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来历的说法中寄托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中秋节来历的说法中寄托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第1张

寄托人们渴望阖家团圆、愿君平安、思乡思亲、以及渴望飞天的情感。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与春节、端午、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节期为农历即阴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是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首先是中秋佳节思亲与明月有关。中秋佳节,秋高气爽,明月更加亮丽。而圆圆的月亮更能勾起人们的思念之情。中国的其它节日,大都没有明月,也各有各的内涵。春节(大年)那是中国最火爆的节日,但这个节日重在团聚而不是思念。春节大都团聚了,团聚了也就不存在思念了。清明节是祭扫的节日,如果说有思念的话那是阴阳两界的思念。端午节那是庆祝播种的节日,如果说也有思念的话那是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思念和祭奠。

这么说,有人会提出疑问:“那么元宵节的月亮就不圆么?”

元宵节的月亮也圆,但元宵节被人赋予了另外的内涵,那是观灯赏月的节日,也是传统的情人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美好的诗句就是写男女相约的。更深层的意思是元宵节紧挨着春节,人们大都在团聚中。你看男女能相约毕竟还是离得不远吗?而中秋节则不然。在农耕社会里,种田人是不大可能远离他乡,但文人骚客多在外地游弋。现代社会,军人、民工也多在外地。一首《十五的月亮》表达了这种思念之情。

其次应看到,中秋佳节思亲也是被文人墨客炒起来的。“江山有待文人捧。”其实佳节也靠文人炒啊。中秋佳节思念亲人,这无疑是文人炒起来的。我前面说过,在几千年的农耕社会中,最广大的农民中秋节正在收获呢,男耕女织,很少在这个时候分离,即使有人戍边在外或被关在监狱里,有这种思念之情也写不出来。而文人骚客此时节在外的可能很多。

一是做官的文人在他乡任职,如白居易、苏轼等。“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 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白居易的诗就表达了这种心情。还有寄情山水的文人,如李白,王维,孟浩然等。“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孟浩然的这首诗就有代表性。 还有戍边的文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建等人。这些人在中秋时节,远离他乡,看到明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又把这种心情付诸笔端。“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的这首诗就把这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这些好诗流传千古,中秋佳节思亲就这样被炒来起来了。

再者也应看到,中秋佳节思亲得到了历朝官府的认可。中秋节之所以成为节日,与民间情绪有关,更与历代朝廷的规定认可有关。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

“花好月圆人团圆,迎风赏月合家欢。”花好月圆,是指美好圆满。在这个中秋节意义却不一样。

首先,是在建国六十三周年喜庆的气氛之后来临的,天地同庆。

其次,本次中秋节的月亮是虽然很小,但是很高,让赏月的人,仰起头来看,就让月亮更加高高在上。月圆如镜,在月光下,我们也许正在庭院中观赏者皎洁的月亮;也许正和家人团团圆圆的,在大圆桌上吃团圆饭;也许你正在电视机前,与家人吃着月饼,但这一切现代人的方式,与古人大不相同。

古代诗人在中秋之夜,仰望着天空,时不时感叹几句。古人想象力非常丰富,他们给予了月亮许多美丽的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这些一个又一个的故事,让月亮、让广寒宫更加生机勃勃。花好月圆,其中有一个“月”字,它不仅代表着月亮,还代表着大家最喜欢吃的月饼。月饼古人要做成莲花状,而且还必须得吃时令水果,比如西瓜、苹果、李子……而且西瓜还得切成莲花状。说明,古人对月亮也是寄托着一种团团圆圆,对月亮的倾诉……

中秋节还代表着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不从别的说起,就从中秋节餐桌上少不了的酒说起吧!中国有句古话“无酒不成筵席”。以前小时候,我清楚地记得,老爸在除了重大节日上,买的都是二锅头白酒,现在各种各样的国宴酒也纷纷端上了老百姓的餐桌上。中国三十年欣欣向荣的发展,让老百姓的家庭在各种佳节上,也能过得非常的舒适。

不仅是中国人在自己的中秋佳节上吃上月饼,连外国友人也纷纷效仿中国的月饼。现在的月饼价格不等,有十多元高至几百元不等。原来,老外也喜欢吃月饼。头上广寒宫中的嫦娥可能在桂林中翩翩起舞,地上的人们正在桂花盛开的中秋里,吃着月饼。但是,在这花好月圆的中秋之夜,亲人应是同欢聚。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踏着轻盈的脚步来到我们身边。中秋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中秋节的来历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也称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我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流行于朝鲜、日本和越南等邻国。

因为秋季的七、八、九三个月(指农历),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称之为中秋节。又因此夜浩月当空,民间多于此夜合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

中秋之夜是个美好、祥和的夜晚。家家户户欢聚一堂,品尝月饼和瓜果,享受天伦之乐。“每逢佳节备思亲”,谁都希望在中秋佳节能够得以全家团聚,这是人之常情,但又总不能家家如愿。我爸爸是位电视新闻工作者,因为忙于工作,就有好几个中秋节都不能和我们一起度过。想到这里,我不禁想起苏轼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亮害羞地盖着层层面纱,过了很久,才轻轻地掀起它的面纱,渐渐地露出它的那张能发光的脸蛋。我仔细地抬头望月,心里对遥远的月空充满了无限的遐想

《中秋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与亲人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忧伤与感慨。

《中秋月》是诗人苏轼记述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的一首感怀小诗。诗中,诗人记述了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诗曰:“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诗人开篇两句“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虽未不直接从月光下笔,但表达的却是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 也即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这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明月圆圆,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在其后的诗句由景入情,要赞叹“此生此夜 ”之“好”了。只是诗尾句笔锋陡转“明月明年何处看”,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诗人这一问,凸增别情难堪。

从《中秋月》全诗结构看,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 ,归结到离忧和别情。因此,全诗既表达了诗人与亲人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忧伤与感慨。

司空图的中秋表达了作者抒发山水隐逸的闲情逸致

中秋

唐代 司空

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

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译文

闲暇之余漫步在秋天的夜色中低声吟唱,总觉得心里空虚郁闷、心里惴惴不安。今天晚上如果再没有圆满的月亮,今年的秋天就算是虚度光阴了。

司空图(837~908)晚唐诗人、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又号耐辱居士。祖籍临淮(今安徽泗县东南),自幼随家迁居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天复四年(904年),朱全忠召为礼部尚书,司空图佯装老朽不任事,被放还。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唐哀帝被弑,他绝食而死,终年七十二岁。司空图成就主要在诗论,《二十四诗品》为不朽之作。《全唐诗》收诗三卷。

司空图做过唐朝的知制诰,中书舍人。出生于一个中等官吏之家,其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官至郎中。史称司空图少有文才,但不见称于乡里,后来以文章为绛州刺史王凝所赏识。王凝回朝任礼部侍郎,知贡举,司空图于唐懿宗咸通十年(公元 869年)应试,擢进士上第,时年三十三岁,受到王凝赞许,名声益振。不久,王凝因事被贬为商州刺史,司空图感于知遇之恩,主动表请随行。唐僖宗乾符四年( 877年),王凝出任宣歙观察使,召请他为幕府。第二年,朝廷授司空图殿中侍御史,他因不忍离开王凝,拖延逾期,被左迁为光禄寺主薄,分司东都洛阳。当时卢携罢相,正居于洛阳,对他的才华和为人很爱重,常相往来共游。有一次,卢携经过司空图的宅第,在壁上题了一首诗称赞他说:“姓氏司空贵,官班御史卑。老夫如且在,不用念屯奇。”后来,卢携回朝复相,召司空图为礼部员外郎,寻迁郎中。

1、全文如下:

《中秋 》

作者:李朴

hào pò dānɡ kōnɡ bǎo jìnɡ shēnɡ ,

皓 魄 当 空 宝 镜 升 ,

yún jiān xiān lài jì wú shēnɡ ; 

云 间 仙 籁 寂 无 声 ; 

pínɡ fēn qiū sè yì lún mǎn , 

平 分 秋 色 一 轮 满 ,

chánɡ bàn yún qú qiān lǐ mínɡ ; 

长 伴 云 衢 千 里 明 ; 

jiǎo tù kōnɡ cónɡ xián wài luò ,

狡 兔 空 从 弦 外 落 ,

yāo má xiū xiànɡ yǎn qián shēnɡ ; 

妖 蟆 休 向 眼 前 生 ; 

línɡ chá nǐ yuē tónɡ xié shǒu ,

灵 槎 拟 约 同 携 手 ,

ɡènɡ dài yín hé chè dǐ qīnɡ 。 

更 待 银 河 彻 底 清 。

2、从立意的角度看,李朴这首诗借月光的皎洁来写自己内心的纯洁高尚,立意新颖,构思奇巧,颇具有独创性。

3、李朴(1063-1127),字先之,虔州兴国迳口(今江西省兴国县埠头乡凤冈村)人,登绍圣元年进士及第,官至宋代高宗秘书监,著有《章贡集》20卷,其生平载《宋史·李朴传》。

4、译文:

一轮皓月从天边缓缓升起,万籁俱寂,唯有清风徐徐;这一轮满月足以平分秋色,高悬云层之中照亮了千家万户;引用关于月亮的传说,即月中有兔与蟾蜍,我想要约同明月一起乘灵槎(能乘往天河的船筏),待银河彻底澄清以后,遨游太空。

扩展资料:

李朴,北宋理学家、学者,字先之,时人称“章贡先生”。虔州兴国人。宋哲宗绍圣元年进士及第。初任临江军司法参军,后转任西京国子监教授、虔州教授。后迁国子祭酒。为官刚直不阿,不畏权暴,直言敢谏,有才名。

参考资料:

中秋(宋代李朴诗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204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3
下一篇2023-07-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