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的语气分为哪几种?

语文中的语气分为哪几种?,第1张

主要有陈述语气、祈使语气、感叹语气、疑问语气。

一、陈述语气。

客观陈述事实,不包含强烈情感:

肯定陈述

你是学生。

强调陈述

是你弄错了。

否定陈述

他不愿意走。

二、祈使语气。要(请)求或禁止某些行为,感情色彩不强烈:

要求式

请把书递给我。

你还是去休息一下吧。

禁止式

不要动屋里的东西!

禁止吸烟!

三、感叹语气。对事物、行为表示赞赏或否定,有强烈肯定或否定的情感色彩:

主谓式:多么雄伟啊,长城!

他们是世界上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

非主谓式:多美的景色!

装什么正经!

四、疑问语气。此种情况较为复杂,一般疑问句根据其结构特点和所表达的疑问语气,可以分为四类:

1、是非问句

是非问句是提出问题,要求别人回答“是”或“否”的疑问句。

是非问句与一般陈述句的结构形式基本相同,但语调要变为升调,或者句末加上疑问语气词。

是非问句中经常使用的疑问语气词有“吗、吧、啊”等,但不能使用“呢”。

2、特指问句

特指问句是用疑问代词代替未知的部分进行提问,要求对方针对未知的部分做出回答的疑问句。

特指问句既可以使用升调,也可以使用降调。

特指问句只能使用“呢、啊”等语气词,不能使用“吗、吧”。

3、选择问句

选择问句是提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情况,让对方从中进行选择的疑问句。

选择问句经常使用“A还是B”、“是A还是B”等固有格式。使用疑问词时,选择问句常用“呢”,一般不用“吗、啊、吧”。

4、正反问句

正反问句使用肯定和否定叠和的方式进行提问,希望对方从肯定和否定的内容中做出选择的疑问句。正反问句一般不使用疑问代词或疑问语气词。需要时可用“呢、啊”,一般不用“吗、吧”。

《示儿燕》孙技蔚

译文:起初阅读古书,切不可爱惜书籍;珍惜书太过,必然导致束之高阁,而不去阅读。所以,看书时必须加以圈点,点评文意,看坏一本后,不妨再买一本。一般说来,有钱的人家为了收藏书而去爱惜书籍,我们贫寒之家不必效仿。比如说茶杯饭碗,明知是年代久远的珍贵古瓷,难道能为了珍藏而去忍饥忍渴吗?孩子你要谨记在心啊!

这封信是孙技蔚为求学事而写给儿子的。

孙技蔚(1620-1687),字豹人,明末三原(今属陕西)人。明亡后只身定居江都读书,清康熙年间举博学鸿词,授中书人,不久辞归。是清初重要诗人,有《溉堂集)。

这封信告诉儿子一个道理,藏书必须读书,若不读,便失去了藏书的意义。若为了读书,则不须“惜书”,看坏不妨再买。“旧窑”的比方十分贴切,说明贫家藏书不能像富贵人家那样仅仅装点斯文,而应该务实求知。

买书是为了获取知识,而不是为了收藏。如若担心看坏书而不去读,这是买椟还珠。为了装点门面而买书,结果到头来不过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原文: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懵书之甚,必至高阁。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效此也。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儿当知之。

传统是一面镜子,可以反照过去,也可以昭示未来。糟粕肯定要清除,精华一定要吸收,中国人的感情世界太丰富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蕴藏着中国人丰富的情感世界,不能将所有的东西奉献给读者,只能采撷其中的一部分,或许是很少的一部分。在情感世界里,书信是最能体现感情的东西。对国家、民族的拳拳之心,对故乡、亲友的眷眷思念,对理丝丝眷恋。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正在于此,这种感情是人生的写照,是对社会生活的宣泄,是对枯燥人生的反叛。一个人如果没有感情,就等于行尸走肉;一个人如果抛弃了故乡、亲人的呵护,就等于漂浮在水面上的草萍,无根无源,生活就失去了意义;一个人如果长久得不到亲人的温暖,就如同冬天的枯草,凋零死亡,自不待言。商品经济时代的社会,纯粹的感情消陨了许多,一切都以价值来衡量,一时的快乐难保永久的孤独,今朝有势,宾朋满座,它日沦落,门可网雀

所谓语气,就是说话的口气,具体包括3个方面:感情色彩、分量、声音形式的变化。

语气的“感情色彩”,就是一个人说话时透漏出来的“喜怒哀乐欲惧憎”等人的基本情感。

分量就是说话时的“度”,具体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3个等级。

声音的形式变化,主要是口腔状态、气息状态和声音各要素的变化。

语气对情感的表达有很直接的作用,也就是说,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出的情感的强烈程度是不同的。同一句话,抑扬顿挫的演讲、心平气和的朗诵、轻声细语的呢喃,达到的效果有很大的不同。

一般来说,用了感叹的语气,就会表现出强烈的情感特征,用了省略号的语气,会是比较委婉和含蓄。平铺直叙的表达,感情色彩就淡漠的多,属于陌生人交谈或者客套。

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说的是我所担忧的是老鼠,不在乎有没有鸡。体会由猫及人,“金无赤足,人无完人”,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表达了凡是都有两面性,不能只看见坏的二忽视好的。只有学会取舍才能得到的多。这句话出自《赵人患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083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3
下一篇2023-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