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时,为什么蒙古王爷想集结军队进京呢?

清朝灭亡时,为什么蒙古王爷想集结军队进京呢?,第1张

这主要也是因为建立在一种联盟关系和一种友好的关系基础上。所以当时蒙古的王爷在听到清朝要灭亡之后便就想要去进京。想要挽救一下清朝,但是哪里有那么容易呢?

清朝在入关后一直到1771年。那个时候的蒙古大多数部落都是被划分为清朝的。所以在当时的蒙古来说,蒙古也是清朝的一部分。但是蒙古族一直处于纷乱的状态。而且他们不服于清朝的统治,一直到后来。清朝在三藩之乱之后,这个时候蒙古族才成为了清朝友好的子民。

当时的康熙皇帝就想要采用和亲的方式去和蒙古部落进行拉拢。想要把蒙古部落拉拢到清朝的囊中。于是当时康熙皇帝就把他的八个成年的女儿其中的六个都嫁给了蒙古族的王爷。以此达到和亲的目的,进而拉拢两个地方的关系。并且清朝也会每年向蒙古提供许多的资源,由此和他们打好了由好的基础。

之后清朝我们都知道在三藩之乱之后,汉人异姓王就不存在了。而在当时的蒙古爵位一般都是允许世袭制的,可以相当于说就是铁帽子了,所以当这个时候的清朝就更加按耐不住了。

随着两个地区的发展以及清朝的举措,慢慢儿的蒙古开始不是清朝的一块儿心头肉了。反而变成了清朝的一种老朋友。开始和清朝建立起友好的战盟关系。所以在蒙古族听到清朝要灭亡的时候,蒙古王爷便就想要挺身而出,想要去挽救一下即将灭亡的清朝。

但是清朝灭亡已经成为一种定局,哪里会说挽救就是会挽救呢?所以蒙古族当时想要挽救只不过也是无用功罢了。

在清朝蒙古王爷何时退出历史舞台了

即使在火烧圆明园的时候,还有僧格林沁在朝呢正不要说别的王爷了,他们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民国建立后,隶属于民国了所以现在台湾的地图,还是桑叶形,其中包括了内蒙古和外蒙古

在我国漫长的推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王朝时代,藩王造反是家常便饭,最有名的有三个,西汉的七王之乱,西晋的八王之乱和明朝的靖难之役。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可以说是我国封建王朝时代最后一次成功的藩王造反。当朱棣成了明成祖之后,开始大力的削弱地方藩王的实力,实际上藩王的核心权力被取消和限制,开始封而不建,藩王只有王爷的名头,但没有了实际的权力,还要受到地方官员的密切监察。

 

到了清朝时,对皇室子弟的限制更为严厉,清朝居然没有一例王爷造反的好戏上演。清朝跟明朝的藩王制度还是不一样的,清朝的王爷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享有世袭继承权的,只有做出巨大战功的皇家子弟才能世袭爵位,其余大多数没有军功的子弟只能是按照十二等爵位代代递减,过上几代就变成平民了。这也减轻了对清朝财政的负担。我们熟知的清朝的12个铁帽子王便是证明。

 

明朝的藩王是封在地方的,名义上为了护卫中央,但后期已经被剥夺了军政大权,还要受地方大员的监督和节制,而清朝是没有藩王的,严格限制王室子弟的活动范围,都必须住在京城城门内,如果想要出城门或者离开都城,都要向宗人府打报告,擅自离开都城60里以上的将与庶民同罪。都城都出不去,一举一动都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还造什么反。

 

清朝的王爷不同于明朝的王爷,他们部分有才干的人是有实际的军政权力的,比如康熙的十四子一直在西北带兵打仗,但经济上的权力小的可怜。明朝皇室子弟可以享受皇帝赐予的大量土地,动辄上万顷。而清朝的皇子皇孙们虽然也受赏赐,他们的封地只局限于都城附近或者长城以北的一些小块荒地,没有土地就没有招兵买马的资本,没有钱怎能掀起滔天巨浪?清朝对皇室子弟的监控是更为严密。史书记载,在当地方官员想要送给乾隆的六阿哥几条鱼后,这个六阿哥都诚惶诚恐,最终还是向乾隆皇帝打了报告,皇帝嘉奖了他的行为,惩处了这个送礼的地方官。雍正以后实行秘密立储制度,皇位传承有序,也从根子上杜绝了皇室子弟造反的威胁。清朝皇帝的政治智慧是拔尖的。

末代蒙古王爷是奇忠,奇忠义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左翼中旗(今伊金霍洛旗)阿拉腾席热人,蒙古族,蒙名奇渥温·孛儿只斤·伊尔德尼博录特,原蒙古札萨克多罗郡王,中国最后一位蒙古王爷,成吉思汗第34代嫡孙。

忽必烈最早只是个普通王爷,为何最终能脱颖而出建立元朝?这个问题答案大概是:

1,接触汉化文明,不同于其他王爷

首先,孛儿只斤·忽必烈是大蒙古国第五任可汗及元朝开国皇帝。是元宪宗蒙哥弟弟,1251年,蒙哥任忽必烈为总理漠南汉地军事 ,1253年受封于京兆。他先后任汉族儒士整饬军政,并参与蒙哥远征大理、围攻南宋的战役。所以这里文明就可以看出,孛儿只斤忽必烈绝对是个军政人才,是个在政治方面有相当才华的人。所以他能在众多的蒙古诸王中脱颖而出,不是没有道理的。、

再加上,其人受到蒙哥汗的 重用,让他负责汉地军事,这也就给了他接触当时,相对高端的封建文化的熏陶,所以这就让注重,汉族儒生有合作关系,且会协调多民族人才关系的他,显得就不同于其他只会惦记着沙场建功的蒙古王爷。

2,抓住机会,观念高端

其次,蒙哥死后,忽必烈机会,从鄂州极速回师,与同母弟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并在1260年忽必烈率军抵达燕京,解散了阿里不哥的民兵,直接控制燕京 ,在得到了部分宗王的拥戴后,马上开始了,和反对汉化的阿里不哥战争,经过四年汉位争夺,因为他得到了汉族儒生和多民族精英的支持,所以,那个反对汉化的阿里不哥,直接被他击败。由此,和忽必烈竞争汗位的最强势力消失。忽必烈成了真实意义上草原和中原的共主。

所以,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忽必烈的成功在于他的观念更加符合当时的历史发展,因为大蒙古国建立,是包括草原帝国和中原帝国的。而被更加高端的封建文化支配的大脑,才能肩负帝国的重任。而如果这是草原帝国的那一套,就是远远不够的了。

1949?如果指的清朝,那么应该是康熙年间。

康熙30年(1691)4月,康熙帝亲率文武百官及上三旗官兵,由张家口出边"抚绥"蒙古,派遣兵部尚书马齐前往多伦诺尔安排会盟礼仪。通过这次会盟在喀尔喀蒙古实行内扎萨克蒙古的设旗编佐制。

清廷授予蒙古封建主王公爵位,任命为札萨克(旗长)。札萨克世袭,根据清廷的规定和法令处理旗务,并接受清廷的监督。札萨克之下设协理台吉、管旗章京、梅伦、笔帖式等僚属,协理旗务。旗内的土地和属民由札萨克支配,旗下设佐,为基本军事单位,每佐设佐领一人,辖旗丁一百五十人,在旗札萨克领导下,审理丁册,征收税课,排解纠纷,传递信件及征发人丁。佐领之下设骁骑校、领催,协助位领办理军政事务。每六佐复设一参领统辖。在佐之下,每十户设一什长,为最低一级行政单位的管理人。清统治者为了不使旗札萨克享有独立权力,订出会盟制度,在旗之上设盟,合数旗而成。盟不是实质性的管理单位,只是一种实行监督的组织,一般不设办理盟务的衙门。只是在盟内各旗会盟时“简军实、阅边防、理讼狱、审丁册”。盟设正副盟长各一。每3年会盟一次,各盟均有固定的会盟地。盟长由理藩院于盟内各旗札萨克中选人赛清帝任命兼摄。盟长的主要任务是充当会盟的召集人,不能直接干预各旗内部事务,也无权擅自发布政令,只是对各旗札萨克起监督作用,并充当旗札萨克与清政府的中间人。蒙古旧有的部,只在名义上保存下来,不具有任何行政职能。封爵为:

1亲王

2郡王

3贝勒

4贝子

5镇国公

6辅国公

7札萨克台吉

8一等台吉(塔布囊)

9二等台吉(塔布囊)

10三等台吉(塔布囊)

11四等台吉(塔布囊)

12固伦额驸

13和硕额驸

14郡主额驸

15县主额驸

16郡君额驸

17县君额驸

外蒙古四部:土谢图汗,赛音诺颜,车臣汗,扎萨克图汗,下辖旗八十六个,计:土谢图汗部20旗,属汗阿林盟;三音诺颜部22旗,厄鲁特2旗,属齐齐尔巴克盟;车臣汗部23旗,属克鲁伦巴尔和屯盟;札萨克图汗部18旗及辉特部1旗,属札克必拉色钦比都哩雅诺尔盟。

青海蒙古共置西蒙古和硕特、绰罗斯、辉特、土尔扈特等部28旗、喀尔喀部及诺门罕1旗,为1盟,由西宁办事大臣兼任盟长。

土尔扈特部编旗设盟:在今新疆巴音格楞蒙古族自治州境内的旧土尔扈特部4旗,为南路乌纳思索珠克图盟;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境内的3旗,为北烙乌纳恩索珠克盟;今乌苏县境内的2旗,为东路乌讷恩素珠克盟;今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境内的1旗,为西路乌讷恩素珠克盟。此外,新土尔扈特2旗,为青塞特奇勒图盟;和硕特3旗,为巴图塞特奇勒图盟。

在西套蒙古地区也建立了旗制。阿拉善地区和硕特蒙古,于康熙年间建立札萨克旗;额济纳地区亦建立了札萨克旗,皆不设盟。乾隆年间,杜尔伯特三策凌率部南附清朝后,于1754年(乾隆十九年),建左翼1旗,辉特1旗,为赛因济雅哈图左翼盟;又建右翼3旗,辉特1旗,为赛因济雅哈图右翼盟。

封爵有汗,王、贝勒、贝子、公。无塔布囊,有台吉。

一、亲王之女,称为“和硕格格”,汉名为“郡主”;

二、世子及郡王之女,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县主”;

三、多罗贝勒之女,亦称为“多罗格格”,汉名为“郡君”;

四、贝子之女,称为“固山格格”,汉名“县君”;

五、镇国公、辅国公之女,称“格格”,汉名“乡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1693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4
下一篇2023-11-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