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歌仔戏的歌仔戏剧种

闽南歌仔戏的歌仔戏剧种,第1张

1、落地扫歌仔阵
由闽南传入台湾的歌仔(锦歌),在宜兰发展成本地歌仔,尔后又模仿车鼓戏的表演型式,演出滑稽诙谐的汉族民间故事,随神轿游行,称之为歌仔阵。落地扫歌仔阵为歌仔戏最原始之演出型式,属于歌舞小戏的表演,演出地点多在庙埕空地即席表演,或随游行阵头行进至庙口广场,以四支竹竿围出表演区,就地演出。
落地扫演出的剧目仅有《山伯英台》、《什细记》、《吕蒙正》及《陈三五娘》等四出。落地扫演员以丑、旦为主,演员大多不着戏服,且无繁杂身段。落地扫歌舞小戏的表演者多非职业演员,因此表演内容多为简易动作,而曲调音乐也不繁复,通常以一首或少数曲调不断重复进行。此种演出型态多属非营利性业余表演,表演团队均为民众自发性组织,因此演出时之趣味性高于艺术水准的要求。
2、野台歌仔戏

扮仙
野台戏即为外台戏,多于庙口演出。野台歌仔戏为歌仔戏最普遍之演出型式。本地歌仔吸收其它剧种精华,并穿着戏服,粉墨登场演出,歌仔戏即成为大戏型式。野台歌仔戏演出名目大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举凡庙会、酬神、建醮及神诞等活动,多有野台戏的演出。
野台戏的特色为热闹而淳朴,由于演戏酬神是汉族民间表演活动之主因,是以仪式性胜于艺术性;且野台歌仔戏于正戏演出之前,必先表演一段吉庆戏,俗称扮仙,目的在为民众祈福,神人之间的关系于扮仙过程中,得到融合交会。
3、内台歌仔戏
内台歌仔戏是指戏院室内剧场演出的歌仔戏,采售票方式,属于营利演出。《台湾省通志.艺术篇》:至民国四、五年间,辜显荣向日人收买台北淡水戏馆,改名新舞台,作为本省人之娱乐机构,其经理人见歌仔戏甚受人欢迎,遂出资设立新舞社歌剧团,在该戏院经常排演歌仔戏,而收取门票。是为本省第一团营业性质之歌仔戏班。而歌仔戏之分别为内外台戏,亦始自此时。由于内台歌仔戏为营利性质,舞台布景、灯光及服装均较为讲究,演出亦较野台戏严谨。此外,于公演之前,通常由演员穿着戏服沿街踩街,藉以吸引观众广作宣传,增加票房收入。民国四十四年间,为内台歌仔戏鼎盛时期,当时全台约有300个此类歌仔戏班,可见其繁荣。
4、广播歌仔戏
最先使歌仔戏转型者为广播界。民国四十三、四年间,开始出现广播歌仔戏,很多广播电台均有广播歌仔戏节目;此外亦有部分电台自组歌仔戏班,以录音或现场演唱,通过电台广播方式传送至各地。
由于广播歌仔戏只闻其声,不见其影,演员无须表演身段动作,因此特重唱腔与念白。此外,由于广播歌仔戏播出时间较长,故须大量曲调,除演唱传统的歌仔调外,又从流行歌曲中吸收具启承转合的四句七言曲式,丰富歌仔戏新生命。
5、歌仔戏**
歌仔戏**创始于1955年的台语**《六才子西厢记》。歌仔戏**受到观众喜爱,是因其歌仔戏的声势,然而尽管歌仔戏**曾轰动一时,但由于歌仔戏毕竟适合于舞台型态,因此1962年后,歌仔戏**亦随之没落。
6、电视歌仔戏
1962年台湾电视公司成立,推出第一部电视歌仔戏《雷峰塔》。但当时台湾的电视机并未普及且为黑白片,因此电视歌仔戏欣赏人口不多,广播歌仔戏才是当时最流行之表演型态。
电视歌仔戏最大的改变是使歌仔戏从象征剧场走向写实剧场,以实物取代写意的身段,例如骑马时需拍摄骑马外景,而高山、天庭与桥梁等则需搭设布景;由于增加道具及布景,并加入许多轻功、飞天及钻地等镜头,因此电视歌仔戏的身段表演大量删减。此外,由于电视歌仔戏采事先录制方式,因此凡是演员忘词、唱错或笑场,均可NG重来,亦导致演员演技与唱工之退化。不过,电视歌仔戏布景华丽生动,却也吸引部分观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5212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6
下一篇2023-07-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