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藏文的拉丁字母转写(威利Wylie转写)

聊聊藏文的拉丁字母转写(威利Wylie转写),第1张

一、什么是威利转写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直接百度。不过我想说的是,和汉语拼音方案类似,威利转写是对藏文字母的一种拉丁字母化转写方案。不像汉文、蒙古文和维吾尔文有官方或者比较约定俗成的转写办法,藏文的转写方案比较杂乱(这也是为何在国内可以看到很多人会用拉丁字母转写蒙古文或者维吾尔文,但是很少人用拉丁字母写藏语)。国内有藏文拼音,国外也常常参考拉萨话的发音进行转写,非常不统一。

上述转写其实大多数是基于发音的,藏语其实有三大方言,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小的方言,如果按照发音进行转写,就会差别很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该考虑从统一的藏文文字着手,于是就有了威利转写。

二、威利转写规则

威利转写不考虑实际发音,而是从字母着手,使每个藏文字母和拉丁字母一一对应,从而实现转写。其对应关系如下:

备注:本来藏文字母都是默认带元音a的,所以ཀ实际转写为ka,但是为了方便比较和记忆,我把上面字母表的元音a全部删了(除了零声母ཨ)。

然后补充几点解释:

1、藏文有四个元音符号,分别是ི–i,ུ-u,ེ-e,ོ-o(前面是藏文符号后面是转写的元音字母。实际上藏文的元音符号是不可以单独书写的,所以要加上零声母,分别写作ཨི、ཨུ、ཨེ、ཨོ,我前面只是为了大家好辨认)。当藏文辅音字母作为基字又没有元音符号的时候,它的元音就是a,例如ཀ实际写作ka,ལམ写作lam。

如果有元音符号的,转写时候要根据元音符号改变,例如ཀི-ki(本来是ཀ–ka,但是由于有了原音符号ི,a的原音就被直接改成i了,所以写成ki而不是kai),又例如ལེན写作len而不是laen。

2、汉语拼音k读作“柯”,但是藏文字母ཀ的发音更接近汉语的“ga”而非“ka”,这并不是错误,而是因为汉语普通话没有清浊音之分,但是一些其他语言是有的,转写汉语时,有些转写方案也会把汉语拼音的g写成k,汉语拼音k写成kh,因为它们实际上都是清音,区别只是前者不送气而后者送气,因此后者多了表示送气的符号h,而g则保留下来表示浊音的k。

所以不要受到汉语拼音或者英语对于拉丁字母发音的固有印象影响。类似的,藏文的和都是高声调的,所以都写成k,区别是前者不送气后者送气,所以后者多了一个表示送气的字母h,变成kh,而ག是ཀ的低声调版本,写成g。藏文字母表前五行都有这样的对应关系。(清浊音之类因为我也不是语言学的,我也研究不深)

3、作为一个藏文字整体转写时,应按照藏文原本的书写顺序来排列字母,并且不需要考虑上下加字的变化。例如དབྱིངས,书写顺序应该是ད–བ–ཡ–ཨི–ང–ས(元音要紧跟基字后面),分别转换为d-b-y-i-ng-s,所以转换后就是dbyings。再重申一次,这个只是字母一对一转换的结果,和发音无关,不要纠结dby这个辅音怎么发音的问题。再举一个例子,སྒྲོལ,书写顺序是ས–ག–ར–ཨོ–ལ,所以转写成sgrol。

4、不要认为一个藏文字母固定对应一个拉丁字母,英文字母才26个,藏文字母有30个,肯定是不够用的,所以应该整体来记忆对应关系,例如ང–ng,就应该把ng当作一个固定的组合,它们只对应ང,而不是对应成两个字母(ng=ནག是错的,虽然从排列组合的方式上看,这个情况可能发生,但是藏文实际书写的时候并没有ནག连用且前一个字母不是基字的情况,所以实际不可能出现与ང混淆的情况。

又例如上面的སྒྲོལ,转写为sgrol后,并不需要担心ས(s)到底是上加字还是前加字的问题,因为ས本来就不能作为前加字,并没有སགྲོལ这个藏文字,因此sgrol只能是对应སྒྲོལ。也就是说古人在编制藏文文字的时候已经考虑了这个问题了。)

5、那么有没有真的会混淆的情况呢?其实有,例如གྱང་和གཡང་,按照转写规则都写成g-y-a-ng,为了进行区分,前者写成gyang,后者写成g·yang。这种情况很少见,注意一下就好了。

6、还有一种情况是比较特殊的,就是འ这个字母,有人说其实它就是个占位符,确实是有道理的。例如དགའ和དག,前者转写是dga',后者是dag,可以发现元音位置是不同的,前者是ག作为基字,后者是ད作为基字。

这个问题在转写成拉丁字母后很好解决,因为元音a是要写出来的。但是在藏文本身不好解决,因为a并不会写出来,导致无法判断哪个是基字,因此就有了འ这个字母,以便区分。(其实འ不仅仅是占位符,在藏文的动词变位方面,འ是重要的构成现在时的前缀之一)

7、和上面相反,转写的时候ཨ会比较特殊,例如ཨ–a,但ཨི–i,也就是说只要有元音符号,a就被替代掉了,它是零声母。而འ则不同,例如འི–i,它是要写出来的,它不是零声母,例如ངའི–nga'i。

8、关于大写的问题,按照百科说法,应该参考西方文字习惯,首字母大写,但是我个人倾向于基字字母大写,这样更符合藏语本身的习惯,识别起来也没那么费劲。例如སྒྲོལ་མ我习惯写成sGrol ma而不是Sgrol ma。

三、威利转写有什么用

首先想一下,如果你在读一篇论文,里面提及藏文写法,但是你连一个藏文字母都不认识,更别说什么上加字下加字元音符号叠一起了,这样的文字对你毫无意义,也无法比较。这个时候如果把文字改成你熟悉的拉丁字母,去重构这个文字,也许你读起来就有一些意义了,起码你可以猜测它的读音,或者知道这个字和那个字写法是不同的。这就是为什么威利转写在论文写作时受欢迎。

藏文进入到unicode编码也不过是21世纪以后的事情,所以在以前计算机是无法录入藏文的(或者能录入但是不是通用编码,使用很麻烦)。在那个时候用威利转写,用计算机已有的拉丁字母去表示藏文,也是当时印刷出版的需要。

也就是说威利转写的藏文能够在不支持藏文字母编码的场合进行应用,它的应用范围会比原本的藏文字母编码文字广很多,这就是另一个优势。(要知道直到现在,很多非智能设备,例如车载音响还是不支持unicode藏文的,要显示的话就会变成方格看不出来,目前普遍支持藏文编码的系统也就windows、苹果和安卓几个,想要在其他系统显示藏文就只能用威利转写)

还有就是,有些输入法也是基于威利转写的,例如暨南大学开发的彭措藏文输入法(Perfect输入法),它是完全基于威利撰写的,和微软藏文输入法这些不同,后者是需要记忆键位的,也就是需要记住什么键对应那个藏文字母,但是前者就不同,你只需要把藏文转换成威利,然后按照威利顺序录入英文字母就能打出藏文字。

对于已经记住了威利转写对应规则的人来说,不需要记忆键盘键位(但是缺点就是按键频率会比较高,因为有好几个藏文字母是一个字母对应2~3个英文字母的)。

彭措输入法目前已经停更了,不适用于win7以后的操作系统,所以我用的是基于此改良过的太清输入法(这个其实也停更了),本质上还是基于威利转写,但是使用alt键或shift键与字母键组合来表示送气字母、低声调字母的变化,以此降低按键频率,这个就不多说了(我自己又在太清基础上修改了部分键位,使其更符合威利转写规则,并且可以用在win10)。

至于目前还能下载到的基于威利转写的输入法嘛,据说珠穆朗玛藏文转写输入法是可以用的,我自己没有试过。

四、威利转写那么难记忆,有直接转码的软件吗?

其实是有的,国外有直接在线转码的网站,在GitHub搜索“Wylie convert”也能找到转换程序的代码。不过国内好像还没有这方面的网站。

具体用法就是,将藏文粘贴到一个txt文档保存,然后打开软件,选择这个文档(“编码或字体”选择unicode),然后再确定一个输出文档(“编码或字体”选择Wylie拉丁转写文),点击转换就行了,打开输出文档就是转换好的威利转写版本(威利转回藏文也是类似操作)。

软件界面是这样子的:

我个人还是觉得在线版用起来方便很多……期待有人开发吧。

最后还想说一句,就像汉语拼音并不是为了替代汉字而存在,威利转写也不是为了替代藏文,它只是一个辅助工具,让藏文能在现在社会走得更远,也去得更广。我觉得学藏文的人学点转写还是很必要的。毕竟计算机键盘是拉丁字母为主的,对于自己常用的文字,掌握一套它的通用化的拉丁转写的方案是很有意义的。

西藏风俗习惯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如在名字后面加个:“拉”字,以示尊敬和亲切,忌讳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带笑容。室内就坐,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望。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敬茶,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

  藏族人绝对禁吃驴,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

  敬酒时,客人须先用无名指蘸一点酒弹向空中,连续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接着轻轻呷一口,主人会及时添满,再喝一口再添满,连喝三口,至第四次添满时,必须一饮而尽。

  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

  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

  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

  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

  不得跨越法器,火盆。

  经筒,经轮不得逆转。

  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मुझे लगता है मैं प्यार नहीं करती थी प्यार किया याद

读音:Mujhē lagatā hai maiṁ pyāra nahīṁ karatī thī pyāra kiyā yāda

藏文指的是藏族使用的藏语文。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支,除了中国境内的藏族外,在尼泊尔、不丹、印度境内也有一部分人使用藏语。藏语主要分卫藏、康、安多三大方言区。尽管方言各异,读音不同,但藏文仍然是统一的,书面语通用于整个藏族地区。

藏文作为藏族人民的书面交际工具,历史之悠久在国内仅次于汉文。它是一种拼音文字,属辅音文字型,分辅音字母、元音符号和标点符号3个部分。其中有30个辅音字母,4个元音符号,以及5个反写字母(用以拼外来语)。由于藏文语音经过千多年演变,而书面语的正字法不变,另藏文拼写变的非常复杂,以标准藏语拉萨话为例,拼写的时候是以不同的辅音字母的“加字”来表示不同的音调,藏文拼写虽然复杂,但拼写都很规则,只要经过两个月的强化训练就可以掌握藏文的拼写,见到藏文就知道读音,虽然不一定知道它的意思,藏文不象世界上拼写和读音最不规则的语言英语那样拼写无规可循,重音不固定。所以学藏文拼写还是比学英文拼写简单。

辅音字母每4个字母为一组,共7组半。每个字母的实际读音古今有别、方言有异,但均附带有一个元音a。元音字母,意为”悦耳的字”,是相对于辅音字母而言的。因元音发音时无阻碍,悦耳动听而得此名。标点符号,意为“分界线”或“分界符号”。藏文标点符号形体简单、种类极少,而且,其使用规则也与其他文字的标点符号有别。藏文标点符号共有6种形式,其中音节之间的隔音符号使用频率最高。此外,还有云头符,用于书题或篇首;蛇形垂符,用于文章开头处;单垂符,用于短语或句终;双垂符,用于章节末尾;四垂符,用于卷次末尾。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便于更加准确地表达语义,藏文中已开始借鉴并使用西方文字的标点符号。

藏文字形结构均以一个字母为核心,其余字母均以此为基础前后附加和上下叠写,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字表结构。通常藏文字形结构最少为一个辅音字母,即单独由一个基字构成;最多由6个辅音字母构成,元音符号则加在辅音结构的上、下、正中。核心字母叫“基字”,其余字母的称谓均根据加在基字的部位而得名。即加在基字前的字母叫“前加字”,加在基字上的字母叫“上加字”,加在基字下面的字母叫“下加字”,加在基字后面的字母叫“后加字”,后加字之后再加字母叫“再后加字”或“重后加字”。藏文30个字母均可作基字,但是,可作前加字、上加字、下加字。后加字的字母均有限。再后加字,在文字厘定中已经取消,只出现于文献中。

藏文书写习惯为从右向左。字体分两大类,即“有头字”和“无头字”,是根据字体的不同形式而得名。有头字相当于楷书,常用于印刷、雕刻、正规文书等,无头字相当于行书,主要用于手写。无头字又可细分为“粗通”(tshugs-thung),意为“笔画短促”;“粗仁”tshugs-rin),意为“笔画长”;“珠杂”(vbru-tsa),是一种笔画转折处棱角突出的行书字体。还有一种书写迅速、笔画简化的草写体,藏文叫“丘”(vkhyug),适合速记,其形体与印刷体差别甚大。卫藏地区盛行无头字,安多地区盛行有头字。

藏文的创制

在松赞干布的治理下,吐蕃经济一天比一天发达,实力一天比一天雄厚。不过有一个大问题让他非常恼火,就是吐蕃当时有文字,但没有统一的文字,没有办法发布政令,没有办法书写法律,没有办法翻译佛经,也没有办法和周边邻近的邦国进行书信联系。不少国家派来使节,送来丰厚的礼品,还有用各种文字写的书信。吐蕃王臣们也给他们准备了回礼,不过没有办法写回信,只好通过翻译口头回答几句,就把使节们打发走了。

其实,松赞干布从继位开始,就想创制吐蕃人自己的文字,先后派出过几批大臣,带着大量的金砂、金粉,到南亚、西亚学习文字的创制方法。去的人,有的在途中被强盗杀害,有的在森林中被老虎吃掉,有的中暑得热病死亡。剩下几个,都是两手空空地回来了。

后来,松赞干布想起了一个能人,名叫吞米·桑布扎。他从小聪明伶俐,又有吃苦精神。松赞干布特意把他召进红山宫,鼓励又鼓励,嘱咐又嘱咐,说我们吐蕃没有文字,好比一个人没有眼睛,一个武士没有刀剑,走夜路没有灯。你一定要把造字的方法学回来,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情。他给吞米满斗金砂和金粉,让他带着作为拜师求学的礼金;又给他充足的龙脑、冰片、檀香木等药片,准备在途中祛暑防病。

吞米·桑布扎出发以后,松赞干布特意在吉雪沃塘北面的娘热沟口修筑了一座9层楼的宫堡,取名叫工噶玛如,准备吞米·桑布扎学成归来后,住进里面安心创制藏文。

再说吞米·桑布扎和他的同伴,离开了吉雪沃塘,经历千辛万苦,翻过冰雪覆盖的喜马拉雅山,骑着大象走出了老虎出没的森林,走遍南亚各地,最后找到了精通声明和文字学的大师婆罗门李敬,献上金砂金粉,恭恭敬敬地提出了创制文字的请求。婆罗门李敬被他的热诚和意志所打动,答应收他为徒。吞米·桑布扎在李敬身边整整3年,学会了梵文、乌尔都文等南亚文字,又学习了文字的创制方法,最后带着宝云经、宝箧经、大悲莲花经等经书佛典回到了吐蕃。

松赞干布热烈欢迎吞米·桑布扎学成归来,亲自把他送进北郊的工噶玛如宫堡,让他在里边集中精力创制文字。吞米·桑布扎住进去以后,从此闭门不出,像喇嘛修禅一样,独自一人在里边待了很多个夜晚和白天。终于有一天早晨,他派人报告:藏文已经创制出来了!松赞干布像捡到马头那样大的金子一样高兴,立刻带领各位大臣骑马赶到北郊。吞米·桑布扎已经把创制好的藏文字母大楷、小楷、大草、小草,书写在周围的岩石上。他说,我仿效兰扎文创制了藏文楷书体,仿效乌尔都文创制了藏文草书体,藏文字母共有30个辅音,4个元音,能拼写出藏人所有的语言,表达藏人所有的意思。松赞干布说,感谢大臣吞米·桑布扎,他为我们吐蕃立了大功,他给我们吐蕃人民带来了大恩大德。不过,文字只有吞米一个人会写会念会使用不行,它要在我们整个吐蕃范围里流行,特别是我和大臣们要带头熟悉和使用。今天我当着大家的面,拜吞米·桑布扎为师,第一个学习和掌握藏文。

从此以后,松赞干布把王政委托给几位大臣处理,自己住进工噶玛如宫堡跟吞米学习文字,据说这一学就是整整4年。在这期间,松赞干布不但学会和精通了藏文,还和吞米·桑布扎一起制定了十善法,这是用吐蕃文字写成和颁布的第一个法律条文,也就是所有藏人都要遵循的道德规范。

在一个吉祥的日子,吐蕃臣民百姓欢聚在吉雪沃塘,表演各种歌舞戏曲,庆祝藏文的创制和十善法的诞生。松赞干布亲自把吞米·桑布扎介绍给全体臣民百姓,称赞他是吐蕃了不起的贤臣。藏文古史《贤者喜宴》中这样写道:

藏人之中七贤人,

吞米高为第四贤,

七贤绝非一般高,

首位当推大译师,

藏人总抱大恩情,

焚香顶礼理应该。

藏文的三次厘定

每种文字创制之初都不可能十分完善,需要在运用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渐规范,日益完善,藏文同样有一个发展过程。据藏文史籍记载,藏文在历史上曾进行过3次较大规模的厘定规范,分别是8世纪中叶—9世纪初叶,9世纪中叶,11世纪初叶。

从8世纪中叶墀松德赞(730—797)至9世纪初叶墀德松赞(?—815)时期,是藏文的首次厘定规范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著名的九大译师,其中白若杂纳根据当时译语的发展和规范需要,编写了规范译语的翻译工具辞书《梵藏词典》。这是藏文辞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吐蕃赞普墀祖德赞(热巴巾,803—841,即汉文文献《唐书》所记的可黎可足)时,集藏、印著名译师,专设译场,统一译名,规定译例,校订旧译经典,新译显密经典,进一步对藏文进行规范。藏史称此为第二次厘定规范。这次规范中形成的藏文结构、拼写规则、创造新词语、表达新概念的规则至今未变。

对这次规范,藏文史籍如《贤者喜宴》中记载得比较详细,主要内容有:第一,颁布厘定新词术语的“法令”,确定工作主持人为钵阐布·贝吉允丹和定埃增二人。第二,确定了翻译的三大原则,即翻译要符合声明学理论原则;译文要忠实原文;译文要通顺易懂。第三,制定了音译、意译、直译和改译的方法。其中音译规定:难以解释的虚字词或声明理论不宜意译的采用音译;多义词不能按它的某一义来译时,采用音译;一些词意容易使人发生误解或有歧义的,采用音译。第四,规定4条注意事项。尤其规定,各译场不得按各自方言土语翻译和创造新词术语,必须使用厘定规范了的语言;若确要创新字词,必须理由充足而有根据,新创造字词必须由赞普下诏批准后,方能使用。

这次文字厘定,严格而谨慎,成效很大。当时噶瓦·拜则、焦若·鲁益坚参、相(尚)·益西德针等藏族译师与印度班智达孜纳弥札、达纳希拉对旧译典籍进行修订,同时就显密乘典籍如何译法提出了处理方法,撰写了《语合二章》,确立了声明理论与藏语文互相吻合而又易懂的翻译原则。还对藏文词汇不规范以及译语中存在的混乱现象,搜集整理编辑了一部标准的藏梵文对照词典《翻译名义大集》,共收词语9565条,分283个门类,此书后收录于藏文大藏经的丹珠尔部杂部。这一时期,吐蕃从天竺聘请了很多班智达来藏,与本土大译师一起,按照规范了的藏文翻译编写了丰富的文献典籍。

墀祖德赞时期对藏文的新规范,影响很大。目前通行的藏文基本保留了这一个时期修订后的文字体系。某些原则和规定,至今仍闪烁着光芒。如上述第二条内容完全符合现代翻译要求的“信、达、雅”三原则;关于音译的原则规定也完全适用于现代。

吐蕃末代赞普达磨的五世孙阿里古格王意希沃之子大译师仁青桑布(958~1055)同入藏的天竺班智达善护、德护、智护一起,共同修订文字,厘定新译语。藏史称此为第三次厘定规范。

藏族历史上的几次文字改革,采取了调整藏文字母体系、简化正字法、规范词语,并立法推行等措施,不仅促进了藏文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还对藏文的统一和推广应用,以及藏族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藏文的使用

目前,藏文在藏族地区得到广泛推广和使用。以藏文教学的学校遍及整个藏族聚居区,全国藏文报刊有20多家,报出版藏文书籍的出版社有8家,承印藏文书报的现代化印刷厂有20多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00年6月发布的《西藏文化的发展》中对藏语文在西藏的使用和发展作了全面、扼要的介绍,我们不妨摘录于此,从中可以管窥藏文在藏族地区使用的情况。

西藏自治区是藏族聚居地区,藏族人口占95%以上,藏语言文字是全区通用的语言文字。西藏自治区高度重视依照《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维护和保障藏族人民学习、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先后于1987年和1988年颁布实施《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若干规定(试行)》和《西藏自治区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若干规定(试行)的实施细则》,将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西藏各级政府依法落实保护和发展藏民族语言文字的规定,在保障藏族人民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权利的同时,使藏语言文字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而得到不断的发展。

藏语言文字在西藏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得到广泛使用。1959年民主改革以来,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法规,西藏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下达的正式文件、发布的公告都使用藏汉两种文字。在司法诉讼活动中,对藏族诉讼参与人,都使用藏语文审理案件,法律文书都使用藏文。各单位的公章、证件、表格、信封、信笺、稿纸、标识以及机关、厂矿、学校、车站、机场、商店、宾馆、影剧院、体育馆的标牌和街道名称、交通路标等均使用藏汉两种文字。

目前,西藏自治区的广播电视每天藏语播出时间达20多小时。1999年10月1日西藏电视台卫视频道开播之后,每天都播放藏语节目和藏语译制片。**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农牧区,每年保证有25部新译制的藏语**在各地放映。藏文图书报刊发展很快,仅1989年以来的10年间就出版藏文图书441种,许多高质量的藏文图书还在国内外获奖。据统计,西藏现有藏文杂志14种,藏文报纸10种。《西藏日报》藏文版每天出版,大量稿件直接用藏语文采写、编辑,此外还投巨资建立了计算机藏文编辑排版系统,结束了铅字排版的历史。《西藏科技报》和《西藏科技信息报》都创办了藏文版,深受广大农牧民欢迎。西藏所有文艺团体都用藏文创作节目,用藏语表演。

藏语文学习依法得到保障。西藏自治区教育系统全面推行以藏语文授课为主的双语教育体系,已经编译出版了从小学至高中所有课程的藏文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藏语文的词汇和语法得到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藏文专业术语规范化及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藏文编码已正式通过中国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藏文的信息化正在走向世界。

部分材料出自中国藏学网

藏文是一种相当发达的文字,用藏文写成的古代文献浩如烟海。公元13世纪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在国中推行一套新创成的“蒙古新字”,或者叫“八思巴蒙文”,就是在藏文字母影响下产生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0055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0
下一篇2023-11-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