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争吵的家庭对孩子有哪些影响?

经常争吵的家庭对孩子有哪些影响?,第1张

有可能就是让孩子形成极端的性格。争吵,大多是极端思想、极端行为的结果。父母争吵时,各自为战,互不相让,非此即彼,说也别想说服谁。孩子也会用这样极端的逻辑来看待他所遇到的事情,不会平和地处事,也不会调整心态,非怎么不可。很多犯罪行为、心理抑郁症、精神病等等可能就是的极端思想行为的严重后果。

这个问题涉及到很多方面,因为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情况和问题,所以很难给出一个通用的答案。

然而,有一些可能的原因可以解释为什么女性在婚姻中会因为伴侣的父母而争吵。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1 价值观不同:有时,女性和男性在对待家庭、婚姻、子女教育等方面的价值观可能不同,这可能导致争吵。

2 家庭期望不匹配:如果女性对家庭的期望与伴侣的父母不同,这可能导致冲突。例如,女性可能希望更加注重家庭生活,而伴侣的父母可能更看重工作。

3 缺乏沟通:如果女性和男性没有良好的沟通,可能很难理解对方的想法和感受,从而导致冲突。

4 历史问题:如果女性曾经有过不好的经历,例如在家里受到虐待或歧视,那么这可能会影响她与伴侣父母的关系。

5 缺乏尊重:如果女性感到自己没有受到尊重或支持,那么她可能会感到不满或失望,从而导致冲突。

以上仅是一些可能的原因,每个家庭都有其独特的情况和问题。重要的是要尝试理解对方的想法和感受,以及保持开放和诚实的沟通,以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吵架对孩子造成的危害:

1、性格存在缺陷

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有些人自卑、敏感,有些人怯懦、胆小,还有些人容易暴躁,甚至有暴力倾向。有个大男孩说,小时候父母吵架,他一直都是隐忍着;再后来,父母吵的时候,他会朝他们怒吼;而现在,他觉得自己的暴脾气已经不受控制了,看着有不顺心的事就忍不住想要发泄出来。

争渡心理咨询,帮助您的孩子更好地处理他的身心关系!

2、对人生充满悲观

不少人都表示,由于家庭的影响,导致自己长大后成了一个十足的悲观主义者。有人说,同样一件事情,别人看到的也许都是积极、正能量的那一面,而自己却总能发现很多负面的东西。

3、不自信

容易和爱人发生争吵的父母,大多数对待自己的孩子也缺少宽容和耐心,孩子很容易成为父母的出气筒,谩骂、打击时常会有,久而久之,孩子的自信心一点点被无情摧毁。

4、亲情淡漠

很多人都曾说到,当父母吵架的时候,每一分钟都是煎熬,恨不得能够立马逃脱这个家,离家出走的念头不少人都有过。因为感受不到家的温暖与和睦,所以对待亲情也显得异常的淡漠,很难做到在父母面前撒娇、任性,甚至成年后很长时间都不愿意回家。还有人曾表示,自己对父母的恨甚至多过了爱。

5、社交恐惧

从小常经历父母吵架的孩子,长大后都或多或少有社交恐惧。不喜和陌生人来往,也不善于和同学朋友深交,心理防线太深导致很难向人敞开心扉。也许有些人外表看似乐观外向,在一堆人中也能侃侃而谈,可真正能够走入他内心的朋友寥寥无几。

6、影响恋爱观与择偶

父母吵架带给孩子的心理伤害往往能够延续到他成年以后,由于经常目睹父母间的夫妻相处方式,使得他们开始不相信爱情或者很难对异性产生信任。有人表示,不愿意谈恋爱也不想成家,因为没觉得结婚有多幸福,也不知道该如何和爱人相处。

7、缺乏安全感

爸爸妈妈经常吵吵闹闹,甚至大喊大叫大打出手,这是每一个孩子都害怕发生的事情。孩子对父母的爱患得患失,也时刻要担心父母是不是会随时分开,或者不要自己了。而且由于年纪小,很多孩子都认为爸爸妈妈吵架是因为自己的原因造成的,无形中加重了心理负担。由于长期被恐惧、不安和紧张折磨,孩子的安全感严重缺乏。

8、不会正确表达情绪

很多人都提到过一点:不会生气,也不会吵架。这个“不会”有两重意思,一是不会去和人计较,二是不懂得如何去表达。有人说,从不敢朝人发脾气,即使人家玩笑开的有点重,自己内心明明很生气,可就是不敢表达出来,因为不敢和人有冲突,害怕吵架的紧张气氛,更害怕互相伤害。

提升亲子关系

小依有个愿望:希望父母在过年的时候不要吵架!

从小到大,每到过年,父母就开启吵架模式,吵架的导火索千奇百怪,吵得小依心烦意乱,她深切地为父母的健康感到担忧:爸爸有高血压,盛怒之下,血压飙升引发严重后果怎么办?妈妈心脏不好,被爸爸气的嘴唇发紫、全身哆嗦,万一晕过去可如何是好?

无数次,她试图调停双方,然而被杏仁核绑架的父母,已经被愤怒包围,不但听不进规劝,嗓门还越来越大、越吵越凶,可怜的她只能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在鞭炮声中,潸然泪下……

小依下定决心要打破父母之间逢过年就吵架的怪圈,她留意了父母的交流模式,发现一些端倪,例如:

一天, 妈妈见到爸爸又在“偷偷”吃很甜腻的牛轧糖,皱起眉头、带着责备的口吻说:“你怎么又吃甜食了?你有糖尿病的啊!”

正在喜滋滋品尝美味的爸爸一听,顿时不乐意了,不客气地回应道:”不用你管!我自己的身体自己有数!”

一听爸爸这怼人的口气,妈妈顿时生气了,大声说道:“有数什么?不准我烧菜时放一丁点糖,自己却买这么甜的零食,只准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爸爸:“我就喜欢吃甜的,怎么了,就吃这一点点怎么了?”

妈妈:“你……”

得,又开始吵架了!

作为旁观者,小依看得很清楚,其实妈妈完全是一片好心提醒爸爸注意身体,毕竟他连续多年查出血糖高,但爸爸不够重视,依然喜食甜食,总要妈妈提醒按时服药和少吃甜食,像个孩子一样不够自律,时间久了,妈妈对爸爸产生了恨铁不成钢的情绪。

妈妈开口说第一句话时,已带有责备情绪,爸爸从她的表情和口吻觉察出被指责,自然不会高兴。

由德国科隆工业大学的认证心理学家和心理学教授DRPeter Michael Bak带来的这本 《练习共情-如何成为一个有同理心的人》 里提到:

沟通是一种情绪体验,我们绝大数的沟通不是由语言部分决定,而是由非语言部分,例如,音调或语速的调节,尤其是面部表情的而变化。

让我们回到小依父母的案例:

“你怎么又吃甜食了?你有糖尿病的啊!”如果妈妈不是以责备的口吻,而是带着关切的神态和心疼的口吻说这句话,相信爸爸会有完全不同的另一番感受。

但并不意味着这次争执中,全是妈妈的错,如果爸爸能换一种角度去理解:”虽然老伴口气不好,神态焦虑,却是出于对自己身体的关心和疼惜。”

也许,这场架也就吵不起来了。

共情是一种能设身处地地体谅别人想法和感受的能力。假如我们能了解对方的想法和感受,就能很好地与他人沟通。

但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着各自不同的目标和需求,只是偶尔在一个共同的点上相聚而已。

所以,同理心并不常有 , 要做到共情也并不容易。

那么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究竟为何会产生误会呢?

《练习共情》 里分析道:沟通模式理论认为,信息并不是单一含义的,总是呈现出多面性——

事实维度: 应该传达的信息。

关系维度: 怎么看待对方,你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自我暴露维度: 我自己是什么样的。

诉求维度: 我希望你做什么。

根据这个模式,如果沟通双方把重点放在不同维度时,就会出现误解。比如,你想要传达的是事实消息,对方听到的主要是诉求层面; 或者你想传达关系维度,对方却只关注事实层面。

更糟糕的是,我们的表达经常是模棱两可,或者犹豫不决,压根儿不知道应该把重点放在哪个层面。

误会就这样产生了。

在小依父母沟通的例子里,妈妈想表达的是事实维度:你已经有糖尿病了,应该控制甜食的摄入。

还有诉求维度:我希望你为了身体健康,少吃点甜食。

而爸爸以关系维度来“解读”信息:你又来干涉我的自由了,吃甜食是我的自由。

此外,在自我暴露维度 , 爸爸觉得自己只是偶尔吃点零食,无损于健康。

可以看出,不同的人会以完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同一件事情,一方的负面反应会影响到另一方也做出负面回应,如此几个回合下来,最终导致争吵。

怎么破呢?

首先,我们要增进彼此的了解,分享共同的沟通经验,那么成功沟通的机会就会增加,这有助于理解对方原本要表达的内容,即使有歧义,也会包容或接受对方。

例如,如果爸爸了解老伴的性格和沟通模式,就会理解老伴的唠叨其实是出于对自己的关爱,唠叨只是她表达关心的一种方式,这样就容易切换成正向的角度来理解妈妈的话。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相互纠正及反馈来解决问题,对信息的内容进行询问和再次确认,消除理解上的偏差,确定信息的共同含义。

例如,妈妈看到老伴吃甜食时,可以先关切地从事实维度询问和确认:“你今天吃糖尿病药了么?这牛轧糖我吃过,太甜了,不健康。”

等爸爸回应后,妈妈再表达其他维度,例如:“我很关心你的身体(关系维度),看到你吃甜食,我想提醒你注意身体健康(自我暴露维度),希望你能控制甜食(诉求维度)

或者,爸爸感受到老伴的责怪口吻后,可以和妈妈确认事实维度:“你想提醒我少吃零食是么?”

等到妈妈回应后,可以在其他维度进一步解释:“我知道你这是在关心我(关系维度),今天我已经服药了(事实维度),我只吃一颗就不吃了,你放心吧,我也想有个好身体(自我暴露维度),还要陪你到处走走看看呢。”

语言是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但我们往往缺乏对语境的了解,当与沟通对象进入同一语境时,沟通才会顺畅。

成功的沟通是双方同时产生相似含义的过程,如果双方的解释模式相同,会以相同的方式应对输入信号。

最后,分享一个好消息,小依说,今年过年父母没有吵架,她用了不少书中的方法,终于打破了父母每逢过年就吵架的怪圈。

如果你也想成为一个有同理心的沟通达人,不妨打开此书一探究竟。

此外,献上书中的金句:

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在于认识我们自己,当对自己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和完整时,我们对于他人关系里的种种情绪、情感和想法感受也会越来越丰富和深入。

从别人那里辨识自己,在自己这里理解别人。

考上二本已经很成功了,很多人考不上本科。你爸爸对你的期望值太高,打你妈妈也不对。时间会冲淡很多事情的,这段时间不要和你爸爸吵架,也别说太多话,等你一个多月后去上大学,大家都忙着各自的新的事情,又好像没发生什么事一样。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4884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1
下一篇2023-12-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