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赐,字子贡,卫国人,少孔子三十一岁,是孔门十哲言语科的高材生。《论衡•书解》上记载:
有人问孔子,子贡是个怎样的人?孔子说,子贡是个有辩才的人,口才方面我不如他。
子贡除了口才无敌,还擅长经商,《论衡•知实》记载:
这一点,孔子在《论语》中也说过,
子贡口才无碍,头脑活络,还是个不太安分的人。他善于囤积居奇,对市场行情又很敏锐,常能把握住商机,以致富比陶朱公。在王充富豪榜上,他与范蠡并列第一。《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说:
子贡是所有弟子中最富有的人,孔子一行周游列国的经费,大概就是子贡赞助的。对于这样一位杰出的弟子,鲁国的大夫季康子曾经向孔子打听:
季康子是鲁国的上卿,想请孔子推荐弟子给他做家臣,他问:端木赐有能力出来从政吗?孔子回答说:
孔子觉得季孙肥的问话太不中听——什么叫“可使”啊?以子贡的能力,担当一国之相也绰绰有余,何况是做你季氏的家臣?那纯粹是杀鸡用牛刀,大材小用!所以,孔子用反问的语气说:子贡通达得很,对于从政,何难之有?
不是孔子吹捧自己的弟子,子贡后来确实做了鲁国和卫国两个国家的相。子贡不仅在鲁国、卫国很吃得开,而且在各个诸侯国也吃香得很,《史记•货殖列传》载:
子贡经常前呼后拥地出使各个国家,他出手相当大方,送的礼物哄得各国国君晕头转向。这样的客人,谁不客客气气地以上宾之礼相待呢?听说子贡来了,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更是激动得手忙脚乱,他“除道郊迎,身御至舍”——洒水把道路扫得干干净净,远远跑地到郊外去相迎,亲自驾车接子贡到馆舍,一路上受宠若惊地说:
勾践说,我这里是蛮夷小国,您怎么屈尊来了呢?
子贡就是这样一个牛气冲天的人,而这个牛人却心甘情愿地跟随孔子学习了一辈子,对孔子佩服得五体投地。但子贡刚入孔门时,并不是这样的,《论衡•讲瑞》上说:
子贡在孔子身边学习的第一年,自认为比老师强;第二年,他觉得自己跟老师水平差不多;到了第三年,他才知道,自己远远比不上老师。开始的两年,他并不知道孔子的境界有多高,三年后才发觉老师是个圣人,境界高深得无可限量。老师才是真正的牛人,而自己不过是九牛一毛。
孔子一生收了很多的学生,子贡便是其中之一。那么孔子为何会批判子贡下面是我为你搜集孔子批评子贡的原因,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批评子贡的原因
子贡受到批评做的事情,其实也不算是错事,甚至是好事,所以他还是挺倒霉的,不过这也是和孔子对他的态度有关系,现在就给大家讲一下他做的事情。
上面和大家交代了,子贡经商不错,挺有钱的,他有一次自己掏钱赎回了个仆人被老师批评。那时候国家众多,本国的人民会被卖到其他国家作仆人。于是鲁国有一个规定,如果您在异国看到自己国家的人被卖,可以出钱赎回来,赎回来之后可以和鲁国要相应的赔偿,还可以获得奖励。这是一个执行了很长时间的规定了,很多人因此回到故国。子贡从国外赎回来众多鲁国子民,却不要赔偿,他觉得自己不需要赔偿,只希望自己国家的人可以不再受累。
这是一件好事吧,是大义,但是孔子听说后却骂他,说他祸害人。他认为本来按照规定,这是一件很小的善举,而且行善事的人也不会因为赎回同胞而受到任何的损失,还会受到别人的夸赞,但是子贡的做法,让以后赎回同胞的人再要赔偿的时候就可能会受到大家的讥讽,子贡好心办了件坏事。
孔子骂子贡的原因
端木赐,别名子贡,字子贡,他是孔子七十二个领教到孔子学术的弟子之一,他生于公元前520年,什么时候去世的 历史 也没有明确的记载,只知道子贡去世的地方是齐国。
在春秋战国时期,鲁国渐渐强大了,但是很多的鲁国人在别的国还在做苦力,鲁国的人就提出规定了,如果谁在别的国发现鲁国的人,请把他们赎回来,我们会给赔偿和奖励的。这条 法律 执行了很多年,让很多在别国做苦力的人们都回到自己的家乡了。
后来子贡去别的国家时赎回了很多的鲁国人,因为他是一个特别有钱的商人,所以在政府提出给予奖励与补偿的时候,子贡拒绝了,因为他宁愿不要这笔钱财,希望留给自己的同胞。孔子知道这件事,就愤怒不已大骂子贡,孔子对子贡说,世上的任何事,不过就是义和利益,子贡的所作所为虽然让他得到了赞扬,但是提高了大家对于义的要求。以后有人赎回自己的同胞,不仅没有得到赞扬,还被嘲笑了,嘲笑他们为什么不像子贡那样淡漠名利,于是有人说,子贡把义和利对立了起来。
从子贡做出这件事以后,很多人在异国看到落难做苦力的同胞,都假装看不见,因为他们没有子贡有钱,如果赎回自己的同胞,再送到自己国家的政府,要求给奖励与补偿的话,就会被人责怪,所以很多鲁国人因为这个都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
子贡怎么死的
子贡作为孔子最得意的徒弟,他的出身和死因一直备受后人的关注,所以子贡怎么死的也顺理成章成为了历史界一个热议的话题,其实根据史记记载子贡在70多岁死于 疾病 ,当时他是想路过齐国去经商的,不幸在齐国的时候身染重病不治身亡,所以子贡应该算是病死的,70多岁在当时是个很大的年纪了,子贡也算是寿终正寝。
其实关于子贡怎么死的这个问题很多人还怀有不同的答案,有些人认为子贡在吴起变法中被叛军伤害了,这个说法并不正确,当时虽然子贡和吴起变法是同一时代的,但是子贡并没有参与这次改革,他也不会同叛军扯上关系,后代人之所以这么说是为了增加这次改革的知名度,子贡其实是在齐国病死的,他一生没有参与过任何的改革。其实子贡在死之前还曾经想念过孔子,当时距离孔子逝世已经很多年了,有后世人称子贡在齐国偏远的一个地方突然身染重病,很多名医看了都束手无策,子贡死之前口中一直念叨着老师的名字。可惜当时没有人认识这位名满 天下 的大文豪,也并没有人认识他的老师孔子,子贡就在呼喊中死去了。
子贡死的时候齐国的国君非常悲痛,认为子贡虽然没有给齐国做出什么贡献,但他是当时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之一,又加上是病死在自己的领地,所以齐国国君亲自给他写了一篇吊文。
1 孔子学习名言及解释
2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什么
3 别人不理解自己用孔子的话表达
4 试析孔子的辩证法思想
5 关于孔子的读后感
6 孔子观后感400字3篇
7 孔子为什么能被尊称为圣人
浅折纸/浓含情/化鹤影/怎成对
恋花海/蝶双飞/晓塘深处/谁戏水
研墨汁/执素笔/画不就/低蹙眉
夜渐冷/风渐凉/灯花照就/数星微
写心事/寄痴心/凭玉栏/雁未回
怀愁绪/却只为/这苦恋太过/难为
看日起/月又落/任时光/随流水
终不解/这情字/需经过多少轮回
劝君莫辜负/一片相思成负累
瞬间沧海桑田/这年华一去不回
劝君莫荒废/一番相思入玉髓
却等到/秋日临/花尽摧
额
1-理学家杨时:程门立雪尊师典范
“程门立雪”这一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将乐县人,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为师。时值冬季的一天,杨时因与学友游酢在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求正解而一起到老师家请教。他们顶着凛冽寒风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和游酢,只见他们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2-儒商始祖子贡:尊师至诚孝道楷模
子贡,孔子杰出弟子。后弃官从商,成为孔子弟子中最富有者,商界历来公认他为“儒商始祖”。
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圣人孔子溘然长逝。孔子死后,众弟子皆服丧三年,相诀而去,独有子贡结庐墓旁,守墓六年,足见师徒情深,尊师之诚,实属中华尊师孝道楷模第一人。后人感念此事,建屋三间,立碑一座,题为“子贡庐墓处”。因子贡为孔墓所植为楷树,后世便以“楷模”一词来纪念这位圣徒。
3-民族英雄岳飞:尊敬师长终身思慕
岳飞(谥号:武穆王),中国历史上著名战略家、军事家、南宋抗金名将,其军事才能被誉为宋、辽、金、西夏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统帅。
岳飞的老师名叫周同,据说他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周同去世后,每到初一、十五,岳飞都一定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的忠心。
中国文化的人格理性是“君子之道”,每一个中国人都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在《论语》中,有很多次提到了“君子”,但是对于君子的真正含义是什么,却很少有明确的解释,大多都是君子与小人的对比,让我们对君子有一个模糊性的了解。
但是在《论语》中,有一篇,孔子明确提出了学问修养符合君子的标准,有三个必要条件:是“智、仁、勇”。原文是: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孔子说:学问修养合于君子的标准,有三个必要条件,这三件我一件都没有做到。可见孔子是非常的谦虚的,具体为“智、仁、勇”,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仁者不忧
有仁德的人没有忧虑,只有快乐,那普通人忧什么呢?忧成败,忧得失。
当有一天,看到别人家庭的幸福,我们的内心就起了波澜,当看到别人家房子比我们大的时候,就觉得自己的房子太小;看见别人家的孩子学习很优秀,觉得自己的孩子不争气;当看到别人家的汽车比自己家的好,内心就会很失落。
又过了些日子,当你看到别人在家里吵架,突然你又觉得自己的家其实也很温馨;突然住大房子的人家里出事了,你觉得房子虽小,平安也是很幸福的;看到朋友的孩子生病了,觉得孩子健康也是很幸福的;看见开豪车的人虽然很霸气,却是匆匆慢慢,脸上一筹莫展,就觉得有个代步的工具还能遮风挡雨也是很幸福的。
看来让我们忧虑的就是并不是我们拥有多少,而是我们的得失之心,其实物质世界的一切都是我所属,而不是我所有,当你觉得世间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你就有了得失之心,得到了就高兴,失去了就沮丧,我们永远处于忧虑之中,这怎么可能会快乐呢?
我们还忧成败,成功了就骄傲,失败了就气馁,那是因为我们的格局还不够大,老是盯着眼前的小事,仁者不会因为暂时的成功和失败而变换心情,因为他们知道世界是变化发展的,一时的成败并不算什么,胜不骄 ,败不馁,这才是他们的作风。
普通人总是活在过去的后悔和未来的恐惧中,不敢接受未来的变化,而仁者则把握当下,做好当下,所以他们是快乐的。仁者有人仁爱之心,他们用宽容对待时间的一切人和事,超越了物质的羁绊,所以他们无忧而乐。
2、知者不惑
真正有高度智慧,没有什么难题不得开解,没有迷惑怀疑之处,上自宇宙问题,下至个人问题,都了然于心。像我们没有真的智慧,明 天的事,今天绝不知道。乃至此刻的事,也常自作聪明,自以为是。
智者有学识,有原则,有智慧,遇到一件事不会手忙脚乱,而是用总体的智慧去做根本的判断,能抓住事物的根本,很容易做出清晰的判断,所以不惑。
3、勇者不惧
孟子云:“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勇者为何不惧,因为有浩然之气,俗话说得好:“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一个人的勇气来自于他的刚正,做的端,行的正,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论语》云: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一个有劣等欲望的人怎么能算刚强,无欲则刚。刚强的意志在于内心的强大,而不是外表的强悍,面对命运的挑战依然能勇敢面对也是刚强,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也是刚强。
勇者自律,不做自己情欲的奴隶;勇者自由,有自己的意志,而不被人压制,在人生道路上不随波逐流,而是做自己人生的主人;勇者自强,通过自己的奋斗来获取自由。
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遭遇不幸,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帮助他们恢复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获得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拒绝了国家的补偿。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向国家领取补偿金,不会损伤到你的品行;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扩展资料:
“子贡赎人”自损财物做了一件好事,本应该被树为道德典范,孔子为何反而要批评他?其实鲁国那条法律的用意是为了鼓励每一个人只要有机会,就可以惠而不费地做一件大好事,那怕你暂时没有预付赎金的能力,也应该去借来赎金为同胞赎身,因为你不会损失任何东西。
子贡的错误在于把原本人人都能达到的道德标准超拔到了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如果鲁国君主为子贡之举树为典范—大肆通报、嘉奖、宣传乃至全国推广,会有什么后果。
一、社会表面的道德标准提高了,人人都表态向子贡学习。
二、道德水准的实际状况其实滑坡了,因为头顶已经高悬了子贡这样的道德高标,谁若赎回同胞后再去领取国家的赎金就会被认为是不道德的,然而又有几个人有足够的财力可以保证损失这笔赎金不至于影响自己的生活。
把道德的标准无限拔高,或者把个人的私德当作公德,两种做法只会得到一个结果,这就是让道德尴尬,让普通民众闻道德而色变进而远道德而去!
—端木赐
这句话的意思是,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恕,汉语拼音为 shù 。这个恕字,虽然经过孔子用这两句话来解释,但他的含义很广泛,一切事情,凡是自己不愿的事情,都不能够推给他人。这里包括言语行为都在其中的。
出自《论语·卫灵公》,本篇包括42章,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
扩展资料: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始祖孔子的一种准则。也就是,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要愿意这样做,或者你自己本身也做到和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就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论语_卫灵公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