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依有个愿望:希望父母在过年的时候不要吵架!
从小到大,每到过年,父母就开启吵架模式,吵架的导火索千奇百怪,吵得小依心烦意乱,她深切地为父母的健康感到担忧:爸爸有高血压,盛怒之下,血压飙升引发严重后果怎么办?妈妈心脏不好,被爸爸气的嘴唇发紫、全身哆嗦,万一晕过去可如何是好?
无数次,她试图调停双方,然而被杏仁核绑架的父母,已经被愤怒包围,不但听不进规劝,嗓门还越来越大、越吵越凶,可怜的她只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在鞭炮声中,潸然泪下……
小依下定决心要打破父母之间逢过年就吵架的怪圈,她留意了父母的交流模式,发现一些端倪,例如:
一天, 妈妈见到爸爸又在“偷偷”吃很甜腻的牛轧糖,皱起眉头、带着责备的口吻说:“你怎么又吃甜食了?你有糖尿病的啊!”
正在喜滋滋品尝美味的爸爸一听,顿时不乐意了,不客气地回应道:”不用你管!我自己的身体自己有数!”
一听爸爸这怼人的口气,妈妈顿时生气了,大声说道:“有数什么?不准我烧菜时放一丁点糖,自己却买这么甜的零食,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爸爸:“我就喜欢吃甜的,怎么了,就吃这一点点怎么了?”
妈妈:“你……”
得,又开始吵架了!
作为旁观者,小依看得很清楚,其实妈妈完全是一片好心提醒爸爸注意身体,毕竟他连续多年查出血糖高,但爸爸不够重视,依然喜食甜食,总要妈妈提醒按时服药和少吃甜食,像个孩子一样不够自律,时间久了,妈妈对爸爸产生了恨铁不成钢的情绪。
妈妈开口说第一句话时,已带有责备情绪,爸爸从她的表情和口吻觉察出被指责,自然不会高兴。
由德国科隆工业大学的认证心理学家和心理学教授DRPeter Michael Bak带来的这本 《练习共情-如何成为一个有同理心的人》 里提到:
沟通是一种情绪体验,我们绝大数的沟通不是由语言部分决定,而是由非语言部分,例如,音调或语速的调节,尤其是面部表情的而变化。
让我们回到小依父母的案例:
“你怎么又吃甜食了?你有糖尿病的啊!”如果妈妈不是以责备的口吻,而是带着关切的神态和心疼的口吻说这句话,相信爸爸会有完全不同的另一番感受。
但并不意味着这次争执中,全是妈妈的错,如果爸爸能换一种角度去理解:”虽然老伴口气不好,神态焦虑,却是出于对自己身体的关心和疼惜。”
也许,这场架也就吵不起来了。
共情是一种能设身处地地体谅别人想法和感受的能力。假如我们能了解对方的想法和感受,就能很好地与他人沟通。
但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着各自不同的目标和需求,只是偶尔在一个共同的点上相聚而已。
所以,同理心并不常有 , 要做到共情也并不容易。
那么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究竟为何会产生误会呢?
《练习共情》 里分析道:沟通模式理论认为,信息并不是单一含义的,总是呈现出多面性——
事实维度: 应该传达的信息。
关系维度: 怎么看待对方,你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自我暴露维度: 我自己是什么样的。
诉求维度: 我希望你做什么。
根据这个模式,如果沟通双方把重点放在不同维度时,就会出现误解。比如,你想要传达的是事实消息,对方听到的主要是诉求层面; 或者你想传达关系维度,对方却只关注事实层面。
更糟糕的是,我们的表达经常是模棱两可,或者犹豫不决,压根儿不知道应该把重点放在哪个层面。
误会就这样产生了。
在小依父母沟通的例子里,妈妈想表达的是事实维度:你已经有糖尿病了,应该控制甜食的摄入。
还有诉求维度:我希望你为了身体健康,少吃点甜食。
而爸爸以关系维度来“解读”信息:你又来干涉我的自由了,吃甜食是我的自由。
此外,在自我暴露维度 , 爸爸觉得自己只是偶尔吃点零食,无损于健康。
可以看出,不同的人会以完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同一件事情,一方的负面反应会影响到另一方也做出负面回应,如此几个回合下来,最终导致争吵。
怎么破呢?
首先,我们要增进彼此的了解,分享共同的沟通经验,那么成功沟通的机会就会增加,这有助于理解对方原本要表达的内容,即使有歧义,也会包容或接受对方。
例如,如果爸爸了解老伴的性格和沟通模式,就会理解老伴的唠叨其实是出于对自己的关爱,唠叨只是她表达关心的一种方式,这样就容易切换成正向的角度来理解妈妈的话。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相互纠正及反馈来解决问题,对信息的内容进行询问和再次确认,消除理解上的偏差,确定信息的共同含义。
例如,妈妈看到老伴吃甜食时,可以先关切地从事实维度询问和确认:“你今天吃糖尿病药了么?这牛轧糖我吃过,太甜了,不健康。”
等爸爸回应后,妈妈再表达其他维度,例如:“我很关心你的身体(关系维度),看到你吃甜食,我想提醒你注意身体健康(自我暴露维度),希望你能控制甜食(诉求维度)
或者,爸爸感受到老伴的责怪口吻后,可以和妈妈确认事实维度:“你想提醒我少吃零食是么?”
等到妈妈回应后,可以在其他维度进一步解释:“我知道你这是在关心我(关系维度),今天我已经服药了(事实维度),我只吃一颗就不吃了,你放心吧,我也想有个好身体(自我暴露维度),还要陪你到处走走看看呢。”
语言是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但我们往往缺乏对语境的了解,当与沟通对象进入同一语境时,沟通才会顺畅。
成功的沟通是双方同时产生相似含义的过程,如果双方的解释模式相同,会以相同的方式应对输入信号。
最后,分享一个好消息,小依说,今年过年父母没有吵架,她用了不少书中的方法,终于打破了父母每逢过年就吵架的怪圈。
如果你也想成为一个有同理心的沟通达人,不妨打开此书一探究竟。
此外,献上书中的金句:
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在于认识我们自己,当对自己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和完整时,我们对于他人关系里的种种情绪、情感和想法感受也会越来越丰富和深入。
从别人那里辨识自己,在自己这里理解别人。
这个本身就是你的错,你和女朋友在吵架你都应该跟丈母娘拜年,本身你们俩吵架是你们俩的事儿,跟父母没有关系,你如果说还想和好的话,你你就不应该去计较这个,你就应该去跟人家老人家拜年,毕竟人家是长辈。你应该去跟他道歉,并且讲明原因,这次是你做的不对,绝对没有下次,本身你没有半年就是一个错误,现在一定要去诚恳的道歉。
怎么可能呢?不可能一年都不顺的,只要你们后面好好的经营,当然互相赔礼道歉,好好沟通是很重要的,只不过绝大部分人都不可能在新年的第1天,或者我们农历大年初一就去吵架的什么日子吵架不好,非要在这一天吵架呀,就不能忍一忍吗?这样会起码很多天大家都不高兴。
总的看来,你没有做错,你先给自己娘家人拜年还是给婆家人拜年这个顺序都不重要,
毕竟两边都是同等重要的人,没有你爹娘就没有你存在,同样没有他爹娘当然也没有他存在,
但他却一定要强求你先给他爹娘拜年,还为此生气吵架,这里边本身就说明是他的错误,
他尊重他自己爹娘没错,但是对你爹娘和你本身的尊重可能就出了问题了,
但是在当时,如果这样调节下,你告诉他,你先给他爹娘拜年,但是他要先给你爹娘拜年,
你当时这样提一下好了,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一点来看清楚他对你爹娘抱什么态度,
他要是真给打,说明他还是尊重你爹娘,也把你当回事的,
要是拒绝,大发脾气,这个,我觉得你还是不要和这样的人过了,无论有没有孩子。
但是不知道你提没提呢?如果没提,只能从其他地方作。
从你的言语中看来,他和他妈,都很不尊重你的想法,很不尊重你的言行,
尤其是他十分的斤斤计较,对你的态度无论言语还是行为也都很不好,
而且还拒绝和你沟通,拒绝和你坦诚相待,拒绝改进自己。
这个,怒我说句实话,如果你还能,为了孩子,那只能继续了
而且日后还要不断地在生活中,言语和行为各个方面都不断地感化他,
而且你需要想办法能够跟他和孩子一起单独住,离开公公婆婆,
一个人对你态度差,他日后生活依赖你他还得改,
但是两个人三个人都对你态度差,他们还能互相抬高彼此的气焰,在背后一起数落你的不是,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很难改变态度的,你的处境就更加艰难,
倒不如搬出去,逐个击破,先感化老公,后感化婆婆。
但是另一个角度看,如果真的两三个人都对你态度差,也自查下是不是自己的问题
比如平时说话无意中伤了他们让他们记恨了,不过这个可能性不大;
又或者是你办事都是自己一手独揽,什么事都是自己单方面做决定给办了,
结果他们习惯性地把你当没什么自尊的奴才使唤不再尊重你了,
都说能者多劳,但是这个劳,也是包括了被打骂、被挑剔和被白眼的,
要注意劳的程度,过劳会让人家瞧不起你,觉得你就是干这些的,除了这些没什么用了,
要适当地劳,有事大家一起商量分头办事才是一家人相处的方法,
不要害怕商量带来的繁琐程序,一家人统一下意见,这样事后都没有怨言
而且还需要坚持不懈地慢慢地做下去,可能几年,也可能一辈子,看你的耐力了。
如果你不下去了,说句不好听的,改离还是离了吧,换自己一个清静的生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