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我国入伏的时间规定是农历的时间,入伏时间按照庚日来计算,所以每年入伏的时间都是有所不同的。最近有些朋友来咨询我,公伏热还是母伏热?一起来看看2022年三伏天时间表。
公伏热还是母伏热
公伏热,人们常说的公伏热,母伏爽就是说如果当年三伏为公,则会相对偏热些;如果三伏为母,则相对会凉快一些。至于三伏的公母之分,这是民间的一种说法,主要是根据入伏这天来界定的。
人们认为,如果入伏这天是农历单日子,则称为公伏头;如果大伏这天是农历的双日子,则称为母伏头。今年入伏时间7月16日也就是农历的六月十八,是双日,也就是母伏,那么,按照老人们的说法,今年的三伏天相比较往年会凉爽一些。
对于公伏母伏,老人们还有这样的一句俗语,“雨打公伏头,晒破狗舌头;雨打母伏头,炕头长蘑菇”,意思就是“公伏头”下雨,容易干旱,母伏头下雨,容易有连阴雨。这也是人们以天气情况来描述“公伏头”与“母伏头”所带来的天气变化。
三伏天温度即便不高,但因为地表温度已经达到饱和,昼夜温差小,加上这个时节无风,因此依然会很闷热,只不过比起往年要凉爽些。大家还是需要做好防中暑的准备,时不时地喝点绿豆汤为好。
2022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2022年7月16日~2022年7月25日,总共10天;
中伏:2022年7月26日~2022年8月14日,总共20天;
末伏:2022年8月15日~2022年8月24日,总共10天。
2022年7月16日入伏,8月25日出伏,整个三伏天持续40天。现在三伏天还没有到来,但是我国多地已经出现38℃以上的高温,可以说天气已经很热了,但是由于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地面的热量还在不断积累,到了三伏天地面的热量积累到最大,因此往后天气还将继续变热,三伏天往往是一年中最热的期间段,我们一定要做好防暑准备。
三伏天农谚有说法
1、三伏不热,五谷不收
如果说三伏天不热,那么秋后的粮食收成就会不好。
因为农作物生长需要阳光。就拿玉米来说,阳光充足,三天就能长一节。如今的玉米刚刚出苗,幼苗期需要阳光和雨水,这时候要是再施点肥,玉米就会匆匆往上长。如果天气转凉,就意味着三伏天连阴天较多,或者降雨天多,这样光照天数就会变少,雨水多了还容易造成水涝,死棵,最终收获的时候就会减产。
看来,庄稼和人类对温度的需求有着很大的差别。
2、三伏不热有秋旱
如果三伏天不炎热,秋天就会遭遇干旱。
古人认为,三伏天如果不热,就意味着降雨阴天多,下半年的雨都在三伏天下了,立秋之后就会很少有雨天了,也就是会造成干旱了。
其实,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三伏不热或者多雨,往往是长江流域夏季环流弱造成的,而且秋季之时环流形势就会较早转为冬季环流形势,冷暖气流变化不大,降雨就会减少。
一般来说,长江流域的地区而言,7月均温在30℃以下,则秋季降雨量就会少于95mm;7月均温在30℃以上,则秋季雨量就会高于95mm。
这样看来,有利就有弊,万物都有规律。人们渴求三伏天的凉爽,农作物却需要依靠天气的正常运行来保收。如果天气发生较大反差,那么这一年可能就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状况,所以还是要遵循大自然规律。
入伏下雨的说法:雨打伏头,晒死牯牛、头伏漏,干死豆。
1、雨打伏头,晒死牯牛
这句俗俗语,说入伏这天,如果下雨,接下来的伏天,能把健壮的公牛晒死!预示三伏天晴天少雨,容易出现伏旱。类似的农谚俗语还有“雨打头伏,晒死芋头”等,都在说伏头这天宜晴不宜雨。
2、头伏漏,干死豆
这句老俗话是说头伏天漏了,形容大雨,降水充足,那么,会干死地里的豆子。为什么民间会有此说法呢?据老人们的唯心说,头伏如果雨量大,把二伏三伏的雨都“提前”下完了,意思是雨季来得早,走的早,会出现伏旱,秋旱,不利于农业生产。
这样类似的俗语有“雨打头伏,干死包谷”等。说白人们希望风调雨顺,三伏天隔三岔五降雨,细水长流才好。
入伏的风俗
1、头伏吃饺子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入伏这天吃饺子,是希望能平安度过夏季,祝愿祈福之意。
2、头伏萝卜二伏菜
从传统意义上讲,北方冬季的主要蔬菜是储存的大白菜和大萝卜,所以种植秋菜大白菜和大萝卜就显得很重要。所谓的头伏萝卜二伏菜是指入伏以后,第一个10天称为头伏,这个季节就要种萝卜了,第二个10天称为二伏,这时就要种白菜了。
以上内容需结合实际情况,仅供参考。
2023年7月11日入伏。
2023年的夏至是公历6月21日,从夏至日算起,第三个带庚的日子为庚午日,对应的公历日期是7月11日,所以这天就成了今年入伏开始的日期。
三伏又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从时间上来讲,大约在公历的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正好处在小暑和立秋之间,天气既潮湿又闷热。我国古人在诗句中就描绘了三伏的各种炎热,如“平生三伏时,道路无行车”“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万瓦鳞鳞若火龙,日车不动汗珠融”等。伏天期间,公众要注意防暑降温,顺利度过这段酷热难熬的时节。
头伏期间华北高温先消减再发展
6月以来,我国北方华北、黄淮等地经历多轮高温天气,北京、天津以及河北、山东等地部分地区最高气温突破当地历史极值,江南、华南等地则多以闷热高温天气为主。
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王伟跃表示,今年头伏期间,华北平原等地高温将先消减再发展,而南方部分地区将维持大范围高温闷热的天气格局,桑拿天超长待机。天津、河北、山东、河南、新疆、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西、海南等地的部分地区热力值拉满,在部分时段极易出现中暑天气。
2023年8月19日末伏结束。
初伏是2023年7月11日到2023年7月20日;中伏是2023年7月21日到2023年8月9日;末伏是2023年8月10日到2023年8月19日。
初伏和末伏的持续时间是固定的,都为10天,而中伏的持续时间有长有短,要么是10天,要么是20天,因此整个三伏天要么有30天,要么有40天。如果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那么中伏就为10天;如果夏至到立秋之间有5个庚日,那么中伏就为20天。
2023年夏至日为6月21日,这天恰好是庚戌日,因此这天是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此后每隔10天一个庚日。夏至后的第二个庚日在7月1日,为庚申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在在7月11日,为庚午日,因此7月11日就是入伏的时间。由于初伏的时间是固定的10天,因此7月11日~7月20日为初伏。
三伏天的风俗
1、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伏日大家食欲不振,饺子可以健脾开胃。而且饺子像元宝,“伏”与“福”同音,所以头伏吃饺子,有“元宝藏福”的寓意。头伏吃粽子也是民间习俗,入伏这天吃粽子,有祈福的寓意,希望可以平安度过夏天,度过暑热。
2、头伏萝卜二伏菜
一般情况下,北方人民冬天储备的食材基本都是萝卜和白菜,冬天的时候没什么吃的,一个冬天几乎总和这两样蔬菜见面。因此,种植萝卜和白菜的任务就很重要,种植的时间就要把控好。头伏萝卜就是头伏这个时节就要种萝卜了,二伏菜就是二伏的时候就要种白菜了。
初伏和入伏没有区别。
入伏和头伏是一样的,只是叫法不同,初伏的第一天,即入伏,也称头伏、首伏。初伏是关于日历法的一种说法,指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三伏中头伏的第一天,通常也指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至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
按中国的日历法来说,是真正暑天的开始。初伏固定为10天,初伏从夏至日后第三个庚日始(称入伏)。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间(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三伏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伏天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
2023年三伏天时间表:
初伏:2023年7月11日—7月20日,共10天。
中伏:2023年7月21日—8月9日,共20天。
末伏:2023年8月10日—8月19日,共10天。
俗语说:“夏至三庚便数伏。”2023年的夏至是公历6月21日,从夏至日算起,第三个带庚的日子为庚午日,对应的公历日期是7月11日,所以这天就成了2023年入伏开始的日期。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文科普专家修立鹏表示,每年入伏的开始日期虽然都不一样,但均在公历的7月中旬。就21世纪这100年来说,为7月11日至20日。“2023年是本世纪入伏最早的年份之一。”
2020年入伏是指什么时候
2020年7月16日开始入伏。2020入伏时间段是:7月16日-7月25日,共10天。一般入伏之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较多,散发出来的热量较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所以一天比一天热。
入伏是什么意思
伏,是避暑之意,“三伏”指的是初伏、中伏和末伏。根据传统历法,初伏是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中伏则从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则为末伏。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当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三伏天通常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日子。但市气象局说,伏天的长短和上海当年的炎热程度、高温日数多寡,没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据气象资料显示,2009年的伏天就有40天,但申城在中伏和末伏都没有出现高温日,1999年的伏天也有40天,但整个三伏天没有出现一个高温日。
所以,进入三伏后的气温走势,还是要根据当时的天气系统演变情况,并且具体到晴雨、云量、日照、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来综合分析而定。
入伏是从小暑算起吗
不是。入伏是入伏,小暑是小暑。
小暑,是中国24个节气中的第11个节气。小暑的时间是每年7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因此今年的小暑是7月7日。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小暑是相对大暑而言,古人认为小暑期间,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故称为小暑。小暑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
入伏指的是三伏天的开始,但是小暑和入伏并不是同一天,所以小暑不是入伏。两者都标志着夏季的正式到来,但还是有区别的。
入伏吃什么好
1、饺子
北方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习俗。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入伏这天吃饺子,是希望能平安度过夏季,祝愿祈福之意。
2、鸡
民谚云:“起伏吃只鸡,一年好身体”。南昌“头伏吃鸡二伏鸭”,湖南与江西比邻,头伏也是吃鸡。相对来说,江西、湖南人三伏天养生吃鸡倒是很有几分科学根据。三伏天里人的体能消耗较多,须适当补充营养。在炖鸡时可适量加入生姜,生姜性温,可以调节人体在夏季内外的温差,使得人体适应外界环境,起去湿强身的作用。这样一来,可做到发散体内蕴寒,防止秋发寒病。
3、萝卜
“头伏萝卜二伏菜”,从传统意义上讲,北方冬季的主要蔬菜是储存的大白菜和大萝卜,所以种植秋菜大白菜和大萝卜就显得很重要。所谓的头伏萝卜二伏菜是指入伏以后,第一个10天称为头伏,这个季节就要种萝卜了,第二个10天称为二伏,这时就要种白菜了。
4、火腿
杭州人“头伏火腿二伏鸡”。中医认为,火腿有健脾开胃、生津益血的功效。火腿一年四季都可以吃,但是夏季吃为最佳。夏天人们往往食欲不振,营养不足。火腿营养丰富,食之不腻,能增进食欲,和冬瓜烧汤,既有营养,又防暑祛病。
5、羊肉
“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众所周知,羊肉是发汗的食物,是冬日里再好不过的美食,徐州人却迎难而上,在一年中最热的伏天吃加了红油辣椒的羊肉。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当地人认为此法能“以热治热、发汗排毒”。“伏羊节”是徐州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入伏之季,即初伏之日开始,在之后的一个月里,徐州百姓集聚在各个酒店、饭庄、羊肉馆、烧烤摊,吃羊肉,喝羊肉汤,故曰吃伏羊。
6、馄饨
在南方部分地区,如上海等头伏要吃馄饨,其实对于南方人来说,馄饨和饺子几乎是一种食物。上海人有“头伏馄饨二伏茶”的说法。比起水饺,馄饨个小皮薄,煮熟后有透明感,另煮馄饨费时短,煮水饺过程则需多次加凉水,方保证熟透。另外还有一点,水饺重蘸料,馄饨重汤料,在广东地区尤其突出,鸡汤、肉骨头汤是汤底的首选。
7、吃面
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沾边儿也应辟恶。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实大肠。
入伏的讲究:入伏注意不能吃冷饮、寒凉的食物,比如冰激棱、凉面、凉皮、冰镇西瓜等等。
吃寒凉性食物,身体的气血遇热则行,遇冷则凝,反而将散热渠道堵塞了,更容易中暑。而且入伏后要勤于换衣、多喝点水、避免晚睡早起和焦虑等不良情绪。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入伏这天吃饺子,是希望能平安度过夏季,祝愿祈福之意。
出伏的讲究有:忌熬夜、忌下河玩水等。
1、忌熬夜
整个夏季闷热潮湿,人们的睡眠时间普遍晚了很多,甚至很多人都成了熬夜党。度过炎炎夏日,大部分人都会因出汗量的增大,身体处于被过度消耗的状态,多会感到精神欠佳、浑身无力,也就是老人常说的“春困秋乏”。
所以在出伏后,除了要在饮食上多补充些营养食物外,睡眠一定也要多加注意,不要再熬夜了,最好能做到早睡,保证自己有充足的睡眠,通过休息快速恢复身体,才能更好的驱除疲惫感,所谓的“秋乏”也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2、忌下河玩水
俗话说“秋后十八盆,河里断澡人”,意思就是在立秋后的一段时间里,在河里游泳、野浴的人就逐渐看不到了。因为时节上往秋天走,可能在气温变化上还不太明显,但水温却是第一时间随着节气而变化的,会慢慢的变凉。
三伏天的风俗
1、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伏日大家食欲不振,饺子可以健脾开胃。而且饺子像元宝,“伏”与“福”同音,所以头伏吃饺子,有“元宝藏福”的寓意。头伏吃粽子也是民间习俗,入伏这天吃粽子,有祈福的寓意,希望可以平安度过夏天,度过暑热。
2、头伏萝卜二伏菜
一般情况下,北方人民冬天储备的食材基本都是萝下和白菜,冬天的时候没什么吃的,一个冬天几乎总和这两样蔬菜见面因此,种植萝卜和白菜的任务就很重要,种植的时间就要把控好。头伏萝卜就是头伏这个时节就要种萝卜了,二伏菜就是二伏的时候就要种白菜了。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