武鸣老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属皮黄系统。唱腔和剧目与桂剧相近,也吸收粤剧的一些艺术因素。邕剧以其精美圆熟的艺术技巧,优美典雅的独特风格,隽拔机智的戏剧语言而独具特色。

粤剧 广东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用广州话演唱,主要流行于说粤语的地区,也叫广东戏。原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公元1522年~1566年(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知识分子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广州话,使广东人更容易明白。粤剧名列于公元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公元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黔剧 贵州地方戏曲剧种,由曲艺文琴(一种用扬琴伴奏的说唱形式)发展而成,原来叫文琴戏。(又名“文琴”、“贵州弹词”)于1953年发展而成的。清光绪年间扬琴在贵州已很盛行。它的文字唱本在嘉庆、道光年间便传抄。现存传统唱本四百余折,大多由古典小说和戏曲剧本改编而成。唱词以韵文为主,沿袭讲唱文学的“三、三、四”和“二、二、三”两种句式。伴奏乐器除扬琴外,尚有瓮琴、月琴、小京胡、二胡、琵琶、三弦、箫、笛、怀鼓、碰铃、引磬、摔板等。基本曲调有〔清板〕、〔二板〕、〔扬调〕、〔苦禀〕、〔二流〕、〔二簧〕等六个,曲牌有〔八谱〕等七个。唱腔婉转,语言质朴。 黔剧是由说唱艺术贵州扬琴搬上舞台扮演而创立的新兴地方剧种,诞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60年代被正式命名。它的唱腔,主要是继承发展了文琴民间说唱艺术的传统。它的表演是在吸收、借鉴昆剧 等戏曲表演的基础上,又学习当地各民族的民间表演艺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演员一般比较年轻。

滇剧 云南主要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皮黄为主,流行于云南全省和贵州、四川的部分地区。是丝弦(源于较早的秦腔)、襄阳(源于汉调襄河派)、胡琴(源于徽调)等声腔于明末至清乾隆年间先后传入云南而逐渐发展形成的,逐渐吸收当地民间艺术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地方剧种。滇剧的丝弦、胡琴、襄阳三大声腔和一些杂调,都来源于省外传人的戏曲声腔:丝弦源于秦腔,胡琴源于由腔演变成的徽调,襄阳源于楚调(辛亥革命后改称汉剧),三种声腔,传人 云南后,结合云南的方言语音和风土人情、民间音乐,发生了变 化,逐步形成了滇剧的三大声腔。此外,滇剧的昆头子、昆倒板之类,同昆腔有关,而平板、架桥、人参调、安庆调等,则同吹腔(又名石牌腔)有渊源关系。这些声腔在云南戏剧舞台上融汇之时,就是滇剧形成之日。

我国戏曲剧种有200多个,较流行的大剧种有京剧、豫剧、黄梅戏、昆曲等,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如下:

1、京剧

《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锁麟囊》、《大保国》、《贵妃醉酒》、《捉放曹》、《武家坡》、《四郎探母》、《铡美案》。

2、豫剧

《春秋配》、《对花枪》、《三上轿》、《宇宙锋》、《地塘板》、《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等。

3、黄梅戏

《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春香闹学》、《春香传》、《夫妻观灯》、《打猪草》、《孔雀东南飞》。

4、昆曲

《牡丹亭·游园》、《长生殿·惊变》、《玉簪记·琴挑》、《雷峰塔·断桥》、《桃花扇·梁洲序》

5、现代剧目

《我爱我爹》、《朝阳沟》、《小二黑结婚》、《人往高处走》。

6、越调

《诸葛亮》

7、曲剧

《卷席筒》、《风雪配》、《陈三两》、《李豁子离婚》。

  在山西的四大戏曲文化中,蒲剧占了一席之地。蒲剧也是山西文化中最古老的一种,它的历史悠久,蒲剧的脸谱是全国有名的,它的流星地一般在山西南部。你对于山西的蒲剧了解多少呢?下面的山西文化为您带来更多的蒲剧信息,一起来看看吧。

 蒲剧又称蒲州梆子,当地人通称乱弹戏,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戏曲艺术。因兴于山西晋南古蒲州(今山西运城永济)一带而得名。蒲剧在清代乾隆时期外省称“乱弹”、“晋腔”、“山陕梆子腔”等;嘉庆、道光以后,又称“山西梆子”;陕西称:东路戏,山西省北、中部称“南路戏”;晋南当地则习惯称“大戏”或“乱弹”。

 蒲剧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山西省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它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流行于山西南部各县和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蒲州地处黄河中游,其大庆关渡口毗连山西、陕西,最古代南方丝瓷通往西北的交通要道,商业兴隆,经济文化繁荣,为戏曲的发展、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金元时期,这里金院本、元杂剧的演出极为盛行;明清以来,又是梆子、乱弹活动的重要基地,故素有“戏曲之乡”之称。

 临汾地区有许多古代戏剧活动遗迹,例如临汾市的魏村元代牛王庙戏台、东羊戏台和王曲元代戏台等,造型逼真,表情丰富,再现了我国古代的戏剧艺术。这些实物史料证明,晋南地区戏剧活动历史悠久。蒲剧唱腔高昂,朴实奔放,长于表现慷慨激情、悲壮凄楚的英雄史剧,又善于刻划抒情剧的人物性格和情绪。一说胚胎于晋南和陕西东部民间的锣鼓杂戏(陕西称“跳戏”);一说为北曲遗响,同山、陕民歌小曲、典艺结合的“弦索调”,至明中叶受青阳腔(清戏)影响后演变而成。

 山西蒲州与陕西同州(大荔)﹑朝邑﹐河南陕州(陕县)﹑灵宝﹐地处黄河中游﹐居黄河激流南下而折流向东的三角地带﹐彼此隔河相望﹐长期以来有着经济﹑文化的密切交往﹐其风俗习惯﹑语音﹑方言也大体相同。明末清初﹐这一带已有“乱弹”流行。孔尚任于康熙四十六年所作《平阳竹枝词·乱弹词》可为证。当时的平阳乱弹演技已有相当水平,曾博得康熙帝的赏识。其旦角葵娃的“花梆子”小步非常出色,受到孔尚任的赏识。康熙至乾隆时,北京观众也称蒲剧为“西调”、“西秦腔”、“勾腔”。咸丰、同治后,又多以“山梆子”称之(见清吴长元《燕兰小谱》、近人王芷章《腔调考源》)。所谓“山陕梆子”,当时泛指山西晋南的蒲州梆子和陕西的同州梆子。两地仅一河之隔,语言相近,风俗习惯相同,又有大庆亲渡口毗连一体,艺人相互搭班演出,历来无艺界。乾隆年间秦腔名旦申祥麟曾渡黄河“由蒲州售技至太原”(清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嘉庆年间北京有“山陕班”演出,直到光绪、宣统年间,蒲州和同州艺人仍有在北京搭梆子班演唱的,如名须生郭宝臣和白长命合演《鞭打芦花》。故京﹑津﹑直隶(河北)一向谓之“山陕梆子”。此外﹐他们还有过共同组班南下﹐在湖北襄阳老河口演戏的经历。

 山陕梆子对各地梆子腔剧种的形成﹐曾起过重要的作用。其后两个剧种始逐渐分道发展。分别以蒲州和同州命名的蒲州梆子与同州梆子虽为两个剧种﹐但实同源于此。它们唱腔相似﹐戏路相通﹐今天虽各有不同发展变化﹐然两地艺人均自称为“乱弹”。蒲剧传统剧目有本戏、折戏500多个,题材上至远古,下至明清,有文有武,风格多样。传统剧目有《薛刚反朝》、《三家店》、《窦娥冤》、《意中缘》、《燕燕》、《西厢记》、《赵氏孤儿》等,新编历史剧有《白沟河》、《港口驿》,现代戏有《小二黑结婚》等。其中《窦娥冤》已摄制成影片。

 抗战时期﹐部分蒲剧艺人聚集在陕北延安南区合作社组成蒲剧班﹐曾演出《正气图》等。解放战争时期﹐太岳区的翼城解放剧团曾演出现代戏《赤叶河》等。在西安有晋风社﹑唐风社。此外﹐在晋南也有班社坚持演出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蒲剧得到迅速发展﹐晋南﹑豫西﹑陕北等地相继成立的蒲剧团共有40多个。其中以山西晋南蒲剧院(今临汾地区蒲剧院和运城地区蒲剧团的前身)最具有代表性﹐主要名演员有王秀兰(小旦)﹑阎逢春(须生)﹑张庆奎(须生)﹑杨虎山(二净)﹑筱月来(小生)﹐主要乐师有车林娃(鼓板)﹑车太娃(板胡)等。又有编剧﹑导演﹑音乐﹑舞美工作者共同参加艺术创作和革新工作。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薛刚反朝》﹑《三家店》﹑《窦娥冤》﹑《意中缘》﹑《燕燕》﹑《西厢记》﹑《赵氏孤儿》﹑《周仁献嫂》﹑《贩马》﹑《杀驿》﹑《出棠邑》﹑《破洪州》﹑《少华山》﹑《麟骨床》﹐新编历史剧有《白沟河》﹑《港口驿》,现代戏有《小二黑结婚》等。其中《窦娥冤》已摄制成影片。想流传在山西晋南。

1、《柳毅传书》

柳毅传书又称柳毅奇缘,是一个古老的中国民间爱情传说故事。依据李朝威《柳毅传》改编的戏剧经典剧目,也是越剧流派——“竺派”艺术的代表性剧目。

越剧剧情:

写秀才柳毅赴京应试,途经泾河畔,见一牧羊女悲啼,询知为洞庭龙女三娘,遣嫁泾河小龙,遭受虐待,乃仗义为三娘传送家书,入海会见洞庭龙王。钱塘君惊悉侄女被囚,赶奔泾河,杀死泾河小龙,救回龙女。

三娘得救后,深感柳毅传书之义,请乃叔钱塘君作伐求配。柳毅为避施恩图报之嫌,拒婚而归。三娘矢志不渝,偕其父洞庭君化身为渔家父女同柳家邻里相处,与柳毅感情日笃,遂以真情相告。柳毅与她订齐眉之约,结为伉俪。

2、《紫钗记》

明代戏剧家汤显祖创作的戏剧剧本,他根据唐人蒋防传奇小说《霍小玉传》的主要人物和故事主干创作了《李十郎紫箫记》,后又在《紫箫记》的基础上创作了更为成熟的《紫钗记》,堪称汤显祖“临川四梦”第一梦。

故事剧情:

才子李益元宵夜赏灯,遇才貌俱佳的霍小玉,两人一见倾心,随后以小玉误挂梅树梢上的紫钗为信物,喜结良缘。

不久李益高中状元,但因得罪欲招其为婿的卢太尉,被派往玉门关外任参军。李益与小玉灞桥伤别。后卢太尉又改李益任孟门参军,更在还朝后将李益软禁在卢府。

小玉不明就里,痛恨李益负心。黄衫客慷慨相助,使两人重逢。于是真相大白,连理重谐。该剧热情讴歌了爱情的真挚与执著,深刻揭露了强权的腐败与丑恶。

扩展资料:

紫钗记赏析:

在文学艺术的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为争取真正爱情而奋争的妇女形象,然而,像霍小玉这样一个美慧多才,“出自微庶”的少女,为争取和保护自己的真正爱情所表现出的情操高尚,心地善良,既豪侠勇毅,又勇于自我牺牲,实不多见。这是汤显祖创造的又一光彩照人的崭新的艺术形象。

豫剧

起源于中原(河南),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在浙江各地也广为流传。当代豫剧跟随河南卫视,河南豫剧院,台湾豫剧团等演出团体走过了世界诸多国家,如到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加拿大、委内瑞拉、新西兰、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演出,被西方人称赞是“东方咏叹调”。

2河南曲剧

是一种地方戏曲剧种,又名河南曲子戏、高台曲。起源于河南南阳,分大调曲和小调曲,小调曲优雅婉转,轻快。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中杂牌小调与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的河南曲剧,发展为戏曲剧种。由于曲调易学,用本嗓演唱,表演接近生活,传播极快。

3越调

是河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河南全境、湖北西北部、陕西东南部、安徽西北部、山西东南部、河北南部。越调的主奏乐器早期是象鼻四弦,后来一般用坠胡。

4河南坠子

源于河南,由流行在河南和皖北的曲艺道情、莺歌柳、三弦书等结合形成的传统曲艺形式。约有一百多年历史。流行于河南、山东、安徽、天津、北京等地。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坠子弦”(今称坠胡),且用河南语音演唱,故称之为河南坠子。演唱者一人,左手打檀木或枣木简板,边打边唱。也有两人对唱的,一人打简板,一人打单钹或书鼓。还有少 数是自拉自唱的。唱词基本为七字句。伴奏者拉坠琴,有的并踩打脚梆子。初期大 多演唱短篇,也有部分演员演唱长篇。现代题材曲目都是短篇。

5道情

是中国曲艺品种的一个类别。渊源于唐代的《承天》《九真》等道曲。南宋始用渔鼓、筒板伴奏,故又称道情渔鼓。至清代,道情同各地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种形式,如太康道情、陕北道情、江西道情、湖北渔鼓、四川竹琴等。道情多以唱为主,以说为辅。有坐唱、站唱、单口、对口等表演形式。

越剧:茅威涛的新梁祝《回十八》《五女拜寿丰汤》《浪迹天涯》

《洞房悄悄静幽幽》

钱惠丽的《宝玉哭灵》《金玉良缘》

单仰萍的《黛玉葬花》《真假驸马哭坟》

芳亚芬的《西厢记琴心》

陈辉玲的《辕门外三声炮》,《西厢记拷红》

张琳的《玉簪记逼侄付试》

黄梅戏:韩再芬的《女驸马》选段,吴琼的《打猪草》

豫剧:小香玉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穆桂英挂帅》

京剧的《朱帘寨 》

比如:黄梅戏《天仙配》选段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 2京剧《玉堂春》选段 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未曾开言心内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哪一位去往南京转,/与我那三郎把信传。/言说苏三把命断,/来生变犬马我当报还。 3豫剧《花木兰》选段 刘大哥讲(啊)话理太…:

http://wwwchinaoperanet/xiqutaici/ 这是中国戏曲网网址 里面内容很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02812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2
下一篇2023-11-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