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到底差劲到了什么地步,他的谋士也自叹没有活路?

袁绍到底差劲到了什么地步,他的谋士也自叹没有活路?,第1张

三国时期的袁绍作为自己集团的***,一直以来都被人吐槽根本没有***该有的气度和能力,不仅仅是后世的人这样看,就连同时代的其他人也是如此,尤其是他昔年的好友曹操。不仅如此,曹操手下的谋士都持有同样的看法,郭嘉还列举出了不少证据。那么,袁绍究竟差到了什么地步,会让这么多人看不起呢?

到了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曹操更是从许多实践的观察中给袁绍下了精辟的结论: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袁绍是其中最具号召力也最具实力的。当十八镇诸侯聚集洛阳讨伐董卓之时,袁绍众望所归,以四世三公、门多故吏、汉朝名相后裔之名望,毫无悬念地被推为盟主。官渡大战之前,袁绍是当时最大的军阀,拥冀、幽、并三州,精兵七十余万,旌旗遍野,刀剑如林,声势可谓显赫之极。然而,曾几何时,兵败将亡,死无葬身之地,残兵败将,均作鸟兽之散。

袁绍的失败非为天时,非为地利,几乎与客观原因毫不相干,而完全是由自身主观因素所造成。袁绍有最好的条件,但不会利用;也有很多的机遇,却一个也抓不住;袁绍也有很多优秀的人才给他出主意,但他就是不采纳。袁绍自身的种种缺点与弱点,鬼使神差般地使得他迅速地、无可避免地向着覆灭走去。

都说英雄创造历史,其实狗熊也创造历史,历史是由英雄和狗熊同时创造的。

最早看出袁绍是狗熊的正是英雄曹操。董卓之乱,就是袁绍出的馊主意造成的。后来董卓在虎牢关兵败时,焚烧宫室,劫迁天子,引起天下震怒,此当天亡董卓之时,众诸侯们可一战而定天下。可是众诸侯各怀异志,不思进取,袁绍身为盟主,无谋无决,坐失良机,这是袁绍失去的第一个机会。当时曹操就曾大怒说:竖子不足与谋。

曹操所说的竖子,固然包括各路诸侯,但主要是指袁绍。

到了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曹操更是从许多实践的观察中给袁绍下了精辟的结论: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曹操是说:袁绍这个人啊,表面上气壮如牛,实际上胆小如鼠;看上去似乎思考问题很全面也很谨慎,但办起事来优柔寡断,迟疑不决,拖泥带水,长考必出臭棋,形不成正确的决心;虽有雄心壮志,想干大事,却没有与之匹配的牺牲精神;相反,为了眼前一点小小的利益,却忘命地去争。这种人哪配得上英雄的称号?不过是银枪蜡样头。

曹操不愧为一代枭雄,对袁绍的评价言简意赅,一针见血。

曹操手下有两个杰出的谋士,一个叫郭嘉,一个叫荀彧,他们对袁绍的分析更是精细,全面而且准确。郭嘉将袁绍与曹操进行了十项对比,他说: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兵虽盛,不足惧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仁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以顺率,此义胜也;恒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公以猛纠,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惟才,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公得策辄行,此谋胜也;绍专受名誉,公以诚待人,此德胜也;绍恤近忽远,公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听谗惑乱,公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混淆,公法度严明,此文胜也;绍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此武胜也。公有此十胜,予以败绍无难矣。

郭嘉所列举的袁绍十条缺点,涵盖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军事战略,无一不切中要害。他认为袁绍的致命缺点是形式主义,喜欢花架子,不重视简明实效;表面上辖达大度,实际上心胸狭窄,听不得不同意见;妒贤嫉才,任人唯亲;听信谗言,动摇决心;是非混淆,黑白颠倒。

当时,袁绍令审配、逢纪为统军,田丰、荀谌、许攸为谋士,颜良、文丑为将军,率精兵三十万进发黎阳,声势可谓浩大。曹操营中的书呆子孔融被假象吓懵了,劝曹操说:袁绍的势力太强大了,不可与战,只可与和。

这时,荀彧站起来驳斥孔融的无所作为的悲观论点,对袁绍的领导班子进行了组织分析,他说:绍兵多而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智,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无用,此数人者,势不可容,必生内变。颜良,文丑,匹夫之勇,一战可擒。其余碌碌之辈,纵有百万,何足道哉。荀彧一席话说得孔融哑口无言,曹操则大呼精当,完全赞成荀彧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

正是因为曹操及手下的谋士们分析透彻,针对袁绍的弱点不断地施奇策,出奇兵,敢于以至弱对至强,最终战而胜之。

袁绍手下的谋士良莠不齐,其中田丰、沮授等河北名士也都是很有学问、很有见识的人,人品也很高尚,丝毫不比曹操手下的郭嘉、荀彧逊色。但是,他们处于袁绍集团之中,不仅才能得不到发挥,而且忠诚也受到严重猜疑,不时蒙受不白之冤,惨遭长期迫害。在关键战役官渡之战前,田丰、沮授都给袁绍提了极好的建议,但袁绍鬼迷心窍,竟将田丰投于大牢,将沮授锁于军中。他们不幸上了袁绍的贼船,花了毕生的时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直至生命,才最终认识到袁绍独夫、民贼的本质。

尤其是被荀彧称之谓刚而犯上的田丰,对形势有着冷静的判断,经常能给袁绍出好主意,可是袁绍就是不听。如在曹操东征徐州,许昌空虚之际,田丰献策:若以义兵乘虚而入,上可以保天子,下可以救万民,此不易得的机会也。可是袁绍却因婴儿之病,不肯发兵。气得田丰以杖击地:遭此难遇之时,乃以婴儿之病,失此机会,大事去矣!跌足长叹而出。及至徐州已破,双方力量与形势已产生逆转,曹操的部队正处锋锐之时,袁绍却又要进兵了。

田丰顿首苦劝,把话都说绝了:若不听臣言,出师不利。田丰的这番话本是杜鹃泣血般的一片忠心,却惹恼了是非不分的袁绍,被投于牢中。田丰即使身陷囹圄之中,仍怀满腔忠义地上书劝阻:今且宜静守以待天时,不可妄兴大兵。结果却又加深了袁绍的切齿痛恨。袁绍说:待吾破了曹操,明正其罪。

及至袁绍兵败而归,铁一般的事实证实了田丰此前的建议与劝阻全都是正确的,连狱吏都来向田丰贺喜。狱吏说:田先生啊,你出头的日子终于到了!田丰问:何也!狱吏说:袁将军因为不听你的话,大败而归,结果说明了你的意见是对的,这一回袁将军一定会重用你啦!田丰却微笑着说:吾今死矣!狱吏说:大家都为你贺喜,你自己却为何说死呀!

田丰摇摇头,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老弟啊,你实有不知。袁将军这个人啊,外表看上去很宽大,其实内心非常猜忌,从来也不顾念忠诚。他要是打了胜仗回来,一高兴,兴许还能赦免于我;现在他打了败仗,内心又羞又恼,一定会迁怒于我,我不可能活下去了。(原文为袁将军外宽而内忌,不念忠诚,若胜而喜,犹能赦我,今战败则羞,吾不望生矣!)狱吏还不相信:不至于如此吧!正说话间,使者已捧着袁绍的剑令,来取田丰的首级。田丰就在狱中自杀而亡。临死前,田丰仰天而叹: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今日之死,夫何足惜。

田丰,这个知识分子的命运是何其惨烈啊!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曹操作为一个有远见卓识的大政治家,他分析袁绍,只不过寥寥数语,寥寥数事,已见入木三分;郭嘉、荀彧则从智者、学者的角度,通过精辟地分析、准确地推理,结论亦不容置疑;而上了贼船的知识分子田丰和沮授则是通过自身恶梦般的惨痛经历,并以生命为代价才最终认清袁绍独夫的本质。

老人家说知识分子是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郭嘉、荀彧、沮授、田丰都是毛,附在不同的皮上,效果与结果完全两样。所以,对于知识分子而言,选皮是一个大学问。如果从政,总会有一个或几个领导;如果从商,不仅要选择行业,也要选择一个老板。无论是处于官场还是职场,知识分子一定要具有识别袁绍之流的领导或老板的能力,这比什么都重要。

如果不能做到像曹操那样一眼洞穿、一针见血,也要像郭嘉、荀彧那样细致观察,详尽分析;即使不能像郭嘉、荀彧那样,但也万万不可像田丰、沮授那样,以生命为代价。如果不幸选错了,主非其主,时非其时,你难道不可以闭上鸟嘴。自保之道、自保之智,任何时候都很重要。

新版《三国》里,编剧对袁绍手下的四大谋士的命运语焉不详,交待的不是很清楚,而且三千宠爱于一身,把很大的戏份都攒足了给了许攸一人,这样做其实与史实是有较大出入的,也并不能让人信服袁绍从强大走向衰落的历史必然,分析袁绍手下四大谋士之死,也能看出袁绍官渡之败一蹶不振乃至最后身死覆灭的真正原因。

相比较曹操当时土地贫瘠兵微将寡的窘况,袁绍就是最大的绩优股,现代人都明白一个道理,玩垃圾股肯定会玩死,但是绩优股玩得不好,也会倾家荡产,一贫如洗,弄不好还得坐人造土飞机,机毁人亡,比如袁绍手下谋士们的命运。

传统上人们普遍认为袁绍手下有四大谋士,即田丰、许攸、审配和逢纪,这主要来源于《三国志》上曹操手下第一谋士荀彧的话,荀彧在官渡之战前,曾对举棋不定,担心袁绍手下智谋韬略之士能力超群的曹操说过这样一席话,“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袁绍的手下谋士何足惧哉荀彧目光如炬,知人善断,未卜先知,基本上把袁绍手下四大谋士的命运提前给圈定好了,用现在的话说,八字相克,荀彧既咒又克,把袁绍手下的重要谋士们一锅都给烩了。

历史上的田丰是怎样死的冤死的。田丰这个人历史评价不低,说他博览多识,权略多奇,但为人太过刚正,属于袁绍谋士里的清流一类人物,这类人物,卓尔不群,清高孤傲,群众基础普遍堪忧,特别容易被暗箭所伤。田丰是为袁绍立过大功的,袁绍在击败另一军阀公孙瓒的战争中,就是采用了田丰的计谋。别看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势熏天,其实这一计谋最早也是田丰向袁绍建议的,可惜袁绍鼠目寸光,错失了大好的政治上占主动的机会。后来当曹操发兵攻打刘备时,田丰建议袁绍发兵袭击曹操后路,攻打许昌,奈何袁绍以小儿患病,无心恋战为由,拒绝了这条让曹操首尾不能兼顾的奇计,也丧失了打败曹操的最好时机。(新《三国》里这些计谋都变成了许攸的)可见,袁绍这个人太看重儿女私情,是无法成就大业的。袁曹争霸时,田丰劝告袁绍,休养生息,稳扎稳打,袁绍以田丰有意动摇军心,败坏士气为由而囚禁了田丰。

田丰从袁绍手下第一谋士而成阶下囚,是个性使然,也是被谗言所害,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田丰树大招风,又不肯屈阶从众,必然成为别人眼中刺、肉中钉,难得的是田丰对人性入木三分的洞察,当袁绍败讯传来时,狱众称贺田丰可免牢狱之灾,田丰却惊人的预见了袁绍既羞且惭自己必然被害的结果。田丰之死非常可惜,因为这个人虽然气节高洁,但识人有误,自己一腔愚忠,也只落了个自刎而死的悲情结局。

许攸之死,属于典型的吃饱了撑着难受,找死型的。许攸此人,属于有才无德之人,且比较贪婪。孔融评价许攸为智计之士,荀彧评价许攸贪而不治,都说到点子上了。许攸年轻时与曹袁交好,素有胆气,曾经与冀州刺史王芬合谋废除献帝,不果。可见此人胆量是非常大的,所以他后来可以纵容家人贪脏枉法,被人所构陷,也是有渊源的。许攸是所有谋士里最早跟随袁绍的,所以是谋士里比较牛的一个,对政敌也是从不宽容的,遭人忌恨就是很正常的了。许攸在官渡之战中,在袁曹相持不下时,给袁绍出了一个绝妙主意,派人从别道到许昌把天子接来,从政治上占领至高点,实际上这是一条分兵许昌,釜底抽薪的可以致曹操于死地的高招,可是袁绍这个人没有头脑,并没有采用许攸计谋。后来许攸截获了曹操催粮书信,建议偷袭粮道,可惜袁绍生性多疑,且怀疑许攸暗通曹操,怒而欲杀之,袁绍不相信许攸最重要的一点是其家人贪墨。

许攸则因为家人被对头审配收监,自忖性命难保,且自己已经失宠袁绍,所以非常生气,许攸一生气,后果很严重,许攸叛逃了,官渡之战最大转折点就是许攸向曹操献计,夜袭乌巢,端了袁绍屯粮所在。可见许攸这个人道德上是有污点的,是游氓才子式小人,荀彧曾经一针见血的指出,许攸此人非常贪婪而袁绍不能满足他,迟早会倒戈一击的,事情发展果如荀彧所料。既然是才子式小人,许攸就会在得意忘形间不知天高地厚,后来在曹操攻占冀州后,许攸恃功自傲,连曹操也不放在眼里了,终日狂悖而放浪形骸,多次诋毁曹操,揭露老伙计劣迹,终被曹操假借许褚之手而诛杀。《三国志》里说,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

袁绍手下另一谋士审配,属于战死的,相比较许攸的找死,审配有气节,生为袁家人,死为袁家鬼。正史上说审配这个人非常正直且刚烈慷慨,审配最早从事于冀州牧韩馥,因正直而不得其志,后跟随袁绍且被依为心腹深受信任,平定河北以后,兵锋甚健,力主袁绍向曹操用兵,袁绍依其计而统帅十万精兵进攻许昌,他的主张自然与田丰相左,在政治上双方一直是相互PK的对手。值得注意的是,官渡之战审配并未从军,而是留守冀州,所以才会在后方觉察到许攸之子的贪脏枉法。荀彧评价其专而无谋,是说其志大才疏且专权,大概也没冤枉他,审配把许攸家人收系狱中,很是不给同是谋士重臣的许攸面子,或许压根心里就对许攸为人很是不齿,而且不顾大局,把这些小事径直通知了袁绍,因此激变了许攸,导致官渡之战满盘皆输,是谓不智。官渡大战之后,袁绍病死,审配与逢纪矫诏立袁尚为嗣,而导致袁氏内乱,终为曹操所灭,是为不明。纵观审配为人,自以为事,刚愎自用,实在是难堪重用,所幸其人一直忠心耿耿,战败被擒后,面北视君而死,名节尚存。

逢纪之死,属于玩死的,早先袁绍就是用逢纪的阴谋而胁迫韩馥让出了冀州,事成后给了逢纪大大的一个熟透了的果子,领冀州牧。官渡之战时袁绍把逢纪带到军中,甚为依重,逢纪这个人看来很爱玩弄权术,左右逢圆且妒贤嫉能,先是与审配不合,审配不在身边时,深感寂寞,又阴谋陷害田丰,担心田丰一旦被袁绍放出而失宠,挑拨离间袁绍而最终害死了忠直的田丰(新版《三国》把这段公案付诸于郭图身上,实则谬也),再后来,看到郭图和辛评抱团在袁绍长子袁谭身边,自知与袁谭有隙,必不被见容,遂开始寻求政治上的盟友,并选择了与袁谭不合的审配,所以才有官渡之战后,审配二子被曹操俘获,袁绍怀疑审配时逢纪的极力开脱,此二人后来投桃报李,互为犄角,在袁绍死后,共同选择了立袁尚为主,(虽然袁尚才干高过袁谭,但古时约定俗成的立长不立嫡),导致了袁家军的四分五裂,终因玩弄权术过火而最后被怀恨在心的袁谭所怒杀。荀彧说其果而自用,就是说逢纪虽有小智谋,但私心过重,总是精打细算自己的小算盘,耍小聪明,结果因干涉袁氏立嗣的私事而惹火上身,自己把自己给玩死了。

袁绍手下这四大谋士,田丰冤死、许攸找死、审配战死、逢纪玩死,结局都很悲惨,虽然客观上与他们所处的时代大背景有关,但从一定程度上来看,也与他们自己的性格息息相关。田丰虽有高智商然情商太低,人际关系也太差,不会因缘附会、见机行事,只知一味死谏,也从来不会看领导脸色,逆势而上,最终被人合谋而死,是为愚忠。许攸有才而无德,得势后不知收敛,与其说是文人的狂妄,不如说文人的愚蠢,天底下哪个主子喜欢奴才的揭短是为不识时务。审配虽然刚正,但机变和谋略不足,死亦不得其所,浪得虚名,为自己付出了冒险的代价,也将河北袁氏的最后的一点力量化为齑粉,是为政治上的弱智。逢纪两面三刀,私欲膨胀,所有的智谋都用于投机钻营之上,是为道德上的侏儒。还有郭图、沮授、辛评等人,文人集团内部勾心斗角,相互倾轧,各有各的心思,纵然袁氏集团帐下谋士如云,英才济济,又与彼时天下袁曹争霸何益

大家知道,东汉末年,适逢天下大乱,群雄纷争,象袁绍这样的大鳄,四世三公,持节总督幽青并冀四州。封邺侯,是东汉西园八校尉之首、十八路诸侯的盟主,也是三国时代前期势力最强的诸侯。当时袁绍占据了大半个中国,手下兵精粮足,谋士如林,猛将如云,但是袁绍却把如马拉多纳一样的两个大猫,四个2的一手好牌打拧巴了,袁绍此人色大而胆薄,好谋而无断,凡事瞻前顾后,优柔寡断,手下谋士各怀心思,文人相轻习气严重,倘若袁本初能够知人善用,用人之长、避人之短,上下同心,其利足可断金,那么三国的故事很可能会重新书写了,可惜历史是来不得半点假设的,留给后人的也只是徒劳的一声叹息罢了。

东汉邺侯、大将军、冀州牧袁绍和魏武帝曹操,是东汉末年最强的双雄,两人的斗争和强弱走向,决定了天下的格局。

可袁绍和曹操在一件事上,作出的选择是一致的:袁绍为次子袁熙选的儿媳妇,就是曹操次子曹丕以后的妻子 文昭皇后甄氏 。

甄皇后能够与东汉两大家族联系在一起,自然不是一般的女人,而她的人生,悦史君认为,一开始就涉嫌开挂了!

生于世家贵望

东汉光和六年(183年),文昭皇后甄氏出生,为了方便行文,悦史君姑且称呼她为甄姑娘。

此时在位的汉灵帝刘宏昏庸无道、贪图酒色,朝政把持在张让、赵忠等“十常侍”手中,天下日趋混乱。

甄姑娘的父亲甄逸虽然只当过上蔡令这样的小官,但她却是西汉承阳侯、太保甄邯的后代,家中世袭二千石俸禄的官职,也算世家子弟。

甄姑娘还是个小宝宝的时候,家人起夜去看她,却好像看到有人拿“玉衣”盖在她身上,大家都觉得很奇怪。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是悦史君在编故事,真没有,这里出自《三国志》原文“ 每寝寐,家中仿佛见如有人持玉衣覆其上者,常共怪之。 ”

真有这么邪门?

别害怕,按悦史君推测,应该是甄姑娘睡觉不老实,晚上总需要有人捡被子给她盖,正好有其他人从外面看见,当然就会产生错觉了。

父死被称命好

东汉中平二年(185年),汉灵帝刘宏在张让、赵忠等“十常侍”的怂恿下,卖官鬻爵,搜刮钱财,没有活路的平民纷纷加入反汉队伍,到处都是战场。

这一年,甄姑娘的父亲甄逸去世,3岁的她虽然才初通人事,却哭得非常伤心。

甄氏族人和前来吊唁甄逸的人们看到甄姑娘,都被她感染了,也更加看重她。

不久,甄姑娘的母亲张氏请相士刘良来给子女们算卦,刘良指着甄姑娘说了一句:

这里同样出自《三国志》,那么,为什么相士刘良能够看出小小的甄姑娘不同凡响呢?

悦史君认为不奇怪,甄姑娘之前的一些奇怪举动,早就一传十、十传百,刘良肯定了如指掌,那他说出这句话,也就顺理成章了。

甄姑娘从小就很机灵,刚开始有人想戏弄她,但发现聪明反被聪明误,此后就没人敢戏弄甄姑娘了。

拒绝看耍杂技

东汉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去世,长子刘辩继位为帝,是为汉少帝,何皇后以皇太后身份临朝称制。

不久,中常侍张让、段珪等人杀害何太后的兄长、大将军何进,中军校尉袁绍趁机将留在宫中的宦官不论老幼斩尽杀绝。

这时,董卓率军进入洛阳,决意实行废立,汉少帝刘辩被废,陈留王刘协被立为皇帝,是为汉献帝,袁绍不敢久留洛阳,逃亡冀州。

东汉初平元年(190年),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等关东州郡起兵讨董,推举邟乡侯、勃海太守袁绍为盟主,袁绍自号车骑将军。

董卓为了躲避关东联军的进逼,决定走为上计,挟持汉献帝刘协和公卿百官,驱赶洛阳百姓迁都长安。

这一年,甄姑娘家门外有人耍杂技,她的家人们都登上阁楼观看,只有甄姑娘没去。

甄姑娘的姐姐甄姜、甄脱、甄道、甄荣等人很奇怪,就想拉她一起去看,年仅8岁的甄姑娘却回了一句:

如果悦史君没有猜错,甄姑娘应该是受了东汉女史学家班昭《女诫》的影响,从小就对自己女人的身份非常敏感啊!

不惧做女博士

东汉初平二年(191年),袁绍出于个人需要,主张抛弃汉献帝刘协另立新君,但他选中的东汉东海恭王刘强之后、襄贲侯、太傅、幽州牧刘虞,却一再拒绝了他的请求。

袁绍虽然碰了钉子,讨董的关东联军也一盘散沙,但他却设计让冀州牧韩馥主动把冀州让给了他,从此有了一块举足轻重的根据地。

这一年,9岁的甄姑娘越来越喜欢读书了,她看过的字很快就认识了,还多次用她哥哥们的笔砚练习。

甄姑娘的哥哥觉得很奇怪,就对她说道:“ 汝当习女工。用书为学,当作女博士邪? ”

看来,甄姑娘的哥哥也受了东汉女史学家班昭《女诫》的影响,认为甄姑娘应该学习女工,读书学习很不实际。

可这个时候甄姑娘却跳脱出来,开始为自己争取权益:

甄姑娘果然很厉害,毕竟,班昭虽然主张女人要“三从四德”,但她本人也是个博览群书的大才女啊!

劝母赈济乡邻

东汉初平三年(192年),董卓被司徒王允与中郎将吕布等人定计杀死,朝廷以王允录尚书事,以吕布为奋威将军、假节,共秉朝政。

不久,董卓部将李傕、郭汜等人率军攻入长安,吕布战败逃亡,王允被杀,天下更加纷乱。

更惨的是,当时还连年灾荒,平民百姓为了糊口活命,只好把家中金银珠玉等值钱的东西贱卖。

而甄姑娘家不仅储备着大量的粮食,还趁机收购了很多人家的宝物。

甄姑娘虽然才十几岁,但她觉得这样做是不对的,就告诉母亲张氏:

甄姑娘可谓是居安思危,兵荒马乱的,粮食多财产多,很容易被乱兵和流民吃大户,还不如把粮食拿出来赈济乡邻,也是一种恩惠。

甄家人认为甄姑娘说得很有道理,就把家中的一部分粮食分发给了乡邻,甄家也由此赢得了大家的敬戴。

心疼寡居二嫂

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刘协迁都于许,从此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地位。

这一年,甄姑娘的二哥甄俨去世,14岁的她特别伤心。

甄姑娘对守寡的二嫂非常恭敬,经常帮她做一些杂务,还帮忙照顾幼小的侄儿,姑嫂关系非常融洽。

然而,甄姑娘的母亲张氏个性严厉,对儿媳妇们要求很高,甄姑娘多次劝说母亲:

甄姑娘认为,二嫂年少守寡已经很不幸了,作为婆婆张氏应该对她好点,就当是自己的女儿。

张氏听了甄姑娘的话,羞愧地流下了眼泪,便让甄姑娘与她二嫂一起居住,平时走动也多了起来,婆媳关系更加密切。

嫁入袁家

东汉建安二年(197年),汉献帝刘协拜袁绍为司空,袁绍不甘位居大将军曹操之下,没有接受。

曹操不敢得罪袁绍,将大将军名号让与袁绍,并使他兼督冀、青(今山东淄博北)、幽(今北京西南)、并(今山西太原西南)四州,自己任司空、行车骑将军。

也就在建安年间,袁绍为他的次子袁熙聘甄姑娘为妻,甄姑娘成了袁家的媳妇,下文也就改称她为甄夫人了。

东汉建安四年(199年),袁绍攻占易京(今河北雄县),割据幽州的公孙瓒引火自焚,幽州也被袁绍所占。

随后,袁绍命袁熙出任幽州刺史,甄夫人则留在冀州邺城,侍奉袁绍的妻子刘夫人。

曹丕聘娶

东汉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败袁绍,袁绍弃军逃走。

东汉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发病去世,谋士审配等人假传他的遗命,尊奉他的小儿子袁尚为继承人。

袁尚与大哥青州刺史袁谭因此内斗不断,最终在东汉建安九年(204年),曹操乘袁尚出兵攻打袁谭之机,亲率大军占领邺城,平定冀州。

曹操的次子曹丕也在军中,邺城陷落后,曹丕首先进入袁府,发现了蓬头垢面的甄夫人,惊为天人。

曹操听说后,就为曹丕迎娶了22岁的甄夫人,甄夫人又成了曹丕的妻子。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年),甄夫人的前夫袁熙兵败,逃到辽东投靠公孙康,曹操用隔岸观火之计,导致袁熙被公孙康所杀。

悦史君点评:甄夫人可谓从小就有贤名,以至袁绍要主动将她收做儿媳妇,可袁曹大战的最终结局,让她又成为曹丕的妻子,迎来了崭新的人生。

袁绍为了能彻底打败曹操,出动十万兵马与曹操在官渡地区进行决战。但最终十万大军覆灭,多年积累全部丢失。袁绍与曹操军队在交战前期各有胜败,而战局发生变化则是在乌巢之战当中。乌巢是袁绍屯军粮之地,本来就该派得力干将守卫,偏偏派了个废物淳于琼。得知乌巢被曹操进攻,没有派重兵去救导致最终丢失。袁绍手下谋士很多,但袁绍不会识人更不会用人。将给他提意见的田丰等都冷落一边甚至投入大狱,却重用庸才审配,逢纪,郭图。武将张郃勇猛无比,但却被他逼得只好投降了曹操。袁绍在决定一件事何去何从时,不善于从事情本身出发,而是根据个人喜好进行判断。比如许攸向他进言如何打败曹操,而他只因为不喜欢许攸就命人将其赶出去。

1、乌巢军粮被烧大军混乱

袁绍与曹操作战时,曹军一直都很缺粮,而且袁绍粮草充足并且都放在乌巢。许攸投奔曹操后第一条建议就是火烧乌巢,袁绍在乌巢只派了一个废物将军淳于琼并且兵马很少。乌巢一丢失袁军马上开始混乱,将士无心再战失败也成了必然。

2、不会识人用人

袁绍军中也有很多能人,但袁绍很不会使用。比如田丰在其出征前,综合分析了两军情况后建议过几年再出征,但袁绍一怒之下将他投入大牢,沮授多次提出建议袁绍不见。而郭图,审配能力一般,却善于在袁绍跟前告状。

3、做决定只凭着个人喜好

两军交战时主帅必须考虑问题要谨慎,袁绍往往喜欢以个人喜好做决定。比如所以将田丰关押起来,就是觉得田丰挡住了自己成大业之路。许攸曾建议让袁绍多派兵去守乌巢,袁绍因为不喜欢许攸,不但不听还将他赶出去,逼得人家投奔了曹操。

官渡之战中,许攸本是袁绍的谋士,但由于袁绍此人身心多疑,在加上许攸本人身性傲慢,受不得一点委屈,在得知袁绍冤枉自己,打算将自己和家人关押入狱后,便连夜投靠了曹操。当得知许攸投靠自己的敌人后,袁绍很是担忧,许攸作为自己最器重的谋士,所有的军事和攻防策略都知道。事实证明,袁绍的担忧是正确的,许攸在投靠曹操后,便将袁绍的军事战术详尽的说给曹操听,让曹操知道了袁绍现在面临着粮食不足的问题,这为后来曹操派人偷袭袁军的粮草,而不是偷袭袁军大营打下了基础。

在此次官渡之战中,袁绍本以为自己会轻而易举的将曹操打败,所以在出发之前,只让许攸这一个谋士跟在自己的身边。许攸一投靠曹操,袁绍营中便没有了谋士,所有的事情都得袁绍一人拿定主意。对于之前,许攸建议让其他人驻守粮草的建议,袁绍早以忘记,还是让淳于绍驻守。在观望曹操这边,此时的曹操营中不仅有他自己的谋士,还有许攸的投靠,这让曹操信心大增。

淳于琼此人嗜酒如命,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喝酒,也正是因为如此,许攸才建议袁绍派其他人驻守粮仓。投靠曹操后,许攸将淳于琼爱喝酒的特性告知了曹操。曹操听后很是高兴,觉得打败袁绍的机会来了,他与许攸商量对策,最终决定在夜晚趁淳于喝酒之时,把袁绍的粮仓摧毁,这样袁绍就坚持不了多久了。

被夜袭乌巢后,袁绍军中将士恐慌不已,没有了粮食,吃不饱,怎么会有力气打仗。将士们都在私下讨论,没有了许攸的帮助,自家的主公想要赢得官渡之战,会很艰难,与其白白送死,还不如另谋他路。谣言越传越多,军心涣散,将士无心作战,最终袁绍几十万大军只剩几万大军,曹操抓住机会,给了袁绍致命一击,夺得官渡之战胜利。

前期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官渡之战曹军的战略部署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都,曹操部将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但曹操却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为争取战略上的主动,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东临沂北)入青州,占领齐(今山东临淄)、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安(今山东沂水县)等地,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都;曹操率兵进据冀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东,黄河北岸),令于禁率步骑二千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协助扼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黄河南岸)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同时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一带筑垒固守,以阻挡袁绍从正面进攻;派人镇抚关中,拉拢凉州,以稳定翼侧。从以上部署看,曹操所采取的战略方针,不是分兵把守黄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从当时情势而言,这种部署是得当的。首先,袁绍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黄河多处可渡,如分兵把守则防不胜防,不仅难以阻止袁军南下,且使自己本已处于劣势的兵力更加分散。其次,官渡地处鸿沟上游,濒临汴水。鸿沟运河西连虎牢、巩、洛要隘,东下淮泗,为许都北、东之屏障,是袁绍夺取许都的要津和必争之地。加上官渡靠近许都,后勤补给也较袁军方便。

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十二月,当曹操正部署对袁绍作战时,刘备起兵反曹,占领下邳,屯据沛县(今江苏沛县)。刘备军增至数万人,并与袁绍联系,打算合力攻曹。曹操为保持许昌与青、兖二州的联系,避免两面作战,于次年二月亲自率精兵东击刘备,迅速占领沛县,转而进攻下邳,迫降关羽。刘备全军溃败,只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绍。当曹、刘作战正酣之时,袁绍谋士田丰建议袁绍“举军而袭其后”,但袁绍以幼子有病为辞拒绝采纳,致使曹操从容击败刘备回军官渡。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正月,袁绍派陈琳书写檄文并发布,檄文中把曹操骂得无法忍受。二月进军黎阳,企图渡河寻求与曹军主力决战。他首先派颜良进攻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企图夺取黄河南岸要点,以保障主力渡河。四月,曹操为争取主动,求得初战的胜利,亲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马之围。此时谋士荀攸认为袁绍兵多,建议声东击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伪装渡河攻袁绍后方,使袁绍分兵向西,然后遣轻骑迅速袭击进攻白马的袁军,攻其不备,定可击败颜良。曹操采纳了这一建议,袁绍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乃乘机率轻骑,派张辽、关羽为前锋,急趋白马。关羽迅速迫近颜良军,冲进万军之中杀死颜良并斩首而还,袁军溃败。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后,迁徙白马的百姓沿黄河向西撤退 。袁绍率军渡河追击,军至延津南,派大将文丑与刘备继续率兵追击曹军,曹操当时只有骑兵六百,驻于南阪(在白马南)下,而袁军达五六千骑,尚有步兵在后跟进。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马,并故意将辎重丢弃道旁。袁军一见果然中计,纷纷争抢财物。曹操突然发起攻击,终于击败袁军,杀了文丑(文丑为乱军所杀,并不是《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为关羽斩杀),顺利退回官渡。颜良、文丑都是河北名将,却被一战而斩,袁绍军队的锐气被挫伤。

相持

袁军初战失利,但兵力仍占优势。七月,进军阳武(今河南中牟北),准备南下进攻许昌。八月,袁军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宽约数十里,曹操也立营与袁军对峙 。九月,曹军一度出击,与袁军交战不利,退回营垒坚守 。

袁绍构筑楼橹,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营。曹军制作了一种抛石装置的霹雳车,发石击毁了袁军所筑的楼橹。袁军又掘地道进攻,曹军也在营内掘长堑相抵抗,粉碎了袁军的计策。双方相持三个月,曹操外境困难,前方兵少粮缺,士卒疲乏,后方也不稳固,曹操几乎失去坚守的信心,一日见运粮士兵疲于奔命,于心不忍,不禁脱口而出,“却十五日为汝破绍,不复劳汝矣!”

曹操写信给荀彧,商议要退守许都,荀彧回信说:“袁绍将主力集结于官渡,想要与公决胜负。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这是决定天下大势的关键所在。当年楚、汉在荥阳、成皋之间,刘邦、项羽没有人肯先退一步,以为先退则势屈。现在公以一当十,扼守要冲而使袁绍不能前进,已经半年了。情势已然明朗,绝无回旋的余地,不久就会发生重大的转变。这正是出奇制胜的时机,千万不可坐失。”于是曹操决心继续坚守待机,同时加强防守,命负责后勤补给的任峻采取十路纵队为一部,缩短运输队的前后距离,并用复阵(两列阵),加强护卫,防止袁军袭击;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和捕捉战机,击败袁军,不久派曹仁、史涣截击、烧毁袁军数千辆粮车,增加了袁军的补给困难 。期间,汝南郡黄巾军刘辟叛变,袁绍使刘备前往相助,又派韩荀钞断曹军西道,皆被曹仁击破 。江东孙策意欲偷袭许都,却被刺客暗杀 。

奇袭

同年十月,袁绍又派车运粮,并令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屯积在袁军大营以北约20公里的故市(河南延津县内)、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恰在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曹操立即付诸实行,留曹洪、荀攸守营垒,亲自率领步骑五千,冒用袁军旗号,人衔枚马缚口,各带柴草一束,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袭乌巢。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袁绍获知曹操袭击乌巢後,一方面派轻骑救援,另一方面命令张郃、高览率重兵猛攻曹军大营。可曹营坚固,攻打不下。当曹军急攻乌巢淳于琼营时,袁绍增援的部队已经迫近。曹操励士死战,大破袁军,杀淳于琼等,并将其粮草全数烧毁。张郃、高览闻得乌巢被破,于是投降曹操,导致了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大军崩溃 。袁绍仓惶带八百骑兵退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七万余人,也有说是八万人 。

官渡之战增强了曹操的实力,为曹操击溃袁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方仅有曹操和袁绍势力较大,此战击溃了袁绍,北方就无人能和曹操抗衡。

战争结果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公元202年(建安七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死后其两子袁谭、袁尚争斗不休,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其他战后相关事务:

1、官渡之战后,曹军活捉了沮授。沮授一直深得曹操赏识,起初曹操赦免沮授并且厚待他,但最后沮授因想要回到袁绍阵营而被曹操杀害。

2、曹操在袁绍大营发现许县及军中的某些人员,曾写信向袁绍表态,他下令将信件全部焚毁,以示安抚反侧。

3、官渡之战后,袁绍仅八百骑逃回北方,后悔不用田丰之言,但逢纪诋毁田丰,结果田丰被袁绍杀害。

4、冀州地区发生反袁的动乱,袁绍率军平定。

公元195年,汉献帝费了很大工夫才摆脱了李傕、郭汜这两个军阀的控制与纠缠,在董承、杨奉等人的护卫下,辗转来到了河南灵宝,这个时候,汉献帝东归的消息也传遍了关东,袁绍和曹操都得到了汉献帝东归的消息,但是双方对待的态度却是完全不同的。

袁绍方面,他的谋士沮授劝说袁绍迎立汉献帝,迁都于邺城,当时的邺城是河北四州最繁华的城池,也是袁绍的大本营,沮授说这样就能挟制皇帝而控制天下了,然后再积累实力讨伐不服从的势力,就能统一天下了。

袁绍本来都准备听从沮授的意见了,但是淳于琼反对迎立汉献帝,淳于琼是与袁绍同名的西西八校尉之一,后来追随了袁绍,他的理由是:

汉室已经衰微了,不可能复兴,现在是各方割据的时代,就像当年秦朝在巨鹿一战失败后,谁先入关中谁就能称王的时代一样,如果把天子迎立到自己身边,那么动不动就得上表请示天下,听从命令就是失去权力,不听从命令就是抗命皇命,你说我们是听从天子的命令的,还是不听从天子的命令呢?

淳于琼的反对意见主要有两点:

1、不应该拥立汉献帝,应该自立或者另立。

淳于琼说到当时的形势与秦末一样,是先入关中者先称王,意思就是说汉朝已经要灭亡了,不应该再拥立汉献帝了,言外之意就是袁绍可以自立为王,或者另立其他人为帝。

2、无法解决与汉献帝之间的命令问题。

淳于琼认为如果迎立后,听不听汉献帝的命令是个大问题,这也就是无法妥善处理袁绍与汉献帝之间的关系,这其实是一种自身能力不强的理由,因为我无法处理汉献帝的命令,所以我们不能拥立,这个理由有些牵强。

沮授再次劝说袁绍:

迎立天子符合道义,这是我们现在的重大决策,如果我们不先下手,一定会有人抢在我们前头的,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

但是袁绍没有听从沮授的建议,放弃迎立汉献帝,就这样袁绍失去了一个占据永远政治正确的机会。

而曹操这边,他的谋士毛玠就以“奉天子以讨不臣”为由建议曹操迎立汉献帝,同时程昱和荀彧也极力劝说曹操迎立汉献帝,当时袁绍在冀州,曹操在兖州,汉献帝后来到达洛阳,按路程来看,袁绍离汉献帝比曹操近,但最终是曹操出手了,曹操也就成为沮授所说的先下手抢汉献帝的人。

那么问题来了,明明袁绍都准备听从了沮授的建议迎立天子,最后为何又不同意了呢?真是淳于琼的反对意见说动了袁绍吗?

其实并非如此,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曹操之前,还没有成功的案例

东汉末年第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是董卓,其次是王允与吕布,再次是李傕与郭汜,天子就是皇帝,代表着政治中心与最高权力,谁都想掌控政治中心与最高权力,但是,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看看董卓、王允、吕布、李傕、郭汜的下场就知道了,这些人挟制皇帝都没有成功,不仅没有成功,而且还引发了天下人的反对,比如董卓专权时,就引了关东诸侯联盟讨伐董卓的事,袁绍还是盟主,对此事是印象深刻。

最为重要的是,这些挟制皇帝的人,没有一个有好下场,董卓、王允被杀,吕布被打败而流亡天下,李傕后来被段煨手下所杀,而郭汜直接被自己手下所杀,正因为挟制皇帝没有成功的案例,才让袁绍不敢轻易这么做。

事实上曹操那边,也是少数人支持迎立天子,比如毛玠、程昱、荀彧等人支持,大多数也是不支持的,曹操选择的是少数服从多数,这是曹操与袁绍不一样的地方。

二、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一把双刃剑

挟制天子以令诸侯确实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在政治上绝对正确,并且可以用天子的名义来为自己办事,比如以天子名义招揽人才为自己所用、任命自己人担任官员、独揽朝政等等,但也会因此引发一系列的后遗症。

因为挟制天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而不是真的为了兴复汉室,但是,谁来迎立天子都在表面得拥立汉朝,这是前提,这为后来的篡位设置了障碍,就像曹操一样,他挟制了天子,就不能在自己活着的时候篡位,只能让自己的后代去做这事。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事也比较难办,比如如何区分朝廷中的官员是忠于汉献帝还是忠于自己,因为在名义都是以天子名义提拔任免官员的,但是实际上想把人才拉到自己这边来,还得分一个政治立场,曹操在晚期就遇到这事,导致朝廷内部有相当一部分反对曹操,就连曹操多年的谋士荀彧都反对。

当然包括淳于琼所说的天子的命令听还是不听,这也是一个问题,实际上,汉献帝是个聪明人,他能知道自己被控制,有些命令不会刻章去让人为难,但是,也不能证明汉献帝不想自己夺回皇帝的权力,这就会与皇帝产生冲突,到时候如何处理皇帝可是个烫手山芋。

不能因为曹操迎立汉献帝成功,就认为迎立天子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其实不然,迎立汉献帝是一把双刃剑,有好处,也有坏处,同时处理好权臣与皇帝的关系,也是一件难事,时间长了,双方一定会起冲突的,衣带诏就是个例子。

三、袁绍曾经想干另立皇帝的事

袁绍曾经做过一件事,这是他不能迎立汉献帝最重要的原因,这件事就是:袁绍曾想拥立幽州牧刘虞为帝,与董卓拥立的汉献帝刘协进行对抗

刘协是汉灵帝的小儿子,汉灵帝原本最喜欢刘协,不喜欢长子刘辩,但是刘辩是何皇后所生,在朝廷中又得到大将军何进的支持,汉灵帝在世时,一直想立刘协为帝,但是直到去世也没有成功,在临死前,汉灵帝把这个任务托付给了宦官蹇硕。

汉灵帝去世后,刘辩在何进与何皇后的支持下成为皇帝,蹇硕在与何进的政治斗争中被杀,后来袁绍劝何进诛杀所有宦官,但是何太后不同意,于是袁绍建议何进征召董卓等地方军进入洛阳,以此胁迫何皇后同意,结果把宦官逼急于,先下手为强,他们骗杀了何进,何进一死,洛阳乱了,袁绍、袁术等人率军杀死所有宦官,结果董卓进入洛阳,控制了局势。

于是就形成了董卓乱政,董卓是袁绍建议召来的,董卓的乱政,其实袁绍是主要责任之一,董卓就根据自己的喜好把当时的小皇帝刘辩给废除了,并且毒死他,立刘协为帝,汉灵帝与蹇硕都没能完成的任务,居然被董卓完成了,这真是一件讽刺的事。

后来就是以袁绍为首的关东联军讨伐董卓,董卓带着皇帝被迫迁都长安,袁绍在当时为了与董卓对抗,想拥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因为刘虞是汉室宗室,是汉光武帝长子东海恭王刘强的后裔,在当时名声很好,袁绍另立皇帝的行为无异是分裂国家的行为,导致一个天下出现两个皇帝,所以刘虞直接拒绝了袁绍。

袁绍这事虽然没成功,但如果他现在迎立了汉献帝,会有两个不好的原因:

1、汉献帝如果知道袁绍当初另立皇帝,绝对要追究袁绍的责任,这种行为等同于谋反

2、袁绍早初与董卓是对立的,也不承认董卓所立的刘协为帝,现在又迎立刘协,前后矛盾,不是打自己的脸吗

所以,沮授劝袁绍迎立汉献帝,袁绍本来都同意了,后来又直接反悔,根本就是因为袁绍做了一件事,这件事就是:袁绍曾经想另立皇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2059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4
下一篇2023-11-2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