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诗怀古》中诗的结构、内容、表现手法、抒发的情感分别是什么?

《咏诗怀古》中诗的结构、内容、表现手法、抒发的情感分别是什么?,第1张

1、诗的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诗的内容:诗歌的内容一般为:描写此地眼前的衰败、荒凉、萧条,或描写欢快的事物来衬托内心的悲伤,或描述历史事件的经过,抒发感慨。

3、诗的表现手法:对比失落型、同病相怜型。

4、抒发的情感:多感慨个人命运,抨击社会实质。

1、赏析律诗由"起"、"颔"、"颈"、"结"四联组成。这首诗的"起联"两句一问一答,貌似平常,实则不然。这里,诗人以近乎口语化的诗句点出了武侯祠堂的地理位置和古柏森森的自然环境,其间一个"寻"字妙笔天成,使得一问一答两相连属,恰如其分地道出了诗人急欲瞻仰武侯祠堂的情不可耐的心绪,这一方面暗示出杜甫与诸葛亮虽不同世却思想相通,另一方面也替后面的赞颂、痛惜之辞预为伏笔,使得全诗和谐统一,首尾相衔。李重华《贞一斋诗话》说:"作诗善用赋笔,惟杜老为然。其间微婉顿挫,总非平直。"杜甫的这首《蜀相》的开头,可以说是比较典型地体现了诗人善用赋笔而又切忌平直的特点。

2、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3、咏史与怀古都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大都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游览古迹时有感而发之作。

借古代事件议论政治得失,君王作为(昏庸无能等);追慕前朝,以史为鉴;通过咏史来抒发自己的感受(往往是怀才不遇,亡国之痛,人生苦短)。

意象,这个就比较多了,历史人物,山川形胜,要针对不同的诗而言。

常用手法用典、比兴、对比,其中比兴手法比较多。

咏史怀古诗:一般以古代历史事件或古代人物为题材,或借古讽今,或寄寓个人怀才不遇的感伤,或表达昔盛今衰的兴替之感。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

在古代诗词中,怀古诗是内容与思想都比较沉重的一类作品。这类诗都是怀古惜今,“有感而发”,往往是诗人处于某种背景之下,前往瞻仰或凭吊历史古迹,回顾古人的业绩或遭遇,自己内心产生共鸣,不禁发出对古人业绩的慨叹或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因此,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1、怀古“点”的相对统一。 既然是怀古诗,诗人的抒怀的情感必须有一个触发点,也就是说,怀古诗中一般都会出现一处(件)让诗人产生联想的“点”。 这些“点”既可以是某处遗迹,也可以是遗迹旁的景或物,还可以是由遗迹联想起的历史事件,还可以是某个历史人物。 2、怀古形式的相对统一。 从怀古形式的角度看,一般怀古诗都会选择“物是人非”或“物的盛衰变迁”这两种对比的模式。 从物是人非的角度看,诗人往往选取的是遗迹旁的景或物,将穿越时空依然存在的景或物和诗人当世已然不存或残存的遗迹进行对比,从而形成一种比较关照,抒发出时空更替的兴亡之感。 从物的盛衰变迁的角度看,诗人往往将着眼点关注在遗迹本身,由遗迹现实的衰败联想到遗迹当年的繁盛,两相对比,进而抒发时空沧桑之感。 3、蕴涵的情感趋向的相对统一。 诗歌的终极目的都是抒发情感,怀古诗在抒发情感的趋向性上也表现了相对的统一,一般可分为三类。一是寄托个人境遇。二是借古讽今,忧国伤时。三是感慨人世无常

意象:投笔、长城、明月、楼兰、柳营、请缨、羌笛、古地、吴钩等。

感情: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等。

一,咏史怀古诗词要“有史”的根据,即历史性即史事的文学化

咏史怀古类诗词作为一类独特的诗歌题材,就其自身而言,就注

定了它拥有“着诗”“和史”的双重特征。首先,文学性是咏史诗的永

恒魅力。源于历史而不泥于历史,咏史,不是对历史本事或事实的简

单敷写或重复,而是史事的文学化,是将史事以文学形式中特有的诗

的手段,进行重新的理解和架构,最终成为一种不同于历史的文学样

式。宋咏史怀古诗词秉承着唐宋诗词的特征,从形态上来说,首先是文学,是诗,是词,而不是历史。其次,咏史怀古诗词要“有史”的根据,即历史性。源于历史本事,有

感而发,有历史事实作为凭依,而不是空发议论或单纯地抒情,这是

咏史诗构成的一个基本要素。

二“、咏史”与“ 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

从外在形态上讲,咏史怀古诗词是文学和历史的统一;而从诗歌

的内容构成上说,咏史怀古诗词的独特内涵则在“于咏史”“与言志”

的结合,并且最终归结于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咏史不是目的,咏

史是动因,言志抒怀才是最终的旨归。不但咏史所咏史事的内容多

含有政治的成分,是对政治的关注,而且这类诗歌中所表达“的志”的

内容,也大都或是建功立业的理想,或是对国运兴衰的担忧;这些也

都是基于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因而从一定程度上讲,咏史诗更像

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政治诗。在大多数情况下,唐宋咏史诗词所关注

的内容,最终都定位于现实政治。无论是初盛唐时期借对历史上英

雄人物建功立业的怀写,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为主题的咏史诗歌

创作

三“、古”与“ 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

咏史怀古诗词区别一般抒情诗歌的另一个显性特征,是它的多

维时空跨度。一般的抒情诗歌,多集中于某个时空断面的书写,无论

是边塞风物的叙写,还是山水田园风光的描摹,诗歌的视角范围多局

限于现在、眼前;咏史怀古诗词则不然。因为题材的关系,咏史类诗

歌可以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具有着无限自

由伸展的容量。

或由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发思古之幽情,此为怀古;然后再由凭

吊古人引发对当下的时代社会或者自我生存状态的思考,此为伤今。

诗歌在古代与当今、过去与现在的转接切换中行进,这是时间的转

换。还有空间的转换,从眼前所见景物的破败,遥想昔日的富庶与繁

华,这是跨越历史时间的空间切割。

概而言之,咏史怀古诗词“是诗”“与史“”、咏史”“与言志“”、古”

“与今”的结合与统一,这是咏史怀古诗词所独有的艺术特征。

1、咏史诗、怀古诗和代表诗人

咏史诗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等,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慨,或者借古以讽今,或者发思古之幽情。大都各有侧重,咏史诗多针对具体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而怀古诗多是登临旧地,游览古迹时有感而发之作。

代表作家: 魏晋时期的左思,唐代刘禹锡、杜牧、李商隐等,两宋的王安石、苏轼、李清照、陈与义、张元干、张孝祥、陆游和辛弃疾等人都写了一些震撼人心的诗作,是卓有成就的咏史大家。

2、形式标志

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后加“怀古”、“咏怀”等。《乌江亭》《乌衣巷》《石头城》《隋宫》《金陵怀古》《赤壁怀古》《咏怀古迹》

3、怀古诗的结构

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4、咏史怀古诗的意象

A前代的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

B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淮水、

C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李白坟

D特定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

E其他:吴钩、《后庭花》

5、咏史怀古诗的意境

或雄浑壮阔、或萧瑟凄凉

6、咏史怀古诗的语言风格

含蓄忧郁、豪迈奔放

7、咏史怀古诗的常见内容及情感

主要是凭吊历史遗迹,或为历史人物,或为历史事件,作者的胸襟怀抱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表现出来,这类作品多用典故,风格与感怀类似。

1)借古讽今,抒发昔盛今衰,人事变化无常的感慨。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2)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遇,抒写怀才不遇之叹。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伤,或对现实不重用人才进行批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

杜甫的《蜀相》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4)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的前六句描绘眼前之景,后两句表达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这首诗在格律上用韵规范,对仗工整,在写作技巧上采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的手法,在情感上则蕴含了一种低沉、落寞的思想情绪

作品原文 春日秦国怀古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答: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的前六句描绘眼前之景,后两句表达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这首诗在格律上用韵规范,对仗工整,在写作技巧上采用了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写哀景抒哀情的手法,在情感上则蕴含了一种低沉、落寞的思想情绪

诉衷情令 长安怀古 表达了诗人怀古伤今的感情。以狐兔群游秦汉古城,昔日的豪华已成梦来抒发自己对朝代兴废的无限感慨,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北宋王朝的深切担忧。

附:诉衷情令·长安怀古

康与之

阿房废止汉荒丘,狐兔又群游。豪华尽成春梦,留下古今愁。

君莫上,古原头,泪难收。夕阳西下,塞雁南飞,渭水东流。

注康与之,北宋末年南宋初期词人,此词作于词人南渡之前。

①阿房:宫名。秦始皇营建。

赏析:

这首词吊古伤今,表现了身处偏安局面,不胜今昔之感的情怀。上片从眼前景物写起,阿房废址,汉代荒丘,成了狐兔群游之所。昔日豪华,已成春梦。抚今追昔,不胜悲愁。下片着重抒情。眼前景象,悠然往事,惟见塞雁南来,渭水东流。黄昏时候,益觉伤 感。全词工丽哀婉,情韵悠长。这是康词中较为突出的一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143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3
下一篇2023-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