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戏反串男生以女装是传统,也是对文化的尊重。
歌仔戏是土生土长于台湾的传统艺术,它从大陆漳州锦歌调子中吸取养分,又回流福建。百年来,尽管各类新兴艺术不断涌现,歌仔戏却依旧活跃于台湾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并逐渐形成内台精致歌仔与庙口民戏两种截然不同的观演文化。台湾歌仔戏团多为民营剧团,各团的演出并不固定在某剧院乃至某区域,在演员流动演戏、观众追随其后的持续互动中,催生出丰富而生动的社区文化。
歌仔戏是海峡两岸重要的戏曲表现形式,在大陆又称芗剧,而台湾则称歌仔戏。明、清年问中国传统戏曲如梨园戏、布袋戏、京剧等由大陆传入台湾,作为当时主要的文化形态之一,成为凝聚移民社会的重要方式。而歌仔戏则是土生土长于台湾的戏曲表演样式,萌芽于漳州移民农闲时寄托思乡之情的锦歌调子,吸收其他剧种的养分逐渐发展而成,因其使用闽南语,且依托于台湾宗教祭祀的习俗,又随着时代不断演化出诸多表现样式,至今仍具有相当的活态性。
诚然,随着日常生活中方言使用频率的减少与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歌仔戏不断面临挑战,但持续的观演互动则逐渐使其成为观演双方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1、皮影戏
皮影戏的产生约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于台湾流传也有两百年,发祥地为高雄县,盛行于清初,俗称"皮猴戏"。
演出时间多为夜晚,舞台高约丈余,前台张挂白布为幕,后置灯光,把皮影投射在布幕上。皮雕人像高约一尺到一尺半左右,是用兽皮揉成半透明状,再雕刻人形、上色,涂上桐油,以增加其透明度,然后磨平而成。
头部可调换、影人精雕细琢,人像本身就是一种工艺品。剧团的组成很精干,有主演、助演、歌唱者各一人,乐师约4人。
2、台湾小吃
台湾饮食文化中有著名的“小吃”文化,各式风味小吃云集的夜市是台湾庶民生活文化的代表之一。
常见的小吃有蚵仔煎、炸鸡排、臭豆腐、盐酥鸡、生煎包、米血糕、蚵仔面线、甜不辣、卤肉饭、肉圆、担仔面、牛肉面、小笼包等。 凤梨酥、牛轧糖等台湾特产的烘焙美食是知名的伴手礼。
3、孔子诞辰祭典
至圣先师孔子在台湾民俗信仰中,地位相当特殊。早期祭孔大典分春秋两季举行,后改在每年农历9月28日孔子诞辰纪念日举行,并将这一天确定为教师节。台湾全岛共建有十二座孔庙,最大的一座是位于台北圆山动物园西面的"台北孔子庙"。
祭孔大典这天,要举行隆重而庄严的仪式,不仅学校的师生都要参加,各级的政府官员也要全部出席,以示尊师重教。
4、中元节普渡祭典
农历的7月15日,俗称"中元节",又名"盂兰节"、"鬼节",是民间祭奠祖先之魂的日子,也是道、佛信徒一个极重要的节日。
在这个大节日中,台湾农村家家户户要杀猪宰羊,准备极为丰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及阴间鬼魂,企望"普渡"众生与亡灵。
在台湾,最普遍的传说是:每年农历7月1日凌晨,地府开鬼门,让所有在阴间受苦难的鬼魂,能回阳间探望生前的老家和后世子孙,阳间的人们统一在7月15日,为所有鬼魂举行大拜拜,让鬼魂享宴一番。到7月30日,假期结束,这些鬼魂重返阴间。
5、饮茶
茶是台湾民众的传统饮品。台湾全境皆产茶,名茶有冻顶乌龙茶、文山包种茶、东方美人茶和铁观音等。茶艺形式主要是功夫茶。泡沫红茶文化是台湾茶文化新的发展,代表性茶饮珍珠奶茶广受欢迎。
歌仔戏和芗剧从昨天走向今日,走过了100年的岁月,它所经历的曲折和裂变,所传递的情感和共鸣,牵动着两岸人民的心。歌仔戏和芗剧使无数普通观众喜爱痴迷,使游子有了情感的依托。闽南人的坚忍不拔、忍辱负重,又不失豪爽的性格,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勇敢的开抬者,而开拓者踏过的足迹,便留下了愁绪淡淡的歌仔。歌仔戏融合了两岸人民的心声,它包容闽台历史、地理和风尚,使闽南人的群体心理有了皈依,今天经仍然是闽南人生命之根的象征。
“玲珑剔透听歌仔,贻荡亲情动远思。好藉东风飞海峡,殷勤着意拂离枝。同根共土一般香,挈得春光忆更长。莺舌流珠如传话,相思格调不寻常。”
这是原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著名戏剧理论家郭汉城看了芗剧后题写的两首诗。它道出了台湾的歌仔戏与漳州的芗剧的血缘亲情关系,是“同根共土一般香”的两朵并蒂花。
刘春曙先生是闽台戏曲研究专家,多年来他致力于歌仔戏史的研究,他告诉记者:“研究歌仔戏发展的历史,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从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是一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历史,同时更进一步证实台湾文化就是闽文化的延伸,台湾文化同样是属于华夏文化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很有研究的价值。此外,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民间小调怎么样经过不断加工、吸收、融合,然后形成一种戏剧,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从曲艺到戏剧发展的历史规律。”谈到歌仔戏的起源,刘春曙先生介绍说:“明末清初,郑成功以闽南为基地,挥师东征,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当时随军前往的民众有三千多人,其中很多人都是漳州属的,他们把漳州的锦歌带到台湾,在劳作之余自弹自唱,以慰乡思。至清嘉庆年间,在台湾宜兰一带已经出现了很多的歌仔馆。”
闽台人民不但语言相通,而且习俗相同,每当婚丧喜庆、社火神诞、民间节日期间,一些“歌仔馆”里清唱艺人,便吸收车鼓、采茶等形式,手持乐器,走出馆舍进行踩街演唱,于是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叫“歌仔阵”。随后,他们又从四平戏、梨园戏中吸收角色化妆和有关剧目,在晒谷场或街头空地上用草索圈地表演一些小节目,当时人称“落地扫”。从“歌仔馆”到“歌仔阵”再到“落地扫”,标志着“歌仔戏”从曲艺向戏剧剧种的发展。
比较普遍的看法认为,台湾歌仔戏正式形成于清末及民国初年。据《台湾通志》记载:“民国初年,有员山结头份人歌仔助者,暇时以山歌遣兴,所唱歌调,每节四句,每句七字,即[七字调],传授门下试为演出,名曰‘歌仔戏’。”
台湾学者陈建铭这样描述早期歌仔戏:“全是男演员,旦角穿上女人的花彩裙,化上浓妆,头包一条红头巾,丑角鼻梁涂上‘鸟屎白’,小生常用一把扇。”
歌仔戏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传扬在台湾的每个角落,也带着刚刚成熟的步履,矫健地跨过海峡,回到生生不息的生命的源头。采访中,刘春曙先生介绍说:“上世纪二十年代,台湾先后有许多歌仔戏团到漳州、厦门一带演出,比如象‘霓进社’、‘霓光班’、‘丹凤班’、‘牡丹社’等,因为过去人们听的都有是高甲戏、梨园戏,现在突然有了这样一种通俗易懂,曲调优美,又是来自民间的剧种出现,所以影响非常大。人们说,戏班演唱完了以后,很快满街都会唱‘清早起来呀天光时’。后来厦门也成立了一些由当地人组织的‘亦乐轩’、‘谊乐社’、‘福义利’、‘开乐班’等戏班,还出现了一批‘子弟班’,并涌现出了王锦泉、董有功等一批有名的艺人。
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台湾,为消灭古老的华夏文化,强制推行殖民主义的“皇民新制”,企图使歌仔戏变成为日军歌功颂德的工具。在闽南,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曾把来自台湾的歌仔戏视为“亡国调”,加以禁演。闽南歌仔戏艺人为了不使歌仔戏这朵经过闽台两地人民长期共同培育的戏剧之花遭到摧残,便从城市转到农村演出。同时,著名艺人邵江海、林文祥等人又从原闽南锦歌中的杂碎调等当地民间音乐中吸收精华,并博采梨园戏、高甲戏、竹马戏、南音以及民间小调等音乐,重新创造出一种新的声腔,叫“改良调”。
在厦门地区,由于台湾的歌仔戏早在抗日战争之前就已经流行,有的戏班还长期在厦门演出,其中月中娥有“戏状元”之称,小生赛月金,武生诸都美、花旦味如珍、丑角锦上花,则被誉为“歌仔戏四大台柱”。在采访中,刘春曙特别提到两岸歌仔戏交流史上容易被人忽略的一段史实:1948年,南靖都马抗建剧团去台湾演出,本来准备巡演一段时间,第二年七、八月份就回来,后来因为战事,都马班被迫滞留台湾。因为都马班原来演的是梨园戏,他们的唱功很好,表演细腻,特别是他们带去的改良调又跟台湾不一样,台湾听众感到非常新鲜,把这种唱腔叫“都马调”,其实就是“杂碎调”,现在台湾还在唱。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可以说是海峡两岸歌仔戏交融的黄金时期,这宝贵的20年里,歌仔戏回到了故土,闽南人把它视为本土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在流传过程中,民间艺术家们又在它的基础上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而台湾的民间艺术家们,在将歌仔戏带入厦门之后,在广泛传播的过程中,又吸收了闽南艺术家丰富的表演内容和表现手段,然后又将它带到台湾。两地的歌仔戏就是这样不断地融合,不断地发展,从而使歌仔戏迅速地适应两地观众的欣赏要求和欣赏情趣。
在闽台两省关系史上,最能代表乡音乡曲的莫过于芗剧和歌仔戏了。台湾歌仔戏的源头在闽南芗江流域,而芗剧的血脉又连结着台湾宜兰的土壤。它的孕育的过程,深深地包容了民族迁徙的足迹与思乡念祖的情丝,以及台湾长期沦为荷兰、日本殖民地的血泪。因此,不论是台湾的歌仔戏,还是闽南的芗剧,它们所共有的音乐唱腔的主旋律如[大哭调]、[宜兰哭]、[琼花哭]、[卖药哭]、[滚仔哭]、[九字哭]、[运河哭],以及那大量的低沉深切的杂念调与民歌小调,它使歌仔戏的整个格调体现出民族危机的情感,使歌仔戏的整个肌体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因此,可以这样说,歌仔戏与芗剧是闽台两岸同胞用血与泪浇灌培育出来的一朵相思花。
历史的分分合合,总是让血亲相连的骨肉魂牵梦绕,在悲欢离合的歌仔戏故事中,离多于合,悲多于欢。1949年后,海峡两岸对峙。两岸歌仔戏从此走过了30多年不同的路。直到1990年,台湾著名歌仔戏艺术家、台湾薪传奖获得者廖琼枝女士应邀到厦门参加“闽台地方戏曲研讨会”,并与厦门市芗剧演员进行表演交流,这才使得两岸歌仔戏在分割40年之后有了首次交流表演。1990年,福建举办了“’93海峡戏剧节暨福建省第19届戏剧会演”,台湾“一心歌仔戏团”应邀参加,演出了《戏看生死关》,在福州和漳州等地引起了轰动。这是分割44年后台湾歌仔戏首次回福建演出。1995年6月,福建省漳州市芗剧团跨过海峡,实现了双向交流,开启了歌仔戏历史新的一页。台湾《民生报》写到:“相隔40余年,第一支大陆歌仔戏带着‘同源同曲’心情抵台,来自福建的漳州市歌仔戏团主要演员昨日率先亮相,开口唱出‘七字调’、‘都马调’与台湾的歌仔戏几乎是一模一样,令很多人吃惊不已。团员一个个一口标准闽南话,真是不亲不行。”
近年来,两岸歌仔戏有了更多的交流和沟通,规模最大的应该算是2001年在台湾和福建举行的“百年歌仔——2001年海峡两岸歌仔戏发展交流研讨会”,闽台两地学者100多人,演员500人参加了这次交流活动。
长期以来,闽台两地迥异的时空环境,提供了歌仔戏艺术不同的成长养分,使得两岸歌仔戏在各自的成长过程中,逐渐出现一“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人文意识和艺术特性,在舞台上呈现出各具情趣的表现风格,这样一来,便也提供了可以彼此观摩借鉴的对话空间。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曾永义认为,两岸歌仔戏应该互相取长补短,台湾歌仔戏在精致化、讲究结构的贤凑性、每出戏排场的新颖变化方面有优势,但是,台湾的精致歌仔戏之所以能够如此,是因为受到祖国大陆专业戏剧工作人员的影响,是交流形成的非常重要的结果。曾永义说;“我在台湾说过,要说真正的歌仔戏的韵味,还是在漳州。”所以,我觉得两岸的共通对闽南文化的提升有意义。
台湾歌仔戏表演艺术家廖琼枝通过唱腔形象地说明了两岸歌仔戏的差异,她对比了两岸“七字调”的不同唱法后说“我们发现大陆这边的唱法惊讶的情绪表现得比较好,后来碰到适合的场面,就学这边的唱法。另外,大陆这边水袖的花样很多,我们也吸收过来。过去,我们一直认为只有杂技中才用,没想到歌仔戏也可以用。”
歌仔戏有着来自民间的质朴美感和细腻表达,有着丰富而活泼的音乐结构以及贴近民间的草根情感。歌仔戏体现着两岸血渊源,歌仔戏的命运与闽台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走过百年历史的歌仔戏,在新世纪该如何保持它的生命力呢?两岸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都提出了不少有创意的见解。
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曾永义说:“歌仔戏的乡土性格要保留,否帽没有特色。歌仔戏作为我们民族戏曲艺术的一环,中国戏曲讲究虚拟、象征、程式的戏曲基本原理,这些是我们祖先不知道费多少心血创造出来的,是世界各民族都刮目相看的,因为我们在舞台上可以突破时空限制,这是世界各国都认为最了不起的,我们这样的根怎么能够舍弃呢?不顾戏曲规律,刻意追求繁复的舞台装置,是舍本爱末,对演出是损害。”
厦门大学陈世雄则认为,既要继承传统,同时也要创新,改革不光是使用现代化的舞台手段,在观念上,包括思维方式上都需要有所突破。
歌仔戏从昨天走向今日,走过了100年的风月,它所经历的曲折和裂变,所传递的情感和共鸣,牵动着两岸人民的心。歌仔戏使无数普通观众喜爱痴迷,使游子有了情感的依托。闽南人的坚忍不拔、忍辱负重,又不失豪爽的性格,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勇敢的开拓者,而开拓者踏过的足迹,便留下了愁绪淡淡的歌仔。歌仔戏融合了两岸人民的心声,它包容闽台历史、地理和风尚,使闽南人的群体心理有了皈依,今天它仍然是闽南人生命之根的象征。
出身贫寒的温淑梅,天生一张苦脸,爆牙、嘴巴不甜、个性不讨喜的她,不但被诬陷是小偷,还不得母亲的缘,兄弟姊妹中只有她动辄得咎。天真的童年生活里,阿梅练习笑脸,但是冲动个性的她经常跟邻居吵架,变成同学跟邻居眼中不受欢迎的人物。
进入纺织工厂当女工的阿梅,好强性格让她在工作上的表现比一般人都还要亮眼,下班之后不是偷学正式女工的技巧,就是学美发进修。她把握机会往上爬,要求加薪、加级,却引来同事的嫉妒、孤立、排挤。
情窦初开的阿梅暗恋大学生隆昌,为了匹配上隆昌,她书不离手,整天学习引经据典,试图呈现出有气质的一面,无奈恋情被拒。
母亲离家出走后,父亲安排阿梅相亲,阿梅根本不喜欢相亲的对象阿标,藉机向隆昌哭诉,心里暗自期盼隆昌会挽留她,并且发现他内心真实爱的人是阿梅。但隆昌爱的不是阿梅,阿梅在万念俱灰的失恋心情下嫁给阿标,没想到新婚当天,新娘头纱都还没掀开,阿标就对她呛声:‘如果不是阿公要我娶你,我才不会娶你!’这句话激起了阿梅不服输的性格,她也不甘示弱的对阿标扬言:‘我总有一天要这个家不能没有我!’
阿梅负担起一大家子所有的家务,养鸡、养鸭、养猪、种田、还连生了四个女儿。阿梅不管再累都坚持要帮阿标生一个儿子,让这一房可以在亲戚间扬眉吐气。好不容易第五胎终于是男丁,阿梅虽然坐了四十天月子,但是,虚弱的身体让她经常无预警昏倒,没想到,她每次昏倒,哭得最大声的人就是阿标了!
为了这个家身心俱疲的阿梅,不自觉的对前来家庭美发的客人倾诉她心里的怨言,日复一日。
有一天,一位客人送给她一卷《渡》的录音带,希望录音带里分享的故事可以帮助淑梅解开心里的死结。听完无子西瓜的故事之后,她不但前去向吵架的公公忏悔,也接回离家出走失联多年的母亲。
阿标对孩子的关心几近于溺爱,阿梅在童年时母亲无形的影响下,对孩子实施打骂教育,因为赚钱兼职太多,她忙得像团团转的陀螺,没有时间倾听孩子的心声,也断绝孩子跟她之间的沟通管道。在万般无奈之下,她接受张老师的建议,开始用书信的方式跟叛逆期的焜胜沟通。
自从焜胜上高中之后,迷上线上游戏,经常彻夜不眠玩游戏,白天跷课,并且,在打工同事的吆喝下参与帮派,不仅身上刺青示威,还跟着老大去讨债。阿梅一颗心挂在焜胜的身上,却不得其门而入,屡屡受挫,焜胜对于家人口出恶言,甚至动粗,让她伤心欲绝,不成熟的焜胜在岐路上徘徊,她得花更多心思把他拉回正轨来。
阿梅左右为难之际,无意间接受客人钟师兄的邀约前往环保站,认识了阿检师姊跟雪珠师姊。阿检师姊一句:“来参加小组联谊,让我好好的疼你!”唤醒阿梅心里想要得到母亲拥抱疼爱的渴望,就这样,她一步一步走进慈济。
阿梅把自己的烦恼一股脑儿抛给两位师姊,阿俭师姊要她先改变自己,雪珠师姊也拿她自己跟儿子互动的过程劝解焜胜。
这一年的岁末祝福,小组决定要演出“跪羊图”手语歌表演,雪珠师姊想利用这个机会驯服焜胜,于是邀约他演出,阿标为了挺儿子,也放弃对于慈济的成见,参与排练。但是,桀敖不驯的焜胜演出张牙舞爪,把自己当成明星一般,接收到很多师兄姊的改进意见,焜胜气得几乎要罢演!
阿梅趁机鼓励焜胜不要服输!他们一家人对着光碟不断的反覆练习,尤其是一辈子没有牵过手的阿标、阿梅夫妻,要他们两个牵手在台上演出,彼此之间心里的鸿沟也必须要跨越。就在彩排当天,焜胜突然发现阿梅什么时候变得那么老,父亲也露出老态…他在跪羊图的歌声中,开始忏悔自己过往的所言所行。
岁末祝福晚会上,大家看到一个全新的焜胜,他剪去并染黑头发,也不再当自己是明星的大秀演技,而是真心的对阿标、阿梅大喊出“爸,妈,对不起!”,真情流露演出,感动了台上台下的观众。
跪羊图演出之后,把温家、詹家,淑梅身边的人都凝聚起来,尤其是阿标。当环保站面临关闭的当下,他毅然决定捐出祖产的地当做环保站,因为,在做环保付出的同时,他也领略到把垃圾变黄金,黄金化清流,清流绕地球。 五彩缤纷的刺青工作室里,嘎嘎作响的机器和焜胜忍着痛楚时而传出的闷吭声交错,重金属摇滚乐像是麻醉药一般,企图转移焜胜的知觉。
一旁的电子日历上面显示“2003年”,“1957年的日历”旁边张贴的是今日的戏码“潘金莲”。阿却在舞台上的一颦一笑,让台下的男观众倾倒,纷纷把手上的鲜花、金子等礼物丢掷到戏台前的草席上。
角落里的阿梅(约六、七岁)带着弟弟大约(三、四岁)天真的玩耍,戏班的不良大人喂弟弟吃槟榔、抽菸、打架,年纪尚轻的弟弟因为环境的影响,已经学会捡菸屁股抽。
不懂事的阿梅,在戏棚下有模有样的学起台上母亲扮演的潘金莲,母亲阿却是戏班子里的当家花旦,不仅目尾牵电线,还引来大批的爱慕者终日追求,戏里戏外都是众人捧在手心的明星,孰料,戏里戏外分不清楚的人生,也主宰她的命运。
‘2003年’,阿梅伏案书写,清丽的字迹迤洒在白纸上面。
‘儿子:···我错了···错在我太爱你···’
刺青店里的焜胜因为疼痛渣呼着,他逞强的要师傅继续在他的手臂上工作。
戏棚上的阿却、刺青的焜胜、写信的阿梅,时间、空间交叠···
阿梅的泪水低落在信纸上,字迹渐渐模糊···
肖火仔站在戏台边,眼见老婆阿却被男性关切追求着,大气也不敢吭一声,因为经营酱油生意的肖火仔,身材矮小又不起眼,生意失败之后更加抬不起头来,他深爱着美貌如花的老婆,但是站在她身边,却卑微的连帮她提皮箱都不够格。阿却回家生了小孩,做完月子,就上路继续过着流浪的野台生活。
因为阿梅长得一脸苦相,爆牙又瘦弱,她每天对着镜子练习把嘴巴闭起来微笑,但个性好强的阿梅,不只在同侪间人缘不好,也常常为了小事跟邻居吵架。
有一回,姊姊掉到井里,阿梅到处向邻居求救,没有人要理她,后来邻居听说是阿编掉进井里,才赶去相救。
肖火仔逮到机会要老婆回家团聚,于是打电话给正在宜兰演出的阿却,骗她说女儿死了,阿却一路哭着回家,看见阿编没事才破涕为笑。阿梅开心的以为这下子有去霉运的猪脚可以吃了,没想到,等她进入浴室里脱光衣服准备洗澡时,跟着来的就是阿母的一顿毒打。这天,阿却动了胎气,生下和阿梅感情甚笃的妹妹阿芳。
小学毕业之后没能升学的阿梅应征到纺织工厂工作,却因为她的身材太矮小,很多工作都不能胜任,好强的她偏偏什么事情都抢着做。
下班后,她都会藉故留下来偷学前辈的技术,果然让她等到机会顶替前辈的位置,赚到更多的薪水,但是阿梅不甘只赚这些钱而已,她写信给经理,说明她的处境以及她可以为工厂做更多事情,一人抵好几人用。经理竟然答应让她加薪,也引发同事的排挤嫉妒。她晚上还去阿姨的美容院学美发,想要多习得一技之长,但是因为一整天紧凑的工作让她疲于奔命,也经常顶撞客人,遭到阿姨的辞退。
纺织厂的这几年里,阿梅就像是一块海绵,不断的吸收新知识、新技能。
童年不讨喜的外表为阿梅,种下了好强引来自苦的因,没有人缘的一张苦脸,跟母亲打骂的教养方式,都变成深植在她心中的结,也是日后她会烦躁的主因。 舞会里,阿梅结识了交通大学的男生林隆昌,阿梅暗恋对方却不敢说出口,为了跟隆昌匹配,她努力的看书、练字,不想让自己被大学生看不起,但隆昌早就心有所属,只能当阿梅是“永远的朋友”。
阿梅离开伤心地独身前往台北求职,在异乡里展开漫长寂寞一个人孤单奋斗的日子。当时因为电视开播,歌仔戏没落,所以阿却回到家里当起称职的妈妈,没想到阿却不改奢华的习惯,标会借钱装潢家里,负债累累。妹妹阿芳每次来信就是要钱,为了付这么庞大的债务,阿梅开始偷藏客人给的小费,每次回家都带着小费猪公,一家一家去还债。但纸包不住火,主管终于查到她偷藏小费的行为,阿梅羞愧的转身就离开餐厅,幸亏同事追出来拦阻她,不然她已经从天桥上跳下去了!
父母在一次激烈争吵之后,肖火仔气到要拿皮带上吊自杀,妹妹阿芳拿了一把剪刀爬上隔间墙壁剪掉父亲脖子上的皮带,救了想要自杀的父亲,但是母亲还是离家出走了。
后来,阿爸要阿芳写信叫阿梅回去“相对看”(相亲),阿梅不喜欢相亲的对象阿标,约会也不顺利,勉强订婚后,她打电话给林隆昌,希望他可以来阻止她结婚,但是隆昌却劝她不能任性的让两家人蒙羞。伤心的阿梅负气披上白纱嫁给阿标,未料,新婚的第一晚,新娘头盖还没掀开,阿标就声明如果不是阿公坚持,他根本不想娶阿梅!
阿标说不爱阿梅,阿梅也不甘示弱的发誓要让这个家不能没有她。阿梅除了要照顾公公和家里所有人之外,还要养鸡、养鸭、养猪。连生四个女儿,心力交瘁的阿梅经常会昏倒,只要一昏倒,哭得最大声的竟然是阿标,正如她新婚时所言,他已经变成阿标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伴侣。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让阿梅生了儿子,她得意的做了足足四十天的月子,一扫之前的晦气。
少女时期的阿梅只知道付出,不懂方法,累了自己,也背了许多黑锅。 焜胜出生后,阿梅想尽办法赚钱,开始学习卖早餐,再重头去学习美发,在家里开设家庭美发,闲暇时做家庭手工。带五个小孩、三份工作,跟沈重的家务,压得她几乎喘不过气来。
有一次,女儿们把家里的脚踏车弄坏了,他们偷偷的把脚踏车藏在后面的院子里,阿梅发现后,好声好气的要他们去洗澡,却不声不响的打开浴室门冲着脱光衣服的孩子一阵毒打。阿梅浑然没有察觉她对待孩子的模式,正是拷贝自己母亲对待她的模式。
当然,帮孩子敷药的阿标变成孩子心目中的好爸爸。阿梅很快的发现孩子有事情都找爸爸,不愿意跟她谈心,她感到失落。
公公经常外出,阿梅担心公公会出意外,要他交代行踪,公公觉得被羞辱,要喝农药自杀。阿梅把小孩叫来排成一排,威吓公公看谁先喝,公公因为阿梅的强势倍感羞辱,于是离家出走。
公公离家后,左邻右舍传言,三媳妇最不肖。阿梅终日愁眉不展,洗头的客人听她抱怨,给了她一卷《渡》。深夜里听到无子西瓜故事,觉得自己真的很不孝,于是立刻提着自己做的菜包去跟公公道歉。也因为渡的启发,让阿梅在得知母亲下落时,专程前往虎尾接回母亲。
然而,阿梅虽然接回母亲,却没有从内心里对“孝顺”这件事情有真实的体会,她对母亲的嫌恶跟不满经常溢于言表,间接的也影响小孩对于母亲的观感,认为外婆一来家里就是伸手要钱。
高三的焜胜在朋友的鼓噪下,混迹在海产摊子里向黑道的帮派大哥展示他的刺青。年少轻狂、装酷,也假装自己有胆,跟着众人的吆喝前去讨债围事。焜胜丝毫没有想到阿梅正骑着摩托车大街小巷,一家一家网咖寻找自己。
阿梅无功而返,沮丧之际,看见丈夫阿标安稳的睡在床上,心中颇不是滋味,明明想要给阿标一个开心的父亲节,却忍不住给他臭脸看,逼得阿标只好去客厅打盹等门。
没想到焜胜带着工厂老板娘要他庆祝父亲节兼父子大和解的蛋糕回家,身上的刺青在詹家掀起轩然大波。阿梅心痛不已,她怨天、怨地、怨命,更怨自己!她要焜胜去把黑道大哥叫来,大家当面讲清楚。
好胜心强的焜胜知道自己闯祸,却拉不下脸道歉。
夜里,他挤进阿梅跟阿标的床上撒娇,阿标心疼儿子发炎的伤口,硬是要帮焜胜擦药,焜胜手臂上的裸女刺青竟变成了阿标跟儿子聊天的共同话题。看着儿子跟老公和好,阿梅欣慰眼前的幸福景象,内心却担忧着焜胜沈迷线上游戏,跷课跟夜归的种种…只要一担忧,阿梅的眉心就皱起来,一张苦脸更加苦相。
焜胜答应阿梅会好好的去上课,所以,一早卖早餐的阿梅心情特别愉悦,答应钟师兄的邀约,跟他们一起去做环保。
上学时间一到,阿梅立刻要阿标回去叫焜胜起床上学,没想到,卖完早餐之后上楼,却看到阿标跟焜胜一起睡着了,阿梅火大,叫醒两人。一是为了焜胜沈迷“天堂”线上游戏而跷课,一是为了阿标宠溺儿子竟然管教不力。阿梅气得自己撞墙,留下遗书,离家出走。
第一次接触到慈济的阿梅,隐约领略到“天堂和地狱都是用心和行为造成的”,一向要强的阿梅不懂得把心变柔软的要诀,但是,第一次低头道歉,拉近了她与公公的距离,对阿梅来说,上人的法像是电流一样,电住她了,于是主动找上委员自动缴功德金。 焜胜不理会阿梅的情绪,依然故我的上网,阿标不识字,更不知道阿梅写的信是什么意思。一直到了晚上老四回到家,才发现妈妈留下遗书离家出走,这时,阿标紧张了,他打电话给彩彤,并且到处寻找阿梅的下落…女儿们也都紧张的回家关心。
阿梅徘徊在中央大学寂静冷清的校园里,旁徨不知道自己要往哪里去。
阿梅回家后,履行自己的承诺,跟钟师兄一起去做环保。这是阿检师姊跟雪珠师姊第一次见到阿梅,阿检师姊要阿梅参加小组联谊,因为阿检师姊一句“你来,让我好好的疼你!”让阿梅渴望母亲拥抱的强烈情感一下子被激发出来。
阿梅说服焜胜和他一起去小组联谊,也是因为这样,焜胜和雪珠师姊结缘。活动结束之后,阿梅偷偷问阿俭:“我可不可以去找你?”从此之后,就经常去找阿俭师姊指导有没有什么好方法教儿子。但阿检师姊却说:“是你要改!”阿梅不得其解,“我做得半死,要我改什么?”师姊告诉她:“要改变别人,要先改变自己!”阿梅思考:“我要改什么?”首先,她决定要改变自己跟师兄的关系!
阿梅偷偷的学习阿检师姊跟雪珠师姊的谈吐,几番要跟阿标恶言相向的时候,又把恶言吞回去。一开始,阿标不习惯,直指阿梅虚伪、假道学,去慈济被洗脑就是要骗她的钱。焜胜不解母亲为什么死了以后还要捐出大体?阿梅无法对年少的儿子说出自己内心的转变。
焜胜迷上电玩跟跷课的问题依然没有改进,阿梅把她跟焜胜之间解不了的难题,通通丢给雪珠师姊,雪珠师姊想了一个办法先了解焜胜这个孩子。她约了焜胜见面,并要他带着从小到大的照片,从焜胜的成长过程去了解这个孩子…
雪珠发现焜胜并不像阿梅感受到的那么叛逆,他虽然嘴巴硬、脾气冲,但是却很善良,也很贴心,他需要的是更多的信任跟认同。比如说,他为了不让母亲伤心,已经不跟那些混混鬼混,也想过要去把刺青雷射掉,但是又不想花妈妈那么多钱…他的懂事贴心隐藏在他张牙舞爪的叛逆青春下。
这一晚,焜胜从工厂回家又找阿梅诉苦,说工厂的人都看不起他,阿梅不知道怎么开导他,也因为去环保累了一天,没有多馀的心力照顾焜胜的感受,焜胜认为妈妈不了解他还帮别人说话,他气得把自己的手往木板门一打,当场血流如柱。
家,是保护孩子们成长的堡垒,阿梅是这个家的支柱。经由阿梅离家出走的举动,带出这一家的悲喜。“天上最美的是星星,人家最美的是亲情”,出嫁的女儿、在外读书的女儿都体会到了,只有年少的焜胜,需要阿梅更多的关注引领他返回正途。 焜胜住院,阿标心疼儿子,照顾的无微不至。阿梅因为在培训的时候受过医疗的训练,所以她在医院里也照顾其他的病人,焜胜第一次看到母亲在付出时的快乐,深受感动。焜胜自己悄悄的来到志工服务处,签下器官捐赠的志愿书。
雪珠师姊特地把岁末祝福的“跪羊图”话剧演出留给阿梅一家人,雪珠师姊开口,焜胜当然答应了,因为宝贝儿子答应了,阿标也不得不答应,因为父母跟大家宝贝的弟弟要参加演出,四个姊姊们当然义不容辞的当起化妆师、服装师跟啦啦队。
因为对儿子的爱,把阿标也带进慈济的大门,这时,阿梅才看到阿标对家庭无私的爱和对她的包容,三十几年来的婚姻里,她就像在鸡蛋里挑骨头一样,为难阿标,也为难她自己…
可以每天挑剔对方的缺点,把它放大,日复一日的把彼此变成冤家,为什么就不会看看对方的优点,日复一日,把它变成幸福!幸亏阿梅及时感悟到自己的福气,并且学习满足跟感恩。
排戏期间,焜胜因为雪珠师姊耐心的开导渐渐找到自我的价值,虽然进步缓慢,但是他的确在改变中。不过,年轻气盛的焜胜因为师姊们的批评,一度想要罢演。焜胜赌气不负责任的行为,让姊姊们的心血几乎要付诸水流,阿梅抓住焜胜好胜的一面,跟他一起研究光碟,拉着阿标一起在家里一遍又一遍的演练,誓言下次排练的时候,绝对不要让别人再说不行了!
跪羊图彩排期间风风雨雨,焜胜跟阿标就像是两颗不定时炸弹随时会引爆,尤其是父子俩从台上吵到台下。在一片详和的手语示范中,焜胜把自己当成明星,一出场就要凝聚众人的焦点,他一头金发跟夸张的肢体,的确让他轻而易举的达成所愿,他丝毫不在意大家看到他出场的夸张表演跟一头金发有什么观感。
但是,在最后一次彩排中,焜胜自己万万没想到,演出抱妈妈那一幕时,他突然发现妈妈脸上的皱纹那么多、头发花白,连排演要穿的衣服都是旧衣。当他帮爸爸打领带的时候,他看到父亲年轻时做烤鸭师傅,一双被烫得伤疤累累的双手,被他忤逆也不会放在心上的爸爸,年纪已经这么大了…焜胜紧紧的抱住父母,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偷偷的擦去他的眼泪…
于是,岁末祝福当天,焜胜剪去长发并把头发染黑出现在会场时,把大家都吓得说不出话来。阿梅、阿标、焜胜三个人在台上的演出,真情流露,观众被感动的一个个热泪盈眶。
阿梅回收了焜胜的心灵,也开始回收母亲阿却的心灵,但是她万万没想到她成天喊着要把垃圾变黄金,黄金化清流,清流绕地球,真正的宝藏就在她身边。因为环保站的地要被地主收回了,大家急着寻找新地点,没想到,阿标主动捐出祖产的地当做环保站的地点。阿标贴心的举动让阿梅赫然发现,她一生都在追求别人来爱她,却忽视了身边的这个人一直用他的方式在爱她,爱这个家。
这时的阿梅笑容灿烂的绽放着,对照小时候总是被笑是一张苦脸的阿梅,经过这些大爱的洗礼,变得多美丽啊!
知足、感恩、善解、包容的四神汤,是阿梅最好的保养品。回馈给阿梅的是满屋子的笑声和付出无所求的快乐!!她也体认到,努力爱一个怨恨的人,才是真正的善待自己!
Rainbow 的档案
彩虹的名字:周孝虹
生日:9月20
血型:O型
身高:165cm <<有人说166cm也有人说170cm反正就是高人一等
爱吃:巧克力、抹茶系列产品 、起士焗烤类、火锅
兴趣:演戏、欣赏各类型戏剧演出 、压马路、逛网路
歌仔戏,台湾唯一土生土长的剧种。从4、50年前的极盛,随著时代变迁渐渐势微,大部分年轻人听到歌仔戏,多是不屑一顾。但是在元智大学中语系却出了歌仔戏的新起之秀—周孝虹。
目前就读四年级的周孝虹同学以从小在剧校学得的功夫,加上对歌仔戏的热情,去年在台视的台庆大戏杨丽花歌仔戏「君臣情深」中,担纲第一女主角,和陈亚兰演出对手戏。也多次参与河洛歌子戏剧团的舞台剧演出,表现抢眼。
连台语都不会说 只因梦想在舞台上表演
周孝虹说她小时候也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对歌仔戏有著「那是过时又不好看的东西」的想法。国小即将毕业之际,在电视上看到了河洛剧团的表演让她惊艳,同时又看到复兴剧校首届歌仔戏科招生的资讯,加上小女生怀抱的明星梦,根本连台语都不太会说的她,就这样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歌仔戏这条路。
剧校六年的生活,就像当兵一样。不论冬夏,每天必须五点半就起床练功,成绩达不到标准还会被退学。但她却不以为苦,反而很庆幸当大部分学子正埋头读书、准备考试时,她可以跟著老师、同学到全国不同的地方演出,就连到国家剧院看表演也是免费,且还有游览车接送。问她有没有曾因为辛苦而想放弃?她肯定的回答说「没有!」
电视处女秀便担任女主角
六年的剧校生活结束后,周孝虹顺利推甄上元智大学中语系。同时她也参加杨丽花剧团的训练班加强学习,成为杨丽花第三代的弟子。就是这次的机缘,让她在台视八点档杨丽花歌仔戏「君臣情深」担任女主角,也成为她第一次在电视萤幕上的演出处女秀。
对於这次演出女主角的机会,她觉得自己非常幸运,但也认为自己第一次的演出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加强。周孝虹感恩的说,『最感谢杨阿姨给我这样的机会,更要感谢启蒙的唐美云老师。若不是唐老师的鼓励与教导,今天我就不可能在电视表演歌仔戏。』
会继续为歌仔戏努力
现在的年轻人,会看西方的歌剧和舞蹈表演,却将真正属於台湾的歌仔戏,视为次等文化。周孝虹说她最大的希望是将歌仔戏这珍贵的台湾文化,推广给更多人认识,也让歌仔戏生生不息
闽南人的根在中原,而台湾人的根又在闽南,所以闽台地区至今流传着一句话:“人同根,语同根”。闽台同文两岸同根福建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通行的方言――闽南话,又称“河洛话”。闽台戏曲使用的就是这种语言,我们都知道的歌仔戏,明末清初闽南移民迁徙至台,带去了闽南民间音乐“歌仔”。劳作之余思乡之时,“歌仔”成了闽南人的情感寄托。无论是民间祭祀或岁时节令,总少不了表演各种民间技艺以娱神兼娱人,“歌仔”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吸收了从闽南流传到台湾的车鼓戏等民间戏曲和民间歌舞,在台湾逐渐形成发展为歌仔戏。
歌仔戏有一个特点是唱腔悲苦,当年前往台湾的闽南人背井离乡加上受日本殖民欺压,只有用哭腔才能呼喊出心中的郁闷,抒解心中的愁苦,所以就有了"大哭调"、"小哭调"、"卖药哭"、"宜兰哭"、"台南哭"、"艋舺哭"等别称。歌仔戏在行当划分中,还单独将“苦旦”列出,这是其他剧种所没有的。
或许正是应了这个"苦"字,歌仔戏的发展历程也十分坎坷。尤其是1949年,许多在闽演出的台湾艺人从此无法回台与亲人相见,而留在台湾的大陆艺人,也只能翘首远望生养他们的闽南大地。像台湾著名歌仔戏艺人赛月金,就一直留在厦门,直到临终都没能看到在台湾的子女;而从厦门到台湾演出的"都马剧团"也从此留在了台湾,他们在那里传播了"什碎调"和大量的"改良调",创造了"都马头"、"都马褂"、"都马靴"等,被台湾戏班广泛运用,同时也在台湾演绎了很多悲情的故事。”
地方方言:厦门的方言为闽南方语(闽南语)厦门话。
地方戏曲:歌仔戏(又称乡剧),是闽南地方代表性剧种。
1662年大批闽南人随同民族英雄郑成功移居台湾,带去了“龙溪锦歌”、“安溪采茶”和“同安车鼓”等民间音乐艺术,出现了“歌仔馆”。
明末清初,受梨园戏、高甲戏和京剧等剧种影响,逐渐形成独特的表演艺术“歌仔戏”,先在台湾流行,1928年后传回闽南,经民间艺人的改革创新,再取名“乡剧”。
这种戏曲唱词通俗朴实,唱腔活泼动听,深受群众喜爱。
厦门歌仔戏剧团的名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被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曾由香港长城**制片厂摄制成影片发行东南亚,其它剧目如《火烧楼》、《五女拜寿》、《杀猪状元》、《哑女告状》、《白蛇传》、《真假太子》等也已制成电视戏曲片。
传统习俗:中华民族崇尚红色,厦门人也一样以红色象征幸福、吉祥。
门联、请帖都用红纸;馈赠礼品也要在包装纸上放张红纸条;迎娶的车辆,要挂红彩带;喜幛、寿屏要用红绸缎制作。
丧事人家和他人共住一座楼房的,还要在大门口挂块红布。
而黑、白、蓝等色调,则被视作端重、衰思的象征。
栽种花草,是厦门人的一种爱好。
不但自家有盆栽,还喜欢到市面买各种鲜花用清水养起来摆放客厅、卧室。
人们还常用新鲜花卉编扎花篮、花屏和龙、凤、灯等造型,用作喜庆场面的陈设。
民间的一些忌讳和应注意的礼节性习俗有:
以中指指人,被看作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用扫帚打人,挨打者被认为受到最大的侮辱;
客人在座时扫地,被人认为是逐客,有失礼仪;
婚庆筵席上,客人不慎打破碗碟汤匙等餐具最为犯忌,被视为不吉祥的征兆;
进餐时,筷子不要插在饭上,因祭祀时往往在饭上插香。
这是对人的不敬;
招待客人时,最忌讳摆六盘菜,因为依清朝旧例,死囚临刑前才食以六盘菜肴;
在婴儿面前不要谈猴,认为谈猴会招致婴儿多病难养;也不要夸婴儿肥胖,要说“好看”、“好养”。
以上忌讳,有些至今还在沿用,但多数已不再拘泥了。
在厦门,结婚、寿辰、生儿育女等喜庆,统称“红事”,而丧葬则称为“白事”。
结婚。
成年男女结婚,以往礼节甚繁,现已大为简化。
一般市民仍照旧俗择定佳期,由双方长辈主办婚事。
佳期前一天,女方将“嫁妆”送达男方,布置好洞房;佳期当天凌晨,新郎到新娘家迎娶,晚上再设宴请客。
席散以后,宾客朋友不论辈份大小,都可前往“闹洞房”。
婚后三天,新郎要陪同新娘回娘家,娘家则备酒筵接待,女方亲友应邀作陪,以示庆贺。
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年男女结婚已不按这一套,而时兴旅游结婚或新婚舞会。
生日寿辰。
厦门人做生日以少年16岁和老人50岁、60岁大寿为重。
少年男女,年满16岁,被看作长大成人。
族人亲戚要送活鸡、线面、衣料等礼物去庆贺。
当事人父母则设筵回礼。
老人寿辰,尢其父亲60花甲、母亲50寿辰,已成家的儿女要备好猪腿、寿面、美酒、鸡蛋等四色礼物奉献父母,以报答养育之恩。
有的人家还会设筵款待亲友。
生儿育女。
民间视为一大喜事。
儿女出生满三日,叫“三朝”,夫家要备好“油饭”派人送到娘家报喜。
满一个月,再以“油饭”分送亲友和邻居,称为“弥月”。
随后4个月、周岁,也要热闹一番。
丧葬。
以往也讲排场,现在废土葬为火葬,诸事皆由殡葬管理所料理。
传统节庆:和各地一样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
端午节:人们习惯在这一天翻晒衣物、做大扫除,并保留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
集美区的龙舟池是历年组织龙舟竞赛的场所,热闹非凡。
中秋节同其它地方比较而言,在厦门人除了赏月、吃中秋月饼之外,还有一种自郑成功驱逐荷夷、 时候流传下来的“博饼”的民俗活动,极具特色,充满乐趣。
该活动规则是每人轮流将6个骰子掷入碗中,根据投入碗里的骰子的点数领饼,以最终夺得“状元”为幸运。
在“搏状元”活动中俗称状元、对堂、三红、四进、二举、一秀分别代表古代科举的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
几百年来,这种充满乐趣的活动一直在厦门民间流传
厦门歌仔戏老中青三代名角访谈(图)
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8月25日~30日在厦门举行,目前筹备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此间记者走访了几位当年歌仔戏名角,了解了厦门老中青三代歌仔戏艺人的酸甜故事。
老一代名角叶桂莲:与歌仔戏风雨66载
叶桂莲老人,已78岁高龄。在歌仔戏里,老人既擅长青衣等角色,又能扮小生、老旦、武旦等行当,先后塑造过许多性格鲜明、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在《秦香莲》、《白蛇传》等几十个传统剧目中,她扮演了一系列古代优秀妇女的艺术形象;她演唱的《楼台会》、《柳林诉禀》、《秦香莲》等许多唱段,先后由中国唱片公司灌制成唱片,发行到东南亚等一些国家、地区。
与歌仔戏老艺人叶桂莲老人家第一次照面,老人家就告诉我“我没有文化,不认识字,也说不好普通话”,但是这位已经78岁高龄的老艺人,还是用她不灵光的普通话一字一句地给记者讲述了她和歌仔戏的66年的风雨缘分。穷得没办法只好去学戏
叶桂莲老人是原厦门郊区莲坂人,家里一直都是种田的。在她12岁的时候,家里穷得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好让她去学戏。当时莲坂村里请了一个教戏曲的业余师傅,因为不用交学费,所以叶桂莲也去学了。学了一年多,她学会了如何唱、如何用自己的感情去表演。
但是只学了一年多,师傅走了,她也就又回家种田了。
这田一种就是10年,当叶桂莲22岁的时候,她家里穷得丁当响,这时身边的朋友就劝她,“你既然学过戏,不如还是去唱戏吧”。就这样,叶桂莲在考虑之后,到灌口阿三班戏班,重新唱起了已经放下10年的歌仔戏。那是1948年,战乱纷纷的年代,没有几个人愿意唱戏,所以只要自己愿意,戏班一般都会收,每个月还会付给戏子们每人三担稻谷(150公斤)。而且当时戏班的老板知道叶桂莲虽然不认识字,但是记忆力特别好,歌喉又甜美,所以也很乐意让叶桂莲留下。
有人说演戏都是要靠天分,但是如果只有天分不用功那怎么也成不了大角色。叶桂莲老人就是那种有天分,又刻苦的人。叶桂莲从小就没有读过书,所以她什么字也不认识,学戏的时候只好跟着师傅一字一句地学,幸好她记忆力好,每次师傅教一两次就能够记住了。在灌口阿三班学戏的时候,是分班的,每个班的师傅都是固定的。这个班的师傅是不会去教另外一个班的徒弟的。如果你想多学点别的师傅的东西,即使只是一个简单的表演程式,也要给师傅送上15公斤大米和一条烟。有一回,叶桂莲有一个翻滚的动作不会,自己的师傅又不教,想请教别的师傅又因为没有钱买烟和米。她只好每次都偷偷地趴在门缝看,看完之后就自己利用别人休息的时间练,直到练会为止。功底炉火纯青曾到北京会演
在灌口阿三班学了两年后,叶桂莲又先后在泉州的旧莲春、新莲春戏班学艺,直到1951年才从惠安回到厦门,加入群声芗剧团(歌仔戏在漳州芗江流域被称为芗剧)。
这时候的叶桂莲,唱腔以及表演功底已经是炉火纯青了,经常会参加一些会演。大约在1956前后,叶桂莲老人和三十几名漳、厦、泉等地的芗剧演员,一起来到北京参加全国各地的唱腔会演。叶桂莲老人说,当时她还见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而且还跟许多国家***一起拍了张集体照。她还记得,当时毛主席和其他***在第一排,海军在第二排,他们这些演员都站在第三排。老人家说,真的很后悔当时为什么不跟别人借点钱把照片冲洗出来。别人说不好看我偏让它好看
有一次去外地汇演的时候,叶桂莲老人听到有人当面对他们说“你们就别演了,你们芗剧又不好听,动作又难看!”,听到这些,叶桂莲当时是气得不得了。但是转念一想,芗剧的动作的确比较生硬,在舞台上也显得比较单调。于是,她开始挖空心思地改良芗剧。她从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开始,怎么样摊手才不显得生硬,怎么样抛水袖才能更优美,总之只要能够想到的,她都仔细地去推敲,去改良。她还根据自己的舞台经验,动手收集整理了一整套旦角色表演的“水袖”规范动作,这使芗剧表演更加细腻动人。
这之后,听过叶桂莲的戏的人,都夸她唱腔好,动作优美,表演细腻入微,惟妙惟肖。可是谁又知道这些风光背后的辛酸,单单是跟随当时她的老师林镜泉学一些五线谱、吊嗓子、练发音的一系列基本动作,她就整整坚持练了两年。
但是,这些辛酸没有白费,在叶桂莲四十多岁的时候,当上了厦门市歌仔戏团的副团长,并且一直唱戏唱到五十四岁才退休。青年名角苏燕蓉:厦门歌仔戏土壤好
2000年苏燕蓉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歌仔戏专业,之后便进入了厦门歌仔戏剧团,开始了其歌仔戏生涯,主要担任的角色是“青衣”,主演过《凌波仙子》、《主婢恋》等剧目,并获得不少奖项。其主演的《妈祖》获2000年厦门市第二届金鹭新人奖、《邵江海》获福建省第二十二届戏剧会演优秀演员奖、《观世音》获全国首届戏曲演唱大赛红梅杯“金奖”。
曾入选“2003年中央春节戏曲晚会”的歌仔戏《杂菜汤》至今仍令许多观众记忆犹新。主演该剧目的是一位年纪轻轻的美丽姑娘,她叫苏燕蓉。
至于能获得如此成绩的原因,苏燕蓉把它归功于厦门歌仔戏的土壤很好,以及自己对歌仔戏事业的热爱。
“我并不是把歌仔戏当成我的职业,而是把它看成一项事业。”谈到这句话时,苏燕蓉面露少有的严肃。
在表演中,苏燕蓉碰过不少困难。其中,嗓音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以前的前辈,在唱“青衣”时嗓音都很透亮,发音很清楚。苏燕蓉虽然音律感比较强,但在发音“清澈”这一点上有些不足。同事们也指出了她这个“缺点”。苏燕蓉曾经想努力向前辈们学习,使自己的唱腔上往“清澈”路上走,但自我感觉还是有些偏差。虽然前辈们咬字清晰,唱腔好听,而苏燕蓉觉得自己“嗓子不是太好”,但经过一番努力,尽管嗓音不够清澈,不过听起来圆润舒服。中年名角陈志明:故事从“七爷”开始
陈志明,国家三级演员,福建省剧协会员。戏路宽广,擅长小生兼老生,扮相俊美传神,嗓音浑厚宽广,唱腔富有韵味,表演独特,有创造性。主要的剧目有《观世音》、《狸猫换太子》、《边关审子》、《邵江海》等。他还因为《邵江海》而获得福建省第二十二届戏剧会演优秀演员奖。
其实在闽南文化中心陈耕老师介绍记者采访陈志明之前,记者就已经开始留意陈志明了。不是因为看过他的资料,倒是因为他在《邵江海》一剧中那个色眯眯的“七爷”扮相。陈志明在《邵江海》中扮演的“七爷”,是一个老色鬼,七老八十的一个老人还对二十出头的“春花”心怀不轨。但就是这样一个毫不起眼的角色却让陈志明演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所以陈志明的故事也就从“七爷”开始了。
没有看剧本之前,陈志明想“七爷”也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角色,心里想着还是把容易“出彩”的小生留给新人去演,自己就随便演个老生好了。陈志明说,但是当他一看过剧本后,头脑里第一个反应就是这个“七爷”不就像以前他们村里的某某大爷么,这个时候在他的眼前就浮现起了那位大爷的一举一动,也感觉到“七爷”这个角色一定能够“出彩”。
陈志明认为,演戏这东西很多时候除了要天分之外还要用心。就拿他在《邵江海》中演的这个“七爷”的角色来说,就是因为他平时有留心去观察一些老人家的一举一动,这样碰到这类角色的时候,他就知道用什么样的表演手法去表现、刻画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了。庄必芳:入行缘自偶然
国家三级演员,福建省戏剧协会会员,出身歌仔戏世家,以青衣出名,唱腔韵味地道、讲究以情带声。1990、1997年连续摘得两届福建省中青年演员比赛银牌,1999年以《雪梅教子》荣获福建省水仙花杯“名家名段”金牌,是中青年歌仔戏的代表人物。在本届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的《邵江海》剧中扮演从台湾过来支持邵江海唱歌仔戏的云中青。
出身歌仔戏世家的她,很多人以为她从小就是跟父母学戏的,其实,与歌仔戏的结缘是很偶然的。
“文革”期间,父母作为歌仔戏演员遭受了很大的迫害,使她父亲遭受了很大的打击,他一直没教女儿学戏。
1979年,“文革”后龙海招收第一批戏剧学员,一个同学叫她一起去报名,当时她已经是学校的排球队员,所以没有报名。但同学还是拉着她去了,要她去做伴。
谁知道她去了后,评委知道她是歌仔戏名家庄少强的女儿后,非要她唱一曲,她不情愿地唱了一首《尼罗河畔的歌声》,结果打动了所有的评委。她就这样通过了初考和复考。
后来,父亲得知了这个消息,坚决反对女儿学唱戏,还把户口本都藏了起来。年迈的奶奶从父亲那偷出了户口本,把她送上了唱戏生涯。
25岁那年,庄必芳拿到福建省中青年演员比赛的银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