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的三生是个怎么样的故事?蒲松龄写这个想表达什么?

聊斋的三生是个怎么样的故事?蒲松龄写这个想表达什么?,第1张

聊斋的三生是个怎么样的故事蒲松龄写这个想表达什么我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聊斋》是由一个一个的小故事综合而成的一部书,每个小故事都有不同的主人公,类似于西方的安徒生童话,但是聊斋的内容却又不同于童话。其中有一个叫做《三生》的故事,听上去倒像是最近几年很火的“三生三世”系列,很多没看过的人大概还以为这是一个爱情故事吧。但其实,聊斋里面讲的故事,爱情只是很小的一部部分,而这个三生,就是一个举人的三次生命,他究竟都经历了些什么呢

故事是这样的:

01

蒲松龄乡里有个刘举人能记得前世的事情,曾清清楚楚地谈论前世的事情。

他曾经说自己的第一世是个乡绅,品行很不检点,属于奸*掳掠,五毒俱全的那种,结果62岁病死后,刘举人就下地狱见了阎王。一开始阎王看着他人模狗样还以乡绅之礼待他,给他赐座还请下属泡茶给他喝。

这刘举人拿起茶杯的时候,他猛然发现阎王的茶杯里清澈见底,可自己的茶杯却十分浑浊,这刘举人也不是省油的灯,他马上就意识到,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孟婆迷魂汤”,于是小刘灵机一动,趁阎王不注意的时候,就把茶水悄悄地倒掉了。

不一会儿,阎王查出了他生前的种种不检点,马上火冒三丈,大笔一挥,罚他做马。很快就有一群恶鬼把他押了出去,只见眼前一个很高的门槛,刘举人根本跨不过去,就在这个时候,恶鬼可不等人,立刻抽出鞭子,照着刘举人的 就是狠狠一下!

啪!地一声,小刘直接扑街在了地上,结果醒来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已经在马圈里了,只闻外边有人喊:“黑马下驹子了!是个公的!”原来,他真的已经变成了一匹小马,这时刘举人别提多难受了,可想说话却说不出口,只觉得肚子里饿得不行,只好跪下来吃母马的奶。

就这样过了四五年,刘举马也长高长大了,他最怕的就是鞭笞,一听到鞭子的声音就混声哆嗦。主人骑他的时候,放上马鞍,加上障泥辔嚼轻轻拽,这样还好,没那么疼,可佣人们就没这么温柔了,直接就骑,连马鞍也不放,把刘举马夹得生不如死。想想看上辈子还是刘举人的时候,堂堂一个乡绅,大鱼大肉,有吃有喝,难受过这窝囊气,这一怒之下,刘举马绝食三天,就这么一下子气死了。

02

第二次到了阴曹地府,阎王一查他,原来罪罚还没满,这下子阎王更生气了。“你这是有意逃避惩罚!”

阎王马上下令左右把他的马匹剥了下来,下辈子,罚他做条狗!刘举马这下子懊恼到不行,他说什么都不肯去,但阎王哪里会放过他,马上让群鬼又把他打了一顿!疼得皮开肉绽,刘举马只好跑呀跑,跑到了阴间的一个悬崖边上,想着算了,一了百了吧,他一跃而下,狠狠地跌倒在了谷底,爬不起来,结果抬头一看,自己已经趴在了狗窝里,母狗正伸出舌头在舔他。这下他才知道,原来自己又转世了,现在,他成了刘举狗。

等到长大了一些之后,他看见屎尿这些肮脏之物,居然会觉得特别香,竟然有点想吃,但是他决心不去吃这些东西,毕竟,曾经是个人,还是有尊严的。就这样过了一年,刘举狗心里窝囊得不行,这还不如做马呢!可是主人养着他,又不肯杀掉,没办法,刘举狗毅然上前,狠狠地咬掉了主人腿上的一块肉,这下子,主人才把他乱棍打死。

03

第三次来到阴间的时候,阎王一看,怎么又是你!又是自寻死路逃避处罚,阎王再次下令把他鞭打了几百下,又罚他做了更卑微的蛇。

他被关在了一间黑屋子里,不见天日,害怕得要命,最后只好沿着墙壁往上爬,等到从屋子的一个洞穴钻出来后,他才发现,原来自己已经变成了一条蛇。

这一世,他学乖了,绝不伤害生灵,饿了,就吃树上果子。就这样过了一年多的时间,他常常就想着,自杀也不行,找别人杀他也不行,那可怎么办,有一天,他正躺在草丛里休息,只听见车轱辘滚动的声音传来,他赶忙跑了出去,躺在了路中央,于是这车轮就把他压成了两段。

结果一见阎王,阎王看他怎么这么快又来了,他马上上前解释,阎王看他这次没有犯什么罪,才原谅了他,让他重新做人。这就是刘举人的故事。

刘举人一生下来就会说话,读书能过目不忘,辛酉年考中举人。他常常奉劝人:骑马一定要放上鞍子,千万不要用腿夹击马腹,这比用鞭子抽打更厉害。

——全剧终

阿犬评述:

01

首先,这个故事还是延续了蒲松龄一贯的“讽喻”手法,这个从他的评说里可知一二:

异史氏曰:“毛角之俦,乃有王公大人在其中;所以然者,王公大人之内,原未必无毛角者在其中也。故贱者为善,如求花而种其树;贵者为善,如已花而培其本:种者可大,培者可久。不然,且将负盐车,受羁馽,与之为马;不然,且将啖便液,受烹割,与之为犬;又不然,且将披鳞介,葬鹤鹳,与之为蛇。”

“禽兽这一类东西竟有曾有王公大人在其中,所以,(如今)在王公大人之中,也未必没有禽兽。贫贱之人做善事,好比想要得花而去种树;高贵人家做善事,就像有了花朵,还要好好培养树的根基。栽下树木可以使其长大开花,培养根基可以使花长开不衰。否则,被笼套所束缚,那就是做马;再不然,去吃粪便,经受烹煮之苦,那便是做狗;还不然的话,就要披上鳞甲,葬身在鹳鹤之腹,这就是做蛇了。”

高高在上的刘举人,竟然曾经是只闻着屎尿觉得香的狗,蒲松龄的讽刺已然十分尖锐,许多道貌岸然的人,上辈子还不知到底是什么毛角之辈,人有的时候洗白了,身上却还是散发着浓浓的臊臭味,让人觉得十分恶心。

02

其次,这个故事中,刘举人一直想要靠人力来违逆天理,逃避处罚,结果却一次比一次惨。

所以在这个世上许多事情,冥冥之中自由其定数,万物都依靠着特定的规律在旋转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很多时候,你拼命想要去控制,想要去把握,到头来却是无可奈何,甚至给自己造成了更坏的后果。

之前健身的时候,听我们教练说的一个故事,有一个学员为了心爱的女孩子选择健身,很急迫地想把身材给练出来,但是健身这种事情,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才能有肉眼可见的巨大改变,如果你不遵循过程,违背了规律,最终,就是会受到处罚。

为了加快进度,这个学生给自己大量注射类固醇药物,并且过量训练,结果三个月之后,他的身体出现肌肉溶解的现象,差点有生命危险。

很多时候,遵循规律,按部就班,才是完成一件事情最好、最快的途径,别去迷信那些叛逆者的故事,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命运真的把握在自己手上。

03

最后,想说一个道理——很多事情只有去感同身受,你才可以做到真正的理解。人如果没有狠狠地“痛”过,有时候会记不住很多东西。

刘举人重新做人了之后,一直提醒着身边人,骑马可一定得放马鞍,不然夹得真疼。人感同身受过之后,才会真的去注意一些事情,不然靠说,靠提醒,永远都不会有所触动。

就像国外的小孩,如果家长要教孩子“火是危险的”,一般不会balalala一通说辞,外国家长只会让孩子去触摸一下火苗,很快,孩子感觉到烫手之后,便明白了这个东西有危险,不能随便玩。

所以有句话说,“懂得”的催化剂是“疼痛”。一点也没有错。

然后,留给大家一个话题,如果您是刘举人,那么那杯孟婆汤,你会喝么喝了,可能就不会像后来那么痛苦;不喝,则可以一直拥有人的尊严;倘若是您,您会怎么选呢

聊斋志异》表达了蒲松龄愤世嫉俗的思想感情,又揭露了人间的丑恶现象,讽刺了某些人不如畜生的奇特现象。而《聊斋志异》中的爱情故事体现出了古代文人什么样的爱情观?我认为是自由。

描写了很多爱情都是自由恋爱,自主自择,没有羁绊。比如《樱宁》,王子服出游偶遇樱宁,对她一见钟情,然后接到家里成婚了。虽然后来知道她是狐女,但是也很幸福。比如《聂小倩》,一个女鬼也是跟男主人公宁采臣不期而遇,相爱,在一起。比如《阿宝》,也是孙子楚自己找的阿宝,生生死死的,结局也很好。没有父母之命、没有媒妁之言,都是自由恋爱,爱了就在一起,简单、直接。

现在社会也没有达到这种爱情自由的程度,大家还会考虑结婚之前,要了解对方,经济条件、家世背景、做什么工作、有没有什么不良嗜好,而把这种一见钟情,就不顾后果的砸下去,视为疯狂的举动。因为大家都认为现实生活里没有这种奇迹,也没有这种轻易白得来的便宜。

爱的真、爱的痴、人性真实、正直就有人来爱,就能得到好的结局,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大家都习惯于门当户对、权衡利弊,为未来打算。因为现实里有太多的不安全感,虽然世事无常,没有什么能够保障,但是大家依然锲而不舍的追求保障,追求长远利益。尤其是在婚姻里,这种功利思想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即便是自由恋爱,大家也强调的是满足自己的要求,而不是去诚恳的付出,因为现代人太精明也太聪明,大家都能意识到这种付出的风险,因而患得患失,生怕自己会吃亏,什么也捞不着,让别人得了便宜,被当作傻瓜一样耍了,这都是难以忍受的。所以为防患于未然,所有人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把心抓得紧紧的,时刻计算着得失,显示着自己的精明。希望别人说:那个人可不好对付。在爱情里,也满心希望得到对方认可的是精明和聪明,鲜少有人希望对方认可自己的是单纯质朴。

而在《聊斋志异》里,提倡的恰恰是朴拙、付出、真实和诚意。

聊斋的三生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蒲松龄写这个是想表达什么?边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您参考。

是一本短篇小说集。每个短篇都有不同的主人公,类似西方的安徒生童话,但聊斋的内容与童话不同。有一个故事叫《聊斋》,听起来像是近几年非常火的《三生三世》系列。很多没看过的人大概以为是爱情故事。但其实爱情只是聊斋里讲的故事的一小部分,这个三生是一个人的三条命。他经历了什么?

故事是这样的:

01

在蒲松龄的村子里,有一个叫刘的的人,他对过去的生活记忆犹新,说得清清楚楚。

他曾经说过,他的第一条命是乡绅,品行非常不检点,属于奸*掳掠五毒的那种。结果,刘62岁去世后,去地府见了阎。起初颜看他人模狗样,把他当太公。他给了他一个座位,并让他的下属给他泡茶。

当这个刘拿起茶杯时,他突然发现严的茶杯是晶莹剔透的,而他的茶杯却很浑浊。这刘也不是个省油的灯,马上意识到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孟婆迷魂汤”,于是小刘灵机一动,趁阎不注意,悄悄把茶倒掉了。

不一会儿,严就查出了自己生前的种种不检点,顿时勃然大怒。大笔一挥,他被罚当马。很快一群恶鬼把他带了出来,看到他面前有一个非常高的门槛。刘一点也跨不过去。这时,恶鬼不等人,马上抽出鞭子,给了刘一顿好打!

啪!一声巨响,小刘直接扑倒在地。当他醒来时,他发现自己在一个马厩里。他只听见外面有人喊:“黑马要生小马驹了!是个男的!”原来他真的变成小马了。这一刻,刘感到很不舒服,但他又不能说话。他觉得太饿了,不得不跪下来吃马奶。

就这样,过了四五年,刘菊妈也长大了。他最怕的就是鞭打,一听到鞭子的声音他就发抖。主人骑着他,他就套上马鞍,轻轻嚼着泥巴。还好,没那么疼,但是佣人没那么温柔。他们只是骑,连马鞍都没有,把刘巨的马夹死了。想想我当刘的时候,当我是一个乡绅,大鱼大肉,我吃了,喝了,我觉得不舒服。刘一气之下,绝食了三天,气得马上就走。

02

第二次去冥界,燕王找他。原来惩罚还没有满,现在燕王更加生气了。“你是想逃避惩罚!”

颜当即下令左右剥了他的马。下辈子,他会被惩罚成狗!刘菊马心烦意乱,什么都不肯去,可是严哪里肯放他走,立刻又让鬼们打了一顿!痛苦之余,刘巨妈只好跑啊跑,跑到了冥界的一个悬崖边上,心想,算了,算了。他跳了下来,狠狠地摔到谷底,再也爬不起来。结果他抬头一看,已经躺在狗窝里了,母狗正伸出舌头舔他。这时他才知道自己又转世了。现在,他变成了一只名叫刘菊的狗。

长大后,看到屎尿之类的脏东西,其实觉得很香,甚至想吃,但又坚决不吃。毕竟他以前也是人,还是有尊严的。就这样过了一年,刘菊的狗都胆小如鼠了,还不如当马!但是主人留着他,不肯杀他。没有办法。刘菊的狗毅然上前,从主人腿上咬下一块肉。现在,主人用乱棍打死了他。

03

第三次来冥界的时候,颜看到又是你!又是一次企图逃避惩罚的自杀,颜又下令鞭打他几百下,罚他做一条比较卑微的蛇。

他被关在一个黑屋子里,在黑暗中,吓死了,最后不得不爬上墙。当他从房间的一个山洞里出来时,他发现自己变成了一条蛇。

在这一生中,他学会了做一个好孩子,从不伤害生物,饿的时候会吃树上的果子。就这样,过了一年多,他常常想,“我不能自杀,也找不到别人杀他。”我能怎么做呢?有一天,他躺在草丛里休息,只听到车轮滚动的声音。他急忙跑出来,躺在路中间,所以这个轮子把他碾成了两截。

结果他一见到阎,阎就看到他怎么这么快又来了。他立即上前解释。颜见他这次没有犯罪,就原谅了他,叫他重新做人。这是刘的故事。

当刘出生时,他会说话和阅读,他永远不会忘记任何事情。辛酉年通过了举人的考试。他经常劝告人们:骑马时,一定要套上马鞍,千万不要用腿去夹马肚子,这比鞭打更有力。

全剧的结尾

一只狗评论道:

01

首先,这个故事延续了蒲松龄一贯的“寓言”手法,从他的评论中可以看出:

史毅说:“万王之主在茅角。”所以在王公大人内部,原本不一定无毛的人也在其中。所以底子好,比如求花种树;珍贵的才是好的,花了就培养:种子可以大,培养者可以长久。否则,它将坐盐车,被羁绊,为马;不然屎煮了切了就是狗;否则,我们就盖上鳞片,把鹳鸟当蛇埋了。"

这种东西“兽”曾经是王公大人在里面,所以王公大人里面,不一定没有兽。穷人做好事,就像要花就种树;高尚的人做好事,就像花一样,也是培养树的基础。种树可以让树生长开花,养根可以让花生长开花。否则,被笼子束缚,那就是做马;否则,吃粪受烹,就是做狗;否则,你就得披上鳞片,葬身鹳腹。这是一条蛇。"

高高在上的刘,其实曾经是一只闻屎闻尿的狗。蒲松龄的讽刺已经很尖锐了。很多虚伪的人还不知道上辈子是什么样的人。有时候人被洗白了,身上还是散发着一股浓浓的骚味,让人觉得很恶心。

02

其次,在这个故事中,刘一直想靠人力去对抗法律,逃避惩罚,但结果却是一次比一次糟糕。

所以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是在阴影中有命运的,一切都是按照一个特定的规律在旋转,不幸在哪里,不幸就在哪里。很多时候,你拼命的想控制,想把握,但最后却无可奈何,甚至给自己造成了更糟糕的后果。

之前健身的时候,听到我们教练讲的一个故事。有一个学生为了心爱的女孩选择了健身,他急着练身体。但是这种东西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才能产生肉眼可见的巨大变化。如果你不遵循流程,违反法律,最终,你会受到惩罚。

为了加快进度,这名学生给自己注射了大量类固醇,过度训练。结果三个月后,他的身体出现肌肉溶解,差点危及生命。

很多时候,遵循规则,按部就班,是完成一件事最好最快的方法。不要迷信造反派的故事。这个世界上没有人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

03

最后我想说一个道理:很多事情只有你感同身受,才能真正理解。有时候人如果不“疼”得厉害,很多东西是记不住的。

刘洗心革面后,总是提醒身边的人,骑马一定要备鞍,不然真的会很疼。人只有感同身受,才能真正关注某件事。否则,他们永远不会被言语或提醒所感动。

就像国外的孩子,家长要想教孩子“火很危险”,一般不会给巴拉拉拉演讲。外国父母只让孩子接触火焰。很快,孩子们觉得热了之后,就明白这个东西很危险,不能随便玩。

所以有句话叫“知”的催化剂是“痛”。没什么不好。

然后,我留给你一个话题。如果你是刘,你会喝那杯汤吗?喝了它,可能就没有后来那么痛苦了;不喝酒,总能有人格尊严;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书中内容大都是狐鬼精魅与凡夫书生的故事,诉说自己郁郁不得志,对自己想要生活的一种宣泄,溶进了作者对于生活的感知,是发生在人们身边事情的缩影,很真实,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将自己带入故事的氛围中,加之书中不完美的结局更让人印象深刻。

读聊斋志异有感例文1

 对于聊斋志异里的故事,我觉得说作者写他的目的是例如什么反封建一类的,是对他的一种亵渎,这里面的故事,实际上就是作者听到的传说或是自己编的故事,只是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作者通过一些离奇的故事,写出自己的看法、期望与现象,有一定时代的烙印,在客观上折射社会现实,但不等同于主这些这部作品的目的是批判现实的黑暗。故事中有相当的一部分是用来描述人与鬼之间纯洁、真挚、相互扶携的情感。这说明,作者对于当时的时代,是有幻想的。

 聊斋倒是说了一个事,那就是到多数的妖精本性也都是善良的。而对于现在的社会,人们时常抱怨世风日下,人们没有了过去的那种淳朴,变得自我、骄横、自私、势力,然而,不变的却仍是,在世上,好人永远比坏人多。我们可以用一个放大镜去观察我们的生活,但观察身边令我们感动的事,还是专门关心社会中不和谐的声音,取决于拿着放大镜的我们。我并不是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社会上不公正的事视而不见、置若罔闻,而是用一个理性、客观的角度分析,以求解决矛盾。一个义愤填膺的人,体现的是谁会的正义感,但一群义愤填膺的认为在一起,只顾"正义"地指责,将会带来非常不好的谁会影响,使一件本身并不是多么严重的问题,带上各种高帽子,随便是谁,都凑上来发表几句无关痛痒的评论和指责,接着就又有"世道变了,人心不古"的感叹,然而这样真的可以解决问题么?与其这样,我们不如利用正义的事,来感化不和谐的声音,这么说或许有一些太过于理想化,但是,至少可以有一个积极的社会氛围,而不是怨声载道。

 聊斋告诉我们,妖精也可以与人类和谐相处,那我们又为什么要带上有色眼镜看这样一群人?生活中会有一些人给人的印象就是"不是好人",但永远不要在不了解一个人之前,给他戴上任何帽子。有的人看上去和颜悦色,但实际上笑里藏刀;有的人看上去总黑着脸,但总会给你最给力的支持。聊斋这些故事,也告诉我要学会了解一个人的本质,不要以貌取人。

读聊斋志异有感例文2

 《聊斋志异》是中国小说史上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清朝山东淄川人《聊斋志异》的故事大都是借神话的形式写出来的。譬如:人可以变成老虎为哥哥报仇;小孩的灵魂附在蟋蟀的身上,而蟋蟀所向无敌;人和鬼魂可以结为夫妇;花妖和狐女也像人一样可亲可爱。我看完这本书以后觉得蛮恐怖的,里面都是一些神啊,鬼啊,主要是说道士驱魔,里面的主人公一般都是好的妖怪,却被道士误解,总是想着怎样消灭她们。

 《促织》是这类题材的代表作。小说写了一个皇帝爱斗蟋蟀,就不断地让百姓进贡蟋蟀,一个孩子不小心弄死了父亲千辛万苦找来的蟋蟀,害怕地跳了井。后来这个孩子变成了一只蟋蟀,他不仅斗败了所有的蟋蟀,就连大公鸡都不是他的对手。统治者的小小爱好,竟害得百姓家破人亡。

 我很喜欢这部小说,哈哈,也许是因为我比较喜欢神、鬼的小说吧。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它的精彩,虽然没有图画,但作者却描绘得栩栩如生,精妙绝伦。

 妈妈看我在写读后感,就过来跟我说我在她肚子里的时候带我去过山东淄博那边的聊斋园,说等我再大一点就带着我去看看,妈妈说她去的时候正是旅游淡季,园里几乎没什么人,一个叔叔带着她进入园内,阴森森的,好恐怖哦,那里还养了很多狐狸,出来一个村庄就是作者蒲松龄的故居。我听了觉得很好奇,觉得值得一看。

读聊斋志异有感例文3

 一看这本书的题目,你是否会想到一部**《画皮》。其实这**也出自《聊斋志异》。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个故事,让我们明白深刻的道理。

 《聊斋志异》是一部经典名著小说,是蒲松龄写的。这本书是古代灵异,鬼怪小说的集成,有“空前绝后”之美称。他看起来实在讲鬼,狐,仙,怪。其实字字都是人,情,世,态,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其实,《聊斋志异》表面上再将鬼怪,狐一类的故事,其实在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在康熙的中后时期,也就是蒲松龄所在的'那个时代,贪污成风,赃官比比皆是,好官又能有几个呢?比作者生活好的有不少,比他生活差的有许多,然而他们也未必去考虑此事。作者大胆的揭示那些“烂疤”,为人民提出控诉!我不得不自这里,去敬佩作者的精神。

 《聊斋志异》给我带来我不同的感觉,它并不像别的鬼怪小说。净讲那些恐怖夸张的鬼故事,一点儿都不给读者有发人深醒的思想。

 这本书让我感觉到了眼睛看到的美丽事物并不一定是梅后的。正如俗话说得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往往看起来不怎样的外表下,却有着一颗纯洁,美好如钻石般透明闪耀的心。

读聊斋志异有感例文4

 《聊斋志异》这本书的作者是我国清代的著名短篇小说家,世称聊斋先生的蒲松龄。蒲松龄自幼才华出众,少年锐意科举,此后就屡试不第,以贡终老。这本《聊斋志异》是蒲松龄最得意的作品集,也是我国文学上的一朵奇葩。蒲松龄也获得了郭沫芳“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的评价和鲁迅“用传奇法,而以只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的好评,再加上马瑞芳“聊离红楼,一长一短,一文一白,形成中国古代小说的双峰”的评价。可想而知,这本《聊斋志异》是多么的好看,深奥。

 在这本书里面有很多故事,但我最喜欢的是一篇叫做《画皮》的故事,也许这个故事变成了**,在电视上看过的缘故,里面的情节都是我刻骨铭心。在这篇故事里我最喜欢的就是王生的妻子,王生的妻子是一个很贤德的人。而且她的丈夫遇难,她不但没有丢下自己的丈夫还没有逃走,而是去帮助她丈夫脱离难关。我还喜欢这个故事里面的道士,他是个好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帮助王生脱离身命危险。

 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就是蒲松龄利用里面的妖怪来反映当时社会的关系,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面貌,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读聊斋志异有感例文5

 一听到《聊斋志异》这个名字,我就不由得毛骨悚然,因为听说这本书里全都是关于妖魔鬼怪的恐怖故事。可是,今年暑假赵老师却给我们推荐了这本书,作为我们五年级的必读书目。没办法,当妈妈把这本书买回来的时候,我只好硬着头皮,怀着恐惧的心理,翻开了这本书。

 刚看第一个故事《小官人》,我就被那离奇的故事情节,充满童趣的语言给吸引住了。没想到,越往后看越精彩,书中有各种各样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充满了传奇色彩,那一个个看似平凡的故事情节却蕴含着一个个意味深长的道理,让我在阅读的同时收获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崂山道士》这个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王七是一个有钱人家的孩子,他去向一位崂山的道士拜师学艺。刚开始,道士只让王七干粗活,他忍了很久,道士还是什么也没有教他,他就准备下山回家。在王七回家之前,他恳求道士教他穿墙术,道士教会了他,并在他临走之前嘱咐:“回家后不要卖弄法术,否则就不灵了。”王七当时答应了道士,可是,他一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向别人炫耀,并给别人表演,结果法术果然不灵了,他的头上被撞了一个大包,还遭到了别人的嘲讽。

 我觉得故事中的王七真是自作自受,他只学到了一种简单的法术,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了,一回到家就把答应别人的事情给忘到脑后。我真想对王七说,你虽然学会了一种法术,但是你不应该那么的骄傲自大,回家以后你应该先去刻苦地练习,即使你练习的已经很好了,也不要这么骄傲,不要急着去向别人炫耀,而是要把道士的话牢记在心,因为骄傲只会带给你失败。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不由得反思了自己。在生活中,我也有骄傲自满的时候。有一次,我数学考试得了一百分,而且全班就我一个考一百分的,我觉得考一百分太容易了,自己真是太了不起了,就有点儿骄傲。结果第二次考试,我一看题真是太简单了,所以根本就没把这些题放在眼里,拿起笔就马马虎虎地做了起来,做完后也没有细致、认真地检查,就把卷子交上去了。我美滋滋地等着一百分再来找我,结果,发下试卷后,我却只考了九十五分,而那次考试班却里有30多个考一百分的。自从那次以后,我就明白了“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这个道理。现在,我认真地看书,认真地写作业,认真地练小提琴,再也不敢有一丝的马虎和骄傲。

 这本书,虽然每个故事都很短小,却都蕴含着深奥的大道理。这本书,让我一下子懂得了许多,让我在以后更加懂事,更加优秀,这本书,真是让我收获多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381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