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简介,纵横家的代表人物,结局悲惨,车裂而死

苏秦简介,纵横家的代表人物,结局悲惨,车裂而死,第1张

苏秦(?-公元前284年)字季子,东周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乘轩里人,是战国策士,纵横家。出身寒门,却少有大志。据传他随鬼谷子学游说术,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史记》学成之后,苏秦曾先后游说周、秦、赵等国。

苏秦推动合纵,初为功名富贵,实际发挥了巧妙的外交才能,其捭阖阴阳,以退为进之术,深得鬼谷先生真传,亦近道家之说;其说诸王主要说辞并不离利害二字,因势利导,配以机智,打动诸王,其法又与兵家相合,因此称苏秦为战国时代成功的谋略家与纵横学说之集大成者。

一、连横说秦,初露锋芒

《史记 苏秦列传》记载:乃西至秦,秦孝公卒,说惠王曰:秦四塞之国……秦王曰:毛羽未成,不可以高蜚:文理未明,不可以并兼。方诛商鞅,疾辩士,弗用。乃东之赵。赵肃侯令其弟成为相,号奉阳君。奉阳君弗说之。

去游燕,岁余而后得见。说燕文侯曰: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地方二千余里……是故原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患矣。

苏秦想要在东周和秦国施展抱负,结果却都没被录用。当时,苏秦的彖里,老母在堂,一个哥哥两个弟弟,大哥老早就去世了,还有一寡嫂在,本来一家人团聚,自然欢喜。可是过了几天,苏秦想要出游列国,母亲、嫂嫂、妻子却都竭力的反对,劝他说:你看咱们当地人,种庄稼的种庄稼、不种庄稼的做生意,人家都想着养家糊口,你怎么会想到要出去靠耍嘴皮子而换来容华富贵呢?那不是要把实实在在的工作扔掉,去追求没影的事业吗?如果不行,那不是白白浪费精神吗?你到时难道就不会后悔吗?两个弟弟也劝说:哥如果真的擅长游说之术,怎么不去游说周王呢?如果在本乡就能出名,又何必去那么远的地方呢?

苏秦看全家都不支持他,只好求见近在洛阳的周显王,向显王奏以强国之术。显王虽留他住下,可显王左右的臣属都知道苏秦出身农贾之家,怀疑他是在纸上谈兵,没什么真本事,都不肯保举他。

苏秦在显王府上住了一年多,明白进取无望,于是回家把家产都变卖了,得钱后做了几件貂皮制的衣服。他穿上华贵的衣服,带了一百斤黄金,来到了秦国,上书给秦惠王说:大王您的国家,西边有巴、蜀、汉中的丰富物产,北边有来自胡人地区的兽皮和代地产的马匹,向南则有巫山、黔中作为屏障,东边又有崤山、函谷关等坚固要塞。秦国真是田地肥沃、人民富足;有万辆战车,有百万雄师:沃野千里,储藏丰富,地势险要,能攻易守。这正是天府之国,也是可以称雄天下的国家。以大王您的贤能,秦国众多的人口,战车及骑兵等武器的巨大作用,兵法及谋略的应用之妙,足可以吞并诸侯,据有天下,自称皇帝,统治四海。希望大王您能听听我的意见。

苏秦讲了这么一通大道理,秦惠王的回答却是客气而又冷淡,其主要原因大概是由于他刚刚杀了商鞅,不太喜欢外国人,又加上时机还不太成熟,或是苏秦只讲一些大而无用的道理,却无具体方案。秦惠王回信说:我倒听说过,毛羽不丰满的鸟儿,就不能飞得很远;法令不完备的国家,不能够随便惩罚别人。道德修养不够深厚的君主,也不能教导役使别人;政治法令没有理顺的君主,也不能随便去号令大臣。现在先生您不远千里来到秦国教导我,我十分感激,不过还是等秦国具备了条件再听您的意见吧!就这样,苏秦被秦王赶了出来。

苏秦接连上了十多次书,在秦国住了一年还多,秦王始终没被说动,看着带的盘缠已花完了,身上的貂皮裘衣也穿破了,没办法的他只好把车马和仆人都卖掉,挑着个破担子又回到家乡。败家子回家,母亲骂他,妻子正织布,看到他回来,气得连织布机都不肯下,懒得理他,他饥饿难忍,只好求嫂嫂给自己做点饭吃,嫂嫂不热不冷的说家里没柴烧,也不肯给他做饭。可见苏秦这一次的失败让本来就不支持他的亲人对他的成见是多么的大。苏秦看到这种情况,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嫂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不好啊!虽然家人这样对他,但是他仍然不放弃到各国游说的理想。

要想成功,就要不言放弃,苏秦就是如此。苏秦家人那样对待他,但他却并没有心灰意冷,反而觉得自己之所以没有说动秦王,一定是因为自己的能力不够,自己的想法还有不足之处,觉得自己还需要学习。所以他把自己关在家里,更加勤奋的学习。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苏秦在家里苦苦想了好久,仔细研究天下大势和君王们的心理,想疲倦想睡觉的时候就用铁锥狠狠地扎自己的大腿,扎得血肉模糊,有时候太累了,就扑在案头上打瞌睡。为了不让自己打瞌睡,他就拿根绳子一头吊在房梁上,会与赵国结盟,共同抵抗强秦,防患于未然。所谓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

说到这一点谁都清楚,并没什么大惊小怪的。让我们跟燕文侯一起听他往下说:倘若秦攻燕,就要逾云中、九原,过代郡、上谷,战线数千里,即便攻占燕都,秦国也会担心难以固守。而倘若是赵攻燕,号令一出,不出十天便会集结数十万军队进驻东垣,进而渡滹沱、涉易水,不出五天便可直抵燕都。因此,秦攻燕是千里之外做战,而赵攻燕是百里之内做战。倘若大王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依我看没有比这更失策的了。

苏秦指出联赵抗秦方为上策,这一说正中燕文侯下怀。燕国只要跟赵结盟,天塌下来也是赵国先顶着,他又何乐而不为呢?只是燕国太弱了,要攀上像齐国这样的强国谈何容易!如今这苏秦自告奋勇说要去赵国游说,他当然乐得做个顺水人情。燕文侯当即赐给苏秦车马、金银、布帛,资助他去赵国。

苏秦来到赵国后,便直接以燕国使者的身份晋见赵肃侯。他洋洋洒洒地分析了一大通国际局势,紧接着又使出了他的杀手锏:天下还没有哪个国家像赵国这样被秦国视为心腹之患,可它为什么没有全面进攻赵国呢?听到这样的话,哪个国君不会不竖起耳朵听他说下去呢?

苏秦接着又说:秦国正是担心韩和魏从后面暗算。因此,韩和魏就是赵国南面的屏障。而秦国的战略意图就是逐步吞食韩和魏,一旦它们屈服称臣,秦国就没有了韩和魏的窥伺,到时候赵国的灾难就降临了。这也正是我为您担心的。

话说到这里,赵肃侯肯定已经在频频点头了一一这些何尝不是他所担心的呢?因此,苏秦的结论便是顺理成章的:韩、魏、齐、楚、燕、赵六国合纵结盟。任何一国受到秦国攻击,其他五国必须全力相救,哪一国坐视不理或背弃盟约,五国便一起讨伐他。

至此,苏秦可谓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单凭自己那三寸不烂之舌,竟促成了前所未有的六国同盟,他的身价也随之提升百倍。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评价纵横家时说: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室,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句话用在鼎盛时期的苏秦身上,一点也不为过。

苏秦的{明之处不仅仅在于他口若悬河的辩才,也不在于他对国际战略形势的谙熟,关键是他能够准确地捕捉到诸侯内心深处的恐惧和他们真正的需要,所以联盟成功了。

二、合纵始末,平息内乱

《史记 苏秦列传》记载 初,苏秦之燕,贷人百钱为资,乃得富贵,以百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其从者有一人独未得报,乃前自言。苏秦曰:我非忘子。子之与我至燕,再三欲去我易水之上,方是时,我困,故望子深。

苏秦既约六国联盟,归赵,赵肃侯封为武安君,乃投从约书于秦。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

苏秦凭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促成了前所未有的六国同盟。六国国君于赵国洹水(今河南境内)之上,歃血为盟,合纵抗秦。封苏秦为从约长,佩六国相印。并派人将六国盟约之事向秦国通报。

秦国得知六国合纵抗秦之后非常吃惊。之后,秦惠文王纳了大臣们的建议,用软硬兼施的方法引起六国之间相互猜疑,以拆散合纵。首先派人去最近的魏国,归还了从魏国夺来的几座城池,然后又派人去最远的燕国,将女儿嫁给了燕国太子。于是,魏、燕两国同秦国和好起来。赵侯得知之后,责问苏秦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苏秦十分惶恐,立刻出发,去平息这场同盟中的内乱。

苏秦又来到燕国。由于燕王让位给大臣子之,引起太子平和将军市被的叛乱。六国合纵,本来就是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所以根基不深。秦国派犀首出使齐国,魏国,一起征伐赵国,以此来破坏六国合纵,苏秦离开赵国,合纵瓦解了。齐国趁燕国办丧事之机攻燕,连克城池十余座。燕王便以齐国归还城池为条件,命苏秦以从约长的身份出使齐国。如若齐国归还城池,燕国便同秦国断绝来往。

苏秦去齐,晋见齐威王,先行祝贺之礼,接着又行哀悼之礼。齐威王不解,问其原因。苏秦道,人饿的再厉害也不会去吃有毒的乌头籽,吃的越多,死的也就越快。燕和秦是联姻之国,齐国占领燕国的城池就等于与强秦结下了仇怨。难道这不像饥饿之人去吃乌头籽一样吗?齐国实在是大难即将临头。齐威王听了之后大惊,忙向苏秦请教解危之法。于是苏秦就建议齐威王归还在燕国夺来的城池,这样燕王喜欢,秦王也一定会高兴。齐威王觉得苏秦说的很有道理,也非常高兴,很快就归还燕国旧地。苏秦回到燕国。受到燕昭王的重用。

在苏秦眼里,把黑的说成白的,把对的说成错的,把牛说成马,把东施说成西施,这些都是轻而易就能做到的。他能把六个国王,外加六个智囊团,说得围着他转,对于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历史掌故知识、临场反应速度、说话气势和措辞方法、事前情报工作等等,都有严格的要求。放到今天,这本是一个团队的任务,是一项成千上万人协作也不一定能完成的工作,而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苏秦仅靠自己一张嘴就办到了,可想而知,这需要一颗多么聪明的脑袋啊。就这样一个人,握住了六个国家的大印,挥臂一呼,六国皆应,搞得强秦那么多年不敢用兵。虽然那时并不是一个宣扬个人英雄主义的社会,但我们不得不承认那的的确确是苏秦一个人的功劳!

苏秦,主张合纵;张仪,主张连横。按照《史记》和《战国策》的记载,苏秦和张仪是师兄弟。苏秦被自己的家人看不起,于是找到《阴符》,进行研究。一年后,揣摩出合纵连横之术。

苏秦首先将目标定在洛阳,求见周显王。但显王周围的大臣一向了解苏秦的为人,都瞧不起他,因而周显王并不信任他。

于是,苏秦西行至秦国。时秦孝公已死。就游说秦惠王兼并列国,称帝而治。秦惠王认为时机不成熟,且秦国刚处死商鞅,讨厌说客,未采纳他的建议。

苏秦离开秦国,向东,到达赵国。当时赵肃侯任命其弟赵成为国相。而奉阳君不喜欢苏秦。苏秦游说燕文侯,燕文侯认为苏秦之议很有道理,允诺苏秦“如果能以合纵之计维持燕国安定,愿举国相报”。于是资助苏秦车马金帛,前去游说赵国。苏秦第二次来到赵国,奉阳君赵成已死,便游说赵肃侯,提出六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的主张。……

苏秦说服赵肃侯,去游说各国诸侯实行合纵的联盟,但他担心秦国趁机攻打各诸侯国,盟约还没结缔之前就遭到破坏。苏秦找不到能派往秦国为他工作的合适人选,于是派人劝说张仪来投奔他。

当时的张仪也是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他得到邀请之后前往赵国,请求会见苏秦。苏秦却对张仪不理不睬,还当众羞辱张仪,说张仪那么有才能,竟弄得穷愁潦倒到这种地步,是不值得收留的,说完就把张仪打发走了。张仪本来想着可算是见到“亲人”了,也能跟着混口饭吃,谁成想被羞辱了一番。无奈之下,想到各国诸侯中只有秦国才能威胁赵国,于是便前往秦国。

苏秦在张仪离去后,暗中派人资助张仪到达秦国,并且帮助他见到秦惠王。秦惠文君十年,秦惠王用张仪为客卿。这时,帮助张仪的人才说是苏秦故意激怒他,为的是张仪今后有更好的发展。张仪一听,自叹不如,惭愧不已,于是决定成全苏秦,不与赵国作对。一来怕与师兄起争执,二来怕斗不过苏秦。

苏秦先后说服了韩、魏、齐、楚四国,六国达成合纵联盟。苏秦担任了六国的国相,同时佩戴六国相印。苏秦合纵六国后,被赵肃侯封为武安君。苏秦把合纵盟约送交秦国,从此秦国不敢窥伺函谷关以外的国家,长达十五年。后来,秦国派犀首(公孙衍,那时的他还没被张仪排挤走)欺骗齐国和魏国,和它们联合攻打赵国,打算破坏合纵联盟。齐、魏攻打赵国,赵王就责备苏秦。苏秦害怕,便请求出使燕国,发誓一定报复齐国。苏秦离开赵国以后,合纵盟约便瓦解了。

公孙衍成功了,但他却被张仪给打败了,于是公孙衍回到魏国,搬出了苏秦此前的那套“合纵”,开始即苏秦之后开始进行六国合纵,而张仪主张连横,二人成为了对手。

苏秦

苏秦 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纵横家兴于战国后期。时群雄相争,除用武力外,还需展开外交、政治上的攻势。纵横家应运而生,他们并不专崇一种主张或观点,而是根据实际需要定其取舍,故忽而用儒,忽而用道,构成了所谓的一纵一横。西汉时称纵横之说为“长短说”,长说、短说和一纵一横含义相同,都是说纵横之士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观点去说服对方的一种方法,到战国晚期,因秦强六国弱已成为定局,故联合关东各国抗秦者即为合纵,而秦设法破坏合纵就是连横。如《战国策》就把秦和六国对立起来,并总以苏秦、张仪为合纵连横策略的代表性人物,双方各自为六国或秦的利益而进行辩护。

《汉书·艺文志》肯定了纵横家“权事制宜”的这一长处。但过分的灵活性也易流于欺诈,《史记》说六国时“谋诈用而纵衡长短之说起”,《汉书》也称其”上诈狡而弃其信”。尽管如此纵横家在战国晚期仍受到各国君主的重视,故韩非说:“山东言纵横,未尝一日而止也。”

有关苏秦的事迹见于《战国策》和《史记》等书。《史记》说他是东周洛阳人,曾到齐国受业于鬼谷先生,后出游数岁,一无所获而归。遭到家人的讥笑。于是他发愤用功,得周书《阴符》而读之,领会出如何方能投人主之所好的奥秘。他先去游说周显王、秦惠王和赵肃侯,但都未成功。接着又到燕国去见燕文侯,文侯接受了他的合纵主张,并资助他车马金帛,使他能到赵、韩、魏、齐、楚几国去游说。六国经过他的劝说而联合起来,苏秦成为纵约长,“并相六国”。到燕易王时,他因得罪易王而亡齐,到齐闵王时,齐大夫嫉恨苏秦而使人刺之。他在临死前对闵王说,我死后可用叛齐之罪名而处车裂之刑,这样做以便于找出刺杀我的凶手。苏秦死后,其弟苏代、苏厉也到处游说而“乞显诸侯”。

司马迁在写《苏秦传》时,发现不少有关苏秦的记载不可信,有张冠李戴之误。但他在处理苏秦的事迹时,特别在年代方面仍有不少错误。如他把苏秦最初游说赵、燕等国定在赵肃侯、燕文侯时,将其卒年定在张仪之前。经过不少学者的考订,明确了苏秦应在燕昭王、齐闵王之世活跃于六国间,与其同时的著名人物有孟尝君、李兑、周最等。苏秦先仕于燕,其主要活动是,离间齐、赵关系,以减轻齐对燕的压力。又和赵李兑共同联合五国以攻秦,后来他又离燕至齐,受到闵王的重用,但苏秦仍忠于燕,暗中为燕效劳。他所采取的策略是劝齐攻宋,以转移齐对燕的注意力。于是燕昭王派乐毅突然出兵以攻齐,齐因措手不及而败于燕。苏秦阴与燕谋齐的活动至此而败露,齐处以车裂之刑,这在战国晚期是轰动一时的事件,在许多当时人著述中都有反映,如山东银雀山出土的竹简本《孙子兵法·用间》,里面有“燕之兴也,苏秦在齐”的话,又如《吕氏春秋·知度》,说“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这些记载表明,战国时人都知道苏秦为燕而仕齐,最后使齐亡而兴燕,但他自己也为燕而作出牺牲。苏秦在战国晚期名声颇大,《荀子·臣道》把“齐之苏秦”和“楚之州侯”、“秦之张仪”相提并论。西汉时,苏秦仍受人称道,如《史记·邹阳传》赞扬他能成为燕的忠臣。《淮南子》也多处提到他,并肯定他有知权谋的长处。司马迁以为苏秦在“连六国从亲”的过程中,显示出他的才智过人。

《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有《苏子》三十一篇,当是苏秦作品或后人所记有关他的事迹的汇集,其中似也包括苏代、苏厉的一些游说之辞。《苏子》是纵横家类中篇幅最多的一部,可见从战国到西汉,纵横家中属于苏氏弟兄的作品或有关材料分量很多,流传也最广。汉以后该书已亡侠。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纵横家书》,其中有十一篇苏秦上燕王或赵王书,不见于《战国策》、《史记》等传世的古籍,另有两篇其部分内容见于《战国策》,这十三篇是现在了解苏秦事迹的重要新材料。

张 仪

--------------------------------------------------------------------------------

张仪,生年不详,卒于秦武王元年(前310年),一说秦武王二年(前309年)。魏国贵族后裔,学纵横之术,主要活动应在苏秦之前,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战国时,列国林立,诸侯争霸,割据战争频繁。各诸侯国在外交和军事上,纷纷采取“合纵连横”的策略。或“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防止强国的兼并,或“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张仪正是作为杰出的纵横家出现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对列国兼并战争形势的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秦惠文君九年(前329年),张仪由赵国西入秦国,凭借出众的才智.被秦惠王任为客卿,筹划谋略攻伐之事。次年,秦国仿效三晋的官僚机构开始设置相位,称相邦或相国,张仪出任此职。他是秦国置相后的第一任相国,位居百官之首,参预军政要务及外交活动。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外交和军事生涯。

张仪拜相后,积极为秦国谋划。他采用连横术迫使韩、魏太子来秦朝拜,并与公子华(桑)攻取魏国蒲阳(今山西隰县)。又游说魏惠王,不用一兵一卒,使得魏国把上郡15县,包括少梁 <今陕西韩城南)一起献给秦国。秦惠文君十三年(前325年),张仪又率军攻取魏国的陕县(今河南陕县)。这样,黄河天险为秦所占有。随着秦国威势的不断增长,张仪辅佐秦惠文君于同年称王,秦国国势日益强盛。

秦惠文王更元二年(前323年),秦国为了对抗魏惠王的合纵政策,进而达到兼并魏国国土的目的,张仪运用连横策略,与齐、楚大臣会于啮桑(今江苏沛县西南)以消除秦国东进的忧虑。张仪从啮桑回到秦国,被免去相位。三年,魏国由于惠施联齐,楚没有结果,不得不改用张仪为相,企图连秦、韩而攻齐楚。其实张仪的最终目的是想让魏国做依附秦国的带头羊。由于连横威胁各国,秦惠文王更元六年(前319年)魏国人公孙衍受齐、楚、韩、赵、燕等国的支持,出任魏相,张仪被驱逐回秦。秦惠文王更元八年(前317年)张仪再次任秦相国。九年,秦惠王接受司马错的建议,遣张仪、司马错等人率兵伐蜀,取得胜利,旋即又灭巴、苴两国。这样秦国占据了富饶的天府之国,有了巩固的大后方,为秦国的经济发展和军事战争,提供了有利条件。

秦惠文王更元十二年(前313年)秦惠王想攻伐齐国,但忧虑齐、楚结成联盟,便派张仪入楚游说楚怀王。张仪利诱楚怀王说,“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听信此言,与齐断绝关系,并派人入秦受地,张仪对楚使说:“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国的使臣返回楚国,把张仪的话告诉了楚怀王,楚怀王一怒之下,兴兵攻打秦国。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Z年)秦兵大败楚军于丹阳(今豫西丹水之北),虏楚将屈丐等70多人,攻占了楚的汉中,取地600里,置汉中郡(今陕西汉中东)。这样秦国的巴蜀与汉中连成一片,既排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的威胁,也使秦国的疆土更加扩大,国力更加强盛。《史记·张仪列传》中说:“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纵横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无疑张仪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个。

张仪诳楚之后,又于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年)前往楚、韩、齐、赵,燕等国进行游说,使得五国连横事秦。同一年,张仪因功封得五邑,封号为武信君。

张仪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外连衡而斗诸侯”,与秦国的耕战政策相配合,运用雄辩的口才,脆谲的谋略,纵横捭阖,游说诸侯,建树了诸多功绩,在秦国的政治、外交和军事上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在风云多变的险恶环境中,主要凭借外交手段,采用连横策略,“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使秦国的国威大张,在诸侯国中产生了巨大的威慑作用。孟子的弟子景春称赞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张仪使用军事和外交手段,使得秦国东“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这为秦国的霸业和将来的统一起了积极的作用。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年),秦惠王卒,子秦武王即位。张仪素为秦武王不满,离秦赴魏,卒于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5888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4
下一篇2023-12-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