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可想”的四字词语是什么

“没有办法没有办法可想”的四字词语是什么,第1张

无计可施

1、读音:wú jì kě shī

2、意思:没有什么计谋可以施展,指没有办法可用。计:策略、办法;施:施展。

3、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王允日:‘贼臣董卓,将欲篡位,朝中文武,无计可施。’” 

白话释义:“王允说:‘贼臣董卓,将要篡位,朝廷中的文武官员,没有办法。’”

4、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5、例 句:敌人对江姐用尽酷刑还是一无所获,最后也无计可施了。

扩展资料

同义词:

1、束手无策 

含义:形容就像捆住了手,没有一点办法。《五代史平话·唐》卷下:“诸将相束手无策。”

出 处:宋·王柏《鲁斋集》:“士大夫念虑不及此;一旦事变之来;莫不束手无策。”

白话释义:“士大夫考虑不到这;一旦事情变的到来;没有一点办法。”

例 句:面对着这么大的冲也冲不破的关系网,这位曾经叱咤疆场的将军第一次感到束手无策。

2、无能为力 

含义:用不上力量。指没有能力去做或力量达不到。

出 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此罪至重,微我难解脱,即释迦牟尼亦无能为力也。”

白话释义:这罪最重,如果不是我很难解脱,即释迦牟尼也没有办法啊。”

1 成语急赤

成语大全 >; 急赤白脸 >; 急赤白脸的意思

急赤白脸

核心提示: 欢迎访问乐乐成语词典,乐乐成语词典提供成语急赤白脸的详细解释、读音以及急赤白脸的出处、成语典故等。

成语名字:

急赤白脸

成语发音:

jí chì bái liǎn

成语解释:

心里着急,脸色难看。形容非常焦急的神情。

成语出处:

浩然《艳阳天》第60章:“韩小乐见焦淑红急赤白脸,好像要吵架的样子。”

成语繁体:

急赤白脸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 彩:

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

作谓语、状语;指非常焦急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

当代成语

近义词:

急扯白脸 查看更多急赤白脸的近义词>>

成语例句:

她把气咽下去,丈夫是好意,可是,何必那么急扯白脸的呀!(老舍《离婚》六)

2 求四字成语 赤()()阵

赤(膊)(上)阵

赤膊上阵

拼音 chì bó shàng zhèn

解释 赤膊:光着上身,指 盔甲;阵:指战场。光着膀子上阵交战。比喻不顾一切,勇敢战斗。

出处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用 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时含贬义,比喻公然跳出来干坏事。

示 例 克非《春潮急》四五:“现刻他们在一系列失败后,狗急跳墙,~,公开露出了狰狞的面目。

近义词 赤手上阵、轻装上阵

反义词 披挂上阵、披坚执锐

典故

东汉末年,朝 败,军阀割据,互相攻伐。割据凉州军阀马腾,被曹操杀掉。马腾的儿子马超为报父仇,与西凉太守韩遂联合起来,出动数十万大军进攻曹操。双方在渭口一带对阵。第二天,两军出营布成阵势。马超挺枪纵马,与曹操的猛将许褚大战。两人战了一百多回合,不分胜负。因为战马疲累不支,于是各回军中,换了匹马,又出阵前战了一百多回合,胜负仍然不分。许褚杀得性起,拍马回阵,卸下盔甲,露现突出的筋肉,赤着膊,提刀上马,来与马超决战。双方官兵大为震惊。两人又斗了三十余回合,许褚奋力举刀向马超砍去,马超闪过,挥枪向许褚心窝刺来。许褚扔下手中刀,用力夹住马超的枪,于是两人在马身上夺抢,许褚力大,咔嚓一声,扭断枪杆,两人各拿半截,在马上乱打。接着两军混战,曹军损伤大半,退回寨中坚守不出。马超退回渭口,对韩遂说:“我看在恶战当中,再也没有比许褚不要命的了。他真是个‘虎痴'啊!”

许褚简介

谯国谯人。高八尺,腰大十围,容貌雄毅,葛陂贼战箭矢末掷石攻敌, 倒牵牛反向百余步, 贼众闻褚之名皆畏惮。储官渡诛反贼。关中战时褚左手举鞍, 右手控船护操安渡(有歧义,可能是张合所为)。马超欲袭曹操, 以从骑为褚, 超不敢动。操薨褚哭至吐血, 后迁武卫将军, 曹睿继位封牟乡侯, 谥曰壮侯。

3 焦急 四字成语

心急如焚xīn jí rú fén

[释义] 心里急得像着了火一样。形容心情极其焦急。焚:烧。

[语出]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我越发觉得心急如焚;然而也是没法的事;成日里犹如坐在针毡上一般。”

[辨形] 急;不能写作“极”。

[近义] 心如火焚 心急火燎

[反义] 不慌不忙 从容不迫

[用法] 形容心中异常着急。一般作谓语、状语。

[结构] 主谓式。

[例句]

①时钟敲响了八下;王战同学顿觉~;恨不得一步跑到教室。

②他上进心很强;对于成绩上不去~。

[英译] nervous with worry

4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x来x去

颠来倒去 翻过来倒过去,来回重复。

翻来覆去 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

眉来眼去 形容用眉眼传情。 丝来线去 比喻纠缠连挂。

一来二去 指一回又一回,经过一段时间。表示逐渐的意思。

颠来播去 连续、反覆地颠簸。同“颠来簸去”。

颠来簸去 连续、反覆地颠簸。 东来西去 指行人来来往往。

番来覆去 ①指不断翻身。②指反复多次。

参见“翻来覆去”。 返来复去 指多次重复。

浮来暂去 比喻来去无定。 呼来喝去 呼、喝:大声喊叫。

呼之即来,喝之即去。形容随意驱使。

人来客去 指礼节性的应酬往来。也指来往客人很多。

说来说去 ①反复阐说。②犹言总而言之。

言来语去 指谈笑时你一言我一语,彼此应对。

5 金X报X、X相X买,两个四字成语急

出将入相

[编辑本段]

成语

发音 chū jiàng rù xiàng

释义 出征可为将帅,入朝可为丞相。指兼有文武才能的人,也指文武职位都很高。

出处 唐·崔颢《江畔老人愁》诗:“两朝出将复入相,五世迭鼓乘朱轮。”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文武双全,官居高位

示例 当下姑娘脸上的那番得意,漫说~,八座三台,大约立刻叫她出将入相,升成佛天,她也不换。(《儿女英雄传》第七回)

近义词 文武双全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文武双全,官居高位

提及北魏 《元英墓志》:“出将入相,朝望攸居。” 唐 吴兢 《贞观政要·任贤》:“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 李靖 。”《醒世恒言·苏小妹三难新郎》:“主四方之事的,顶冠束带,谓之丈夫;出将入相,无所不为;须要博古通今,达权知变。”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动中的第一次大失败》:“ 李林甫 为了预防文臣的出将入相,影响他的地位,他怂恿 玄宗 以非汉族的武人为将。”

金鸡报晓

农历正月初一,又称为“鸡日”。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1传说中的一种神鸡。《神异经·东荒经》:“盖扶桑山有玉鸡,玉鸡鸣则金鸡鸣,金鸡鸣则石鸡鸣,石鸡鸣则天下之鸡悉鸣,潮水应之矣。”后为报晓雄鸡的美称。唐韩愈《桃源图》诗:“夜半金鸡啁哳鸣,火轮飞出客心惊。”《白雪遗音·九连环·五更》:“金鸡报晓咿呀哟,五更嗳。”

2一种金首鸡形。古代颁布赦诏时所用的仪仗。《太平御览》卷九一八引《三国典略》:“齐长广王湛即皇帝位,於南宫大赦,改元。其日将赦,库令於殿门外建金鸡。宋孝王不识其义,问於元禄大夫司马膺之:‘赦建金鸡,其义何也?’膺之曰:‘案《海中星占》曰:天鸡星动,当有赦。由是帝王以鸡为候。’”《新唐书·百官志三》:“赦日,树金鸡于仗南,竿长七丈,有鸡高四尺,黄金饰首,衔绛幡长七尺,承以彩盘,维以绛绳。将作监供焉。击掆鼓千声,集百官、父老、囚徒。”因用为大赦之典。明屠隆《彩毫记·妻子哭别》:“浮生逐马蹄,遇的是山精木魅,何日里蒙雨露赦金鸡。”清周亮工《祭福建按察使程公仲玉文》:“卒蒙金鸡之恩,不作玉门之客。”

3即锦鸡。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志禽·锦鸡》:“锦鸡,又名金鸡,形如小雉,湖南北亦有之。”宋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四:“〔辰、沅、靖州蛮〕男未娶者,以金鸡羽插髻,女未嫁者,以海螺为数珠挂颈上。”

4传说中的太山之灵。古时为瑞物,以为声教昌明则金鸡现。《太平御览》卷九○二引《周易是谋类》:“太山失金鸡,西岳亡玉羊。”郑玄注:“金鸡、玉羊,二岳之精。”《隋书·律历志中》:“宁止蛇或乘龙,水能沴火,因亦玉羊掩曜,金鸡丧精。”

5比喻太阳。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卷十一引《目连救母出离地狱升天宝卷》:“玉兔金鸡疾似梭,堪叹光阴有几何?”

6佛教用以譬喻达摩的谶语。谓佛法东来。《景德传灯录·道一禅师》:“西天般若多罗,记达摩云:震旦虽阔无别路,要假侄孙脚下行。金鸡解衔一颗米,供养十方罗汉僧。”

6 急需4字成语急啊

表示看的成语 左顾右盼、东张西望、望眼欲穿、极目远望、望洋兴叹、刮目相看、另眼相看、走马观花、瞠目而视、高步阔视、虎视眈眈、目不斜视、目不忍视、察颜观色、冷眼旁观、束手旁观、坐井观天 表示高兴的成语 兴高采烈、喜出望外、喜形于色、喜上眉梢、喜不自胜、喜不自禁、喜眉笑眼、喜气洋洋、喜笑颜开、笑逐颜开、心旷神怡、心满意足、心情舒畅、心醉神迷、心花怒放、乐乐陶陶、其乐融融、乐以忘忧、乐不可支、欣喜若狂 描写表情的成语 愁眉苦脸,喜笑颜开 兴高采烈 没精打采 忍俊不禁 哑然失笑 幸灾乐祸 和颜悦色 勃然大怒 神采飞扬 神采奕奕 神思恍惚 屏息凝神 眉飞色舞 眉开眼笑 怒不可遏 怒气冲天 怒火中烧 怒发冲冠 怒形于色 破涕为笑 热泪盈眶 笑逐颜开 唉声叹气 哭天抹泪 哭笑不得 笑容可掬 疾言厉色 外貌 眉清目秀 容光焕发 美如冠玉 出水芙蓉 冰肌玉骨 冰清玉洁 明眸皓齿 靡颜腻理 闭月羞花 沉鱼落雁 道貌岸然 秀色可餐 国色天香 粉白黛黑 傅粉施朱 婀娜多姿 衣冠楚楚 亭亭玉立 雾鬓风鬟 鹤发童颜 鹤发鸡皮 短小精悍 面黄肌瘦 面如土色 面红耳赤 面有菜色 蓬头垢面 蓬头历齿 鸠形鹄面 铜筋铁骨 肠肥脑满 瘦骨如柴 大腹便便 仪表堂堂 玉树临风 鹤发童颜 闭月羞花 冰肌玉骨 才子佳人 沉鱼落雁 城北徐公 齿白唇红 愁眉啼妆 出水芙蓉 绰约多姿 淡妆浓抹 二八佳人 傅粉何郎 姑射神人 国色天香 国色天姿 花容月貌 环肥燕瘦 娇小玲珑 绝代佳人 梨花带雨 林下风气 眉目如画 眉清目秀 美如冠玉 靡颜腻理 明眸皓齿 千娇百媚 倾城倾国 螓首蛾眉 如花似玉 双瞳剪水 亭亭玉立 我见犹怜 仙姿佚貌 小家碧玉 秀外惠中 夭桃秾李 一表非凡 一表人才 一笑千金 仪态万方 月里嫦娥 稚齿婑媠 掷果潘安 朱唇皓齿 肠肥脑满 丑态百出 怪模怪样 尖嘴猴腮 面目可憎 蓬头历齿 漆身吞炭 其貌不扬 穷形尽相 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头童齿豁 獐头鼠目 鸱目虎吻 蜂目豺声 凶相毕露 张牙舞爪 描写心理的成语 忐忑不安,心惊肉跳,心神不定,心慌意乱,心急如焚,七上八下,心烦意乱,心粗胆大,心乱如麻,心如刀割 横眉冷对 憨态可掬 面红耳赤 喜上眉梢 落落大方 斗志昂扬 意气风发 威风凛凛 容光焕发 神采奕奕 悠然自得 眉飞色舞 喜笑颜开 欣喜若狂 呆若木鸡 喜出望外 垂头丧气 勃然大怒 开怀大笑 哄堂大笑 捧腹大笑 前仰后合 大发雷霆 火冒三丈 怒火中烧 怒气冲天 心如刀绞 泪如雨下 胆战心惊 魂飞魄散 惊心动魄 迫不及待 心急如焚 燃眉之急 垂头丧气 气宇轩昂 欣喜若狂 左顾右盼 神采奕奕 精神抖擞 容光焕发 神采飞扬 满面红光 精神焕发 横眉冷对 描写山水的成语描写山的成语:重峦叠嶂、崇山峻岭、悬崖峭壁、连绵起伏、峰峦雄伟、危峰兀立 描写水的成语:滔滔不绝、一泻千里、波澜壮阔、惊涛骇浪、浊浪排空、波峰浪谷 描写山水的成语:湖光山色、山清水秀、山明水秀、青山绿水、山水相依、山水一色 花草 百花齐放 百花争艳 遍地开花 笔下生花 闭月羞花 风花雪月 花容月貌 月夕花朝白草黄云 拨草寻蛇 拨草瞻风 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兵马不动,粮草先行 兵马未动 品质 一视同仁 一清二白 大义灭亲 大公无私 义无反顾 正气凛然 正直无私 执法如山 刚正不阿 冰清玉洁 克己奉公 严于律己 两袖清风 忍辱负重 奉公守法 表里如一 斩钉截铁 忠心耿耿 忠贞不渝 贫贱不移 高风亮节 涓滴归公 虚怀若谷 堂堂正正 深明大义 童叟无欺 谦虚谨慎 廉洁奉公 毅然决然 豁达大度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襟怀坦白 舍己为人 舍生忘死 舍生取义 天气 秋色宜人、天朗气清、一叶知秋、春种秋收、春兰秋菊、春花秋月、秋色宜人、秋风过耳、秋风萧瑟、秋雨绵绵、一丛金黄、一丛火红、秋意深浓、秋兰飘香。

7 如x其x的四字成语大全

骑马找马、

应有尽有、

出尔反尔、

将心比心、

倚老卖老、

人云亦云、

毅然决然、

以毒攻毒、

心服口服、

自然而然、

似懂非懂、

就事论事、

将计就计、

一了百了、

知法犯法、

当断不断、

知恩报恩、

将错就错、

讨价还价、

大错特错、

不懂装懂、

见怪不怪、

听之任之、

得过且过、

以讹传讹、

好说歹说、

以恶报恶、

以水救水、

以水投水、

拔帜易帜

一。引子二。第一个失误三。马谡王平四。秦岭淮河五.不是结局的结尾

一。引子

学生时代,某曾经有机会和朋友前往甘肃麦积山一游,经过张家川县的时候,朋友说马谡吃败仗的地方就在附近,不禁兴起,强拉硬拽叫着司机绕道,到了一次街亭实地考察,趣味甚多,对马谡的失败也有了一些新的理解,特写出来与朋友们分享

先说说某所见到的街亭的地形街亭小镇千古不变,它本身并不在要道上,从街亭向东不到三公里,就是险要的"五路总口"这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长约7,8公里,宽约15公里的谷道,南北方向是险峻的山峰,东西走向的清水河在这里拐了个弯,基本流向沿着谷地东南边缘游走西岸高于东岸五,六条大道从东岸下游经过桥梁,凌乱的汇聚在清水河西北方的谷地中,真正的总口,是没有的谷地西北侧,是险峻的山地当地人称为龙山谷地东南,是无法逾越的秦岭支脉从西安到天水,必须通过这个谷地,没有其他道路可走

我们的汽车从东方来,基本是沿着魏军的行军路线前进,只感到人在盆底前进的感觉等这条谷道走了4/5,向右一转,前方豁然开阔,远处的街亭镇已经隐隐可见,这时,路边右面,就是龙山的南麓,突兀升起一座险峻的高山,相对海拔在3,4百米,山顶平坦,隐隐有傲立不群的气质不用介绍,某就断定,这就是马谡兵败的孤山了

果然,随行的当地朋友指点我,这就是所谓的南山

这就是第一个发现,南山,并非因在街亭道之南而得名,它在街亭道以北,因在龙山山脉最南端而得名

某等下车,盘桓甚久,登山望街亭,我不禁感到马谡选择这里屯兵的确有他的道理

二。第一个失误

登南山临风而望,只觉周围山川道路一览无余,如果把街亭看作一个整体,它的形象如同一柄折扇,向左,河畔道路如丝丝脉络,从东方而来,向右,清水河两条支流汇入谷口形成一个小小的冲击平原,街亭镇(现属秦安县陇城乡)就坐落在冲击平原的西端,整个折扇的扇柄则正在南山所谓"凭高视下",并不是随便说的,而表示它可以总揽全局

马谡不是带兵的材料,某从街亭回来,也觉得正是如此,但这并不是说他没脑子,相反,某觉得马谡还相当聪明

南山的地势很有特点,当地又称百亩塬,顶部是一个香蕉形的平台,实际面积远大于百亩,北,东,西三面甚是陡峭,从上面向下张望头晕眼花,东南面则是一个大约30度的斜坡,斜坡下宽上窄,顶部与平台相交之处形同月牙,某几乎可以看出马谡的心理了如果魏军从下面向上仰攻,他们的队伍在斜坡上就如同一个人胡同一样,蜀军在月牙形的棱线上可以居高临下从三面攻击魏军的整个队伍,而魏军只有最前面的不到50人可以投入战斗,这是一个非常利于防守的地形同时如果魏军后退,则根本没有可以收束队伍的空间

而诸葛亮授意的五路总口下寨又怎样呢 向左望去,在7,8公里长的谷地上,并没有明确的"五路总口",地势平坦如果蜀军在这里与魏军交战,那将是一场血战,这时,某发现了马谡的第一个失误 -- 他肯定没有到街亭以东看过地形!

原来,从山上向下望,与从东方入谷口看到的景物完全不同,西高东低的河岸,看起来成了一样高的;地势本来崎岖不平,但是从山上看去却是一马平川! (某不知道诸葛亮怎样对街亭地势进行的调查,因为某的结论是如果按照诸葛亮的部署,蜀军必定可以完成任务-- 也许是罗贯中考察了街亭的地形后才给孔明的部署增加了大量细节)

假如是魏延或马岱这样的宿将,会怎样呢一定会自驱前部,出谷口哨探吧后来张颌攻击马谡的时候,就预先把马谡全军的部署搞了个明明白白 某猜想,马谡从西面率军前来,一眼看到的就是这座醒目的的南山,此处适宜防守! 作为参谋出身的马谡,这样的军事常识还是有的随后呢,肯定是率众将上山,看地形吗,这也很正常一路上山,南山居高临下的形势一定越来越使他倾心待到居高俯视,他肯定是想到了经常看的军用地图从马谡的生涯来看,他所短的是临阵厮杀,长的是运筹谋划,这幅一目了然的天然地图一定让马谡产生了一些亲切的感觉,他恐怕也要想,在这里指挥作战,不是和下棋一样吗

他没有想到,南山欺骗了他的眼睛三。马谡王平

蜀军两位司令官的争执应该就在南山顶部展开,结果当然是笨嘴拙腮的王平输了(某准备单独写一篇文章谈蜀国降将和儒将的话题)马谡和王平是截然相反的将领,诸葛亮在搭配他们时可谓煞费苦心某以为,其中一个理由就是考虑到王平统带的部队 -- 无当飞军

无当飞军是某极为钦佩的部队,它的兵力大约3000,完全由南中少数民族组成,也就是那时的"滇军"英勇善战,尤其善于山地战,史书中对飞军战士的评价是"视死如归"这是诸葛亮开发西南的成果,也是蜀汉的王牌军之一无当飞军一直战斗到蜀汉的最后,和两倍于己的敌军同归于尽,连司令官张嶷也战死沙场

诸葛亮把王平和这支部队配属给马谡,某认为有四个想法:

第一,马谡提出的平南指要十分贴切,以他对少数民族的熟悉能够更好的利用这支南中劲旅

第二,此战关系重大而又艰险,好钢用在刀刃上希望依靠无当飞军的英勇抵挡魏军的优势兵力

第三,王平熟悉关陇情况,是蜀军中少有的魏国通可以很好的作马谡的参谋

第四,王平是降将,又出身行伍,服从性强,不会在指挥上给马谡掣肘,军事上两个能干的将军一起指挥,还不如用一个庸才

但马谡怎么会听王"参谋"的呐马谡本身就出身参谋,还是一个出色的参谋,他脑子里参谋就应该是自己这样的,聪明多才,能言善辩,怎么能是王平这种大老粗呢接受他的意见本身就是对马谡自己这类参谋的否定诸葛亮在这一点上大概没想到

何况马谡扎营山顶的考虑又有相当合乎逻辑的理由:

山地是步兵对抗骑兵的最好障碍,这的确不错,要知道宋朝屡屡受到北方游牧骑兵的痛击和燕云十六州山地的丧失有极大的关系,害的杨六郎只有大搞地道战魏军多骑兵,蜀军多步兵,所以在山上和魏军交战才能发挥优势山顶看去,"五路总口"是一片开阔地,而魏军可以渡河袭击蜀军后方,战线太长,在那里和魏军交战很难取胜马谡大概还要叹息诸葛丞相纸上谈兵吧

某想起<战争与和平>里的波罗季诺战役,俄军的参谋长,他发现统帅库图佐夫把安德烈公爵的后备军放在面向敌军坡面的树林中,当即大骂老库糊涂 -- 法军对这里开炮不是打死靶吗马上让俄军撤到山坡后面军中的士兵都钦佩不已结果实战中拿破仑对面前的树林一弹不发,所有的炮弹都打到了山坡的背面有经验的统帅谁都看得出来那是唯一可以隐蔽的地方马谡对诸葛亮的看法,也许可以类比这位参谋长

真是书生之见!

其实,如果马谡出谷口看看,就会发现所谓的五路总口,实际地形被流水侵蚀得相当复杂,某认为如果诸葛亮明确指示马谡在这里扎营,他简直是神仙了,这里的沟壑绝不是骑兵用武之地,如果魏军沿着清水河向前平推,正面战线大约能够排开千人,蜀军兵力的劣势并不突出这几公里的复杂地形就像一个巨大的弹簧,蜀军的第一道防线可以一直放到街亭谷道的东段,后面则可以布置几层防线,伸缩性很强,还可部署伏兵,和魏军打成对峙应不成问题而三国时代普遍攻坚能力比较差,要是加上营垒的作用(马谡比张颌早到了两天),魏军大约只能望而兴叹这是马谡都可以打赢的战斗,因为就算经验不足,开头让魏军占点便宜,"弹簧"谷地的长度足够蜀军回旋,只要守住其中一道防线,魏军就失败了如果渡河强攻如何清水河水倒是不深,可以徒涉,但右岸比左岸高而且因为转弯河水的冲刷,形成陡峭的河岸,如同天然的城墙,在这里放上几千弓箭手,张颌断不会来送死

也许,马谡选择南山,还有一个理由,就是形成一种"猛虎在山"之势吧,如果魏军不顾他而直冲街亭,他就可以威胁魏军的侧背他可以卡住谷口,断魏军粮道,和诸葛亮的后军把张颌包饺子所以,魏军只有来攻山

他没有注意水,木桶理论的水,木桶里的水总是从最短的板子上面流出去的

四。秦岭淮河

所谓木桶理论,就是桶里可存水量,由最短的桶板决定。战争中也一样,即使其他方面做得再好,只要有一个致命漏洞被对方抓住,就会导致失败。赤壁之战,最短的板是连环舟不能挡火攻;五丈原之战,最短的板是诸葛亮的健康;希特勒侵苏,最短的板是俄罗斯的严寒。

某随行的朋友中,有一位军校出身,所以评马谡,能举出一连串失误。南山虽扼谷口,但山顶到山脚冲击线过长,当时的兵器水平尚不能直接控制清水河沿岸的大路。希望魏军攻山,想法一厢情愿,张颌这样的宿将当然不会那样冲动。把军队一分为三,自率领主力驻山顶,王平率本部在街亭和清水河之间扎营 – 比马谡还靠后,黄袭和李盛军埋伏清水河上游,准备对魏军半渡击之。兵力本来就少于魏,如此犯了力分则弱大忌,且马与黄李军距离过远,无法呼应。南山地当风口,如果放火蔓延很快,烟焰上炙,山顶的人如烤肉…

但是,这一战最短的板,所有人都同意是蜀军弃水上山。

某读三国,曾感到奇怪,既然王平已经提出这个问题,而且的确很有道理,马谡又不是傻子,为什么不肯接受呢?他真的相信“置之死地而后生”吗?(长这么大没渴过吗那个时候还能焕发战斗力)另外,蜀军众多将领怎么就没有一个出来给王平帮腔的呢?

某以为,问题是马谡他们没有学过中学地理。

学习过中学地理的朋友都知道,中国气候,以秦岭淮河一线为一巨大分界。事实上,这个变化是如此巨大,以至于秦岭北坡和南坡的植被都完全不同。如看看当地的晴雨表,街亭地区的年降水只有400毫米(蒸发量1500),而仅一山之隔的汉中地区,其降水量则在1000毫升以上,相差一倍以上。一个是亚热带气候,一个是大陆性温带季风,根本不同。

马谡的老家在荆州,气候和蜀中虽有不同,但同样雨量丰沛,那时代还有巨大的云梦泽,到现在,四川湖北也没听说过旱灾,只有年年防洪。马谡的一生,基本都是在这样温暖湿润的地方度过,他没有诸葛亮那样从北方到南方的游历经历,又是第一次到甘肃布防,怎么会想到这里用水要洗了脸洗衣服,最后涮墩布?!(这是我们的亲身经验)。当时的教育,很难认识到南北方巨大的气候差异。事实上,在荆襄西川包括汉中的作战中,基本都是要”防水”,比如水淹七军,泠苞决堤,都是要淹死对方,从来没有要渴死对方的黄忠斩夏侯也是上山,不曾听说老将军找不着水喝

王平是从北方投降过去的,他当然是明白人。可是蜀军其他将领恐怕一辈子没出过四川,西南的地理情况限制了当地古人的认知,要不怎么会出来夜郎国?缺水?这个问题就像嫦娥奔月的时候你提醒她带氧气瓶一样。如果投票,一定是那句名言的重复:“真理有的时候在少数人一边”。

所以,马谡根本就没有会缺水的概念。

清水河和街亭泉的存在也无法使他对当地的缺水产生警惕。他和王平的争执,首先是当道扎营的问题,然后是“势如破竹“,吵了个不亦乐乎,最后才是水的问题。马谡肯定觉得这简直是强词夺理,故意找茬。他们两个的争执,越到后来马谡掉书袋的时候越多,这表明他根本就不是想和王平讨论问题,而是想早点关上这个“乌鸦嘴” – 反正他一“兵法云”,老王就没词。那句“置之死地而后生”应该属于没有走脑子的话。

王平这个人很有个性,公司里也有这样的人,本领不小,但是不会说话。无论是心高气盛的马谡,还是谦逊儒雅的徐晃,一听他的意见,总要弄得人家很不高兴,而且个个要“置之死地而后生”,这可能也和王平自己的性格有关系吧。此外,他处理这种争论的方法也比较个别,比如徐晃败退,他坚决不救,因为他认为自己有更重要的任务,和马谡吵架,就干脆另扎一营,不知道有没有看你笑话的意思。其实,某认为,如果王平当时率部前出谷口,一边飞报诸葛亮,一边死战,并非完全不可能阻挡魏军,至少能够拖延时间。当然,牺牲肯定很大,而且马谡一定要大骂,因为这会破坏他诱魏军攻山的计划,属于“抢镜头”。王平的确没有于禁当初先立营阻敌,再辩白自身的风度,也许这和他的降将身份有关。他可能只打算在关键时刻掩护蜀军的撤退,减少损失。

从南山下望,想象如果某是一个蜀汉的步兵,冲下去到山脚恐怕要累半死,而且敌手有充分的时间调动军队迎击蜀军的攻击点,魏军攻山是人胡同,蜀军下山又何尝不是?下山不易,上山更难,饥渴之下,焉能不败?

仰望长天,一只黑鹰在甘肃清爽的天际里翱翔, 某想, 它不会落到南山上,这里没有大树给它栖身 也没有水

五。不是结局的结尾

到达街亭古镇,已日头偏西,司机下车汲水,街亭泉当时亭已毁,修了个现代的代替,泉水丰沛,比北京故宫里的井大多了井沿上一条条都是一指深的磨痕,显然是汲水的绳索留下某下意识的摸了一下井沿,出乎想象的坚硬,据说,这井沿自古就没有换过

水质清冽,就着锅盔让我等舒舒服服吃了午饭锅盔据说是古代军士用铁盔烙成,因而得名,自古秦兵耐苦战,看来是有传统的假若马谡在街亭谷道和魏军交战,后勤就设在这街亭镇上,是何等从容 -- 只是他们吃的惯锅盔么

旁边高大的石碑上刻"街亭泉"三字,周围不免有乾隆遗风,某发现一句龙飞凤舞的题词,似乎还挺新,不知道是哪位先生留下的,竟然是"蜀道通时只有龙"看来这也是一位三国爱好者了,不过某只感到突兀,现在想,诸葛亮雄心勃勃,但他的才华一枝独秀,所以是一个相当寂寞的统帅假如庞统在,诸葛亮的内心当不至如此孤独,至少在选择街亭守将上面,可以有人商议,所谓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饭后参观了街亭文化馆,也就是在这里,通过一个巨大的沙盘,才可以看到马谡战败的全过程

这是一场一边倒的战斗

张颌的战前侦察十分有效,不但发现马谡上山扎营的弊端,而且发现了上游的黄袭军和街亭镇方面的王平军,蜀军以步兵为主,魏军以骑兵为主,所以张颌即充分发挥骑兵的机动优势,主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自东向西抢占街亭谷道,在前方布置强弓劲弩以作掩护清水河上搭起了多座行军浮桥,以为侧翼,自南向北直逼南山此时,马谡作为参谋人员的弱点暴露了,他暗藏黄袭军半渡袭击的招数,但魏军同时采取两路进攻出乎他的意料马谡缺乏军事统帅必须的胆略,在突发事件面前不能有效判断出击时间,在犹豫中丧失了反击的机会等黄袭得到命令赶到魏军渡河地,因为蜀军机动能力不足,魏军已经有效控制了清水河两岸,这样,西岸较高的岸壁反而成为魏军非战斗部队的掩护,使蜀军的弓箭失去杀伤作用黄袭在魏军大队骑兵的逆袭下苦战,渐渐不支,而马谡从南山出击的接应路线太长,无法起到两面夹攻的作用

黄袭溃败了

王平在整个黄袭军战败的过程中按兵不动,但魏军也无法越过他追击黄袭的溃军这应该是一个正确的处置,否则马谡就连撤退也无法实行了后来黄袭李盛张休等担任伏击的将领都受到严惩,某以为有些过分

伏兵失利并没有完全打击马谡的信心,他还在耐心的等待魏军的攻山看他在山顶的指挥:"且看红旗挥动",即居高临下冲击魏军,这简直就是法正在定军山的翻版问题是张颌根本就不准备攻山,他在山下背靠清水河摆开了一个新月型的阵势,步兵在中央,骑兵在两翼,就地扎营,以逸待劳 -- 背水为阵!

只有到马谡发现没有水的时候,他才真正感到了战败的阴影无奈之下,他下令主动向魏军冲击众寡悬殊,蜀军军心浮动,马谡只好杀人立威,逼迫众军杀下山去

在街亭曾经出土大量的人骨,主要是在清水河岸,称为"万人坑",说明讲这是马谡突围时被杀将士的遗骨,某以为不然,因为马谡突围时并未发生激烈战斗,魏军放过马谡,围住了蜀军后队,蜀军好象很快就投降了所以,万人坑的尸骨应该是马谡向下冲杀时牺牲的双方将士 --主要是蜀军

应该说"居高临下"还是对冲击力很有帮助的可惜张颌的阵势正和马谡相克当马谡军象切豆腐一样杀入魏军步兵阵中的时候,魏军步兵后退,骑兵就从两翼向蜀军发动了猛攻从蜀军两翼的进攻完全吸收了蜀军在地形上的优势,好比两人打架,对于劈面一拳,最好的防御就是横削他的肘腕由于地势的原因,蜀军很难退回山上,魏军骑兵的主要武器是带有突的马戟,不但可以刺,而且可以啄,从两侧的攻击十分有效。骑兵对步兵的战斗,很容易演变成一场屠杀

马谡的错误还在于他每次只派遣副将率领3000左右的少量部队出击,缺乏乾坤一掷的勇气所谓兵家逐次使用兵力的大忌抗战时期第三军军长唐帷源守中条山也犯同样错误,每次突围都是功败垂成,最后全军覆没

几次攻击失败大大打击了马谡在军队中的统御力饥渴中的蜀军拒绝下山作战,马谡继续采用杀人强行压制,在南山曾经发现多个捆在一起的颅骨,却没有身体,估计就是被马谡斩杀的蜀军 -- 魏军就算杀俘虏也犯不着爬到这么老高的地方来杀严肃军纪必须有合理的理由,这个时候杀人无异于火上浇油,蜀军纷纷哗变下山张颌发现蜀军发生混乱,即借风放火,南山虽然只有灌木,但正当风口,火势上冲气势逼人,马谡只好率军强行突围这时蜀军在南山只守了一天马谡和少数骑兵在王平的接应下总算撤出,而步兵全部被魏军俘虏王平的退却组织的不错,魏军不敢进逼

在街亭文化馆有一张出土的弩机,刻有"蜀"字样,出土在清水河上游,应该是黄袭军遗物看到我们好奇的样子,看门大妞很豪爽的把它拿出来给我们把玩,我们受宠若惊之余才知道这只是个仿制品,真品早就送到陕西省博物馆了

既然是仿制品,我们便得寸进尺,要求射一箭,人家很客气,只是把箭头拔了去,免得伤人弩机是青铜制成,据说全仿当时的形制,握把的地方有几条纹路,似乎是防滑的,长度一米,弓臂由双层竹制加漆,宽度12米,箭的尾部镶有3根雁翎箭身长1米,弓弦很紧,我等要两个人才能拉开挂弦,然后就简单了,可以举着弩到任何地方去发射弩上面有望山,就是三点式瞄准器,扳机上居然还有保险!真的十分精巧本准备找个老乡的大公鸡作靶子(笑话),遗憾的是我们那位老兄第一箭就射在了文化馆的墙上,不但震的簌簌掉土,而且把箭折断了,某没有轮到过瘾但是得到一个知识,现代的枪扳机要"扣",弩机的扳机正好相反,要"推"

街亭之行早已是过眼云烟,而所见所闻历历在目,令某无法忘怀,所谓"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街亭,正拉开了蜀魏在秦川战线的战斗序幕,一个不是结尾的结尾

--------------------------------------------------------------------------------

能见如此好文,实为本人三生有幸今转至于此,与个位网友分享

本人未经许可擅自转贴,真心希望能取得此文之原创作者之谅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09941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0
下一篇2023-11-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