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的个人享乐
汉武帝建明堂,垒高坛,树“泰一”尊神,大搞顶礼膜拜,并且靡费巨资,步秦皇后尘,多次封禅出游,令大批人入海求蓬莱真神。为了通神求仙,他听信方士之言,把宫廷被服都弄成怪模怪样,还造30丈高的铜柱仙人掌,用以搜集甘露,和玉屑饮之,以为可以长生不老。迷信加多疑的武帝,最终酿成“巫蛊之祸”,逼死了太子和卫皇后,受诛连者数万人。
汉武帝的个人爱好一、独尊儒术
听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创中国传统
中年刘彻
主流文化之正统,在中华传统文化舞台上独领 两千余年,受到历代统治者所推崇这里要说明的是,汉武帝并非限制其他各家的发展,致使大力提倡儒家的发展儒法结合,即所谓的“儒表法里”例如夏侯始昌既研习儒家又通晓阴阳五行家;宰相公孙弘兼治儒法两家;主父偃以纵横家起家;耿直的汲黯司马谈司马迁以黄老学说起家
二、设立中朝 抑制外朝
在惠文景帝期间,丞相大多主要是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丞相受到礼遇,武帝和丞相多有不合,经常会借口打压杀死丞相,导致朝中大臣不愿意接任丞相之职为贯彻自己的命令,他便设立中朝,尚书台也是这一时期出现的
三、建立年号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公元前113年武帝以当年为元鼎四年,并追改以前为建元,元光,元朔 元狩,每一年号六年
晚年信奉黄老之术
不用汉武帝称呼汉武帝那用什么称呼汉武帝汉武帝未死之时,当然叫皇上了,武是谥号,死之后给的,在世的时候,还会有年号,名字吧。
汉武帝伐匈奴死亡人数,汉武帝该不该打匈奴,汉武帝汉武帝对匈奴的征伐制止了匈奴贵族的残杀掠夺,保护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使北方边境进一步开发,便利了汉与西域的交通。但是汉武帝出击匈奴对于西汉的国力消耗很大,使西 民疲敝不堪
“海内虚耗,人口减半”,这就是汉武帝晚年,整个西汉王朝最真实、惨痛的写照。
汉武帝故事 汉武帝的大一统给你个总结吧
世宗孝武帝彻,雄材伟略,承运济世,大兴汉室,北却匈奴,南抵交趾,东巡于海,西绝大漠,极天罔地,莫不臣属。更袭世家,推恩诸侯,尽得五岳,巡狩天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改历定正,封禅泰山,祭祀炎黄。太史公曰:功过三王,地广五帝,俯视嬴政,几欲齐衡。
汉武帝是个怎样的人 汉武帝丞相是谁
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司马光《资治通鉴》
建陵侯卫绾 ,以将兵与吴楚联军作战有功而封侯。景帝后元年始任丞相,也就成为了汉武时期的第一任丞相。建元元年冬十月,也就是汉武帝刚即位,就下诏让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进谏的贤者,由皇帝亲自考试。这次共有百多人参加,其中董仲舒被当时的学者们都尊为师长。而后丞相卫绾上奏道:“所推举的贤良中,有人研究申不害、商商鞅、韩非、苏秦、张仪的言论学说,扰乱了国家的政务,请把他们罢免了。”武帝同意了。在这一年的六月,他因病被免去职务。卫绾是个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智者,精通儒学和文学。当初武帝被封为太子后,就是他作为太子傅负责教授太子。可是由于他年事已高,无为而治,曾经在景帝生病期间使得一些无辜的人怨死狱中,所以让武帝早就不满意了。等到他病了,武帝马上就批准他还乡,给他撤职了。
魏其侯窦婴 ,孝文皇后窦氏从兄的儿子。当年作为大将军,破吴、楚,被封魏其侯。曾为栗太子的太子傅,栗太子被废,他数次陈词也不能改变这个结果,于是辞官,无人能说服他,后得梁人高遂一番话而重新效命与朝廷。在桃侯被免相后,窦太后几次说窦婴可以做丞相,景帝则说:“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不用他为相,而用了卫绾。到了卫绾病免,武帝便在听了籍福的话后任命窦婴为丞相。武帝好儒术,窦婴也是,所以两人合作的初期是很愉快的。一起办了不少事情。
可惜,武帝的奶奶窦太后(文帝窦皇后)只喜好黄老学说,特别厌恶儒学,而窦婴、田蚡、御史大夫赵绾、郎中令王臧等都推举儒术,而漠视黄老之道,所以窦太后很不喜欢他们。建元二年,御史大夫赵绾因为上奏请皇帝不用对窦太后奏事而惹得太皇太后大怒,于是赵绾、王臧被罢官治罪,先后自杀。窦婴和田蚡也分别被免除了丞相和太尉的职务。窦婴上任还不到一年,却被自己的长辈给赶下来了。汉书曰:“魏其由此以侯家居。”
窦婴自从得罪窦太后,就一直默默不得志,所以基本没什么人来拜见他,而都是去拜武安侯,只有灌夫经常来看望他。太史公曰,“灌将军夫者,为人刚直使酒,不好面谀。”越有权势的他越不正眼看,越是那些贫寒的贤士他越尊重。他又很有钱,“家累数千万”。由于他失势后家里少有那些卿相来拜访,所以“及魏其侯失势,亦欲倚灌夫引绳批根生平慕之後弃之者。灌夫亦倚魏其而通列侯宗室为名高。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相得驩甚,无厌,恨相知晚也。”
不得势的人总是很快遭遇祸事。一次,丞相武安侯田蚡答应灌夫翌日去窦婴家做客,窦婴等人连夜打扫准备,可是到了灌夫去请的时候,田蚡却还在睡觉,说自己头一天喝醉了,忘记了。等到到了宴席上,又很倨傲,很让灌夫不满。田蚡又希望能得到窦婴在城南的土地,便派籍福去请求,窦婴曰:“老仆虽然已经被贬职了,将军虽然高贵,难道就可以仗势抢夺我的土地吗?”灌夫听说了便大骂籍福。就这样他们被田蚡所深深怨恨。
后来,田蚡娶燕王女为夫人,太后(景帝王皇后)下诏让群臣都去祝贺,在宴席上,灌夫被田蚡、籍福诱导下言语行为不得当,获死罪。窦婴为救灌夫而与田蚡争论与朝堂之上。武帝问御史大夫韩安国孰是孰非,韩安国却说两人都对。太后则在武帝面前绝食,道:“现在我还活着,就已经有人借故欺负我弟弟。要是我百年之后,我弟弟岂不成了他人案上的鱼肉了吗?而且皇帝难道能像石人那样长寿吗?”武帝请罪道,“都是皇亲啊,所以我让他们当廷对论。我去让狱吏处理这件事情吧。”而韩安国则出了朝廷便告诉田蚡道:“窦婴诋毁你,你该就势免冠解印绶然后告诉皇帝,窦婴说的都对,你不配做丞相。这样皇帝一定认为是你谦让,不会让你离职的,而窦婴也会自己羞愧的自杀。可今天他诋毁你,你便也贬低他,就像女人吵架一样,一点大体都没有。”
于是武帝派御史簿指责窦婴,窦婴情急下,想起当初景帝遗诏,曰“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于是派人把遗诏送给皇帝。可是武帝一查,尚书上并没记载景帝崩时下过这样的遗诏,认为是窦婴家臣印封的。就这样,在元光四年十二月,窦婴因为伪诏而被斩首。
柏至侯许昌 ,是接任窦婴做了丞相的。许昌因为是窦太后所任命的,所以也事事都听从太后的指示,没什么作为。到了建元六年,窦太后崩,丞相许昌、太尉庄青翟因“坐丧事不办”,而被武帝免职。
武安侯田蚡 ,孝景后同母弟。当初做太尉被免职后,由于自己是太后(景帝皇后)的弟弟,是皇帝的舅舅,所以,每天拜见他的官员比以往还多(昔日拜见窦婴的也都转过来拜见他了)。等到许昌被免,他便顺利坐上丞相的位置。做了丞相后,田蚡愈发骄横,建造的住宅比任何大臣的都好,家中金子、古玉、美女、犬马、珍贵玩物都多的数不清。每次上朝奏事,他都坐着说大半天,皇帝也都听信他的话,他推荐人做官,有的直接就做两千石的大官,权力快要比皇帝大了。武帝就问他:“你任命完了吗?我也要任命官吏拉。”他又请求把考工官署的土地拨给他以扩建住宅,武帝终于怒了,反问道:“你怎么不干脆要武库?”此后他才稍微收敛一些。
在迫害灌夫、窦婴之后,他便病了,躺在床上大声喊着“我认罪,我认罪!”。找会巫术看鬼的人来看,见魏其侯窦婴、灌夫在他两旁站着,准备杀他。三月,田蚡便病死了。
不过后来,淮南王刘安谋反败亡,武帝得知田蚡曾经接受过刘安的钱财,生气的说道:“若武安侯还活着,我一定把他灭族。”(看来死的早还是有好处的)
田蚡还有一个极大的罪过。元光三年春,黄河改道。五月,再次决堤改道。沿途十六个县泛滥成灾,百姓都流离失所。武帝虽然派人征发十万士兵堵住了缺口,可是堵好后又被冲开。田蚡因为自己的食邑没有受灾的危险,便说:“长江黄河决堤都是天意,不用耗费人力去堵塞,堵塞未必符合天意。”于是此后很长时间武帝都没有派人处理黄河决口。直到二十年多后的元封二年,武帝才派人将决口处堵好,又疏通渠道使得黄河重新回到了夏禹治水时的旧道,梁、楚之地才重新恢复安宁。此一罪,足够田蚡死个几万次的了。
平棘侯薛泽 。田蚡死后,武帝让韩安国暂时行丞相事,本打算接着就让安国做丞相的,可是在这个时候安国却摔伤了脚,所以让薛泽拣了个便宜。元朔五年冬十一月初五,蔡泽被免职,在职几年也没什么表现。不过有俗话说,没消息就是好消息。同理,他没做什么事情,所以也没遭到大难。
平津侯公孙弘 ,武帝初即位时,举行的那次招贤良文学士他也参加了。当时弘六十岁,以贤良被征为博士。出使匈奴,回来汇报,不合皇帝的心意,以为他没什么能耐,他便称病辞职回家。元光五年,武帝又征贤良文学士,菑川国又把公孙弘推荐上来。他感谢说,“已经尝试过了,皇上认为我不适合做官,把我罢免了。这次你们选别人吧。”当地人还是推选他,武帝下诏书与诸儒,数百人回文应对,他的文章让武帝甚是欣赏,把他列为第一。又见他容貌甚丽,便拜为博士。数年后迁为御史大夫,任期中屡次劝谏,在关于为什么位列三公还用布被的质问中应对得体,武帝认为他很谦逊贤德。每次上朝,他都只是陈述事实大概,从不在朝廷上争执,武帝看他谨慎厚道、熟悉政事、又有正统的儒道思想,很欣赏他,于是他日益显贵。
元朔五年,薛泽因事免职,他便做了丞相。在此前,凡是做丞相的都是侯爵。可公孙弘还没有爵位,于是武帝下诏道:"朕嘉先圣之道,开广门路,宣招四方之士,盖古者任贤而序位,量能以授官,劳大者厥禄厚,德盛者获爵尊,故武功以显重,而文德以行褒。其以高成之平津乡户六百五十封丞相弘为平津侯。"丞相加封侯爵,就是从他开始的。
公孙弘做了高官,便也学其他人那样开客馆,召纳贤才。他的俸禄都用来养客人,而自己特别简朴,家无余财。但是他生性好猜忌,外表宽厚而心机很深:凡是得罪过他的人,不论亲疏远近,虽然他表面假装着很友好,但是背地里总要恃机报复。董仲舒为人正直,认为他只会阿谀奉承,于是他便记恨着。胶西王刘端骄横无礼,多次违反法令,甚至杀害两千石官员多人,于是他便推荐董仲舒去做胶西王的相,不久董仲舒便因为有病而被免官。汲黯时常诋毁儒生,也经常说他的不是,例如说他位列三公还盖布被太虚伪,于是他让武帝任命汲黯做右内史去管理皇亲重臣所居住的地区。还好皇帝对汲黯比对他还尊重,他才没机会迫害对方。
他做了六年御史六年丞相,到了八十岁,死在丞相位上。
乐安侯李蔡 ,是飞将军李广的从弟,景帝的时候就积功至两千石。武帝元朔年间,他作为轻车将军,跟随大将军攻击右贤王,有战功,被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他由御史大夫之位迁为丞相。李蔡为人很普通,名声比他从兄李广相差甚远,然而李广没有得到封爵,官位也不过九卿。而他却做了丞相。李蔡任职第四年,在元狩五年,也就是李广自杀后一年,他就因为侵占了景帝陵园前大道两旁的空地来埋葬家人而获罪,他不愿意被审判,便也自杀了。
武强侯庄青翟 ,本为太子少傅,元狩六年夏四月,被任命为丞相。元鼎二年冬,有人盗挖文帝皇陵中陪葬的钱币,庄青翟上朝的时候便与御史大夫张汤约好一起向武帝请罪。可是到了武帝面前,张汤却没有请罪。武帝命御史大夫追究此事,张汤便想上奏说“丞相早就知道是何人所为”,庄青翟很害怕。丞相的三长史朱买臣、 王朝、边通素日便受张汤欺侮而萌生怨恨,于是便与丞相谋划,上奏道:“张汤向皇帝奏请施行法令时,商人们总是先知道而能囤积居奇,赚了钱后又分给张汤。”武帝于是问张汤,而张汤却装做不知道,此时又有人上告说张汤诬陷前御史中丞李文谋反,于是张汤上书道:“陷害臣的,是丞相三长史。”便自杀了。张汤为高官数十年,死时家产还不到五百金,他的兄弟们想厚葬,他母亲却说:“张汤身为天子的大臣,却遭受恶言中伤而死,何必要厚葬?”武帝听说后便杀了三长史,又将丞相庄青翟逮捕入狱。十二月二十五日,庄青翟于狱中自杀。
高陵侯赵周。 元鼎二年二月,武帝任命太子太傅赵周为丞相。元鼎五年冬,南越丞相李鼎被逼反叛。秋天,齐相卜式上书请求让他们父子以及齐国熟悉水战的人前往南越效命,武帝封其为关内侯,并有黄金良田。九月,要祭祀宗庙,列侯都要奉献黄金。少府负责检查黄金,凡是重量不足或者是成色不好的,都以不敬之罪弹劾。于是有一百零六人被剥夺了爵位。九月初六,赵周被控告明知列侯所献黄金不足却不上报,被捕下狱。赵周便也自杀身亡。
牧丘侯石庆。 丞相赵周有罪被捕。武帝制诏御史曰:“万石君先帝尊之,子孙孝,其以御史大夫庆为丞相,封为牧丘侯。”
当时,汉王朝南诛两越,东击朝鲜,北逐匈奴,西伐大宛。国家处于多事之秋。武帝巡狩海内,修建上古神祠,又封禅,兼兴礼乐。又有桑弘羊等致力于开辟财利,王温舒等人推行严峻法制,儿宽等推崇文学,都位至九卿,相继执掌大权。而石庆为人敦厚谨慎,事事都不取决于丞相。所以石庆在丞相位九年,也没能有什么匡济的言论。元封四年,关东流民二百万口,其中没有户籍的有四十万。公卿商议想请武帝迁徙流民去谪边。武帝认为丞相老谨,没与石庆商量,直接批准丞相可以先回家休息,而让御史大夫以下商议此事。石庆感到很惭愧,认为自己不称职,上书请辞道:“庆幸得待罪丞相,罢驽无以辅治,城郭仓库空虚,民多流亡,罪当伏斧质,上不忍致法。原归丞相侯印,乞骸骨归,避贤者路。”天子道:“仓廪既空,民贫流亡,而君欲请徙之,摇荡不安,动危之,而辞位,君欲安归难乎?”说的石庆甚是羞愧,便又开始处理事务。
石庆“文深审谨”,然而没什么大智慧,不能为百姓谋什么福利。太初二年中,庆卒于任上,谥为恬侯。
葛绎侯公孙贺 ,本是武将,有过几次军功。武帝为太子时,他是太子舍人。因为他的夫人是卫青的姐姐卫子夫卫皇后的姐姐,所以他很受武帝宠信。曾以车骑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出战,有功,封南茆侯。后再以左将军出兵定襄,没有战功,失了侯爵。复以浮沮将军从五原出兵二千余里,还是没有战功。太初二年,又太仆迁为丞相,封葛绎侯。
当时朝廷多事,武帝比较严厉,从公孙弘后连着三个丞相因为犯罪而死。虽然石庆因为恭谨而得以终老,却也多次被皇帝谴责。所以公孙贺被拜为丞相后,跪在地上不肯接受印绶。边磕头边哭着说:“臣本是个守边疆的小人物,因为有战功才做了官,才能不配做丞相啊。”武帝看他那可怜的样子也感动的哭了,命左右去扶起他,他不肯起来。武帝起身而去,就这样,公孙贺不得以的接受了任命。出了宫门,便叹息道:“从此我就面临危险拉。”
公孙贺的儿子敬声,代替贺做了太仆,父子并列居于公卿位,实在是显赫。敬声因为是皇后姐姐的儿子,所以骄奢而不遵守法度,征和年间擅用北军钱一千九百万,被发觉而下狱。当时,武帝下诏追捕阳陵人朱安世,一直没有捉到,武帝很急切。于是公孙贺请求自己追捕朱安世来赎儿子敬声的罪。武帝答应了。后来他果然捉到朱安世。这朱安世,是京师的大侠客,听说贺想拿自己来赎儿子,笑道:“丞相就要被灭族啦。南山上的竹子都拿来做竹简也不够让我记录他的罪过,斜谷的木头都拿来做笔也不够让我书写他的罪过。”朱安世便在狱中上书,告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派人建巫祭祠诅咒皇帝,还在武帝去甘泉宫必走的马车道上埋了木偶人,都是诅咒的恶劣语言。
征和二年正月,公孙贺父子被关进监狱,经过审讯罪名确凿,便都被诛杀了,还惨遭灭族。
彭城侯刘屈氂 ,是刘备祖先---汉武帝庶兄中山靖王刘胜的儿子。
征和二年春,武帝以时任涿郡太守的刘屈氂为左丞相。又封其为彭城侯。同年,发生了戾太子刘据巫蛊事件。其时,方士巫师充斥京城,混乱宫闱。武帝又因为年老,总怀疑别人用巫术诅咒他。江充便四处挖掘木人,在挖到皇后和太子宫中的时候,挖的皇后和太子连放床睡觉的地方都没有。江充说:“太子宫里挖到很多木偶人,又有帛书,都写的大逆不道的话。应当禀告皇帝。”刘据生性宽厚仁慈、温良恭谨,很害怕,少傅石德请太子发圣旨逮捕江充等人,而太子还是希望先去禀告在甘泉宫避暑的武帝,但此时江充逼迫的很紧,于是刘据被迫调集门客数千人杀了江充和按道侯韩说。此时整个长安都一片混乱,皆传言说太子造反了。太子发兵入丞相府,刘屈氂匆忙的逃跑了,连印绶都丢弃不管。武帝生气的说他没有周公的风范,又赐他玺书让他平乱。太子兵与丞相兵作战几日,死了数万,终于败北,太子逃跑后自杀,几个皇太孙也都被杀了。
当时太子逃到覆盎门的时候,司直田仁把守该处,他认为太子与皇帝是父子,便没有逼的太急,让太子得以逃出,刘屈氂本想将田仁斩杀,可御史大夫暴胜之对他说道:“司直,吏二千石,应当先请示皇帝,怎么能擅自斩杀呢?”他便放了田仁。武帝听说后大怒,责问御史大夫道:“司直放走了造反的人,丞相斩他,那是符合法度的,大夫为何擅自阻止?”暴胜之惶恐自杀。
过了一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带兵出击匈奴,刘屈氂亲自为他送行到渭桥。李广利告辞时道:“希望君侯您能早日请皇帝立昌邑王为太子。如果昌邑王能继承皇位,您还有什么好担忧的呢?”刘屈氂许诺。昌邑王,是贰师将军妹妹李夫人的儿子。而广利的女儿是刘屈氂的儿媳,所以他们都想立昌邑王。当时,武帝严令追捕与巫蛊之罪,内者令郭穰向武帝告发说丞相夫人被丞相几次派谴去巫祠社,祈祷诅咒皇帝,有很多恶言,还与贰师将军共同祷祠,想立昌邑王为帝。武帝使有司调查属实,判为大逆不道之罪。下诏书用厨车载刘屈氂 示众,然后腰斩于东市,其妻子则在华阳街被砍头。他和李广利也都遭灭族之灾。
富民侯田千秋。 汉武末年,卫太子刘据被江充诬陷败亡之后,他上书武帝替太子鸣怨道:“儿子调动父亲的军队,顶多是挨顿鞭子的小罪罢了;天子的儿子有了过错误杀了人,又算的了什么呢?----这是我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白头老翁教导我这样说的。”他上书的时候,太子案已经过了一段日子,武帝已经很明白当初是太子由于惶恐不能自保才捕杀江充的,在看了他的上书后马上召见了他。见田千秋身长八尺有余,容貌伟岸奕丽,就更高兴了,道:“父子之间的事情,外人是很难发表意见的,却惟独你能向我阐明太子的心迹,这一定是高祖皇帝的神灵让你来教导我,你该做我的辅政大臣。”于是田千秋被拜为大鸿胪。几个月后,因为刘屈氂因罪被斩,他便成为了丞相,封为富民侯。
其实,田千秋并没什么奇异超凡的才能,又没有什么战功,而且资历也浅薄,只因为一封上书合了武帝的心意,几月间便封侯拜相。不久,汉朝使者去匈奴,单于就问:“听说汉新拜了个丞相,他为什么被拜为丞相呢?”使者回答道:“因为他上书言事合了皇帝心意的缘故。”单于道:“哦!原来你们汉选丞相并非要用什么贤能的人,随便一个男人上书说几句话便可得到相位了。”使者回来后把单于的话上报,武帝认为使者有辱使命,差点便杀了使者。
不过,田千秋为人朴实敦厚,做了丞相也很安分,处境倒是比他几位前任安全的多了。他见武帝一连数年追查太子谋反事件,株连特别多,大臣们都很恐惧,便与御史、中两千石的大夫们一起上,请武帝“施恩惠,缓刑罚,玩听音乐,养志和神”,为天下也不要过分忧愁。武帝认为他说的很对,便下诏说“远近为蛊,朕愧之甚”,并感谢丞相和大夫们认真负责,也不再追究太子案了。昭帝即位,受遗诏辅政,政事决于大将军霍光。以年老得乘小车入宫,号"车丞相"。为相十二年后去世,谥号定侯。
汉武帝夫人有几位 汉武帝最爱哪个夫人
汉武帝刘彻最爱的女人是谁呢?卫子夫?李嫣?赵婕妤?邢娙娥? 都不是!刘彻最爱的女人是馆陶公主长女陈阿娇! 阿娇美丽、高贵而又高傲,并不像电视中演得那么地刁蛮,她才是刘彻最爱的女人,电视中突出刘彻与子夫,只不过是想突出卫子夫的弟弟卫青,刘彻刺死阿娇为子夫,刺死子夫为阿娇,宠爱李嫣是因为李嫣长得像阿娇! 民间有歌谣云:“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 可见刘彻对子夫的平淡! 刘彻对李嫣只不过是想弥补阿娇,他曾感言阿娇走后再也没有人叫他彻儿,再也没有人把他当作一个丈夫,李嫣长得在像阿娇也终归不是阿娇,因为阿娇从没有叫过他皇上,阿娇嘴里的皇上是彻儿,是她的丈夫 后来卫青杀李嫣,刘彻大怒问其因,卫青平静的说:“皇上,李夫人不是陈皇后!” 刘彻无语 可见刘彻真正爱的女人只是阿娇
汉武帝人物介绍,汉武帝的继承人是谁家庭状况 陈皇后(陈阿娇),父堂邑侯陈午,母刘嫖既馆陶大长公主,“金屋藏娇”的典故由来,后被废黜。 卫皇后(卫子夫),后亦被废黜。生刘据(戾太子)、卫长公主(当利公主)、阳石公主,诸邑公主。王夫人,生齐怀王刘闳。李姬,生盖长公主(鄂邑长公主)、刘旦(燕刺王)、刘胥(广陵厉王)。李夫人, 追封为孝武皇后,李延年的妹妹, 生刘髆(昌邑哀王)。尹夫人(尹婕妤)邢夫人(邢娙娥)赵婕妤(勾弋夫人), 生汉昭帝刘弗陵。某氏,生夷安公主。
汉武帝与谁合葬 汉武帝是谥号吗汉武帝刘彻,谥号孝武帝,“武”意思是“威强睿德”生于公元前一五六年,卒于公元前八七年公元前一五○年立为太子,公元前一四○年辛丑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病故于出巡途中,享年六十九岁,葬于葬于陕西省西安咸阳县,称茂陵
排列。汉武帝,汉武帝,汉光武帝,汉景帝,汉高祖汉高祖 汉文帝 汉景帝 汉武帝 汉光武
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古代礼乐 文化 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古代礼乐文化简介
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明特征,通过制礼作乐,利用“礼”教与“乐”教,形成一套完善的礼乐制度,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对后来历代都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 。
礼乐是指礼节和音乐。古代帝王常用兴礼乐为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2] 。
礼
原本是古人事神祈福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在这种仪式上,献祭、颂神、祈福的各项活动都按照一定的规程进行。西周初年,经过周公等人的改造,礼便从宗教的制度转换成了基本的社会典章制度,规定着贵族社会生活和国家 政治 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便是 历史 上著名的周公“制礼作乐”。据《仪礼》记载,周初的礼,内容有十七项,包括士冠礼、婚礼、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聘礼、朝觐礼、丧礼、祭礼、凶礼、军礼(行军,出征)、宾礼等。[1]
乐
原本是一种辅助性的原始宗教仪式,是古人将“颂神娱神”的愿望以舞和乐的形式“送达天听”的手段。周初,经过周公等人的改造,乐便成了人们在宗庙中,在族长乡里之间,在父子长幼闺门之内等等社交场合沟通情感的基本方式,其目的,就在于通过唤起血缘亲情,增进社会成员之间的亲近感,从而化解因为礼的等级化、秩序化而引起的种种对立感和心理矛盾。荀子把乐的这种功能恰当地称之为“和”。[1]
古代礼乐文化释义
礼乐文明是指“周公之典”。《尚书》曰:“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候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制作的礼乐是处理等级社会上下贵浅之间的人际关系的伦理规范[2] 。
礼的本质是差异,也就是说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
2008名演员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击缶而歌
亲与疏的各种人之间,必须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绝对不可混肴。这种有差异的秩序叫“礼”,不可僭越。所以孔子曰:“非礼忽视,非礼忽听,非礼忽言,非礼忽动”。但是社会只讲差异,不讲大同,社会就不会和谐。因而周公“制礼”的同时又“作乐"乐讲和同,乐当然是指音乐,但已超越了音乐,以音乐激起人们相同的共鸣的喜怒哀乐的情绪[2] 。
礼和乐不可偏废,“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礼乐文明是国家和谐的基础。春秋鲁人孔丘发扬了儒行。其所谓儒,其有不灰心丧志,不得意忘形,有上尊下慈的美德。无怪乎孔子对礼乐崩溃时,发出如此的感叹:“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一生所致力追求的理想就是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2] 。
孔子招受学生开经讲学,整理《诗》·《书》·《易》·《礼》·《乐》·《春秋》。他死后,他的学生把的他言行整理成《论语》。上述著作构成儒家博大精深的政治伦理体系。孔子主张“仁爱”,“克己复礼为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节用爱人,伺使民于时",是对执政的要求。在孔子看来,仁是礼的基础,礼是贵浅有序,乐是对礼的调度。礼乐不僭越,就会形成和谐社会。所以,一个有文化的人要以“格物·致远·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 ”作为最高理想[2] 。
古代礼乐文化要义
礼之所以合理,正如孔子所说,“礼缘人情而作”,它是基于人情而制定的。儒家从人本主义出发,提出治理人民的前提是尊重人性。只有充分注意到人民的好恶之情,社会才能长治久安。但是,这并不等于说人性可以不受制约,可以纵情放任,那样无异于将人类等同于 动物 。人的好恶之情的缺乏或者过度,同样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只有 健康 的情感,是社会和谐、进步的保证。人的情感应该与天道(大 自然 )一样,处在阴阳和谐的“至中”境界。但是人性不能自发企及于至中之地,因此需要礼(各种仪式节文)来引导人性,使之合于天道,这是儒家礼治主义的根本要旨之所在[4] 。
中华礼乐文明
礼乐的表达需要有一定的形式,玉帛荐献、进退揖让;黄钟大吕、干戚羽旄是礼乐之美,但是欣赏盛美的仪式并不只是为了满足耳目之欢,更重要的是要体会礼乐文明引领人向善的本义。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礼记・乐记》说:“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这些论述旨在说明,礼乐文明美的形式是为了表达善的内容,而其中美是次要的,善才是主要的。孔子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在这里,他就是把仁爱作为礼乐引领人向善的一个目标提出来的。因此,认识礼乐文明,重要的在于把握其中的要义[6] 。
礼
礼乐文明中“礼”的要义有数端。其一,“礼”是人性的基础。《礼记・曲礼》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把“礼”作为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所以“礼”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其二,“礼”的重要作用在于规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维护了社会的秩序和正义。其三,“礼”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其四,通过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论语・学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既强调了“和为贵”的愿望,又指出“和”不能单纯为和而和,不能是无原则的和,这个原则就是守礼。在彼此遵守社会秩序的情况下达到和谐,才是最美的境界[6] 。
乐
礼乐文明中“乐”的要义也有数端。其一,“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礼记・乐记》曰:“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和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故乐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纪,人情所不能免也。”指出“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其二,“乐”注重有秩序的协调。《乐记》说:“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懘(chì)之音矣。”其用五音比喻各种人物,说明要有序协调,才能奏出和谐之乐。其三,“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乐记》曰:“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易直子谅之心生则乐,乐则安,安则久。”《孝经》也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即乐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乐安宁,生命长久之功。因此,孔子要求人们要听雅乐,远*音[6]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礼记・乐记》)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乐记》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是说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次序。然而,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在远古传统中,“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到了周代,礼、乐虽各有制度,但是“乐”毕竟仍是礼制的一个方面,“乐”的“和”也是为实现“礼”而辅助、服从于“礼”的。《乐记》说人受外物的引诱会丧失天性,产生贪婪、残暴、欺诈等邪念,于是先王制礼乐,用以调节人心。“礼节民心,乐和民声”,就是用“乐”之“和”,弥合“礼”之分所造成的心理差距。孔子等儒家常将“礼”、“乐”相提并论,就是因二者之结合,能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6] 。
二者关系的认识。“乐者为同,礼者为异。”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本质上是相通的。《乐记・乐论》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礼乐在儒家的体系中得到规范。礼”先“乐”后,礼是乐的基础,乐为礼定,乐为礼用。不仅选用乐,要按礼的规定,评价乐,也要以礼为标准。礼和乐不可偏废,礼乐不潜越,平衡与调和,就会形成和谐社会“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礼是贵贱有序,乐是对礼的调度[4] 。
礼乐思想的升华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对周朝礼乐制度的欣赏与留恋溢于言表,但并不是袋周礼作为不可变化的教条来崇拜、遵守。当时孔子所面临的客观社会的形势是:一方面作为国家典章、制度、仪式的礼乐遭到破坏;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国家、社会又不能没有一定的礼乐典章制度,否则人们就无所遵循。这就需要对旧的礼乐典章制度加以改造,寻求新的理论根据和心性道德的支撑,于是孔子担负了这个时代的任务,对礼乐作出新的解释和理解。“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在这里,仁是统领礼乐的灵魂,他把仁爱作为礼乐引领人向善的一个目标提出来的,用“仁”的理念来调适自我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孔子把礼乐制度这种外在的形式与主体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和行为的仁、不仁直接联系起来,不仁的人是不能正确对待礼乐典章制度或遵守礼乐典章制度的,只有具有道德理性自觉的仁人,其行为才能自觉地遵守礼乐或合乎礼乐制度。个体应该注重约束自己,加强自我道德修养,成为具有道德理性的仁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仁便成为礼乐制度的本质义蕴,这是孔子对于礼乐制度这种外在形式、仪式的后面所以然的追根究底,是对于礼乐典章制度理论基础的寻求,亦是对传统礼乐制度的新诊释
周朝时有记载的就有80多种,仅《诗经》中提到的乐器就有29种之多,周朝以制作乐器的材料的不同而进行分类,按照这种方法乐器被分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亦称八音。
金乐居八音之首
单纯从乐器发展史来说,最早出现的乐器应该是石乐,可为什么金乐在周朝却高居八音之首呢?
我们所讲的金乐,最有名的代表乐器就是钟。钟能代表金乐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这还得从商周两朝音乐的区别及周朝的礼乐制度说起。
周人玩音乐与商人玩音乐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周礼》对此曾有详细比较:“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而“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商朝时,人们对自然认识不足而敬畏鬼神,有全职的巫师负责人与神之间的沟通,商朝的巫师的工作职能就是“娱神”与“媚神”,换句话说就是让鬼神们高兴快乐心情愉悦以便让它们施福人间。所以商朝巫师的工作更像是一台演唱会的总导演,人们在巫师的带领下一起“娱神”和“媚神”,每个人都手拿两根牛鞭跟着音乐的节拍起舞。所以在甲骨文中,“巫”与“舞”其实就是同一个字,其字形就是一个人手拿两根牛鞭跳舞的样子。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商朝的音乐是一种歌舞结合的艺术,一种真正的万民同乐,算是一项公益活动。而到周朝,音乐的功能与目的已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周朝由于农业的发达,人们对自然的敬畏感消失了许多,而富起来的少数统治者已经不满足于与民同乐,于是他们制定了非常严格的“礼乐”制度。而在当时所有乐器当中,钟由于是用金属冶炼而成的,属于当时的高科技产品,钟的生产从来都是“限量版”的,因此钟逐渐成为统治阶层所独享的乐器。
为此周朝的礼乐制度当中,就特意为钟量身定做了一套制度——悬。在周朝什么人听什么级别的音乐,那都是有严格规定的:宫悬,即四面都挂上编钟,此为王之特权;次之,为轩悬,即三面挂上编钟,这是赐给诸侯们的;再次为判悬,即二面挂上编钟,这是赐给大夫们享用的;特悬即一面挂上编钟,这则是给士所享用的。平民百姓根本就没有资格享受高级音乐。
所以现在我们形容人们过着富贵的生活时,往往都喜欢用“钟鸣鼎食”这个成语。
最重要的礼器:鼎
周朝建立了庞大的音乐教育机构。据《周礼》记载,当时在国家音乐学校学习的可以考证的人数达到1463人,在“大司乐”的领导下,向贵族子弟们传授乐德、乐语与乐舞。所以在周朝的音乐都是雅乐,只有有身份的人会有学习的资格。
周朝的音乐已经成为一种等级森严的音乐,统治者将统治和约束人行为规范的“礼”与娱人耳目而又能移风易俗的“乐”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乐统同,礼辩异”的周朝礼乐制度。周朝的统治者还规定了老百姓能听什么音乐而不能听什么音乐。
周朝的文字被后人称之为钟鼎文。这是因为周朝最重要的礼器是鼎,周朝的重要的乐器是钟,统治者喜欢把一些国家大事与重大事件或铸或刻在钟与鼎上面,他们相信当有人敲起钟声时,那些歌功颂德的文字也会随着音乐而飘向四方。
齐鲁文化·礼乐之邦·“尊尊而亲亲”
鲁国与齐国文化上的不同,在他们的始封之君时已经肇端。《史记·鲁周公世家》说:“鲁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鲁,三年而后报政周公,周公曰:‘何迟也’伯禽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太公亦封于齐,五月而报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简其君臣礼,从其俗为也。’”《汉书·地理志》也记载说:“昔太公始封,周公问何以治齐,太公曰:‘举贤而上功。’……周公始封,太公问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而亲亲。’”伯禽封鲁时,年富力强,精力充沛,而太公时已年迈,虽经验丰富却精力不济,又加之两国的外部环境也不一样,因而对当地礼俗就有了变革与因循的区别。
伯禽对当地礼俗的变革自然包括多方面的内容。鲁国的统治者自以周人为主,在他们中间,互相联络的纽带便是周族的宗法感情,所以鲁国以“尊尊而亲亲”作为治国的重要方针。伯禽一支作为征服者到鲁地后,以他为首的周族人便是鲁国的最高统治阶层。伯禽至鲁时,周王室分之以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让他们率领大宗、集合小宗,统治部下的奴隶,来服从周公法制,归附于鲁的统治。周人、殷人之外,便是当地的奄人土著。无论周人、殷人,还是当地原有居民,他们可能还都基本保持着原来的氏族组织。自然,这些人也分成了不同的等级,诸如“臣妾”、“仆庸”、“丑类”等身份名目不同的人,都是处在社会最下层的奴隶。鲁国要号召这些人各安其位,保持稳定有序,“尊尊而亲亲”便是一面很好的旗帜。
尊尊是尊敬身份、地位尊贵的人,亲亲是亲爱与自己血缘亲近的人。《礼记·大传》注曰:“亲亲,父母为首;尊尊,君为首。”在氏族血缘关系的社会组织里,讲究亲亲,便能起到和睦宗族的作用,在这个前提下,人人都能尊尊,尊崇君,尊崇国中官僚,尊崇贵族,社会的安定便不难取得。
在宗法制度下,“尊尊”和“亲亲”是两条根本的原则,也是周礼的基本要求。《礼记·曲礼上》说:“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哀公问》也说:“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顾颉刚先生认为:“《礼记》各篇都是出于儒家之手,儒家师法孔子,保存宗法,以鲁国为中心,所以《礼记》所说的足以代表鲁人的思想”(见《由“丞”、“报”等婚姻方式看社会制度的变迁》,《文史》第十五辑)。由《礼记》所说亦可见鲁人对“尊尊而亲亲”原则的深刻理解。
由于“尊尊”,鲁国社会一直比较安定。《礼记·明堂位》说,鲁国“君臣未尝相弑也,礼乐、刑法,政俗未尝相变也。天下以为有道之国,是故,天下资礼乐焉。”对此,我们自不能进行绝对的理解。清人认为,《礼记》中的“《明堂位》一篇,多出鲁儒之附会,然其言固亦有本”(郭嵩焘:《礼记质疑》卷十四)。诚然,为了争权夺位,鲁国也发生过类似兄弟骨肉相残的事件,但比之其他诸侯国,鲁国的情况要好得多,尤其春秋中期以后更是如此。昭公后期,鲁君与季氏矛盾激化,但季氏对昭公本人的尊敬却始终如一。昭公出走国外后,他还谋求昭公回国,并“事君如君在”。在礼崩乐坏的历史时期,鲁人仍然高倡事君、尊君之论,如立言垂世的臧文仲便教季孙行父“事君之礼”,说:“见有礼于其君者,事之,如孝子之养父母也;见无礼于其君者,诛之,如鹰鹯之逐鸟雀也”(《左传》文公十八年)。此可谓典型的尊君之论。作为鲁臣,臧文仲本人也尽职尽力恤民之患,在他看来,“在上不恤下,居官而惰,非事君也”(《国语·鲁语上》)。后来的大思想家孔子也强调忠君尊王,维护纲常名份,主张“事君尽礼”,“事君以忠”(《论语·八佾》),“事君能致其身”(《论语·学而》)。
如果说“尊尊”使鲁君受到普遍敬重,给鲁国带来了政治稳定的话,同为周礼要义的“亲亲”原则却在客观上导致了公室的衰微。由于“亲亲”观念深入人心,他们好像十分相信“非吾族类;其心必异”(《左传》成公四年)的古训,使掌握鲁国大权的卿族一直限定在“伯禽之后”的范围内,异姓家族均被排斥在政权之外,致其统治集团缺乏勃勃生机。也是“亲亲”的缘故,鲁国卿族还总是不绝后嗣。鲁卿在位时,不论其行为怎样越轨,对他的宗族影响并不大,即使像庆父和东门襄仲这样给公室带来了极大危害的人,除了他们本人得到应有惩处外,其宗族并没受到什么牵连,他们依然在鲁国享受高官厚禄,保留封邑,不绝其祀。这样,卿族一旦有了势力,便在鲁国站稳了脚跟,权力无限制地继续发展,终于使公室形成尾大不掉,出现了公室衰微而大夫专政的结局。
在与其他诸侯国的交往中,鲁国也有亲近同姓的倾向。清人高士奇说:“春秋时,鲁于列国邦交,自齐、晋两大国外,惟宋、卫最亲”(《左传纪事本末》卷六)。然而,在对待各国的态度上,鲁人似乎又不尽相同。鲁与晋、卫乃兄弟之国,与齐、宋则是婚姻之国。与对待齐、宋相比,鲁人在与晋、卫交往中态度要温和得多。齐国在桓公时强盛,由于他们“遵旧典,守信义”,鲁国甚至成了齐的可靠同盟;而桓公霸业结束不久,鲁僖公即背叛了齐国;当晋文称霸后,鲁国便依晋抗齐了。以后,鲁对齐国叛服无常,而鲁之于晋却“职贡不乏,玩好时至,公卿大夫,相继于朝,史不绝书,府无虚日”(《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始终服膺晋国。
鲁对小国亦是如此。由于鲁秉周礼,不少小国亲睦而来服。在这些小国中,曹、滕与鲁为同姓兄弟,邾、莒、薛、杞为异姓。故曹太子朝鲁,鲁以上卿相宾;滕、薛争长,鲁长滕侯。杞、邾频频朝鲁,然杞侯来朝,以不敬见讨;邾、莒虽皆鲁之近邻,但却为鲁国世怨。
周室陵夷之后,鲁是周室的影子。鲁在不遑奔走列强之时已无暇朝王;而另一方面,鲁公室与周王室同宗共亲,君统、宗统合而为一,此时,“尊尊”之义既失,而“亲亲”之义尚在,正如成王称周公为“叔父”一样,襄王派使者于僖公二十四年赴鲁告难时,亦称僖公为“叔父”,王室殷勤于鲁,或因其辈份低鲁使然。这时期,齐、楚、吴等国都曾向鲁献捷、遗俘,而周朝的定制却是:“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四夷,中国则否。诸侯不相遗俘。”鲁有如此地位,春秋以来却国势日弱,与其不能修好异姓近邦不无关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