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神经元和我个人的发展
对镜像神经元感受最深的时候是初一。
当时真的是懵懂无知的少年。
但是学习模仿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这种冲动可以让我不眠不休。
那个时候很缺乏知识,也没有多少视野。只知道一点
向第一名看齐, 他干啥我干啥。
他几点起床,我要比他早起半个小时
多少次在清晨昏暗的路灯下,那个小男孩固执地看着课本。
那一年是我学习动力最为充足的一年。
一直不知道那是哪里来的动力。
现在霍然开朗了,原来是镜像神经元的力量。
那么什么是镜像神经元呢?
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是一类特殊的神经元,可以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反应的,就像自己在做一样。说白了就是感同身受。镜像神经元让我们通过想象自己亲自体会的方式来“阅读”他人的表情,也就是将自己置换成他人来解读他人的表情。看到别人笑,你也会不自觉地跟着别人笑;听到别人撕心裂肺的呼喊,你也会跟着啜泣。
其实这个神经元和基因很像。
基因的口号是:复制自己,进化功能。
镜像神经元的口号是:复制别人,发展自己
镜像神经元研究小史
1990年
镜像神经元 出道,
猴子摘香蕉的时候它会放电,猴子看别的猴摘香蕉的时候它也会放电。
2010年
被誉为人类独特性的演化基础。
2011年
奠定文明的神经元,成为文化基因的代表者
镜像神经元与人类演化
镜像神经元是模仿的基础,而正是精细模仿的能力塑造了人类文明。
在距今大约75万到10万年之前,人类的文明集中爆发得到显著的提升。
原因很可能就是基因发生了部分突变,使得镜像神经元出现了。
人类从此获得了最有力的工具——模仿。
模仿衍生出学习 ,学习是创造的基础。使得文化可以垂直传播下,子子孙孙无穷匮焉。每一代人都“站在巨人的 肩膀上”进行再创造。
模仿和再创造二者紧密配合,几十个万年跟其它动物的差距就拉开了。
考古研究表面,人类老祖宗之所以最后灭掉了尼安德人,就是因为老祖宗善于搞社交,这样老祖宗的技术更新换代要快得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最后尼安德人宅死了,而老祖宗生龙活虎地往前走。 现代社会之所以出现了好多宅男宅女,也许还有尼安德人的血液在流淌。只不过现在的死宅比较幸福,因为可以上网叫外卖啊
那为啥人类最后成为万物之灵了呢?
项新研究发现, 不同种族的儿童都会事无巨细地模仿成年人的动作,即使这些动作是完全无意义的。
过度模仿是人类特有的爱好,动物如狗和黑猩猩也会模仿,但它们只模仿被证明有效的行为。人类儿童却模仿每一个细节,即使毫无意义。研究人员说,人类看起来忘记了结果,而只知道复制所看到的动作。
澳大利亚心理学家 Mark Nielsen 选取了来自不同社区的90多名13岁以下儿童去打开一套不透明的盒子,每个盒子都藏有一个玩具。每个盒子都可以轻易地打开。这些儿童先行研究一番如何打开盒子,其中10名儿童找到了打开的方法。然后,当Nielsen向他们演示打开盒子的方法的时候, 添加一些毫不相干的动作,结果之后所有儿童全都分毫不差地照着做。
研究支持了一种理论——过度模仿是人类基本的、跨文化的现象,可能对于人类文化的传播至关重要。
镜像神经元和自闭症
自闭症(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 是一种脑部发育有缺陷引起的疾病,多发于婴幼儿时期,他们通常都有社交互障碍、情绪表达困难,有些还有语言问题。
目前认为部分自闭症和 镜像神经元功能缺失高度相关 。因此研究自闭症的发病机理也能帮助我们搞清楚镜像神经元如何工作的。
目前和ASD耦联的基因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 基因序列特别长,一般200,000+ bp,同时拥有多种转录本和非翻译元件。
第二, 大部分都是和神经发育相关的基因,并且拥有更大的基因互作网络。
第三, 相比于基因组上的其他基因,这些基因的历史更为古老。这暗示有可能我们的祖先大部分都是自闭症。 只不过后来有些基因突变了,使得老祖宗们开始外向起来,从而促进了语言和文化的出现。
拥有一个自闭症孩子的妈妈应该是世上最美的妈妈,因为她们比别人更有耐心,更坚强。关于自闭症的孩子的教育问题,我有几个小tips给妈妈们。
第一, 进行基因筛查,确定是哪种类型的自闭症,最好能找到可能的致病因素。
第二, 这是一种生理疾病,并不是孩子有心理问题,
第三, 妈妈可以多方便多角度地去探索孩子的兴趣爱好,毕竟自闭症的孩子可能有些异于常人的才能。
第四,在正确的引导下,一般的自闭症儿童在成年后都可以不同程度地融入社会。
镜像神经元和母亲节
这么多年来,之所以每种文化每个国家都尊重母亲,甚至成立了专门的节日,来祝福母亲。其实也和镜像神经元有关。
正是有了镜像神经元,我们才能得以和妈妈建立情感连接,实现母子连心,不仅仅是血浓于水, 还在于我们看到的妈妈是我们的第一个镜像 。
正是有了镜像神经元,我们才能去模仿去学习妈妈,这位我们人生中最初和最好的老师。
最后,祝我的母亲以及全天下所有的母亲, 节日快乐 ,一生平安!
主要
参考资料:
1The Myth of Mirror Neurons:The Real Neuroscience of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2 贾科莫·里佐拉蒂 /安东尼奥·尼奥利《我看见的你就是我自己》
3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ur2112
孩子不止是喜欢模仿妈妈化妆,妈妈对蟑螂的恐惧他也会模仿,妈妈对狗狗的喜爱他也会模仿。孩子对妈妈的一切都充满好奇,他都想自己也来一遍。
喜欢玩化妆品的孩子
孩子喜欢模仿的原因
模仿是人天生就具备的学习能力。国外研究发现,出生两三天至二十天左右的新生儿就能模仿人的面部表情。比如成人和婴儿在相互对视时,成人伸出舌头,婴儿也会模仿伸出舌头;成人张嘴,婴儿也会跟着张嘴。
不过,随着神经科学的发展,意大利的科学家无意间发现猴脑内存在一种特殊的神经元,它能够像照镜子一样通过内部模仿辨认出所观察对象的行为的潜在意义,并且做出相应的情感反应。
随后,科学家顺着这项伟大发现,也证实了人类大脑也具有这种特殊的神经元,并且它还是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交流的共同基础。
这项特殊的神经元就是镜像神经元。它是我们人类天生就具备模仿能力的生物基础。我们人类之所以天生会模仿,是因为我们大脑天生就有镜像神经元。而它对我们的意义就是通过观察来学习。
我们在仔细观察他人动作的时候,镜像神经元就会对他人的行为作出同样的反应,犹如自己也在做同一件事情一样。这种观察并学习的方式,就是镜像神经元带给我们人类的积极意义。
孩子喜欢模仿就是因为孩子大脑内部的镜像神经元在活动。孩子看到妈妈在化妆时,孩子大脑的镜像神经元也在四处连接,并且与妈妈化妆时大脑的神经元的连接形式是基本一样的。所以,孩子在看的过程中其实也已经开始化妆了,他只差一步,就是采取行动,过来抢化妆品。
当孩子看到妈妈合理的表达情绪,理智地解决问题,他的大脑便会想象自己也是这么做的。当孩子看到妈妈失去理智,蔑视他人时,他的大脑也会这么想象自己。
镜像阶段这一观点可以从法国思想家拉康的理论中找到依据。雅克·拉康是法国思想家、精神分析学家,他提出了著名的“镜像阶段”理论。6—18个月大的孩子在镜子前面,刚开始会把镜中的孩子指认为另外一个孩子,这时孩子还无法辨识自己的镜中像。后来,随着长大,孩子认出了自己镜中的形象:“那就是我!”这一刻,孩子心中充满了狂喜。在拉康看来,镜前的孩子在此过程中,包含了双重的错误识别:当他把自己镜中像指认为另一个孩子的时候,是将“自我”指认成“他人”;而当将镜中像认作自己时,他又将光影的幻象当成了真实———混淆了真实与虚构,并由此对自己的镜像开始了终生的迷恋。 [1]
拉康进一步认为,形成“镜像阶段”的前提,是匮乏的出现、对匮乏的想像性否认和欲望的产生。人类有一个漫长的婴幼儿期,在此期间孩子无法自主身体,不能整体地感知和把握自己的身体,与外界发生联系唯一的途径是视觉。孩子在镜前举手投足,“牵动”自己的镜中像,获得了一种掌控自我和他人的幻觉———对于一个行为无法自主的孩子来说,那是一份空前的权力。
镜像阶段是婴儿生活史的关键时期与重要转折,这是每个人自我认同初步形成的时期,其重要性在于揭示了:自我就是他者,是一个想像的、期望的、异化的、扭曲的与被误认了的对象。婴儿在六个月大到十八个月大这段时间尚未有走路与自行站立的能力,需要依靠他人的抱持才能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影像,这时候他还不能在镜像中区分己身与母亲等等其它对象,婴儿是把自我与他人混淆起来的。后来随着婴儿肢体动作的增加,婴儿终于能够在镜像中辨认出自己的影像,在镜像中区别自身与其它对象是同时发生的,婴儿也在镜中看到了抱着他的母亲影像,与四周熟悉的家庭环境,而后者使得婴儿更加肯定了影像中的己身。当婴儿在镜像中看到自己是一个完整的躯体,并且镜像会随着自己动作小拇指而变化时,他会完全淹没在欢欣兴奋的情感中,于是婴儿对这个镜像产生了自恋的认同,这是每个人的自我初步形成的时刻。
但是婴儿是在一种想像的层面上认同了自身的影像,婴儿是在“不是他”的地方见到了自己,他会把镜像内化成一个理想的自我,并且被镜像给铐住与俘虏住;完整的倒影与婴儿在此之前支离破碎、不协调的知觉印象,形成了极尖锐的对照,婴儿的狂喜是一种辉煌却又基于幻影的自恋经验,同时产生了一种误认的过程,误认一个理想化的自我,这时候自我也被异化成另一种客体而存在。镜像阶段是一个从破碎到想像的认同过程,婴儿透过肢体的动作与镜像的辨认,而将自我形象从不完整的印象延伸成全形的幻觉,仍然实际缺乏独立能动性的婴儿,在想像上提前展现自己对于躯体的驾驭。婴儿是靠着那外于自身的他者才到认识到自己的存在,这种过程实质上包含了期待与错觉,当“我是完整的”此镜像幻觉成立的同时,也是“我是分裂的”这个事实被揭露的时刻;镜像认同的吊诡即在于“自我就是他者”,婴孩将自我认同为一个对象或异己,这个过程是建立在一个错误认知的基础上。
这个过程也构成了人们后来所有的认同模式,也就是说不仅仅是对于自我的认同,主体对任何对象的认同都是一种期待的、想像的与理想化的关系,主体会在后来发现之前的认同是一种误认,于是认同与破灭就构成了主体不断重复的发展。拉康进一步表示所谓的镜像并不只限於真实的镜子,也包括周遭他人的眼光与其对自我的反映,主体在成长过程中的认同建立是经过各种不同的镜像反射,这也包括与周遭他人的互动与意见来确立,但是他人的眼光以及各种自我反映的镜像总是不一致的,在婴儿时期与成长过程中所经历过的欢欣兴奋的欲望驱使下,主体总会局限地、误认地、满足地认同某一个镜像,然后当这个认同破灭之後,又会更期待下次理想化的认同。于婴儿时期的镜像阶段之后,所余存的想像的与现实的角力与辩证,就这样反复出现在人们的生活里。
理论编辑 播报
当婴儿进入到6到18个月时,根据当代西方儿童心理学研究结果,6个月是儿童发育的关键,这时他从完全依赖于别人向自己独立行动转化,已经能够坐起来。他虽然还不会说话与行走,但他与外界事物之间的联系性质也就与以前有所不同。
拉康则进一步指出,当这个时期的某一瞬间,儿童与别人一起站在镜子面前,会发生一种常见的现象,婴儿会首次从镜子中辨认出自己的映像,从而变得兴奋起来,他会有种种表现,以表达自己的心情,特别是向自己身旁的大人作出姿势。因为这是儿童首次看到了自己完整的映像,在这之前,儿童对于自我与他人的认识是片段的、零碎的,也是幻想性的,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认同。唯有这个镜中映像的联合体变为一个经验的、自身成立的身体。
在拉康看来,在这个自我认出的瞬间大约也经历了三个步骤:最先婴儿与大人同时出现在镜前,这时婴儿对镜像与自己、对自己的镜像与大人的镜像还不能区分;稍后可以区别镜像与自己的身体;最后觉察出镜像是自己的,并不断为这一发现而欢喜。
而这一神秘的瞬间,是一种自我认证、自我确立的标记。拉康称这个瞬间为“镜像阶段”,并且儿童的自我和他完整的自我意识由此开始出现。
镜像阶段发生在6到18个月的婴儿生长期,在这个阶段中,婴儿能从镜子中认出自己,他虽然还不会说话,却会以不同寻常的面部表情和兴奋状态来表现他对这一发现的喜悦。这样一种反应,标志着婴儿认出自己的开始,拉康把这个过程命名为“一次同化”,即婴儿与镜像的“合一”。
镜像阶段实际是指自我的结构化,是自己第一次将自身称为“我”的阶段。也就是说,镜像阶段是指还不会说话、无力控制其运动的、完全是由本源的欲望的无秩序状态所支配的婴儿面对着镜子,高高兴兴地将映在镜中的自己成熟的整体形象理解为自己本身的阶段。
在镜像阶段幼儿视觉优势的形象中,幼儿首先想象性地纳入了眼前镜中的这个完整的身体的统一性,并把它作为自己的东西。拉康首先是从对6个月到18 个月的幼儿行为的观察中发现了这个变身的活剧,并想将它作为人之为的人(被割裂的)基本情况来把握。
幼儿进入这一阶段,要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人类特有的出生时尚未成熟的神经系统。因为这种特异的不成熟的神经系统,所以婴儿欠缺整体的感觉,还不能将环境世界作为自己固有的环境场从外形上(作为统一的整体)来构成。他只是在生命的连续性中不能在自然和自己之间随意地建立和谐关系的、无依无靠的存在。
婴儿经常感到与环境的本源性的不和谐,总是不容分说地被卷入零乱的欲动的旋涡,始终被过分的喧嚣所操纵。本能不将世界作为意义的纺织品来编织,它只是要突出起失调的形态。遭受这种不成熟性和本能破绽这一本源性缺失的人类是如何构造有意义的事物,并将那种纬度拉过来的呢,拉康以这样的脉络展开了镜像阶段的理论。
王昌龄论境
王昌龄在《诗格》里提到物境、情境、和意境。
“境”这术语源自佛学。在佛学里,感官的认知和心理的现象,都叫“境界”,简称“境”。
境是一种主观建构,又受着主体内外因素影响。刚才高兴,便觉得“红杏枝头春意闹”;如今不高兴,则想起“深巷明朝卖杏花”:杏花还是杏花,而境却大大不同了。
王昌龄所说的“物境”,是主观世界受到身外自然山水触动而在心灵上作出反应、心物相互交流而形成的境。
“情境”,是主观世界受到生命体内部某些活动触动形成的情感性的境。
至于“意境”,王昌龄是把它看作比物境、情境层次更高的。高就高在“得其真”上。“真”就是自然,就是贴近于道的自然展开的生命形态。道,自然,毕竟是中华古代文艺界心灵最深处的理想目标,而物境、情境并不能造成最深层次的心灵震荡,所以王昌龄觉得还应有个“得其真”的“意境”。xiesh
王昌龄是在生命自然展开这个意义上使用“意境”这个术语的。他在《诗格》里还有一段话,大意是说:无论因外物触动或因本身一时感怀,往往找不到恰当的艺术表现,直等到神思安静回复自然,才在不经意中反而完成了创作。所以,最高级的创作应该是放任心灵自由活动,形成意境。
境指心灵活动所到之处,而放任心灵自由活动所到达的则是最高级的境。
20200111据《美在生命·象和意》章
境生于象外
沿着王昌龄的思路,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命题。
刘禹锡在提出“境生于象外”前,有“片言可以明百意”的话,可见他很重视以词语为中介的象的多义性。
写诗决不能限于象内去寻境,而应到象外去寻,在由此象可以联繋到彼象的途径去开拓。而象的多义性则为广泛联繋提供方便。
“境由心造”,象外寻境,不过是要求充分发挥心灵自由创造的能力,在诗歌语言的多义性及意象的广泛联繋上下足功夫。
刘禹锡本人正是致力于“境生于象外”的实践者。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其意象的运用便巧妙入神。就拿末两句来说,水、月、夜、女墙这些原来就带着苍凉意味的象,经过刘禹锡的开拓,就生出了象外的境:那个“还”字就藏有很多意味。须知,古时一般没有夜生活,只有富贵人家特别多的大城里,才会夜夜笙歌,深宵时分,娱兴方浓,“舞低杨柳楼心月,歌罢桃花扇底风”。
刘禹锡对此别有会心,他认为月儿多见识,知道往昔的石头城要到夜深才特别有戏,因而便养成这么个夜深
镜像化说的就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像对待自己那样对待别人
通俗地说就是善待每一个人
其意义并不只是善待
指的是客观地去看待生活
就像看一面镜子
你要身处其中,也要身居其外
以一个客观的角度看待人生
用以发掘现在人所看不清的一些问题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当局者,要以主观的角度处理事件,也要以客观的角度审视事件
注意:客观要尽量客观
尽量抛开与此事的一切关联,情感因素等等
这样才能更好地看待人生
并且能够避免一些因处理事件不够客观而留下的不必要的麻烦
6岁的女儿一提到学习就磨蹭半天不愿动弹,昨天下午,小妮子像往常一样回到家里磨叽着不写作业,我也没一个劲儿地催她,就想着让她玩一会儿,我先自己看会儿书。
见我打开书,女儿竟自觉拿出了作业本坐在一旁开始写,她还拿来一盒彩色铅笔摆在我面前,说:“妈妈,现在假装我们两都是学生,我做我的作业,你做你的作业。”
看到女儿前后几分钟的转变,突然想到了最近在读的《镜映思维——人在 社会 中的自我形成》这本书中提到的“镜映思维”,女儿见我要看书也开始写作业正是镜映思维运转的结果。
作者菲奥娜•默登是英国特许心理学家、作家,她在《镜映思维》这本书中说:
那么,镜映思维具体指什么呢?
从出生的那一刻,我们就不断对他人进行观察和模仿,经常无意识做出的动作就是我们的习惯,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我们每个人独有的特征,最终形成我们的个性、信仰和价值观,这就是镜映思维。
我们的大脑可分为“应激反应区”和“观察 探索 区”,“应激反应区”主管我们的繁衍生息和自我生存;“观察 探索 区”虽然反应速度慢但更深思熟虑,负责生命中更复杂的领域。
面对身边人的疾病缠身和飞来横祸,我们的“应激反应区”会同步感知他们的情绪、 情感 ,此时我们的镜像神经元会被激活,我们会产生同情心,作者把同情心的第一部分叫做“ 情感 同情”。
因为“ 情感 同情”,镜像神经元让我们的情绪跟随他人的情绪,产生“你难过所以我难过”的情绪变化,但这样还不够,比如医生如果只有 情感 同情,只是去感知每一个病人的情绪和 情感 ,时间长了他们就无法工作了。
要让同情心更“高级,就要有意识地让镜像神经元激活我们的“观察 探索 区”,进入同情心的第二部分“认知同理”,即“我理解你的难过,并为你感到遗憾,但我自己并不难过”。
拥有认知同理,我们体会了他人的情绪和 情感 ,只是程度较轻,但却避免自己被他人的负面情绪感染,我们能够回过神来琢磨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对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力。
从 情感 同情到认知同理,是一个从低级的应激反应到高级的深思熟虑的过程,也是建立好的角色楷模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榜样。
医生传递能量,病人将他们视为自己的角色楷模,如果我们也能够成为他人的角色楷模,就能通过镜映影响更多的人,建立起更广泛有益的人际关系网。
而在人生的众多关系中,父母不可避免的会成为孩子一生最关键的角色楷模之一,但作为家长,父母并不都是对孩子有益的角色楷模。
“有其父必有其子”说的就是家长对孩子的镜映,想要什么样的孩子,家长就必须先成为那样的人,因为孩子只会按照我们做的做,口头教诲对孩子是不起作用的。
许多家长自己整天抱着手机刷屏,却不允许孩子玩手机,因此只“告诉”孩子不要看手机和电脑是不够的,还需要让孩子“模仿”,家长的观念和行为必须统一。
想要孩子热爱运动,父母就要动起来经常锻炼;想要孩子身体 健康 ,父母就要有意识地选择 健康 食品;想要孩子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父母就要先在家里开展学习类的活动,你看书,孩子自然会去学习。
比言传更重要的在于身教。
周围的环境无时不刻影响着我们,但掌握了镜映思维,有意识地进行镜映(就是模仿),选择性地做出反应,人生就会多一份掌控感,你将不再随波逐流,你是谁由你自己决定。
从现在起关注积极的、有助于自身成长的、能帮助我们过上理想生活的人,剔除我们不想镜映的对象,无论模仿谁,都不是复制他人的行为,而是学到角色楷模的行为方式。
如果你也想学有所成、身体 健康 、事业步步高升,不妨读一读《镜映思维》这本书,学会有意识的选择,人生就会展现出不一样的样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