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张光北的励志人生,和他生命中痴爱的一个重要女人

演员张光北的励志人生,和他生命中痴爱的一个重要女人,第1张

文/1号唠嗑员

最近,热播剧《山河月明》云集了众多实力派老戏骨。

其中,老戏骨张光北则出人意料地饰演了北元将领王保保一角。

作为一个实力派老戏骨,张光北塑造了诸多经典角色。

《三国演义》中的吕布,《亮剑》中的楚云飞等等。

张光北除了在演艺事业上低调敬业,生活中的他更是一个完美好男人。

他为人仗义又孝顺,最主要的是对妻子一心一意,成了一个被人称赞的好男人。

他和妻子陈炜的爱情故事堪称演艺圈的一段佳话,结婚至今成了模范夫妻。

张光北的童年生活并不幸福,而且充满了辛酸和励志。

1959年,张光北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家庭,家里有5个孩子,他排行老幺。

因为家里孩子多,所以日常开销也非常大,日子一直过得很拮据。

除此之外,母亲在40岁时生下的张光北,身体一直很不好,也没法正常工作。

所以,一家人只能靠父亲每月80元的工资养活,日子捉襟见肘。

虽然家庭并不富裕,但一家人和睦美满,孩子们也都懂事听话。

父亲是一个坚强能干的人,赚钱养活孩子,照顾生病的妻子。

张光北自小也特别懂事,而且很有艺术天赋,12岁那年就参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年合唱团。

因为特别喜欢音乐,张光北还幻想着自己能够有一个手风琴。

父母虽然知道张光北的心愿,但家里的条件根本买不起手风琴。

重病在床的母亲很看重这件事,她不想耽误了儿子,并称自己去世后,用丧葬费给张光北买手风琴。

殊不知,母亲很快就因病离开了人世。

那一年,张光北13岁,永远失去了疼爱他的母亲。

母亲去世后,一家人悲痛不已,给这个原本不富裕的家庭增添了更多的悲伤。

之后,父亲凑钱给张光北买了一个手风琴,他开始拼命练习。

母亲的早逝,也让张光北变得更加懂事和勤奋,他立志要出人头地,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张光北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年合唱团时,就一直是一个很有潜质和志气的好孩子。

到了17岁那年,张光北进入了北海舰队,在部队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岁月,也磨炼了自己的意志。

在此期间,张光北的父亲再婚,生活也不再那么孤独,儿女们也渐渐放下了心。

退役后,张光北有了想当演员的想法,并且顺利考上了北京**学院表演培训班。

两年后,张光北又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正式开启了自己的艺术生涯。

那一年,张光北23岁,人生轨迹发生了转变。

到了中戏后,张光北和倪大红、何政军等人成了同班同学。

张光北在中戏时人缘很好,而且勤奋好学,所以成绩也一直非常优异。

到了大三那年,张光北就被谢晋导演相中,让他参演了**《芙蓉镇》,饰演了黎满庚一角。

从那以后,张光北正式踏入了演艺行业,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事业上有了起色,张光北的爱情也得到了上天的眷顾,让他遇到了人生所爱。

在大学期间,张光北一直没有遇到让自己心动的女生,直到陈炜的出现让他坠入爱河。

陈炜是南京姑娘,小的时候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加入过南京小红花艺术团。

1985年,陈炜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和同学巩俐、史可、伍宇娟、金莉莉并称为中戏的“五朵金花”。

陈炜虽然和张光北同在中央戏剧学院,但两人并不是同一届学生,所以很少有交集。

然而,缘分就是如此的奇妙,张光北在一场迎新晚会上邂逅了陈炜。

陈炜刚进入中央戏剧学院的时候,已经读大四的张光北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担任学生会主席和团委书记。

在迎新晚会上,张光北直接感慨地说了一句:“85级的女生们太漂亮了。”

而在这些漂亮的女生当中,张光北将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五朵金花”之一的陈炜。

张光北对陈炜一见钟情,于是主动邀请她跳舞,两人因此相识,产生了一段美好的姻缘。

为了追求陈炜,张光北尽力展现自己的魅力和柔情,也对陈炜照顾有加。

张光北经常会写信给陈炜,对其嘘寒问暖,两人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亲密。

而陈炜也觉得张光北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而且细心温柔,所以也渐渐动了心。

张光北毕业后去了北影厂工作,经常忙于拍戏,两人见面的次数也越来越少。

不过,虽然见面次数少了,但彼此一直没有变心,经常书信往来。

1987年,张光北在《两宫皇太后》中,饰演了恭亲王奕忻,获得了百花奖最佳男演员提名。

在演艺圈崭露头角后,张光北也没有变心,一直爱慕着陈炜。

而陈炜在学校里也拒绝了很多人的追求,一直将心里的位置留给张光北。

为了表达自己的心意,陈炜亲自织了一件毛衣送给了张光北,两人的恋情悄悄开始。

1989年,陈炜从中戏毕业,和张光北合作出演了**《蓝衫女匪》,饰演了女主蓝宝珠。

值得一提的是,陈炜也把自己的荧幕初吻交给了张光北,两人的恋情让人羡慕。

1989年10月,两人拍完了**《蓝衫女匪》后就结了婚,情投意合的两人正式结为了夫妻。

张光北为了筹备婚礼,还拼命拍戏攒了一万块钱,做了一些家具,为了陈炜办了一个婚礼。

结婚那天,两人幸福美满,很多同学纷纷前来祝福他们,见证了他们的美好爱情。

结婚后,两人一起努力拍戏,为了事业相互鼓励和扶持,携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1993年,已经在演艺圈有了名气的陈炜,生下了女儿张思乐,如愿当上了母亲。

那一年,张光北的事业也迎来了巨大的转折,参演了电视剧《三国演义》。

他在剧中饰演了“吕布”一角,开始走红全国,成了一名家喻户晓的演员。

陈炜虽然有了女儿,但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演艺事业,相继拍摄了一些影视作品。

和张光北合作出演了《与你同住》,并且获得了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提名;

在《慈禧西行》中,饰演了隆裕皇后;

在《青春之歌》中饰演了林道静等等。

张光北凭借“吕布”一角成名后,并没有骄傲自满,而是不骄不躁地低调拍戏。

随着两人事业渐渐稳定,张光北和陈炜买了一个房子,把女儿和父母接过来一起居住。

事业上有了一些成就后,张光北也开始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家庭。

父亲去世后,张光北继续孝顺继母,将其当作自己的亲生母亲一样对待。

张光北的孝顺也让继母铭记在心,感慨万千。

她说:“这年头,还有哪个孩子能对继母做到这份上,张北光就做到了,这孩子对我是真好。”

对于孝顺继母这件事,张光北这样说:

“作为孩子,孝顺父母就是应该的,继母也是母,我们做这一切就是为了让老头老太太高高兴兴的。”

2010年,张光北还成为了第四届十大孝子,即是孝子也是贤夫。

有情有义的张光北,在2005年迎来了演艺事业的高峰。

那一年,张光北和李幼斌、何政军等人合作,出演了电视剧《亮剑》。

电视剧播出后红遍大江南北,张光北也凭借楚云飞一角而大红,此后片约不断。

如今,张光北和妻子陈炜已经结婚33年,没有出现过任何绯闻,成了演艺圈的模范夫妻。

有一次,陈炜觉得张光北拍吻戏太投入,于是张光北再也不敢接拍吻戏和亲密戏。

在生活中,张光北也是一个极其宠爱妻子的人,将财产交给妻子管理,两人很少吵架。

如今,已经63岁的张光北依旧坚持拍戏,也活成了一个低调朴素的好演员。

  相声,中国北方曲种。以语言为主要表演手段的一种喜剧性曲艺艺术。含有相声艺术因素的文学形式,可以追溯到先秦时的俳优,后来经过复杂曲折的发展历程,吸收了众多的艺术营养,如魏晋时的笑语、唐代参军戏以及宋金杂剧里滑稽含讽的表演等,明代称为“象声”的隔壁戏和笑话艺术的普及,都孕育了相声的诞生。至于兼备说、学、逗、唱艺术形式的相声形成于何时 ,已难以确考 ,但至迟不晚于18世纪中叶(清乾隆时期)。

  相声最初流行于北京和天津地区,以后逐渐遍布大江南北,成为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艺术。 相声的特点是寓庄于谐,即运用轻松诙谐的形式表现严肃的主题。它的特殊表现手段“包袱”,是根据促使人们发笑的心理作用和艺术手法而组织起来的笑料。讽刺是相声的主要艺术功能,既可以揭露鞭挞腐朽的事物,也可以讽刺人们的落后现象,亦能歌颂真善美。所以,干预生活,评议时政是相声的优良传统。1949年后,成立了北京相声改革小组,剔除传统相声的不健康成分,使语言更加净化,更好地发挥它幽默多变、含蓄精练、朴实高尚、明快犀利的艺术特长。相声表演方式分单口、对口 、群口3种 ,这几种艺术形式具体运用时可以时有交叉。一段相声,由“垫话儿”、“瓢把儿”、“活”、“底”几个部分组成,即是常见的一人逗哏、一人捧哏的表演。相声登上舞台后,作为并不固定即兴表演的“垫话儿”已不多使用,于是“瓢把儿”成了引子;“活”才是一段相声的主要内容;“底”则是用以结束全段表演的“包袱”。

  现存传统相声约300余段,其中,单口如《连升三级》、《糊涂县官》等,对口如《改行》、《歪批三国》、《戏剧杂谈》等,群活如《扒马挂》、《四字联音》等,都是脍炙人口的精品,至今仍盛演不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又创作了一些新段子,如《夜行记》、《买猴儿》等,更获得人们的喜爱。在相声艺术的发展中,朱绍文、李德锡、焦德海、张寿臣、马三立、侯宝林等,都作出了突出贡献。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相声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又坎坷的时期,期间既出现了《假大空》这样轰动全国的力作,也相继在马季等人的带动下涌现出杨振华、王志涛、姜昆、李金斗以及更为年轻的牛群、冯巩等相声奇才,他们在继承相声本体优长的同时,结合各自之长对相声的发展做出了不同方向和效果的探索。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脱胎于戏剧的小品作为一种适合大众口味的艺术形式在屏幕及舞台上“抢”走了相声的风光,加上赵本山、黄宏、巩汉林、潘长江这些原本属于相声界或曲艺界的明星们相继“跳槽”从事小品创作和表演,致使相声的创作出现萎缩甚至停滞的状况,甚至,坚持在相声阵营中的侯耀文、牛群、冯巩等人的作品也或多或少地被小品同化。

  新世纪伊始,相声界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业和开拓,其结果无疑会对相声将来的走势起决定性的作用。

得益于后世很多相关影视作品的宣传,和珅这个清朝有名的贪官,在我们民间的知名度还是相当高的!虽然在那些电视剧当中,和珅和大人风光无限,享尽荣华富贵,皇家恩宠。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和珅本人确实很有能力,他本人情商较高,口才了得,除了贪污,很有手段,哄乾隆皇帝开心也是他的一个很值得夸耀的本事。

然而和珅也是悲剧的,虽然乾隆皇帝从始至终都对和珅很不错,但在乾隆皇帝驾崩以后仅仅15天,嘉庆皇帝就迫不及待地宣布和珅的各项罪恶,直接将这个曾经和自己一起站在乾隆旁边的清朝重臣拿下。在随后进行的抄家行动当中,和珅的家里被嘉庆皇帝指派的大臣,搜出了数量多到让人瞠目结舌的财富。

这些难以估量的财富,让民间一直流传着“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样的传言。由此可见和珅的家里存放着海量的财富,甚至让嘉庆皇帝都有一些惊讶。那么在和珅家搜出的这些财物,最后是被嘉庆皇帝如何处理,就很让人遐想。

金银等实物财产罚没充公给了嘉庆皇帝

嘉庆皇帝通过将和珅抄家,得到了海量的财物。在这其中数量最多的,就是流通在当时清朝市场上的金银了。根据清朝的相关制度,对犯罪官员的财产等有价值类物品,是按照“以备公事赏赉之用”的形式处理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所有罚没的金银等财物,会直接运输到皇帝本人的小金库内,作为以后赏赐、花销之用。

所以在和珅家罚没的上亿两两白银和同样数量不菲的黄金,最终的结局就是进入嘉庆皇帝的小金库。那么民间所传言的“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这句话,也是挺有道理的。当然,在这其中有部分经营是否会被抄家的官员所贪污,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按照清朝中期官员的职业操守来看,这种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被搜出来的字画、珠宝古玩等处理方法不一

由于和珅本人为了投乾隆皇帝所好,钻研过书法艺术,在文学方面,他的造诣也相当高。在乾隆皇帝精力还算不错的时候,经常与和珅坐在一起吟诗作对。在这些方面,和珅与乾隆皇帝之间反倒像一对志趣相同的好朋友。所以基于和珅较高的文学素养,在他的家中同样发现了数量较多,价值很高的珍贵古玩字画。

对于这些难以估计价值的财物,在当时的清朝,被从罪臣家中罚没以后,一般也都是直接归皇帝所有。虽然在我们这些普通人看来,直接将这些字画,古玩之类的在市场上出售,折现成银两比较好。但是对于清朝中后期的君主而言,将这些珍贵古玩字画留给自己的子孙后代,反而是一件比较正常的事情。由于很难找到和珅抄家以后,这批古玩字画下落的记载。所以只能按照惯例推测,这些财物都被嘉庆皇帝笑纳了。

和珅的房产被赏赐给了皇亲国戚

和珅那座占地面积极广,装修极其奢华的房子,嘉庆皇帝倒是没有要。毕竟作为当时紫禁城主人,不管是在房屋面积还是装修的富贵的程度上,嘉庆皇帝都不像是很缺房子的人。而当时身处京城的满朝文武,皇亲国戚,还是有人缺房子的。

于是和珅的那座豪华住宅很快就有了新主人,在1851年恭亲王奕欣在嘉庆皇帝的赏赐下正式入驻这座府邸。这个赏赐不可谓不丰厚,因为这座房子不管是吓死人的占地面积,还是里面的亭台楼阁,都无不彰显着这座宅子的无限风光和贵气十足!是啊,在京城黄金地段,占据了这么大的地方,没点底子物业费都交不起呢!

结语:其实和珅和吵架以后除了上述财物,还有被牵连的家人也被算作财物被批量处理了。但是很显然,除了和珅的大儿子以及和两个女儿因为和皇家结亲,而免遭处罚之外,其他的家属命运不会太好。男子流放千里,女子成为官府奴仆可能就是比较好的结局了。

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曾经在得势之时,肆意打击迫害政敌的和珅,何曾想过自己被逼自杀,财产充公,家人也横遭厄运的结局呢?

一、咸丰最后想玩一把权力制衡,却没有玩好

咸丰十一年,即一八六一年的六月中旬。咸丰昏倒了,这次严重的晕倒让他在床上躺了十来天,醒来不久,一个月后的七月十六日晚饭后又再次晕倒,两次晕倒让咸丰明白,他这个真龙天子在凡间最后的日子到了,醒来后他立刻召集大臣们托付后事。此时咸丰的精神很好,意识也非常清晰,也许是事情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让他以坚强的毅力打起精神,他一批一批的接见朝臣,一直忙到深夜,下了两道重要谕旨:

一是立那拉氏所生的儿子载淳为皇太子,二是以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大臣肃顺、兵部侍郎穆荫、吏部左侍郎匡源、右侍郎杜翰、太仆寺少卿焦祐瀛、额附景寿等八大臣辅佐太子,要八大臣“尽心抚弼,赞襄一切政务。”

但是咸丰给八大臣赞襄政务的谕旨,有个漏洞。

亲写遗嘱遗命,但是咸丰帝“谕以不能执笔,著写来述旨。因此谕旨上有“承写”字样,乃是肃顺等人受咸丰之命代写谕旨,再经咸丰帝认可。这为后来两宫的政变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两道谕旨,使得咸丰之后大清新的国家权力结构成立,这个权力结构就是:皇太子在八大臣辅佐下行使权力。但是皇太子才六岁,因此八大臣成了权力的实际行使者。

这样的安排非常简单明确,但是没有了钮祜禄氏和那拉氏两人的烤火费。

可是咸丰又在两道谕旨之外,专门给皇后钮祜禄氏和那拉氏做了特别的安排,赐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一枚,又给皇太子载淳“同道堂”

印一枚,皇太子的这枚印由那拉氏掌管,今后皇帝谕旨,起首盖“御赏”印,结尾处盖“同道堂”印,只有两枚印同时盖上时,谕旨方才生效,否则便是无效。给皇太子和八大臣颁布谕旨的第二天,咸丰向八大臣和热河诸臣公开宣布了这两枚印章的功效和拥有者。

咸丰这么做,无疑是对八大臣说,你们是老大,你们说了算。可是还没等八大臣笑出声来,就跟着来了第二句,你们要行使权力还必须通过皇后钮祜禄氏和那拉氏。这让八大臣心里“咯噔”一下。

一切安排完毕,咸丰便“殡天”了。之后,那拉氏的儿子载淳接位皇帝,钮祜禄氏尊号“母后皇太后”,那拉氏尊号“圣母皇太后”,之所以以钮祜禄氏为母后,是因为钮祜禄氏为嫡,而那拉氏为庶。

不知何时起,那拉氏的行政能力已经超出咸丰。咸丰常常在背后发牢骚,对钮祜禄氏说那拉氏“机诈”,对肃顺说那拉氏“擅权”,结果,敦厚的钮祜禄氏还不太计较,肃顺则对那拉氏的厌恶之心大起,与那拉氏势同水火。

咸丰之后的双方,各种主客观原因决定了那拉氏和八大臣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且不说那拉氏具有的皇太后身份和她本人对政事的敏感,就因为和八大臣之首肃顺的恶劣关系,为了自己孤儿寡母的生存,她也一定会朝着负面想:要是肃顺掌了权,我就完蛋了。而八大臣方面,做为咸丰钦定的托孤大臣,尤其对权力渴望又敢干的****肃顺,也同样要揽权。

可是,还有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们,以自己对中华千年兴衰历史的理解,认为老六奕䜣才是中流砥柱,他们认为低调的奕䜣更能处理好这个国家的内外关系,因此理所当然的认为应该奕䜣辅政,可是结果奕䜣偏偏被排斥出权力中枢,他们感到不解和不平,甚至一度认为是肃顺一伙假传谕旨。

其实咸丰生前,奕䜣一直想来热河觐见,却因为被咸丰猜忌而未获批准,咸丰死后,奕䜣又想来热河祭奠,又再次为肃顺为首的八大臣所阻。

咸丰想玩权力制衡,可是智商不太够,结果反而增加而且加深了各种矛盾,形势变得错综复杂。

二、慈禧赢得了第一轮的胜利

咸丰死后第二天,钮祜禄氏和那拉氏被尊为皇太后,正式成为两宫,钮祜禄氏为东太后,那拉氏为西太后,而就在这一天,两宫和八大臣之间发生了第一次面对面的严重冲突。

两宫认为,手握印章,两人的权力就在八大臣之上,在一切国家事务上有最终决定权。凡经她们认可的拟旨及同意处理意见的奏疏,都必须交给军机处或内阁议行;凡她们不同意或不满意者,皆不下发。

八大臣认为,两宫不得阅看奏折,皇帝的谕旨由八大臣拟定后,两宫只负责盖章,不得更改也不能随意否决八大臣拟定的谕旨,说白了,两宫手中的印章只是橡皮图章。

双方差距太大,但是僵持四天后,肃顺等人还是退让了,对两宫的意见完全接受,这是双方的第一次较量,以两宫完胜而告终。

两宫争取权力的第一仗虽然获胜,但是并未改变她们在八大臣面前的弱势。肃顺之所以能让步,也是基于这点,他认为两个年龄轻,涉世不深又没有文化的女子,被自己困在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热河,是不可能处理好这个有着广袤国土,四亿人口,官僚系统复杂的庞大帝国的内政和外交的,他甚至还认为,即使将所有权力都交给这两个女人,这两个女人也将无所适从,还会乖乖的匍匐在自己脚下。

但肃顺自负太过,好谋无断。肃顺本人并无多少人格魅力,如同满清大多数的八旗子弟一样,他也乐于享受腐化,他的“杀伐果断”,并非是来自身正行端的理直气壮,而是凭借他爱新觉罗氏的身份。

因此肃顺对两宫的让步,除轻敌之外,不能不说是输给了西太后骨子里的那份强势。

第一回合较量之后,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方面以为两宫已经技穷,可是以西太后为主的两宫却在悄悄谋划着下一步的行动,她们很清醒的认识到,以自己目前的实力无法和八大臣较量,为了让力量的天平翻转,她们瞄向了北京的恭亲王奕䜣集团。如果两宫和奕䜣结合,就可以和肃顺一战。

如果说咸丰离开北京时,奕䜣还是弱小的光杆司令,此时却已经成了一支强大的力量,除了士人的支持,还有军方的力挺,此时大清的军队,除去南方和太平军作战的几支,就是在京畿和英法联军作战的蒙古满洲骑兵,这支军队虽然已经被英法打残,但在英法撤军后,奕䜣开始重新扩充和训练这支军队,将满清名将僧格林沁,胜保等囊括麾下,更亲自过问东三省的军队。

与西太后相反,肃顺并不太重视奕䜣,他认为有了小皇帝载淳这张牌,就可以随心所欲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的计策是先将两宫和载淳稳在热河,让奕䜣“在京办理一切事宜,无庸前赴行在。”隔离两宫和奕䜣两集团,首先击破两宫,大局定后回銮北京,纵使奕䜣有天大的能耐也只能俯首称臣。

可是第一轮的较量后,小皇帝却是被两宫紧紧抓在手中,这就使得肃顺之计成了水中月。

三、联合奕䜣对抗肃顺

虽然两宫有小皇帝这张牌,可是以政治实力来说,还是无法和肃顺抗衡。文化程度不高却非常喜欢看戏和听书的西太后,显示出她对政治天生的悟性,戏里和书中吴蜀联合抗曹的故事,平庸者只图看个热闹,西太后却结合在了实际:眼下来说,我和恭亲王就是吴蜀,肃顺就是曹操。

西太后明白,要和肃顺相抗,须联合北京的奕䜣。

可是两宫身边都是肃顺的亲信,她们既无法和北京的奕䜣发生直接联系,奕䜣也无法主动和她们联系。

而奕䜣已经接到了肃顺发出的“无庸前赴行在”谕令,因此只能呆在家里,什么也做不了。

无法直接联系,就曲线联系。西太后将自己的妹妹叶赫那拉婉贞和妹夫醇亲王奕譞拉进来,通过他们建立与奕䜣的沟通渠道。

醇亲王奕譞是道光的七儿子,也是恭亲王奕䜣的弟弟,他的儿子载湉即后来的光绪帝。奕譞长得和奕䜣很像,性格却比奕䜣更刚强,他坚决站在自己的兄弟和妻姐一边。奕譞将西太后给奕䜣的信以密札方式,在一条不为人知的通道上,经过不少于六人的手依次层层传递,最终传递到了北京奕䜣手中,整个过程悄没声息,不露痕迹。

密札传递的成功,证明了八大臣布置的那张看似密不透风的网,其实是千疮百孔。

奕䜣接到西太后密札四日之后就赶到了热河,他直奔灵堂,在周围大臣们愕然的眼皮下唱了一出哭灵计。

奕䜣这一出让八大臣措手不及,却让两宫大喜,她们传出话来:“宣恭亲王觐见。”

恭亲王奕䜣毕竟经历过外交历练,他此时胸有成竹,以退为进的对端华说:“既然要我和我嫂子避嫌,请郑亲王和我一同进见就是。”端华转过脸看肃顺,这时肃顺笑道:“老六,你和你嫂子见面,我们陪着算什么事啊。”肃顺一开口,其他人再也不能说什么,恭亲王展颜一笑,朝两宫房间走来。

奕䜣的到来对两宫无异于雪中送炭,她们向奕䜣尽情释放数日来的压抑和恐惧,绘声绘色的诉说着肃顺、载垣、端华三人的恶行和其他五个大臣的无礼。

三人这次在肃顺等人眼皮底下的约两个小时会面,成形了一个除掉肃顺、载垣、端华三人的统一意见。之所以说是统一意见而不是行动计划,并没有具体的布置和设想,一切都寄希望于奕䜣随后的运筹帷幄。而为了争取奕䜣,慈禧提出了让奕䜣“总理赞襄政务”之职,也就是事成之后由奕䜣取代八大臣。

奕䜣从两宫院子里出来回到灵堂,见肃顺等人的脸上已经没有了之前的倨傲,反而显得恭敬,心知他们起疑,便依旧装得一脸沉痛。

肃顺等人原以为奕䜣和两位太后的见面只是礼节性,没想到却见了两个小时,心里不踏实,他们很担心这两派合流,因此对原本看不上的奕䜣也颇忌惮起来,也想从奕䜣的举动上看异样,却不得所以。

几个时辰后,两宫就发出谕旨,即刻准备回銮北京。“回北京”是奕䜣和两宫铲除肃顺计划的第一步,奕䜣郑重叮嘱两宫:“回到北京就好办,否则无从谈起。”而这第一步需要两宫发起。

两宫的谕旨遭到肃顺等人当然的抵制:“京师现在是洋人的天下,我朝并无一兵一卒,加之皇上幼冲,此时回京危险重重,不可贸然行事。”

肃顺等人此时仍将两宫看做不通实事的小女孩,采用吓唬手段,因为他们随咸丰从北京到热河就是一路被吓过来的。但肃顺等并不知道,由于之前和奕䜣的会面,两宫早就知己知彼,因此并不畏惧肃顺的恐吓,她们立刻回复:“

回京是我们的决定,若遇危险,与尔等无干。”肃顺把载垣、端华拉倒一边:“一了百了,在回京的路上把她做了。”

端华、载垣二人不同意,他们认为肃顺对两宫的看法太过危言耸听,肃顺不得要领,无奈的说了一句:“等着后悔吧。”一跺脚,先走了出去。

四、两宫、奕䜣、肃顺三方玩智斗

自两宫回京的谕旨传出后,奕䜣表面上无所事事,暗地却加紧催办回京之事,私下拜访他认为可靠的官员,得到了不少官员效忠的承诺。

肃顺等人也没有闲着,为了争夺回京之后的话语权,除加紧攫取各个实权职位外,还任命了一大批亲信,但是按事先达成的协定,这些人事任免的奏折都必须报两宫,两宫心中有数,为了掩护自己暗度陈仓,便将这些奏折全部予以批准。肃顺等人大为高兴,也更加轻视两宫。

两宫刻意在肃顺面前表现出的幼稚行为,无形中也为奕䜣的活动提供了掩护。奕䜣的私下活动,肃顺其实也有耳闻,可他并不怀疑,他认为这符合老六的本性,见一见多日不见下属和朋友也是人之常情,躲起来不见才是心中有鬼,况且他实在小看两宫和奕䜣,根本想不到两者已经合谋。奕䜣回京前一天又见了两宫一面。

来热河这阵,奕䜣有了破肃顺之计,他并不想直接和肃顺撕破脸,而是授意在北京的大臣周祖培上奏折,提请两宫“垂帘听政”。奕䜣未将此计告知两宫,因为他担心两宫把不住嘴把自己供出来,如果引起了肃顺的警觉,将全盘皆输,为此他特地赶在奏折到达热河之前离开,以时间差来甩掉自己的干系。

周祖培乃是嘉庆二十四年的进士,中举之后便一直在京城为官,历经嘉庆、道光、咸丰三朝,在礼部、工部、刑部、吏部、兵部和户部都任过职,为官经历丰富,学生门人众多,朝中官员们资历鲜有出其右者,咸丰九年任吏部尚书兼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这年,道光中期才冒出来的年轻小字辈肃顺如日中天,竟也官至户部尚书,两人便同案办差,可是肃顺跋扈强势,大权独揽,把周祖培弄成了摆设,只要周祖培想做的事,肃顺就会否决,三朝元老周祖培慢慢的被边缘化。

此时周祖培突然得到奕䜣授意,他知道自己无法置身事外,在两宫、奕䜣和肃顺八大臣之间,唯有选择两宫和奕䜣。

周祖培也是个老奸,他自己并不出面,而是指使门人,山东道监察御史董元醇充当先锋官。董元醇年轻气盛,有奕䜣和老师为后盾,也乐意当这个先锋,便上奏折要两宫在两位亲王辅佐下“垂帘听政”。

西太后见到这份奏折,内心高兴,但拿着奏折仔细观看,发现奏折上没有八大臣的批阅意见,原来八大臣没有签字就直接送上来,心想:这帮老王八蛋在试探我。

八大臣呈上奏折而不做批阅,实际也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来占据主动,给自己留余地;二来也是要看看两宫的意思,借此摸两宫的底。

西太后对东太后说:“我们也不能让他当傻子玩,这份折子,我们放它一下,看看他们的反应,这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两宫将这份奏折压住不发,只当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这样一来,肃顺等人着急了,他们对这份奏折本非常在乎,见奏折呈上去两天还未有动静,不知道两宫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就如坐针毡起来,主动索要奏折。两宫让太监传出话去:“西太后要留着,仔细阅看。”八人没想到西太后会给出这样的理由,好气又好笑。

第三日,西太后感觉到火候差不多了,便召见八大臣,明确表示她们接受董元醇的奏请。肃顺大怒:“我们是襄赞新帝的,没有听命于皇太后的义务,以前让你们翻看奏折亦为多事。” 杜翰更是高声大叫:“臣不能奉命。”

于是,双方开始吵架,八大臣的主要吵架者为载垣、端华、肃顺三人,两宫负责吵架的是西太后一人。在西太后怀中的小皇帝吓得大哭,尿湿了西太后一身。

见把皇帝吓着了,八大臣只得退下,之后又商量了一个办法,他们拟诏书“我朝圣圣相承,向无皇太后垂帘听政之礼”,“该御史必于亲王中另行简派,是何诚心?所奏尤不可行。”呈上去让两宫太后盖印。

八大臣拟的诏书对两宫不利,两宫自然是不盖印,八大臣又上去吵了一架,但是吵架终归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这时候,咸丰留下的漏洞对两宫太后显示出有利的一面,没有两宫的印章,八大臣根本做不了事。

八大臣无奈中用起了乡村老太太撒泼的一套,他们不做事,开始了罢工。

辅政大臣罢工,意味着国家机关停止运转,这对整个国家来说,没有比这个更坏的情况了。八大臣敢这么做,也是有恃无恐,一旦出事,他们会拿“后妃不得干政”的祖训来说事。

两宫有点心虚了,虽然依着西太后的性子还想顶一下,但是东太后是真害怕了,最终还是她们让步,把八大臣拟的诏书盖章下发。

八大臣赢了,每个人心里都非常高兴,他们高兴的倒不是这件事,而是他们找到了对付两宫的办法,只要她们不服从就罢工。

五、奕䜣在北京玩低调

奕䜣回到北京后,立刻见了军方的胜保。

此时清廷的北方精锐都掌握在胜保和僧格林沁二人手中,而且两人正在和太平军和捻军打仗,手中兵权牢牢在握,是一支决定性的力量。

胜保是从前线紧急赶来准备去热河哭灵的,这次专程到北京见了奕䜣。奕䜣向他交代了热河的情况,让他去热河要保持低调,不要太锋芒毕露。胜保到了热河果然恭顺老实,只是哭丧,既不多说话,也不要求见两宫,了解他的人都奇怪,这个胜保怎么一夜间就变成熟了?

如此一位军方重量级人物到了热河,八大臣却并不重视,他们并没有表现出对胜保多么的重视和亲密。

另一位军方重量级人物就是僧格林沁,这是一个只认皇上的人,和肃顺平时就和不来。如此,两位军头都不站在八大臣一边。

奕䜣有军方的支持,心里有了底,他回到北京反而按兵不动了,留守北京的大臣们都想从奕䜣这里得到真实的情况,好让自己可以政治正确,却根本一无所获。这时,批驳董元醇的诏书从热河发到了各地,这让大多数人似乎明白,八大臣胜利了,便开始议论着以八大臣为方向的政治走向。

奕䜣的亲信建议奕䜣团结一下这些大臣们。奕䜣笑道:“毋庸也,垣、顺等方骄,闻此耗,备当益懈,待其既还,执付狱吏可也,安用大声色为哉?”这句话代表了奕䜣的全盘计划,有军队支持,根本用不着其他大臣们的支持,到时候直接抓人。

北京的舆论,已经完全倒向了八大臣,大家准备迎接八大臣回京辅政。

北京的情况也传到了八大臣这里,肃顺心里高兴,看来我们是赢了。八大臣开始拿出“宜将剩勇追穷寇”的气势,再次要将董元醇罢免,两宫不同意。八大臣认为已经找到了对付两宫的手段,又再次祭起罢工大旗,两宫果然认怂,将董元醇发往军前效力。这让肃顺完全相信他们已经彻底制服了两宫。

咸丰皇帝死后,不能马上掌握实权,咸丰皇帝临终时,不仅授权“顾命八大臣”颂襄政务,处理朝政,也是为了控制和平衡肃顺等人的权力。

规定,防止依附权凌主,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各授印章一枚,诏书和上奏章经两枚印章盖章后生效。 

咸丰皇帝的这一安排,实际上是把最高行政权力交给了两宫太后。

咸丰皇帝是贪图享乐的人,所以他把一些朝政事务交给慈禧处理。

慈禧既有处理政务的能力,又对政务有浓厚的兴趣,这虽然减轻了咸丰的负担,但无形中划分了朝臣的一部分权力。

一、自己的胳膊不长肉,怪不得慈禧

咸丰帝留下的8位顾命大臣是辅政的肱骨之臣,而咸丰帝同时留下慈禧和慈安两宫太后两幅御印,留下诏书,军国大事须经两宫太后盖章才能生效。

也就是说,八位顾命大臣和慈禧被赋予咸丰帝同样的政治权力,慈禧找到了一个叫恭亲王奕的宗亲盟友,打破了这个政治平衡,她才得以和八位顾命大臣战斗。

咸丰帝的顾命八大臣之所以赢不了慈禧一个人,主要是因为八位大臣傲慢,轻视敌人。 

其次,他们蛮横,太排外,惹怒了很多人。 另外,慈禧在慈安的帮助下,势力壮大了。

二、打铁还需自身硬

毋庸置疑,慈禧是一个有野心、有能力的女人,她提出了太后垂帘听政的建议,让太后多介入政治,怎么能错过这样一个好机会?

据说这样的提案当然遭到8位区命大臣的强烈反对,当时双方吵架也没用。

但是在这场争吵中慈禧太后落了下风,她很不甘心,所以联合了足以左右当时朝局的人物。 

如果没有能力,那么等待他的结局必然是死路一条。

三、过于轻敌

区命八大臣最终被一个弱小的女性背叛了一半。 

其主要原因是他们过于轻视敌人,给了帝后势力和帝胤势力结合的机会,这才失了功。

咸丰生前没有想到,八大臣退保后,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欣将取而代之,出现慈禧太后专权的局面

所谓相声,最初就是摹仿各种声音,如摹仿人声、鸟声、兽声、风声、水声及其他宇宙间各种声音等。我认为战国时孟尝君的门客学鸡叫以解其危,就是相声的先行者。厥后历代相传,能者辈出,渐形成一种艺术。比及蒲松龄先生《聊斋志异》上《口技》一文中所写的表演者,已具有相声之雏形。再后表演者大部摹仿人声,又在其中掺上故事,于是相声艺术,乃告成功。现在舞台上的相声艺种,有单口、双口之分;后者较易,前者较难。

相声艺术,北京盛行较早,最初是设一步帐,一人坐于帐内,学兽叫、鸟叫以及各种单独的声音,听众在帐外围听。后来把它综合起来,掺进一个故事,成为较有系统的声音。这叫做“暗相声”。像当时一般流行的《醉鬼还家》、《五子闹学》等,就是最显著的例子。《醉鬼还家》段子表演情况如下:忽听见帐内好像有一人在走动,接着打门声、开门声、小儿哭声、夫妻吵架声、摔碗声、鼾睡声,依次而至。听众捧腹大笑。再后,把帐子去掉,在地上拜一长桌,一人立于桌后,学各省方言以及各行各业的叫卖声。这就叫做“明相声”。

据我所知,咸丰年间,北京有一朱绍文先生(别号“穷不怕”),是最早说相声的人。他原来是学京戏的,唱小花脸。后来因为照清朝规矩,不是天天能唱戏的,如斋日(祭天、祭地之日)、辰日(皇帝、皇后、太后之忌日),都必须停止动响器,当然更不能唱了。这些日子总算起来,每年多至五、六十天,各戏园就得一律停演。若赶上所谓“国孝”(即皇帝、皇后、太后死了),便要规定二十七个月不准唱戏。到光绪、西太后的国孝,虽说是缩减了,但还须百日不准动响器。百日后,不准化装唱戏,马鞭子只许用青、蓝、白三色,不准用红的。这么一来唱戏的就失业了。朱先生想出一个办法,拿白沙子撒地作字,以吸引观众。等到大家聚拢之后,他就在甬路旁边,手拿竹板(不禁止)两块作响器,唱几段小花脸数板,再说几段小故事,要钱。他还研究好了几个小段子,如:“勃勃名”、“百鸟名”、“百兽名”、“百虫名”、“青菜名”、“京戏名”等。另外,又自己编了五诉功——“胡不剌诉功”、“堆子兵诉功”、“棒子面诉功”、“夏布褂诉功”、“厨子诉功”;两本小书——《千字文》、《百家姓》等。这样他就绘声绘影地说起来了,很受群众欢迎。以后他又把京戏中《背娃入府》、《一匹布》、《打沙锅》等戏的内容,改编成小故事,在街头演唱,生意更加好了。于是每遇见辰、斋等日,他就以相声补缺,到咸丰国孝时,即正式以说相声为生了。国孝后,戏班再邀他去唱戏,均行谢绝。以后又带徒弟,即创出了这一行。

光绪20年,西太后六十寿辰。10月10日那天,把北京城各行各业摊贩和一部分生意人,都集中于颐和园宫门外,开设临时摊子,供西太后观赏。朱先生也去了,被西太后封为八大怪之一。所谓八大怪,即:穷不怕朱绍文(说相声的),处妙高(学各种唱腔),弦子李(一人班),赵瘸子(盘杠子的),傻王(大力士),万人迷(即李德钖之父,学唱二簧梆子的),胡胡周(学唱梆子的),楞李三(耍八大锤的)。由是名益著。

朱先生住护国寺并在该处设摊,恭王奕往游,见而奇之。审视地上沙字,真草隶篆俱备。恭王问:“你能撒多大字?”答曰:“小大由之。”恭王说:“你可到王府去,为我撒百尺见方大字一观。”朱先生背一口袋沙子到恭王府去。恭王命在花园院中撒一双钩“学”字,霎时立成。恭王在假山上遥观,结构风神俱佳。恭王大悦,当即拨给钱粮一份(即每月给三两银子,四季各给三石三斗粮食),作为酬劳。后又在罗王府得到钱粮一份,算是当时艺人中最幸运的一个了。

那末,为什么相声这一行会又在天津兴盛起来了呢?光绪初年,北京艺人玉二福因京城生意不好,只身来到天津,只说单口相声,颇负时誉。后来有人说,天津相声玉二福是开山人,这是对头的。另外,还有一段缘由,也应该提一提。光绪三十二年,北京禁止说相声。原因是:有一天肃亲王穿便衣到护国寺听相声,那一天朱先生未出场。有一说“暗相声”者借地搬演。一熟人见王,问何以有兴趣听此?王面红而去。盖“暗相声”有些低级趣味,当时自命为有身份者不听。过数日肃亲王接任了北京布军统领,衙门在后门外帽儿胡同。一日,坐轿外出,前有仪仗,后有随骑,声势甚盛。后门为繁华之地,生意场子多摆于甬路两旁。王爷过来,书场、杂耍都要停止。当时有一魏昆志者,在街上说单口相声,其词雅洁,听众甚多。王在轿上问道:“这是干什么的?”随人答:“是说相声的。”王忽然想起数日前在护国寺被窘事,立命轰走。看街的与魏有隙,遂大色怀喊道:“王爷有令,说相声的滚开!”魏站在桌子上大嚷:“冤枉!”王停轿询问。魏说:“说相声的也是人,为什么不准人说话?”王大怒,命人将魏按倒,打了四十鞭子,带枷游街示众三日。第二天,统领衙门通令全城,说相声的一律禁止。于是相声艺人只好改说评书糊口,北京相声由是衰落。直至光绪三十四年,肃亲王卸任后,始开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01546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0
下一篇2023-11-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