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婆他生气了吵架了我给他发了很多红包她给我打了一个疑问号我能怎么回复消息?

老婆他生气了吵架了我给他发了很多红包她给我打了一个疑问号我能怎么回复消息?,第1张

还是找找她生气的原因吧,不是所有事情发个红包就能解决的。直接给她说,你错了,态度好一点,你就是对也是错的,这种时候别在乎什么面子啦,虽然没了面子,但是有老婆。你说不该让老婆生气,并且保证一下,口头上的也行。

这句话是以前农村地区的人们,对于四类不好招惹的物和人,所具备生理特性或性格方面的总结,用来告诫人们如果遇上了他们,要注意远离。但在现代社会,若完全以此为标准来判断一个人的好坏,显然是不太明智的,具体分析如下:

娘娘葱,指已开花很辛辣的葱,引申为会做坏事让你伤心的人。

首先“娘娘葱”这个名字的由来,颇具传奇色彩。相传它本是天上王母娘娘后花园中的一株仙草,名字就叫大葱。在民间发生不可控制的瘟疫时,被娘娘派下凡间拯救苍生,于是人们就将这种来自天上的葱,命名为娘娘葱,当然,这只是一个民间趣谈,并无科学的根据。

在现实生活中,娘娘葱主要是指菜园中,已经开花结籽且不太适宜食用的葱。因为此时的葱营养价值较低,已不再有最基本的葱香,只剩辛辣的较差口感,所以一般不会有人购买和食用。

其次,除了作为食物外,娘娘葱还暗指那些心肠比较毒辣,经常做坏事让你流泪伤心的人,这一点与葱的味道过重容易让人流眼泪有点相似。所以老一辈通常都会警示后辈,要远离娘娘葱这类人群。

二独头蒜,指辣味过重的蒜,引申为我行我素比较狠心决断的人。

单从名称来看,就能大概知道独头蒜的意思,是指未分瓣的大蒜。普通大蒜基本是多个蒜瓣组合抱团生长而成,独头蒜就比较特殊,只有孤零零的一个蒜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种植大蒜的土壤出现问题,或者未在适当的时候抽走蒜苔的原因。

独头蒜相较于普通大蒜,其辣味和蒜味都较重,因此没有多少人愿意吃它。但其实独头蒜中富含的大蒜素,对人体还是有蛮多好处,适当食用将有益身体健康。而因其独立生长且过于辛辣,人们也用独头蒜来形容那些过于特立独行,心狠比较容易走极端的人,认为出于安全考虑,也不要随便招惹这种人。

三仰头女,指很强势,自信又自傲的女性。

仰头女指代的主要是人,意思是走路时喜欢仰着头的女性。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长期受到男尊女卑思想熏陶的人们,普遍认为女性就该具备温婉贤淑的品性,且言行举止都要做到这一点才对,说话要温柔,动作幅度不易太大,走路要低走头等等。

所以当有不走寻常路,出门仰着头走路的女性出现时,在他们看来就是离经叛道的不良行为。因此仰头女就被用来形容,不守规矩,比较要强且有些高傲自大的女人,也就是不太好惹的意思。而在男女平等的现代社会,这一思想就应该被摒弃,每个人都要自信的抬头做人。

四低头汉,指低调却城府较深的男性。

低头汉与仰头女相比,就有些对立的意味。这个词语是用来指不论是走路还是做事情,总是喜欢低着头的人。再深层些的含义,一是形容不自信的男人,二是指平时沉默寡言,却会在背后搞事情或捅刀子的人,也就是颇有心计的意思。若碰上这种性格的人,是真的要小心防范。

总之,这四个词语都是人们对于生活中人或物的一些经验之谈,我们要学会辩证看待。不能盲目相信并以此为标准,来衡量一个人品性的优劣,要察其言观其行,综合多种因素来理性判别。

农母娘娘的佛号是“大观音菩萨农妇化身”,她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一位女神,也是农业、土地和妇女的守护神。据传说,农母娘娘原是唐朝时期一位农妇,她在田间劳作时,发现一位受伤的老翁,便将他带回家中照顾。不久,老翁便化身为观音菩萨,感谢农妇的善行,并告知她可以向他祈求保佑。此后,农母娘娘便成为了农民们祈求丰收、安宁和健康的信仰对象。她的形象常常被描绘成一位身穿农家服饰、手持锄头、面容和善的女神。在中国的很多地方,人们会在农历的二月十九日举行农母娘娘的庙会,以表达对她的敬意和感谢,同时祈求她的保佑和庇护。

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多数方言的形成,是由于封闭、阻隔、交流不畅、语言发展不同步的原因。作为北方方言一种的东北方言,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当吻合。东北方言有些与众不同,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东北方言有的来自多元文化的融合。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随着东北各民族300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情形,其中,至今还保存着很多反映当地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从而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东北方言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满语,如肉和油变质称“哈喇”,遇事疏忽称“喇忽”,称唱歌为“喝咧”,称陡峭的石头山为“砬子”,松花江为女真语,松花之意为白色。吉林为满语,是“吉林乌拉”的简称,“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因在松花江畔而得名。卡伦湖中的“卡伦”为锡伯语边防哨卡之义。“牡丹江”来源于满语“穆丹乌拉”,意为弯曲的江。满族入主中原后关内汉族冲破封禁出关到东北地区谋生,俗称“闯关东”,还有大批被清朝流放人员来到东北,仅镇压“三藩”流放就有20多万人,这些都给东北注入了中原语言和文化。随着满汉的合居交融,很多满族人学习汉文、汉语。到清朝末年,使用满文、满语的人越来越少,现在更少。有的东北方言还直接吸收了外来语,如称下小上大的水桶为“畏大罗”(ведро)、称面包为“列巴”(хлеб来自俄语),等等。

  东北方言有的来自正字的误读。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开来的,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差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形成方言。东北人常说的“母们”是“我们”的误读。典型的东北话“那嘎哒”是“那个地方”的误读。农村称呼老夫妇为“老姑姆俩”是“老公母俩”的误读。

  “噶(四声)哈”是“干啥”的误读。“稀罕”是“喜欢”的误读。

  东北方言有的来自一字多意。在这一点上和普通话十分一致。“贼”在普通话里是小偷,在东北方言里还有“非常”和“特别”的意思。“贼好”不是说小偷好,而是“非常好”的意思。“贼漂亮”不是说小偷漂亮,而是“特别漂亮”的意思。“犊子”在东北方言里是贬义词“混蛋”的意思。但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却有完全不同的意思。“扯犊子”不是扯混蛋,而是闲扯、不干正经事的意思。

  东北方言有的无从查考。有一些东北方言很难找到它的出处和来历,外地人很难理解,但是东北人熟悉它、认同它、运用它。东北方言以形容词居多,重音多放在前面的字上。比如,“埋汰”是脏的意思。“的瑟”是不务正业或臭美的意思。“整个浪儿”是全部的意思。

  这些年来,东北方言开始走向全国,说明东北方言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这里应该归功于那些有东北特点的相声、小品和电视连续剧的创作人员。通过方言表现人物形象的作品,给人以全新的感觉:东北人感到亲切,北方人能够看懂听懂,南方人感觉特别新鲜。在文学艺术百花园中又多了一朵奇葩,也为民族语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融合、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

第一毒:娘娘葱

娘娘葱指的是那些开花结籽的老葱,这种葱中间的管子是特别长,而且营养基本上都是被这根长长的管子给消耗掉了,所以导致娘娘葱自身是没有任何营养了,而且口感是非常的差,不单单没有葱原有的香味,而且味道还特别的辛辣,所以基本上也没有任何人会去想要购买这种,因为完全就不具备任何市场价值,所以对于这种只有辣味没有任何香味的葱,在过去通常都是用来形容那些性格火爆又没有人要的女人。

第二毒:独头蒜

我们都知道普通的大蒜往往就是很多小蒜瓣组成的,而独头蒜就不同于这些,它整体是只有一个蒜瓣,而且这个蒜瓣是比较大的,或者看起来还蛮好看的,但是一口下去的话直接都能把人给辣哭,而通常蒜会长成独头蒜这样的话,往往是跟土壤和环境有关系的,所以这种蒜味道太过于辛辣,通常都是没有人敢尝试的。

第三毒:仰头女

这里的仰头女指的是那些走路的时候头都高高抬起的女人,给人的感觉就是很嚣张的样子,在我国的传统当中,其实女子最好的样子就是笑不露齿,说话要委婉,给人一种温柔贤惠的感觉,但是仰头女的话则不同,走路的时候可谓是雷厉风行,而且在人们固有的认知中仰头女通常都是那些脾气暴躁,说话不讲道理的女人,这种女人的话往往都是很强势的,经常会跟老公、公婆吵架的,可谓是闹得家庭不可开交,因此才会被人说是农村四毒之一。

第四毒:低头汉

低头汉指的是走路的时候总是低着头,在路上遇到熟人的话也不会打招呼的那种人,人们认为这样的人通常都是满肚子坏心思,城府可谓是非常深,如果与这样的人交往的话往往都会遭到对方的算计,因为人们认为男人就应该光明磊落,走路就应该抬头挺胸,所以通常遇到低头汉的时候,人们都会选择敬而远之,因为真的是有时候不知不觉自己就落入了对方的算计当中了。

农村是各种各样俗话的集中地,我们通常可以从乡村出的爷奶嘴中,听到一些顺口的俗话,哪些“男怕柿子饼女怕梨,老母猪害怕西爪皮”,哪些“菜不摆三,筷不了五,席不了六”这些,相信各位的家乡也有许多俗话,广为流传到今天,仍是老一辈文化教育小一辈常讲的话。

这种俗话,有些合乎科学合理,有些通过科研,觉得并没有根据,但是老一辈的人依然念叨。其中还有“乡村四大毒”,倘若家里有人种田得话,相信很多人以前听过。那便是“皇后娘娘葱、独头蒜”,你们都知道这个是啥东西吗?

1、皇后娘娘葱

皇后娘娘葱,听上去影响力很高,但村里人来看,皇后娘娘葱是很卖不出价钱的农业产品。皇后娘娘葱是指葱地里,那些已经盛开结果实的葱,长至这样的葱已不合适食用了,由于葱原有葱香气早已消逝,留下的仅有葱的甜味,营养成分早已降至最低,没人愿意吃,也没人愿意买。

为何皇后娘娘葱会有这种怪异的名字?葱原本营养成分非常高,有出汗排热的功效,但开花葱丧失营养成分,味儿辛辣食物极其。由于皇后娘娘葱只辣味道不好,没有什么功效,在乡村专业形容人的这些性格暴躁,没人要的女性,于是就有了皇后娘娘葱的称呼。

2、独头蒜

独头蒜,就是分瓣的蒜。一般会生出独头蒜的主要原因,和蒜头的生长环境有关系,土壤层质地更改、水体变糟,或者大蒜长出蒜苗,没及时将蒜苗吸走,蒜头也就不会分瓣,慢慢成长为独头蒜。独头蒜的香味辛辣食物,汇集了更多蒜素,很多人都觉得独头蒜吃着蒜味和甜味过重,不愿吃它,因此独头蒜孤零零的没有人愿意买。

但现在的人群发觉,独头蒜大量蒜素实际上对人体健康更强,蒜素本来就是除菌消肿的营养成分,由于一般蒜头分瓣,蒜素被均分到大蒜瓣中,独头蒜的块头比较小,又没分瓣,凝结的蒜素大量。尽管味道很辣,味儿也很冲,但独头蒜越来越受重囗味群体的喜欢,目前在武汉、西安部分地区,都是有吃独头蒜的吃客。

往往将皇后娘娘葱和独头蒜列入乡村两个“毒”,这是因为在落后地区,皇后娘娘葱和独头蒜即是卖不掉的农业产品,价格便宜,质量不好,也和一些不受欢迎的人群联系在一起。长此以往,这几种农业产品名声愈来愈坏,又被家里长辈用来经验教训下一辈,无法像皇后娘娘葱和独头蒜一样。

娘娘桥的民间故事(300字)

娘娘桥又名天后桥,建于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为木结构,桥上建有凉亭,内供天后娘娘像。何为“天后”?,古时候有两说,一说天后是唐代女皇武则天做皇后时的称号。《新唐书后妃传上》载:“高宗则天顺圣皇后武氏……上元开年进号天后。”二说天后为海神名。民间传说宋代福建莆田大户林家第六女,一次出海游玩时遇风暴船沉,不幸溺死,林女死后,后屡显灵于海上,救助渔民脱难,百姓感恩,多在海边烧香膜拜。至元代朝延赐天妃称号,清康熙时又加封为天后。旧时通海之地多立庙祷祀之,有天后庙、天后宫、天妃宫等。灵渠上所建的娘娘桥,应该取意为后一种。灵渠虽不近海却通海,想当年灵渠上商船南通珠江,入南海;北达长江,入东海,内地船民们受沿海船民影响,也希望天后娘娘给以保护,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天后娘娘的法力并非无边,只能救苦救难于海上,对于远离大海的灵渠,看来是无暇顾及了。1923年,一民间戏班在桥亭上演戏,百姓竞相拥挤观看,致使木桥翻倒,压死百姓30人。天后娘娘不能保一方平安,于是也就受到当地文人的责难,桥重建后,有人便提议将桥名改为“沧浪桥”,取《诗经》“沧浪之水可以濯吾缗”之意。不过,民间还是习惯把该桥叫做娘娘桥。 不管是叫沧浪桥,不是叫娘娘桥,总是代表着百姓的一种美好的 传说古代在灵渠中有一条人性化了的红鲤鱼,红鲤鱼化成了一个美丽的姑娘,爱上一个在娘娘桥上唱戏的小伙子。两人爱情正要结出果实,却不想遭到了一条锗婆龙的嫉妒。锗婆龙想占红鲤鱼为妻,但红鲤鱼坚持自己的爱情,于是,横蛮的锗婆龙就把红鲤鱼困在娘娘桥上。鲤鱼离开了水,自然难以活下去,善良的小伙子抱着红鲤鱼,用自己的唾沫来不救助爱人,终于,纯洁的爱情感动了上天,上天派来神仙,赶走了锗婆龙,让红鲤鱼和心上人永远在一起,从此,娘娘桥更成了爱情的象征。有了这样一个美好的传说,娘娘桥更显得美丽,尽管桥上没有了娘娘的牌位,但是我想,还是有许多年轻人愿把自己的心愿悄悄地与化成神的红鲤鱼诉说的。

300字的民间故事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黄河是一匹很难驯服的野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个龇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着万顷良田。咬啮着千万重山,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只能在山尖、沟底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那时候,宁夏不是一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叠,沟壑纵横,没有一块平坦坦的田地,也没有一块田能灌上黄河水。 传说,牛首山上住着几户回回和汉人,他们人老几辈在山底挑水,在山头上种地。老老小小忙个不停,却吃不饱,穿不暧,天长日久,谁也 受不了这种折磨。 有一年,一个七十开外的老回回,名叫尔德,在山上开了一个瓜果园,种了些黄瓜。他每天起早贪黑,到黄河里去挑水浇黄瓜,肩膀压肿了,脚底起皮了,精心地务育着黄瓜,黄长得又嫩又甜。 这一天尔德老汉累了,躺在菜园门上睡着了。 他刚睡熟,就梦见天空飘来一朵白云,渐渐地,那白云变成了一个白胡子阿訇,抖动着银色的胡须,对尔德老说:“今天有两场大风,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场黄风,能把黄瓜吹蔫;后晌有一场黑风,能使黄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风,你都不要把黄瓜摘下来。 尔德老汉惊醒一看,不见了白胡子阿訇,却见北面黄风弥天盖地,霎时刮到牛首山来了。尔德老汉细细瞅着黄瓜,果然一个个蔫了,他心里非常难过,一年的血汗白费了,可一想起白胡子阿訇的话,就没有动。 到了后晌,一股黑风过,吹得山摇地动,树叶落下一层又一层。尔德老汉一看,黄瓜快要落地,他气得摘掉了一个又蔫又小的黄瓜使劲扔进了黄河。黄河马上断了一条线。像神仙用刀切过一样,清清楚楚地看见了河底,尔德老汉往下猛扑时,河水“哗”地一下又并拢了。老汉又累又饿,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乱舞,晕晕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这时,尔德老汉又听见那位白胡子阿訇说“这黄瓜就是征服黄河的钥匙,它可以叫黄河断流,也可叫黄河听人的话。可现在黄河叫黄风和黑风这两个伊比利斯折腾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种一园子黄瓜,黄瓜熟了的时候,你拣最大的一个扔进黄河里。那时,你走进河底洞里,珠宝由你挑,粮种由你拿,还有一把宝剑可以斩龙杀妖,驯服黄河,你指哪里,黄河水就流向哪里。” 第二年,勤劳的尔德老汉又种了一园子黄瓜,他不怕路远,不惜流汗,从黄河里挑水浇瓜。工夫不负苦心人,最后,园子里结了一个三尺长的黄瓜,长得像一把钥匙。老汉高兴地日夜睡在瓜园里,一直等到瓜熟。 这一天,天气晴得没一点子云彩。尔德老汉把那三尺长的黄瓜摘下来,念了个“太斯米”,扔进黄河里。这时只听黄河一声咆哮,裂开了一条长缝河底的石头都看得清清楚楚。尔德老汉下到河底,见靠着河岸有个洞,洞里珍珠玛瑙应有尽有。老汉拿了些,刚往出走时,听得一阵暴风狂吼,一时河面上波涛滚滚,一浪高过一浪。尔德老汉拿起宝剑向那黑旋风和黄旋风左右猛劈几十剑。一会儿,黑风和黄风吹出天边去了。 这时,黄河的断缝渐渐地合严。尔德老汉想起白胡子阿訇的嘱咐,这宝剑可以征服黄河,他心里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黄河填满沟壕,淤平山梁。老汉手持两把宝剑,向黄河猛劈下去,黄河的水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长城,只是节节升高,远远地看去真怕人。 三天以后,南至六盘山,西至贺兰山,到处都是水,只留下几个山尖尖。尔德老汉这才抽出宝剑,叫黄河水向前流去。 从此以后,山大沟深的宁夏,变成了一马平川,居住在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开渠造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白菜姑娘的民间故事

白菜姑娘

这棵白菜不甘于一辈子默默无闻,所以每日里向日月祈祷,希望变成一个美丽的女孩子,到人世间走一趟。

有位得道高僧路过这片菜园子,听到了白菜的自言自语,叹了口气。

白菜在高僧的点化之下,终于可以做人了。在月光下,她清丽的身姿,让许多白菜姐妹羡慕不已。

高僧对白菜姑娘说:“我只能满足你的两个要求,这已经是第一个了,给你一个念珠,如果你再有要求的话,就把念珠吞下去……。”

白菜姑娘感激地看着高僧一步一个脚印地消失在地平线。

这个世界太新奇了。会走的白菜姑娘内心充满着激动和兴奋,她随着人潮涌进了大都市。

“你长得太美了!”一个星探看见了白菜恭维地说:“我觉得你可以做歌星,可以做模特,可以做演员!”

白菜姑娘最愿意做演员。她认为每天听到老农讲的故事,好多都是演员演的哩。

白菜姑娘被领到了一个摄影棚,这里正在进行现场拍摄。只见两个男女在那里缠绵,男孩子的嘴巴终于吻到了女孩子的红唇,白菜姑娘一下子捂住了自己的眼睛,心跳得比兔子还快。

导演给白菜安排了一个角色,来自乡下的小保姆。

电视剧的收视率创下了新高,白菜姑娘被某奖项授予最佳配角奖。据说因为白菜的演出是原汁原味的菜园子风情。

白菜一时成名,各种机构都来找她,让她拍广告,拍名著任主角。

白菜都忙坏了,眼睛发晕,内心越发地没谱了。她思量这人世间就是好玩。

又要拍电视剧了。这一回,白菜演的是个农村来的姑娘,来到城里打工,成为了某个家庭的第三者。

导演因为白菜拒绝和男主角的吻戏,于是大发雷霆。导演说:“如今女人的吻就是空气中的灰尘,有时候不经意就能碰上,这女孩子假正经!”

白菜心里苦:“我刚刚来到这个人的世界,还没有享受到爱情的芬芳,就让我把我的初吻献给一个演员?这个演员吻过多少女孩子了?”

白菜辞职不干了。

白菜得罪的是娱乐圈内的资深导演,此后,那个导演像阴影一样追随着她。从此,没有一个导演再用她拍戏。白菜没有什么技能,没有人请她当演员,日子过得太清贫了,连租房子的租金都交不起。

那天导演单独找到她说:“白菜,我不是说你,这个世界现在早就开放得不得了,你就是死心眼,你要是跟着我,我准保让你享受荣华富贵!”白菜两眼含泪,委屈地答应了。

这个导演终于把白菜接到了一个别墅。

人间天堂,白菜在内心想。

从那天开始,白菜在没有担心过花钱的问题,她想要什么,只要打个电话就有人送过来。

每天没事的时候,白菜就看电视剧,电视剧里的人干什么,她就学会了干什么。

白菜学会了抽烟,学会了喝酒,学会了逢场作戏,学会了和男人们打情骂俏。

白菜在某个晚上喝醉了。半夜里被重重的一个身影压着喘不过气来,白菜只觉得来自身体的疼痛,让她刻骨铭心。

白菜在这个别墅里慢慢地流逝了青春,她的脸上有了皱纹,身体里积攒了肥肥的脂肪。她完全没有了菜园子刚刚做人时的清丽俊秀,因此那个导演也就慢慢地不过来了。白菜的生活由于没有收入,开始日益走向贫困。

她有许多习惯,比如晚上要喝葡萄酒,无聊时要抽烟,孤独时要上网,想要快乐享受休闲可以去打高尔夫球。不过,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她拮据的手头,连买菜的钱都没有了。

她开始逐步地变卖这个别墅里的一切,最后,连别墅也卖了,住到了城市里最破的房子。

城市里的开支还是太大了,对于没有收入的她来讲。

她最终离开了这个城市,回到了乡村。

到处飘着泥土气息的乡村故土,是她久久遗忘的地方。她早衰的身体,在风中摇摆,在田垅间寻找自己的姐妹。

见到了,一大片的白菜,生机勃勃,绿的发蓝。

那些白菜看见了她,都同时惊讶地叫起来:“快看哪,一棵会走的白菜,还人模人样的,全身散发着烂白菜的味道!臭死了,不是我们的同类!”

曾经是白菜姑娘的她,全然失去了往日最后的自信,疯狂地在奔跑。

到了一条小河,河水污浊,不知被什么污染了。

她突然想到了,高僧答应过自己还有一个要求可以满足。她把念珠吞到了肚子里,然后默念说:“给我个镜子,让我打扮一下,还让我变成白菜吧!”

然而,念珠到了她的肚子里之后,却没有产生任何动静。

她绝望了。她走到了山村里最高的那个山头上,准备跳下去。就在这个时候,有个声音在她的耳边回荡:“孩子,你根本没有明白,我让你去这个世间走一趟为了什么?你就坐在这里悟吧!悟出来了,你的第二个要求就会实现了!”

海螺姑娘(民间故事,作文,400字)

很久以前,有一天官井洋的白龙子祭墓,海面上适刮起风暴,海浪冲天而涌,海上的渔船全部被掀翻。小斗帽一家的渔船也被巨浪打翻,父母都被巨浪吞没不知去向。小斗帽死死抱住折断的桅杆,任凭海浪摔打。过了一阵,风平浪静,小斗帽被海浪送到了一座无名岛的海滩上。

无名岛荒无人烟,鸟上奇峰怪石,花香鸟语,风景秀丽。小斗帽站在海滩上面对大海大声哭喊着爹娘,可怜的爹娘已葬身海底再也听不见儿子的呼唤声了。小斗帽只好只身向山上走去。夜幕渐渐降临,小斗帽来到一块岩洞下避风,就这样忍饥挨冻地过了一夜。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小斗帽起身来到海边,顺手摘了三根芦苇草,以草为香,插在海滩上,面对大海跪拜爹娘。声泪俱下,感天动地,从此,小斗帽每天都要到海边跪拜爹娘半个时辰,然后才起身去干活。

小斗帽砍来山上的树木和芦苇在岩洞前盖了一座小屋,又砍了几棵大松树做了一条渔船。有了船,小斗帽又可以出海打鱼了。

话说官井洋中有一位修炼千年的母海螺,她时常在海边看到小斗帽天天都在清晨跪拜父母,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小伙子的孝心深深地感动了千年海螺。她天天在观察小斗帽,先由好奇转为同情,又由同情变成爱慕。常常乘小斗帽出海时,变成一个姑娘上岸,帮小斗帽洗衣烧饭,煮很多好吃的东西放在锅里,然后等小斗帽的船快到岸了才偷偷溜回海里。开始几天,小斗帽感到非常纳闷,是什么人在帮他呢,找遍全岛也不见人影,小伙子百思不得其解。时间长了也就见怪不怪了,只是心里感激着帮他的好心人。

三年后的一天,小斗帽跪拜完父母,又整装出海了。傍晚,海螺姑娘帮小伙子煮完饭正准备回去。突然,海面上刮起了狂风暴雨,看不见一条回归的渔船,这可把海螺姑娘担心死了,过了一个时辰,风雨停了,可天黑的伸手不见五指,在这四处漆黑的海面上小斗帽的船怎能找回家呢?海螺姑娘急了,只见她奋不顾身地摸黑爬上山顶,从口中吐出夜明珠,把夜明珠高高托起。顿时,官井洋海面一片光明。此时的小斗帽正因躲避风暴误了时辰,回来的路上天黑的辨不着东西南北,正在喊天叫娘不应的困境下,突然看见无名岛方向一片光明,小伙子眼前一亮,奋力划桨飞去。到了岸边,他系好船绳,快步向山上跑去。小斗帽气喘吁吁地来到山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一个貌似天仙的姑娘,拖着长龙似的秀发,手托夜明珠,含情默默地望着他微笑呢!小斗帽太激动了,原来三年来一直在暗中帮他洗衣煮饭的也一定是这位姑娘了。小伙子一激动,也顾不了许多。赶紧飞奔上前一把抱住姑娘,姑娘宽慰地柔靠在小伙子坚实的胸脯上……他们以大海为证,苍天作媒,拜了天地,从此成了恩爱夫妻。海螺姑娘将外壳脱去,穿上村姑的衣服,和小斗帽在半山岩洞小屋建立了美满幸福的家。

震龙桥和娘娘桥什么民间传说关系的故事

“震龙桥”是一座桥的名称,这其实是一个传说来的。后来也有人按照桥的不同形状和结构,用“震龙桥”来命名形似龙身一样长长的桥。

从前,有一条金色的游龙,名叫“震”,大家都叫它“震龙”。

有一天,“震龙”在天上一边游,一边俯视大地。他发现许多人家生活很贫苦,吃不饱,穿不暖,连个吃饭的桌椅都没有。“震龙”心想:唉,玉帝老儿过这么富裕的生活,穿的衣服是用金丝镶成的,吃的菜都是上等菜肴,用的碟子也是金碟子,睡觉的床,坐的椅子更别提了,都是上好的材料打造的。可是,他却不顾老百姓,只顾自己花天酒地,真是不应该。于是,“震龙”便掏出玉帝给他的龙珠,这龙珠可是个无价之宝啊!“震龙”把龙珠分给了贫苦的老百姓,老百姓对“震龙”心怀感激。

谁知,玉帝得知“震龙”把龙珠分给老百姓后,脸色大变,大声喝道:“大胆游龙,竟敢无视天规,将仙中之宝分给凡人,该当何罪!”一个嫉妒“震龙”的大臣添油加醋地说:“震龙罪该万死,罪该万死啊!”玉帝一怒之下便将“震龙”斩首。

地上的老百姓听说“震龙”被害,无不伤痛欲绝。决定为纪念“震龙”造一座桥,但苦于没有钱。孙悟空得知后,再次闹上天庭,为“震龙”讨个说法。当初,孙悟空大闹天宫,玉帝已领教过孙悟空的厉害,这次见孙悟空再次闹上天庭,立马答应了孙悟空的请求,拨下银两造桥纪念“震龙”。

从此,就有了“震龙桥”。

有趣的民间故事300字内

您好,那就写段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 的故事!此故事感人,有趣而且真实吧!

从前有个姓祝的地主,人称祝员外,他的女儿祝英台不仅美丽大方,而且非常的聪明好学。但由于古时候女子不能进学堂读书,祝英台只好日日倚在窗栏上,望着大街上身背着书箱来来往往的读书人,心里羡慕极了!难道女子只能在家里绣花吗?为什么我不能去上学?她突然反问自己:对啊!我为什么就不能上学呢?

想到这儿,祝英台赶紧回到房间,鼓起勇气向父母要求:“爹,娘,我要到杭州去读书。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样子,一定不让别人认出来,你们就答应我吧!”祝员外夫妇开始不同意,但经不住英台撒娇哀求,只好答应了。

第二天一清早,天刚蒙蒙亮,祝英台就和丫鬟扮成男装,辞别父母,带着书箱,兴高采烈地出发去杭州了。

到了学堂的第一天,祝英台遇见了一个叫梁山伯的男同学,学问出众,人品也十分优秀。她想:这么好的人,要是能天天在一起,一定会学到很多东西,也一定会很开心的。而梁山伯也觉得与她很投缘,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于是,他们常常一起诗呀文呀谈得情投意合,冷呀热呀相互关心体贴,促膝并肩,两小无猜。后来,两人结拜为兄弟,更是时时刻刻,形影不离。

春去秋来,一晃三年过去了,学年期满,该是打点行装、拜别老师、返回家乡的时候了。同窗共烛整三载,祝英台已经深深爱上了她的梁兄,而梁山伯虽不知祝英台是女生,但也对她十分倾慕。他俩恋恋不舍地分了手,回到家后,都日夜思念着对方。几个月后,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访,结果令他又惊又喜。原来这时,他见到的祝英台,已不再是那个清秀的小书生,而是一位年轻美貌的大姑娘。再见的那一刻,他们都明白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早已是心心相印。

此后,梁山伯请人到祝家去求亲。可祝员外哪会看得上这穷书生呢,他早已把女儿许配给了有钱人家的少爷马公子。梁山伯顿觉万念俱灰,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去了。

听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与父母抗争以反对包办婚姻的祝英台反而突然变得异常镇静。她套上红衣红裙,走进了迎亲的花轿。迎亲的队伍一路敲锣打鼓,好不热闹!路过梁山伯的坟前时,忽然间飞沙走石,花轿不得不停了下来。只见祝英台走出轿来,脱去红装,一身素服,缓缓地走到坟前,跪下来放声大哭,霎时间风雨飘摇,雷声大作,“轰”的一声,坟墓裂开了,祝英台似乎又见到了她的梁兄那温柔的面庞,她微笑着纵身跳了进去。接着又是一声巨响,坟墓合上了。这时风消云散,雨过天晴,各种野花在风中轻柔地摇曳,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飞出来,在阳光下自由地翩翩起舞! 下面的简直在胡说巴道,要 实的 大家都知道的 你看你写的 什么什么跟什么呀 一看就知道假的!

大禹传说。古代民间传说。禹是传说中夏代的始祖。他的主要业绩是治水。古籍记载,相传帝尧之时,发生洪水,帝命鲧去治理。鲧治水失败,被杀于羽郊,其子禹继承父业,经13年终于平复水患。后舜禅位于禹,夏王朝由此建立。此外,传说中还有他逐共工,杀相繇,以及应龙助其治水等情节。禹的传说,原含有较多的神话因素,在长期流传中,有关他的神话传说被“历史化”,出现了更多政治性活动的情节,如他派人度量大地、召集臣民开会议事、赏功罚罪、求贤任能等,并为他制造了显赫的家谱世系。这就使禹这个传说人物逐渐脱离了本来面目,成为符合儒家观念的帝王典范。然而,在人民中间,大禹仍然主要是一位具有神异色彩的治水英雄。

简短的民间故事(300字内)

从前在咱柳条边外,雾开河边有个放牛的王小二,就一个人,爹妈死得早,无啥依靠,只有个舅舅。王二勤快聪明,放牛着调,远近名声还好。二十好几了,穷啊,没人给你亲,自己总寻谋找个伴。 他每天放牛路过雾开河边,看到常来河边洗衣裳的姑娘花妹。时常搭个话唠几句嗑,互相都有好感。可谁都抹不开,都没好意思说白了。偏巧有一天,花妹在河边洗衣裳,不小心一脚踩滑掉进河里。王小二正好赶上,连衣裳都没脱,一头就扎进河里,把花妹就救了上来。花妹感激小二救命之恩,两人都表示了互相爱慕之情,就私定了终身大事。 王小二托人去花妹家提亲,花妹家本来不同意,一看小二救了花妹命,也就同意了,但必须得要一百两彩礼钱。钱不到不许迎亲。小二没办法就去找舅舅借钱,他舅说:“这钱娶媳妇我借给你,我怕你胡花,先给你一半五十两,那五十两,我见着媳妇就给你。”小二让媒人先将这五十两送去,说迎亲时再给五十两。迎亲哪天,花轿到了女方家,花妹娘非要那五十两不可,见不到钱说啥也不让花妹上轿。舅舅见不到媳妇不给钱,这边见不到钱又不让迎亲,这可急坏了小二。 这可咋办呢,有个花匠给出了个主意,让小二先抬个纸扎的媳妇回去,应应急再说。小二没招啊,只好走一步算一步了。花轿到家,把纸扎媳妇脸冲里放到炕上,就算是新媳妇做福了。舅舅来了,小二故意喊:“花妹快下地,给咱舅舅磕头装烟。”你说奇怪不,只见新媳妇扭身就下了地,叫了声:“舅舅大人好”!笑容可掬,又磕头又装烟。舅舅一看这摸样好又懂事,喜得不得了,掏出五十两银子,又给了装烟钱。晚上了,人都走没了,小二站在门外不敢进屋。新媳妇直喊:“小二,都忙一天了,快进屋歇歇吧!”小二胆战心惊惶惶忽忽进了洞房。三天回门,一到老丈人家,岳父岳母俩心中奇怪呀,就说:“姑爷呀,你迎亲那天,我们不让花妹上轿,她一气就气背过气去了,现在在炕上还人事不省呢,你从哪又弄来这么个人,假冒我女儿?”谁知话刚说完,那纸扎的媳妇一 坐在地上不动了,一看还是个纸人。 炕上躺着的花妹一骨碌起来就下了地,说:“小二,还发什么愣,快给咱爸咱妈磕头!”小二赶紧跪地磕头叫爸妈。吃饭的时候,大家问花妹这几天是咋回事花妹说:“那天,爹打了我一下,我一着急,跑出大门就上了花轿,我是附了纸人的体,和小二过来三天。” 从此小二娶纸媳妇变真媳妇的事就在十里八村传播开来了。

  曲艺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不同的曲种各有鲜明特点,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以娄底为腹的湘中地区虽说曲种繁多,但几乎“清一色”由外地传入,惟有由梅山文化中梅山神话衍生而来的“搬开山”系土生土长的本地曲种。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由于地域性文化的差异,以及“搬开山”本身具有的宗教色彩的局限,这一曲种迄今社会反响不大,“养在深闺人未识”。本文拟就“搬开山”的缘起、形成和发展做一番初探,撩开其神秘面纱,以祈对梅山文化的研究和对湖南地方曲艺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 “带娘娘”与“庆娘娘”

 

 桃源洞女神又称桃源姐妹,共有三位:大姐叫天霄娘娘,性格泼辣,处事果断,颇具反抗精神;二姐叫云霄娘娘,生性喜怒无常,阴阳变化频繁,尤其爱占便宜,偷摸成性,高兴时可以瞬间“发家致富”,不高兴时顷刻之间可以倾家荡产;三姐叫洞霄(也称水霄)娘娘,既浪漫成性,放荡无羁,又爱使小性子,耍小脾气,故也称为小三娘娘。她们常常附体于妇女,人称三霄娘娘附体的妇女为“带娘娘”。带了娘娘的妇女都会一反常态:带天霄的成天拍桌砸椅,敢于与丈夫和公婆翻脸、吵架、无视三从四德;带云霄的家中财物常会发生戏剧性变化,有时会突然发现来路不明的财物,有时一些财物又会不翼而飞;带洞霄的则轻浮风骚,爱梳妆打扮,爱打情骂俏。凡带了娘娘的妇女,每年得请巫师“庆娘娘”。道光《宝庆府志・遮谈》中说:“楚俗多奉娘娘庙,有天霄、云霄、洞霄诸号,既三魈之伪也。”需为带娘娘的妇女“延巫以彩纸剪花箬杆插龛上,中用大竹筒储米豆数事为峒以栖神,碟牲、宰鸡、鼓钲喧之,迎神之洞,秽亵不经,名曰庆娘娘。”与其说是“庆娘娘”、“迎娘娘”,不如说是送娘娘回桃源洞府去。因为带了娘娘的妇女大都会扰乱家中的正常生活秩序,甚至殃及四邻,故而得千方百计将这附体的神送回桃源洞去,但又怕得罪神灵,冒犯娘娘,不得不美其名曰“迎娘娘”、“庆娘娘”。据传,“庆娘娘”最初只是请一位巫师又说又念又唱又跳做一、二个时辰的法事,后来才逐渐发展成众多巫师做长达三天三夜的法事盛典。“庆娘娘”盛典是巫戏中较精彩的表演,其情节有《接六娘》、《扮打伞郎君》、《毛国金打铁》、《叫化子捉蛇》、《上五台山》、《搬开山》、《大盘洞》等等。邵阳花鼓戏《桃源洞》,就是以这套巫戏中的《大盘洞》为彩本整理出来的。而花鼓戏《毛国金打铁》则不仅按“庆娘娘”巫戏中的彩本整理而出,而且直接沿用了其戏名。“庆娘娘”时,在大竹简上插箬杆,用五色纸扎成的小宫殿就叫做“桃源洞”。法事即将结束时,“劝娘娘上峒”的表演最为精彩,巫师的神词俨如哄小孩子,对娘娘骂了又劝,劝了又骂,而且什么“*秽不堪入耳”的话都骂了出来,据说是骂得越野越难听,越是能得到神的喜欢。到最高潮时,带娘娘的妇女也会神经质地在屋子里放喉唱歌,甚至跑到法堂里一起狂歌乱舞,嬉闹无度,无所顾忌。细思之,所谓带娘娘,其实就是被封建礼教死死约束下的劳动妇女偶尔冲破堤防的一种渲泄,带了娘娘的异常言行举止,就是她们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冲击!

 

 二、巫戏“搬开山”及其表演形态

 

 与邵阳花鼓戏《桃源洞》、《毛国金打铁》是以“庆娘娘”的有关情节和彩本整理出来的一样,曲艺“搬开山”亦是由“庆娘娘”巫戏中的一个独立情节“搬开山”演变而来。

 巫戏中之“搬开山”,讲述的是请桃源洞叫开山的大神为“迎娘娘”开山劈路,让娘娘能坐上八抬大轿,从附体妇女所在地平安顺畅地回到桃源洞中的特定情节。表演时,由一魁梧、英俊的巫师扮作开山大神;开山大神手执利斧,身着青衣,头带青拆帽,脸戴露出两颗长牙的面具,率领桃源洞中的挖路神和扫路神连说带唱,且歌且舞,为三霄娘娘开山劈路、铺平通衡大道。因为这段法事长达两个时辰,说白、唱词除了为娘娘回洞开路清路,还有许多阿谀、讨好娘娘的赞美之词,也还有许多为主家祝福、冀望六畜兴旺的言词,以及富有生活气息与情趣的劳动歌谣。如“砍五方”中唱词之一段是:

 砍开东方逍遥道,开山劈路劲冲天。大路要砍一丈二,小路要砍八尺宽。兵来横走马直行,恭请娘娘坐着轿子回桃源……

 又如“挖五方”中唱词之一段是:

 郎君子弟乐开花,挖开荒土来种瓜。种的什么瓜?种的是冬瓜。就下种,就开花,开花立马就结瓜,摘来主东做菜呷……

 巫戏“搬开山”中的另两位神灵,是身着青衣,头戴拆帽,手执锄头的挖路神,和头戴凤冠,脸搽胭脂,身着彩裙,手执扫把的扫路女神。扫路女神多由女巫师扮演,有的也由男巫师反串。表演时,他们时而模拟开山修路的劳动场面,时而逗笑调侃,插科打诨,辛勤劳动之中显出轻松和谐之情趣、之心境。这段巫戏中,巫师的“手诀”变化千姿百态,并借助手中道具(劳动工具)表现具象化和抽象化相结合的舞蹈动作,再配以程式化和神秘化的“庆神步”,边唱边舞,颇具观赏性。因而,与其说“庆娘娘”中的巫戏“搬开山”是开山神、挖路神、扫路神为娘娘回洞修路清路,倒不如说是借庆神、请神之机表现自己的劳动场景、劳动观念和乐观心态,是借神之名的一种自娱自乐,表达“劳动至上”的准则,表达劳动创造幸福,劳动创造世界的永恒主题。

 

 三、曲艺“搬开山”的形成与发展

 

 如前所述,新化、安化一带独有的曲艺 “搬开山”,正是直接由“庆娘娘”盛典中的巫戏“搬开山”嬗变而来。

 曲艺“搬开山”何时从“庆娘娘”盛典中独立出来,其形成期已无可考证。从现有资料看,清末民初,“搬开山”已经作为独立曲种在新化、安化各地广为流行。作为脱胎于巫戏的曲艺“搬开山”,仍保留了巫戏“搬开山”的一些重要元素。如表演时仍由三人边说边唱边舞,表演者的着装打扮与巫戏中着装亦大体相同,演唱的曲调来源于巫戏中的原腔原调原风格。不同的是,曲艺“搬开山”具有了曲艺这一特定艺术形式的特征和内核。其一,曲艺“搬开山”三位表演者的角色已不再是固定的开山神、挖路神和扫路神,而是随着演出的内容有出有进,时出时进,角色是不固定的;其二,表演的手段虽说仍是边说边唱边舞,但已淘汰掉了巫戏中的程式化,表演时更自由,更随意,与本地的“地花鼓”及东北的“二人转”相类似;其三,巫戏“搬开山”演出的故事和内容是固定的,不容移易的,而曲艺“搬开山”表演内容不限,可以表演相对完整的单一故事,也可以根据演出地的风俗、民情和主家的具体情况即兴创作,即兴表演;其四,演员手中所持的道具,已不再是铁定的利斧、锄头和扫把,而是根据表演故事和内容所需,换成镰刀、扁担、货担等任何劳动工具或道具。

 “搬开山”的原始唱腔比较丰富,至今流传着十余种曲,最常用的是四句式、六句式和八句式曲体,均按“梅山方言”行腔,合辙押韵。

 解放前,民间艺人几个人组合成一伙四处卖艺,他们借助这一古老艺术既见事赞事,见物赞物,见人赞人,最后恭维主人,索取红包:

 连连叠叠几个揖,特来恭喜又贺喜。今天你大发虔诚念,打锣擂鼓庆祖妣。从此朝塞恩怨后,一添财来二添喜。好话唱了几十里,主人要拿个起手礼。

 这起手礼拿开了头,于是便会按数字编排顺序层层叠进,恭维不绝于耳:“人财双发”、“三多喜庆”、“四季发财”、“五子登科”、“六合同春”、“七星高照”、“八仙过海”、“九世同居”、“十全十美”。主人在一片恭维和祝愿声中,情愿也好,不情愿也罢,反正得连连出手,慷慨解囊。

 据传,1935年红军长征路过新化时,有艺人自编自演“搬开山”,表达他们冀望能为红军“劈出”平坦顺畅的行军大道,冀望红军能打大胜仗,可惜当时未能留下文字资料和资料。

 1959年,新化县老艺人王会元曾自编自导过“搬开山”参加湖南省首届农民文艺汇演,首次将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搬上了省会大舞台。“xxxxx”中,同其它一些古老艺术一样,“搬开山”被视为“四旧”和“封资修”的“毒草”,自然被打进冷宫。从此,长期被冷落,这一古老曲艺在人们生活中几乎绝迹,逐渐走到了消亡的边缘。直到“梅山文化”研究“热”起来以后,这一古老曲种被视作“梅山文化”的“活标本”,才再次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关注。新化县文化馆曲艺干部李祥符,曾四处走访四处搜集,收集过不少“搬开山”的相关资料和经典段子。原文化馆舞蹈干部袁菊阳则将曲艺“搬开山”改编成舞蹈,几次搬上省、市文艺汇演的大舞台,从直观上向广大观众展现了“搬开山”的神秘风采。新化县白溪镇文化站站长龚高祥,更是多次编导新的“搬开山”段子,在一些大型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演出,深受群众喜爱和欢迎,而今,热衷于挖掘、整理、研究和创作这一曲种的人越来越多,“搬开山”这一古老艺术正以全新的姿态,走进建设和谐社会的“新一代梅山蛮人”的现实生活之中。

 (作者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责任编辑:尹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2567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6
下一篇2023-11-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