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城的顺城街是从明代后期形成的。距今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之所以叫顺城街,盖因当时的街道是顺着城墙走向,一如成都的顺城街,地处明代蜀王府,又叫“皇城”,街道顺着蜀王府的萧墙而建。顺城街历史更长一些的还有西安,有一段在城墙内侧顺墙而成,长度有十多公里。
翻开中国城市史话,凡是见到有顺城街的地方,几乎可以认定为古城。遗憾的是,现在许多城市的顺城街只存名字,城墙不见了踪影。
古城乐山顺城街城墙是在1928年至1929年成为回忆的。清代消亡后,很是乱了些岁月。遍地都是草头王,有枪为王,军阀割据。到了1928年,天下逐渐清朗,成都在这一年正式建市,驻地二十八军的一位师长黄隐当了市长,紧接着,川东万县也称市,杨森做了市长。成都建市后,设立了建设科,发布了一系列城市规则,其中有一条是,不准独轮子的鸡公车在公路上行走,说是怕压坏了公路。
乐山离成都近,消息传的快。1929年10月,乐山首条公路,乐山至五通桥的“嘉桥马路”开工建设。在这之前的1928年,当时的乐山县长(县公署知事)罗纬载巡视后发现,内城墙,拱宸门至福泉门一段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外城墙内上河街、中河街的发展。首先是高大厚实的内城墙把内城外城隔开,特别是内城墙外的壕沟,藏污纳垢,无人治理,既影响了市容环境卫生,也不利于经济发展。
谈到乐山城的内城墙和外城墙历史,先简单梳理一下。乐山是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建城历史超过一千五百年。早期的城市是建设在两河交汇处的大佛坝上,衙门、驿站、文庙等都在坝上。城市临水,历朝历代除了在上游疏导水的流向,同时在临水一边筑起高大的河堤。即便如此,洪水还是经常给这个城市带来麻烦。
到了明代成化年间(1473年),当时的市长魏瀚(浙江余姚人),首先把文庙搬迁到今天老霄顶下的月儿塘。从那之后,乐山城开始逐渐往今天的城市方向发展。内城墙的建设,许多文献都说是从嘉靖年间开始的,其中最重要的文献是明代程启充《嘉定州修城记》,今天的内城墙包括内城的城门洞等正是在1525年开建。到明代万历后期,有诗为证,乐山市长姚汝循(浙江永康人):“把酒登楼思渺然,萧寺昏钟起暮烟。”姚市长已经站在今天萧公嘴的南楼,看着过去大佛坝的城市遗迹感慨万千了。
古代的城市没有多少居民,城市比较袖珍。历史学家说,中国的明代,人口和经济交流发展很快,出现了经济上的资本主义萌芽。一直到清代后期,乐山作为川江航道上的重要节点,小小的内城已经满足不了人口和商品交易需求,许多做买卖的,便紧靠着今天高北门外,修房造屋,或居住,或商铺,一派繁荣景象。
谁知到了清代咸丰年间(1860年)前后,一股由云南起事的“社会动乱分子”,攻陷宜宾、克五通,直接冲向乐山城。住在城外的人一看情形危险,赶紧把细软收好,拖儿带女涌进城墙内,兵勇关闭城门。当时主持城市防守的官员,站在高高的城墙上,觉得城墙下连片的房屋可能成为“动乱分子”隐身的地方,命令城外所有遮挡视线的房子一律拆除。
事情平息后,那些有房子被强拆后的士绅,觉得内城太小了,容不下那么多人,以后如果再遇到“动乱分子”冲击乐山,拆房毁屋毕竟不是办法,于是建议扩大城市范围,再修一道城墙,提议顺利通过,于是,乐山人口中的外城便从草堂寺外的得胜门起,延至嘉乐门,再转角,顺岷江过福泉门,在萧公嘴与内城相逢。史称外城墙。
好不容易修起来的外城墙,仅仅存在了五、六十年时间,沿岷江河的城墙和城门洞,说是不适应航道运输、停泊的需要,逐渐毁弃。
修外城墙的钱采用当时流行办法,抽取厘金。所谓厘金,这是清代对通过水陆交通要道货物设立关卡征收的一种捐税。到了咸丰同治年间一发不可收拾,征多征少任由当地掌权者定,收税的种类也遍地开花,老百姓称之为过路税。这是一个肥缺,官场上有“当一年的县官,不如当一年厘局差。”听说大邑地主刘文彩就是靠在宜宾、乐山收捐发了大财。
乐山修外城墙,专门在东西北几乎所有的城门洞设了收厘金的机构,由主持修城墙的士绅负责,先说好完工后便撤销这收钱的机构。好比今天收高速公路的过路费,永远都达不到管路人的愿望。乐山民众对收钱不透明的事相当不满意,四处告状,于是又从省上派人来监督,依然如故,一说到钱很难找到干净的人。账目不清,缺口大。收钱的胃口越来越大,民众怨气冲天。终于到了同治五年(1866)的五月六号,愤怒的民众对收不完的城墙税生气了,成群结队将收厘金的地方打个稀巴烂。收税的人**逃跑。
回到1928年,乐山罗纬载县长,当时叫知事。一番巡视后,决定要改变顺城街城墙外脏乱差的面貌,建设一条新的上河街(由此看来,凡是主事的,都喜欢搞建设)。于是命令把明代打底建设的内城墙全部推倒,推倒的石头就填到下面的壕沟。可怜这段明代嘉靖年间修筑的城墙,就这样消失了。
说起内城墙外的那道壕沟,注意的人不多,历史上是从拱宸门一直延伸到萧公嘴,应该是这个城市早期的下水道,防贼又排水。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紧挨着较场坝还有一条明代残存下来的壕沟街,有部分完全裸露,壕沟中流淌着城市的污水。
推倒古城墙建设新乐山,这个消息对于早已占据城墙外的各大商号,真是一个好消息。那个时候的上河街、中河街,基本上都是各大商号的地盘,有堆干菜的货栈、堆棉麻布匹的仓库、还有粮仓客栈⋯⋯,许多货栈一直到1949年后收归国有,成为今天棉麻公司的地盘、五金、煤炭、外贸公司等等的宿舍。抗战期间作家叶圣陶到乐山的武汉大学教书,刚到没找到住处,就住在上河街一家货栈。
内城墙推倒后,过去顺城街的边界成了唐僧肉,许多商家开始霸占地盘。这又引起了住在顺城街的人不满。几经周折,最后由知事罗纬载和公安局长应子绎联名发了一个布告,决定在推倒的内城墙旧址上修一道公墙,从拱宸门至福泉门的住户商家,一律不得越过公墙搞建设。
修公墙的钱由住在上、中、下河街靠城墙一边的住户负担,每丈按四十元支付,相对应的城壕旧址归出了钱的人拥有。为了把修公墙的钱收上来,责任分别交给两拨人去执行,都是些有头面的人,包括财大气粗的“德字号”中的德星成、德亨通,还有兴隆泰、美明行等当时的大商号,如果公墙所到之处有人胆敢占地盘又不想交钱的,一律以阻扰、破坏城市公共利益的名义,由公安局拘拿到案关押,还得加倍处罚。
这个布告是民国十八年六月二十五号发布,用产自雅安的石头刻成碑文嵌在公墙上。公墙用片砖按风火墙式样,许多砖片上烧有“民国十八年上河街公建,”“永不建筑摆摊”等文字。其中还有许多交钱细节,正对街的铺面和侧面的铺子交钱又不一样,顺城街面修复的费用也详细的很。反正一句话,领导出主意,民众出钱。
明代后期修筑的乐山内城墙就是这样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堵公墙,后来,那些公墙也灰飞烟灭了。据说还有一小段留存,那里是五金公司的老宿舍,许多工作了几十年仍然住在那里的员工,因为公改私,至今没有享受到分房福利,他们的怨气就不是一段公墙所能表达的。另外,过去的拱宸门一带,出了几个羞花闭月之貌的美女,她们的故事,将是另一篇文章的内容。
一
等我走过许多城市以后,蓦然回首,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标志。武汉的黄鹤楼,湖南的岳阳楼,昆明的大观楼等等。每一座楼都写着不一样的历史,看过听过读过她历史的儿女,不管以后去了哪里,都会循着她的标志找到回家的路。那标志如一盏盏亮起的夜航灯,五彩斑斓美好着我们脚下的土地。
我的家乡一一乐山,古称嘉州,算得上是一座名城。她的建城历史悠久,周边有峨眉山,近旁有凌云山麓的乐山大佛,这些都是世人熟悉的。而有一幢楼,名字叫做“壁津楼”,她曾经在中国的历史地理中大放光彩,勾引许多著名的文人骚客为她留下无数的诗篇。
壁津楼的存在和消失见证了一句成语:沧海桑田。今天我就来讲讲这幢楼的故事。
二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集,据说源自公元前一千多年,那个时候属于春秋战国,其中有一首脍炙人口“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首歌说那些长得漂亮的水鸟选择水边陆地互相嬉戏,一如美女便有帅哥追逐。水边绿洲,成为人类居住首选。乐山人居住的城市,最早应该上推到汉代,遍布乐山市中区的汉代崖墓证明了这一点。
那个时候,岷江河与大渡河的交汇处在凌云山与乌尤山之间的麻浩,而不是今天的萧公嘴。治水的李冰父子正因为两河交汇引起水害,便在两山之间开凿出一条人工河,对河水进行分流。今天尚挂在乌尤山上的四个大字,“中流砥柱”,反映了那个时候的水流冲击方向。
由北往南的岷江和由西向东的大渡河在麻浩汇合,夹角处,形成一大片冲积平原,站在高处看去,嘉城如凤。《乐山县志》云:“凤洲,即今之佛前坝,通称大佛坝。前清初年坝之上游尚有育贤坝。文庙在焉,今成泽国矣。”也就是说,明代末年、清代初期(大约1640年前后),乐山古城的繁华地段还在大佛坝上。两江汇合处,城南有乐山古城最重要的壁津渡口,河对岸是麻浩,通往五通井研方向。
乐山城的网红打卡地,今天已经淹没在水下,我们只能从历朝历代文化人的记述中去寻找。
三
公元707年,边塞诗人岑参当了乐山市长,“官舍临江口,滩声人惯闻”。房子处于两江汇合,听着涛声入眠成了习惯。那时,凌云山的海通和尚正在四处募捐,未来的乐山大佛还得等六年才动工。
骑马奔波征战“轮台九月风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的诗人,“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到小城乐山,事情不多,去往公堂的台阶都长出草来。诗人每天看着凌云山的倒影侵入门槛,睡梦中被滩头水声唤醒。
岑参的诗提供了那时凤洲,后来大佛坝最早的城市布局,当时的市政府和官员住的地方,临近码头渡口,正好在两江汇合处。从此以后,两江汇合处一直与官衙联系在一起了。
第一次提到乐山有江楼的首推大诗人杜甫,那是公元759年前后。他在《狂歌行、赠四兄》写道:“今年思我来嘉州,嘉州酒重花绕楼。楼头吃酒楼下卧,长歌短咏还相酬。”这首诗,郭沫若认为与岑参的风格相近,怀疑是岑参留在乐山的作品。唐代立国289年,一直到山西汾阳人薛能来做市长的公元866年,江楼依旧,“江楼一望西归去,不负嘉州只负春。”
乐山大佛的基建周期冗长,凿建了九十年,建成后的弥勒佛正对着大佛坝,湖南诗人齐己,大约在公元900年前后写给时任乐山刺史欧阳彬的诗中说:“大象影和山面落,两江声合郡前流。”大象指乐山大佛,再次说明了官舍、办公的地理位置。
地处两江汇合处的官舍,什么时候建起了楼?眉山苏洵三父子1059年乘船出川路过乐山留下的诗句。有许多信息,苏洵:“系舟长堤下,日夕事南征。”已经有河堤防洪水了。苏轼有写给乐山收税官郭纶“河西猛士无人识,日暮津亭阅过船。”津在所有的词语解释中,就是渡口的意思,收税官很辛苦,从早到晚守着税亭检查过往船只。
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提到壁津楼,已经是公元1075年,这一年,成都人范镇路过乐山,留下“云埋雪岭铺银界,日射金仙照碧津。”造屋修高楼,在宋代已蔚然成风,早前1044年,湖南岳阳楼在知军滕宗谅主持下重修岳阳楼,邀请大文豪范仲淹写了一篇传世散文,文中的“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人士大夫情怀,传诵至今。
时间到了南宋,诗人陆游来乐山主持工作,他的诗中出现了荔枝楼,后人考证在凌云山东坡楼下,“碧瓦朱栏已半摧,”近代毛西旁与和尚遍能对此意见一致。还有望云楼,万景楼,诗人雨中喝酒要登楼,“江近时时吹白雨,楼高面面看青山。”所谓白雨,乐山土话,一边出太阳一边下雨,是出菌子的季节。还有一个西林院,这西林院值得注意,陆游诗中说:“一邦尽对江边像,试比西林总不如。”并在句末注明,“院门对大像最正。”说明大佛坝上正对大佛坐像有个寺庙叫西林院,建于唐代,由宰相裴彻题写寺名。
很多很多年以后,到了近现代,有个移民国外的老板来乐山投资,他选择大佛坝一角,修了个观佛楼,还从虾蟆口嘉州宾馆架了跨江索道,估计也是读了陆游的诗句想到的招数。可惜时间有问题。
四
出名要趁早,张爱玲说的。
28岁做乐山市长,此人是南宋蒲江人魏了翁,从小聪明绝顶,几岁便入学,过目不忘日读千言的神童。15岁即对大文豪韩愈品头论足,有《韩愈论》传世。1199年考中进士,知嘉定府,新官上任。你看他写给同年进士张方的词:“握手道旧故,抵掌论人才。”羽扇纶巾,书生意气。“船棹汉嘉口,更尽渭城杯。凌云山色,似为行客苦伤怀。横出半天烟雨,锁定一川风景,未放客船开,想见此楼上,阅尽蜀人才。⋯⋯”(张太傅方送别璧津楼再赋)。
从魏了翁写《壁津楼记》我们方知道,壁津楼是1202年左右由游仲鸿修建的。名字是陈谦取的,语出《水经注》。估计修好不久遇上大洪水,仅仅三十年,魏了翁眼中“楼无所存”。于是,魏了翁遵上司之意,在原址重建壁津楼,并扩建加高,上为楼,下为堂。
遗憾的是魏市长只在乐山呆了不到两年便回家守制去了,没有来得及大展更多拳脚。
魏了翁喜欢实干,史书上说他任职之地兴利举才,打击奸吏,以身作则不怕权贵,量才授职,颇有声绩。思想上,魏了翁师承朱熹学说,又把陆九渊的思想折衷进去,提出“心即天,心即理”,心是万物的主宰,是名符其实的中国哲学家之一。
从魏了翁在壁津楼喝酒为朋友送行,大佛坝上可攀、可玩的地方还多,北宋大文豪黄庭坚,曾来乐山游玩,留下许多故事。后人便在大佛坝“州南江外三里”,修了涪翁亭纪念。那时的古城乐山,东对凌云乌尤,两条大江汇流穿过,西对峨眉。1291年杭州诗人汪元量《嘉定府》“郡楼着眼蜀天宽,分得巴江水一湾。大小峨眉相对立,梨花山接海棠山。”诗中的郡楼就是官修的壁津楼。
木结构的房子,不管如何,终究抵不过风霜雨雪,人祸天灾,再加上三五年七八年周期性的洪水。如果还加上偷工减料,损坏、维护,移地重建都是常态。这是所有名胜古迹的命运。
五
地处乐山城南,面对乐山大佛的壁津楼,大红大紫的岁月是在明代的成化年间(1473至1487),以浙江余姚人魏瀚出任乐山知州的12年最引世人关注。先不说他们围绕壁津楼的诗酒唱和,仅举几例:
“危楼百尺枕江城,驻节登临灏气生。”
“两江澄碧映层楼,楼外玻璃万倾秋”。颜正。
“危楼高处与天齐,此日乘闲试一跻。举手却疑探月窟,奋身真若蹑云梯。”吴智。
“四川天府地,三胜在嘉州。杰构临江浒,虚名委道周。⋯⋯运随黄道转,江合壁津流。淸浮明月阁,高拟摘星楼。”魏瀚,《壁津楼步高陵韵》
“壁津楼下魏公堤,几度凭高望眼迷。⋯⋯陈谦已去留遗迹,崔颢重来觅旧题。”潘谦。《壁津楼》
这些生活在明代成化年间的文人士大夫遇上了好时光。历史学家认为,由朱见深担任皇帝的二十三年时间,他平反冤假错案,体察民情,励精图治,算得上明君。
大凡国泰民安的日子,人们总是在各方面都有所进步。以景德镇的陶瓷生产为例,明代成化年出品的斗彩鸡缸杯,一种用于喝酒的杯子,竟然达到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的技艺,成为后世一直模仿,从未超越的极品。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也对明代两个时期的物品崇拜有加,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
2014年香港苏富比拍卖行,曾以28亿元港币的价格,拍卖出一个成化斗彩鸡缸杯,现在这个杯子存放在上海西岸艺术品保税仓库,杯子的所有人是上海收藏家刘益谦。这是题外话。
1473年,浙江余姚人魏瀚从四川崇州调来乐山。一上任便大展拳脚,先抓教育,顺便印了一本唐代诗人岑参的诗集。接着把文庙从经常被水淹的大佛坝旁边的育贤坝迁至高标山下,在魏瀚的力主下,文庙终于有了大的格局和气象。
紧接着就是治水,那是古代官员的首要工作。魏瀚吸取过去大佛坝、育贤坝治水失败的原因,广泛征求当地治水高手的意见。从壁津楼往西,一直延伸到斑竹湾方向。先是在河道中往下深挖八九尺,放上坚硬的来自铜山(大渡河上游)的木头,形成类似木柜的结构。这里所说的铜山木,我怀疑是桢楠木,又叫金丝楠,那是乐山周边的特产。明代迁都北京,支撑大殿的栋梁就是来自于屏边中都镇一带。木柜里面放入大石,密密匝匝,横竖如栉,上面再放上石块,依然横竖相间,层层叠叠。很多年以后,采砂取河卵石的人多有从故河道中挖出类似乌木的宝贝,制作成家具卖大价钱。
河堤的宽度在33米以上,用今天的眼光可以通行汽车了。高四仞,相当于64米,将近四个成年人的身高。河堤长三百九十八丈,大约一千二百多米。堤上遍种柳树,取其根系发达固土连石。魏瀚仍不放心,又在河堤外河道中置入基石支撑。整个工程用的木头、石灰、铁制品以数十万计,施工除了比较专业的千人之外,属下八个县中监狱中巳判刑的犯人,政府提供油盐鱼肉,经过两年多精心施工,大功告成。后人尊称魏瀚主持修建的这一段河堤叫魏公堤,与杭州西湖的“苏堤”相提并论。
壁津楼也趁机得以重建。新楼依然建在大堤之上,下半部分由坚硬的堤岸组成,类似于骑墙的城楼。当然,占地面积是河堤的数倍。内接城区,越过河堤,从大量的诗句文章去分析,壁津楼的高度不少于三四十米,飞檐翘壁,结构精巧,巍峨耸立在城市之南,面对大佛姥爷,背对峨眉仙山,左右观江,浩浩汤汤,这在古代是很壮观的一幢高楼。有明代弘治年间的秀才发出感叹,这么壮观的江楼,必须要有唐代李白的才华方能写出配对的文字: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上面我提到的部分描述壁津楼的诗句,正是魏瀚市长来到乐山工作,各方人士写下的部分作品。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找乐山市市中区编史修志办公室出版的两本书,《乐山历代文集》、《乐山历代诗集》。大凡写乐山,都离不开这两本大作。编辑皆是巳故的毛西旁先生。
六
时光如流水。历史走到明代泓治十年(1497),也就是魏瀚主持修好魏公堤,重建壁津楼二十多年后,湖北人毛骙来乐山当教育局长,在他眼中“壁津楼枕双江渚,⋯⋯登临极目思悠悠。”
到了1528年,乐山几个很有出息的人物,史称“嘉定四谏”。他们对皇帝不尊礼制,和其他一百多位官员,包括新都状元杨慎,提了反对意见被废官定罪。壁津楼依然象一坐温暖的灯塔,召唤安慰着坚持传统祖制的乐山儿子程启充、徐文华、彭汝实、安磐。
“壁津渔火照江城,城下滩声彻夜鸣。”这是杨慎写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杨慎从云南到乐山看望一同落难的几个朋友,他留在乐山城南壁津楼的诗句。“寒笛莫吹杨柳曲,故园回首不胜情。”
如果从岑参到乐山任职住在城南官舍算起,唐、宋、元、明,中间还有一些小朝代,过去了将近八百多年,乐山古城的壁津楼见证了中国历史文化最辉煌的岁月。她的消失是沧海桑田的见证。
明代万历年后期,已经见不到壁津楼的所有文字了。浙江永康人姚汝循担任乐山市长,他的诗中巳经没有城南的只材片瓦,古城巳经从大佛坝退到萧公嘴。“楼前新涨迥浮天,把酒登楼思渺然。⋯⋯孤舟渔火炊寒渚,萧寺昏钟起暮烟。”这时候的楼,叫南楼,旁边是萧公庙。
从此,乐山古城的历史,以萧公庙为支点,向西,是丽正门、育贤门、望洋门、莱薰门⋯⋯,向北则是安澜门、凌云门、紫气门、天禄门、涵春门⋯⋯。
到了清代中后期,大渡河水肆无忌惮,主航道形成两条,一是沿着明代末期建设的城墙,二是在大佛坝之南,大佛坝逐渐堆积,形成许多成带状的沙滩河中坝。
2020年8月的一场滔天洪水,居住在大佛坝的民众被安全转移,大佛坝成为一座空坝。据说,以后的大佛坝将作为旅游热点去开发,诞生一大片了无生趣的仿古建筑。真有那么一天,壁津楼也许会重生。那幢已经消失的古楼,将成为新的城南旧事。
再说几句题外话,民国初期,乐山在瞻峨门外城下修了个西城公园,修了幢楼命名为“碧津楼”,现在乐山凌云山往麻浩路上,有一建筑也叫壁津楼,先是做饭馆,现在不知道干什么用了。那是1978年左右由乐山文化馆的黄高彬、罗伯衡先生主持修建的,地址选在过去川主寺的位置。皆与古代壁津楼不可同日而语。这就好比上世纪八十年代叮咚井因修路被掩埋,然后随便找个地方挖个坑,旁边立上叮咚井的牌子一样的别扭。
当然,他们的初衷也是纪念曾经屹立于乐山城南大佛坝的壁津楼吧。
(备注:本文所有材料都参考自唐宋元明清时期文人雅士留下的诗文译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