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两只玄凤鹦鹉这段时间老是吵架,

我家两只玄凤鹦鹉这段时间老是吵架,,第1张

不能饿他们啊 鹦鹉打架如果不是真的出血你不用管 自然界它们是群居动物 自由恋爱 你这包办婚姻他们需要适应对方的 不能随便找对异性就配对 得熟悉一段时间 很可能他们原来各有一群朋友 这是被硬抓到一起的 还有玄凤没养过 养过虎皮鹦鹉 繁殖期间他总想踩背 她不想 就得把他驱赶走 鹦鹉打架一般都是先假意啄能吓走对方就行 不会真的打 但是不要不要2雌1雄,2雄1雌,会打架的,一个丈夫,雄性照顾不过来(尤其是产蛋前后)雌性会打仗(比如小爪子抓在一起,扑打翅膀且互相啄),也有为争抢繁殖箱而打架的就算准备2个繁殖箱但位置什么的也有区别。雄性为抢配偶打架,另外一只没准会伤害蛋的,雄性打架时输的毛被啄的不成样子了!各找年纪相仿的鹦鹉做配偶,请不要快递运!每对一个大笼子每对一个木质的繁殖箱和碎木屑!另在平时食物基础上补充营养,比如墨鱼骨和干净的碎鸡蛋壳,红土球等等。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是唐朝诗人崔颢所作七言律诗。

  《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吊古怀乡之佳作。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这首诗在当时就很有名,传说李白登黄鹤楼,有人请李白题诗,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羽《沧浪诗话》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作品原文: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描写鹦鹉的诗句

来鹄曾有《鹦鹉诗》咏物寄情:“色白还应及雪衣,嘴红毛绿语乃奇。年年锁在金笼里,何以陇山闻处飞。”白居易也有:“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及经年嘴渐红。”朱庆余所作的《宫中词》有:“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朝代:唐朝

诗/词名:咏鹦鹉

作者:李义府

正文:牵弋辞重海,触网去层峦。戢翼雕笼际,延思彩霞端。

唐 - 胡皓 - 同蔡孚起居咏鹦鹉

年代:唐

作者:胡皓

题目:同蔡孚起居咏鹦鹉

内容:

鹦鹉殊姿致,鸾皇得比肩。

常寻金殿里,每话玉阶前。

贾谊才方达,扬雄老未迁。

能言既有地,何惜为闻天。

诗五律·咏鹦鹉

笼中鹦鹉唱,唱且拟人声。

曲爪抓金紧,弯腰点首兢。

我心他不会,他语我难听。

替主言多事,相嬉亦可憎。

2白居易用来描写鹦鹉的诗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案

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鹦鹉比作舞妓。

原文

《鹦鹉》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嘴渐红。

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

注释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七律《鹦鹉》作于宝历二年(公元826年)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这两句是说,鹦鹉的主人深情怜爱它灵巧善言的嘴巴。然而鹦鹉却不领情,它想的是怎样冲出牢笼远走高飞。鹦鹉的心思和主人的怜爱是多么不同啊!似以物喻人,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3《鹦鹉》唐代诗人白居易这首诗的意思

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嘴渐红。

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

注释:人怜巧语情虽重ؤ鸟忆高飞意不同七律《鹦鹉》作于宝历二年(公元826年)白居易任时。这两句是说,鹦鹉的主人深情伶爱它灵巧善言的嘴吧。然而鹦鹉却不领情,它想的是怎样冲出牢笼远走高飞。鹦鹉的心思和主人的怜爱是多么不同啊!似以物喻人,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翻译:

鹦鹉羽毛绚丽,尤其是它善学人语,故备受诗人宠爱。常常被人养于笼中,挂在庭堂,供人消遣,嬉戏观赏。然而,鸟毕竟有其天性,金笼中的美食还是比不上林中那自由的飞翔。诗人正是意识到这一点,在对鹦鹉一生的描写中揭示了人的“好心”的宠爱与鸟儿高飞的意趣之间的矛盾。其实,人的宠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是自私的。即使暂时抛开这一层不说,这种宠爱方式也是错误的,因为这种做法完全背离了鸟的天性,因此,与其说是爱惜,倒不如说是在摧残动物的天性。由此看来,这种爱惜的结局,无论是对鸟还是对人来说,只能是一场悲剧,其原因就是人并不能了解自己爱鸟的天性。

由此我们又想起某些领导者对人才的态度,他们总是以为把人招进来了,只要好好解决他们生活方面的问题,就算是关心和爱护人才,其实他们对人才还是不了解,真正的爱护是给他们创造发挥其才能的条件,提供施展本领的天地,使他们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这才是真正的重视和爱护。如果只是像对待鹦鹉那样对待人才,把他们当作一种装点门面的工具,那对双方来说永远都是一种悲哀。

~

4白居易用来描写鹦鹉的诗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案 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鹦鹉比作舞妓。

原文《鹦鹉》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嘴渐红。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

注释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七律《鹦鹉》作于宝历二年(公元826年)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

这两句是说,鹦鹉的主人深情怜爱它灵巧善言的嘴巴。然而鹦鹉却不领情,它想的是怎样冲出牢笼远走高飞。

鹦鹉的心思和主人的怜爱是多么不同啊!似以物喻人,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5描写“鹦鹉”的古诗有哪些

1、《鹦鹉诗》

明代:鹦鹉

我本山货店中鸟,不识台司衙内尊。

最是伤心怀旧主,难将巧语博新恩。

2、《鹦鹉》

唐代:来鹄

色白还应及雪衣,嘴红毛绿语乃奇。

年年锁在金笼里,何以陇山闻处飞。

3、《鹦鹉》

唐代:白居易

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觜渐红。常恐思归先剪翅,

每因喂食暂开笼。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

4、《咏鹦鹉》

唐代:李义府

牵弋辞重海,触网去层峦。

戢翼雕笼际,延思彩霞端。

5、《同蔡孚起居咏鹦鹉》

唐代:胡皓

鹦鹉殊姿致,鸾皇得比肩。

常寻金殿里,每话玉阶前。

贾谊才方达,扬雄老未迁。

能言既有地,何惜为闻天。

6《鹦鹉》唐代诗人白居易这首诗的意思

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嘴渐红。

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注释:人怜巧语情虽重ؤ鸟忆高飞意不同七律《鹦鹉》作于宝历二年(公元826年)白居易任时。

这两句是说,鹦鹉的主人深情伶爱它灵巧善言的嘴吧。然而鹦鹉却不领情,它想的是怎样冲出牢笼远走高飞。

鹦鹉的心思和主人的怜爱是多么不同啊!似以物喻人,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翻译:鹦鹉羽毛绚丽,尤其是它善学人语,故备受诗人宠爱。

常常被人养于笼中,挂在庭堂,供人消遣,嬉戏观赏。然而,鸟毕竟有其天性,金笼中的美食还是比不上林中那自由的飞翔。

诗人正是意识到这一点,在对鹦鹉一生的描写中揭示了人的“好心”的宠爱与鸟儿高飞的意趣之间的矛盾。其实,人的宠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是自私的。

即使暂时抛开这一层不说,这种宠爱方式也是错误的,因为这种做法完全背离了鸟的天性,因此,与其说是爱惜,倒不如说是在摧残动物的天性。由此看来,这种爱惜的结局,无论是对鸟还是对人来说,只能是一场悲剧,其原因就是人并不能了解自己爱鸟的天性。

由此我们又想起某些领导者对人才的态度,他们总是以为把人招进来了,只要好好解决他们生活方面的问题,就算是关心和爱护人才,其实他们对人才还是不了解,真正的爱护是给他们创造发挥其才能的条件,提供施展本领的天地,使他们在事业上有所成就,这才是真正的重视和爱护。如果只是像对待鹦鹉那样对待人才,把他们当作一种装点门面的工具,那对双方来说永远都是一种悲哀。

~。

7诗中带有鹦鹉的诗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宫中词》 朱庆余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鹦鹉》 白居易

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及经年嘴渐红。

常恐思归先剪羽,每因喂食暂开笼。

《望鹦鹉洲悲祢衡》 李白

魏帝营八极, 蚁观一祢衡。

黄祖斗筲人, 杀之受恶名。

吴江赋《鹦鹉》,落笔超群英。

锵锵振金玉, 句句欲飞鸣。

鸷鹗啄孤凤, 千春伤我情。

五岳起方寸, 隐然讵可平?

才高竟何施, 寡识冒天刑。

至今芳洲上, 兰蕙不忍生。

《春词》白居易

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斜倚栏干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鹦鹉诗》来鹄

色白还应及雪衣,

嘴红毛绿语乃奇。

年年锁在金笼里,

何以陇山闻处飞

8带有鹦鹉的古诗

朝代唐朝

诗词名鹦鹉

作者来鹄

内容色白还应及雪衣,嘴红毛绿语乃奇。年年锁在金笼里,何以陇山闻处飞。

朝代唐朝

诗词名咏鹦鹉

作者李义府

内容牵弋辞重海,触网去层峦。戢翼雕笼际,延思彩霞端。

年代唐

作者胡皓

题目同蔡孚起居咏鹦鹉

内容 鹦鹉殊姿致,鸾皇得比肩。 常寻金殿里,每话玉阶前。 贾谊才方达,扬雄老未迁。 能言既有地,何惜为闻天。

诗五律·咏鹦鹉

内容笼中鹦鹉唱,唱且拟人声。 曲爪抓金紧,弯腰点首兢。 我心他不会,他语我难听。 替主言多事,相嬉亦可憎。

年代唐

作者冯延巳

题目采桑子

内容 画堂昨夜愁无睡,风雨凄凄。林鹊单栖,落尽灯花鸡未啼。年光往事如流水,休说情迷。玉箸双垂,只是金笼鹦鹉知。

朝代唐

诗词名 虞美人

作者 冯延巳

内容玉钩弯柱调鹦鹉,宛转留春语。云屏冷落画堂空,薄晚春寒无奈,落花风。搴帘燕子低飞云,拂镜尘鸾舞。不知今夜月眉弯,谁佩同心双结,倚阑干?

朝代唐

诗词名 归国谣

作者 韦庄

内容春欲暮,满地落花红带雨。惆怅玉笼鹦鹉,单栖无伴侣。南望去程何许?问花花不语。早晚得同归去,恨无双翠羽。

朝代唐

诗词名 宫中词

作者 朱庆馀

内容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朝代北宋

诗牌名玉楼春

作者 柳永

内容阆风歧路连银阙,曾许金桃容易窃。乌龙未睡定惊猜,鹦鹉能言防漏泄。匆匆纵得邻香雪,窗隔残烟帘映月。别来也拟不思量,争奈余香犹未歇。

朝代清

诗词名采桑子

作者 纳兰性德

内容土花曾染湘娥黛,铅泪难消。清韵谁敲,不是犀椎是凤翘。只应长伴端溪紫,割取秋潮。鹦鹉偷教,方响前头见玉箫。

朝代唐

诗词名 鹦鹉离笼

作者 薛涛

内容陇西独自一孤身,飞去飞来上锦茵。都缘出语无方便,不得笼中再唤人。

朝代唐

诗词名红鹦鹉

作者 白居易

内容安南远进红鹦鹉,色似桃花语似人。文章辩慧皆如此,笼槛何年出得身?

朝代唐

诗词名鹦鹉

作者 白居易

内容竟日语还默,中宵栖复惊。身囚缘彩翠,心苦为分明。暮起归巢思,春多忆侣声。谁能拆笼破,从放快飞鸣?

朝代唐

诗词名 鹦鹉

作者 杜牧

内容华堂日渐高,雕槛系红绦。故国陇山树,美人金剪刀。避笼交翠尾,罅嘴静新毛。不念三缄事,世途皆尔曹。

朝代唐

诗词名咏鹦鹉

作者李义府

内容牵弋辞重海,触网去层峦。戢翼雕笼际,延思彩霞端。慕侣朝声切,离群夜影寒。能言殊可贵,相助忆长安。

朝代唐

诗词名鹦鹉

作者白居易

内容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及经年嘴渐红。常恐思归先剪羽,每因喂食暂开笼。

诗词名鹦鹉

内容落笔超群英。锵锵振金玉, 句句欲飞鸣。鸷鹗啄孤凤, 千春伤我情。五岳起方寸, 隐然讵可平?才高竟何施, 寡识冒天刑。至今芳洲上, 兰蕙不忍生。

  近日某位网友放出的视频两只鹦鹉大吼大叫吵架、互不相让的视频爆火!

  视频中一共有3只鹦鹉,其中2只鹦鹉隔着一个伙伴突然大吵大闹,还拉长身子,一点都不落下风,场面十分搞笑,像两个小孩闹小脾气一样,又像小夫妻在斗嘴一样,特别可爱,而中间的鹦鹉十分无奈,向左不是向右也不是,还被小小的啄了一口,在这个战场下只好灰溜溜地飞走了;等到中间的“电灯泡”飞走后,这两只鹦鹉丝毫不影响还继续互呛,却迟迟不动手。

  两只鹦鹉斗嘴的视频得到大众网友的喜爱,纷纷表示惹不起惹不起,哈哈哈,小动物偶尔的斗嘴争吵为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在生活中,鹦鹉很受大家的喜欢,因为它可以学习人的语言,教会了它们学习吉祥的语言,每天都听着这些吉祥话会感到很舒心,还能对话,一个人的时候也不会感到无聊。

  我朋友家也养了一只鹦鹉,叫莉儿,虽然还不会说话,但长得很漂亮,它长着一身天蓝色的羽毛,长长的尾巴,翅膀是蓝绿黄相间的,脑袋是黑白相间的,小嘴巴像鹰嘴一样锋利 ,我朋友家的小孩子都很喜欢它,莉儿喜欢飞到人的肩膀上面,一双爪子紧紧抓着衣服,感觉有点威武。因为没有小伙伴,没有像视频的鹦鹉一样大声叫唤,显得比较乖巧。

  不止是鹦鹉,还有很多小动物都会争吵争斗,相爱相杀,不同种族之间也会这样,狗和猫就这样。别看猫比较瘦小,它的利爪分分钟让你手投降,我观很多小视频中狗都是打不过猫的。家里养有2只小动物或以上,就会上演第一天还相敬如宾,第二天就开始互呛的事情,不在小数。不过都是调节气氛的小能手。

1、色白还应及雪衣,嘴红毛绿语乃奇。年年锁在金笼里,何以陇山闻处飞。——唐·来鹄《鹦鹉》

2、牵弋辞重海,触网去层峦。戢翼雕笼际,延思彩霞端。——唐·李义府《咏鹦鹉》

3、鹦鹉殊姿致,鸾皇得比肩。 常寻金殿里,每话玉阶前。 贾谊才方达,扬雄老未迁。 能言既有地,何惜为闻天。——唐·胡皓《同蔡孚起居咏鹦鹉》

4、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及经年嘴渐红。常恐思归先剪羽,每因喂食暂开笼。——唐·白居易《鹦鹉》

5、画堂昨夜愁无睡,风雨凄凄。林鹊单栖,落尽灯花鸡未啼。年光往事如流水,休说情迷。玉箸双垂,只是金笼鹦鹉知。——唐·冯延巳《采桑子》

6、春欲暮,满地落花红带雨。惆怅玉笼鹦鹉,单栖无伴侣。南望去程何许?问花花不语。早晚得同归去,恨无双翠羽。——唐·韦庄《归国谣》

7、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唐·朱庆馀《宫中词》

8、阆风歧路连银阙,曾许金桃容易窃。乌龙未睡定惊猜,鹦鹉能言防漏泄。匆匆纵得邻香雪,窗隔残烟帘映月。别来也拟不思量,争奈余香犹未歇。——北宋·柳永《玉楼春》

9、土花曾染湘娥黛,铅泪难消。清韵谁敲,不是犀椎是凤翘。只应长伴端溪紫,割取秋潮。鹦鹉偷教,方响前头见玉箫。——清·纳兰性德《采桑子》

10、安南远进红鹦鹉,色似桃花语似人。文章辩慧皆如此,笼槛何年出得身?——唐·白居易《红鹦鹉》

诗仙”李白的称号无需多言,相信喜欢唐诗的大多数人都有一种“李白”情节,虽然不生于一世,但只通过文字诗句就能感受到对方浓厚的个人魅力,其诗飘然洒脱,不知博得了多少后人的喜爱。

李白生于武则天统治晚期,武则天去世时李白五岁,到十五岁时便有诸多诗作,得到许多名士的推崇,可见其天赋之高,尚在青年时便已出名,十八岁隐居大匡山读书,期间往来江油、剑阁等地又增加了不少见识,不过说到见识,当属他在724到729年间的远游,这段时间的积累对他的人生乃至诗作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李白笃信道家,所以读他的诗总会有一种飘逸的感觉,被称为“诗仙”也是实至名归。

而正是由于李白这些前期的“积累”,名气也越来越大,受到众多人的追捧和崇拜,这其中就包括当时的皇帝唐玄宗,唐玄宗对李白的喜爱程度估计除了杨贵妃就没有其他了,召李白进宫那天,身为皇帝的唐玄宗亲自相迎,并且十下车步行,以“七宝床”赐食,亲自为李白调羹,

后来领略到李白的真材实料之后,更是对其大加赞赏,或有宴请游玩,比召李白相伴,可惜李白一生放荡不羁,因此得罪了许多人,后来又厌倦了御用文人的生活,加上不断有人在唐玄宗面前进谗言,二人的关系逐渐疏远。

除了唐玄宗之外,与李白同名的杜甫也是对其崇拜至极,二人也在同游期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李白之诗似乎无人不喜无人不爱,在作诗方面更没人敢妄称超越他,但就李白自己而言,确实有甘拜下风的时候。

当时的黄鹤楼备受天下文人墨客的推崇,有关黄鹤楼的文学作品和诗作数不胜数,这个地方似乎已经成为了文人的“圣地”,李白也不例外,事实上李白对黄鹤楼的喜爱程度已经到了一种无以复加的程度,身为“诗仙”,又岂能不来此一游?

这一天李白总算如愿以偿登上了黄鹤楼,站在亭中放眼天下,整个胸襟都开阔了,李白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之时,突然见到了别人写的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此诗为崔颢所写,李白看后自愧不如,叹道:“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李白说完竟是搁笔不写了,这就是令人称赞的“李白搁笔”的典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4331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30
下一篇2023-11-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