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诗句劝说两个吵架的人

如何用诗句劝说两个吵架的人,第1张

1 关于劝说的诗句

关于劝说的诗句 1 关于劝说的名言

三天不读书,便觉得面目可憎

书籍是一种工具,它能照亮黑暗的日子,它能鼓励你,使你大胆地走入一个别开生面的境界。

读书会启发一个人对人性、道德的思考。多思考,勤动手,认真做好摘抄,撰写读书感想,这足以使我们陶冶高尚的情操,点燃求学的明灯,擦出思想的火花,开启思考的大门。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与气质,使人高尚。

网络有风险,上网须谨慎。

业精于勤,荒“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若使年华虚度过,到老空留后悔心。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坚持不懈,久炼成钢。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身怕不动,及怕不用。手越用越巧,脑越用越灵。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心二意,一事无成。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熟能生巧,业精于勤。 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构成生命的材料。

荒废时间等于荒废生命。

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

在所有的批评家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

2 形容劝说的成语有

关于劝说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唇焦舌干:说话过多,舌头干燥,嘴唇焦裂。

形容费尽口舌,苦心劝说。 好说歹说:形容用各种理由或方式请求或劝说。

喉焦唇干:喉咙和嘴唇都非常干。形容极力劝说。

口辩户说:户:住户。口头争辩并挨户劝说。

舌干唇焦:说话过多,舌头干燥,嘴唇焦裂。形容费尽口舌,苦心劝说。

说好说歹:①指百般劝说或请求。②褒贬,评论好坏。

停瞋息怒:瞋:发怒时睁大眼睛。停止发怒和生气。

多用作劝说,停息恼怒之辞。 息怒停瞋:瞋:发怒时睁大眼睛。

停止发怒和生气。多用作劝说,停息恼怒之辞。

燕昭市骏:指战国时郭隗以古代君王悬赏千金买千里马为喻,劝说燕昭王真心求贤的事。 作好作歹:比喻用各种理由或方式反复劝说。

做刚做柔:指用各种方法进行劝说。 做好做歹:犹言好说歹说。

指用各种方法进行劝说。 做歉做好:比喻用各种理由或方式反复劝说。

3 中规劝人们要珍惜时间的诗句是中规劝人们要珍惜时间的诗句是苏轼

长歌行(节录) 汉乐府 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浣溪沙 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长歌行》是汉乐府,有很多很多诗句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色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 而东坡先生的《浣溪沙》也有很多首,我只摘了一首,这首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期词的上阕描绘兰溪美景。

下阕以反诘起句:谁说人生只会变老,不能再次变得年轻?然后即景取喻,道出了富有人生哲理意味的诗句:“门前流水尚能西”意思是门前的溪水还能东流转为西行!言外之意,人不应把老视为畏途,只要心态好,老也可变为年轻结句又反用白居易的诗意,再次奉劝人们不要叹息年华易逝,人生也会返老还童的苏轼在被贬中尚能不以逆境为患,唱出如此乐观的曲调,展现了他旷达的胸怀,给人深刻的启示 个人认为你说的长歌行中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处的应该是这几句,我用引号把它们标明了不过仔细品味似乎又不是同一种感觉,你自己去多揣摩吧。

黄州突围题目的含义是指在困境中,不放弃希望,紧握最后的机会和勇气,寻找突围的出路,最终实现了成功突围的壮举。黄州突围是一个历史事件,发生在中国南宋时期的黄州(今属湖北省黄冈市)。这个事件发生在1127年,当时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被金朝入侵攻占,南宋政权陷入危机。黄州突围是指南宋军队在战败后,由将领岳飞率领的约七千名士兵从包围的敌军中成功突围,最终逃到了安全的地方。这个事件被视为中国军事史上的一次重要胜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个事件被认为是中国文化中追求坚韧不拔、奋勇向前的精神象征之一。

黄州寒食帖作者是苏轼。

苏轼的《黄州寒食帖》,是其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这部作品与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共同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

作品赏析

一:从内容上看

北宋著名书法家黄庭坚对此诗做出了评价:“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言下之意,东坡的这首诗和李白的很相似,即使李白在世,也未必能写成这样。吴震启表示,因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重大事件发生,人生也有着不同的际遇,那么诗人的才华和感慨也都不一样。所以,从内容上看这个评价很高。

2、从书法上看

从书法上仔细分析,吴震启认为有几个点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一:写的非常潇洒自如。尽管他的情绪波动很大,但你看他的字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有肥有瘦、有宽有窄、有斜有正,用笔既有中锋又有侧锋,把所有矛盾点放到一起,就能用线把它串起来。这根线就是它的情感,串起的这些字可以称作字字玑珠。

二:节奏美。一般人录自己的诗,写一两首,基本风格都是一致,起伏感没有那么强。东坡写这个作品,是随着他的情绪变化,开始沉稳,越写越激动,写到中间部分,就已经出现了高潮。他的情绪一激动,他的字也大了,开始饱满、恣肆,但是到了最后收尾,又开始慢慢恢复平静。这正好是有一个起伏感,说明诗人不仅情绪上达到了波澜壮阔的境地,他的理性更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创作背景

1080年,苏轼因政治对手的诬告,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团练副使在宋朝是个闲差,因此苏轼在精神上郁郁寡欢,生活上穷愁潦倒。于是,在苏轼来到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他把心中的伤感和悲痛倾泻到笔端,写出了著名的《黄州寒食诗帖》。

作者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

人物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二名苏东坡,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享年64岁,史书记载苏轼身长八尺一寸有余(186cm)苏轼为人豁达心胸宽广,宋高宗朝乾通6年,赠太师。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苏洵的大儿子,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嘉佑二年(1057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二年(1069年),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二年(1079年),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元佑四年(1089年)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市)。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 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王安石、曾巩。(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苏轼生平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阴差阳错地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苏轼起的。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新党势力倒台,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于是年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

俗话说:“京官不好当。”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乌台诗案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李定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

由于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所以苏轼免于一死,但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二年 (1079年),苏轼移任湖州 (浙江省吴兴县),七月遭御史台所派遣的皇甫遵等人逮捕入狱,他们指证苏轼在诗文中歪曲事实,诽谤朝廷。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做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其它诗文中挖出一句二句,断章取义的给予定罪,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本来苏轼是说自己没有把法律一类的书读通,所以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他们却指他是讽刺皇帝没能以法律教导、监督官吏;又如“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说他是指责兴修水利的这个措施不对。其实苏轼自己在杭州也兴修水利工程,怎会认为那是错的呢?又如“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说他是讽刺禁止人民卖盐。总结一句话,是认定他胆敢讥讽皇上和宰相,罪大恶极,应该处死刑。

苏轼在御史台内遭到严刑拷问,他自认难逃死罪。最后终能幸免一死。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蒙神宗的恩赐被判流放黄州(湖北省黄冈县),苏轼被拘禁近百日,后获释离开御史台之狱。后人把这桩案件的告诉状和供述书编纂为一部《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汉书·朱博传》:“是时,兀御史府吏舍百余区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树,常有野乌数千栖宿其上,晨去暮来,号曰朝夕乌。”后世便以御史府为乌府,御史台为乌台。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他们包括御史中丞李定,监察御史里行(御史台的见习史官)舒亶、何正臣等,因此称为“乌台诗案”。

苏轼致祸的原由,除上述的“莫须有罪名”外,据说是因为得罪了当时的宰相王安石。当时人的笔记里曾记载其事。说苏轼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安石不在,苏轼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

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幺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又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问旁人,这是什么鸟叫?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这段记载的真伪已不可考。从史实上看,王安石罚苏轼,错改两句诗似乎不是王安石讨厌苏轼的真正原因。其实质上的原因,当是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所以,苏轼才会在仕途有所不顺。

诗词风格

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我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

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其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台,吐之乃已”。其行云流水之作引发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生活,使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识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 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启发,在黄州惠州儋州等地过上了真正的农人的生活,并乐在其中。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溢清。

就词作而言,纵观苏轼的三百余首词作,真正属于豪放风格的作品却为数不多,据朱靖华先生的统计类似的作品占苏轼全部词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个时期创作的主流。这些作品虽然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却着实反映了那段时期苏轼积极仕进的心态。而后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风貌,也有娱宾遣兴,秀丽妩媚的姿采。诸如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而这一部分占了苏轼全词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间大有庄子化蝶、无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对现实的对政治的不满、歇斯底里的狂吼、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其题材渐广,其风格渐趋平淡致远。

苏轼轶闻

3、东坡肉

苏轼被贬黄州的时候,有著名的《猪肉颂》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著名的东坡肉烹调法了。苏东坡后来任杭州太守,修苏堤,兴水利,深受百姓爱戴。而这“东坡肉”也跟着沾光,名噪杭州,成了当地的一道名菜了。

4、苏轼退房

苏轼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一点积蓄,买了一所房子,正准备择日迁入住,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老妇哭得十分伤心。他问老妇哭什么,老妇说,她有一处房子,相传百年了,被不孝子孙所卖,因此痛心啼哭。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子,就是老妇所说的祖传老屋。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见宋 费衮《梁溪漫志》)

5、吟诗赴宴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6、出人头地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成语出人头地的出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7、家庭聚会

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子由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苏轼却用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8、打饼祭佛

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有一天,他们打面饼吃。二人商量好,这次打饼,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过了一会儿,饼熟了,两人算过数目,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殷勤下拜,祷告一番。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趁二人下跪祷告时,伸手偷了两块饼。苏轼拜完之后,起身一看,少了两块饼,便又跪下祷告说:“观音菩萨如此神通,吃了两块饼,为何不出来见面?” 佛印在帐中答道: “我如果有面,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岂敢空来打扰?”

9、吟诗赏月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金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 “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 “船板拨开,佛印出来,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 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苏东坡拉著着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于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10、东坡鱼

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在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广闻人知的东坡肘子外,苏学士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厨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黄庭坚是中国古代四大字体蔡苏米黄宗祖之一,是苏轼挚友,两人经常以斗嘴为乐)。知道又是来蹭饭揩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右禾。”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次被黄庭坚整了个十足!

11、水果和药

苏轼婚后不久,应邀去黄庭坚家作客,才到那里,仆人就赶来请他马上回去,说夫人有急事。黄庭坚有心讽刺,吟道:“幸早里(杏、枣、李),且从容(苁蓉为一味中药)。”这句里含三种果名,一种药名。苏轼头也不回,蹬上马鞍就走,边走边说:“奈这事(柰,苹果之属、蔗、柿)须当归(当归为中药名)。”东坡居士的才思实在令人拜服。

12、生死一线

苏轼入狱后,神宗皇帝为了试探他有没有仇恨天子之意,特派一个小太监装成犯人入狱和东坡同睡。白天吃饭时,小太监用言语挑逗他,苏轼牢饭吃得津津有味,答说:“任凭天公雷闪,我心岿然不动!”夜里,他倒头睡,小太监又撩拨道:“苏学士睡这等床,岂不可叹?”苏轼不理不会,用鼾声回答。小太监在第二天一大早推醒他,说道:“恭喜大人,你被赦免了。”要知道,那一夜可是危险至极啊。只要苏轼有一点牢骚和吃不香睡不稳的异样举动,危在旦夕。其实神宗皇帝也是糊涂人,派个太监去凭苏轼的才智又怎么可能瞧不出来呢?

14、“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瘦西湖,佛印大师突然拿出一把题有东坡居士诗词的扇子,扔到河里,并大声道:“水流东坡诗(尸)!”当时苏轼楞了一下,但很快笑指着河岸上正有在啃骨头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

15、东坡吃草

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16、对联退敌

北宋时期,宋人率招辽邦侵犯。居心求和的朝廷却引来一辽邦使者,出上联要宋人答对:三光日月星 。如对出下联则撤兵议和。此联看似简单,实不易对。出句的数字恰与后面的事物相符,而对句所选数字对应事物都会多于三或少于三。恰逢回京述职的苏轼,大笔一挥,巧妙对上下联:四诗风雅颂。该对联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因为《诗经》中有“大雅”、“小雅”,合称为“雅”。加之“国风”、“颂诗”共四部分,故《诗经》亦称“四诗”。对句妙语天成,辽使佩服至极。

17、三人对必有我师

苏轼与小妹、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看是四字联,中间却各空一字,小妹建议为中间加字成为五言联句。黄庭坚抢对为:轻风舞细柳 , 淡月隐梅花。苏轼则填: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小妹略一思索,立即响应,填字使之成为:轻风扶细柳 , 淡月失梅花。纵观三人对联,小妹最妙:“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字也较“隐”字贴切,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贴切。

18、其人之计

苏轼挚友佛印。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酒肉。这日,佛印煎了鱼下酒,正巧苏轼登门来访。佛印急忙把鱼藏在大磬(木鱼)之下。苏轼早已闻到鱼香,进门不见,想起当日遭黄庭坚诈戏,心里一转计上心来,故意说道:“今日来向大师请教,向阳门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么?”佛印对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旧句深感诧异,顺口说出下句:积善人家庆有余。苏轼抚掌大笑:“既然磬(庆)里有鱼(余),那就积点善,拿来共享吧”

19、巫山河水

一次,苏轼约其弟苏辙并佛印大师。三人结伴同游,佛印即兴出句:无山得似巫山好。关键在“无”、“巫”谐音。苏辙对上:何叶能如荷叶圆。苏轼听了,对弟弟说:以“何荷”对“无巫”的谐音,固然不错,但改作这样是否更好些:何水能如河水清。佛印与苏辙听了,表示赞同,以“水”对“山”,胜在对仗更加工稳。

0、联气小妹

久未与友谋面的苏轼邀黄庭坚来家做客,小妹见兄长亲自出门迎接,便出了个上句相戏,句云:阿兄门外邀双月。“双月”合为“朋”字。苏轼知小妹是和自己开玩笑,当即对道:小妹窗前捉半风。“半”对“双”,“风”对“月”,甚为妥贴。有趣的是,“风”的繁体字“风”,半风即“虱”,意思是说小妹在窗前捉虱子。小妹气得扭头就走。

21、皛饭与毳饭

苏轼复官后,曾跟黄庭坚乱侃:“我在牢里时,每天吃的是三白饭,照样很香甜,世间美味不过如此!”。黄庭坚奇问什么叫三白饭,苏轼答道:“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这就是‘三白’。”此事说过苏轼也就忘了。一日接到黄庭坚请帖,邀苏轼去他家吃皛(xiǎo)饭。苏轼欣然应约,并对夫人道:“黄庭坚乃当世学士,读书甚多,他这皛饭定是稀珍之物。但等苏轼到了地方发现桌上只有盐、萝卜、米饭,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这被黄庭坚戏弄了。又过了几天,黄庭坚也接到苏轼请帖,邀他去吃毳(cuì)饭。黄庭坚知道苏轼要报复,但又好奇,又想知道毳饭到底是什么,最终还是去了。苏轼陪着黄庭坚从早上海聊到晚上,把黄庭坚饿得前胸贴后背。实在忍不住催问毳饭呢?苏轼慢吞吞地答:“盐也毛(mǎo,(冇,“没有”的意思),萝卜也毛,饭也毛,岂不是‘毳’饭?其实你一直在享用着啊。” 黄庭坚惊愕之后,两人同时大笑。

24、进京赶考

传说宋代苏东坡早年乘船赴考,因途遇风浪,误了开考的时辰。起初主考大人不准苏东坡入场,后来听了苏的诉说,顿生恻隐之心,便口诵一联让他对,若对得出,便破例允他入试。主考官出的联是:“一叶小舟,载着二三位考生,走了四五六日水路,七颠八倒到九江,十分来迟。”苏东坡不愧为一代才子,稍一思索便应声对出下联:“十年寒窗,读了九八卷诗书,赶过七六五个考场,四番三往到二门,一定要进。”出句用顺序,对句用倒序。有情景,有过程,有经历,曲折而不呆板,可视为巧对。

26、不忍心拆散

相传,苏轼请邻居吃饭。桌上有一盘油炸麻雀,一共4只,客人毫不客气的吃了3只,还剩1只。这时,邻居对苏轼说:“还剩1只,你把它吃了吧!”苏轼却说:“我不忍心拆散它们,还是你吃了吧!”

27苏轼与面条

苏轼被贬海南,弟弟苏辙被贬雷州。五月十一日,二人相遇与藤州,惊喜之余到路边小店吃面条,苏轼高旷豁达,处于忧郁的境遇却能随缘自适,转眼之间,已将“粗恶不可食”的面条吃光,苏辙却只吃几口就放下筷子叹气,苏轼开玩笑逗他:“莫非你还想细细品味吗

写作风格

苏轼词风可分三类:

1、豪放风格。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

3、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黄州快哉亭记〉课文深究

一、西陵峡

三峡中的西陵峡从香溪河口起,到南津关止,全长六十六公里。如果单从数字来看,比巫峡长得多,但它实际上并不是一个首尾贯通的长峡,在庙河到南沱之间,还有一段长三十一公里的宽谷—庙南宽谷,将一个峡分为东西两段。西陵峡西段包括兵书宝剑峡、牛肝马肺峡和崆岭峡;东段有灯影峡和黄猫峡。

三峡以滩多水险著称,而西陵峡尤甚。「西陵滩如竹节稠,滩滩都是鬼见愁」。西陵峡六十余公里的航道内,有大小险滩二十余处,平均三公里就有一处。这些险滩,有的是两岸山岩崩落而成;有的是上游来石冲积所致;有的是岸边伸出的岩脉;有的是江底凸起的礁石。险滩处,水流如沸,泡漩翻滚,汹涌激荡,惊险万状。然而近年来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在宜昌市)建成后,这些险滩大都深埋水底,航运条件大为改观了。

 二、文武赤壁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李白〈赤壁歌送别或咏赤壁〉)

李白此诗中所咏周瑜破曹操的赤壁,位于湖北省赤壁市(以前属嘉鱼县,后改属蒲圻县,现又改名赤壁市)的长江南岸的赤壁山。为别于黄州东坡文赤壁,人们又称赤壁市的赤壁为武赤壁或周郎赤壁。除文、武赤壁外,湖北境内被称为赤壁的尚有多处,但都是人们为了附会典故而造出来的,不值得深究。

东坡赤壁位于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城西北的长江之滨。这是一座红褐色的石崖,形状像个鼻子,故称赤鼻山或赤鼻矶。又因它赤色崖石屹立如壁,因此又被称为赤壁。苏轼以前,这里虽已有了若干建筑,但人们只把它当成观赏江景的场所。唐代的一些文人虽然也曾将它与三国时赤壁之战的古战场联系在一起,但毕竟名声不大,只有当它与苏轼连在一起时,才名声大噪。

苏轼于元丰五年(西元一○八二年)来到赤鼻矶,这时他已年近半百。想到年前朝廷与西夏作战的失败,想到年华的流逝,想到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可能也将付之东流,苏轼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千古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阕词歌咏的是三国赤壁之战的英雄人物周瑜。赤壁之战发生在湖北省赤壁市,博学者苏轼不会不知道。但诗歌是为了言情,并非为了考证。正如二赋堂的一副联语所写的:

胜迹别嘉鱼,何须订异箴讹,但借江山摅感慨;

豪情传梦鹤,偶尔吟风啸月,毋将赋咏概生平。

在赤壁怀古中,苏轼无限向往着古代「风流人物」的功业,对自己想有所作为而又无可奈何的境况感到悲哀。

同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泛舟于赤鼻矶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二赋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后世的戏曲、绘画、雕塑等都以其为题材,创作出可观的佳作。清代汪文熙曾说:「不是当年两篇赋,如何赤壁在黄州。」

苏轼在黄州的活动,给赤壁增添了无限风采。此后,游览题咏者日多。清人于是干脆将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沿袭至今。

东坡赤壁的建筑物颇讲究。小小石矶之上,建有一堂、一殿、二阁、六亭,显得井井有条。它们的名称,又多出自苏轼的诗文。二赋亭源于前、后赤壁赋;酹江亭出于「一樽还酹江月」;坡仙亭取意于「羽化而登仙」;问鹤亭取意于「适有孤鹤,横江而来」。这些建筑物中保存着与苏轼有关的文物,足可供雅好者细细赏玩。

现在你如果到黄州快哉亭一游,想一睹长江壮阔的波涛与胜景,你可能会大失所望,因为江水淤塞,江面已退后有一、二公里之远,如今快哉亭前已成一座村落,不禁令人有一种沧海桑田、世事多变的感叹。

三、孙权

孙权(西元一八二~二五二年),字仲谋,汉长沙太守孙坚次子。性度弘朗,好侠养士。即位前,常随兄孙策征战。建安五年(西元二○○年)孙策死,继任吴侯,据江东六郡。在张昭、周瑜等辅佐下,安抚将士百姓,稳定东吴局势。建安十三年,与刘备联合,在赤壁大败曹操。继又联曹反蜀,杀刘备大将关羽,夺取荆州。最后居江东,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黄龙元年(西元二二九年),在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称帝,国号吴,旋迁都建业(今南京市)。

(一)生子当如孙仲谋

后人常用「生子当如孙仲谋」,比喻自己的儿子当像孙权那样有所作为,其典故出自:

建安十八年(西元二一三年)正月,曹操出兵濡须(今安徽省巢县),孙权派水军围攻,捉三千余人,溺水死者也有数千人。孙权令军士数次挑战,曹操坚守不肯出战。孙权亲自乘轻舟,从濡须口(今安徽省无为县)进入曹军营寨前。曹军将领以为是来挑战的,想要出击。曹操说:「这必是孙权来察看我军形势的。」下令军中戒严,弓箭不得妄发。孙权离开五、六里后,又回头击鼓作乐。曹操见孙权舟船兵器整齐,军伍肃静,深有感触地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即刘表)儿子若豚犬耳!」荆州牧刘表为东汉皇族,对当时军阀混战,采取观望态度。刘表死后,其子刘琮软弱无能,曹军南下,不战而降。所以曹操骂他为「豚犬」,意思是像猪狗一样。孙权回营后,送短笺给曹操,上写:「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另纸写:「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对诸将说:「孙权不欺骗我。」遂撤军北还。曹操那时已五十九岁,对那位比他小二十多岁的孙权,不但不敢等闲视之,而且还有惺惺相惜之意呢!

(二)手不释卷

吴国将领吕蒙年轻时不爱读书。有一次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掌管军国大事,应该努力学习以增长才智。」吕蒙以军中事务冗杂辩解,孙权说:「我哪里是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呀!不过应当浏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东汉光武帝在指挥打仗、军事繁忙时,还手不释卷,坚持经常读书。」「手不释卷」典故即出于此。

(三)戏诸葛恪

诸葛恪是东吴的大臣,其父诸葛瑾,字子瑜,是诸葛亮的胞兄,脸形很长,如同驴脸。有一天孙权大会群臣,让人牵来一只驴子,检视了一下驴脸,在上面写了「诸葛子瑜」四字。诸葛恪知道孙权是借此嘲弄其父,但他不以为忤,当场连忙跪下说:「请允许我加两个字。」孙权同意了。诸葛恪拿起笔,在「诸葛子瑜」四字下面写上了「之驴」二字。在场的诸位大臣狂笑不停,孙权欣赏诸葛恪的机智,便将这只驴子赐给他。

四、周瑜

说到周瑜(西元一七五~二一○年),人们便自然会想起三国演义中那个气量狭小,嫉贤妒能,被诸葛亮三气而亡的形象来,

这实际上已将周瑜的形象扭曲了。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市)人。他年轻英俊,风流倜傥,吴中人士都称其为「周郎」。他精通音律,时有谚语曰:「曲有误,周郎顾。」他在少年时即与孙策结成莫逆,其后又成连襟(两人都娶了乔公的女儿)。孙策娶大乔,周瑜娶小乔。这位小乔夫人与周瑜一起南征北战,戎马倥偬,度过了十二年的恩爱生活。她死后,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传说,后世文人歌咏周瑜的诗歌也每每咏及小乔,如杜牧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苏轼的「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周瑜待人「性度恢廓」,老将程普自恃年长功高,屡屡凌侮周瑜,但周瑜每每「折节容下,终不与较」。终于使程普折服,感慨地说,和周公瑾相处,就像喝美酒一样,在不知不觉之中就陶醉了。

更为难得的是周瑜的远见卓识。赤壁之战前,当孙吴集团面对沿江东下的几十万曹军,惶惶不可终日,纷纷主张投降时,周瑜沉着冷静地分析了曹军的四个不利因素:北土未平、不谙舟楫、不习水土、马无藁草,因此虽众必败。这番分析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孙吴统一战线才得以形成。

到了赤壁与曹军相遇之后,果然不出周瑜所料,曹军因不习水土,大都生病,因将士晕船只好将战船连环,让其首尾相接。周瑜果断地采纳了老将黄盖的诈降火攻计。据说黄盖就是在今日的望江亭上,望见曹军船队连成一片而献上此计的。他们驾着几十艘装满薪草膏油的小船,借助风势,冲入曹军船队。「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焰涨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

据说,大战之时,「火烧乌林映赤壁」,烈焰将整个赤壁都映红了。站在赤壁矶头(即赤鼻矶)督战的主帅周瑜,面对「樯橹灰飞烟灭」的胜利场面, 难抑,乘兴写下了「赤壁」二字,镌刻于崖上。不过据后人考证,这两个字是唐代人所刻,因为上面还有唐代道教符文。

周瑜在壮年时代轻轻松松地指挥了赤壁之战,难怪苏轼感慨万端地歌咏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生动刻划出一个风流儒雅、指挥若定的壮年将领形象。

至于诸葛亮,他在赤壁之战中,仅仅充当了一名配角。很多人以为诸葛亮年纪比周瑜大了许多,这种错误的印象可能是受三国演义与平剧的影响,因为小说与平剧中的诸葛亮都是一副老谋深算的样子,而周瑜却是一副英雄少年,雄姿英发的模样。其实诸葛亮比周瑜小六岁,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仅仅二十八岁,可以说是初出茅庐的年轻军师。诸葛亮与周瑜在此次战役中是否合作得愉快,正史并没有留下任何蛛丝马迹。「借东风」一事,纯属小说家附会,「三气周瑜」也于史无稽。但三国演义七分真实,三分虚构的写作体例却使许多人迷惑。

依《三国志•周瑜传》所记,后来周瑜从江陵回江东途中,病逝于巴丘,时年三十六,孙权为之素服举哀。

 五、陆逊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八阵图诗中咏诸葛亮功绩说:「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末句「遗恨失吞吴」,是对蜀汉帝业不成的慨叹。造成蜀汉失去「吞吴」之举的关键人物,便是东吴继周瑜、鲁肃、吕蒙之后的第四位声望颇高、功绩卓著的将领,吴郡人陆逊(西元一八三~二四五年)。

陆逊有才,又有德,有古时祁奚举贤不避仇的长者之风。会稽太守淳于式曾上书告发陆逊「枉取民人,愁扰所在」。陆逊进京见孙权,反称赞淳于式是「佳吏」。孙权很奇怪,对陆逊说:「人家告你状,你为何还称赞他?」陆逊说:「淳于式告我,出于爱民之心,这正说明他是一个好官,我怎么能反过来挟仇诬告他呢?」孙权非常钦佩,更加看重陆逊,将兄长孙策的女儿许配给他,倚为心腹。

西元二二一年,刘备称帝。称帝不久,刘备为替关羽报仇,夺回荆州之地,亲率大军,东征孙权。起初刘备的军队,迅速攻下巫县(今四川省巫山县)、秭归(今湖北省秭归县)。在猇亭(今湖北省宜昌市)设下大本营,前锋到达了夷道(今湖北省宜都市),包围了孙权侄子孙桓的军队。此时陆逊担任吴军的统帅,他采取以逸待劳的战略,避开蜀军锋芒,退出山地,吴军撤到猇亭,与蜀军对峙六、七个月之久。蜀军无法前进,也没有决战机会,刘备又错误地放弃了自己「水陆俱进」的优势,舍水就陆,将水军移到陆地,在山林中扎下连营。时天气渐热,蜀军斗志涣散,士气低落。陆逊采取火攻,火烧蜀军连营四十里。刘备大败,率残军登上夷陵西北的马鞍山据守,又被陆逊击败,险些成了孙桓的俘虏,最后刘备只带少数人马,乘黑夜突围,逃归白帝城(今四川省奉节县)。

因为这个战役的胜利,孙权加拜陆逊为辅国将军,领荆州牧,改封江陵侯。

西元二二八年五月,曹魏大司马曹休中吴鄱阳太守周鲂的诈降计,率十万大军入皖地。陆逊奉命率朱桓、全琮等截击,在石亭(在今安徽省怀宁县、桐城县间)大败曹军,斩获万计。陆逊凯旋,当他路过武昌时,孙权命令用自己的御盖以覆陆逊。第二年,陆逊拜上大将军、大都护,镇守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

陆逊身为将帅不仅有着高超的军事才能,同时有一整套治国安民的谋略。西元二四四年,陆逊入都代顾雍为丞相,孙权给以高度的评价。西元二四五年二月,正当陆逊为相施展治国才能时,由于卷入孙权两子孙和、孙霸争夺太子位的事件中,被孙权遣使责让,陆逊气愤交加,忧郁而死,享年六十三岁。

 六、楚襄王

楚顷襄王为楚怀王太子时,其父被秦扣留不归,楚大臣遂立其为王。即位当年,秦发兵攻楚,大败楚军。西元前二九一年,在秦的威逼下,复与秦结盟。次年,娶秦女。西元前二八五年,楚顷襄王与秦昭王会盟于宛(今河南省南阳县)。西元前二八四年,与秦、三晋、燕共伐齐,夺得淮北之地。西元前二八三年,又与秦会盟。时隔一年,又连诸侯合纵伐秦。西元前二八○年,秦败楚军,楚被迫割地求和,随后,秦将白起连年伐楚,并于西元前二七八年,攻拔郢都,楚顷襄王逃至陈(今河南省淮阳县)。次年,秦又攻取楚三郡。其后,楚顷襄王虽收复部分土地,但国势日下,危在旦夕。在位三十六年而卒。

(一)巫山云雨

后人常用「巫山云雨」、「阳台云雨」、「朝云暮雨」、「为云为雨」、「云情雨意」等描写男女之情,或喻变幻莫测。其典故的来源是:

楚顷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见高唐(楚国宫观名)之上云气变幻。宋玉说那就是朝云,并说道:「从前楚怀王曾游高唐。疲倦之后,白昼休息做梦。梦见一美女对他说:『我是巫山神女,听说你游高唐,所以我来到这里。我愿和你结为夫妻。』楚怀王遂和她欢会。尔后,神女告辞,说:『我在巫山的南面,高峰之上。早晨为朝云,傍晚为行雨。朝朝暮暮,都在阳台之下。』早上,楚怀王果然看到了朝云。于是为她立庙,号称朝云庙。」

原典

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独有云气,崒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王问玉曰:「此何气也?」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宋玉〈高唐赋〉)

(二)曲高和寡

楚顷襄王问宋玉:「你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对吧,为什么大家都不满意你呢?」宋玉答道:「是啊,大家是会不满意我的。从前有一个人在国都唱歌。当他唱下里、巴人时,跟着他唱的有几千人;当他唱阳阿、薤露时,附和的只有几百人;当他唱阳春、白雪时,附和的只剩下几十人了;当他唱更高雅的曲子时,能够附和的只有几个人了。很多人不满意我,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啊!」

后人以「曲高和寡」比喻知音难得,也表示深奥的言论或高雅的作品,能理解的人很少。「阳春白雪」喻高雅作品;「下里巴人」喻通俗作品也出自此典。

原典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什也?」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征,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宋玉〈对楚王问〉)

(三)亡羊补牢

庄辛不满楚顷襄王沉溺声色,不理政事而进谏,楚顷襄王不听。后来,秦将白起攻破楚都,楚顷襄王出逃。于是,楚顷襄王命人召回离楚去赵的庄辛,向他请教挽救时局的办法。庄辛说:「俗话说『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从前商汤和周文王都以百里之地争得天下。如今你悔过自新,也能收复失地。」

后人用「亡羊补牢」比喻出了问题要设法补救,以免再生变故。

原典

庄辛谓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专*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襄王曰:「先生老悖乎?将以为楚国祆祥乎?」庄辛曰:「臣诚见其必然者也,非敢以为国祆祥也。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楚国必亡矣。臣请辟于赵,淹留以观之。」庄辛去之赵,留五月,秦果举鄢、郢、巫、上蔡、陈之地,襄王流掩于城阳。于是使人发驺,征庄辛于赵。庄辛曰:「诺。」庄辛至,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于此,为之奈何?」庄辛对曰:「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臣闻昔汤、武以百《战国策.楚策》)

七、宋玉

宋玉生卒年不详,战国末期辞赋家,楚人。其生平只有在《汉书》、《韩诗外传》、《昭明文选》、《襄阳耆旧记》、《水经注》等书中有零星记载,而且互相牴牾。《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再参照宋玉的作品所述,可知他活动在屈原之后,与唐勒、景差同时。其家甚贫,御冬无衣裘,事楚襄王,但在政治上不敢像屈原那样直谏。

宋玉的作品,最早据《汉书•艺文志》载,有十六篇。现今相传为他所作的〈九辩〉、〈招魂〉,见于王逸《楚辞章句》;〈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五篇,见于萧统《昭明文选》;〈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舞赋〉六篇,见于章樵《古文苑》;〈高唐对〉、〈微咏赋〉、〈郢中对〉三篇,见于明代刘节《广文选》。但这些作品,真伪相杂,可信而无异议的只有〈九辩〉一篇。招魂颇多争议,一般认为是屈原所作。其他如〈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风赋〉等篇,也有人认为不是宋玉所作,不过它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还是相当重要的。

〈九辩〉是一首长篇抒情诗,借悲秋来抒写「贫士失职」的「不平」,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现实的黑暗。诗人的感情是真挚的,但不像屈原那样激烈和执着,情调相对有些低沉。诗中悲秋感怀的主题和借景抒情的手法,对后代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汉武帝秋风辞以下,如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秋思〉,〈夏侯湛的秋可哀〉、〈秋夕哀〉,江遒的〈咏秋〉,湛方生的〈秋夜诗〉,何瑾的〈悲秋夜〉等,都与九辩一脉相承。此后继踵而作者也代不乏人。

〈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等篇,以丰富的想像和铺陈的手法来描绘女性的神情与体貌,在文学史上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这类作品可能渊源于离骚中上天求女的传统,但多佚荡的情思而少讽谕的意味。汉以后如汉武帝的李夫人赋、司马相如的美人赋、曹植的〈洛神赋〉、谢灵运的〈江妃赋〉等,均由此发端;至南朝梁、陈间,更演化为宫体、艳情诗的末流。风赋一篇,以「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作对比,写为政者与百姓之间的生活差别,虽属游戏娱乐文章,但多少带有一些讽谏意味,在写法上对后代作家也有不少的启发性。

宋玉的成就虽然难与屈原相比,但他是屈原诗歌艺术的直接继承者。在他的作品中,物象的描绘趋于细腻工致,抒情与写景结合得自然贴切,在楚辞与汉赋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后人多以「屈宋」并称,可见宋玉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八、景差

景差生卒年不详,战国末期辞赋家。景差为楚王族三姓昭、屈、景中之一姓。裴骃史记集解引徐广说其名或作庆。班固汉书古今人表又说其名或作瑳。他后于屈原,与宋玉同时。据襄阳耆旧传说,他是宋玉之友人,曾事楚襄王,任过大夫。与宋玉、唐勒齐名,在屈原的影响下,形成一个以辞赋见称的文学流派。其作品早已亡佚,故汉书艺文志未有著录。仅见王逸《楚辞章句》收有大招一篇,或题屈原作,或题景差作。但后人多疑而不信。

《浣溪沙五首·其一》原文:覆块青青麦未苏,江南云叶暗随车。临皋烟景世间无。雨脚半收檐断线,雪床初下瓦跳珠,归时冰颗乱粘须。

译文:覆盖着的田畦小麦还没有返青。像云一样的枯叶悄悄地在车轮下飘着。临皋亭云烟缭绕景色奇丽世间少有。雨小了一半的屋檐水滴断绝了,刚刚下的霰粒在瓦片上如珠子般散动。回到房屋里的时候胡须都结成冰了。

《浣溪沙五首·其二》原文:醉梦昏昏晓未苏,门前轣辘使君车。扶头一盏怎生无。废圃寒蔬挑翠羽,小槽春酒冻真珠。清香细细嚼梅须。

译文:清早醉梦昏沉之中还未苏醒,听到门前轣辘的车马之声传来,原来是徐守携酒造访。怎能少了一杯淡酒让我与友人共赴醉乡呢?荒废的苗圃里种着冬天食用的蔬菜,一排排树木叶子青葱,酒器上的酒滴如珍珠般晶莹剔透,咀嚼梅花蕊,品尝到细细的清香。

《浣溪沙五首·其三》原文:雪里餐毡例姓苏,使君载酒为回车。天寒酒色转头无。荐士已曾飞鹗表,报恩应不用蛇珠。醉中还许揽桓须。

译文:身居异地,艰难困苦,雪里餐毡的按道理都是姓苏的人,可幸的是徐守驾车载满美酒前来照顾我,大寒天里脸上的醉容转头之间消散了。

酒宴上还听说朋友已把我向朝廷推荐,如此恩德我无以为报,可惜生活困顿,我作为主人却没有佳肴来招待挚友,在沉醉之中面带愧容。

《浣溪沙五首·其四》原文:半夜银山上积苏,朝来九陌带随车。涛江烟渚一时无⒂。空腹有诗衣有结,湿薪如桂米如珠。冻吟谁伴捻髭须⒄。

译文:深夜下起鹅毛大雪,野草丛上覆满白雪,犹如一座座银山,早晨看到田野里雨雪交加,昔日大江里奔涌的波涛和沙渚上弥漫的水烟,这时间都没有了。

饥饿的肚子里只有诗词,衣服上编织成结,潮湿的柴火像桂木一样宝贵,一粒粒的米就像一颗颗珍珠一样珍贵,谁能和我在寒天里捻着胡须吟咏诗句?

《浣溪沙五首·其五》原文:万顷风潮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樽前诃手镊霜须。

译文:我记不得姑苏万项风潮侵袭田野。只记雪睛江上明亮麦丰收满千车。但我心愿是人饱我的愁自然也无。舞女甩着绿袖子随风绕着柳絮飞,歌女涂抹绛唇喝酒红得似烂樱珠。酒杯之前我暖着手捋着霜白胡须。

扩展资料:

《浣溪沙五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组词作品,元丰四年(1081)冬天作于黄州。第一首写由雨转雪时临皋亭烟雨空濛、田野里麦苗青青的景象;第二首写醉梦醒来时所见的车辘印痕而思前夜二人用翠蔬、梅须下酒的情形。

第三首用汉代苏武啮雪餐毡、东晋谢安为桓伊“揽须”等典故,写自己与徐君猷的交情及自己的感激之情;第四首描写晨起银装素裹、江天一色的雪景,以及自己生活贫苦的状态;第五首写瑞雪兆丰年的愿景,抒发了愿天下百姓食无忧的美好愿望。联章五首为一个整体,写景如画,抒情动人。

联章五首为一个整体,写景如画,抒情动人,将景色美与人性美熔铸一体,极具感染力。作者自己的形象鲜明,尤其是“但令人饱我愁无”的伟大爱民情怀让人动容。语言通俗、口语化,令人感到亲切、谐趣。

苏轼用《浣溪沙》词牌填词共有四十六首,主要涉及怀旧、宴游、赠友、咏物、农村等内容,描写的题材范围广泛。在所有这些词作中,又以吟咏农村题材的联章组词最为著名,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分别在徐州、黄州两地创作的两组联章词《浣溪沙五首》。

这两组词,基本属于“农村”题材,有具体的经历与事件作基础,有强烈的现实感和生活气息。在题材和风格上都当时词体创作传统的一种突破。而对比徐、黄两地的各五首词作,虽然它们有着相同的题材,但在创作背景、情感、思想、风格及联章整体所展示的格调等方面则迥异。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徐州联章的核心主旨是“使君元是此中人”的与民同乐。黄州联章的核心主旨是“但令人饱我愁无”的忧民疾苦,二者比较起来,后者所达到的情感与思想的高度更是前者所无法比拟的。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

一是环境因素。黄州监狱位于江西省黄冈市,气候潮湿,湿度大,空气中的灰尘也比较多,这些都会使得监狱的环境变得比较黑暗。

二是经营管理因素。黄州监狱的管理者可能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善监狱的环境,比如定期清洁、消毒、更换空气过滤器等,这些都会使得监狱的环境变得比较黑暗。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有很多,比如:

1加强管理,定期清洁、消毒、更换空气过滤器等,以保持监狱环境的清洁和新鲜。

2安装更多的照明设备,比如安装更多的灯具,以提高监狱的照明状况。

3安装空调,以改善监狱的空气质量,减少空气中的灰尘和湿度。

4安装窗帘,以减少太阳光的照射,使监狱的环境更加明亮。

5安装玻璃,以改善监狱的环境,使监狱的环境更加明亮。

以上就是关于黄州监狱怎么那么黑的解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两口生活在一起,难免遇到意见不一的时候,吵架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关于夫妻吵架的谚语你知道吗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关于夫妻吵架的谚语,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夫妻吵架的谚语一

 (不详)男以妻为室,女以夫为家。

 (五峰)无梁不成屋,无妻不成家。夫妻恩爱,讨饭不怪。

 (不详)女人家,女人家,离了女人不成家。

 (丹江口)女人是根绳,捆住一家人。家无女人如庙堂,人没媳妇如和尚。

 (云梦)妻少夫,难开步;夫少妻,缺主意。和睦家庭穷也好,恩爱夫妻苦也甜。

 (洪湖)石磙撑门,女人找男人。

 (武汉)歪歪男将能作主,歪歪猫儿能抓鼠。夫妻久别胜新婚。

 (不详)一马一鞍,一夫一妻。

 (襄阳)人无两口懒做活,柴无三块不得着。遮体保暖粗布衣,恩爱相处结发妻。

 (远安)穿衣还是家机布,过夜还是亲夫妇。

 (鄂西)无冤孽不成父子,无恩爱不成夫妻。

关于夫妻吵架的谚语二

 (阳新)阴阳和,雨就降;夫妻和,家道成。

 (云梦)夫妻二人有商量,家庭终日无争讲。

 (远安)烟酒不分家,夫妻不还帐。

 (枣阳)上床夫妻,下床规矩。

 (不详)上床夫妻下床客,出了房门不认得。

 (黄州)夫妻一条船,落难两相帮。

 (孝感)患难朋友义厚,患难夫妻情厚。

 (鹤峰)有菜有酒是朋友,无柴无米是夫妻。

 (鄂西)孝顺儿女,赶不上忤逆夫妻。

关于夫妻吵架的谚语三

 (大悟)吃肉要吃猪肚子,要好不过两口子。

 (不详)亲不过父母,近不过夫妻。

 (不详)家常饭,粗布衣,知冷知热自己的妻。

 (郧县)饥了香,饱了臭;父母高,夫妻厚。

 (嘉鱼)爹是天,娘是地,婆娘老公心肝系。

 (不详)一个鼎锅一个盖,各人妻子各人爱。

 (不详)小来妈头亲,长大妇人亲。

 (武穴)阉鸡尾巴长,马妈亲似娘。

 (浠水)小时娘亲的妈好,长大堂客的胯好。

 (石首)少年夫妻一枝花,人在外头心在家。

 (不详)耳朵两边分,夫妻一个音。

关于夫妻吵架的谚语四

 (当阳)做官的儿子,不如讨饭的丈夫。车子离不得搞勺子把,婆婆离不开老头子家。

 (不详)穿破才是衣,到老才是妻。

 (大悟)甘蔗越老越甜,夫妻越老越爱。

 (五峰)少年夫妻甜如蜜,老来夫妻胶如漆。天有日月同到老,地有夫妻共白头。一日无食,父子忤逆;两日无食,夫妻忤逆。

 (不详)少是夫妻老是伴,一日不见问三遍。

 (仙桃)好夫妻一篙撑上头。

 (不详)公不离婆,秤不离砣,筷子不离筷箩箩。

 (洪湖)八件单衣抵不上一件棉袄,八个儿子抵不上一个老角。

 (不详)吃得好,穿得好,不如两口白头到老。

 (竹溪)娶个婆婆多张嘴,又要柴米又要水。

 (不详)床前多双尖尖鞋,日愁米来夜愁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6766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