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于山东半岛地区的地方戏曲

流传于山东半岛地区的地方戏曲,第1张

流传于山东半岛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是柳腔。

柳腔是山东省即墨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乾隆年间,即墨以西水旱、虫灾相继来袭,群众背井离乡,来即墨者甚多。因乞讨困难,便利用他们当地的小调,在乞讨时演唱。当时灾民演唱的曲调即流传于民间的“肘鼓子”腔,该声腔流传到即墨后,与当地民间小曲、秧歌相融合,形成了新的声腔——柳腔。

柳腔剧目现有传统剧目120余个,移植剧目80余个,现代剧目40余个,表演风格清新质朴,风趣生动。2008年6月7日,柳腔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代表剧目

截止至2002年9月,据不完全统计柳腔剧目现有传统剧目120余个,移植剧目80余个,现代剧目40余个。其中主要的代表性传统剧目为四大京(《东京》、《西京》、《南京》、《北京》)、八大记(《罗衫记》、《绣鞋记》、《玉杯记》、《金簪记》、《风筝记》、《钥匙记》、《丝兰记》、《火龙记》)。

移植剧目主要有《逼婚记》、《秦香莲》、《打金枝》、《宝莲灯》、《凤还巢》等。移植剧目题材广泛,故事情节生动,其内容多系取材于一些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反映和宣扬男女爱情、伦理道德等。大多数剧目以倾诉人民心声,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颂扬英雄人物和诅咒人间邪恶为主题。少数剧目则含有封建迷信、因果报应等糟粕。

现代剧目主要有《小二黑结婚》、《春暖花开》、《夺印》、《焦裕禄》等。现代剧目其内容多为歌颂***的领导,反映新社会的新人新事等。

以上内容参考-柳腔

我国戏曲剧种有200多个,较流行的大剧种有京剧、豫剧、黄梅戏、昆曲等,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如下:

1、京剧

《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锁麟囊》、《大保国》、《贵妃醉酒》、《捉放曹》、《武家坡》、《四郎探母》、《铡美案》。

2、豫剧

《春秋配》、《对花枪》、《三上轿》、《宇宙锋》、《地塘板》、《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等。

3、黄梅戏

《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春香闹学》、《春香传》、《夫妻观灯》、《打猪草》、《孔雀东南飞》。

4、昆曲

《牡丹亭·游园》、《长生殿·惊变》、《玉簪记·琴挑》、《雷峰塔·断桥》、《桃花扇·梁洲序》

5、现代剧目

《我爱我爹》、《朝阳沟》、《小二黑结婚》、《人往高处走》。

6、越调

《诸葛亮》

7、曲剧

《卷席筒》、《风雪配》、《陈三两》、《李豁子离婚》。

  黄梅戏的优秀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槐荫记》、《女驸马》、《夫妻观灯》、《打猪草》、《柳树井》、蓝桥会》、《路遇》等等

  川剧剧目繁多,早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完的三列国”之说。其中要以高腔部分的遗产最为丰富,艺术特色亦最显著,传统剧目有“五袍”(《青袍记》、《黄袍记》、《白袍记》、《红袍记》、《绿袍记》)、“四柱”(《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以及“江湖十八本”等,还有川剧界公认的“四大本头”(《琵琶记》、《金印记》、《红梅记》、《投笔记》),不少为其他剧种失传的剧目。 1949年后,经过整理,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川剧剧目,如《柳荫记》、《玉簪记》、《彩楼记》等。

  越剧第一批次:推荐10选段

  女旦:

  1梁祝 我家有个小九妹

  2情探 行路 颜佳或何英

  3西厢记 落红成阵 颜佳或何英

  4西厢记 夜听琴 何赛飞

  对唱:

  5梁祝 十八相送

  6红楼梦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7孔雀东南飞 惜别离

  小生:

  8陆游与唐婉 浪迹天涯 茅威涛

  9盘妻索妻 洞房 王君安

  10何文秀 桑园访妻 王君安

  第二批次:推荐10选段

  女

  11红楼梦 葬花 单仰萍

  12白蛇传 西湖山水还依旧

  13盘夫 官人好比天上月 黄美菊

  对

  14秦楼月 王君安 李敏

  男

  15沙漠王子 算命 赵志刚

  16红楼梦 金玉良缘 李玲玉

  17桃花扇 追念 王君安

  老旦

  18碧玉簪 手心手背都是肉

  戚派

  19血手印 你不问情由破口骂 金静

  老音像

  20红楼梦 宝玉哭灵 尹桂芳

  第三批次:推荐10选段

  女

  21红楼梦 焚稿 单仰萍

  对

  22红楼梦 我与你廊下并肩把曲弹 王君安 李敏

  23追鱼 观灯 赵志刚 何赛飞 07年春晚

  24红楼梦 你就是那倾国倾城 钱惠丽 单仰萍

  25情探 求王郎 许杰 何英

  老音像

  26山河恋 送信 尹桂芳 袁雪芬

  27梁祝 十相思 尹桂芳 戚雅仙

  28屈原 天问 尹桂芳 戚雅仙

  29沙漠王子 算命 尹桂芳 傅全香

  30西厢记 酬简 尹桂芳 王君安配像

  晋剧传统剧目丰富,经常上演的有二百多出,包括《渭水河》、《打金枝》、《临潼山》、《乾坤带》、《沙陀国》、《战宛城》、《白水滩》、《金水桥》、《火焰驹》、《梵王宫》、《双锁山》等。

  河北梆子剧目分传统戏剧目与时装戏剧目两大类。传统剧目约五百五十多个,有《杨家将》、《庆顶珠》、《宝莲灯》、《铡美案》、《教学》等。 时装戏剧目一百五十多个。流传至今的代表性剧目有:《蝴蝶杯》、《秦香莲》、《南北合》、《春秋配》、《斩子》等。

  汉剧传统剧目有660余个,多是历史演义故事和民间传说,如《英雄志》、《祭风台》、《李密降唐》等,以《宇宙锋》等剧的演出最为人称赏。汉剧还有很多杂腔小调和丰富的曲牌。专唱曲牌的剧目有《大赐福》、《草场会》、《五才子》等。

  绍剧较有影响的剧目传统戏有:《龙虎斗》、《后朱砂》、《龙凤锁》、《芦花记》、《双贵图》;新编历史戏有:《于谦》、《斩魏征》;现代戏有:《血泪荡》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已拍摄成**。

  绍剧的著名演员有梁幼侬、吴昌顺、陆长胜、筱玲珑、林芳锦、汪筱奎、章宗信(七龄童)、章宗义(六龄童)、筱昌顺、陈鹤皋、章艳秋、王振芳(十三龄童)、钱慧韵、筱艳秋等。

  瓯剧已有三百多年历史,较有影响的传统剧目有《高机与吴三春》、《阳河摘印》以及创作的现代戏《东海小哨兵》等。

  豫剧的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才于历史小说和演义。如封神戏、三国戏、瓦岗戏、包公戏、杨家将戏和岳家将戏,还有很大一部分描写婚姻、爱情、伦理道德的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出现了不少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使豫剧事业又有了新发展。如《朝阳沟》、《小二黑结婚》、《人欢马叫》、《倒霉大叔的婚事》、《试夫》、《红果,红了》。

  据1956年统计,传统剧目有647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对花枪》、《三上轿》、《地塘板》、《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等。 1949年以来,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有《红娘》、《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破洪州》、《唐知县审诰命》等;创作改编的现代戏有《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结婚》、《罗汉钱》、《祥林嫂》、《五姑娘》、《红色娘子军》等许多剧目。等。其中《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唐知县审诰命》(《七品芝麻官》)、《秦香莲》(《包青天》)、《朝阳沟》、《人欢马叫》等均摄制成影片。

答案:C

本题考查人文历史。

A 项正确,京剧《贵妃醉酒》是一出单折戏,取材于中国唐朝历史人物杨贵妃的故事,经过中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创作、表演而广为人知,是梅派代表剧目之一。《贵妃醉酒》通过动作和唱词、曲调,表达杨贵妃由期盼到失望,再到怨恨的复杂心情。

B 项正确,《穆桂英挂帅》是豫剧剧目,后经梅兰芳等艺术家改编,也成为京剧剧目。《穆桂英挂帅》歌颂了杨家将世代忠良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

C 项错误,清代花部《花木兰》又名《代父征》的花木兰故事形象目前是对众多花木兰故事中影响最大的,花部《花木兰》后衍化出豫剧《花木兰》。

D 项正确,《小二黑结婚》是现代小说家赵树理写于1943 年的短篇小说。小说描写了抗战时期解放区一对青年男女为追求婚姻自由,冲破封建传统和守旧家长的阻挠,最终结为夫妻的故事。这篇小说自出版以后,被改编成**、豫剧、评剧、歌剧、连环画等多种艺术形式。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

鑫艳玲老师从艺40多年,演出百余出传统剧目和现代戏 剧目有:

《珍珠衫》《杜十娘》《李香莲卖画》《刘翠屏哭井》《新打狗劝夫》《杨二舍化缘》《祥林嫂》《杜十娘》、《孔雀东南飞》《家》《结婚前后》《于无声处》《爱情的审判》《茶瓶计》

《小女婿》《白蛇传》《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小二黑结婚》《刘巧儿》《罗汉钱》《陈妙蝉》《霓虹灯下的哨兵》等等

她自幼工青衣、花旦、闺门旦

豫剧的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传统古装剧目有647个。新中国成立之后,出现了不少描写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1949年以来,以改编传统、移植改编的古装剧,创作改编的现代戏为主。

一、传统古装剧目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桃花庵》、《对花枪》、《天地配》、《铡美案》、《龙凤令》、《玉虎坠》、《十面埋伏》、、《劈山救母》、《香囊记》又名《抬花轿》等。

二、改编传统、移植改编的古装剧有《红娘》、《花木兰》、《宇宙锋》、《穆桂英挂帅》、《破洪州》、《七品芝麻官》、《打金枝》、《三哭殿》、《大祭桩》等。

三、创作改编的现代戏有《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小二黑结婚》、《罗汉钱》、《祥林嫂》、《五姑娘》、《红色娘子军》等。

部分剧目介绍:

1、《香囊记》

《香囊记》是豫剧花旦行的“看家戏”,它的艺术风格最具河南特色。一批不同年代的豫剧表演艺术家,在“坐轿”、“抬轿”的表演层次和表演风貌上,几乎是跨越式的一再发展、创新,直至用《抬花轿》的剧名逐步代替或淹没了原来的。

《文武换亲》等别称,演《香·囊记》径直用《抬花轿》书写海报。还多次进京演出,并和《审诰命》一起。

2、《桃花庵》 

《桃花庵》 ,又名《齿痕记》《张才游庵》等,属豫剧传统剧目。民国二十四年(1935),陈素真将自己常演的《卖衣收子》带进了豫声剧院演出,樊粹庭看后为陈素真进行了整理改编,加重了妙善的戏并提高其形象,删去别家、撒瓜子、游庵、生子等情节。

1937年王镇南也曾为常香玉整理此剧。1942年崔兰田搭班洛阳,饰窦氏,姚淑芳饰陈妙善。1952年,王镇南又删去“争状元”一场。后也成为桑振君大师代表剧目之一。

3、《穆桂英挂帅》

原名《老征东》或《杨文广夺印》。1954年,经宋词改编,更名《穆桂英挂帅》,由河南省洛阳市豫剧团演出;剧本于1956年出版,收入《戏曲选》第3卷(1959);其主要剧情为:杨家将屡次率兵击溃辽军,保住了大宋江山,天下太平。

佘太君离朝带领全家转回河东,然而忠心耿耿的佘氏太君却心系国家安危,遂派文广、金花进京打探。此时安王造反,宋王校场选帅。少年气盛的文广、金花在校场刀劈王伦夺得帅印。宋王得知杨门之子遂封穆桂英为帅出征。为了国家安危,老年的穆桂英披上旧日的铠甲,满怀豪情又擂响了出征的战鼓。

4、《打金枝》

豫剧传统剧目。由豫剧刘派创始人刘忠河扮演唐王。此剧系豫剧老生(红脸)演员刘忠河的代表剧目之一,以优美曲调加上通俗易懂的唱词深受大家喜爱,为豫剧豫东调代表剧目之一。 

刘忠河,豫东八大红脸王之首。河南商丘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戏剧家协会理事,商丘市豫剧团名誉团长,河南省政协委员、河南省戏曲家协会理事。

5、《朝阳沟》

豫剧《朝阳沟》在中国现代戏的历史上所具有的独特的品位和所拥有的特殊地位是无可争辩和替代的。该剧由河南豫剧院三团在1958年5月19日首演于郑州,编剧杨兰春,导演杨兰春、许欣,音乐设计王基笑、姜宏轩等,舞台美术设计关朋。魏云饰银环,王善朴饰拴保。

同年6月调京演出。在其后的演出中,魏云主演银环,马琳饰演二大娘,高洁扮演过拴保娘。1963年由长春**制片厂摄制成戏曲艺术片。

6、《小二黑结婚 》

《小二黑结婚》是根据赵树理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豫剧,1953年河南省歌剧团以豫剧形式首演于河南开封。田川、杨兰春根据自己的同名歌剧改写。事见赵树理同名小说。叙抗日战争时期民兵英雄刘二黑,与同村少女子小芹相爱,遭到迷信思想严重的双方父母反对的故事。

豫剧《小二黑结婚》在现代题材戏曲化方面,取得了成就。舞台动作在生活的基础上借鉴戏曲程式,予以夸张,舞蹈化。为河南省豫剧三团的保留剧目。柳兰芳饰演的小芹深受欢迎,清凌凌的水来等豫剧唱段,至今广为流传。

剧本分别于1963年1月、1979年8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河南省豫剧三团艺术档案室存有各种版本和资料。

——豫剧

——小二黑结婚 (由赵树理小说改编的豫剧)

——朝阳沟 (豫剧曲目)

——打金枝(豫剧剧目)

——香囊记

——桃花庵 (豫剧传统剧目)

——穆桂英挂帅

  在山西的四大戏曲文化中,蒲剧占了一席之地。蒲剧也是山西文化中最古老的一种,它的历史悠久,蒲剧的脸谱是全国有名的,它的流星地一般在山西南部。你对于山西的蒲剧了解多少呢?下面的山西文化为您带来更多的蒲剧信息,一起来看看吧。

 蒲剧又称蒲州梆子,当地人通称乱弹戏,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戏曲艺术。因兴于山西晋南古蒲州(今山西运城永济)一带而得名。蒲剧在清代乾隆时期外省称“乱弹”、“晋腔”、“山陕梆子腔”等;嘉庆、道光以后,又称“山西梆子”;陕西称:东路戏,山西省北、中部称“南路戏”;晋南当地则习惯称“大戏”或“乱弹”。

 蒲剧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山西省汉族戏曲剧种之一,它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流行于山西南部各县和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蒲州地处黄河中游,其大庆关渡口毗连山西、陕西,最古代南方丝瓷通往西北的交通要道,商业兴隆,经济文化繁荣,为戏曲的发展、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金元时期,这里金院本、元杂剧的演出极为盛行;明清以来,又是梆子、乱弹活动的重要基地,故素有“戏曲之乡”之称。

 临汾地区有许多古代戏剧活动遗迹,例如临汾市的魏村元代牛王庙戏台、东羊戏台和王曲元代戏台等,造型逼真,表情丰富,再现了我国古代的戏剧艺术。这些实物史料证明,晋南地区戏剧活动历史悠久。蒲剧唱腔高昂,朴实奔放,长于表现慷慨激情、悲壮凄楚的英雄史剧,又善于刻划抒情剧的人物性格和情绪。一说胚胎于晋南和陕西东部民间的锣鼓杂戏(陕西称“跳戏”);一说为北曲遗响,同山、陕民歌小曲、典艺结合的“弦索调”,至明中叶受青阳腔(清戏)影响后演变而成。

 山西蒲州与陕西同州(大荔)﹑朝邑﹐河南陕州(陕县)﹑灵宝﹐地处黄河中游﹐居黄河激流南下而折流向东的三角地带﹐彼此隔河相望﹐长期以来有着经济﹑文化的密切交往﹐其风俗习惯﹑语音﹑方言也大体相同。明末清初﹐这一带已有“乱弹”流行。孔尚任于康熙四十六年所作《平阳竹枝词·乱弹词》可为证。当时的平阳乱弹演技已有相当水平,曾博得康熙帝的赏识。其旦角葵娃的“花梆子”小步非常出色,受到孔尚任的赏识。康熙至乾隆时,北京观众也称蒲剧为“西调”、“西秦腔”、“勾腔”。咸丰、同治后,又多以“山梆子”称之(见清吴长元《燕兰小谱》、近人王芷章《腔调考源》)。所谓“山陕梆子”,当时泛指山西晋南的蒲州梆子和陕西的同州梆子。两地仅一河之隔,语言相近,风俗习惯相同,又有大庆亲渡口毗连一体,艺人相互搭班演出,历来无艺界。乾隆年间秦腔名旦申祥麟曾渡黄河“由蒲州售技至太原”(清严长明《秦云撷英小谱》)。嘉庆年间北京有“山陕班”演出,直到光绪、宣统年间,蒲州和同州艺人仍有在北京搭梆子班演唱的,如名须生郭宝臣和白长命合演《鞭打芦花》。故京﹑津﹑直隶(河北)一向谓之“山陕梆子”。此外﹐他们还有过共同组班南下﹐在湖北襄阳老河口演戏的经历。

 山陕梆子对各地梆子腔剧种的形成﹐曾起过重要的作用。其后两个剧种始逐渐分道发展。分别以蒲州和同州命名的蒲州梆子与同州梆子虽为两个剧种﹐但实同源于此。它们唱腔相似﹐戏路相通﹐今天虽各有不同发展变化﹐然两地艺人均自称为“乱弹”。蒲剧传统剧目有本戏、折戏500多个,题材上至远古,下至明清,有文有武,风格多样。传统剧目有《薛刚反朝》、《三家店》、《窦娥冤》、《意中缘》、《燕燕》、《西厢记》、《赵氏孤儿》等,新编历史剧有《白沟河》、《港口驿》,现代戏有《小二黑结婚》等。其中《窦娥冤》已摄制成影片。

 抗战时期﹐部分蒲剧艺人聚集在陕北延安南区合作社组成蒲剧班﹐曾演出《正气图》等。解放战争时期﹐太岳区的翼城解放剧团曾演出现代戏《赤叶河》等。在西安有晋风社﹑唐风社。此外﹐在晋南也有班社坚持演出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蒲剧得到迅速发展﹐晋南﹑豫西﹑陕北等地相继成立的蒲剧团共有40多个。其中以山西晋南蒲剧院(今临汾地区蒲剧院和运城地区蒲剧团的前身)最具有代表性﹐主要名演员有王秀兰(小旦)﹑阎逢春(须生)﹑张庆奎(须生)﹑杨虎山(二净)﹑筱月来(小生)﹐主要乐师有车林娃(鼓板)﹑车太娃(板胡)等。又有编剧﹑导演﹑音乐﹑舞美工作者共同参加艺术创作和革新工作。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有《薛刚反朝》﹑《三家店》﹑《窦娥冤》﹑《意中缘》﹑《燕燕》﹑《西厢记》﹑《赵氏孤儿》﹑《周仁献嫂》﹑《贩马》﹑《杀驿》﹑《出棠邑》﹑《破洪州》﹑《少华山》﹑《麟骨床》﹐新编历史剧有《白沟河》﹑《港口驿》,现代戏有《小二黑结婚》等。其中《窦娥冤》已摄制成影片。想流传在山西晋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903719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3
下一篇2023-10-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