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的高阳公主是怎样的一个人?高阳公主生平经历如何?高阳公主最后的结局是什么?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这位历史上的高阳公主吧!
高阳公主简介:
高阳公主(―653年),唐太宗李世民爱女,母不详。公主深得太宗钟心,嫁与名臣房玄龄之子房遗爱,恃宠娇纵。公主婚后与《大唐西域记》执笔人辩机私通,太宗知晓后大怒,腰斩辩机,杀奴婢数十人。公主非常怨恨,太宗驾崩,没有哀容。永徽四年(653年),公主欲夺房遗爱兄长房遗直所继承的爵位,诬告其对自己无礼。经长孙无忌审理,公主与房遗爱意图拥立荆王李元景谋反事泄,唐高宗赐其自尽。显庆五年(658年),追封合浦公主。
高阳公主生平经历介绍:
高阳公主生年不详,根据《新唐书公主传》的顺序判断高阳公主是唐太宗第十七女。现从贞观十五年高阳公主已经下嫁开国名相房玄龄第二子房遗爱,而现有记载中最小出嫁的太宗公主年纪12岁观之,高阳公主出生于武德之末或者贞观之初,应最为可能。根据研究资料表明唐太宗有早夭公主诸位没有列出,新唐书的公主列传中排名也存在很大争议,因此高阳公主是否为第十七女待考。
《全唐文》玄宗卷有一份《封高阳公主制》,不能确定是否是资料误放还是玄宗有哪位公主改册为高阳公主。高阳公主的生母不可考,但是多数人根据高阳公主的境遇认为庶出可能性最大。如高阳公主为庶出,亦可因为韦贵妃确凿资料表明只和太宗生有纪王李慎和临川公主,认定韦贵妃可能小。唐太宗高级嫔妃中其他妃嫔的可能性较大,太宗有二十一位在世公主,高阳公主能得到唐太宗的另眼相待可能是经常得见天颜承欢膝下所致,同时也与太宗脾气相投分不开。
正史记载高阳公主有宠于太宗,深得太宗喜爱。清河房氏出身山东高门,房玄龄受封为梁国公,官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房玄龄又以"房谋杜断"成为唐太宗建国治国的左膀右臂,高阳公主能嫁入房家足见太宗对其相当重视。房遗爱夫凭妻贵,以高阳公主得宠的缘故礼秩与所有已出嫁嫡庶公主的驸马绝异,礼秩指礼仪等第和爵禄品级。
房遗爱官至太府卿,后为房州刺史,太府卿乃从三品,是太宗朝驸马都尉中少有的财物实权肥缺。同时高阳公主的家姑范阳卢氏也以性格刚烈著名,《新唐书》列女传记载了卢氏剜目明志的典故,又有《隋唐嘉话》趣事"千古风流一坛醋"的名号(真实性待考)。卢氏在房家家谱中也有记载,可以佐证。想来高阳公主嫁入房家遇到这样一位性格鲜明的婆婆,想要为所欲为也当有所顾忌。
房玄龄见诸史料有三子一女:长子房遗直为嗣,妻杜氏未见有载,次子房遗爱尚高阳公主,第三子房遗则娶荆王李元景之女,女为韩王李元嘉王妃,传说名曰奉珠。根据发掘的房氏墓志发现房玄龄可能还有一子名房遗义,妻吴氏,皇太子舍人、谷州刺史,还有一女嫁给当时莱州刺史兼莱州港造船使郑仁恺。
房家子女可谓个个攀龙附凤,地位显赫,故而家庭关系错综复杂易生事端。加之房玄龄在贞观朝局中举足轻重,尽管房玄龄如履薄冰但仍无法避免政敌的攻击,为房家后来的倾覆埋下了伏笔。《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高阳公主和《大唐西域记》执笔人高僧辨机的风月案,成为其遭受世人诟病的最大罪名:起因是与房遗直争嗣,直接导致高阳公主和唐太宗疏远。
在这个时候御史又发现高阳公主和高僧辨机私情物证宝枕。太宗才知道高阳公主与和尚*乱,于是震怒下旨赐死辩机,杀奴婢十余。在《资治通鉴》中故事更加完善丰满,赐死又改为腰斩。从宋朝仁宗以后,高阳公主和辨机的不伦之恋成为铁板钉钉的正史,也是高阳公主化为*荡史料形象的开始。
整个史料描述详细,似乎证据确凿。然而后代研究者发现,此史料前后矛盾,迷雾重重。首先较早成书的《旧唐书》根本没有提及此事,宋太宗朝李昉撰写的《太平御览》中亦未高阳公主和辨机事,不知《新唐书》看到何种史料将此事编入史书。因为《新唐书》成书于宋仁宗时期,又因所增列传多取材于本人的章奏或后人的追述,碑志石刻和各种杂史、笔记、小说都被采辑编入,故而这段史料来源较为可疑。
其次,《新唐书》中记载的高阳公主与太宗因此事父女失和,与《旧唐书》中记载矛盾较大。《旧唐书》记载在房玄龄病重的时候,尚通过高阳公主对太宗上表,可见至少在唐太宗驾崩前,对高阳公主尚正常,公主没有任何失宠的迹象。当时房玄龄一直在宫中治病,如果高阳公主已经因此事被太宗疏远,那么太宗是不太可能这样语重心长、心平气和地和她对话而被起居郎记载。
此事在永徽三年立的房玄龄墓碑上作为荣耀雕刻示人,可见至少在房玄龄死后近四年内高阳公主"丑行"暴露可能性较小,否则高阳公主断难顺利晋封长公主并刻上碑文。再次,高阳公主和辨机事发地点与唐代高僧管理制度不符。辨机的草庐在高阳公主封地,因公主打猎与之相遇,两者遂发生苟且之事。
而事实上隋唐时僧侣管理十分严格,进出寺庙都有登记,无缘无故离寺不归不被允许,因此辨机的行为在当时实为违法,不可能多日不归而不被发现惩戒;何况辨机后来被选为玄奘的译经大德,实为当时佛教界翘楚,更不可能无视严厉的寺庙管理制度随便出入而无人关注不加追责。最后,许敬宗为《瑜伽师地论》所作后序,乃唐太宗过目钦定,其文字肯定要考虑到太宗当时和之后的想法。如果辩机真与高阳公主有染,许敬宗必会知道,更不会在此文里详细提到辩机。
而在《大唐内典录》和《续高僧传·玄奘传》中提及另一名大德道宣追怀往事,对辩机耿耿思念之情难以抑制。必须要说的是,"律宗"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道宣是"律宗"的创始人,却对辨机多有怀念,实在是与辨机"破戒"的形象形成巨大反差,让人不得不怀疑辩机之死是否另有缘由。事实上,高阳公主和辨机两者之间的年龄差距可能在十岁以上。
加之房家关系错综复杂,高阳公主如果确有数年此等行径,那么作为婆婆的卢氏,作为姑嫂的韩王妃,作为弟弟的房遗则等都不会对其放任自流,任何一人都可以直接将实情上报太宗知晓。相比较这种让后人津津乐道的风月案,终贞观、永徽两朝,真正具有足够杀伤力的罪名其实是史书里并未大肆描写的短短一句话:高阳公主让掖庭令陈玄运在禁宫之内伺候她向鬼神祈福问祥,并且推演星宿的排位。
而此种行巫蛊、窥天象的举动,在千年前的社会,不啻于谋大逆的同义词,而这恐怕才是日后高阳公主被赐死的真正原因之一。然而尽管后来研究者对此事提出种种考证质疑,仍需进一步的证据才能重新定位《新唐书》里高阳公主的形象。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驾崩,新皇帝李治登基。史书中特别提及,高宗即位后,曾专程亲自拜访过高阳公主的府邸,意在怀柔。
高阳公主是怎么死的?
然而,永徽四年(653年),史载高阳公主骄纵,擅自谋求罢黜房遗直的爵位而夺之,于是诬告房遗直对自己无礼,被长孙无忌彻查而诱发房遗爱参与荆王李元景谋反案发,房家遭受灭顶之灾。对于这次皇室谋反案历来众说纷纭,结论各不相同。有人认为是宗室势力与长孙无忌元老势力较量后失利的结果,也有人认为是宗室势力想推举新人取代李治而遭到政治清洗,也有人认为是房遗爱参与魏王党谋反遭到诛杀等等。
总之这次皇室清洗案涉及的人数众多,皇室勋贵荆王李元景、高阳公主夫妇、巴陵公主夫妇等均被赐死,房玄龄家族几乎被清洗殆尽。吴王李恪,江夏王李道宗,以及九江公主驸马执失思力也牵涉其中,一时成为永徽年间的大案载入史册。高阳公主夫妇诸子流放岭南,根据其他资料显示高阳公主夫妇共有四子,家族覆灭后二代孙房沼,监察御史;三代孙房绛;四代孙房晦、房勋;五代孙房凝(字玄俭,晦子,郢州刺史,著有《支谟墓志》)、克让(凝子,光州剌史);六代孙房邺(邺,字正封,作有《少华山佑顺侯碑颂》)、房复,各人事迹留存较少。
房遗则无后,长子房遗直,受二弟的牵连贬为铜陵尉之后,举家迁往任上,遂在铜陵传嗣。房遗直身后四世之内,子孙皆已失考,据传世代均有在九华山入寺为僧者:五世孙名叫房阶,中唐时期做过大理司直;房阶的儿子名叫房鲁,字咏归;房鲁有个儿子名叫房重,字慕,曾任武功尉;房重有个儿子名叫房谔,曾任大理寺评事;房谔有四子,乃是房从约、房从绎、房从绚、房从绾。房遗直一支至今有后,均以铜陵为祖业,是为房玄龄之嫡脉薪传。
也有人怀疑,房遗直唯一保留性命十分可疑,而且高阳公主夫妇案发也与他密切相关。《新唐书》里起因是高阳公主窥视其"银青光禄大夫"这一散官之衔,考《全唐文》中亦有诏书可证,房玄龄可因开国之功加封一子为郡公,因尚高阳公主之故而宠冠诸婿的房遗爱必当仁不让,贞观末又擢升至右卫中郎将,故《新唐书》中所述实在匪夷所思。
而在《龙城录》中,相士给房玄龄说,房遗直会使房家绝后,房玄龄不信,但后来的人都认为这个相士说的是对的。通过此民间传说,我们可以肯定一点:房遗直是让整个房家绝后的人。再联系上永徽年间房遗爱谋反一事,遗爱和高阳公主被诛杀,房玄龄的儿子都被配流岭表,唯独房遗直因为继承父亲爵位而被留了下来,只被废为庶人,可以肯定,虽然不知房遗直究竟是何问题,但高阳公主意夺其爵位,她的死与房遗直也密切关联,房遗直本人亦存在重大的隐情。
高阳公主历史评价怎么样?
高阳公主因与高僧辨机交往甚密败露,及参与永徽四年(653年)皇室谋反案被赐死,成为唐太宗诸位公主最有名的一位。但是这两桩疑案历经千年早已面目全非,其中细节至今仍引发不断争议,从而为高阳公主的真实面貌笼罩上层层迷雾。我们只有不断研究,取其信者择之。
以上关于高阳公主的相关内容就介绍到这里,更多相关内容请查看相关标签和专题!
李治武媚娘情侣惊艳登场了,武媚娘在高阳的刻意误导下怀疑王皇后害死自己的孩子想要报复,此时的武媚娘一心以为王皇后害了自己的孩子,想要夺得权势,诸不知这一切都是高阳所为,其实武媚娘从第一个孩子是高阳所害,剧照说武媚娘两个孩子都是高阳所害, 高阳为什么要陷害武媚娘的孩子 ? 武媚娘什么时候才知道真相 ?
武媚娘跟高阳其实一直关系都不错,武媚娘更是将高阳公主当做知己,却不知道高阳包藏祸心,连续杀害她两个孩子,高阳公主害了武媚娘两个孩子的原因,众人说法不一,一种说法是高阳跟辩机私通被李世民杀害怀恨在心,此事跟长孙无忌等一干人臣脱不了干系,高阳想要借武媚娘之手跟长孙党斗,于是杀了媚娘的孩子嫁祸给王皇后,还有一种说法是高阳爱上自己的哥哥李治,妒忌媚娘跟李治恩爱,杀了武媚娘两个孩子,还趁机除掉王皇后。不管原因是什么,总之剧中武媚娘的两个孩子确实是高阳所杀害!
经常有人说,婚姻是女人人生的一大转折,这辈子能不能幸福,就看选择婚姻的正确率了。遇到好的婚姻幸福一辈子,一生安逸度日。
在我们身边,有时候就会遇到一些夫妻结婚几年后离婚的,而离婚的原因大多数是因为婚外情。有些女人在知道丈夫背叛自己以后,为了孩子忍气吞声继续过日子,有些女人眼里就容不得沙子,既然你背叛我,那么我们就不必继续下去了。
然而,还有一种女人比较迟钝,也可以说是对丈夫极其的信任,即使他已经有很多明显的举动在提醒着他对婚姻的不忠了,这种女人还是在思考为什么丈夫会这样,根本不会往其他方面想。
其实,男人可能早就在自己的心里想着能让女人发现他的不正常提出离婚,但女人就是想不到这一层面,最终,男人无可奈何,只好自己坦诚早已背叛对方的实情。
李姗和高阳是同事,不过两个人接触不深,工作中很少见面,他们是经另一个同事介绍走到一起的。恋爱的时候,高阳对李姗还不错,两个人每天下班后就要打好几个小时的电话,也有共同语言。
但是结婚以后,特别是有了孩子之后,李姗渐渐发现高阳有一个习惯让她接受不了。睡觉的时候他不和李姗盖一个被子,一对年轻夫妻结婚后不同被窝睡,这快赶上分居了。
其实,李姗也不粘人,只不过夫妻两个人这样算怎么回事,开始的时候,她会有一些抱怨,但是高阳根本看不到她的委屈。这让作为女人的李姗心里挺难受的,她感觉自己跟丈夫就像是合租夫妻一样。
当时年轻也不好意思说什么,日子就那么一直过着,直到有一次高阳在看手机,孩子闹得厉害,这时他说可能是他打扰孩子休息了,就去另一个房间住了。从那以后,他都没有再回过两个人的房间。
婆婆去他们家帮忙带孩子时,还以为小两口吵架了,高阳跟母亲说是怕打扰妻子和孩子休息,才分开住的。
而且,下班回去就是抱着手机不离手,李姗说用一下他的手机都要等半天才给她,一次也没照顾过孩子,李姗后来跟他沟通过,高阳觉得自己确实不应该这样,就搬回去了,没过几天又回到原来的分居状态。
当时李姗伤心了好长一段时间,晚上孩子睡着后,她的眼泪就悄悄流下来了,她觉得自己的婚姻一点都不像同事们说的那样夫妻有多恩爱。
那段时间真是伤透了心,有时候跟他说话,高阳都爱理不搭的。他整天在家闷闷不乐,一看手机就喜笑颜开。
有一次,孩子吃饭不小心撒到身上一点,李姗去拿毛巾给孩子擦,高阳就在那训孩子,李姗过去就说了一句不是什么大事赶紧吃饭,他就指着李姗说她把孩子宠坏了。
还有一次是下雨了,她下班时跟高阳说出去的时候等她一会,她没带伞,就这,高阳一直到家都在训她耽误他事了。
像这样的情况,在生活中经常发生,李姗为了家庭和睦,一直容忍高阳,但是,好像没有什么效果,他只会越来越讨厌她,后来都不愿意跟她多说一句话。
她想离婚,可是为了孩子的成长考虑,也为了不让父母担忧,觉得还是不能离。可是,她不离不代表高阳没有想法。后来高阳就跟她摊牌,说自己真的受不了那种偷摸着谈恋爱的日子,他要离婚正式迎娶另一个女人。
在李姗的惊讶中,高阳道出了实情,他是在妻子怀孕期间跟公司的另一个女同事发生的婚外情,那个女人是单身,不在一个部门李姗也不太认识,只是见过两面。
这时,高阳已经把李姗对他的感情彻底的磨没了,李姗心中对婚姻抱着的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离婚后,李姗成为了单亲妈妈,其实和之前的生活也没什么两样,那时候婆婆帮着看孩子,如今娘家妈给看,她还是和以前一样都是一个人负责孩子的事情。
但是,离婚后她感觉自己好像过得轻松了很多,不再像以前一样总考虑高阳的心情,猜测他的想法。
男人有了婚外情的表现有三种:
一、分房睡
在婚姻生活中,夫妻两个人不是到了年迈,或者是有什么特殊的情况不得已分房睡时,那么,如果男人提出分居,毫无疑问是有了婚外情。
二、手机不离手
婚外情的另一特征就是在家时手机不离手,一直盯着看,别人碰一下他都不让,妻子用的时候,还要等一会,他得先把聊天记录删除才能给你。
三、乱发脾气
一般有了婚外情的男人,肯定是自己的妻子已经对他没有了吸引力,而外面的女人却是他目前喜欢的人,所以,他怎么看妻子都不顺眼,一点小事就对你乱发脾气。
女人在婚姻中,如果遇到丈夫有了变化,要跟你分居的时候,就要留个心眼,多观察他,当然,并不是像侦探一样一天二十四小时监视,最起码要注意他对你的态度。在生活中很多的细节都能判断出丈夫是不是背叛了婚姻,女人只要稍加留神就会发现不正常。
像文中的李姗真的太迟钝了,丈夫都那样对她了,还没怀疑他,如果不是男人最后不想再和别的女人谈地下恋情,她岂不是一直都要被蒙在鼓里。婚姻生活中,丈夫有异常表现时,女人应该多方面去思考他的异常。
婚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项经历,我们经常也会说,能够结婚成为一家人的夫妻是有缘的,而且,这个缘分是独一无二的,无比珍贵,因此,对于爱情对于婚姻我们都会特别珍惜。
但人世间依然有一些人无法渗透婚姻的真谛,在妻子生孩子期间背叛对方,这种男人是最不厚道的,女人从怀孕到生育这个过程特别辛苦,男人非但不呵护她,还做出对不起女人的事情,这样的男人根本不配得到妻子的辛苦付出。
很多女人为了家庭都会失去自我,所以,男人要懂得呵护自己的妻子,不要伤害一个为你生儿育女的人,才对得起妻子,对得起婚姻。
1 65酒徒遇啬鬼的原文、文言知识和文化常识
酒徒遇啬鬼
曩有嗜酒者,忽遇故人,其故人乃悭吝之徒。嗜酒者曰:“望诣贵府一叙,口渴心烦,或茶或酒,求止渴耳。”故人曰:“贱寓甚遐,不敢劳烦玉趾。”嗜酒者曰:“谅第二三十里耳。”故人曰:“敝寓甚陋,不堪屈尊。”嗜酒者曰:“但启户就好。”故人曰:“奈器皿不备,无有杯盏。”嗜酒者曰:“吾与尔相知,瓶饮亦好。”故人曰:“且待吾半日,吾访友毕即呼尔同归。”嗜酒者目瞪口呆。
译文:曾经有个人爱好喝酒,忽然遇到友人,他的友人是个吝啬的人。嗜酒的人说:“希望到贵府叙旧,又口渴又心烦,茶也可以酒也可以,只求解渴。”友人说:“我的家离这很远,不敢劳烦您的施舍。”爱酒的人说:“看看只不过二三十里罢了。”友人说:“敝寓十分简陋,不能让您来。”嗜酒的人说:“只要能开门就好。”友人说:“只是没有准备器皿,没有杯具。”嗜酒的人说:“我和你相互熟悉,用瓶子喝也行。”友人说:“暂且等我半天,我拜访完朋友就来叫你一起回去。”嗜酒的人目瞪口呆
2 嗜酒者喜欢自称为“高阳酒徒”,“高阳”指的是这里有一个故事,很长,慢慢看。
高阳酒徒郦食其(音义基),陈留高阳人(今河南杞县西南),为汉高祖刘邦的谋士。少有壮志,喜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嗜酒,后来只好充当看管门户的监门吏。县中官府和贤豪,都不敢任用,皆称之为狂生。他坚信不移等待时机。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打起“伐无道,除暴秦”的旗帜,于是天下群雄起而响应。时有项梁起兵会稽,刘邦起兵于沛,起义风暴席卷全国。陈胜、项梁等起义军路过高阳,皆为郦生鄙视,认为都是些鼠目寸光之辈,不能听大度之言的人。惟独沛公刘邦,“嫚易人,有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于是,他自荐于沛公。
沛公刘邦,字季,为人仁而爱人,不爱生产劳动,喜施舍,意豁如也,常有大度。壮年为泗水亭长,是一个地方有名的无赖。他好酒及好色,常醉卧于酒家,又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酒徒,幸醉酒为吕公所识,以女吕后为妻;因醉酒而斩白蛇,得名自负,起兵反秦。公元前207年(二世三年),沛公引兵西,相遇强盗出身的彭越起义军,遂共同攻打秦军,战不利。后攻昌邑不下,乃西过高阳为郦食其所识,当为“大人长者”以求见。
一天,刘邦正坐在床上,有两个女人为他洗脚。忽报乡里有位儒生求见,此人年以六十有余,身高八尺,人都称他为狂生,自称非狂。刘邦一向轻视儒生,过去见到儒生,常以儒生帽子当尿盆,以污辱儒生。今天忽听有儒生求见,盛怒之下,叫人谢绝接见,并说:“我以天下大事为重,没有时间接见儒人。”在外等候已久的郦食其听罢,立即“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使者忙报之,刘邦一听自称高阳酒徒,来者不善,慌忙连脚都来不及擦,‘据足杖矛’曰:‘请入!’郦食其入内,见沛公长揖不拜曰:“你不是想要诛暴秦,为什么还这样傲慢对待长者?你是想助秦攻诸侯呢?还是率领诸侯破秦呢?”此时,刘邦不知所措,辍洗起衣,忙请食其上坐,谢罪曰:“过去听人说先生的容貌,今天见面才知先生的来意!”并问其计?这位高阳酒徒曰:“足下起瓦合之卒,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中,又多积粟。臣知其令,今请使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大事可成矣。
于是刘邦接受郦食其的建议,决定先攻占陈地,并派遣郦食其为内应。郦食其来到县城,见陈留县令说陈秦之将,汉王将兴之理,希望他能投降刘邦。但县令惧怕秦法的苛重,不敢冒然从事,予以谢绝。就在当日夜半杀死县令,并将县令人头窬城而下,报之于沛公。刘邦见大事已成,引兵攻打县城,叫人用竹竿挑着县令人头,大声疾呼:“你们赶快投降,你们的县令已被砍头了!如若不然的话,后下城的也要斩头的!”城上守军见县令已死,无意再守,遂开城投降。刘邦进城得“其库兵食积粟留出入三月,从兵以万数,遂入破秦。”此皆高阳酒徒之功也。
高阳酒徒郦食其的作用,功著于国,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正当刘邦徘徊不前,举棋不定之时,是郦食其为他指出攻陈留之方向,成为刘邦反秦首功;
第二,攻陈得积粟,足够起义军三个月的粮草,使其后勤无忧,得以有力量进军;
第三,攻陈扩大了起义军队伍,尤起兵数百人至破陈留扩兵到万人;
第四,刘邦过去一向瞧不起知识分子,但自从接见这个高阳酒徒后,才深知欲成其大事,没有知识分子为他出谋划策是难以成功的。
从此以后,刘邦不仅封郦食其为广野君,并且重用其弟郦商为将,率兵数千人,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郦食其为刘邦所器重,酒徒竟然成为刘邦创业初期的重要谋士之一。后来他为刘邦游说四方,瓦解诸侯也树立不少功勋。公元前204年楚汉相争时,他建议刘邦曰:“两雄不俱立,楚汉久相持不决,百姓骚动,海内摇荡,农夫释耒,工女下机,天下之心未有定也。愿足下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大行之道,距斐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劾实形之势,则天下之所归矣。”并愿意去说服当时尚有兵众将广、割据一方的齐王田广。高阳酒徒这一建议,却成为刘邦取天下的战略思想了。刘邦派他去游说田广,晓之天下利害,“田广以为然,乃听郦生,罢历下兵守备战,与郦生日纵酒。”这是由于韩信乘机功齐,为田广所误解,认为这是郦食其出卖了他,遂将郦食其烹杀。临死前,田广对其曰:“汝能止汉军,我活汝。”郦生对曰:“举大事,不细谨;盛德不辞,而公不为若更言。”慨然就义。
郦食其死后,当刘邦称帝评奖列侯功臣时,封郦食其之子郦疥为高粱侯,以示不忘前功。随着时间的推移,郦食其的名字,在人们中间逐渐消逝了,然而“高阳酒徒”竟成了它的代名词了。嗜酒者,往往自喻,深以为荣幸,也许就是这个缘故吧。
3 文言文愚勇的翻译割肉自食
〖原文〗
齐之好勇者,其一人东郭①,一人居西郭, 卒然②相遇于途,曰:“姑③相饮乎!”觞数行④,曰:“姑求肉⑤乎?”一人曰:“子,肉也;我,肉也。尚胡革求肉而为⑥?”于是具⑦染⑧而已,引抽刀而相啖⑨,至死而止。勇若⑩此,不若无勇。
〖注释〗
①郭:城墙。这里指城。②卒然:突然。卒同“猝”,突然。③故:姑且。④觞数行:喝了几杯酒。觞,shāng,酒杯;行,xíng,遍数。⑤求肉:找一点肉吃。⑥尚胡革求肉而为:为什么还要另外买肉呢?⑦具:准备。⑧染:豆豉酱。⑨啖:啖dàn,吃。⑩若:像。
〖译文〗
齐国有两个自吹为勇敢的人,一个住在城东,一个住在城西,有一天两人在路上不期而遇。住在城西的说:“难得见面,我们姑且去喝酒吧。”“行”。于是两人踏进酒铺喝起酒来。酒过数巡后,住在城东的说:“弄一点肉来吃吃怎么样?”住在城西的说:“你我都是好汉。你身上有肉,我身上有肉,还要另外买肉干什么?”“好!好!”另一个说。于是叫伙计拿出豆豉酱作为调料,两人便拔出刀来,你割我身上的肉吃,我割你身上的肉吃,纵然血流满地,他们还是边割边吃,直到送掉性命才停止。要是像这样也算勇敢的话,还不如没有勇敢来的好。
4 文言文 为者常成 翻译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1)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2),常行而不休者(3)。故难及也(4)”
名句: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晏子春秋》
注释:
(1)梁丘据:齐景公的大臣。(2)置:放弃。(3)休:停止。(4)故:同胡,怎么。
译文:
梁丘据对晏子说:“我到死(恐怕)也赶不上先生啊!”晏子说:“我听说,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常常可以达到目的地。我并没有比别人特殊的才能,只是经常做个不停,行个不止。您怎么会赶不上(我)呢?”
5 要文言文的耍猴者说原文午,寻职不遇。归,路有五、六外来壮汉或牵猴,或猴坐肩,或抱猴,一人引三,四猴拦路人强乞。微怒,急避之。不及,被一壮汉牵二猴拦住。于愠:尔四肢健全,体格健硕,亦有头脑,合不思工作,引牲畜拦路强乞。 其毫无愧色,曰:于本种地,地征。于本有房,房拆。要补偿,没有。让我们进城,我等有学历乎。城中人尝求职艰辛,我等有机遇乎。我今耍猴实于就是猴矣。 于无语,我等何尝不是猴。上窜下跳辛苦打拼,也不过朝三暮四尔。耍猴者牵一猴能耍终身,我等有何工作能作一生。耍猴者能裁猴,而我等只能被裁。故我等也只是猴,只被耍猴人耍而已。 悲,人由猿进化,不意,今我等退化为猴矣。
记得采纳啊
6 文言文 为者常成谓:对……说。 成:成功。 至:到达。 异:不同。 休:停止。
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我听说,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走的人总会到达目的地。
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而已矣者:我晏婴没有跟别人两样的地方,只是经常做事情不放弃,经常行动而不休息。
原文:
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而已矣。”
名句: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初谭集》
翻译:
梁丘据对晏子说:“我恐怕到死也比不上先生的学问啊!”晏子说:“我听说,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断地)走的人总会到达目的地。我晏婴没有跟别人两样的地方,只是经常做事情不放弃,经常行动而不休息。"
寓意: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意思是说,去做才有可能成功,不做就永远成功不了;走路未必 能走到目的地,但不走就永远到不了。因此,做与不做是不一样的,要付出行动而不是空谈。做与不做就是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事在人为,坚持不懈
7 文言文翻译 记道人问真道士徐问真,自己介绍说是潍州人,嗜酒如命,狂妄放肆,能够生吃葱、鲜鱼,能够把手指当作针、把土当作药来治病,并且非常有效。
欧阳文忠公来青州任职,徐问真跟从他一起来游玩,来的久了就请求离去。听到文忠公被提拔重用后,又来到汝南,文忠公经常好酒好菜的招待他。
让伯父、父亲和兄弟们好生款待他。文忠公常年脚有痛疾,症状很奇怪少见,医生没有能解释清楚的。
徐问真教文忠公从脚到头汲取引导气血,文忠公听从了他的建议,病不久就好了。突然有一天,徐问真极力请求离去,文忠公挽留他,不行,他说:“我有罪过,我和您一起出游,我不能再留下了。”
文忠公派人送他,让(这个“果”有特殊意思,我查不到,你看能否查到)戴铁帽子身高八尺多的大男人,站在路边等候他。徐问真出城后,雇了一个村童让他拿药篓。
行走了数里后,村童告诉他请求离去。徐问真从发髻中取出一个像枣子一样大的小瓢,在掌中反覆了多次,获得了两满瓢酒,给村童喝,(童子说)是好酒。
自从这之后就没有人知道徐问真的生死了,村童也发疯了,也不知道他的最后所去的地方。苏轼进过汝阴,文忠公详细的对他说了文真给自己治病的事。
在这之后苏轼被贬黄州,黄冈县县令周孝孙突然得了重病,苏轼试着把徐问真的口诀告诉他,七日之后就痊愈了。元 六年十一月二日,文忠公与二叔,三叔夜间坐谈这件事,这件事有很奇怪的地方,不想全写出来,然而徐问真确实是奇异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