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戏的戏曲发展

歌仔戏的戏曲发展,第1张

歌仔戏是结合台湾各种戏曲及音乐为一体的表演艺术。歌仔戏在发展过程中吸收北管、南管、九甲戏和民间歌谣等音乐曲调,引进京戏的锣鼓点和武打动作,使用北管曲牌、服饰、妆扮和福州戏的软件彩绘布景,并且援用各剧种的戏码、身段、道具、乐器,发展成一种兼容并蓄内容丰富的新剧种。

本地歌仔原本只是汉族民间迎神赛会场合业余子弟的表演活动,相传第一个歌仔戏子弟团为“清和音”,后来又有“清和社”与“同闻乐”的成立。歌仔戏形成后,因其唱词与念白均使用闽南白话,一般观众易于理解,且其音乐曲调都是民间耳熟能详的音乐,剧情亦是民间所熟悉的故事,因此迅速从宜兰流传至台北,于是产生职业性戏班,尔后更有客籍人士演唱客家语言的歌仔戏,歌仔戏便流传全省各地,成为当时台湾最盛行的汉族戏曲剧种。

一九二五年厦门“双珠凤”戏班曾聘请台湾艺人矮仔宝至厦门传授歌仔戏,翌年“双珠凤”改演歌仔戏,而后厦门地区纷纷成立“歌仔馆”,演唱歌仔戏;而台湾的歌仔戏团亦陆续前往闽南地区公演,歌仔戏自此风行于闽南地区。除大陆地区外,歌仔戏亦流传于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菲律宾等闽南移民居住地区。

一九三七年中日战争爆发,日本政府在台湾厉行“皇民化”政策,禁止台湾传统戏曲演出,当时歌仔戏就以“台湾新剧”、“皇民化剧”或“台湾歌剧”之名,穿着时装,将朝廷改成公司,皇帝改为董事长,宰相改成总经理,文武官员改为职员,以留声机代替被禁止的文武场,换汤不换药地演出,或转移至乡间继续表演。

同一时期,歌仔戏在闽南地区亦遭国民政府禁演,于是龙溪的劭江海、林文祥等艺人乃将歌仔戏曲调改编为“杂碎仔”调,美其名为“改良调”,歌仔戏则改称“改良戏”;由于流行于芗江流域,一九四九年后,就改称为“芗剧”,但厦门地区则仍称为歌仔戏,因此大陆地区的芗剧其实是由台湾之歌仔戏发展而成的。

国民政府迁台之后,鉴于传统戏曲与汉族民间生活息息相关,乃大力整饬,寄望将之变为宣传反共政策的工具,一九五○年台湾歌仔戏改进会于焉诞生。同年吕诉上提出创作剧本《女匪干》,洽请台北市“艺华龙凤社歌仔戏团”排演,次年又提出《延平王复国》及《鉴国女侠》等剧。一九五二年,台湾地方戏剧促进会成立,但该会成效有限,野台歌仔戏团根本未使用台湾地方戏剧促进会所编的剧本。其实,汉族传统戏曲生于民间,长于民间,将之视为政治宣传之工具,对戏曲本身造成莫大的伤害。

情人改编的歌仔戏七字词戏词可以尝试以下方式:

怅情相思,爱意绵绵。心绪如醉,舌绽春葩。意乱情迷,难以自持。梦中人儿,莫忘相思!

注:以上仅为参考,实际创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境、曲调等进行适当修改。

歌仔戏是唯一发源于台湾本土的汉族传统戏曲之一,根据《台湾省通志》及《宜兰县志》的记载,皆谓歌仔戏起于宜兰员山结头份。

《台湾省通志·学艺志·艺术篇》:“民国初年,有员山结头份人歌仔助者,不详其姓,以善歌得名。暇时常以山歌,佐以大壳弦,自拉自唱,以自遣兴。所唱歌词,每节四句,每句七字,句脚押韵,而不相联,虽与普通山歌无异,但是引吭高歌,别有韵味,是即为七字调也。后,歌仔助将山歌改编为有剧情之歌词,传授门下,试为演出,博得佳评,遂有人出而组织剧团,名之曰:‘歌仔戏’”。此外,《宜兰县志-人民志-礼俗篇》谓:“歌仔戏原系宜兰地方一种民谣曲调,距今六十年前,有员山结头份人名阿助者,传者忘其姓氏,阿助幼好乐曲,每日农作之余,辄提大壳弦,自弹自唱,深得邻人赞赏。好事者劝其把民谣演变为戏剧,初仅一、二人穿便服分扮男女,演唱时以大壳弦、月琴、箫、笛等伴奏,并有对白,当时号称‘歌仔戏’。”

不过,歌仔助的说法只是文献史料的记载,其实一种戏曲的酝酿与形成应该是集体创作、累积的成果。根据调查,在歌仔助之前,可能还有猫仔源和陈高犁等人;而与歌仔助同时代之艺人,至少还有林庄泰、陈阿如、杨顺枝、简四匀与鲈鳗帅等人。歌仔助只是当时本地歌仔著名艺人而已。

歌仔戏起源迄今约有百余年历史,相传歌仔戏是由福建漳州地区的“歌仔”(锦歌),结合车鼓小戏之身段与地方歌谣小调发展而成。“歌仔”原为说唱艺术,自明代以降即流传于漳州地区,锦歌为每首四句的民间小调(以七言或五言为一句),原先仅是描述日常生活的歌谣,后来才发展成演唱地方故事的小调。“车鼓”则属歌舞小戏,盛行于福建民间,随着移民的播迁,歌仔音乐与车鼓小戏乃传入台湾。当时泉州移民聚集地区如艋舺、鹿港及台南等地,流行以泉州土腔演唱的“南管”,而兰阳平原约有百分之九十三为漳州移民,因此漳州流传的“歌仔”与“车鼓”,便在宜兰融合为“本地歌仔”。本地歌仔最初可能只是坐场清唱形式,而后加上脚色扮演和车鼓的动作,形成稍具戏曲雏形的歌舞小戏。

本地歌仔的演出是在庙埕空地或沿街游行表演,故称为“落地扫”;当时所有演员均为业余男性演员,不着戏服,且无装扮;演出前先由一演员出场沿表演区四周走台步,并提纲契领演唱剧情作为开场。当时演出之剧目仅有《山伯英台》、《什细记》、《吕蒙正》及《陈三五娘》四出。“本地歌仔”为歌仔戏最原始的演出型态,后来又吸收、融合其它剧种的菁华,并且穿着戏服粉墨登场,形成所谓“歌仔戏”。

芗剧唱腔丰富,乡土气息浓郁。主要曲调有杂碎调、七字调、杂念调、各种哭调以及民间山歌、褒歌和“采茶调”、“十二送哥调”、“扭扭动”、“草蜢弄鸡公”、“十二文人闹”等小调。主要伴奏乐器有壳子弦(椰壳制,近似板胡)、大广弦(龙舌兰木制大筒胡琴)、台湾笛、三弦、月琴、鸭母笛等。传统剧目有500余本,有的来自“锦歌”唱本,有的由小说改编,有的移自其他剧种,如《郑元和》、《陈三五娘》、《千里送京娘》、《双巡按》等。较有影响的剧目有传统戏《三家福》,现代戏《碧水赞》等。著名演员有台湾籍艺人李少楼、陈玛玲和叶桂莲、姚九婴等。

所谓“咸水腔”芗剧,是因泉港区山腰地处莆仙方言与闽南方言相互交融地带,而形成域内不纯的闽南语,自成为山腰腔(即咸水腔)。有专家认为,一来山腰的歌仔戏确有自己特别的腔调;二来山腰大盐场确是足够“咸”的,把这里的歌仔戏叫做“咸水腔”歌仔戏,既标明了地域特征,又强调了腔调的独特性,是一个很有特色的称呼。

“咸水腔”芗剧的起源可追塑到1948年,漳州芗剧大师邵江海老先生,随“金瑞兴”戏班一行十多人,来到前黄村(原芗剧山腰镇辖区内),一边演戏一边养病,由于邵先生为人随和,又是教戏师傅,他与当地群众十分融合,因此当地有十几个小青年跟他学戏,后来在邵江海先生的帮助下,前黄村也办起了自己的芗剧团(当时称歌仔戏)。解放初,邵江海师傅先后在前黄村住了三年,1950年才回漳州,不久福建省歌仔戏统称为“芗剧”。1951年后山腰地区相续组建了鸢峰、锦塔、古县芗剧团。1978年后,芗剧又在山腰、前黄兴起,率先由荷池村、前黄村组建芗剧团,演出《十五贯》等剧目。1979年钟厝村创办钟厝芗剧团(后改名为玉麒麟芗剧团),自编自演《狸猫换太子》等剧目。1981年山腰镇文化站举办首期戏剧培训班,招收30多名优秀学员组建“山腰实验芗剧团”,先后演出《鸳鸯剑》、《三打万花洞》、《三闯堂》等剧目。

1、落地扫歌仔阵

由闽南传入台湾的歌仔(锦歌),在宜兰发展成本地歌仔,尔后又模仿车鼓戏的表演型式,演出滑稽诙谐的汉族民间故事,随神轿游行,称之为歌仔阵。落地扫歌仔阵为歌仔戏最原始之演出型式,属于歌舞小戏的表演,演出地点多在庙埕空地即席表演,或随游行阵头行进至庙口广场,以四支竹竿围出表演区,就地演出。

落地扫演出的剧目仅有《山伯英台》、《什细记》、《吕蒙正》及《陈三五娘》等四出。落地扫演员以丑、旦为主,演员大多不着戏服,且无繁杂身段。落地扫歌舞小戏的表演者多非职业演员,因此表演内容多为简易动作,而曲调音乐也不繁复,通常以一首或少数曲调不断重复进行。此种演出型态多属非营利性业余表演,表演团队均为民众自发性组织,因此演出时之趣味性高于艺术水准的要求。

2、野台歌仔戏

扮仙

野台戏即为外台戏,多于庙口演出。野台歌仔戏为歌仔戏最普遍之演出型式。本地歌仔吸收其它剧种精华,并穿着戏服,粉墨登场演出,歌仔戏即成为大戏型式。野台歌仔戏演出名目大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举凡庙会、酬神、建醮及神诞等活动,多有野台戏的演出。

野台戏的特色为热闹而淳朴,由于演戏酬神是汉族民间表演活动之主因,是以仪式性胜于艺术性;且野台歌仔戏于正戏演出之前,必先表演一段吉庆戏,俗称扮仙,目的在为民众祈福,神人之间的关系于扮仙过程中,得到融合交会。

3、内台歌仔戏

内台歌仔戏是指戏院室内剧场演出的歌仔戏,采售票方式,属于营利演出。《台湾省通志.艺术篇》:至民国四、五年间,辜显荣向日人收买台北淡水戏馆,改名新舞台,作为本省人之娱乐机构,其经理人见歌仔戏甚受人欢迎,遂出资设立新舞社歌剧团,在该戏院经常排演歌仔戏,而收取门票。是为本省第一团营业性质之歌仔戏班。而歌仔戏之分别为内外台戏,亦始自此时。由于内台歌仔戏为营利性质,舞台布景、灯光及服装均较为讲究,演出亦较野台戏严谨。此外,于公演之前,通常由演员穿着戏服沿街踩街,藉以吸引观众广作宣传,增加票房收入。民国四十四年间,为内台歌仔戏鼎盛时期,当时全台约有300个此类歌仔戏班,可见其繁荣。

4、广播歌仔戏

最先使歌仔戏转型者为广播界。民国四十三、四年间,开始出现广播歌仔戏,很多广播电台均有广播歌仔戏节目;此外亦有部分电台自组歌仔戏班,以录音或现场演唱,通过电台广播方式传送至各地。

由于广播歌仔戏只闻其声,不见其影,演员无须表演身段动作,因此特重唱腔与念白。此外,由于广播歌仔戏播出时间较长,故须大量曲调,除演唱传统的歌仔调外,又从流行歌曲中吸收具启承转合的四句七言曲式,丰富歌仔戏新生命。

5、歌仔戏**

歌仔戏**创始于1955年的台语**《六才子西厢记》。歌仔戏**受到观众喜爱,是因其歌仔戏的声势,然而尽管歌仔戏**曾轰动一时,但由于歌仔戏毕竟适合于舞台型态,因此1962年后,歌仔戏**亦随之没落。

6、电视歌仔戏

1962年台湾电视公司成立,推出第一部电视歌仔戏《雷峰塔》。但当时台湾的电视机并未普及且为黑白片,因此电视歌仔戏欣赏人口不多,广播歌仔戏才是当时最流行之表演型态。

电视歌仔戏最大的改变是使歌仔戏从象征剧场走向写实剧场,以实物取代写意的身段,例如骑马时需拍摄骑马外景,而高山、天庭与桥梁等则需搭设布景;由于增加道具及布景,并加入许多轻功、飞天及钻地等镜头,因此电视歌仔戏的身段表演大量删减。此外,由于电视歌仔戏采事先录制方式,因此凡是演员忘词、唱错或笑场,均可NG重来,亦导致演员演技与唱工之退化。不过,电视歌仔戏布景华丽生动,却也吸引部分观众。

  “在那无边黑暗中,海浪两旁的人民在岸边互相对立着,虽不能相聚,但是血缘与亲情却永远不会将我们分离。”——题记

 在一个偶然机会下,我得知中国台湾人口祖籍中占漳州人口3585%,达到七百四十多万人。目前,一大批中国台湾名流的祖籍似乎都在漳州。这条消息说明了中国台湾与漳州的深切血缘关系。

 不但是血缘关系,就连漳州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生活习性等似乎与中国台湾相同。从地理来说,自古人们就说:“扼中国台湾之要,为东南门户之称。”而从历史角度来看,自宋朝以来,漳台同属一个行政单位。

 然而在一段悲催的历史中,中国台湾被外国列强所占领,使得它与“母亲”分离。然而他们并没有丧失对生活的热爱——反而他们还根据“锦歌”改编成了他们生活的体现——歌仔戏。这歌仔戏不仅曲调丰富,而且结合中国台湾的习俗,更有中国台湾民谣的杂调述说式,听时还能放松你的心情。

 不知何时起,歌仔戏被传人漳州等地,于是一种新剧种就从此诞生了。在那遥远的童年期间,我一听到芗剧,听到那音韵,总会使我流连忘返。自从那次起,我的梦想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演绎着漳州的传奇——成为一名芗剧演员。

 在经过我的深思熟虑后,我觉得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芗剧演员,必须要做到以下这些:

 (1)口才要好,口齿清晰。众所周知,一副好口才不仅能在生活中化干戈为玉帛,还能在事业上推波助澜。所以每当有空时就会看一些有关口才方面的书籍。然而口齿清晰也很重要,大家想想如果没有字幕显示,真正能听懂故事内容的又有几个呢?所以我一直在练习地地道道的闽南口语,虽然开始有些累,但是练着练着就觉得十分有趣。

 (2)表现力强,想象力丰富。如果是演员的人都会知道这点有多么重要。如果想象不丰富,那么那些演员的表情动作就不会达到真正的效果,动作就会十分僵硬,仿佛失去了生机一般。这样再好的剧情也不会有人欣赏。所以我在放假期间总是去参加一些表演活动,去真真正正的临摹表演。惊喜总是不经意的来到你的身边——我已经多次获奖了临摹表演的金奖。但我却没有骄傲,而是总觉得还不够,还要再努力……

 我相信在海峡两岸,芗剧与歌仔戏一定能搭起一座美丽的彩虹桥,使两岸百姓心连心一起快快乐乐的生活在一起!

 初二:尹建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jiehun/15191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6
下一篇2023-07-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