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不同省份学生考北大差异那么大

为什么感觉不同省份学生考北大差异那么大,第1张

北宋年间,两位我们熟知的大臣,吵了天翻地覆的一架。

一位是砸光的司马光,一位是醉酒的欧阳修。

他们吵架的话题,是关于高考名额分配的问题。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司马光是北方人,来自山西。欧阳修是南方人,来自江西。

自从唐代恢复科举这个高考制度之后,一直是北方考生占据绝对优势。而来自京城的本地考生,更是占了大大的光——长安分配的名额远超其他地区。

大家都是一样的考生,都是读的孔夫子的教材,都是去京城考的全国统一卷。但是,如果你出生在江苏这类地方,那么不好意思,每次去京城考试的江苏考生,只能有2-3个名额。而如果你出生在长安,那么恭喜你,每次你们的名额都多达数十人,甚至有时超过百人。

当时这种情况,连柳宗元都看不下去了:“京兆尹岁贡秀才,常与百郡相抗。”全国的考生加起来,还没长安一个地方的多。

但长安学生的好日子,随着安史之乱的到来,结束了。

从安史之乱,到五代十国,再到北宋,北方就没消停过。常年处于战争状态的北方人,更加尚武。

而随着中国经济中心向南方搬迁,日子更安稳的南方人,读书的风气却越来越好,学霸也是越来越多。

等到司马光和欧阳修的时代,崇文的南方学生,在高考中已经形成了对北方学生碾压性的绝对优势。

这种碾压,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呢?

我们先要了解一下北宋时期的科举制度。简单来说,省略到考秀才的步骤,首先你要在乡试中,也就是在自己的省里考中举人,然后才有资格去汴京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省试。

那么,如果你有幸出生在南方,恭喜你,你不用打仗,但是跟你一起参加乡试的有两三千人,而成为举人获得省试名额的,只有二、三十人,录取率为1%。

如果你出生在北方,比如说跟西夏打仗的陕西,不幸的是,你们省只有10个进京名额,只能产生十个举人。但是跟你一起参加乡试的,只有一百个人,录取率为10%!

而如果参加乡试的都不足十个人,录取率就是100%甚至超过100%!这种情况,在一些北方省份,不是没有……

这种考试制度,在北宋叫做“解额制”。

北方地区的录取率是南方地区的十倍,但是北方学生的代表司马光,还是不满意!

因为,南方学霸对北方学渣的碾压,已经到了解额制都搞不定的程度。

这种碾压很简单。

江苏三千学子参加乡试,只有30人能够去汴京,但可以想见,这杀出重重围困,从独木桥上走过来的30个举人,到了省试,那个个都是学霸中的学霸,750分的高考卷子,都能考到740分以上,堪称学神。

而陕西的那10个举人,虽然也获得了进京考试的资格,但是,同样750分的高考卷子,只能考400多分,还是当不了进士。

这就是司马光不满意的地方。

他提出一个解决办法——逐路取人法。

“路”,在北宋就相当于现代的“省”。

司马光指出,在全国统一考试中,像陕西这样的北方省份,那么不管他们那10个举人考的怎么样,都必须要有一个人录取为进士。

司马光强调,如果有些北方省份,连10个举人都招不满,比如说只有6个举人,那么,这六个人之中,也必须有一个被录取为进士。除非,这个省,连5个举人都没有……

简单来说,当时北宋全国一共23个省。这样可以保证,每个省,都能产生一名进士,除非你那个省连五个举人都没有。

但是,这对南方的学霸们来说,无疑是很不公平的。30个江苏学生,人人都能考740分以上,结果你跟我说,只能录取3个人做进士?北方那家伙才考500分,就能当进士,不公平啊!

欧阳修就是南方学霸们的代言人。

他说出了南方学子和家长们的心声:南方孩子们要从乡试中杀出重围,已经如此艰难,正所谓人艰不拆,如若省试再实行配额制,必将“使有艺者屈落,无艺者滥得……”

好文艺的说。

这次吵架非常有名,在中国历史上,以第一次关于考生名额配置的争论,被载入史册。

你一定觉得欧阳修做的很对,考试嘛,就是要公平,国家取士,就是要取最优秀的人才。

但我觉得,司马光能够写出《资治通鉴》,会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严格来说,两个人都没错。

实际上,两个人都是在提倡一种公平。

欧阳修提倡的“以才取人法”,叫做“考试公平”。

司马光提倡的“逐路取人法”,叫做“区域公平”。

欧阳修是为了保证考试的公平性,而司马光是为了鼓励落后地区的学习积极性,区域公平也很重要啊。你想一想,凭什么北方人要在北边跟金人辽人西夏人打的马革裹尸,杨家将呼家将打得家里都摆满了牌位,一百来岁的老太太佘太君还得挂帅出征,而南方人却可以安安稳稳的读书、考试、做官,没事了喝醉酒写写“醉翁之意不在酒”……

你一定要问吵架的结果?

在当时,还是欧阳修赢了,江苏地区的考生家长们热泪盈眶。

但最终结果呢?

不说北宋和南宋的命运。这次争论,只是没有实现司马光提出的逐路取人法,但乡试中的解额制,依然存在。江苏考生,在乡试中的录取率,依然只有1%。三千考生,依然只能产生30个举人。

而如果以考试公平论,江苏的三千考生,至少300个人可以当进士吧?

再说一个结果,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他为国事忙的昏天黑地,死后得到的谥号,是文人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誉:文正。

嗯,中国历史上得到这个谥号的官员,极少。一般能想的起来的,也就是魏征、范仲淹、曾国藩、刘统勋。

而欧阳修的谥号,是文忠。在谥号上,仅次于文正,苏东坡、张居正、林则徐、李鸿章,都是这个谥号。

南方学生对北方学生的碾压,仍在继续。而争议也一直在继续。

到了朱元璋的洪武三十年的一次会试中,居然出现了录取的51名学生,全是南方人的情况。这次考试,因此被称为“南榜”。

连身为南方人的朱元璋,自己都感到不公平了,大笔一挥再考一次,这次录取的61个学生,全是北方人,因此被称为“北榜”。

到了明宣宗的时候,南北考试正式成为定例,全国不再使用统一的高考卷子。北方人考北卷,南方人考南卷。

这下公平了吧?

但是马上又有人出来说,我们四川属于南方还是北方?

于是又加了一个“中卷”。四川、广西、云南、贵州,还有朱元璋的老家凤阳,都考“中卷”。

不过还是有个录取比例。南、北、中三个地区的录取比例为55%:35%:10%。

明朝三百年,一直用的这个制度。

这个制度一直持续到康熙时代。但康熙爷是什么人,他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弊端:比例是死的,人是活的!

玄烨指出,每年的招生录取比例,应该采取灵活对待的态度。

比如说,国家今年准备招收100个进士。按之前的比例,南方要录取55人,北方要录取35人。但是,如果南方是100个考生参加,北方是200个考生参加,这不就不公平了吗?

再细分一下,南方55人,江苏和浙江的考生,各占几人?广东省又该是几人?南方各省之间,也不公平啊。

玄烨强调,今后每一届的会试,采取灵活的招生制度,按照全国23个省每一届的生源比例,来确定进士的录取比例。

这显然比司马光的逐路取人法要科学一点。

司马光是不管你来自哪个省,不管你那个省有多少人参加考试,反正你这个省,每十个举人中只能有一个进士。

江苏的乡试考生是三千,江苏举人录取率是1%,有三十个人可以去参加全国考试,进士录取率是10%,最终三千江苏考生,能有三个人当进士。

陕西的乡试考生是300人,举人录取率是10%,同样有30个人参加全国考试,进士录取率也是10%,最终,三百个陕西考生,也能有三个人当进士。

而康熙爷的办法是:

比如,康熙30年,全国有一万人参加各个省的乡试,而江苏就有1000人参加乡试,那么等到康熙31年全国会试的时候,江苏的进士录取率是10%。虽然江苏的举人录取率只有2%,也就是只有20个人能当举人,但是到了全国考试的时候,如果当年录取100个进士,江苏就有十个名额,也就是说江苏这20个举人,就有10个能成为进士。

全国有一万人参加各个省的乡试,而奉天只有300个人参加乡试,那么奉天这一届的进士录取率,只有3%。他们的举人录取率即使有20%,是江苏省的十倍,也就是也能产生60个举人,但是到了全国考试的时候,如果当年录取100个进士,奉天只能有3个名额。60个奉天举人,只能有3个被录取为进士。

这个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明代大宦官无法篡位的核心原因  

1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权最严重的朝代,后人甚至给了它一个“太监帝国”的谑称,其中,象王振、汪直、刘谨、魏忠贤等人的权力更是到了几乎可以取代皇帝的地步。

2 然而,无论朝中大臣及民间如何议论他们的野心,事实上他们中的多数却从没想过要篡位--真想这么做的话,不可能几百年里都无一人成功的。

3究其原因,实在是因为这些太监们太清楚明朝的制度架构了,他们心里都明白:权,可以无边,帝,则永远是镜花水月,即使能够篡位成功,在明朝那样的制度架构下他们也是当不了几天皇帝的。

4所以他们还是决定,老老实实保住自己的权位才最实际。仅有一人例外,那就是刘谨,我想他是真正的权极致昏了,所以最后落了个“杀千刀”的凌迟。

5许多类似的大宦官下场我们都是知道的:整治朝臣方面无论他们多有能耐,往往就是皇帝的一句话定了他们的生死。  

6比如王振,传言他妄图通过勾结瓦剌篡位,其实他只是想接受瓦剌的贿赂,与瓦剌贵族进行走私交易;后来由于瓦剌索取贡品的胃口太大,连王振都接受不了,最终导致了土木堡事变,而王振本人也在事变中丧命。

7再如汪直,他因获得明宪宗宠信而掌权,后也遭明宪宗撤职、贬逐而亡,最猖狂的时候也只是与当时的万贵妃一起垄断了朝纲,要说篡位,那还没轮到他想的份,毕竟他的权力还是皇帝和万贵妃赐予的,尚没到专权的地步。

8刘谨,前面已经说了他的下场;而魏忠贤呢,任凭他权力能只手遮天,可他还是阻止不了手上面“天”的更替,新任领导崇祯皇帝一上台,他也就只是普通阶下囚的份。

9总的来说,明代宦官能够权倾朝野都是拜皇帝所赐,他们所能够执行的权力也就是皇帝的权力,不是宦官自己的;哪天皇帝不高兴了,他们还得卷铺盖回家或下地狱。这样的情形下,他们根本就无法获得实际的篡位资本。

10刘谨就笨在没想清楚这一点,以为自己的权力资本已经足够多了。 为何明朝皇帝能如此牢牢地抓住权力呢?这其实全赖明朝堪称史上最完美的国家机器。

10机器是什么?机器就是帮助人在解放自己的同时保持必要工作效率的一套东西,从这角度上说,明朝皇帝经常不上朝正是因为借助这“机器”获得了一些解放,而不完全是因为偷懒。

11明嘉靖帝仅需在内阁和司礼监之间耍弄一下权术就能牢牢握住政权,万历帝曾30年不上朝,这在从前也是无法想像的。

12有人会说,明亡正是始于嘉靖和万历,不过这在今天还是个未定论的需商榷论题。明朝的国家机器分内廷、外廷,机构上完全对称。外廷设有内阁加三法司,内廷则设有司礼监加东厂、锦衣卫。

13作为机构的延伸,外廷还有外派的地方总督、巡抚,而内廷也有派驻地方的镇守太监、守备太监等。这样一来,内廷外廷之间就能从朝廷到地方实现层层的相互制衡,单凭一人的话,任凭你权力多大都难以将触角伸及朝廷内外的。

14作为太监,他能实际掌控的也就是整个内廷,对于制约于他的内阁和三法司,他就算贿赂也不可能收买到全部人。

15这套国家机器精妙的地方还有一点,就是内阁和司礼监都设有正副职位,谁正谁副随时决定于皇帝,表面上这两职位是属同一阵线的,实际上它们在部门内部也能起到权力制衡的作用。          

 16这样一来,一个宦官如果要绝对地获得朝廷权力架空皇帝,除非他能完全控制了内阁和三法司,以及直属内阁的地方封疆大吏--能做到这样简直是痴心妄想,很简单,人心难测,这并非贿赂就能解决的问题。

17刘谨在篡位这一步上走得算远了,对外(内阁及六部)的权力触角也伸得非常深,不过他想不到的是最后竟倒在“自己人(太监张永)”的手上。           

18当然,明朝的这套国家机器自然并非全无缺陷,它可以防止大的崩塌却防止不了内部的自我侵蚀。明朝最后正是亡于这样的自蚀上,就好比一只蚂蚁花几百年去啃食一只老虎。作为专权宦官,他们在明朝历史中也只是充当了较大点的蚂蚁罢了。           

19后来英国在立宪的时候正是借鉴了明朝的“内阁首辅”制度,在它的基础上略加改动形成“首相”制,这就足以说明明朝这套制度的先进性。实际上明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所做的一切就相当于今天英国首相的工作,区别只在于“任命”和“选举”而已。

扩展资料:     

 1 明代诸监不设此官,但在宦官所领的二十四衙门,各专设掌印太监等,在宫廷内专门侍奉皇帝及其家族。明中叶以后,太监的权力扩大,拥有出使、监军、镇守、侦察臣民等大权。 

2明太祖朱元璋对宦官管理较严,规定宦官不得识字,压低其官阶,禁止其兼外臣的文武职衔,并悬铁牌于宫门上,明示不许干政的警戒。从永乐朝始,宦官渐受重用。

4皇帝亲信的太监经常被派出巡出洋,担任监军。永乐十八年(1420)设东厂,由宦官执掌,从事特务活动,诸事直接报告皇帝。宣宗时,改太监不得识字的祖制,在宫内设内书堂。令学官教授小太监识字。

5成化十三年(1477)在东厂外另设西厂,以宦官任提督,加强特务统治。此外,宦官任职机构膨胀,宫廷中设有司礼、内官、御用、司设、御马等12监。惜薪、钟鼓、宝钞、混堂等4司及兵仗、银作等8局,总称为二十四衙门,各设专职掌印太监。

6宦官人数激增,至明末多达数万之众。英宗时,掌权宦官王振网罗部分官僚为党羽,形成阉党,开明代宦官专政先声。此后,宦官之祸迭起。

7成化年间的汪直、武宗时期的刘瑾、熹宗时期的魏忠贤等,都是权倾朝野、势力显赫的权宦。他们专横跋扈,排斥异己,巧取豪夺,屡兴大狱,加剧了明朝政治上的腐败,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

参考资料来源:

宦官_

  

  

又看了一遍《延禧攻略》,看到皇后跳下去的瞬间眼泪又崩塌了~之后我一边抱着电视哭一边说:"你来我们这,身边的男人就算没空搭理你,或者压力再大我们这还有手机可以解闷啊。

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以前"被困"在紫禁城这小世界的皇族们能有什么娱乐?只是赏赏花,抚抚琴,勾心斗角,吵架等等吗

但其实为了不让生活紫禁城里太单调死板,也是有丰富的娱乐活动的。就数节庆——逛庙会、放烟花一样比城墙外,更繁华,更多帅哥美女。

像明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的元宵节那样,由于元宵节是明朝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但凡农历的元旦,宣宗都会发布诏令,给文武百官和百姓们放假十天。

可是在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的元旦,却意外下令延长假期,由正月初一放假直到正月二十五。根据《皇明诏令》所记载,宣宗还下令全国所有人(除了正在斋戒的人),都可以饮酒作乐。据《明宣宗实录》卷98载:张灯结彩,和《古廉文集》卷四记载的:光艳烛天,教坊呈百伎, 都说明当天可谓是歌舞升平,热闹非凡。

除了这种非一般繁华的节庆,宫里还有各种各样的的娱乐活动。

1、文娱娱乐——如:音乐舞蹈、戏曲、魔术杂技等(后唐庄宗李存勖极喜俳优戏,还常常粉墨登场)

2、体育运动——如:蹴鞠、相扑、马球等(唐章怀太子李贤、唐玄宗、宪宗、穆宗、敬宗、武宗、宣宗、僖宗均酷爱马球,唐玄宗更是马球高手。)

3、棋类——如:围棋、弹棋等(唐玄宗与贵戚对弈,眼见快落败,一旁观战的杨玉环就将怀中宠物狗扔上棋盘,玄宗顺势赖账了事了)

4、动物——如:上述的圈养宠物、斗鸡、斗蟋蟀等(汉成帝刘骜超爱斗鸡,曾从越南(汉交趾郡)获得几只善斗的长鸣鸡,就连微服游玩时都随身带着。)

像一个网友说的:在限制条件下,调动“已有的资源”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总是去抱怨“没有的资源”,这一方式不仅用于眼前的生活,也适用于未来的日子。

君主给很多人的的第一印象都是非常非常的严肃的,但是历史上也有几位出糗的君主,比如一直出家想要当和尚的君主,还有就是东晋的君主司马炎。影视剧或者是史书中记载的君主都是非常的威严的,坐在高高的皇位上,享受着众臣的朝拜,或者就是那种笑里藏刀的,还有就是喜怒不形于色的。历史上的君主数不胜数,每一个朝代都会出现很多的君主,大概每隔几十年就会有一个新的君主,在这些君主中,有几位君主都是比较搞笑的。

第一位君主就是梁武帝萧衍,他放着皇帝不当,前后几次都跑到寺庙里面去当和尚。梁武帝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个君主,他的寿命在历代君主中是比较长寿的,活到了86岁,是有名的长寿君主。除了长寿之外,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出家,他曾经先后四次到同一家寺庙里面出家做和尚,但是都被大臣们用钱财赎了回来,前前后后四次,大臣们也赎了他四次,这样的一位君主也是让满朝的文武大臣们非常的不省心啊。

还有一位君主就是司马炎,他竟然用一只羊来决定宠幸哪一位妃子。司马炎是东晋的君主,在灭掉了东吴的政权之后,司马炎就变得对政事非常的懈怠,一天天的就想着吃喝玩乐。君主的后宫三宫六院,有着佳丽三千,但是司马炎的后宫却不止有佳丽三千,他的嫔妃非常的多,多到自己都无法选择。司马炎于是就想到了一个办法, 让一只羊来替自己决定宠幸哪一位妃子,这样的做法真的让人啼笑皆非。

综上所述,以上两位君主做的事情都让人觉得非常的搞笑,除了这两位之外,还有北齐后主高维,也是一个有着自己想法的君主。高维是北齐后主,但是他平日里的行为方式却非常的怪异,总是喜欢打扮成穷人的样子,还专门开辟了一个穷人的市场,喜欢和穷人们打交道。

如果作为娱乐剧还是挺有意思的。

毕竟演员阵容还是很强大的,其中有不少老戏骨,从演技来说应该是没问题的,但是作为一部历史剧漏洞就比较多了,在角色的身世、历史依据等方面存在诸多不严谨之处。

不少网友反应这部号称历史正剧的《大明风华》,有不少地方存在与历史不符之处,首先是对于朱元璋的造型,历史上朱元璋虽然不怎么好看,但是这部剧里有些严重歪曲了朱元璋相貌了。而服饰上的明显错误机有点过于不够用心了。比如皇帝戴的翼善冠,这是一般上朝不会戴的,只有大的祭祀才会戴。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由汤唯扮演的孙皇后,她的身世和剧中胡皇后的身世都是有据可查的,而编剧有点不顾史实的编写,有点不够负责任。不过除了这几点,这部电视剧还是有很多看点的,可以在剧荒的时候看看。

因为当时的锦衣卫大佬马顺是王振提拔的,而王振却是明英宗被俘虏的罪魁祸首。在朝臣们都要求皇帝抄斩王振满门的时候,马顺站出来说话,于是就被震怒的文臣们给打死了。

 

明朝时期的锦衣卫,权力是非常的大,而且是无恶不作,经常会引起众怒,所以说锦衣卫的指挥使很少有个好结局的。就像是明英宗时期的马顺,不过说到马顺就不得不说一下王振了。王振本来是一个读书人,他也曾中过举人,可是他却不想这么辛苦的一步步做官,于是他就选择当了太监。凭着自己拍马屁的功力,很快就成了宫里的大红人,把明英宗给忽悠的是非常的听话,还称他叫先生。

 

有了皇帝的宠幸,王振也是作恶多端,残害忠良,大权在手,还提拔了马顺为锦衣卫的指挥使。后来瓦刺攻打大明,王振就怂恿明英宗去亲征,结果使得明军大败,明英宗也被俘虏了,一起出征的文臣将领也全都死了,王振也因此被大将军给打死了。明英宗被俘虏后,消息就传回了朝中,于是在于谦的谏言下,太后让朱祁钰当了皇帝。

 

在朱祁钰当了皇帝后,即使王振被打死了,大臣们也依然非常的愤怒,就要求皇帝把王振的满门抄斩。可是这个皇帝却是一个非常软弱的人,也不敢下这个令,所以朝臣们就在朝堂上吵嚷起来。这个时候,马顺就站出来,制止人们的吵嚷,可是他不说还好,一开口让大臣们想到了他还是王振提拔的。于是愤怒中的朝臣们一拥而上的一顿打,就这样这个锦衣卫的大佬就被这些文臣们群殴而死了。可以说这也是明朝锦衣卫指挥使里死的最为窝囊的一个了。

当然是爱新觉罗的清朝了! 理由如下,转载的。

什么叫昏君?历史上能达到夏桀商纣隋炀帝的,本就没几个。是不是昏君,大多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是个人品行是否有明显的缺失。另一方面是执政成果。

按照第一种标准,清朝也就康熙朝往前还可以算得上是锐意进取,虽然杀人如麻但是对帝王来说不算品行有缺。康熙之后,雍正暴虐,乾隆骄奢,道光窝囊,咸丰同治光绪更一个比一个窝囊。相对来说嘉庆这种平庸的除了没存在感之外都算得上道德楷模了~

按照第二中标准,雍正朝还算是充盈了国库,但是也只是为康熙的扩张收拾烂摊子而已。乾隆朝开始文字狱,到乾隆死的时候,留下了两大遗产,一个是以和珅为代表的贪官遍地。一个是以白莲教为代表的各地起义不断。

嘉庆皇帝杀了和珅,但是对国内其他弊端毫无办法。道光手里直接就鸦片战争了,南京条约的性质相信每个中国人都知道。咸丰对历史的最大贡献,是把慈禧送上了前台。同治得梅毒死的。光绪~~ 可怜人就不说了。

这样的皇帝,不算昏君?

如此明显的事实摆在那儿,为什么大家通常还是会有“清朝无昏君,明朝全是昏君”的看法? 那是因为有清一代,一直在不遗余力的黑明朝,以凸显自己的“天命所归”。

明宣宗,大大的明君,跟老爸一起开创仁宣盛世。就是因为个人爱好斗蛐蛐,结果被抹黑成“促织天子”,仁宣朝的巨大功绩被一笔勾销。

明武宗,我们的活泼青年朱厚照,被当做昏君的典型,但是在正德朝,出了王阳明这样的圣人,打败了小王子,打败了造反的宁王。 而且正德为什么被人骂? 因为他不喜欢住紫禁城,老是希望往自己的别墅豹房里跑, 没事儿还想偷偷去江南玩儿,结果一直去不了,最终还是借着打仗的借口,厚着脸皮去了一趟。

清朝呢? 每年去承德度假, 康熙乾隆一茬一茬的下江南,每次都超豪华阵容,搞得整个江南鸡犬不宁。 却被当做煌煌威严,夸耀不已。

更别提二十几年不上朝的万历,打赢了三次大的战争,而勤政的满清皇帝把偌大中华搞得落后世界,丧师辱国。

各种双重标准太多了。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也是非常重要的。

那就是,在一般人直观的感受里,如何区分明君和昏君?

要是一个皇帝,老是有大臣进谏,说你这不对哪不对,应该如何如何,最后皇帝生气了,把大臣打了一顿。 观众看了第一反应是哦这不听忠言,一定是个昏君。

相反,一个皇帝和大臣,总是和和气气,很少吵架,皇帝一瞪眼,大臣赶紧跪下请罪。一口一个奴才,一口一个皇上圣明。观众看了就会说,哎呀这皇帝这么有威严,一定是个明君。

实际上呢? 每天朝堂上吵得不可开交的,正是因为皇帝开明,允许文官说话,皇帝不能随心所欲,要受到文官们的监督,这样无疑对治国是有好处的。而相反的情况下,皇权一家独大,大臣全变成奴才,皇帝金口玉言出口成宪,而臣子丝毫不敢反抗,最终表面上一团和气,实际上国家就这样慢慢的败坏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2160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5
下一篇2023-11-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