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心理师》中,闺蜜吵架互戳痛点,为什么亲密的人最容易吵架?

《女心理师》中,闺蜜吵架互戳痛点,为什么亲密的人最容易吵架?,第1张

《女心理师》中,闺蜜吵架互戳痛点,为什么亲密的人最容易吵架?下面就我们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由于在亲情、爱情等亲密关系面前,我们常常不懂得沟通,即使心痛,也要自己咽下去。

当我们处于亲密无间的关系时,我们可以清晰地表达我们的情感,但是,由于情感压力和情感认知,我们很容易反应一些有害的话语和行为。一段时间里,越是亲密,越是容易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

因此,情绪管理对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人而言都很重要,特别是在亲密方面。这一重要性具有普遍性。想象一下这些亲密关系是否经常出现:

常常埋怨男友,觉得对方对自己不怎么重视;或随意发脾气:如果他真的爱我,真的在乎我,他会不会容忍我的不良情绪?

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特别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产生许多复杂的内心情感。当一段关系出现时,面对亲密的人,我们通常会表现出更多的真实想法。

假如我们不能很好地控制我们的内在情感,那么我们的亲密关系大部分都会遭受长期的伤害。

情感管理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和学习的自我掌握、接受和安慰的过程。但是,由于缺少交流和情感表达的笨拙,我们有时忽略了这些情感表达过程对亲近的人的消极影响。

在争吵中,我们特别激动,常常会觉得心跳加快,接着就会有很多的肾上腺素和头脑膨胀。在这一点上,我们大部分的行为都是由情感而非理智控制的。

因此,我们要尊重这样一种适时的表达,不要说什么都不用想,而是在心境平静的时候,用适当的方式和周围的人沟通,寻求他们的理解,增加他们的理解。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有一种自觉性。

在某种意义上,当我们在关系中占据上风时,我们也许会暂时感到非常快乐,但是那些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也懂得如何照顾别人的情绪。只要我们做得好,就可以接受,不会过分放纵自己的快乐。

原因一:我们有时并没有意识到我们对亲人的期望过高。

  相对亲人来说,我们往往对“别人”更有耐心,更不容易发火。因为我们假设“别人”是不了解我们的,要取得“别人”的了解和配合是需要充分沟通的。但面对家人,我们的耐心就很有限,因为我们认为家人应该是最了解最支持我们的。

  一般来说,确实是越亲近的人会越相互理解和支持。但其实家人并不能在所有的事情上都能点对点的和我们达成充分的理解,这是不现实的,我们自己也并不能够时时理解和支持亲人的需要和想法。

  但是一旦碰到什么事情不顺利,我们常常会想:“别人不理解我也就罢了,怎么你也不了解我呢别人不懂得配合我支持我就罢了,怎么你也不懂得呢”这样越想就会越生气。这都是因为我们对家人期望过高,而有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

  原因二:面对亲人的要求和期望,我们感受到的压力更大。

  相对于不相干的人来说,面对亲人提出的要求和期望,我们感受到的压力更大。这是因为我们心里更在乎他们,我们不希望他们不开心。所以当我们意识到亲人期望的时候,我们如果做不到就产生了让他不开心的风险。

  如果他不开心,我们也不会开心,这就好像在事情一开始发生时,就预订了结果。我们要奋不顾身的投入进去,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于是我们成功的愿望也更加迫切,由此产生的压力也更大。而且这些压力往往是一件一件事情渐渐增长慢慢积累的。单拿其中的某一件事情看,可能都不是那么要死要活的。但是当最后一根稻草压上去的时候,我们可能一下就爆发出来,这是压力的瞬间过度现象。

  但在家人看来,我们好像就是对当前的一件事情发火,这样家人就更加不理解我们的行为了。家人的不理解会让他们无法与我们更加深入的沟通,所以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反而越积越深,我们就越加频繁的爆发,恶性循环。

  原因三:面对亲人,我们往往存在放肆性。

  家庭中,特别是关系亲密的家人之间,是一个相对安全包容的环境。有些时候,我们在外面受了委屈或承受一些压力,没有办法发泄出来,只好到家中进行宣泄。

  这是我们对待家人的时候存在着放肆性,就像孩子面对母亲,这本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令人担忧的是,往往这种宣泄是通过非秩序沟通实现的。在压力下的我们,往往忘记了怎么好好说话。

  我们在宣泄过程中对家人使用嘲讽、歪曲、夸大、贬低、晦暗等等的语言。最后我们的压力得到一定的释放,给家人却带来了伤害。如果家人对我们的伤害进行反弹,家庭的冲突就会愈演愈烈。良好的家庭氛围就毁在了我们的放肆性上。

  原因四:面对亲人,我们有时会陷入单级思维。

  单级思维就是我们在不考虑实际情况的状态下,为自己定下一个目标,并且不顾一切的要去实现,不实现就不罢休,死死的纠缠于这个目的,把自己陷入没实现就不能快乐的死巷子中走不出来。单级思维使我们把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于自己或别人的身上。

  这种思维往往给我们自己和家人都带来极大的伤害。就比如,恋爱中一方会要求另一方说“我爱你!”另一方说,说什么呀,怪肉麻的。然后前者就拼命要后者说,然后自己就开始虚拟,他为什么就不能说声爱我呢他是不是不爱我最后越想越伤心,这就出现自伤现象了。

  严重的还可能向对方发脾气,闹矛盾,这就是他伤了。而可能事实是后者是非常爱他的,只是因为成长环境的原因,不喜欢这种表达爱的方式。其实我们也许可以换个角度想一想,我们明明知道伴侣不喜欢这种表达,但我们还逼着他一定说这句话,让他做不喜欢做的事。

  那我们是不是真的爱他如果我们真的爱他我们会尊重他的表达方式,而我们的这种行为其实恰恰证明了我们不够爱他!

  改善方法:

  1、平心静气。美国经营心理学家欧廉·尤里斯教授,提出了能使人平心静气的三法则:“首先降低声音;继而放慢语速;最后胸部向前挺直。”降低声音,因为声音对自身的感情将产生催化作用,从而使已经冲动起来的表现更为强烈,造成不应有的后果;放慢语速,因为个人感情一旦掺入,语速就会随之变快,带来与说话声音高,容易引起冲动;胸部向挺直,因为情绪激动、语调激烈的人通常都是胸前倾,一旦胸部挺直,就会淡化冲动紧张的气氛,而当身体前倾时,就会使自己的脸接近对方,这种讲话姿态将人为地造成紧张局面,这样会更增加怒气。这三点是颇有见地的经验之谈。

  2、闭口倾听。英国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帕金森和英国知名的管理学家拉斯托姆吉,在合著的《知人善任》一书中谈到:“如果发生了争吵,切记、免开尊口。先听听别人的,让别人把话说完。要尽量做到虚心诚恳,通情达理。靠争吵绝对难以赢得人心,立竿见影的办法是彼此交心,这在吵架中绝对得不到。”愤怒情绪发生的特点在于短暂,“气头”过后,矛盾就较为容易解决。当别人的想法你不能苟同,而一时又觉得自己很难说服对方时,闭口倾听,会使对方意识到,听话的人对他的观点感兴趣,这样不仅压住了自己“气头”,同时有利于削弱和避开对方的“气头”。“风平而后浪静,浪静而后水清,水清而后游鱼可数”,待“风平浪静”后,再来论理,可以避免双方大伤感情,往往能收到理想的结果。

  3、转移注意。传说春秋时期有个蓝田侯叫王述,性格本来十分暴烈。针对这个弱点,他在与人相处时就很注意自控,轻易不为旁人所激怒。有一次,谢无奕气势汹汹地骂上门来,大吵大闹,当着王述的部下说了很多难听的话。王述始终强压性子,默默面壁而立,一声不吭,直到谢无奕离去很久,他才回头问部下“他走了吗”部下回答:“走了好一大会儿。”他长吁一口气,转过身来,继续办自己的事情。王述这种方法是强迫自己在不离开现场的情况下,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以免听对方激烈言辞,防止自己被进一步“激化”。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在愤怒时,往往在大脑皮层中出现强烈的兴奋点,以致造成一时间的“意识狭窄”现象,而且这种有害的兴奋会进一步扩散升级,甚至造成激烈冲突的不堪设想的后果。转移注意的作用是理智地转移兴奋点,主动降温,防止冲突的恶化。

  4、交换角色。卡内基·梅伦大学的商学教授罗伯特·凯利,在加利福尼亚州某电脑公司遇到一位程序设计员和他上司就某一个软件的价值问题发生争执时,建设他们互相站在对方的立场来争辩,结果五分钟后,双方便认清了彼此的表现多么可笑,大家都笑了起来,很快找出了解决办法。在人与人之间的意见沟通过程中,心理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们都希望只有自己是对的,对方必须接受自己的意见才行。然而,由于人们在组织内和生活中所处的角色不同,在处理问题时,往往由于考虑的角度和立场不同而意见各一。如果双方都坚持已见而不能理智地考虑对方意见时,很容易引起冲突。如果双方在意见交流时,能够交换角色而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就会在比较中了解彼此的动机和目的,就会意识到自己的意见是否正确,是否应该被对方接受,就能避免双方大动肝火。

  5、理性升化。电视剧《继母》中,当年轻的继母看到孩子有意与她为难而恶作剧时,一时气愤难忍,摔碎了玻璃杯。但她马上意识到了进一步冲突的恶果,想到了当妈妈的责任和应有的理智,便顿然消除了怒气,扫掉玻璃渣片并主动向孩子道歉,和解了关系。当冲突发生时,在内心估计一个后果,想一下自己的责任,将自己升华到是一个有理智、有豁达气度的人,就一定能控制住自己的心境,缓解紧张的气氛。“忍得一时气,免得百日忧”,合理的让步不仅对事情有大有益处,也会赢得别人的爱戴,退后一步,天地自宽。

    人生奇怪的事,和悖论性的问题很多。关系越亲密越容易冲突,就是一见惯不鲜的悖论现象。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两点:1)攻击性压抑,遇到了适宜的关系场域。这里,我把攻击性压抑,视为个体的容易吵架,即愤怒情绪;把适宜的关系场域,视为安全地带,指父母、亲子、夫妻等亲密关系。这样我们就好理解,为什么人在外与人相处,显得彬彬有礼,而身处亲密关系中就容易吵架?特别是出生于上个世纪初的人,如今都是八九十岁的老人了,他们中不乏“外柔内凶”者,对外人的态度像对待上宾,对待家人像是仇人。

其原因在于,他们从小被禁忌的太多,尤其是正常的需求、感受被压制、被打击,如果反抗,反遭遇更凶的压制。这就是一种成长所需的攻击性压抑。在人际关系发生分歧或冲突时,那些性格外向、急躁、冲动的人,较容易吵架,及时宣泄了攻击性,而性格过分内向、隐忍的人,容易克制或压抑感受(也叫攻击性压抑),但同时,也容易将被压抑的情绪,以吵架等方式,转移到其他对象或地方。亲密关系,成为收纳负情绪最常见的地方,正由于,他们是朝朝暮暮长相处的亲密关系,这给“发泄”提供了必然的密集机会。

人们若针对安全、或隐蔽风险,有俗话说:最危险的地方,是最安全的地方。这反应了人本能的畏惧风险,和躲避风险的智慧。套用这一俗话,人的愤怒情绪,若在外部人际关系中,会因害怕暴怒后的风险(比如,得罪人,或反遭攻击)而“欲发又止”,但若在内部或亲密关系中,却会毫不掩饰、冲口而出,这仍反应了人的智慧:把越危险的事情——攻击性释放,放在越亲密越安全的关系里做。释然怒火,亲密关系域之所以最安全,是因为,愤怒过了,咱们还是亲密关系。当然,太多太久的战火,也是会燃裂关系的。

2)原生亲密关系的投射。精神分析的研究认为,人的依恋模式有四种:你好我不好的自卑型、我好你不好的自恋型、我好你也好的安全型、我不好你也不好的不安全型。人早期的依恋模式,或叫亲密关系模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以后的人际模式。比如,从小在被否定的关系长大的孩子,他的亲密关系则是“我不好你好的自卑型”或叫做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那么在以后的亲密关系中,他会极度在乎对方的态度和看法,也极易产生反控制。

进入成人的恋爱、婚姻关系,若总是吵架,很可能跟他们过去的依恋模式有关,即,投射了他们过去亲密的战火——冲突式关系。我们常看见这样的亲子模式:唠叨的父母--愤怒的小孩,然后发现,这些小孩长大后,在许多人际关系中,都是比较冲动、情绪化,容易发火、吵架的。身处亲密关系就易起战火,很深刻地说明了,人早期受的委屈憋到了又一个亲密关系里,总是会突然爆发,或是间断性地倾泻出来。吵,是过去学会的讲理、出气的方式而已。

形象地说,亲密关系,是装载个人坏情绪的容器,是承接人们原生家庭后遗症的疗养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6815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