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周,即是庄子。先秦时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被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他的代表作为寓言《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其《庄子》后来被唐明皇封为《南华经》,本人亦被封为南华真人。
原句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终是庄周梦了蝶,你是恩赐也是劫。若无庄周梦中蝶,亦无恩赐亦无劫。奈何庄周梦了蝶,即是缘分亦是劫。庄周有了梦中蝶,吾也有了命中劫。庄周梦醒蝶消散,吾却梦醒断了劫。庄周入梦化那蝶,吾沉梦中寻那劫。庄周一生梦一蝶,吾用一世渡一劫。《这是我看过的一个版本》
蝴蝶原文庄子是通过对梦中变化为蝴蝶和梦醒后,蝴蝶复化为己的事件的描述与探讨,提出了人不可能确切的区分真实与虚幻和生死物化的观点。
我用尽一生的运气等到你,我用尽毕生的力气去爱你。我以为你是唯一,我曾将你视为唯一。可从梦中醒来,我看见你离开,转身的瞬间扬起三月的落花,凌乱拂过我的心底,又归于沉寂,就像,你不曾来过。
我们在最美的花季相遇,用一朵花开的时间相爱,却在落花的那天走远。不知是梦还是醒,不知是缘还是劫。你给我最深的爱,最好的幸福,也给我最痛的伤,最难熬的雨天。
庄周梦蝶,蝶梦庄周。浮生如大梦一场,你就是梦里的蝶。
我因为你荒唐度日,沉醉入眠,只愿与你朝夕相伴。爱到深处,对面亦相思。
你是佛前求来的缘,是五百年又五百年的等待,是天地间的恩赐。我用生命来眷恋,用沉睡来交换。醉生梦死,你是缘里的劫。
庄周梦蝶。典出《庄子·齐物论》
一、原文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二、译文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然,十分轻松惬意。这时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一会儿醒来,对自己还是庄周十分惊奇疑惑。认真想一想,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周? 解读:这个故事一般称作“庄周梦蝶”。在一般人看来,一个人在醒时的所见所感是真实的,梦境是幻觉,是不真实的。
庄子却以为不然。虽然,醒是一种境界,梦是另一种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庄周是庄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但庄周看来,他们都只是一种现象,是道运动中的一种形态,一个阶段而已。
老庄之学和孔孟之学是大不相同的。
孔孟之学,大家粗粗一看,就觉得十分有理。因为它都是将劝人向善。不过,看的多了,就觉得有些迂,有些虚。 就如鸡汤文一般,喝多了,要流鼻血。
比如说孔子告诉我们要仁。什么是仁?仁者爱人,要关爱这个世界,要关爱他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就没有纷争了。
在孔子的构想中,仁是核心,礼是手段,大家人人都遵守礼,自然就能达到仁的境界,实在天下大同, 社会 安泰。
这当然是正确的。只是,在人人趋利的 社会 ,这个主张是不是有些虚?
为什么孔孟之道在春秋战国不受重用,到了汉唐之后却大行其道?因为在春秋战国,统治者们都看重眼前利益,兵家、法家才能帮他们迅速壮大国力,好去争夺更大的利。可是,太平盛世时没有那么多战争,国家的最主要矛盾是安抚百姓。于是,儒家趁势崛起,成为封建王朝两千年的主导思想。
老庄之学大不相同。
老子且不说,庄子从最开始讲的就不是治国之道,而是自我修行。如何达到人生的巅峰呢?要逍遥游,要齐万物,要一死生。
即追求无拘无束的生活,别把名利看得太重,把生与死都看得淡些。
鼓盆而歌说的其实就是庄子一死生的观念。
这个看法看似玄妙,其实很简单。
庄子认为,人出生之前是天地之间一点元气,化而为人,经历数十年风雨,最终死去。这个死去,是回归到天地的本源状态,就如同回家一样,不必悲伤。
生有何欢,死有何惧,就是这个意思。
庄子还有不知此生梦蝶,还是蝶梦此生的慨叹。
庄子还认为,所谓有用无用是相对而言。比如有一棵大树活了几百岁,枝叶婆娑,占地广袤。弟子问村民,为什么不砍树。村人说,这是棵没用的树。做房梁会招虫蛀,做船板会吸水下沉,做家具会受潮歪曲,就算是做劈柴烧起来烟也能熏死人……总之,全无用处。
弟子把此事告诉庄子,庄子却哈哈大小,告诉弟子什么是“无用之用!”
正因为大树对人类种种无用,大树才能活几百岁。种种特性,对于人类是无用,对于古树却是大用。
庄子是借这个寓言告诉后人,我们都应当追求对自己真正有用的东西,即那些可以让自己内心自由,感受到幸福的东西。切莫整天忙碌,将最应该珍惜的事情抛下,待回头时徒留遗憾!
不是庄子精神分裂,是我们不能理解庄子的世界。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去吊唁,看到庄子正岔开双腿很散漫地坐在地上同时敲着瓦盆在唱歌。惠施认为庄子死去的妻子和庄子生活一辈子,为他生儿育女,人变也衰老了,最后死掉了,庄子却不但不悲痛,还敲着瓦盆唱歌,实在太过份了。
在庄子生活的战国时期,按照周代重血亲的思想以及周礼最重丧仪的事实,要为去世的亲人举办一整套多细节的凶礼,并且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从开始的极为悲痛到慢慢克制减轻悲痛的情绪发展变化。葬后还要行祭礼,从此这个人会被慢慢推动成为先祖,从理论上永远享受家族祭祀。
庄子的做法与当时通行的思想以及对待亲人去世的方式确实完全是反其道而行之。庄子最大只当过漆园吏,不是贵族,也不是显宦,周礼对他的约束力本来就弱。春秋时期就已经礼崩乐坏了,更何况是庄子生活的战国时期。
妻子死了庄子鼓盆而歌这一段出自于庄子学术著作《庄子》里的《至乐》一篇。“至乐”的意思就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妻子死了的庄子为什么要唱歌呢?因为在他的观念里,在生死的问题上,庄子认为生是劳役死是休息。妻子活着时要操劳,死了反倒可以休息了,她的身体也重归于天地,所以这是值得庆贺的事,当然要鼓盆而歌。庄子所属的道家认为天地有大道,一切都要符要道的动行规律,妻子之死是归于大道,这是可喜的事。
这和精神分裂就没关系,纯粹是两回事,精神分裂是近现代才有的词语,应该是从西方弗洛伊德的理论里分支出来。
庄子是何等人物,看透了宇宙万物,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加之自己独特的理解又有了新的发展,老子是五千言,统领传颂五千年,庄子的思想更是如此。道家追求的是自然无为,《庄子》首篇就是逍遥游,由鱼到鲲鹏,这是何等的想象与气魄,面对万事万物都心知肚明,与万物同心,老子说道、气、虚、实、有、无,庄子在这其中发展为最为宽广的象罔。
妻子死去,庄子鼓盆而歌,这是在为妻子祝福,按理说人死会悲痛,但庄子看穿生死,以为生死不过是世间再平常不过的事情,谁都难逃脱,迟来早来的问题,所以庄子在看到妻子离开,应该是想自己还能看着她离开,如果自己早离开,就看不到她离开,到时她不知怎么样,孤独是最起码的。庄子有过很多思想,得意忘形,内心的完美绝对可以超越身体的残缺,成为至善至圣之人,所以我们这样的凡人思想如何度量千古圣贤。
生死本就是平常之事,天地宇宙平衡不是死寂的平衡,而是动态的,有来有去有留有离,记得作家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写到自己残疾后对死亡的理解,那真是透彻,其中夹杂着对母亲的愧疚与无尽的思念,他用文字淋漓完全地表达出来,也是说过,母亲的离去能少受些罪,总是为他操心,看着他悲伤失落还要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来安慰他,他不领情不算还发脾气,觉得真是不该。生死我们都会面对,但作为我们普通之人肯定是难以释怀的,悲伤在所难免,庄子却不同。应该用一种非凡宽阔的思想理解。
庄子妻死,庄子鼓盆而歌,他不是精神分裂,应该是臆症。
庄子一生有四个妻子,他的前三个妻子,每个都是因为嫌弃家贫而离开;第四个妻子田氏是一个富家女子,爱慕庄子的才华,对他一往情深,不顾反对,执意嫁给了他;可惜,好景不长,田氏死了,他的好友惠子怕他伤心,前去安慰他,却惊奇的发现他正敲着瓦缶和木盆在唱歌。生气地责备他,你妻子死了为何唱歌?他解释说,我的妻子死了,我怎么会不伤心呢,我是觉得她不是死,而是如世间万物一般,有着四季变化,以另一种形态活着,所以为她感到高兴;他说如果自己悲悲切切后,就感觉不到她的存在了,所以停止了哭泣,我是这样理解的;
这不免让我想到了在网上看到的一则,有一个男子,他和未婚妻的感情非常深厚,未婚妻不幸去逝了,他非常伤心,总是想到她会到梦中和他相聚的,就这个念想和梦境陪了他几年。一天,他伤心的说,他已经在梦里看不清未婚妻的样子了,他很害怕从此就会失去她了。
一古一今这两则故事都很相似,一个是臆想夫人用另一形态活在天地之间,;另一个是想着心爱的人会到梦中来;其实,这就是深爱的表现。
但是庄子如果处在现代 社会 ,他的举动和言语意思洽洽相反,说出的话更象是一种猾辨。现在的我们,说话做事,更直接,开心就是开心,悲伤就是悲伤,亲人离去,更多的是痛心和不舍。
庄子妻死,这货居然鼓盆而歌,真相是神马?这货疯了?还是他自己解释的那番玄幻道理?NONO,都错了,真相如下:
为什么我们的生活这样快乐
为什么我们的生活这样快乐
姑娘你听我说
姑娘你听我说
我们是一群单身的小伙
没什么牵挂和忧愁
哪管他甜瓜和苦果
吃得下
睡得着
粗针大线补衣服
会唱会玩能干活
哎呀吆吆
哎呀呀吆吆
单身汉生活真快乐
就解释这么多吧,你可能认为我在戏说,你又错了。
我是很认真地戏说庄子,这货从思想家的角度来看,很成功;从为人夫为人父的角度来看,简直是一个灾难性的存在!
毕大费/文
庄子做为道家的代表人物,对世间的世情冷暖、悲欢离合是看得很淡的,所以老婆死了他鼓盆而歌。
《警世通言》中就有一篇关于庄子的故事,是这样: 庄子一日行路,见一孝妇在坟前用扇子扇坟,庄子问其故,孝妇说,她丈夫临死有遗言,说等他的坟土干了,她就可以另嫁人了……
庄子听了很感慨世情的轻薄,就施了个法让坟干了,孝妇欢喜而去。回家后,庄子对老婆说了那孝妇的事,老婆却不以为然,说那是个别人,她不会那么干的!
下面,精彩的故事开始了,睡到半夜,庄子突然喊难受,喊了一阵,死了。
后面就开始处理后事。乡邻好友,前来相帮是很自然的。其中就有一少年,风度翩翩,仪表堂堂,自谓庄生同窗。少年进退有度,谈吐如兰,庄妻因之心仪不已。
但少年还有更大本领,风花雪月,最是行家,不几日,便把个庄妻迷得七昏八倒,两人很快就到了西窗共枕、被翻红浪的程度。
一夜,两人和谐完毕,正情深谊长,少年突然失色,说有疾犯矣!庄妻惊问,少年答此为旧疾,唯食死人脑可药。然脑在何处?问题自然不难,就像范大厨师坐那轮椅,庄妻一下就想到了地处……结果,劈棺惊梦,庄妻跌倒,看着活生的庄子,庄妻无地自容,寻黄泉去了。
老婆死后,庄子鼓盆而歌。
庄子的老婆死了,庄子却在一旁敲着瓦盆唱歌。连前来吊唁的惠施都看不下去了,他说:“你妻子跟你生活了一辈子,给你养儿育女。现在她死了,你不哭也就罢了,为什么还要鼓盆而歌呢?”
难道真的应了那句俗话:“中年男人三大喜,升官发财死老婆”吗?显然不是,庄子之所以鼓盆而歌,是因为他看透了生与死的真相。
庄子认为,天地之间只有气而已。什么是生?就是气凝聚在一起。什么是死?就是气消散开来了。所以生死就是气的聚散变化,有什么值得悲伤的呢?
而且人死后,他的气消散了,又会重新凝聚,形成新的生命。气聚了又散,散了又聚,循环不已,天地间的生命也是生生死死不断往复,就像一年之中春夏秋冬的轮回变化一样。人死之后,也许他会重新变成老鼠的肝脏,变成小虫子的臂膀,变成其他生物……这种无穷的变化充满了未知,因此是非常欢乐的事情。
而且,庄子认为人的一生是劳苦不安的,而死亡却是一种休息。死了之后,没有君王管统治管辖,没有夏天的酷暑,也没有冬天的严寒,悠然自在。哪怕做了君王,也比不上死亡快乐啊。
所以庄子说,为什么要为死亡悲伤哭泣呢?为什么要举行丧礼呢?丧礼不过是表演给别人看而已。为什么不顺应万物的变化呢?
庄子的生死观非常通达,而且影响深远。比如北宋著名儒学家张载就说过:“存,吾顺事;没,吾宁也。”显然他是受到了庄子思想的影响。
庄子的生死观是唯物主义的,远胜其他宗教的生死观,比佛教的轮回、基督教的最后审判等等高明多了。
当然不是精神分裂!
让我们用庄子的另一句话,来探讨一下庄子的精神世界。“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是庄子《 养生 主》里的一句话,大意是:安心适时而顺应万事万物的发展和变化,悲哀和欢乐的情绪都不能侵入身心。
庄周之所以有如此感悟,源于妻子的去世。庄子在妻子刚去世的时候,也是悲伤不已。但是在庄子看通事理悟道之后,就觉得没有必要为“死亡”这件事情悲伤了,也没有必要为“生”而感到高兴。因为生死都不是人能掌控,而且死亡正是回归的一种表现,这是一种自然的现象,没必要过于悲伤。
现今的世界物质丰富、纷纷扰扰,竞争的激烈,生活的乐趣被生存的各种压力碾压,成败得失,人总是被这样那样的情绪所影响着,高兴时忘乎所以,悲哀时心如刀割,往往这些情绪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以及家庭,让自己在情绪中困扰,也对他人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庄子的“安时处顺”,就是要一个人心平气和的看待事物,什么悲哀的情绪就都不能影响到自己的身心。
庄子看淡了生死,看透了生命的本质,花开花落终有时,顺应自然,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应如此潇洒通透的享受丰富多彩的生活。从这短短几句话中就可以看出庄子看淡生死的世界观。而不是精神分裂!
若以世俗的观点视之。庄子死妻后。还鼓盆而歌。精神肯定有问题。
但道家与儒家不同。儒家是大众教育。而道家是精英教育。
成为道家人物,首先知识渊博。然后悟性高。孔子弟子三千。有资质成为道家的,不过两三人。
庄子死妻,鼓盆而歌的缘由,是道家的世界观。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即人类人物,日月星辰。皆循道而生,循道而终。这是无法改变的依然法则和客观规律。老子谓之——“万物莫不尊道循德,莫命之而常自然。”
“生物者不能不生,化物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阴阳尔,四时尔”,“有生者复于不生,有形者复于无形。生者,理之必终也者。终者不得不生,亦如生者不得不生。”最终,“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杞人忧天的故事,是对道家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高度概括。天地之崩坠,人之生死,如同四季更替一样,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死之于生,一往一返。”,“欲恒其生,止其终。惑于数也。”
正因道家有此深刻、豁达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庄子才会死妻后,鼓盆而歌。
没悟性之人,还读道家经典。觉得庄子精神有问题。是东施效颦,贻笑大方。
老婆死了,自己在棺材旁一坐,拍打陶盆唱歌,好友前来吊唁也不招呼一声,连个谢字都没有。这样的行为在今人看来,如果不是夫妻感情不合,便就是精神错乱,犯了疯病。
题主的疑问,连庄子的好友惠施也曾有过:
惠施的质问翻译过来就是:你跟人家过了大半辈子,你老婆给你养育拉扯大了儿子,如今年老迈身故,你连滴眼泪都不流,这也就算了!现在竟然敲打着陶盆唱歌,你不觉得自己太过分了么?
然而,一旦我们走进庄子的内心世界,便会发现这位老人只是没有将痛苦表达出来而已。面对惠施的质问,庄子解释了一通,期间虽然说的是自己对世间万物的感悟,却也饱含着辛酸无奈。
关于庄子的回应,已有答主引据并作出解释,此处也无需多言。至于那些哲学道理,不乏后人演绎和过度阐释的部分。但必须注意的一句是: “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 也就是说,庄子承认,夫人刚死的时候,自己岂能不伤感心痛呢!
在诸子百家中,庄子的学说是最为玄妙的,为后世道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庄子》一书却并非出于庄子一人之手,很多内容是其门人及后学辑录整理而成。说白了,仅仅依靠此书来解读庄周,是远远不足的。
《至乐篇》中的这段情节,主要是来阐释庄子学说的世界观,并不能以此来认定庄子垂暮之年的真实感受。况且,人在极度悲伤的时候,早已不能区分喜怒哀乐,整个人都已经麻木。
在《世说新语》中,曾对魏晋名士阮籍有过一段描写,称其母亲去世后,阮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到出殡下葬时,打呼“穷矣!”然后吐血昏厥。
阮籍的表现其实与庄周有异曲同工之处,两人皆是因至亲去世而过度悲伤,却已经难以表达。不过,庄周的表现在《庄子·外篇·至乐》中更为豁达,且借机阐释了不少哲学道理,而《世说新语》中的阮籍,则是真性情的流露。
人到最为悲切之时,又岂是能被他人轻易体会!庄子之痛,正是如此,又何来精神分裂之说呢!
从惠施的大葫芦看,庄子似乎更高一筹,但是庄子和惠子是属于那种诤友,他们的思想在他们的争辩中愈来愈清晰,属于互相激发灵感。用现在话说,庄子惠子的理论成型于他们互相指出他们思想漏洞然后加以完善的;事实上没有谁更高更好,只有探讨的深度不断加强,越挖越深;他们其实是最好的朋友真正的朋友。对方都离不开对方,而见面总要“吵架”。但是绝对想见面,人生要遇到这样的知己不容易,所以后来惠子死了,如此洒脱的庄子非常难过哀伤。
原文: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搏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译文:
鲲是一种大鱼,几千里那么大鹏是一种大鸟,也有几千里那么大斥鷃不能理解,因为“自己一跳才几米高”,你们简直是胡说庄子用这个寓言故事表达了“一个人的视野是被自己的能力限制的,理解不了别人的原因是自己水平不够”。
作者庄子。
庄子 (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阴阳”;庄子“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与老子齐名,被称为老庄。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据传,又尝隐居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称其著书《庄子》为《南华真经》。
盎盂相击 比喻一家人争吵。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一回:“只就他夫妻三个这番外面情形讲,此后自然该益发合成一片性情,加上几分伉俪,把午间那番盎盂相击化得水乳无痕。”
盎盂相敲 比喻一家人争吵。
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十一·青蛙神》:“且盎盂相敲,皆臣所为,无所涉于父母。”
妇姑勃溪 指婆媳间的争吵与不和。比喻因日常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吵。
出处:庄周《庄子·外物》:“室无空虚,则妇姑勃溪。”
妇姑勃溪 妇姑:儿媳和婆婆;勃溪:家庭争吵。原指婆婆和儿媳间的争吵。后也比喻内部争斗。
出处:《庄子·外物》:“室无空虚,则妇姑勃溪。”
家无二主 指一家之内,不可以有两个主人,否则会发生争吵,不得安静。
出处:《礼记·坊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
难分难解 指双方争吵、斗争、比赛等相持不下,难以分开。有时也形容双方关系十分亲密,分不开。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六十九回:“一员将使五股托天叉;一员将使八楞熟铜锤;一员将使五爪烂银抓;三将大战,杀得难解难分。”
难解难分 指双方争吵、斗争、比赛等相持不下,难以分开。有时也形容双方关系十分亲密,分不开。
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六十九回:“一员将使五股托天叉;一员将使八楞熟铜锤;一员将使五爪烂银抓;三将大战,杀得难解难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