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由于其独特的地理风貌,特殊的气候状况,多彩的民族风情,奇特的风俗习惯,产生了许多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奇异现象,随着远来的游人、匆匆的过客们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下短暂的足迹并离开之后,他们所耳闻目睹的那些奇闻异趣也逐渐流传开来,并每每被冠以‘怪’字,也因而流传下“云南十八怪”、“云南二十八怪”、“云南八十一怪”等说法。[1]
所谓“云南十八怪”是描述云南独特的地理位置民风民俗所产生的一些特有甚至有些奇怪的现象或生活方式。云南十八怪的版本很多,有的现象已经慢慢消失,有的也还保留着,有的条款是夸张了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云南经济建设卓见成效,云南十八怪也有了区别于原来的新云南十八怪。
云南十八怪顺口溜
你说奇怪不奇怪,云南就有十八怪。
四个竹鼠一麻袋,蚕豆花生数着卖;
袖珍小马多能耐,背着娃娃再恋爱;
四季衣服同穿戴,常年能出好瓜菜;
摘下草帽当锅盖,三个蚊子一盘菜;
石头长在云天外,这边下雨那边晒;
鸡蛋用草串着卖,火车没有汽车快;
小和尚可谈恋爱,有话不说歌舞代;
蚂蚱当作下酒菜,竹筒当作水烟袋;
鲜花四季开不败,脚趾常年露在外。
版本一
第一怪、鸡蛋用草串着卖:当地老乡为了便于买主携带所购买的鸡蛋,又不被碰坏,便以竹篾或麦草贴著蛋壳编,每个都隔开,十个为一串,可以挂在墻上,想吃的时候便吃几个拿几个。
第二怪、摘下斗笠当锅盖:云南竹林较多,因此许多用具都以竹子为原料,而锅盖就形似于内地的斗笠,只是顶略小一点,便于抓拿,而且用此做锅盖,透气保温,做出来的饭更加清香。
第三怪、三只蚊子一盘菜:云南许多地区的天气较为炎热,终年蚊蝇不绝,特别是野地与牲畜圈里的蚊子个头都比较大,故夸张说三只蚊子一盘菜。
第四怪、火筒能当水烟袋:当地人抽烟所用的烟袋很像内地的吹火筒,只不过吹火筒是往外吹,而它是往里吸,烟气经过水过滤,可以减低焦油的浓度,味道更加清凉香醇。
第五怪、糌粑被叫做饵块:云南产大稻米,十分香糯,把大米蒸熟舂打后,揉制成长条形的半成品,可炒吃、煮吃、蒸著吃,颜色白如雪,像内地做的白米粑,当地称饵块。
第六怪、背着娃娃谈恋爱:当地少数民族期盼人丁兴旺,盛婚后数日媳妇便回门了,等有了娃娃再回婆家与丈夫相聚,开始真正的谈恋爱。
第七怪、四季服装同穿戴:云南地区气候多变,夏天不热、冬天不寒,白天和晚上的温差较大,可以说是冷热瞬变,在街上四季服饰随处可见,长的、短的、厚的、薄的,颜色艳丽,绚丽多彩。
第八怪、蚂蚱能做下酒菜:云南许多地区的人都有吃虫的爱好,变害虫为佳肴,化昆虫为美味,所以蚂蚱、蝗虫等,都因为油煎之后,焦脆鲜香,而成为了美味的下酒菜。
第九怪、姑娘被叫做老太:云南有些地区口音娘娘不分,喊姑娘其实就是指姑与娘,而把姑姑与娘娘喊为老太,所以你问姑娘他说老太,喊老太也就是内地人所称的小姨。丽江的纳西族由老太当家,她们负责料理家务,特别能吃苦耐劳,所以受到大家的尊重。
第十怪、和尚可以谈恋爱:云南与几个信奉佛教的东南亚国家接壤,而这些佛教国家的男子上寺庙当和尚就像内地上学读书或服兵役一样,到时还可以还俗结婚生子,受其影响,边民也穿和尚服谈恋爱。
第十一怪、老太爬山比猴快:云南多高山深谷,当地的妇女们自幼勤劳无比,爬山越岭、种地砍柴都习以为常,因此练就了一身矫健的身板与脚劲,七八十岁的老人登山往往如履平地。
第十二怪、新鞋后面补一块:少数民族妇女在绣花鞋后面,用布巧做鞋曳,上面绣花精心点缀。既美观又有挡灰挡泥的实用价值。
第十三怪、汽车还比火车快:由于有众多的高山峡谷,所以云南境内的铁路坡度很大、弯道较多,使得火车的速度特慢,形成了火车没有汽车快的独特景观。
第十四怪、脚趾常年都在外:云南到处崇山峻岭,行路较不方便,爬山跑路多了会有较多的脚汗,于是就做成浅品浅帮鞋,露出脚趾,能够感到更加凉爽。
第十五怪、娃娃全由男人带:这里的汉子爱妻爱儿成为风尚,“模范丈夫优秀爹”在街头比比皆是。
第十六怪、花生蚕豆数堆卖:旧时滇省民风多纯善,喜欢以物易物,耻言商品交易,故花生蚕豆等物品都数堆卖,人心便如称一般。
第十七怪、这边下雨那边晒:这句话是用来形容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十里不同天的多变气候的。相差十里便会有不同的天气景象,而同一座山的两面也是一面艳阳天,一面雨倾蓬。来自东边冷空气被阻挡在云南和贵州间的乌蒙山,锋面难以进入云南,使得云南“四季如春”。
第十八怪、四个竹鼠一麻袋:山区竹林很多,有繁茂的竹笋。食竹笋的鼠多肥硕,形状与家鼠有很大差异。用这样的山珍待客真是赛过鸡鹅。
版本二
一、竹筒当锅煮饭卖:煮饭用锅这是千古风俗,但在西双版纳等地区,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以竹筒代锅煮制的、呈圆柱形、外表裹着一层白色竹瓤、清香宜人的竹筒饭。
二、牛奶做成扇子卖:位于苍山脚下洱海之滨的大理洱源邓川坝子,出产一种用牛奶经过特殊工艺的扇子状的凝乳薄片,当地俗称“乳扇”,是云南千家万户喜爱的食品。
三、过桥米线人人爱:云南过桥米线以米线洁白,配料讲究肉菜兼备搭配相家、油而不腻、美味可口为特点,老幼皆宜。滚烫的鸡汤配之以生肉、生菜和用米浆做成的构成了云南最有名的风味:一种“线”,“过桥米线”。
四、草帽当锅盖:草帽是云南各族尤擅的工艺,四处可见草编的坐椅、草墩及草编的帘子、锅盖帽子。外地人被草编的世界所眩目,将形状类似的草帽当成锅盖误以为怪,当然就怪了。
五、米饭粑粑叫饵块:古代中原就将稻米蒸煮制成饼状的干粮、点心称为“饵”便于携带即食,别有滋味。说起“饵”真有点像鱼饵,但形容成北京的三渣糕更确切(指色和形状)。
六、鸡蛋用草拴着卖:云南山地占百分之九十以上,道路坎坷崎岖,老乡赶街卖鸡蛋,用草裹缠,防止蛋壳破裂,同时方便了出售。
七、三个蚂蚱一碟菜:云南食源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食苔藓,吃菌类、竹虫、蜂蛹,油炸蚂蚱,看着怪异食起香脆可口。品偿起来并无虫类味道,脆脆的。
八、土锅通洞蒸鸡卖:相传古时候有聪明的厨师为了吹捧县令大人用通洞的土锅蒸出香气馥郁、鲜嫩无比的“汽锅鸡”,并且含有“培养正气”之意,后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滇菜中的一道名品。
九、谈情说爱用歌代:云南少数民族能歌善舞,每逢佳节庆典,歌声是不可少的,年青人谈情说爱往往也是从对歌开始。
十、竹筒做烟袋:云南竹类资源丰富,竹的利用也广泛,干栏式竹楼、竹椅、竹笠等。尤以竹烟筒最具特色,烟气通过蓄水的竹筒,吸时发出有节奏的咕嘟声,滋润喉咙,有声、有色、有味。
十一、星云湖里鱼分界:在云南江川星云湖与澄江抚仙湖相接处,水虽相连,但两湖的鱼互不来往,东边抚仙湖的青鱼和西边星云湖的黄鱼以“界鱼石”为界,到此就调头。
十二、新娘要把墨镜戴:结婚前一天新娘辞别父母要哭嫁,哭嫁要哭的很厉害。所以在结婚当天眼睛会哭肿,带上墨镜可以遮住哭肿的眼睛。
十三、娃娃出门男人带:在汉族眼里,这是角色颠倒,其实是不懂男女平等。云南山高坡陡,男人背娃娃不仅安全可靠,而且显出男人本色。
十四、四季服装同穿戴:昆明素有“春城”之美誉,年均温度平均为二十一度和十度之间,“四季乱穿衣”成了昆明的一大特色。在武汉也有这样的季节,可不是“四季乱穿衣”,而是“二、四、八月(阴历)乱穿衣”。
十五、大理石头当画卖:大理石质地细腻,光滑润泽,花纹鲜艳。构图色彩精美的大理石、称为天然石画,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被当作“石画”出售。
十六、火车没有汽车快:云南在准轨铁路出现前,本世纪初即有米轨铁路,由于峰壑沟洞多,火车盘山而行,有时甚至没有牛车快,时速仅三四十公里左右,云南现存全国唯一一段“寸轨”(七十二厘米)铁路,直到九十年代初还在使用,相形之下速度更慢。汽车在云南运输中大存优势。看起来还真的感觉有些怪,而且可以说是十八怪里的最怪了。
十七、石头生在云天外:在云南,耸峙在高山峻岭的奇峰异石随处可见,千姿百态。
十八、四季鲜花开不败:云南的立体气候和四季充足的阳光,使被称为“植物王国”的云南四季鲜花常开。
版本三 新编云南十八怪
1、洞经古乐赛天籁
天籁之音,人皆喜闻。在云南的丽江、建水等地,有一种从古上就传下来的洞经音乐,其古老的乐器、古朴的乐谱、古稀的演奏人,无不让人津津乐道。
洞经音乐相传是从唐宋时期就有,配以经文咏唱,一直流传至今。岁月流逝,与过去的经乐、礼乐不同,现在它已经融入地方民族文化,听来却仍似天籁之音,让人神往。
2、建水汽锅神仙爱
炒菜锅、煮饭锅、汤锅,人人见过,但是中间通洞的建水汽锅,你就不一定见过。中间通洞的汽锅还能用吗你到建水县看看就知道了。建水汽锅用上好粘土烧制,中间通洞的嘴嘴隆起,像个小烟囱,高于锅边,食物不会从锅中漏出。有名的建水汽锅鸡,就是将鸡放入此锅中,加上井水和调料,再将汽锅放到盛有水的圆锅上,用棉纸着水将两锅间的缝隙塞住,用生火蒸。蒸好的鸡肉质白嫩,汤色清亮,香味浓郁,味道美极了。
3、翡翠人人身上带
在德宏州的芒市、瑞丽、盈江等地,满街都是卖玉石翡翠的。人人都懂三分玉,人人身上都把玉戴。没有戴的,家里也有几块玉存放着。从几百元到几百万元的玉石首饰,让人目不暇接。
街上走着,冷不丁会看见路人手上或脖子上戴着的翡翠就价值一套房子,让人心绪难平。玉出德宏,只因与地球上的唯一翡翠产地缅甸相邻。
4、赤脚踏火真能耐
火能烧身,是对于常人。当你见到有人光着脚丫在红彤彤的火炭上行走,定会大感惊奇。这是一些彝族、拉祜族等崇尚火的民族能人,多年练就的本领。自古以来,这些与火结下不解之缘的民族,与火为伴,繁衍生息,每到民族节庆,还能看到赤脚踏火的精彩场面。
5、刀山当做云梯赛
光着脚丫,在锋利的刀梯上攀爬。会让你吓出一身冷汗。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是云南李苏族人民的“刀杆节”。数十把能轻断发丝的钢刀,绑在两根大竹子上当做梯步,高高得树立在广场中央,勇敢的傈僳族姑娘小伙儿,光着脚丫,踩着钢刀,上下自如,惊险无比。
6、太阳历法彝家寨
一年只有10个月的历法,你见过吗它就是彝族十月太阳历,是彝族祖先创制的一种古老的历法,有万年以上的历史,通用于云南的彝族、白族、哈尼族等民族。它使用12属相轮回纪日,一个属相周为12天,轮回3次为一个月,轮回30次为一年。即每年10个月,每月36天共360天,余下5天用于过年。1989年在楚雄州武定县又发现古老的18月太阳历,与印第安部落玛雅人的18月太阳历一样,一年为18个月,一个月为20天,共360天,余下5天,玛雅人称为“禁忌日”。
7、宴席长长摆通街
一个大厅放上几十桌宴席你见过,排成4公里长的宴席你见过吗世界上最长的宴席当属云南省红河州的“长街宴”,是哈尼族10月年“昂玛突”节的一种传统习俗。
每到农历10月10日左右,村名就在街心一家摆上一两桌。桌桌相连,延绵千余米,数十道菜,海吃3日。这是一种和谐,这是一种文化、一种风情。
8、民歌小调下酒菜
喝酒不用下酒菜,民歌小调拿来代。在文献名邦建水,你常能看到几人围坐喝酒,却不见下酒菜。旁边一人唱着民歌小调,数人边听边唱,边唱边喝,甚是欢喜。
现在你到比故宫还古老的建水城门朝阳楼上,就常能看到此情此景,民间也多有此习。
9、燕子窝窝皇帝爱
亚洲最壮观的溶洞之一——建水燕子洞,盛产燕窝。当地农民常常徒手攀登上50多米高,450米长的洞顶,采集燕窝。
这种用燕子的口水做成的东西,营养价值较高,采集艰难,古代奉为贡品。
10、烧豆腐用玉米数着卖
天下豆腐多的是,唯有建水最奇趣。奇在美味,奇在卖相。半个火柴盒大小的建水烧豆腐,被捂得发臭才拿来卖。架在火上翻来覆去地烤,烤成圆圆的“小乒乓球”就熟了。烤熟的烧豆腐,其香味隔着几条街都能闻得见。坐在火塘边,烤熟一个吃一个。一般论个卖,摊主见你吃一个,就放一颗玉米粒在小碗里计数,最后数数玉米粒算账。
11、草芽当做象牙卖
天下食材丰富万千,建水草芽,唯独此间。说来也怪,草芽唯独建水才有,形如缩小版的象牙,白嫩弯曲,美味鲜甜。可以素炒、荤炒,也可以煮汤,最正宗的云南过桥米线,草芽是必不可少的主料。
12、披星戴月纳西噻
把星星月亮穿戴在身上,你知道是谁吗民族服饰数云南最多,每种民族服饰都有独特的文化内涵。纳西族妇女以勤劳能干著称,背着“七星羊皮”以防风雨及劳作时对肩背的伤害。
“七星羊皮”是用一整块羊皮做成,上方下圆顶部缝着一条黑边,象征夜空,下面钉着七个彩绣的圆形布盘,代表北斗七星,头上还有一圈纯银打造的圆形头饰,象征月亮,俗称“披星戴月”。雨衣纳西妇女早出晚归,勤劳辛苦。
13、北回归线双胞寨
有一个地方盛产双胞胎,喝了这里双胞井里的井水,据说就会生双胞胎,你说奇不奇。更神奇的是地球的北回归线正好穿过这里,让人更添了许多遐想。这里的双胞胎真的很多双胞胎的出生率远高于其他地方。
当地政府搞起了“国际双胞节”,组织本地,邀请外地和国际的双胞胎到此聚会,从零岁到八九十岁,让人大开眼界,眼花缭乱,分不清谁是谁,这就是云南的墨江县。
14、三步走过五条街
三步走过五条街建水古城街巷密集,青石小巷幽幽,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位于城东的永善街口,三步便能迈过五条街,新奇之极,自古便成为建水古城一景。
15、百间房子一家在
一家人能住百间房子其实何止百间。被誉为“中国西南大观园”的建水朱家花园,位于建水古城的建新街中断,占地两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呈“纵四横三”的布局,共有房屋214间,规模宏大,富丽堂皇。这是清末临安澄江总兵,滇南王朱朝瑛的私宅。朱朝瑛参与辛亥革命临安起义获中将衔后,云南都督蔡锷曾题赠:“做事须凭肝胆,为人莫负须眉。”
16、树叶洒水表示爱
城里人过节互相请吃送礼,我们这里过节互相泼水,非常节俭环保。这是云南德宏、西双版纳、红河等地傣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千年传统节日——泼水节。每年4月中旬左右举行。
最早的习俗是用树枝沾水,轻轻洒到肩头,互相祝福问候,有一些边远乡村还能见到。
现在由于外来因素的融合,泼水方式有了改变,树枝已经不用了,小盆改成大盆,一秒钟就能让你“湿身”。
17、火把节来人人爱
成立放火是违法,在云南许多地区就不同。云南许多少数民族以火为神,彝族、白族、纳西族、拉祜族等民族都有自己的火把节。它是民族的古老节日,被成为“东方的狂欢节”。
火把节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左右举行,火把节上除了烧起高高的巨型火把外,还有专门的火把舞蹈、斗牛、斗鸡、赛马、摔跤等活动,热闹非凡。
18、独龙纹面古传代
在云南滇西北的独龙族会在脸上纹饰。独龙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
史称独龙族为“俅人”、“曲人”,也称“绣面部落”。
独龙族女子12岁---15岁时就开始纹面,对于独龙族妇女为何要纹面,说法不一,有的说是为了美丽,有的说是为了防范外族土司的抢掠,自毁面容,有的说是驱邪避祸,以及认为是成人或氏族的标准。
劳动号子 定义:动号子简称“号子”,是产生并应用于劳动之中,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的民间歌曲。常见的歌唱方式:一领众唱 。劳动号子的艺术特征:1 直接简朴的表现方法,坚毅粗犷的音乐性格。 2 律动性节奏:固定的周期反复的节奏型 。 3 音乐材料的重复性。 4领 和 结合的歌唱方式 5 曲式结构的简朴性 号子的音乐具有直接、简朴的表现方法和坚毅、粗犷的音乐性格。号子的音乐坚定、豪迈、粗犷、句幅短、无拖腔、简洁明快。号子音乐的节奏具有律动性。所谓“律动性”,指的是号子音乐中常常出现的某种较固定的、周期反复的节奏型。这些律动单位不仅时值大致相同,而且常常相对统一和旋律材料安排。号子的歌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和齐唱等,但一领众和是其最常见、最基本的歌唱方式。劳动的指挥者往往就是号子的领唱者。领唱部分的歌词是劳动指挥者对劳动大众的召唤,常常是唱词的主要陈述部分。其音乐比较灵活、自由,曲调和唱词常作即兴式变化,有呼唤、号召的特点;和唱部分的歌词或是应和领唱者的衬词,或是劳动中的吆喝,或是对领唱者歌词的简单重复。 小调 定义:小调又称小令、俚曲、俗曲、小曲等,是产生在群众日常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中的民间歌曲。它的流传最为广泛、普遍,形式较规整,表现手法较多样,音乐曲折而细致。 �6�1 小调的种类:小调可以分为吟唱调、歌谣曲和时调三种。 1 吟唱调:包括儿歌、摇篮曲、叫卖调和风俗仪式中的吟唱调等。其音乐特点是以吟颂性为主,旋律接近自然语言形态,结 构简单,完整性、 独立性较差。如:《花蛤蟆》、《叫卖调》2歌谣曲:音乐比吟唱调较为成熟,篇幅不大,但乐段结构完整,节拍比较规范。按其内容可分为诉苦歌、情歌(如各地的绣荷包、茉莉花等)、生活歌、嬉游歌等独立性较差。 如:《绣荷包》(山东、山西、四川等地)、《打酸枣》、《回娘家》等。3 时调:在小调中发展得最为规范和成熟,无乐曲伴奏。它具有严谨规范的结构,变化丰富的节奏和间调,以及细致讲究的润腔方式。在演唱时一般都有乐器伴奏,演唱的内容及流传的范围非常广泛。{重点} 小调的艺术特征( 1 )叙事与抒情相交融的表现方法和曲折细腻的音乐性格; ( 2 )规整均衡的节奏与节拍; ( 3 )曲折多样的旋法; ( 4 )曲式结构方面的特点:A )对应式结构 B )起承转合式四句结构 山歌 定义:户外演唱:曲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长,自由抒发感情,歌词即兴(爱情,生活)一般山歌的种类:1 信天游(顺天游)陕西北部 宁夏东部 内蒙古南部 山西北部 真声 诉苦 爱情 上句:开放 音区较高 高亢嘹亮 下句:收拢 曲折下行 2 山曲(酸曲) 山西西北部 陕西北部 凄凉 忧愁 真假嗓结 3 花儿--又叫做“少年” 野曲,流行在甘肃、青海、宁夏一带。花儿(少年)是音域宽广,旋律起伏较大,常有跳进,音乐的进行常曲折而多层次。音乐结构多为上下两句体,但须唱两遍方完成一段歌词。 4 客家山歌 闽、粤、赣客家山歌--客家特指因历代战乱而多次从黄河流域南迁的汉族居民。 独唱 对歌 5 爬山调 内蒙古中部 西部汉族居区的一种山歌形式 音乐结构异常简单,大部分以重复为主 6 神歌 亦晨歌 7 云南山歌 (考点) 8 江西山歌 山歌的艺术特征(书49)山歌的音乐奔放 嘹亮 开阔,曲调悠长
神奇美丽的彩云之南,不仅是歌舞的故乡,还是戏剧成长的另一块沃土,这里的戏剧品种与样式丰富多样,拥有话剧、滇剧、京剧、花灯剧、昆明曲剧、川剧、评剧等剧种。其中有地方特色的剧种有汉族的滇剧、花灯,少数民族的白剧、壮剧、傣剧、彝剧四大剧种和其他地方小剧种。云南艺术学院院长吴卫民曾赞叹道——云南:戏剧形态的活化石
戏剧在云南源远流长。专家考察后,在距今约3000年前的云南临沧沧源崖画中发现了云南早期戏剧的影子。同样在云南文山州麻栗坡县大王岩原始岩画、晋宁县石寨山古墓群中物象图象以及从傣族、彝族的有关传说中也找到了戏剧的影子。云南有专家同时认为,人类的发源地元谋,也是戏剧艺术的另一只摇篮。
最大特色原生态
云南民族戏剧历史悠久,形式多样。专家认为,云南民族戏剧的原生态是中国戏剧的一大特色。其原生态戏剧包括:拟兽戏剧、劳作戏剧、祭祀与逐除戏剧和游戏戏剧。这些戏剧形式大多都是本土特有的,流传至今。这种原生态戏剧除了在白、傣、彝、壮四大民族剧种中得以集中体现外,还有很多。
滇剧融合地域文化
滇剧,云南汉民族的主要地方戏剧剧种,其形成较早,孕育过程较长,命名较晚。在明代被称作“滇曲”,辛亥革命之前,称为“唱戏”、“演剧”、“滇曲”或“云南戏曲”。后来,由于外地的剧种入滇,为了与之区别,在民国时期才出现了滇剧这一名称。滇剧的音乐曲调源于全国的各大声腔,其声腔主要是丝弦、襄阳、胡琴三种。滇剧以昆明为中心,遍及大理、保山、腾冲、临沧、楚雄、蒙自、个旧、玉溪、通海、曲靖、宜良等地,滇剧近几十年来还改编产生了一些优秀剧目。
花灯剧,与滇剧同样著名。其发展的历史可谓是一段综合分化的历史。其流行云南全省,兼及川、贵两省的部分地区,是一种以歌舞形式为主的戏剧剧种,流传至今,约在清乾隆前后发展而成。花灯是从宗教性的社火活动中分化出来的艺术活动,特点是边舞边唱边行。花灯的唱腔由明清俗曲、云南民歌、省外民歌三部分和其它曲调组成。
滇剧、花灯剧之所以能称作是“大剧种”,除了其本身影响范围广,更在于其自身的发展、成熟,以及对其它民族戏剧有着一定影响。
云南“四大民族剧种”
白剧,云南大理白族的戏剧形式,在大理、云龙、洱源等县盛行,原名“吹吹腔”、“大本曲”,系白族民间歌谣受滇剧影响而形成,有30多种曲调,以唢呐伴奏。语言兼用白族语和汉语,有200年历史的多个传统剧目。
壮剧,云南壮剧是壮族民间歌舞小调,受广西壮剧和汉族戏剧影响形成,约在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有演出。壮剧的伴奏乐器除常见的二胡、三弦、锣鼓外,还有一些特色乐器,如土二胡、土锣鼓、芒锣、脆鼓、大号等。
傣剧,流行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一带。傣剧由民间歌舞发展而成,剧目有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傣剧又分德宏傣剧和西双版纳傣剧。德宏傣剧大致分为男腔和女腔,各自又有细分,根据表演者的角色和年龄不同,其唱腔也各有不同。地域的不同,也造成了戏调的不同。
彝剧,流行于楚雄地区,同样受汉族戏剧影响,同样也是以歌舞形式进行表演,有200多年的历史。其第一个剧《阿佐分家》在乾隆年间从民族宗教经文中取材、创作。彝剧风格特点是民族特色、歌舞为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