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老百姓没房子住,赫鲁晓夫上台,如何巧妙解决问题?

苏联老百姓没房子住,赫鲁晓夫上台,如何巧妙解决问题?,第1张

赫鲁晓夫根据法国的廉价社会住宅想到了建立大量的极简主义楼房也就是简易的居住楼,里面什么都没有非常简洁,所有的住房就像流水线一样,风格大小等全部统一,没有多余的装饰,因为简易所以建造及快,解决了百姓没有房子住的烦恼。

二战的时候可以说是死伤无数,也有很多人的家园被摧毁,当时苏联的基本设施差不多都被炮弹摧毁了,导致当时的老百姓没有地方住。斯大林在位的时候,苏联老百姓居住的条件就比较差,就像贫民窟一样,非常凄惨,一家人挤在一个小房间,有的还住在地下室以及危房等,因为住房问题,百姓们经常发生口角,毕竟衣食住行,是主要生活条件,因为住吵架很正常。后来因为长期艰苦的居住环境,差点发生了暴动,因此房子这件事就必须要解决了,不然真发生暴乱后悔也来不及

后来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上台后第一时间就是开始解决人们居住的问题,将住房列为首要任务,后来看到了法国人设计的廉价社会住宅灵感一来,于是决定仿照这个建立一个简易的住宅,赫鲁晓夫对于住宅的要求就是多、快、好还的节省,要非常简单,房子里面不需要多装饰什么,只要有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就行

苏联专家就开始设计了简易房,很简单等于是粘贴复制型的建设。因为赫鲁晓夫解决苏联百姓的住房问题,让人们都有一个家,因此苏联人民也将这种楼房称为“赫鲁晓夫”楼。

我觉得中国历史上比较有意思的事儿有:

1、杨修恃才傲物、欺负曹操:

修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操心中甚疑。后曹丕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

2、曹丕学驴叫为王粲送终:

王仲宣(王粲0好驴鸣。(王粲死后)既葬,文帝(魏文帝曹丕)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

3、韩信是怎么死的?

公元前197年韩信与陈豨相约谋反。陈豨先在代郡自立为代王,引诱刘邦领兵亲自声讨。韩信则计划在京城诈称奉刘邦密诏,袭击吕后及太子,两面夹击刘邦。可韩信的计谋被吕后得知。萧何为之设计,他亲自到韩信家中,谎称陈豨已死,叛乱已定,皇上已班师回朝,文武百官都要入朝庆贺,请韩信立即进宫。韩信本来心虚,只得与萧何同车进宫。结果被吕后逮捕,囚系在长乐宫之钟室。半夜时分,韩信被杀。韩信死的方式极为有趣:被五花大绑后,扔到一个大竹篓里,外面蒙上一块布,然后十几个宫女手执长矛一阵乱刺……啧啧,一代兵神、“攻必胜战必取”的韩大将军居然就这么羞辱地一命呜呼了。

4、“高丽棒子”的来历:

为什么叫韩国人叫棒子呢?其实棒子这个称号还是乾隆皇帝所赐。棒子也就是棒槌,是北京的方言,也就是愚蠢无知的意识,用老百姓的话就是半吊子。

那一年朝鲜的国王来北京朝见乾隆,乾隆很高兴,在紫禁城宴请他,席间有人端来一盆净手水,为了消毒和增加香味,这盆水里加了点花瓣和盐。朝鲜国王以为是汤,就端起来喝了几口,然后大赞好喝,乾隆见了大笑,说朝鲜国王;“你真是个棒槌啊’。朝鲜国王不懂啊,以为皇帝封他什么大官哪,赶紧谢恩。从此朝鲜人就叫棒子了,就是说韩国人的愚昧无知。

西方历史上比较有意思的趣闻有:

1、罗马皇帝尼禄曾下令烧毁罗马城,原因是他想看着焰火吟诗。

2、一战时一百万德法军僵持于凡尔登,一天法军一个弱智试炮,一炮命中德军隐藏在森林中的火药库,造成60万发炮弹和几十吨火药大爆炸,法军由此扭转一战战局;

“风水轮流转”,同样是一战战场,一天德军发现一个山头每到中午就有只名贵的波斯猫出现,经分析后,德军指挥官命令集中炮火猛轰该山头,战后得知这一轰把法军一个师指挥所连同师长家的猫咪一起炸上了天。

一转眼20年过去了,二战前夕,德军发现了一本好书《未来的陆军》,讲述如何以机械化部队进行机动作战,德军据此建立了庞大的装甲军团,仅仅用了6个星期就打败了法国,这本书的作者就是后来的法国总统—戴高乐。

尽管俄罗斯的领土面积比冥王星还要大,但目前俄罗斯家庭的单元住房每套平均建筑面积仅为52平方米。1959年7月24日,美国副总统尼克松访问苏联,并在莫斯科索科尔尼基公园为美国国家展览会揭幕,苏联***赫鲁晓夫与尼克松展开了著名的“厨房辩论”,赫鲁晓夫宣扬苏联住房改革的成功,自豪地说苏联人不花钱就可以住进实用的房屋。这样的底气,来源于一种标准化住房革命——赫鲁晓夫楼。

赫鲁晓夫楼曾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城市发展项目。面对二战后城市规模爆炸式扩张、人口迅速增长、住房严重短缺的现象,1954年,苏联政府在五年计划中提出:“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低的成本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以确保1980年每户家庭都能在属于自己的住宅里迎接共产主义的到来。“

赫鲁晓夫命令建筑师开发一种可迅速复制的建筑模板,使其成为全世界的典范。与标榜古典主义的斯大林时代建筑有别,赫鲁晓夫楼统一规划为5层,这样就免去了装电梯的费用,且没有任何不必要的装饰。

整个楼房简单便宜,可以大规模工厂化的批量生产,生产和建设速度快。在实际操作中,15天就能盖一栋楼,房屋外观很简单,不允许有任何雕琢的花纹装饰。

在这位***“我们不反对美丽,我们反对浪费”的指示下,楼体采用预制板结构,不设垃圾通道,并严格控制厨房、卫生间、门厅和过道的面积。由于施工只需短短数周,类似的建筑很快在苏联遍地开花。

1958年,首个实验住宅区在莫斯科南郊的切廖姆什基村开工。该项目采用住宅设计竞赛的优胜方案,3种主力户型分别为30平方米的一居室、44平方米的两居室,以及60平方米的三居室,成为此后在苏联广泛应用的样板式住宅。

作为苏联时代的独特风景,赫鲁晓夫楼一度化解了严重的住房危机。到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时,近1/4(约5400万)的苏联人住进了新居。1961年,苏联的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达到127亿。

半个世纪前,几乎全世界都为苏联的大规模计划经济量产“新生活”而惊叹。1967年,一位美国国家标准局官员对《芝加哥论坛报》表示,“苏联人想发明世界上唯一的大规模廉价住宅建设模式,他们所做的一切让人吃惊。”

打开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

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类似的建筑在俄罗斯各地颇为常见。这些用混凝土预制板搭建的长方体不带任何装饰,秩序井然地矗立在裸露的黑土地上,远远望去,活像一堆堆排列整齐的火柴盒。

赫鲁晓夫时期建造了大量标准住宅楼,全国各地都非常相似。以至于有一部苏联**就是这个主题,男主人出差到另一个城市,居然有跟自己家一模一样房子,只差个老婆了。苏联**《命运的捉弄》中,批量生产的住宅楼成为男女主人公相识的契机——醉酒的男主角住在莫斯科的一栋赫鲁晓夫楼里,在新年夜误打误撞地登上了去列宁格勒的飞机,然后在陌生的城市用自家钥匙打开了女主角的房门,开启了一段情缘。

赫鲁晓夫楼在设计之初尽可能地满足居民对舒适性的要求。今天看来,这种“舒适”相当有限——厨房为6平方米,卫生间被压缩到4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仅5平方米。不过,赫鲁晓夫对此十分满意,称“只要容得下我,其他人都不会有问题”。

虽然空间局促,但居民甘之如饴。人们发明了折叠沙发、可以拉出书桌的柜子、可以拉出餐桌的碗柜、藏在窗台下的冷藏柜等,桌下、床下和一切能利用的角落都被用来储物。

其实传说中的苏联式新生活,即“共产主义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都是骗人的。老百姓住房紧张充斥着整个苏联时期,从斯大林时代到赫鲁晓夫当政,再到勃列日涅夫。

移除点击此处添加说明文字

这就是赫鲁晓夫式的典型布局,内部空间很小,按照设计满足一般人日常生活就可以了。当初的每一平方厘米的建筑面积都经过了详细的数学模型计算和人体工程学设计,包括人体在厨房、厕所和浴室的活动范围,最后得出结论,以最节约的面积来满足居住要求。但是实际生活经常是不够用的。

上图为赫鲁晓夫楼的一居室平面图,厨房53平方,门厅过道31平方,厕所27平方,卧室124平方,总面积235平方米,可满足一个三口之家的勉强居住。当然也有大的,一般5口人住在50平方的房子。

苏联早期的公寓楼都是混居筒子楼,公用的厨房,因为争抢做饭的优先权,主妇们经常吵架,而男士们则把厨房作为聊天的公共空间,以至于大多数政治笑话都是公共厨房里流传出来的。筒子楼的卫生间也是公用的,却配备着坐便抽水马桶,但是没有马桶垫圈,需要各家自备,上厕所的时候,住户拎着自己的马桶垫圈去

赫鲁晓夫认为斯大林时代的房子过于奢侈,设计师浪费国家和人民的钱,设计出普通老百姓根本不需要的花瓶式建筑,谁会去欣赏你家楼道漂不漂亮,屋檐的雕刻美不美?

隔音很差,设计年限最多50年,那个时候认为大家再过几十年就能实现社会主义,到时候肯定再换房子,虽然实际上发现可能不止50年的使用,至今俄罗斯很多家庭依然在居住,部分房子已经成危房。

移除点击此处添加说明文字

到了勃列日涅夫时期,开始建设稍微好一点的房子,这实际上也是赫鲁晓夫楼的改良版,比较舒适一些,如果没有选择的情况下也可以买来居住,主要在80年代建造。楼层多为十几层,有电梯,房间面积比较大。

移除点击此处添加说明文字

目前俄罗斯全国都在进行老式住房的改造。根据即将实施的计划,莫斯科将投入35万亿卢布,在20年里拆除8000栋苏联时代的旧房,包括1000栋赫鲁晓夫楼,160万名居民将搬迁。

俄罗斯的还保留有大量的革命前楼房(俄语:дореволюционные дома),是指1917年之前建造的房子,在圣彼得堡甚至能买到1755年的房子,而且银行还可以还房贷。这些房子的质量非常好,最大的优点是结实。

斯大林式建筑的等级区别比较大,苏联干部和知识分子住的房子较好一些。如果按年代划分,50年代早期和中期的斯大林式建筑质量最佳,外观也是精雕细琢。50年代后期的斯大林建筑最难看,比较简单,因为这时正好是赫鲁晓夫上台,强调节俭,很多斯大林建筑在建设中途就决定减少装饰。

斯大林式建筑的建造时间从上个世纪30年代一直延续到50年代中后期。

斯大林建筑内外部装饰都很漂亮,内部设施应有尽有,保存较好的建筑即便在21世纪也是优良的住所。房间内天花板至少在35米以上

直至目前,俄罗斯人的住房也并不想传说中的宽敞大气。据统计,俄罗斯77%的居民居住单元房,居住独栋住房的只有23%。俄罗斯公寓式住宅的单元房建筑面积普遍都非常小,卧室面积也相当小,俄罗斯家庭的每套单元房平均建筑面积仅为52平方米,其中一居室平均面积33平方米,两居室平均面积47平方米,三居室平均面积63平方米,四居室平均面积100平方米。俄国人的住房以两居室为主,在现存的各类住房中,一居室占23%,两居室占40%,三居室占29%,四居室以上占77%。

不过,在俄罗斯计算房子的面积,不是建筑面积,而是实际使用面积。俄罗斯住房的公摊面积也小得多,基本上只计算从你家门口到电梯门口这一段的公摊面积。在俄罗斯,不管是新房子还是旧房子,小区环境很好,大树参天,绿草茵茵。

上图为俄罗斯目前的普通楼盘,建造于2016年,**为一居室,面积小于40平方。绿色为2居室米,面积小于60平方米。蓝色为3居室,面积小于80平方米。在俄罗斯,面积超过150平方米的公寓就算是土豪级别了。

俄罗斯的免费住房也是以讹传讹,事实是这样的:苏联解体后,叶利钦颁布了《俄罗斯联邦住房私有化法》、《保障每家庭单元房或独栋房》和《住房公用事业改革》三项法令,规定已有的公房应按照人均18平方米无偿转给个人成为私产,超出部分由居民掏钱补足。此后卫国战争家庭、低保残障仍可申请无偿分房,但需等待100年,普京上台后才好转。目前俄罗斯居民的住房私有率大约是70%,另有三成是国有住房,分配给符合条件的居民租赁居住,例如武装部队的军官,政府官员、卫国战争老战士等等。

苏联刚解体时的1991年,俄罗斯的人均住房面积是168平方米,到了2013年,俄罗斯的人均住房面积增长至22平方米,而中国这一年的城镇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为329平方米和371平方米。

你老师说错了

是赫鲁晓夫在联合国拿皮鞋敲桌子

原苏联***尼基塔·赫鲁晓夫1960年10月在联合国大会上用皮鞋敲桌子一事广为流传。现已是美国公民的赫鲁晓夫之子谢尔盖·赫鲁晓夫不久前在俄罗斯《消息报》上发表文章谈了此事。

谢尔盖说,若干年前,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请他谈一谈他父亲在联大会议上用皮鞋敲桌子一事,并说他们有电视画面。谢尔盖请他们把画面拷贝一份给他。但过了一个星期,美国人向他道歉说,他们没有那样的资料,而且他们找过多家档案馆,也没有。后来,一家加拿大的电视公司也来找他,说他们正在拍一部关于赫鲁晓夫的**,想找敲桌子的镜头。谢尔盖指出,看来,这样的镜头并不存在。

对此事,许多人提出不同的说法,其中包括前苏联克格勃保卫局局长扎哈罗夫将军等人。

扎哈罗夫回忆说:“联合国正在进行紧张的辩论,讨论苏联代表团提出的消灭殖民主义制度的问题。这时,一个菲律宾人走上了讲台说,苏维埃国家是集中营。赫鲁晓夫听了,非常愤怒。我当时坐在他的后面,我看见,他和葛罗米柯(苏联外长)商量后请求发言。赫鲁晓夫举起了手,但是,主持会议的爱尔兰代表鲍尔顿要么是没有看见,要么是装作没看见。赫鲁晓夫站了起来,再次举起了手。但发言者仍在发言,而苏联代表团团长却继续站着举手。

“这时赫鲁晓夫从脚上脱下了轻便的矮帮皮鞋,开始轻轻地敲着桌子,就像击打节拍器一样。后来,鲍尔顿让苏联代表团发言。赫鲁晓夫走上主席台,在菲律宾人的鼻子前挥了挥手,让他走开。愤怒的赫鲁晓夫开始了自己的讲话。”

还有一位当天为大会服务的女士说:“赫鲁晓夫到达会场比其他人都晚。他走到社会主义各国代表团团长跟前,和他们握手。新闻记者跟在他的后面跑,你推我搡,麦克风从四面八方伸向了他。就在赫鲁晓夫离自己的座位还有一步之遥的时候,一名记者不小心踩了他的脚后跟,把他的矮帮皮鞋踩掉了。我赶紧把它捡起来,用餐巾纸包了包,在赫鲁晓夫入座后从桌子下面悄悄递给他。座位和桌子之间的空当很小,赫鲁晓夫很胖,无法弯腰穿鞋子。他就这样拿着它,时不时地在桌子下摆弄。当他被另一位代表的发言激怒的时候,他不由自主地敲打着他手中的物件。如果当时他的手中要是有雨伞或手杖的话,他也会敲打它们的。”

关于赫鲁晓夫是否用皮鞋敲打过桌子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当时在《纽约时报》工作的记者詹姆斯·费罗说:“我没看见赫鲁晓夫敲打皮鞋。那一天,他们***人和第三世界的代表都是用拳头敲打桌子,因为他们认为,在主席台上发言的菲律宾人是美国的走狗。赫鲁晓夫弯下腰,脱下了矮帮皮鞋,把它举过头顶,有节奏地摇晃着,然后把它放到面前的桌子上。有照片可以证明,赫鲁晓夫坐在自己的位子上,矮帮皮鞋摆在他面前的桌子上。没有用皮鞋敲打桌子的照片。”

那么,赫鲁晓夫在联大会上敲桌子一事是怎么来的呢?原来是美联社首先写出来的,而其他报纸照搬照用,于是敲桌子的新闻就扩散开来。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国家放权,让本来一个集权国家的权利分散,这样的话就导致不能全力做一件事。

而间接原因也在于***的错误领导。赫鲁晓夫就是一个例子,但是在一部分俄国人眼里他值得尊重,为什么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二战以后,努力恢复经济

许多人都知道赫鲁晓夫喜欢吃玉米,在课本上还有他拿着玉米,被众人簇拥的。为了恢复经济,让人民吃饱肚子他提倡在全国种植玉米。

但是俄国处于高纬度,温度低,许多地方都是冻土,寸土不生。所以导致颗粒无收,并且土壤表层破坏,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生态。

因此有许多人嘲笑赫鲁晓夫,说他不按客观事实办事,最终酿成残局。但是说这些话的人没有看到在那些可以种植玉米的地方,玉米的产量大大增加,1961年-1965年间,年平均产量达到1303亿吨,增长近50%,对于百姓来说,能填饱肚子才是关键,所以有很多人依然很感激他。

不仅如此,赫鲁晓夫取消了农庄对国家的义务交售制,改成农产品采购制,这样一来的话人,百姓的收入就会大大增加,在几年以后,国家看到了人民显著的生活水平的变化,人们的每月的工资也在增长。不得不说赫鲁晓夫还是有一定的头脑的,他知道如果想让国家稳定,首先就要稳定百姓让我让百姓吃得饱,穿得暖有足够的收入。

所以从这一方面来看,人们当时在赫鲁晓夫统治的年代,生活水平还是渐渐好转的,并不是像一些人那样片面的说,在他的统治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并不高。

二战后主动裁军,恢复民生

二战以后许多国家的经济都受到挫伤,但是,就算是这样,许多国家的***也不愿意主动裁军,因为他们怕裁军以后,像二战这样的事情还会发生战争,那么自己的国家肯定是受到威胁的。

赫鲁晓夫主却愿意主动裁军,因为战争以后,如果继续扩大军队规模的话,那么军费支出会消耗国家经济,导致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降低,他知道战争以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恢复民生。

二战以后美国与俄罗斯冷战,那种针尖对麦芒的局面我们可想而知,但是赫鲁晓夫还是选择了恢复民生。所以说一个***能把民生放在首位,怪不得有许多人会怀念他。

裁军以后人们也慢慢没有了战争时候的恐惧感,人们的生活水平慢慢提高,吃得饱穿得暖,也开始追求美好生活,这对提高国民幸福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科技上研发出卫星,让美国大吃一惊

当时美国率先发明了原子弹,并进行核垄断,许多国家都害怕自己的安危。作为当时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俄国,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虽然没有研制出原子弹,但是研发出了卫星,这让美国大吃一惊。

美国怀疑苏联掌握了灭亡美国的核心科技,,不久美国成立了名为国防部高等研究计划局的单位,投入大量资金,与苏联抗衡。这也是许多人在当时支持赫鲁晓夫的原因之一吧。

政治上,尝试多权分立,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

对于当时集权的俄国,如果一个人想要利用自己的职权去做一些私事是完全可以的,所以赫鲁晓夫就提倡分权。他还规定官员任命是有任期的,这样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官员的腐败。

虽然分权有弊端,国家不能集中权力办大事,但是赫鲁晓夫的初心是好的,人民也看到了他改革的决心,政治上的变革使人对他有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赞同,一些人不赞同,所以我们更要客观地看待问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43679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30
下一篇2023-11-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