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的作用和地位?

情感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的作用和地位?,第1张

艺术领域中,对于艺术家的创作,人们通常会说起“技法和天赋”决定了艺术作品的优劣,当然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一个艺术家在创作时如果没有娴熟的技法和相当的天赋,其作品是没有任何深度的,然而除了技法和天赋之外,还有“情感”,那么情感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的作用和地位如何呢?

我们经常会说某位艺术家的作品情感丰富很有感染力,引发欣赏者的共鸣,这就是“情感”给欣赏者带来的作用效果,以及“情感”在艺术创作时的地位,换句话说,一个艺术家技法再精湛、天赋灵感再卓越超凡,如果对情感的拿捏不到位、没有火候的话,其作品就失去了“人情味”,

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艺术作品就纯粹是“装饰品”,比如一幅画作的布局构图、主体主题都可以依靠技法来完成的,这是很机械化的操作,在绘画艺术中,色彩体现了情感,起伏的笔触和流畅的线条,这是依靠技巧是绝对完成不了的,只有艺术家对艺术产生共鸣,才会有情感,

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很深刻的了解体验了生活,艺术家在创作时才能自然而然的真情流露,为什么有些人唱歌会那么动听呢?就是因为他(她)有很多生活经历、阅历,所谓“情到深处自然浓”,画家也是一样的,经常“写生”就是为了体验生活,寻找“经历”,而不只是观察事物,

然而情感对于一个欣赏者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情感丰富细腻的人,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是很容易感受到作品是否具备情感,这叫“吸引力”法则,因为艺术风格是多变的,能否触景生情也要靠欣赏者自身的情感咯,情感不丰富的人,是很难通过作品读懂艺术家创作时的内心感情世界的,

艺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性表现,任何艺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在艺术课堂中,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的艺术技能,还要在学习中丰富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提高审美情趣,通过艺术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艺术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获得创作、表现和交流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效果。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艺术课程的情感价值作了明确的表述:艺术课程为学生提供多角度、多方面、多渠道的情感体验,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自我表达和交流,使情感得到丰富,达到人格的提升和心灵的净化。

这就充分说明了情感体验的重要性,它是艺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艺术情感又是提高整体艺术素养和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保证,同时,是否具有丰富的情感体验也是检验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艺术素养的重要指标。学生带着情感进入艺术课堂,在课堂中通过艺术感知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使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无论是技能表现还是艺术欣赏,都要求学生在与艺术接触的过程中调动各种感官去体验,挖掘艺术作品中的精神内涵。而情感则在这个过程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在欣赏艺术作品或是参与艺术表现时,没有积极、合理的艺术情感的体验和参与就难以与作品产生共鸣,也就无法真正地完成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使艺术教学的有效性得不到保证。

为此,教师有必要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运用多种手法来促进学生的艺术情感的体验和积累,努力创造机会使他们获得丰富的艺术情感,提高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艺术素养,形成真挚朴实的情感,进而达到人格上的健全。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着这个目标来展开,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因素,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辅之以有效的教学手段,确保学生在艺术技能方面获得有效提高,在艺术情感体验上得到丰富。那么该如何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呢?有那些途径和方法呢?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并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做出总结,就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情感体验与大家进行交流。

一、成为自己作品中的主角。

鼓励学生参与美术比赛创作,在画面中表现自己比表现别人更容易释放出情感。

积极地用参加绘画比赛的机会,让自己进入到画面中去,成为自己画面里的主角。美术课堂的平时作业因为受到时间上的限制,学生投入的精力相对会比较少,作品中的情感、技能因素也不容易得到很到的体现。而一旦参加绘画比赛活动时他们则会更加专注。因为准备的时间比较长,作品在构思表现、深入刻画上一般也相对完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参加绘画比赛的机会鼓励学生都来参与创作,并尽可能将自己画到画面里去,选择适合自己的题材和故事,并投入自己真挚的情感,就会更容易画出有感染力的作品。

例如:第九届全国中小学生能书画比赛的主题“我是合格的小公民”。教师在辅导学生创作时,就充分利用了美术作品的情感表现的功能。首先提出“什么是合格的小公民”以及

“怎么样来成为合格的小公民”等问题,在师生交流探讨中来引导学生树立自立、自强、奉献、关爱、自尊等价值观,明白这些都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基本素质。然后提出讨论话题:

我是中学生了,怎么在家庭中或集体中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如何付出力所能及的劳动、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等等?设想在这样的一幅画面中,父母在阳光下的稻田里辛苦地收割稻子,而你能做什么呢?学生的回答有帮助收割、提着篮子送水送饭等等。用这样简单的故事情节就足以表现出“合格小公民”的主题,学生在创作时就会很容易带着情感去画作品,因为作品中包含着对父母的关爱、对自己行为的肯定!这样的作品就将美好和睦的家庭生活展现在人们面前,同时也是对丰收的喜悦之情的表达,是非常具有感染力的艺术作品了。而且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始终会想到画面中的辛苦劳动的父母和自己的那份关爱,那将是一种真挚情感的流露,艺术与情感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情感表达的作用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同时艺术情感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丰富和深挚起来。

情感在审美心理活动中,一方面,诱发各种心理因素积极参与创造活动,另一方面,融入其他各个环节的心理活动中,使整个创作活动都感染上情感的色彩。在艺术创作中情感是展开形象思维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诱发形象记忆和情绪记忆以形成一定的情感体验。

二、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现在的教师面临的压力比较大,可能会受到各种问题的困饶,但不能将自己不好的情绪带进课堂。面对学生时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心理,始终展现给学生们的是一个朝气的面孔和温和善意的笑脸,在情绪上给学生一个放松的心态。也不能因为现在有的孩子不太听话或是有的班级整体表现不够理想就影响到自己的情绪。倘若是教师首先把自己和学生对立起来,并保持了一定的距离,那就很难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从而影响到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艺术情感体验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教师要善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要有合理的鼓励和表扬,树立他们的信心,通过活跃课堂气氛来调节情绪,利用恰当的环境对人心理和情绪情感的影响来实施教学。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一定的场合下产生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手段。课堂活动是教师、学生和教育情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所以,教师要通过积极的手段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让集体的合力来带动、影响全班级的同学的情绪情感,从而参与到艺术情感的体验中来。这种集体的影响也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从众”心理。积极的课堂气氛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放松的环境下展现自我,而且也会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为课堂气氛会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语言、动作和情绪来暗示他人,从而导致学生间在情绪情感上发生连锁性的反映,从而带动他们一起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也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加以利用的。

例如:对李可染的《牧牛图》的理解欣赏,除了从水墨技法上进行引导学习外,教师也尝试着从生活经验和情感印象方面来展开教学。做到先以情感人,然后才关注画面的技法构图等相对比较专业的问题。在课堂实践中表明,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还是作品本身能唤起他们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感。这种内在情感是从生活经验中积累得来的。从乡村出来的孩子多少都会有过一些与动物相处的经历,牛羊兔狗鹅鸭等等。教师让他们试着回忆一下童年的时光,可以用引导的话语来提醒他们:还记得童年时的动物朋友吗?与自己最喜欢的动物伙伴在一起是多么的令人难忘,还想再回到从前吗?闭上眼睛吧,回忆一下童年,脑海中浮现了儿时的好朋友了吗?然后由同学们讲述孩童时与动物有关的趣事,教师也介绍自己小时候就和伙伴骑在牛背上模仿过“三英战吕布”的故事,老师自己扮吕布,手拿一只长竹竿,骑着一头

老水牛,其他小伙伴扮关羽、张飞、刘备各自骑着一头牛厮杀在一起,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有了教材中的《牧牛图》的铺垫,加上师生的发言,学生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从艺术作

品中唤醒的情感体验也开始帮助他们展开想象。有的同学在城市里长大,缺少相关的与家畜在一起的生活体验,但是可以在其他同学们积极的情绪中受得感染,也容易从同学的愉悦中感受到快乐。教师这时候再适时讲解李可染创作《牧牛图》的意图和内在情感的表现,学生也就更加容易接受了。这样的教学设计就很容易将全班的气氛调动起来,学生的注意力也开始关注艺术作品内在的情感表现,而不仅是只看到作品中画了什么、用什么来画等等比较浅层次的问题。他们和画家的情感融洽地结合在一起,以致于觉得《牧牛图》不是李可染创作的,而是他们自己创造的,而且觉得这个作品所表现的镜头就是他们小时候的故事。教学活动是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相互交织、相辅相成的一个过程,而兴趣和愉快的相互作用和互补更为学生的智力活动和情感体验提供了最佳的情绪背景,它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活动的性质,变消极状态为积极状态,提高课堂教学中情感体验的有效性。

三、大题小作,避免“审美恐慌”,拉近艺术作品与日常生活的距离。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体验。艺术欣赏教学中有很多美术作品是国内外艺术大师的经典名作,但普通观众有时会觉得这些作品过于高雅和经典了,与自己的情感需要的距离太遥远了,也就从心理上直接排斥了这些作品,甚至会有些恐慌心理。他们会想:挺难的吧,看也看不懂。或者觉得反正是名家的作品,肯定是好的,不会差。至于好在哪、难在哪,他们并不关心。这就妨碍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和师生交流,失去了欣赏、理解作品中深层内涵的可能。要避免发生这种情况,教师要设法拉近艺术欣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把那些看似“高深”、“高雅”的艺术尽量通俗化、简单化和生活化,降低欣赏的要求和难度,做到“大题小作”。为避免教学过程中的乏味,可利用故事和趣闻展开教学。但是故事要本着尊重历史和艺术的原则,不能出现庸俗的情节或是一些流言诽闻,而是要注重趣味性、真实性和有利于教学欣赏的原则。在教学方法上,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而避免教学上的“满堂灌”,教师的滔滔不绝的讲解会加重学生的厌烦和恐慌心理。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更要下功夫,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欣赏作品。如可以这样说:“假如把这幅马蒂斯的《红色的和谐》送给你,你打算把它挂在家中客厅还是书房,或是卧室,为什么?要是家里来了朋友,你打算怎样向他们介绍这幅作品?”用这种形式,直接拉近了作品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迫使”他们与艺术作品面对面,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参与中体验作品的精神价值,挖掘出作品深层次的内涵。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解释说明,但不是去说服他们一定要喜欢某某作品,而是鼓励各抒己见。同时,教师也要适当介绍自己个人的看法,也会对学生有一定的帮助,起到合理引导的作用。甚至可以对其中某些作品进行批评(当然也是个人的喜好,在不影响总的原则的基础上)。这样学生会觉得有点新鲜感,可能会和他们的想法一样。因为欣赏的内容大多数都是好评,似乎带有一定的强迫性和主观性,学生见多了难免会有些麻木,毕竟他们还不能自觉地欣赏对他们来说是比较高深的艺术作品,需要教师慢慢引导。欣赏作品的过程中,真正重要的是对作品的情感价值和艺术表现力的感知,而不是对作品做出好与坏的评价。教师在情感和精神上和学生站在一边,会获得他们的信任,是开展有效引导和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和保证。

四、重视学科渗透,把握与艺术教学有关的热点话题和知识点。

中学的艺术教材中多次出现了凡高的绘画作品,我注意到在语文教材中也出现了介绍凡高的文章和绘画作品,说明凡高现在是备受人们推崇和关注的。但是作为中小学生来说,毕竟对外国的艺术大师了解不多,就很难对其产生认同感。但是既然是语文教材和艺术教材同

时都出现了关于凡高的相关信息,相信学生也会注意到这一点,他们会对关于凡高的教学有

所期待。因此教师要抓住这个有利的时机,寻找最有效的途径来让学生接触凡高、了解凡高,将他的作品用最直观的方式展现给学生,除了了解他的艺术风格和生平简介,还重点介绍他的“后印象派”画风就是通过作品来抒发自己内心强烈的情感,以及他的油画作品对世人产生的深远影响。教学活动围绕凡高作品中的情感因素来展开,如热烈奔放的笔触、夸张大胆的用色,以及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对生命的热爱和渴望。他的《向日葵》中灿烂的金**所表现出的生命的张力,感染了无数的观众。将经典的事例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来感受倍受关注的艺术大师是如何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而语文教材中有关凡高的介绍也恰好和艺术课堂教学形成互补。这需要教师及时了解相关学科的信息,重视学科之间的信息和知识的渗透,利用一切有价值的条件来提高艺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使学生在积极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丰富自己的情感。

五、文字表达,树立信心。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对艺术作品的理解。

我发现,在回答一些课堂提问时,有些同学表现的不太自信,特别是对艺术作品的评价,他们也不是很肯定。教师要努力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明白:评价作品时的对与错并不是关键,甚至可以说是没有对与错之分,关键是要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就是最好的评价。如对大师作品中人物神态的理解,动态的把握,色彩的感觉等,尝试评价他人作品来提高自己的艺术感知能力、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在评价中培养良好的艺术情感和艺术理解能力。在口头表达还不太习惯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用散文、诗歌和随想等书面的形式表达自己对艺术作品的体会,逐渐适应后就可以通过课堂上的直接回答来大胆评价艺术作品了。在这个过程中情感体验起着帮助树立自信的重要作用,又通过主动积极的评价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六、充分利用色彩的情感印象来丰富他们的艺术情感体验。

色彩是艺术表现中不可缺少的元素,色彩更是情感印象的载体。人们对色彩的情感有着一种直觉上的感知。色彩其实本无情感可言,但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彩色世界,人们靠色彩感知了大量的信息和符号,自然界中的春暖花开、寒暑易节对人们的影响大多是通过色彩的记忆在人们的内心深出留下烙印,因而当某种色彩在人们面前出现时,便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生活经历中所遇到的相关感觉,引起内心的共鸣,便生成了“情感”。我们误以为这种情感来自于色彩,其实它来自于我们对生活的体验,与我们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艺术作品中的色彩情感有着超越色彩实体的象征价值,它是更具夸张、概括和理想化的色彩。色彩作品中的情感印象对于创造者来说是积累和凝聚,对于欣赏者来说是积累和释放。不同的色彩通过其象征意义分别传达着不同的情感和印象。自然界中的色彩有千万种,不同的色彩或是色彩组合可以传递不同的情感信息。三原色的精神和情感表现价值就非常独特。如:

**,明度亮也最能发光,象征光明、知识、真理和领悟;红色,有着不可抗拒的光辉,象征富有生气的大地和兴奋、热情、好战、战火等,红橙色有着温暖闪光的特性,象征炙烈的

火焰。因为火总是红红的,给我们以热量和温暖;而兰色象征冬天的力量、阴影、透明且有平缓宁静感,纯兰倾向于黑暗,常用来表现黑夜。其他的情感印象如冷暖、华丽、朴素等多种多样。可见色彩作为情感印象的载体,可传递的信息符号是非常丰富的,因而它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被用来装饰物品、美化环境,为我们的社会生活服务。

色彩的美学价值来自于色彩的象征意蕴,而色彩的象征意蕴与人们的情感存在着对应关系,就是说色彩的艺术魅力和欣赏者的情感印象之间存在着互动互文的同一性。情感原本是内心深出的记忆体验,而色彩会与这些体验一一对应,从而表现出色彩情感印象的丰富性。学生在了解了色彩的情感价值的基础上再来面对艺术作品欣赏和参与艺术创作时,便会将色彩的情感印象更合理地融入到自己的情绪情感中去,从而使自己对艺术作品的情感体验得到提升。在欣赏和创作作品时对色彩的把握就会有全新的感受,目的会更明确,搭配会更合理,对色彩的想象会更大胆,也就更加有助于他们利用色彩来传达自己的情感,从而达到丰富情感的目的。

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艺术情感是伴随着体验生活能力、艺术构思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的提高而逐步丰富和深挚起来的,在艺术创作的全过程中始终充满着艺术情感,没有情感的艺术形象是苍白无力的、没有生气和神韵的。学生面对艺术作品时需要释放自己的情感,教师要引导他们重视对艺术作品中的情感价值的理解,在学习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培养良好的艺术素养,提高审美情趣,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效果。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再说德育》 孙学策 著

《教与学的心理学》 皮连生 著

《反美学》 潘知常 著

《生活教育论》丁丁 著

1、绘画中的形态与色彩并非不需要是真实的,而是你内心情感的再现。

2、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3、艺术不是技艺,它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

通过本能层、行为层和反思层的设计,增强产品设计中的情感体验。

要成为一名出色的设计师,仅仅了解用户的反应是不够的,你还得了解为什么用户会做出这样的反应。为什么有些用户会对这个界面感到愉悦,而其他用户却不高兴?为什么我们修改了配色后,转化率变低了?为什么有些用户会去分享他们的体验,而其他用户不会?

在《情感化设计》一书中,Don Norman探讨了三种不同层次的设计:本能、行为和反思。告诉了我们用户是如何在情感上与事物发生联系。

愉悦

“愉悦”是本能、行为和反思在情感化设计的交叉点(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至关重要的是,设计师要理解这些情感反应不是偶然的,它们可以通过以人为本的设计方法来培养和创造,提供持久和印象深刻的价值。

首先,在用户使用产品的过程中,必须让用户获得一些预期的价值。如果用户跟产品的第一次见面,就感受到了产品的价值,那么用户会更乐意去使用它,产品的留存就会高。所以产品设计一定要突出核心价值。

然后,在我们培养这些情感体验之前,必须满足一套先决条件,即产品的可用性和易用性。

最后,如果体验能引起积极的本能、行为和反思性的情绪反应,人们会喜欢这个产品并分享给其他人。

现在,我们将探讨这些层次的基本知识,以及它们如何应用于产品设计的例子。我们还将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来构建这些层次。

情感化设计元素

情感化设计可以将功能性产品转化为难忘和持久的体验。

这通常表现为4个方面:

情感记忆链接 -情感会不停地在我们的记忆中发酵,超出了产品的基本功能价值。我们会记得让我们有某种感觉的事情。

美观的可用性效果 -美观增强了可用性,增加了用户学习和适应的意愿。

说服性情感(直觉) -情感使用户能够做出直觉和快速的决定。我们用认知来理解和解释我们的世界,但是我们的情绪会加快我们的决策。

所有权效应 -用户将花更多的精力在其感到有主导权的地方,就像产品是他们自己的延伸。所以要让用户参与到产品中来,让用户可以一起建设产品。

在任何设计中,本能、行为和反思这三个不同的层面都是互相交织的。没有一种设计能完全独立于这三个层面之外。——诺曼,《情感化设计》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情感化设计的三个层面:本能、行为、反思。

一、本能情感设计

本能反应是由最初的感官体验触发的。正是这种第一印象决定了用户将要探索其他一切功能的心情和最初的框架。

MacBook Pro开箱

强烈而积极的本能反应有以下好处:

他们为每个后续的交互创建了一个积极的环境。

如果最初的体验是非常积极的,那么用户更容易原谅错误。

“一见钟情”将更易于引导用户分享产品。

本能设计包括用户的意识状态、产品的最初吸引力和用户的整体感受。

二、行为情感设计

行为反应是我们沉浸在产品体验中的感受。这就是我们如何对产品交互做出反应,继而从产品中获得价值,也就是常说的可用性。

从情感的角度来看,当交互是流畅的、熟悉的、符合预期的,那么用户就会从产品的可用性中获得快乐和满足。

行为设计包括可用性、产品功能、性能和使用效果。

捷豹气温控制系统

强有力和积极的行为反应有以下好处:

它们让用户感受到一种控制感。

通过在用户的行为和预期价值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来培养信任和可靠性。

我们应鼓励重复的反应,因为人们更倾向于再次体验那种快乐。

三、反思情感设计

反思性的反应是用户沉浸在某种体验后的感受。用户会记住这个体验给他带来的感受,它决定了用户是再次体验,还是回避它。

强烈而积极的反思反应有以下好处:

他们鼓励用户与他人分享他们的体验。

通过使用延伸到产品本身之外的情境来唤起一种自豪感和认同感。

总的来说,反思性情感设计捕捉到了产品的意义、思想的影响、体验的分享以及文化的影响。

情感化设计技巧

为了创造愉悦的体验,设计师必须掌握情感化设计的技巧。以下是情感化设计技巧:

个性化和定制 -个性化用户体验,让您的用户感受到主导权。允许用户将体验定制为自己的延伸

富有表现力的图像 -使用用户可以与之产生共鸣的、插图和动画-视觉效果本身可以展示情感并帮助用户移情。

正面惊喜 -通过让你的用户惊喜来引起正面的情绪反应。

人性化口吻 -使用更人性化的口吻与用户交谈。通过对话表达情感、同理心和鼓励。

幽默 -笑声和欢乐是非常强烈的积极情绪,可以减轻恐惧和不确定性,同时唤起一种快乐的感觉。

讲故事 -有助于人们理解体验的历程,构建他们的互动框架,甚至在使用产品后也能回忆起他们的体验。

微交互 -微妙的暗示使界面更加活跃和有趣,更能促进互动。

总结

本能的、行为的和反思性的情感设计创造了持久和愉快的产品体验。

情感化设计三层模型

设计师必须了解情感设计是如何涵盖整个体验的,从最初发现产品到使用产品,再到产品使用后的思考。

仅仅用“一见钟情”来培养体验是不够的。这种爱必须是永久的、持久的和可分享的。

本篇文章偏理论,意在先树立情感化设计的意识和理论基础。我还会再写一篇文章,更加具象化的阐述如何进行情感化设计。

产品系列文章

汤涌:干货 | 产品经理入门完整版—能力模型、常用工具、书单、快速入门法​zhuanlanzhihucom 汤涌:如何进行需求收集?​zhuanlanzhihucom 汤涌:需求分析方法论​zhuanlanzhihucom 汤涌:从需求到落地,产品全链路实现流程​zhuanlanzhihucom 汤涌:从需求到产品,如何做一份无懈可击的产品设计​zhuanlanzhihucom 汤涌:情感的艺术—诺曼·情感化设计​zhuanlanzhihucom 汤涌:情感化设计·实战案例篇​zhuanlanzhihucom

        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来传达个人的情感,那么艺术家怎样把个人情感通过外在的形式表现出来,艺术形式是艺术家情感的体现,情感需要艺术家通过艺术技术来实现。如何将个人情感和外在形式完美的结合起来是艺术家所追求的,通过传统技法、个人经验来完成。艺术的本质在于艺术家把释放的个性、情感通过一种属于自己的有意味的形式传达出来。作品创作的核心是个人情感的表达,艺术家情感意识的产生、发展、升华是艺术家艺术创作的生命线。那么个体情感转化为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家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艺术家艺术创作的根本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两个方面入手来处理好情感和形式的关系。首先,艺术源于生活,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感受而产生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形式产生的源泉来源于艺术家对生活的体验:其次,艺术家通过有意味的形式来传载个人情感。

        例如传通中国画与西方现代绘画传统的中国画和现代西方表现绘画在情感的表现形式上却大相径庭。中国绘画,在对主观情感的表达上,依然努力地接近自然,对自然不失其基本的相似性与可理解性。西方经由古典的再现绘画转入现代的表现绘画,情感的表达可以完全脱离客观具象,是在对物象的否定中形成的,强调艺术是一种创造,把情感表现置于主要的地位。

        艺术用符号形式表现普遍经验或对生命的情感,因此艺术的含义就在符号形式自身,而艺术也可以称为有意味的形式,一句话形式创造了艺术。除了外在形式以外,情感也是艺术创作中重要的决定因素。情感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没有情感就无法创作;情感是判断构思是否“合理”的标志;情感与其他因素结合起来可以丰富艺术的表现力。但都以形象与情感的结合为最重要基质,任何审美创造都离不开这两个方面,即使是再冷静的作品,艺术家的主观判断与相应的情感也是隐减在作品中可以仔细捕捉山来的。总之,个人认为现当代的艺术创作必须在艺术家的情感、形式两者统一协调的推进中得到形成,才能使艺术获得健康和好的发展。在人类的艺术世界的召唤下,艺术家需要不断激活审美情感,努力把这种情感转化成恰当的形式,从而创造出伟大得艺术作品。

        例如中国古典音乐与西方现代音乐。西方音乐往往主客对立,往往是通过音乐来表现一个客观的事物,一个故事,一个人物,或一个画面,然后通过这个事物的本身或悲怆或滑稽或优美的特点来给人以启发和触动,影响听众的主观情绪。然而中国音乐往往旷达悠远,情景交融,主客融合,有乐曲和演奏者精神上的和合,透过乐曲自身流露的情感去感染他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1877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3
下一篇2023-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