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爱情故事

徐志摩的爱情故事,第1张

徐志摩的爱情故事里,总共有三个女人:

第一夫人张幼仪。这是一个典型的父母包办之下的婚姻。可它是徐志摩一生中真正意义上的婚姻。因为他跟张幼仪才真正具有家的概念:上有高堂,下有子女,中有世人的普遍的认可。从常人的眼光来看,他们俩的的婚姻应该算是美满的。虽说是包办婚姻,可他们的关系却非同寻常。特别是他们离婚之后所保持的那种深厚的友谊,更是在当今开放的时代也是难能可贵的。不过,有着美满婚姻的徐志摩和张幼仪最终是离婚了。因为徐志摩的理想是:"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徐志摩觉得这个婚姻,虽然是个好婚姻,却仅仅是个婚姻而已。而不是他想要的爱情。

徐志摩生命中就有了第二个女人:林徽音。这是导致徐志摩与张幼仪离婚的原因之一。据说《再别康桥》即是为她所做。徐志摩认为他有幸而找到了他的"唯一之灵魂伴侣",于是,他离了婚,要找他的"灵魂件侣"去了。可不幸的是,林徽音却并不是徐志摩那一类人,她是那种为婚姻而婚姻的那类。对她来说,婚姻比爱情重要。林徽音并不想为爱情做什么,她不想介入徐志摩的婚姻(这是为婚姻做出杰出贡献者),所以她选择了离开徐志摩,并在父母的安排下,与徐志摩的恩师的儿子定下了婚约。也许他们的爱情如故(徐志摩死后,林徽音哭得最为悲切。),可林徽音却选择了婚姻,并没有选择爱情。这自然也在常理之中。选择爱情而放弃婚姻的,古往今来,都是稀有之物。徐志摩的"唯一之灵魂伴侣"的梦想看来是还没有实现了。这令立志追寻爱情(而不是婚姻)的徐志摩万分的痛苦。他还得继续寻找他的"唯一之灵魂伴侣"。

于是出现了他生命中的第三个女人:陆小曼。陆小曼与徐志摩可以说是志同道合:同样有着对爱情的共同追求。陆小曼的丈夫可以说也是一个相当出色的丈夫,作为婚姻的角色,无疑也是最称职的了。这从他同意离婚这件事上就可看出一二。在那个年代,肯放另有所爱的妻子出去的男人并不多见。我记得陆小曼请求他丈夫同意离婚时的谈话是这样说的:"我已经把生命的躯壳给了你,你就让我活一回吧。"(大意如此)最终陆小曼活了:她终于离婚成功。这回,徐志摩可算是完成了平生夙愿了。并举行了时人不认可、电视观众却欢欣鼓舞的婚礼。婚姻和爱情总算合而为一了。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故事结局啊!然而,高兴似乎仍然为时尚早:因爱情而成的婚姻却并不幸福。浪漫与现实总是相距甚远的。陆小曼改变不了她好玩、挥霍的性格。徐志摩因她而与父母不和、因她的挥霍而疲于奔命,也因生活的种种不快而常常吵架。为爱情而婚姻的结局,并没有得出我们想要的结果。于是,我们不得不感叹: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也!

在书店偶遇《你若安好,便是晴天》,这本书是林徽因的人物传记。文字清澈,有诗意。起初我觉得林徽因确实很优秀。的的确确是一个“女神”修炼的典范。她家世显赫;生来貌美如花;出国留学后又毅然决然回到祖国;和梁思成一起对中国古建筑进行考察,为保护古建筑横眉怒指北京副市长;和梁思成带领团队,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为抢救景泰蓝工艺做出巨大贡献。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不忘学术。不仅在建筑上,在文学和思想解放上她也有很大成就,而且她的爱国情怀是很多男子都无法与之相比的。

我想单凭成就而判断一个人是不足取的,在更为全面的了解过她的一生后,我发现她的思想很复杂,那并非是我所喜欢的人格。要了解全面了解一个人,必须从三方面入手:她自己给自己的定位,她朋友眼中的她,社会上对她的评价。任何学术研究都遵从严谨求实,单单凭借一些林徽因传而断定她的一生,岂不是显得苍白无力。更何况传记都是融入个人情感的,谁会为自己讨厌的人去作传。而且每个的看法都不同,判断角度和标准也不同。所以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表达我个人的看法。公民言论自由嘛!据说林徽因粉丝很多,我已经准备好了雨衣!

如果说毕淑敏是鸡汤文的鼻祖,那么林徽因可谓绿茶婊的典范。林徽因的一生有太多梦想和感情追求。先就建筑和婚姻来说,林徽因自己1926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向她的美国同学说到:“我跟随我的父亲周游了欧洲。在旅行中,我第一次萌发了学习建筑学的梦想。西方古典(建筑)的辉煌壮丽激励着我。”林徽因曾要求梁思成学习建筑,并且还以此为谈婚论嫁的条件。在所有追求者中,梁思成是最令长辈中意的人选。林徽因既想要面包(建筑梦)又想要爱情,便有了这样的初遇:梁思成回忆第一次去见林徽因时也说:“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徽因告诉我,那是融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我喜欢绘画,所以也选择了建筑专业。”

虽说林徽因是不折不扣的绿茶婊,但不得不承认如果光有长相会装纯,没有半点儿“功力”她也做不成万众瞩目的绿茶婊。林徽因生性好强,她的一生想要得到太多太多,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方面都有所涉猎,并小有成就。林徽因是大家庭中失宠太太诞下的女儿,她和母亲曾被安置在逼仄的后院,所以内心的孤独和渴望被注意在她的童年便埋下了种子。少年的精神世界是人一生的情感胚胎。幸运的是给予她启蒙教育的姑母为他的童年添染了亮丽的色彩,据林徽因异母弟林暄曾回忆:“林徽音生长在这个书香家庭,受到严格的教育。父亲不在时,由大姑母督促。大姑母比父亲大三岁,为人忠厚和蔼,对我们姊兄弟亲胜生母。”当她长大成人,她情感中渴望被重视和关怀的胚芽显得尤为明显。同时那也是她的复杂情感追求。她想要更多人以她为中心,究其本质则是一个大**的虚荣心。身为一个优秀的女生,林徽因本可以和那些追求者划清界限,可她并没有那样做。是她对各种梦想的追求和复杂的感情追求让她在所谓的朋友圈中不断周旋,出入自由。

先从她和徐志摩、张幼仪的故事讲起。张幼仪是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徐志摩因不能忍受她的小脚,觉得她是乡下土包子而离开家。当徐志摩爱上林徽因时,徐志摩向怀有身孕的张幼仪提出打胎,逼她和自己离婚。也许这并不足以说明林徽因不好,毕竟这事是徐志摩所为,可谁又能说和林徽因毫无瓜葛呢?可以肯定的是徐志摩以他诗人的浪漫气质和对林徽因的一片痴情打动了这个受中西两种文化影响的新女子——林徽因。当时林徽因和梁思成两家已经有了口头上的订婚,但是在徐志摩的穷追不舍和她父亲林长民的默许下,情窦初开且思想开放的林徽因,也为自己的爱情迈出了大胆的一步。她对徐志摩说:“我不是个感情随意的女子,你必须在我与张幼仪之间作出抉择。”最后张幼仪和徐志摩离婚了,尽管徐志摩否认是因为林徽因,但这其中多少会有些瓜葛。张幼仪也是很有修养的人,曾经的徐志摩口中的土包子成为了大学教师,她虽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她的单纯是林徽因无论如何都学不到装不出的。张幼仪是单纯的,是宽容的,她靠自己的力量养育徐志摩的双亲,在徐志摩死后还为陆小曼支付生活花销。当张幼仪谈起林徽因时,她不因林徽因抢了自己的丈夫而恼怒,而是觉得林徽因欺骗了徐志摩的感情。当张幼仪知道徐志摩所爱何人时,曾说“徐志摩的女朋友是另一位思想更复杂、长相更漂亮、双脚完全自由的女士”。她为了自己的所追求的,通过自己的智慧,复杂的去思考去做事,而不被人察觉。也许林徽因是有良知的,她想过答应了徐志摩的求爱,就会给他的妻子张幼仪带来伤害。于是在一次与徐志摩见面时,她劝徐志摩不要想入非非:“徐兄,我不是您的另一半灵魂。我们是太一致了,就不能相互补充。我们只能平行,不可能相交。我们只能有友谊,不能有爱情。”说完就哭泣着跑开了。可是她应该知道事已至此将无力挽回!到头来依旧是伤害,做出这样的选择说出这样的话语,反而更令我觉得她是在世人面前为自己开脱,这便是她的聪明所在。

林徽因选择梁思成是明智之举。因为早年两家酒有婚约,而且梁思成是什么人?算得上是富二代,又一表人才,还为了和林徽因有共同的梦想追求而甘愿学习建筑。用梁从诫先生的话来说:若是真的从了徐,林徽因只是一个诗人的林徽因,而从了梁思成,林徽因既是诗人的林徽因,又是建筑学家的林徽因。这难道不足以说明她思想的复杂吗?林徽因绝顶聪明,她懂得如何的理智选择自己的人生。但深入了解,她也有驾驭不了自己的时候。正如1931年一天,梁思成出差回来,林徽因告诉他:“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后来梁思成回忆时云淡风清地说了一句"我们都哭了"。梁思成有着绅士般的气度,想必是伤痕还在,哭过也痛过。只是两个人出于矜持和自尊而都不愿意提及,也不愿打破生活的安宁。

她的复杂还在于她根本不知道自己真正爱谁。记录有说梁、林到美国留学后经常有矛盾,经常拌嘴。林徽因个性较强,身体不好时容易发火,而梁思成则温和忍让,所以梁思成有个外号:“烟囱”。两个人矛盾激烈的时候,林徽因就给国内的徐志摩写信,也许正是因为这样,徐志摩才会对林一直心存幻想。回国后,每次林徽因和梁思成吵架她都会去找隔壁的金岳霖作和事佬。她本可以和他们划清界限,但正是因了女人渴望被宠的天性,林徽因在不停的给别人机会,名义上却是学术探讨。在梁思成回忆林徽因时说道:“我根本不知道她的心在哪里?”梁思成在林徽因去世后又结婚了,我认为这段婚姻可能更多的是靠两人的品德来维系。他们相敬如宾,有亲情,但爱情可能早就消磨光了!梁思成忍受着她和那么多人暧昧,都不会和林徽因离婚,因为在万众瞩目下他和林徽因都是要社会名声的人。

尽管林徽因选择了梁思成,但仍然有人说她一生中最爱的是徐志摩。我不知道她真正的追求到底是什么,但在人临死时一定是最真实的。张幼仪的自传中说到,林徽因在1947年见了她一面:"一个朋友来对我说,林徽因在医院里,刚熬过肺结核大手术,大概活不久了。连她丈夫梁思成也从他正教书的耶鲁大学被叫了回来。做啥林徽因要见我?要我带着阿欢和孙辈去。她虚弱得不能说话,只看著我们,头摆来摆去,好像打量我,我不晓得她想看什么。大概是我不好看,也绷著脸……我想,她此刻要见我一面,是因为她爱徐志摩,也想看一眼他的孩子。 她即使嫁给了梁思成,也一直爱徐志摩。”

三个男人抬高了她的身价,她在各种交往中自得其乐。与她交往的大多都是男性,而从古至今无论女子的地位在怎么提高,都是男性的话语更具有分量,这也是林徽因的好评多于差评的原因之一吧。大家应该都知道她的文化沙龙,说到这里我就不得不提到我们钟爱的冰心奶奶了。据记载1933年9月27日,《大公报》文艺副刊开始连载冰心的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轰动平津。小说以温婉伴着调侃的笔调,讽刺了北总布三号院的沙龙。文章这样写道:“时间是一个最理想的北平的春天下午,温煦而光明。地点是我们太太的客厅……我们的太太自己以为,她的客人们也以为她是当时当地的一个沙龙的主人。当时当地的艺术家,诗人,以及一切人等,每逢清闲的下午,想喝一杯浓茶,或咖啡,想抽几根好烟,想坐坐温软的沙发,想见见朋友,想有一个明眸皓齿能说会道的人儿,陪着他们谈笑,便不须思索地拿起帽子和手杖,走路或坐车,把自己送到我们太太的客厅里来。在这里,各人都能够得到他们所想望的一切。”

冰心的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影射的就是梁家的“太太的客厅”,冰心在小说中写道:“我们的太太自己虽是个女性,却并不喜欢女人。她觉得中国的女人特别的守旧,特别的琐碎,特别的小方。”又说:“在我们太太那‘软艳’的客厅里,除了玉树临风的太太,还有一个被改为英文名字的中国佣人和女儿彬彬。”而林徽因就有一个学名叫再冰,小名叫冰冰的女儿,而小说中的女儿名曰“彬彬”。小说的发表,在京城引起广泛关注。林徽因当时正在山西考察古建筑,回北京后,当即派人给冰心送去了“一坛又陈又香的山西醋”。自“陈醋事件”后,林徽因与冰心再无交往。冰心用看似温婉和调侃的笔调娓娓道来,实则却是在进行讽刺和抨击。就连对林徽因如此痴情的金岳霖后来曾说过“这篇小说也有别的意思,这个别的意思好像是三十年代的中国少奶奶们似乎有一种‘不知亡国恨’的毛病。”细想 更讽刺的是,冰心靠《寄小读者》传世后代,林徽因靠与徐志摩的绯闻被后代牢记。

林徽因“喜欢热闹,喜欢被人称羡”,这一点也可以从林徽因在文学沙龙上的高谈阔论得到印证。费正清晚年回忆林徽因就曾说:“她是具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智力活动兴趣的妇女,而且她交际起来又洋溢著迷人的魅力。在这个家,或者她所在的任何场合,所有在场的人总是全都围绕著她转”。对于文化沙龙,不同的人有不同看法,我倒是觉得这其中本质还是林徽因喜欢众星捧月的感觉。在她的太太客厅里,许多是男性,大学问家,大家不仅仰望她的才学,还有她的美丽和气质。一面是促进学术进步,一面是她高高在上的虚荣心在膨胀。

林徽因想要的太多,她梦想要得到更多一切的和不同的感情体验,她的复杂心和过人的聪慧是当今的绿茶婊所不能企及的。

参考文献:

费正清《费正清对华回忆录》

张邦梅《小脚与西服》

《徐志摩和他爱过的女人》

01

初闻陆小曼,只知她是民国女子中,美貌出众的一个。

后来翻看有关陆小曼的传记,才发现,这个女子,何止相貌出众,用多才多艺来形容她,再贴切不过。

然而,在很多人眼中,她与徐志摩的去世脱离不了关系。可以说,徐志摩的去世,让她成为众矢之的。无论是徐志摩的父母,还是徐志摩的朋友,又或者说是,我们这些后人,不能说所有人,只能说有一部分人,认为徐志摩是陆小曼害死的。

对,陆小曼有过错,她花钱如流水,整日纸醉金迷,使得徐志摩为了养家,到处兼职赚钱,最后飞机失事而去世。当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这一点上时,又有谁看到她的另一面呢。

不知,当你看完这篇小传,是否对陆小曼有不一样的了解呢。

02

一九零三年农历九月十九,据说这一天是传说中观音菩萨的生日,在上海市孔家弄降生了一个女子。这个女子就是我们的主人公,陆小曼。

陆小曼,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陆定,国民党高官,与林徽因的父亲一样,留学于日本早稻大学。不仅是晚清举人,更是中华储蓄银行的主要创办人。母亲吴曼华,江南名门闺秀,贤良淑德,多才多艺,更擅长一手工笔画。陆小曼的绘画天赋,就遗传于她母亲。

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陆小曼无忧无虑地过着千金**的生活。也是因为这样,造成了陆小曼的前半生奢靡的性格。可见,一个人的家庭环境,对她性格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

然而,这并不影响陆小曼的多才多艺。

陆小曼的美,在当时的名媛圈里是有名的。胡适说她, 北京城里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 ;徐志摩说她, 一双眼睛在说话 睛光里漾起 心泉的秘密 ;她还与唐瑛并称,“南唐北陆”;就连张幼仪也不得不夸赞她,是个美人坯子。

除了美,这一硬件条件之外,她的“诗文画艺”均有很高的造诣。陆小曼的文章,文笔优美洗炼,这一点可以从她与徐志摩往来的书信中得知。而且,她还写过剧本,小说、散文等,成就也较高;陆小曼的绘画造诣,这一点更不用说了。她的母亲本就是个工笔画高手,在她母亲言传身教下,她先学习国画,再学油画,后有改国画。这一点会在文章后面详细展开,这里就不累赘地重复说明了;在“艺”方面,她不仅是现代交际舞的高手,更多次登台献艺演京剧。当然,这是后话。

而且,十七岁时,在圣心学堂的推荐下,她成为中外人员的口头翻译员。这可不是随便谁都能享有的殊荣。因顾维钧的要求,需要该女孩,既要年轻漂亮,又要精通英法两国语言。在当时,也就非陆小曼莫属了。

这一做,就是三年。

十八岁时,陆小曼成为北平社交圈的红人。但凡在北平有交际舞会,你就可以看见她曼妙的舞姿,瞬间,成为全场的交点。

这样的美人,在十九岁时,因父母之命,成为人妇,而对象就是王庚。

03

王庚是谁?估计大多数的人印象是,陆小曼不解风情的前夫。

其实,也并非全是如此。

王庚,比陆小曼大八岁,毕业于西点军校,与美国名将艾森豪威尔将军是同学。于一九一八年六月,他以第十名的成绩回国。回国后,就职于陆军部,后为陆军上校。在这时,他被介绍给了陆小曼。

当时的王庚,并没有多少钱,但是陆定夫妇就看中少年得志,前途无限的他,做为自家女婿。从王庚后来的仕途中,可得知,陆定夫妇的眼光很准。可惜的是,陆小曼却并不喜欢他。

两人的结合,很迅速。用今天的话来说,“闪电结婚”。从订婚到结婚,不到一个月。也就是说,两人在没有深入了解对方时,就突然步入婚姻的礼堂。这样的快速,也造成了日后离婚的原因。

婚后不久,陆小曼就发现,她与王庚的性格和人生态度完全不同。

王庚,受到西点军校的影响,对工作极其认真与负责。同时,为了尽快得到提升,给陆小曼以更好的生活条件,周一到周六一直都在工作,是个典型的工作狂。即使周末,到了家里,也不会讨好妻子,更不用说给寂寞的妻子说笑之类的。他对于陆小曼是“爱护有余,温情不足”。

但,陆小曼需要的是丈夫的疼爱。她像个小女孩一样,希望丈夫带她出去玩,希望丈夫说说情话,希望丈夫多关心她一点。无奈,王庚在感情上,多少有点“榆木脑袋”的感觉。

为了打发寂寞空虚的时间,陆小曼整日沉迷于交际活动中,晚睡晚起,养成了日夜颠倒的生活习惯。虽然王庚有些微词,两人也经常吵架,但王庚还是包容陆小曼的。即使后面,陆小曼婚内出轨,他也依旧包容着。

我想大概,这是王庚对陆小曼爱的表形吧。他并不会讲太多的情话,可他却用实际行动来说明,陆小曼,他是爱她的。

那时,陆小曼最渴望的是爱情。王庚给不了,有一个人能给,那就是徐志摩,而且给的还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

04

徐志摩,浙江海宁硖石人,生于商人家庭。是父亲徐申如娶了两房太太后,生下的唯一的儿子。从小就望子成龙,百般呵护。

于是,五岁的徐志摩进入私塾,十八岁毕业于杭州第一中学,文章写得极好,在圈内有一定名气。这时,被张幼仪的哥哥看中,并在双方父母的撮合下,结婚,生子。

对张幼仪,徐志摩并不喜欢。第一次见面,就说张幼仪是“土包子”。可就是这样一个“土包子”,在徐志摩去世后,撑起了徐志摩一家,还一直赡养他的父母。当然这已是后话。(有关于张幼仪,也会有篇小传)

婚后不久,徐志摩出国求学。也是在那时,他见到了年仅16岁的林徽因,对其一见钟情,展开猛烈的追求。但林徽因是个理性的人,她拒绝了徐志摩的求爱。

在徐志摩情场失意时,陆小曼就这么闯了进来。

他们相识在一场舞会上,当徐志摩邀请陆小曼跳舞,陆小曼跟着她步入舞池,拉开了两人相识、相知、相爱、相离的序幕。

一个情场失意,一个婚姻不畅,他们同病相怜,在彼此的怀抱中,寻求温暖。

至少在此时,两人情投意合,你侬我侬,完全属于处于热恋中的情人。

不料,“地下情”最终还是曝光。

想想看,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有多少人能接受这样的恋情呢。他们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所有难听的话,恶毒的话,全部袭来。他们就这样忍受着来自社会上和家人的压力,无论外界说什么,都不理会,只想要拼尽全力在一起。

一九二五年,在泰戈尔的邀请下、胡适的说服下,徐志摩远走欧洲,陆小曼竟也支持他离开。这下,徐志摩是解脱了,所有的压力都转移到陆小曼身上。而徐志摩能做的,只有给陆小曼写信,以及给陆小曼的母亲写信。希望她能够允许他们在一起。结果可想而知。

徐志摩和陆小曼是这样的境地,王庚又在做什么呢?

当时的王庚,已经在上海就职,陆定夫妇和王庚催促着她南下。陆小曼始终不肯。万般无奈下,还是去了上海。

与王庚的离婚,也不知是不是上天本就有意安排好的。

他与陆小曼在上海发生冲突,并让陆小曼受辱。本来反对他们离婚的陆定夫妇,一下子变成支持离婚。

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有一个关键人物——刘海粟。他先说服了陆小曼的母亲,然后在上海的“功德林”设宴,暗示王庚放弃陆小曼,成人之美。

王庚并非不知这场“鸿门宴”的含义。在回去后的两个月里,他深思熟虑,想了很多。他知道自己是爱陆小曼的,可佳人的心,并没有在他身上。他明白,拴住了陆小曼的人,也拴不住陆小曼的心。终于,他对陆小曼说: 我想了很久,如果你认为和我在一起生活已经没有乐趣科研,只有和徐志摩在一起才能得到幸福的话,我愿意离婚。

一九二五年底,陆小曼和王庚正式离婚。

陆小曼以为这是幸福的曙光,殊不知,徐志摩的父母并不同意陆小曼嫁入徐家。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一定要张幼仪同意才行。尽管后来张幼仪没有反对,但徐申如还是提出了三个条件:

一、结婚费用自理,家庭概不负担;

二、婚礼必须由胡适做介绍人,梁启超证婚,否则不予承认;

三、结婚后必须南归,安分守己过日子。

一九二六年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在北海公园举行了一场婚礼。虽梁启超大骂新人,也算圆满。农历九月初九,两人离京南下。

05

在徐家,徐申如夫妇并不喜欢这个儿媳妇,他们喜欢的是像张幼仪一样,贤良淑德,会持家的女人。因此他们从不与陆小曼交流,更看不起陆小曼”交际花“的出身。久而久之,陆小曼呆不下去,和徐志摩合计,于一九二七年一月移居去了上海。

当年的上海,繁花似锦,陆小曼沉迷于十里洋场、歌剧舞厅,又不受人限制,开始花钱大手大脚。徐志摩深知这一点,于是,四处兼职,写文章,转手卖古董字画,做房产的掮客,只为能赚钱,供陆小曼花。

尤其在当时,陆小曼染上了吸鸦片的恶习,开销越发大了。

说到鸦片,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翁瑞午。

翁瑞午,翁绶祺之子,擅戏曲,家藏名人真迹极多。这么说吧,他的祖上给他留下很多名人古玩和房产,以至于他可以结交上海的文人雅士。

与陆小曼就是因戏结缘,后来了解后,才发现两人有相同的兴趣与爱好。再加上翁瑞午喜欢陆小曼,不久,两人便形影不离。

后来,陆小曼总觉得这里痛,那里疼。于是,翁瑞午向她推荐了鸦片。鸦片最直接的效果是止痛。没过多久,陆小曼再也戒不掉了。

而她身体的痛楚,是先天和后天两方面造成的。她是陆定夫妇九个孩子中唯一活下来的一个,自幼身体就不好。而后日夜颠倒的习惯,是她的身体每况愈下。再加上为了和王庚毫无关系,与徐志摩在一起,她打掉了王庚的孩子。从那后,她失去了生育能力。

这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是多么残忍。每当徐志摩渴望要一个孩子时,陆小曼不得已说有”阿欢“就够了。她怎会不知徐志摩内心的渴望呢。也许,失去生育能力,是上天给陆小曼的代价吧。

而鸦片,却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陆小曼心理和生理的压力。

徐志摩在得知妻子吸食鸦片后,不止一次写信告诉妻子,让她改掉陋习,做个新时代的女性。

其实,夫妻两人从刚开始的感情浓郁,到现在的为钱所困,两人的感情越走越远。

徐志摩是个理想主义的诗人。他喜欢的女子,是理想与现实结合的。最好是那种漂亮的、多才多艺的、有追求又有成就的女子。既是个贤妻良母,又是他精神上的伴侣。

所以,在他心里,林徽因就是那样的人。但林徽因明白,徐志摩喜欢的只是他想象中的林徽因,因此才拒绝和他在一起。

徐志摩的后半生为钱所困,四处赚钱,但他的临死前做的一件事,是坐飞机去看林徽因的讲座。不幸的是,飞机失事,徐志摩去世。

那天是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十九日,徐志摩三十四岁,陆小曼二十八岁。

正值芳华之年,怎奈丈夫就这样离去。公公还不让其参加徐志摩的葬礼。

你可知,本来得知心上人去世,就已肝肠寸断;无奈还不让她参加徐志摩的悼念会,这对于作为徐志摩妻子的陆小曼来说,是多大的残忍。

徐志摩去世后,陆小曼再次遭到了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只是此时,只有她一个人承担,再也没有其他人帮助她。

其实,这并不是她一个人的错,是所有的事情串联起来,最后造成徐志摩的去世。追到源头的话,假如徐申如并不奢望徐志摩望子成龙的话,后面的事情都不会发生。只是,在中国的历史上,少了一个诗人徐志摩。

所以,每件事情都是把双刃剑。事到如今,并不是追究过错的时候,而是如何好好活下去。

或许陆小曼就该嫁给王庚这样的军官,保她一生衣食无忧。而不该选择徐志摩这样的书生。可是,爱情来了就是来了,谁也挡不住。如何守住激情褪去后的平淡生活,是他们该考虑的问题。只是,两人并没有意识到。

07

徐志摩去世后,陆小曼大彻大悟。

她说: 我一定做一个你一向希望我所成的一种人,我决心做人,我决心做一点认真的事业。

此后,她深居简出,闭门谢客,远离一切社交活动。专心画画、编撰徐志摩文集、看书、写文章、写诗成为她生活的重心。

尤其是画画。本来她的底子就好,再跟随老师学上几个月,完全就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她在画画上一直不断地努力,竟成为上海画院的专业画师。目前留于世上的画作,高达百余幅,均被收入博物馆或私人馆珍藏。追其原因,还是徐志摩去世时,带在身边的山水画,是她画的。

也许她觉得,唯有这样,才能接触到徐志摩的灵魂。画画,已成为她精神上的寄托。

不仅如此,她开始搜集与徐志摩有关的所有诗文信件。无论这一条路多么难走,无论要遭受上世人多少的不解,她还是一步步走下去。

上天总喜欢捉弄人,《徐志摩全集》的出版一波三折。本来陆小曼搜集徐志摩的文集就并非易事,没想到因为战乱,出版社竟将这本书的稿子遗事了。等这本书出版时,已是一九八三年。当时,距离一九三六年陆小曼整理稿子时,竟已四十七年。而陆小曼,也早已不在。

但不知,她看到这本凝聚她心血的稿子出版,是否在泉下也安心了呢。

幸好,《爱眉小札》并非同一个出版社,这才得以在她在世时,亲眼看到出版。

除了上述这些,她还做了一件对她来说并非易事的事——戒毒。

一九四七年,她住进医院独自解毒。几十年的毒瘾一下子戒掉,怎非易事。然,凭着她坚强的意志,最终成功解毒。并于一九五零年,已经五十三岁的陆小曼,获得了有生以来第一个工作——上海文史馆任馆员。这个机会来之不易,她踏实工作,闲暇之余,依旧绘画不辍。

直到一九六零年十月,因病住院。

一九六五年四月三日,于上海华东医院逝世。

这一年,陆小曼六十二岁。

临终的遗愿,是和徐志摩葬在一起。

可惜,直到现在,她依旧孤单一个人葬在江苏苏州,与浙江硖石的徐志摩相隔千里。

08

那么一直陪伴陆小曼后半生的人是谁呢?

也就只有他,翁瑞午了。

陆小曼说,她和翁瑞午之间只有感情,并没有爱情。因为她把这一生唯一的爱,给了徐志摩。

漫漫三十多年,翁瑞午就这么陪她走下来了,还是以不清不楚的关系走下来的。

翁瑞午是个有妻室的人,但陆小曼不要他离婚。估计是考虑到他的妻子年纪已大,一旦离婚,少了经济来源,恐怕会走投无路。所以,她宁愿这么不明不白地与翁瑞午同居。

反观翁瑞午,他也是爱陆小曼的。不然也不会靠变卖家产来维持陆小曼庞大的生活开支。他总是尽心尽力地照顾陆小曼。

人心都是肉长的。

我想陆小曼应该感受到他的真心。因为三十多年的陪伴,并非一朝一夕,也并不是每个人能做到的。

09

陆小曼,世人都将她与徐志摩联系在一起。

只知她美艳动人,只知她奢侈铺张,却不知她的才情也是如此高。

不知后人,是否能完成陆小曼简单的心愿呢?

目前不知,但愿以后有可能。虽然深知这种可能性很小,毕竟里面的关系错综复杂。

世事难料,愿有那么一天。

一生半累烟云中, 奈何却将才情没。

目录传送门: 《民国女子知多少》

下篇预告:《陈横哲:一日西风吹雨点,乱世飘摇要造命》

图:来自网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5834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4
下一篇2023-1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