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蛙的常见病及防治方法

牛蛙的常见病及防治方法,第1张

 牛蛙常见蛙病:暴发性出血败血症

 1、病症:发病蝌蚪腹部有明显的红色出血点,咽部及肛门四周的出血现象更为明显,重症时,体表出现几近透明的溃疡斑,眼球突出、充血,时有烂尾现象,鳃因失血而呈灰白色,腹部鼓胀,腹水严重,肝、肠明显充血,死亡前有在水面打转的现象。

 2、病因:水质恶化,放养密度过高是引发该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其病原目前尚不清楚。

 3、危害:该病的发生表现为暴发性,且传染性极强。发病时间为5月中旬至9月下旬,水温一般在20℃以上。牛蛙蝌蚪从发病到死亡只有2-3天,严重者可在一周内使整个蛙场的蝌蚪全部死尽。主要危害对象是蝌蚪,以变态期内的蝌蚪发病死亡尤为严重,幼蛙也时有发生该病。此病1995年呈暴发性流行,从对海盐县官塘的近千亩养殖池的调查显示,约有80%的春季蝌蚪暴发了该病,死亡率达60-100%,危害极为严重。

 4、防治对策:该病因具暴发性、病期短的特点,目前尚无显著疗效的治疗药物。减少该病的损失应以预防为主:

 (1)蝌蚪池在放养前应清池。清池的药物可用生石灰(50-100ppm)、蛙消安(10ppm)、强氯精(3-5ppm)等。

 (2)加强管理,做好场地的清洁消毒工作。各养殖池的进排水应独立分开,工具在用前用后要消毒。蝌蚪入池前用20ppm的高锰酸钾进行消毒,杜绝外来病原的传染。

 (3)定期换水,保持水质良好;合理放养密养,减少发病机会。

 (4)在蝌蚪饲料中定期添加一些药物如“蛙用碘”、“SMZ”及“先锋霉素”等,池水用2-3ppm的高锰酸钾与乙酸的混合液消毒,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牛蛙常见蛙病:烂皮病

 1、病症:该病初发时,牛蛙的背部皮肤失去光泽并出现白斑,之后,表皮脱落并开始溃烂,露出背肌,烂斑四周呈灰白色,病重时,可扩展到四肢。蛙眼瞳孔病初时出现粒状突起,逐渐发白,直至形成一层白色脂膜覆盖在眼球表面。病蛙初时尚能行动,重症时则拒食不动,直至死亡。牛蛙病后至死亡时间根据蛙体大小而长短不一,一般4-15天,长者可达一月以上。

 2、病因:引发该病的原因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营养不平衡。投喂的饲料单一,饲料中缺乏微量元素,尤其维生素A和维生素D的缺乏是诱发该病的重要原因。 (2)外表受损,导致细菌及真菌的继发感染。 (3)原发性细菌感染。醋酸钙不动杆菌是主要病原之一。

 3、危害:该病好发于150克以下的小蛙,刚完成变态后的幼蛙发病率更高。时间一般为4-9月,春秋两季是发病的高峰时间。有发病快、病期长的特点。发病率在20-50%之间,单纯以蚕蛹为饲料的养蛙地区发病率更高。病死率通常在30-70%,高时可达90%以上。

 4、防治方法:

 (1)在蝌蚪变态前期进行强化培养,饲料中适当添加维生素A和维生素D以及其他微量元素如钙、磷、碘等,不仅能提高蝌蚪的变态成活率,而且可使变态后的幼蛙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

 (2)定期换水,改善养殖环境,并对养殖场作定期药物消毒。消毒用药一般为高锰酸钾、蛙消安、生石灰、孔雀石绿等。

 (3)在幼蛙饲料中添加维生素A和维生素D,并努力保持饲料的`新鲜和多样化,使蛙的营养摄入保持平衡。

 (4)药物治疗。若以“蛙消安”4-5ppm对病蛙池泼洒消毒,用药两次,4天后病情可得到控制;用3ppm的高锰酸钾与冰醋酸合剂全池泼洒的方法,可使病蛙停止死亡,病轻者恢复健康。

 牛蛙常见蛙病:脑膜炎

 1、病症:病原为脑膜炎败血黄杆菌。当水质恶化,水温度化较大时易发此病,主要危害对象是100克以上的成蛙。病期集中在7~10月份,具有病期长,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的特点,最高死亡率可达90%以上,危害极为严重。

 病蛙肤色发黑,厌食,其典型临床症状为脖子歪斜朝向一边,身体失去平衡,在水中流动时表现为腹部朝上并打转,解剖观察,病蛙的肝、肾、肠等均有充血现象。

 2、病因:受细菌感染所致。主要病原菌为脑膜败血黄杆菌。

 3、危害:该病最早在上海发现,1994、1995年间在嘉兴、湖州等相继发生。其危害的主要对象是100克以上的大蛙,传染性很强,发病时间一般在7-10月份,水温20℃以上。牛蛙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因水温高低而有不同,一般4-7天,温度低时则可延长到15天以上。1994年,湖州千金乡约400亩蛙池中有40%以上的蛙感染了该病,死亡在40-90%之间。

 4、防治方法:

 (1)对蛙池作定期药物消毒,定期换水。消毒用药可参考使用如“强力杀菌消毒剂”、“高锰酸钾与乙酸混合剂”等。

 (2)在饲料中拌入“蛙病宁II号”药物,对该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3)SMZ、蛙病宁等药物对该病也有一定的疗效。

 牛蛙常见蛙病:红腿病

 1、病症:

 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该细菌在水体广泛存在,当蛙的养殖密度过高或皮肤受伤时,会因其而导致红腿病。主要表现为后肢红肿,皮下出血,严重时后腿肌肉冲血呈紫色,且全身肌肉充血,病蛙行动迟缓,食欲下降。病蛙腹部及大腿内侧皮下点状出血,病重时,腿部肌肉明显充血。常与“肠胃炎”等病并发。

 2、病因:水质恶化,放养密度过高是诱发该病的重要条件。主要病原为嗜水气单孢菌和不动杆菌。

 3、危害:该病的病期较长,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此病,主要发病季节在5-10月份。宁波等沿海地区发病较高,如是干法越冬,则在越冬期间也发生该病。红腿病的发病率一般为20-30%,病死率在20-50%之间,高者可达80%以上。

 4、 防治方法: (1)定期换水,使池水保持清洁。 (2)适当控制放养密度,随着牛蛙的生长,应根据池大小、水温高低和牛蛙规格及时分养,调整放养密度。 (3)水体用 3ppm的高锰酸钾或4ppm的“蛙消安"消毒,对该病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4)在蛙饲料中拌入“蛙病宁”、“SMZ”等药物投喂,对病蛙有较好的疗效。

 5、治疗:①水体用05微克三氯异氰素或1微克漂白剂消毒;②在水体消毒的同时,在蛙饵料中拌入药物。可选用复方新诺明,每千克蛙第一天用50毫克,第2~7天药量减半;或用氟哌酸每千克蛙每天30毫克,连用4~5天;③病蛙用3~5%的盐水浸泡20~30分钟,效果良好;④用“蛙病宁”拌饲投喂可取得明显疗效。

 牛蛙常见蛙病:肝炎(O氏病)

 1、病症:病原为链球菌。长期不清池消毒,水质条件差,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原因。蛙发病时外表无明显症状,仅表现为体色呈灰黑色,失去原有光泽,活动及摄食均正常,一旦停食则很快死亡。病死蛙多集中在阴湿的丛中或食台上。病蛙临死前头部低垂,口吐黏液。黏液中常拌有血丝,故在病死蛙周围常有一滩淡红色黏液,并常拌有舌头露出口腔的现象,机体瘫软如稀泥。解剖可见病蛙肝部严重病变,或充血呈紫红色,或失血呈灰白色;肠道失血呈白色,少量可见紫色充血;胆汁浓,呈墨绿色;肠回缩入胃中,呈结套状。

 患病牛蛙外表无明显症状,仅表现为体色失去光泽,呈灰黑色。一旦发病,牛蛙很快停食,病蛙伏于草丛等阴湿处,四肢无力,肌体瘫软如一团稀泥,口腔时或有含血丝的粘粹吐出,并常伴有舌头从口腔中吐出的现象。解剖观察,病时肝脏严重色变,或失血呈灰白色,或严重充血而成紫黑色。胆汁浓而成墨绿色。肠、胃内无食物,仅有少量粘液,并有肠段套进胃中的现象。

 2、病因:由细菌感染所致。蛙池长期不清池,水质恶化引发该病的重要因素。

 3、流行及危害:该病临床表现为急性,传染性极强。发病时间为每年的5-9月,而以春、秋两季发病较多,主要危害对象是150克以上的成蛙。牛蛙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一般为2-3天,死亡率极高。1992年在台州椒江郊区的近三百亩成蛙养殖池中,约有60%的蛙池发生了该病;1995年,广德邱村地区的600余亩蛙池,有70%以上的面积发病。两地的牛蛙病死率均在60-90%之间,危害极大。 4、防治方法:预防是减少该病损失的主要手段,可参考采用以下措施:

 (1)牛蛙在放养前应对蛙池作彻底的清塘消毒,尤其是已养过几年牛蛙的老池则更应做到这一点。

 (2)在养殖过程中应加管理,定期换水,使牛蛙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蛙场及食场应经常用药物消毒,药物可选用“鱼虾宁”、“蛙消安”、“生石灰”等。

 (3)杜绝投喂变质饲料,饲料应新鲜和多样化。所有因病死亡的鱼、虾、河蚌以及其他动物均不能作为牛蛙的饲料。

 (4)在选购蛙种时,应极力避免将病蛙带入自己的养殖场中。牛蛙入池前应进行体外消毒,消毒方法一般为20ppm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20分钟。

 (5)养殖场中应备有消毒池或缸,工具使用前后要及时消毒,并避免工具的交叉使用和借用。

 (6)牛蛙如出现病情,则应及时捞出病蛙和死蛙进行消毒处理,发病池用“蛙消安”或“蛙安粉”作全池泼洒消毒。

 (7)病蛙池用“蛙肝宁”拌饲投喂,结合消毒剂水体消毒,可有效控制该病。

 牛蛙常见蛙病:肠胃炎

 1、症状:病原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饲养管理不当,时饱时饥,或池水不够清洁,牛蛙吞食腐败变质的饲料,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原因。病蛙体虚乏力,行动迟缓,食欲消失,缩头弓背,解剖可见病体肠内少量或无食,多黏液,肠胃内壁有炎症。

 2、预防:

 ①定期换水,保持水质清新;

 ②不投腐败变质饵料,对食台定期清扫和消毒,并尽可能驯化蛙到陆地摄食;

 ③池水每隔半月用漂白剂1微克或生石灰30微克消毒。

 3、治疗:

 ①池水用03~05微克三氯异氰尿酸或2ppm“蛙消安”,一天一次,隔天再用一次;

 ②每千克病蛙用16克“病蛙宁”拌饲投喂。

 牛蛙常见蛙病:腹水病

 1、病症:蝌蚪腹部膨胀,严重腹水是此病的主要病症。解剖可见肠内充气明显,后肠近肛门处时有结节状阻塞物,肝、胆等无明显变化。蝌蚪病后,活动明显减弱,食量减少。

 2、病因:引发该病的病原不详,在病蝌蚪的肝组织中分离不到细菌。

 3、流行及危害:腹水病的危害对象为蝌蚪,经调查比较,越冬后的上年秋季蝌蚪发病率明显高于当年春季蝌蚪。该病多发于春夏季(4-8月),水温20℃以上,有很强的传染性,蝌蚪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通常为3-5天,个别池在一周内蝌蚪全部病死。1996年春,海盐、湖州等地的蝌蚪几乎同时发生该病,调查了湖州千金镇约160亩蝌蚪养殖池,其中发生腹水病的有110亩,发病率为70%,蝌蚪的病死率一般在30-70%之间,高者达100%。

 4、防治方法:控制该病应以预防为主。

 (1)合理控制蝌蚪的放养密度,及时换水,使水质保持清新。

 (2)不从发病地区引进蝌蚪,蝌蚪在放入池前用高锰酸钾消毒。

 (3)饲料应当浸泡后投喂,保证饲料多样、适口和新鲜。

 (4)发病后,对池水用PVP-碘1-2ppm消毒,同时在饲料中拌入先锋霉素或PVP-碘投喂。

 气泡病

 气泡病主要发生在蝌蚪期,患病的蝌蚪全身膨胀肿大,导致其失去平衡能力,浮在水面,将患病的蝌蚪捞出解剖,会发现肠胃充满气体。该病主要发生在高温季节,养殖池的有机质含量过高,经过高温发酵,导致水体中的氮气与氧气含量较高,导致发病。

 防治方法:平时加强水质管理,勤换水、注水,一旦发现病害发生,立即注水,想办法降温度降下来,加强曝气,然后将患病蝌蚪捞出,放入较清凉的水中,再用硫酸镁液浇洒。

 水霉病

 (1)对于身上出现伤口的牛蛙,用3%食盐水浸泡皮肤伤口,直到愈合。

 (2)对于发病蝌蚪,用01ppm的“水霉净”溶液浸洗15-20分钟。

 (3)用20毫克/升的“安洁”消毒半小时,每天2次,连续使用3天即可。

 车轮虫病

 (1)注入新水,降低养殖密度,扩大蝌蚪的活动空间。

 (2)发病初期,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兑水进行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体使用05克硫酸铜、02克硫酸亚铁。

 (3)每亩池塘用025公斤切碎的韭菜与黄豆混合,然后磨成浆进行全池泼洒,连续使用1-2天即可控制病情。

 舌杯虫病

 预防时可注入新水,降低养殖密度,治疗时可向每立方米水体泼洒07-1克硫酸铜(全池泼洒),经过12小时左右就会有70%的舌杯虫失去附着力掉入水中,经过24小时左右便可达到95%以上的治愈率。

 锚头鳋病

 (1)放养蝌蚪前,用“安洁”进行清塘,以灭杀水中的锚头鳋幼虫。

 (2)发病后,全池泼洒浓度为05毫克/升的90%“混杀”,具有较明显的治疗效果。

 出血病

 (1)预防时,用“鱼虾菌毒净”做清塘处理,发病后及时放水,并用网将蝌蚪集中起来,每20000只蝌蚪用“血立止”1ppm浸泡半小时,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2)每立方米水体用5克“出血烂鳃停”进行全池泼洒。

 (3)将“出血烂鳃停”和饲料按照15%的比例混合,然后投喂3-5天。

不能养殖牛蛙的原因有生态危害、扰乱生态平衡、养殖困难等。

1、生态危害

牛蛙是外来物种,在许多地区引入,并且加快了当地物种多样性的灭绝速度。牛蛙具有强大的竞争和适应能力,在其引入的地区,它们常常击败本地的两栖动物,使它们面临灭绝的风险。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其列为有害物种。

2、扰乱生态平衡

牛蛙以昆虫、小鱼和其他两栖动物为食,它们的存在可能会导致食物链上下层之间的不平衡,从而影响食物网的稳定性。

3、养殖困难

牛蛙的养殖对环境要求比较高,需要一定的湿度、温度和水质等方面的条件,这对养殖者来说可能是个挑战。牛蛙的繁殖习性也相对复杂,不易掌握。

牛蛙的形态特征:

体形与一般蛙相同,但个体较大,雌蛙体长达20厘米,雄蛙18厘米,最大个体可达2千克以上。头部宽扁。口端位,吻端尖圆面钝。眼球外突,分上下两部分,下眼皮上有一个可折绉的瞬膜,可将眼闭合。背部略粗糙,有细微的肤棱。四肢粗壮,前肢短,无蹼。雄性个体第一趾内侧有一明显的灰色瘤状突起。后肢较长大,趾间有蹼。

肤色随着生活环境而多变,通常背部及四肢为绿褐色,背部带有暗褐色斑纹;头部及口缘鲜绿色;腹面白色;咽喉下面的颜色随雌雄而异,雌性多为白色、灰色或暗灰色,雄性为金**。鸣声很大,远闻如牛叫而得名。

-牛蛙

“美蛙”和“牛蛙”的区别是品种不一样。

美国青蛙简称美蛙,是新的蛙类养殖品种。

美蛙:

牛蛙:

美蛙与牛蛙养殖的区别可以从外部形态和养殖特性两个方面来区分:

1、外形区别:

1、头部区别:牛蛙养殖头部宽阔扁平,形似蛤蟆,双目略凹;美蛙的头部稍尖,双眼明显凸出。

2、皮肤区别:牛蛙养殖的皮肤粗糙多疙瘩,头部呈绿褐色,体色灰黑,身上布满块状斑纹;美蛙的皮肤光滑少疙瘩,头部呈绿色,生长期全身皆为绿褐色,背部及四肢均匀分布点状斑纹。  

3、腹部区别:牛蛙养殖腹部呈白色,有块状灰斑;美蛙腹部为银白色。  

2、养殖特性区别:

1、冬眠温度:牛蛙养殖的停食温度为18℃,冬眠温度为14℃~15℃;美蛙的停食和冬眠临界温度分别为10℃和5℃~8℃。美蛙的生长期比牛蛙养殖长1个月左右。有些地方利用塑料大棚养殖美蛙不需要加温,也没有明显的冬眠状态,而牛蛙养殖在同等条件下,仍要冬眠70天左右。  

2、抗病能力:美蛙的抗病能力远远超过牛蛙养殖,对蛙类易发生的烂皮病、红腿病、黑肝病等有较强的抵抗性。  

3、生长速度:在同等情况下,美蛙生长速度比牛蛙养殖快,特别是幼蛙阶段生长迅速更快,达到400克/只时,生长速度降低,最大规格为800克/只左右;牛蛙养殖在幼蛙期间生长较慢,达到75克/只时,生长速度加快,最大规格为1500克/只。  

4、生活习性:美蛙与牛蛙养殖生活习性相似,但美蛙生性懒惰,跳跃能力差,运动少,易管理,饵料报酬高;牛蛙养殖性格暴躁,跳跃和打洞能力强,在养殖管理和防逃上存在一定的难度

美蛙原产于美国西部,而牛蛙从古巴引进。

美蛙一般指美国青蛙。美国青蛙(Rana grylio),又名沼泽绿牛蛙、猪蛙或猪鸣蛙,是美国西南部的一种青蛙,分布在南卡罗莱纳州至得克萨斯州。美国青蛙又名河蛙、水蛙。原产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后期引进我国,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上等的食用蛙,现已在全国各地推广养殖。主要养殖方式有土池养殖、水泥池集约化养蛙、网箱养蛙及稻田养蛙,由于蛙的天性是捕食活动着的昆虫等。因此,养殖美国青蛙必须发展其活性饲料的同步生产,可形成生产规模的主要有面包虫、蚯蚓、蝇蛆等。但生产配合饲料是发展集约化养殖的必经之路,目前已有科研单位对其进行配合饲料的驯化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因其外观与牛蛙很相似,常有人以牛蛙冒充美国青蛙,致使养殖者达不到预期的产量,因此两种蛙的识别工作往往是养殖成败的首要工作。

牛蛙(Rana catesbiana Shaw)属于两栖纲(Amphibia)、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是一种大型食用蛙,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牛蛙,俗名美国水蛙,个体硕大,生长快,产量高,原产于北美洲和墨西哥等地,目前己遍及世界各大洲,是各地食用蛙中的主要养殖种类。牛蛙 原产于北美,因其鸣叫声宏亮酷似牛叫而得名。1959年牛蛙从古巴引入我国,九十年代左右开始在我国被大范围推广养殖。近年来,牛蛙已成为我国水产养殖重要的名特水产品之一。

田鸡和牛蛙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两种食物了,是比较常见的两种可食用蛙,对于很多人来说,他们都是美食。

不过很多人对于田鸡和牛蛙如何区分就不是很了解。那么,田鸡和牛蛙有哪些区别呢?我们如何辨别它们呢?

田鸡和牛蛙的区别

1、两者的营养价值价值不同

牛蛙:

牛蛙的内脏及其下脚料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经水解,生成复合胺基酸,是一个很好的滋补品。

同时,牛蛙有滋补解毒的功效,胃酸过多的患者比较适宜吃牛蛙肉肉,体质弱或是生病的人可以用来补身。

牛蛙营养价值丰富,可以促进人体气血旺盛,滋阴壮阳,有养心安神补气之功效。

田鸡:

田鸡肉性凉味咸而无毒,是大补元气治脾虚的营养食品,可以治阴虚牙痛,腰痛及久痢,适宜于低蛋白血症。

同时,田鸡同样也是一个营养丰富的食物,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和磷,对于青少年而言,有助于生长发育,也可缓解老者更年期骨质疏松;

田鸡还拥有很多微量元素,包括维生素E和锌、硒等,这些微量元素能延缓机体衰老,润泽肌肤。

2、两者的外形有差异

牛蛙和田鸡的外形差异是辨别二者的一个很关键的方式。

田鸡和牛蛙体型差异比较明显。牛蛙个体特别大,成年蛙可达1500g左右,体长可超过田鸡一倍以上。

田鸡和牛蛙背部皮肤也有差异,牛蛙背部皮肤比较平整,不具肤褶,而田鸡背部皮肤粗糙,身上有深色斑纹,四肢横纹明显。

牛蛙、田鸡皆营养美味

其实,无论是田鸡还是牛蛙,都是属于营养价值很高的食物,不过要提醒大家的是,在吃这些可使用蛙之前,一定要处理干净、煮熟,这样食用起来才更安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46825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1
下一篇2023-12-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