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贝子晨
昨天奇葩大会上,樊登老师登场谈读书,一开场就给出了立论:
读书不是一个业余活动,读书是必需品,读书是一个要命的事。
着实让现场的高晓松震了一下。大紧的表情是这样的。
说实话,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也是觉得有些危言耸听了。
关于读书最美的那句话,我觉得就是莎士比亚所说的: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从这句话来看,也和樊登老师的推论有些一致哦。
读书是件安身立命的事情。
后面樊登老师用养狗和养孩子的事情做了对比来说明,着实够反差,当然其实论要命程度,好像还差那么一丢丢。
接着樊登老师谈到了孩子的教育,“一个孩子的自律水平取决于孩子的自尊水平。”这句话着实让现场观众深深认同。
继续樊登老师用自己创业的故事,来说明自己创办樊登读书会从未赔钱一直赚钱的秘密: 我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能从书中找出来依据 。
从论点到例证,到最后的总结,樊登老师一气呵成,有生僻的知识引起人们的好奇,有震撼的事实引起人们的敬佩,最后还用附加疑问,让大家不自觉地点头认同。
说实话,要是在一般的场合,凭着樊登老师的权威,加上这一段关于“读书是一件要命的事”的论证,估计大家都会当场加入樊登读书会,赶紧读书去。
但在奇葩大会上,高晓松是不会放过任何漏洞的。再看大紧的表情。
下面的对战更加精彩,属于辩论范畴,不断地在拓宽边界。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其中就有关于成功学书籍的讨论,晓松老师被樊登老师渺了,呵呵。
当然,樊登老师在晓松老师的一些问题上也选择了回避,没有正面回答。
经过一群人和樊登老师的讨论后,
最后樊登老师给出了一个更为完成和客观的结论:
读书是给我们一个机会,一个改变的机会。
(关于改变的一些事,昨天写了一篇,欢迎查看哦
《改变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 )
看完节目,给我感触更深的是,樊登老师对于读书的看法:
读书是件要命的事儿。
我没有樊登老师的精彩例证和口才,但同样,我的工作和生活因为读书和拆书,也发生了好的改变。
那我就说一下我的真实故事吧。
那是在我一次拆书的过程中,选择了《不抱怨的世界》,这本书里关于批评的片段。拆这个片段,也是因为在生活中,家里经常会面对这种情况,批评孩子,批评爱人,或者被别人批评。准备完预备表后,当时只是觉得想拆这个话题,了解一下怎么做,但做的愿望并不是那么强烈。但在现场拆解的过程中,读着自己的案例时,用自己总结出来的三步法来举例时,那个过程很奇妙,突然有种和爱人演练的现场感,真的在和爱人说,印象特别深刻。
“心理演练”通常应用在将要做的期待成功有很大成就感的事情上,对过去事情的反思和修正,往往人们没有太大动力去做,一是因为遇到了就会很痛苦,不想做,二是,知道要怎么做,但重复发生概率低,要么重复发生时受其他因素影响太多,无法实施。
阅读完原文,再用拆书的方法,一个是有了演练场景,一个是讲出来之后,那种感觉很奇妙,似乎灵魂出窍,在看着自己,发现自己的美和不足。
现在我也保持着读书和拆书的习惯,和爱人之间的关系更融洽,遇到重大的事情(比如孩子上公立还是私立幼儿园、工作机会选择、买房等)不再是凭感觉、问人,而是能搜集各方信息,合理决策,避免心理陷阱,也是因为从《做出好决定》中学到的知识。
正如樊登老师所说的那样, 读书会给你一个改变的机会。
如果你想抓住这个机会,可以用拆书的方法来内化和应用。
小伙伴们对“拆书”感兴趣的话,欢迎留言的点赞,要求强烈的话, 我将分享真正的有知识产权保护的拆书帮的“拆书”法,一起体验改变的幸福。
这份资料在家里面已经好久了,之前有看过2遍,算是范范看。昨晚拿起来好好读了一下,对应出来了自己不在意却是不好的,急需要改正的点。
一、樊登老师解读这本书,但从带孩子的误区中开始。主要有这些:
1控制型父母
孩子出问题的时候,不听话的时候,会喊一二三,这就我之前对待乐乐的方法。后面在他开始已经会这样来对我的时候我开始意识到不对了。
这样主要带来的结果就是:1⃣️孩子会变的特别懦弱,因为他从小被控制
要不是及时的反思和看见,我觉得我就在控制型父母上越走越远了。其实本身不是强势的性格,但是一直有一个错误的想法就是想要孩子都听我的。
2、放任型父母。说没事让他哭,孩子哭会没关系。这种放任型父母对待孩子,长大以后孩子会出现的问题是他会极度的缺乏的归属感,意思是他会过度的具有依赖性。
想想来看,我父母对我就是放任型,以前小时候哭或者各种,都是说我自己会好。终于找到了之前的自己为什么老是会依赖别人,会害怕一个人的底部原因,哈哈。育儿育己。
3、贿赂型父母,这样会让孩子做什么事情都没有来自内心的动力,会让他的动力全部来自于外在,来自于别人的确认,所以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觉得逐渐丧失人生的意义。
4、忽视和低估的父母。老是忽视孩子的感受,比如孩子摔了你说不疼,孩子在学校回来喊很饿,你说你刚吃完饭怎么可能饿,孩子跟好朋友打闹了生气了,你说谁谁那么好,怎么可能是他错了。
二、了解了类型后来看看怎么针对自己的误区引导孩子
1、平时多教他情感类的词汇,让他会表达。也可以见机引导,比如看动画的时候问下那个角色那时那刻是什么感受,帮助孩子理解他人。
里面樊登老师总结了一个很重要的点,a,种种子。b, 学会聆听,关注反应。注意谈话内容和谈话氛围,然后做情感引导,概念灌输。
2、避免语言上给孩子伤害,你越批评他,他就敏感。用真正的无条件的爱的语言方方式。
3、在孩子做对事情的时候,给他反馈告诉他这样是对的,并且告诉他为什么。这样他更听得进去,会越来越自信,并且积攒大量的正确行为,他跟这个世界是和谐的。
4、父母的关系要好,千万不要为了管教孩子在孩子面前吵架。夫妻关系好,就是家里的定海神针。
《共情的力量》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心理学家亚瑟·乔拉米卡利。这本书可以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们来谈谈到底什么是共情?我们对共情有哪些误解,共情是怎么产生的,为何有的人共情能力比较弱。
第二部分,重点谈谈到底怎么才能做到共情,以及如何运用共情来改善我们的亲密关系。
第三部分,我们一起探讨如何运用共情来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警惕他人运用共情的阴暗面对我们不利。
那什么是共情呢?
共情最初是一个美学概念,用来表示,人们把自己的心灵感受主动投射到所看到的事物上。后来,这个概念被转用到了心理学领域。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对共情有一个经典的心理学定义:就是能够深入走进当事人的内心世界,能够主动用当事人的眼光、态度来看待这个世界,但同时又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还是自己。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要能走进他人的世界,也要能从他人的世界里走出来。
实际上,共情允许人们保持不同立场,我们可以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对方,但这不等于我们一定要支持他,我们也可以保持自己的立场,允许自己对一件事有不同的想法。
那“共情式倾听”该怎么开展呢?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抛开自己。怎么做到呢?
抛开自己,首先就要不评断,不给人贴标签,不搞简单分类。不管你对这个人的过去有多了解,不管你对这件事有多熟悉,你都没办法确定当下、此刻这个人的真实想法和感受。真正共情的态度是:我们相信人是会不断改变的,生活是会流动的,所以,我们没有基于过往下判断的权利。
其次,抛开自己还要求我们不要随便做自我暴露。我们在聊天的时候,常常会进入“比惨”模式,比如“哎呀,你这个情况我也有过,我跟你说,我当初比你更痛苦……”。
这个时候,你是坐到自己的位置上在发言。在倾听的时候,我们要保持一定的抽离,你不需要用你的个人故事来和对方产生联系,你要做的只是放下自己。
第二步,让对方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怎么做才算是让对方充分表达呢?
首先,尽量使用开放式问题。你到咖啡馆点咖啡,店员问你“摩卡还是卡布奇诺?”这是封闭式问题,就是在问的同时已经有了限定,在这样的谈话中店员把控着权力。而店员问“你想喝什么”才是开放式问题。
开放式问题把选择和权力给到被问的人,这不仅能让你了解更多信息,也能让对方更深入地思索自己的问题。
其次,不让情绪占主导地位。心理学上有种说法,说人在生理唤醒水平比较高的时候,认知能力就会收窄。就是说,人在愤怒的时候,思考能力会下降。因为这个时候,我们往往只能感受到比较激烈的情绪,比如愤怒或恐惧,其他的感受和想法都会被无视。
共情需要我们先稳住自己的情绪,把自己的节奏先放慢下来,然后帮对方把节奏放慢下来。谈话的双方都能远观情绪,才算是共情式倾听。记住,共情不是煽风点火,别让对方的情绪更激动,更别跟着对方一起激动!
共情式倾听的第三步是评估。什么是评估呢?注意,大家一定不要把评估和评判混为一团。评估是以共情为向导,找到真实情况的能力。
准确的评估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评估对方;二是评估自己。我们走出自己,走进对方的世界,跟那个人一起看这个世界,然后体会他的过往、品行、动机,这是评估对方。评估自己,需要我们反思在倾听中是否清空了自身的成见,在对对方的评估中,是否有些地方因为自己的情绪、需求、脆弱有所扭曲。
做出准确的评估后,接着才是第四步,向对方表达那些“感同身受”的话,这是共情的行动导向。
一般来说,感同身受的语句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情绪的确认”,二是表达你的“理解”。
比如有人说他“很害怕和妈妈沟通,因为害怕两个人会吵架”,这个时候比较共情的表达可能是:“我感觉你好像很沮丧(这是表达对他情绪的理解),你希望跟你的母亲更好地相处,可是找不到办法(这里是表达对他想法的理解)。”
只有完成以上四个步骤,才算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共情。
总结一下,“共情式倾听”和一般的倾听很不一样,它需要我们专注、好奇、灵活,而且还需要悉心培养,不可能一步到位。大家可以先从上面提到的“抛开自己”以及学会提出“开放式问题”开始训练自己的共情能力。
当你提高了共情能力,我相信你的人际关系也会更和谐。
此外,讲书人陈鼎还总结了一个“五官”共情法,帮你快速掌握共情的方法并运用到生活中:
1眼,就是要放下手机,放下三心二意,把注意力放在对方身上,看着对方的眼睛,用你的身体姿态表达你对他的关心。
2耳,就是要克制自己想表达的欲望,多听听对方的心声,把一大半的精力都放在听懂对方上面。
3口,就是请你把刚才听懂的东西,用和善的语气告诉对方,表示你对他的理解,当然也请你把没有听懂的部分说出来,谦虚地向对方请教。
4鼻,鼻子是用来呼吸的,当我们陷入激烈情绪的时候,是没有办法共情的,请你记得你可以多做几个深呼吸,让自己平静下来,当然你也可以教会他人这样做。
5心,我们要时刻留意我们共情的目的,是为了对方好,还是仅仅满足自己的需要。请怀着一颗真诚、善良的心,从共情出发,用生命影响生命!
今天听了樊登读书《不被父母控制的人生》,笔记记录一下,就当作今日内容了。
不成熟的父母有以下四种类型:
1情绪型 ,
他们会拿自己情绪的喜怒哀乐来面对你,他笑全世界都得笑,他不爽了,全家人都是他的敌人,见谁骂谁,弄得鸡犬不宁。
2驱动型 ,
他跟你的所有互动都只以目标为导向。不管你开不开心,愿不愿意,只看你的考试成绩,只看你的目标是否达到,以目标衡量你整个人生。
3被动型
这种家长通常比较内项,不善表达,从不主动跟你进行情感交流,你跟他交流,他回避,不说,全部闷在那里,很少鼓励你,说积极的语言,更不会表达爱。
4拒绝型
这种家长有点传统意义上的法西斯,他所有的事都以自己为核心,其他人做的所有事情,只要跟他没关系,统统拒绝,只要影响到他的边界,一概反对。像一个统治者,居高临下,使得你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得小心翼翼,首先想到的就是:爸爸/妈妈是否同意,其次才会考虑到自己的意愿。
1,保持主动的心态。
请记住,你已经长大,不再是那个瑟瑟发抖的,没有办法的小孩子了。你需要学会的是: 看清,了解,不接受 。学会用批判性思维来看待他对你的一切。学会用批判性的思维来看待这一切。比如说,当他用情感来威胁你的时候,先要学会问自己: 事实到底是什么( 除了他们告诉你的之外)?第二个,在这件事情里, 有哪些是能被证实的事实 ?那些事是真的吗?听谁说的?真的假的呀?然后,这场危机 有多严重 ? 是紧急情况吗 ? 是谁的紧急情况 ?他们的要求是 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吗 ?当他们平静下来时,能自己解决问题吗? 这是你的责任吗 ?好了,把这一系列的问题问完,此时 你自己能够学会冷静,然后学会说不。
如何设置边界?
1让自己慢下来。
面对控制你的父母,他急匆匆,追着催着告诉你“必须”“你赶紧",好像他的事情都很紧急一样。这时候你要让自己的情绪慢下来,说:“这事情我需要考虑一下,你给我点时间,让我考虑一下”。中国古人讲“事缓则圆”,让这个事缓慢下来,慢下来以后他着急的情绪就不容易把你带进去,不容易让你觉得必须做什么事情。
2弄清楚你想要的结果。
很多时候我们被别人裹挟,被别人带到一个自己不想去的地方,原因在于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去哪儿。所以你首先得想清楚,你想要的结果是什么,你希望自己过上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然后朝着那个方向去努力。
我们的痛苦往往就在于,你虽然不想听爸妈的话,但是你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所以浑浑噩噩地说:“那好吧,就这样吧,就听他的。 ”然后到了三四十岁,你突然想明白了,但是已经来不及了,沉没成本太高了。所以这就是第二步,弄清楚想要的结果。
3不要太在意那些不成熟的行为,
这个说到容易做到难。
举个例子,你爸爸发飙了,在你面前摔了一个碗。假如你没能跳出你爸爸的阴影,你一定是一激灵,然后整个身体紧张起来,你在想要不要我也摔一个;或者我认了,我服了,我给我爸跪下,说爸我错了。这叫什么呢?这都叫作你很在意那些不成熟的行为。假如你看到你爸爸摔了一个碗以后,停了一下,悄悄地把碗扫一扫、拿走,然后转头跟你爸爸接着说话。这就是慢慢地学会不要太在意那些不成熟的行为。这确实有难度,因为我们的身体反应有时候是不骗人的。你一激灵,一下子进入到那种担心、害怕的状态,这确实很难控制。这个需要练习,你得一次一次地适应、练习,最后慢慢地学会笑对这一切。
怎么做到不在意那些不成熟的行为呢?
第一个就是要放弃拯救者的角色 。有很多人跟我倾诉,就是他的爸妈六七十岁了,天天打架,整天把他叫回去劝架、负责评判。你看,你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你在他们身边扮演了拯救者的角色,但实际上他们是大人,他们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应该让你这么一个小孩来负责这件事情。而如果你一旦适应了拯救者的角色,他们会特别喜欢你来扮演这个角色。因为本来就跟你没什么话说,现在你能这样参与到家庭中来,他们觉得很好,找到这个机会了。于是他们的矛盾会变得越来越多。所以,这时你得放弃这种依赖共生的关系。
我们曾经讲过依赖共生,叫作“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看起来是这个男人总在欺负这个女人,实际上你让他们分开,这个女人根本受不了,因为她习惯了跟他待在一起。这就是依赖共生的关系,有点像斯德哥尔摩效应。如果你觉得爸妈给你带来了很多痛苦,但是你又不愿意从痛苦中摆脱出来,天天跟他们搅和在一起,这也是依赖共生。
其次,我们要学会圆滑一点,避其锋芒。
做到圆滑一点的办法就是,你要学会认同她的感受 ,说“妈,我知道你很关心我”“妈,我知道你很生气”“妈,你真是为我操碎了心”。你并没有认同她让你做的事,但是你认同了她的感受,这个是没错的。这是亲人之间可以进行的妥协和互相的关怀,你也在向她示范,什么是一个成熟的人做事的方法,所以这是很有效的一个方法。
第三个办法,叫作引导互动的走向 。就是如果两个人对着吵架时,这个讨论没有任何进展。 如果一方能够用提问的方式来进行 :“妈,你为什么非得让我嫁给这个人呢?”“妈妈,你觉得这个人的优点有哪些?咱们列举一下。”“有没有一种可能,有人比他更强呢?”“假如有人比他更好的话,你接受我换一个人吗?”当你用提问的方法在不断问她的时候,你发现这个谈话在深入,甚至可以谈到“婚姻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怎样才算是一个幸福的婚姻?”“我们到底应该为什么和一个人结婚?”这样的话题。因为情感不成熟的人惧怕深入地思考,他只希望你快速地按他说的去做,就完了。如果你不能把对话谈得更深,他不会进行深度的考虑。
所以在这一步,我们用提问的方法来引导互动的走向,代表着你掌控了局面,所以你 要学会提问 。在这部分,我推荐大家去学习一本书,叫作《高绩效教练》,那本书教我们怎样用提问的方法来帮助对方考虑清楚一个问题,这可以在家里应用。
第四招是为自己创造空间 。你的能力不够,实在主导不了他,你最起码把自己保护好。
这书里提到一个方法是 幻想 。你回到家,你妈妈突然劈头盖脸骂了你一顿。幻想是什么呢?你在脑海当中感觉她表扬了你一次,你把你妈的话改了,这其实是一种蛮有效的自我保护,就像我们讲的“解离”的方法。你妈妈在骂你的时候,你脑子里想象着唐老鸭呱呱呱呱的声音,说出这样的话,你马上就觉得她的话好像没那么厉害。因为卡通片每天都在家里不断地上演,这都是自我保护。
你还可以表扬他。他骂你,你主动赞扬他。或者实在受不了了,出去转转,“我跑步去了,我走路,我散会儿步”。这都是给自己营造一个空间,这也是一个自我保护的方法。
第五招,是必要的时候你需要制止他 ,就比如他们打孩子,你需要制止,这是不行的,这是你作为一个成年人所拥有的权利。这些都是我们说的设置边界的有效技巧。
不成熟的人会害怕别人的内在体验 。在一个不成熟的人面前,他希望你越透明越好,你的喜怒哀乐最好都写在脸上。在一个不成熟的人面前,他只希望你考上大学就行,不关心你的内心世界。
实际上一个人真正的成熟,是内在的成熟,不是外在的成熟。外在的容貌长大了,长出胡子来了,然后有一份工作、有了孩子有了车,那不叫成熟。内在有了丰富的体验,他有自己的想法,人类历史上大家痛苦的事他也感受过了,他也 学会了怎么去面对那些人生的痛苦,生离死别、生老病死这样的事情,这才是真正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所以, 你得相信内在体验的重要性 。奥斯卡·王尔德讲:“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依然有人仰望星空。” 我没法解决我生活的环境,我可能生活在一个很糟糕的环境里,但是我具备仰望星空的能力,这就是内在体验的重要性。我们之所以读伟大的文学作品,书中的人物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们有仰望星空的能力,有丰富的内在体验。这就是对抗不成熟父母的最本质的东西。
1要试着发现需要警惕的情绪。
比如今天有一丝丝不高兴,如果你是一个麻木的人,你就会随他过去了,不会反省自己的这份不高兴。但要尝试着有内省精神,能洞察自己内在良知,把自己的那个念头拎出来看看,找到自己的内在,这就是发现需要警惕的情绪。
2要有直觉
一个做一件事情做久了,的确会产生一种直觉,这是一种对于长时间经验所得的意识,要关注到自己的这种直觉。
3要有顿悟。
要唤醒你的内在自我,让你活得有觉知。
要在生活中多擦亮眼睛,洗净心灵,多去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发现这些小小的确定的幸福,去体会那一个个美好的瞬间,阳光,落叶,微风。多感受这些生活中的美好,让自己的感情丰富起来,你大脑的脑回路就会变得不一样,会更倾向于放松,愉悦。
具体如何慢慢学会做到这些?
1拥有更加健康的自我概念。
更加健康的自我概念就是了解自己、发现自己很好、也很愿意努力。你看,这三条缺哪个都不行:第一个,你说我发现自己挺好的,所以我不努力了,这是一个固定型的人格,你没有成长;第二个,你说我要不断地努力,但是我不觉得自己很好。你在长期批评自己;第三个,你觉得自己很好,但你不了解自己。你为什么觉得自己很好,没有道理。所以,这是健康的自我概念中最重要的三个特征:了解自己、发现自己很好、也很愿意努力。这三句话甚至可以经常重复。
《论语》当中,孔夫子曾经称赞过蘧伯玉的特使,说老先生在家干吗呢?老先生说:“欲寡其过而不能也”。这就是典型的我在不断地努力,想要让自己变得更好。虽然我知道我的价值,但是我依然要让自己变得更好,这就结合在一起了。
最后,我们讲讲当下的互动改善关系,就是此时此刻听完了这本书,你回去立刻就能做的事是什么。
第一个,把自己看作与他们同样重要的人。我们每个人的价值是一样的,不因为财富的多少、地位的高低、年龄的大小而重要程度不同。“天不造人上之人,天亦不造人下之人。”我们大家是平等的。
第二个,有意识地保持自我联结,无条件地接纳自己。你可能会犯错,人人都会犯错,但是你不能恨自己,你不能排斥自己,你需要接纳。只有接纳了自己,你才能接纳外在的社会、接纳别人。
然后,成为关系的引路人。还记得我们说用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吗?你应该主动地成为关系的引路人,带着大家朝着更好的、更深入的、与情感连接的方向去发展,有点耐心、逐渐改善。别指望说我听完这本书,明天我们全家就变好了,这不可能,要慢慢来、慢慢地发现。
发现、觉知很重要。有时候我们在家里边发飙,突然之间失控,就是失去了觉知。 有觉知的人是不会失控的,如果你明白自己在干什么,知道自己体会着什么,你就不会突然发飙。 但是当你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莫名其妙一股怒火冲上来,这时你就会发飙。所以慢慢来,先从觉知开始。然后,用不批判的方式进行沟通,可以学一下《非暴力沟通》。
然后,接纳过去,展望未来,最后这句话很重要。不要听完了这本书去跟父母吵架,不要说我怎么这么倒霉,这说的全是我,我要去跟我的父母理论,那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接纳过去,就意味着这事已经发生了,这就是你这一生中最合理的部分,你没法改变。你的父母尽他所能了,在他的认知水平之下所能够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这样。他把你养大,最起码他让你健康地活到了今天,能做到这一点对他来讲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因为你不知道他经历过什么,你不知道他小时候是什么样的感受,他为什么情感没法跟你产生联结。
所以你去责怪、去抱怨,都只会让你变得更不成熟。而你要成熟起来,去接纳、去理解、去爱他们,愿意对他们表示感谢,这叫接纳过去。展望未来呢?就是我们一块儿发展、一块儿长大、一块儿成熟。听我们讲书的人,虽然是以三四十岁的中青年人居多,但是我们的听众中也有很多七八十岁的老人家。大家千万不要以为,他们七八十岁了还能改变吗?可以,他们可以变得很好。他们可以通过听书——因为他们视力不太好,看书肯定很费劲——他们可以通过听书改变自己的性格,改变和第三代的沟通方式等等,我们见过很多这样的案例。既然你可以成长,父母也一样可以成长。
最后,这本书列了一个“成年子女的基本权利清单”,这特有意思。你作为一个长大了的孩子,你有哪些基本权利呢?
第一个,叫设置边界的权利。你可以设置自己的边界。
第二个,不受情感胁迫的权利。你可以向我提要求,但你不能威胁我,你威胁我我可以不听。
第三,情绪自主和精神自由的权利。就是我的情绪是自主的,我的精神是自由的,我想想什么样的问题你不能控制我,你不能够告诉我说这样想都是邪恶的。
第四个,选择关系的权利。你可以选择关系,你愿意跟谁生活,不愿意跟谁生活,这是你的权利。
第五个,清晰沟通的权利。把话说清楚、说明白。
第六个,自主做出最佳选择的权利。
第七个,坚持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当然,请注意这不意味着你就不能改变。我们说你有这个权利,别人应该尊重,你也可以坚持。但我要提醒大家的是,你也可以改变,你也同样具备过另外一种生活的可能性。
第八个,平等与受尊重的权利。
第九个,优先考虑自身健康与幸福的权利。
第十个,关爱与保护自我的权利。
这是一个成年子女所应该具备的基本权利,希望我讲的这本书能够安慰到大家,而且能够帮助大家找到一些方法,从曾经受过的伤害中走出来。
如果你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感觉到痛苦,那你的方法一定是错误的
生气和痛苦是两回事
很多孩子太让人生气了,太没招了
比如:不守时,喜欢吃零食,写作业注意力不集中,跟父母对着干,打游戏上瘾
每一件事都让我们无比的痛苦,这时说明你的方法一定是错了
正面管教的英文名:积极的纪律
我们要给孩子一个有纪律的环境,但是积极的正面的有爱的
核心关键词:和善而坚定
给孩子一个和善而坚定的环境,让孩子清楚的知道父母是爱他的,跟着父母能够学会特别多的关于这个社会生存的技能,与他人互动的方法,这就是正面管教的目的
培养孩子的目标:七项感知能力
①对自己个人能力的感知:我能行
②在自己重要关系中的价值感知力:大家需要我
③对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响的感知力:我能影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
④内省的能力:有能力理解自己的情绪,由此做到自律和自我控制
⑤人际沟通的能力:善于与他人合作,并且在沟通协作协商共情和倾听的基础上建立友谊
⑥整体把握能力强,以有责任感正直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各种限制和行为后果
⑦判断能力强,运用智慧评估和判断后果和局面
父母与孩子互动方式:严厉、娇纵、和善与坚定
严厉:佛堂小兄妹调皮遭父母训斥
严厉带来的偏差行为:愤恨、报复、反叛、退缩、责任感缺失、自律性差、
一个人的自律性来自于自尊水平
娇纵:父母没办法,放任自流,以天性为由不管孩子,娇纵的孩子没有自信,因他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边界在哪里。容易有成瘾性人格,因父母给其指导不够多。例:熊孩子踢博物馆文物。
孩子跟成人比感知能力强,但是孩子的解读能力特别差。例:家里有了小妹妹,哥哥发现父母照顾小妹妹多关注自己少,感知到了,但他的解读就是,我要让他们照顾我,于是表现出各种能力低下
父母不是孩子的主人,而是孩子的导师,孩子不知道很多事情的为什么,需要我们给他树立一个边界。
要做到既有边界又不严厉,只能是正面管教
正面管教是否有效:
①是否做到和善而坚定,既让孩子感受到了爱又有边界,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
②有没有给孩子带来归属感和价值感
③是否长期有效(吼叫短期有效)
④有价值的社会和生活技能以及良好的品格
如何做到和善而坚定?
例子:父母要求孩子做一件事,孩子不做,父母要么强力要求,严厉;要么不管他随他去,娇纵;既尊重自己也尊重对方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和善而坚定;
确定一个规则:今后当你不能尊重我的时候,我会暂时走开一下。告知孩子,我不是生你的气,而是不能接受你的做法。我爱你,我愿意和你在一起,当你觉得你能够尊重我的时候,你就来告诉我,我会很乐意的和你一起找到处理你怒气的其它方法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孩子在跟父母学习,如果你能用平稳的态度跟孩子解决问题,孩子很快就会学会
制定规则的过程当中,一定要邀请孩子加入进来。比如玩手机这件事就是公开讨论的。当孩子心中有爱,确定父母是爱你的,不会对在外的游戏装备积分等太在意。由孩子提出解决方法,更容易做到
父母肯定孩子是培养孩子自尊的重要时机。不用长者的角度,而且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感:你今天能帮我做这个事我觉得很开心,因为你做的这个事就叫做“关心”,我能感受到你对我的爱。这能调动孩子对自己行为的价值感
赢得孩子还是赢了孩子?连孩子长大了找什么工作也要你说了算,找什么对象也要你说了算,是不是出国也要你同意,你如果要赢,孩子一定会输。
如何赢得孩子?要让孩子知道父母跟他之间是爱的关系。有任何事都可以问自己的父母,都可以尊重父母的意见。最有效的方法是同理心的倾听,“爸爸小时候也犯过这样的错”
例子打碎杯子:①告诉他自然后果,我们也难过,②不过好在没伤到人,③从这件事我们学到什么?他说可以换个地方玩
把孩子每一次犯错都变成学习的机会
而不是变成谴责的机会。
很多父母急于批评孩子核心的内在是不想和孩子共同承担后果,“我又没做错,我跟他说过了,我教过她了”想跟孩子划清界限。正确的做法是和孩子共同承担错误的结果。急于划清界限是心理不成熟的表现,是我们害怕承担责任,童年的我们习惯于因错误被谴责,我们因恐惧而变成愤怒,这样就可以把责任推给孩子。你让孩子背了这个锅,让他觉得痛苦,但他并没有从这件事上学到什么。他唯一学到的就是别惹我爸,惹了我爸会挨骂,除此之外他并没有学会必要的生活技能。
吃一堑长一智
例子:数学卷子正反面都要看一遍
道歉的三个步骤①承认②和好③解决
简和玛丽吵架的例子
阿德勒14天修复理论:每天为别人做一件事不求回报。
不良行为有四类:①寻求过度关注②寻求权力③报复④自暴自弃
家庭内部权力争夺:父母是监护人,做决定的是父母,但父母要尊重、听取孩子的意见。父母做了决定孩子不会挑战是因为孩子充分相信父母。
四种不良行为童年没有解决好,长大后会不断用在同事、朋友、亲人身上
如何识别不良行为?
从内:关注自身的感受。你感觉恼怒、着急、内疚、烦恼→寻求过度关注;你感觉威胁、挑战、被激怒、被打败→权力争夺;你感觉受到伤害、失望、难以置信、憎恶→报复;你感觉无能为力、绝望、无助→自暴自弃。
从外:你要求孩子停止一个行为,孩子开始停下来了,但没过多久又重新开始了→寻求过度关注;孩子继续并对你言语顶撞→权力争夺;孩子升级为破坏性的行为→伤害报复;孩子表现消极成为一个放任的人→自暴自弃。
解决方法:每一种偏差行为都需要的就是跟孩子建立感情链接。
过度关注→①给孩子任务;②拥抱③创造跟孩子的特别时光④约定一个暗号⑤避免特别的服侍⑥忽略他的行为但不忽略他的人,不要放大他的不良行为
权力争夺→①退出争夺,冷静②咱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③确定自己的行为,原则。而不是孩子的④分清楚逻辑结果和自然结果⑤邀请孩子把底线都列出来⑥要经常对孩子说出爱和关怀(寻求权力的孩子往往是觉得父母不爱他)
报复→①不要还击②始终保持友善的态度③共情④邀请孩子一起商量怎么解决问题
自暴自弃→①需要花时间来训练孩子,比如教他做事情的方法,给他一些简单的任务,等他完成了一点就给他肯定和激励。不要完成一点后又给他更高的要求,因为这会给孩子很强的挫败感,安排足够多的小成功,给予更多肯定,更多的关注他的优点
积极的暂停:事先的约定,当出现僵
有用的小工具:
①积极的暂停,需要经常练 习。让孩子布置自己的暂停区,为了找到一个方式,一个空间来解决问题
②启发式问题(少用为什么)
③表扬他并说为什么
④更多的肯定他的动力和过程,少肯定结果
⑤家庭会议:每周一次,频率不要太高;全体都应该有任务分配,比如主持、计时、记录等;发言有序;决定要在全体一致同意的情况下做出;包括对下周活动的讨论;家庭会议最后一项应该计划下周的家庭娱乐活动;家庭会议应该以一个全家都参与的游戏来结束。
单亲家庭不是失败的家庭,只是夫妻双方有了不同的选择。有没有问题取决于父母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樊登读书·听书打卡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