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汉族民间歌舞的主要种类有哪些

我国汉族民间歌舞的主要种类有哪些,第1张

有龙舞、秧歌、地龙、傩舞、狮子舞等。

1、龙舞

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或“舞龙灯”,中国传统民间舞蹈之一,在全国各地广泛分布,其形式品种的多样,是任何其他民间舞都无法比拟的。

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已出现以数人集体祭龙求雨的文字;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的记录中已有明确的各种舞龙求雨的记载;此后历朝历代的诗文中记录宫廷或民间舞龙的文字屡见不鲜。

直至现在,龙舞仍是民间喜庆节令场合普遍存在的舞蹈形式之一。龙舞最基本的表现手段是其道具造型、构图变化和动作套路。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信奉的祖先;龙舞是华夏精神的象征,它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合力、奋发开拓的精神面貌,包含了天人和谐、造福人类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人在吉庆和祝福时节最常见的娱乐方式,气氛热烈,催人振奋,是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

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秧歌

秧歌是中国(主要在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极具群众性和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的类称,不同地区有不同称谓和风格样式。

在民间,对秧歌的称谓分为两种:踩跷表演的称为“高跷秧歌”,不踩跷表演的称为“地秧歌”。近代所称的“秧歌”大多指“地秧歌”。

秧歌历史悠久,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介绍的民间舞队中就有“村田乐”的记载,清代吴锡麟的《新年杂咏抄》中明文记载了现存秧歌与宋代“村田乐”的源流关系。 

2006年5月20日,秧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地龙

地龙舞是清代流传下来,预祝来年风调雨顺的象征 ;将制作精美的小龙缚于长凳之上,由三名男子各举一凳腿,奔跑跳跃、翻转作舞于喧天锣鼓之下的《板凳龙》,是黄河以南省份被人喜爱的龙舞形式。

此外,把龙体分为若干“段”或“节”的《段龙》、《五节龙》;由一人独自戏耍,留存于苏杭和川北,小巧的“苍龙”、“纸龙”。

还有为人鲜知,延续于浙江沿海渔村,几乎没有龙形而呈船状的“首饰龙”、“十八档龙”等等,真是异彩纷呈、数不胜数。春节期间,这些飞舞在汉族广大地区品种各异、形态离奇的龙形,充分显示着龙的传人悠久的历史与浩瀚的文化。

4、傩舞

在传统的华夏文明中,"傩"是历史久远并广泛流行于汉民族中的具有强烈宗教和艺术色彩的社会文化现象它起源于汉族先民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巫术意识。

傩的起源与原始狩猎、图腾崇拜、巫术意识有关。周代傩纳入国家礼制。先秦文献记载,傩礼是希望调理四时阴阳,以求寒暑相宜,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国富民生。

汉唐时宫廷大傩仪式隆重,并传入越南、朝鲜半岛和日本。北宋末期宫廷傩礼采用新制,傩向娱乐化方向发展。元蒙因信仰不同,傩礼受到排斥。

明代恢复过宫傩,清代宫廷不再举行。但《论语·乡党》中记载的"乡人傩"一直在民间延续,并与宗教、文艺、民俗等结合,衍变为多种形态的傩舞、傩戏,至今仍在我国广大农村流行。

以江西、湖南、湖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安徽、山西、河北等省遗存较多,各地分别有“跳傩”、“鬼舞”、“玩喜”等地方性称谓。

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表演。傩舞表演时一般都佩戴某个角色的面具,其中有神话形象,也有世俗人物和历史名人,由此构成庞大的傩神谱系,“摘下面具是人,戴上面具是神”。

傩舞是赣傩的主要表演形式,素有中国舞蹈"活化石"之称。傩舞伴奏乐器简单,一般为鼓、锣等打击乐。傩舞的组织称为“傩班”,成员一般有八至十余人,常有严格的班规。

傩舞常在傩仪仪式过程中的高潮部分和节目表演阶段出现,各地的傩舞节目丰富,兼具祭祀和娱乐的双重功效。

2006年5月20日,傩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狮子舞

中国《狮子舞》自汉代由西域传入的假形舞蹈。新春之际在霹雳炸响的爆竹声中“舞狮”,逐渐成为人们避邪免灾、吉祥纳福不可或缺的形式。

形态可掬、温文尔雅,以表演戏球、踩踏板,与人亲昵似猫的“文狮”和矫健迅猛、虎视眈眈,以高难杂技性表演为主的“武狮”,基本成为北、南两方风格廻异的两种“狮舞”形式。

——汉族民间舞蹈

最流行的扇子舞《开门红》简单好看。

《开门红》是一首催人奋进的曲子。道具五种:红灯笼,花纸伞,粉红纸扇,大红长绸扇:先由两名演员呐喊“开门红”,紧接着18名演员身着嵌有“中国结”的白色唐装,手提红灯笼一涌而上,三横队;随着激越的节奏挥舞灯笼,人人脸上都流露出一种幸福和喜悦。

由12名演员分别从两边出场,一个甩红色手巾花,一人持**小花纸伞,两两一对,纵队,倒八字型。伴着舒缓的旋律,走优美的秧歌步,台面展示中国民族文化韵味,人人流露出中国人的自豪。

高潮段,18名演员挥舞大红绸扇,在刚柔相济的动作中,演绎出红红火火的一片美好,红红火火的一片辉煌。结尾造型是以红灯笼为中心,向台位的一点、三点和五点放出三条射线,舞蹈在红红的浪潮中结束。

中国民间传统舞蹈—扇子舞

扇子舞,又称扇舞,泛指以扇子为主要道具的舞蹈。它是中国民间传统舞蹈形式之一,汉族、哈尼族、朝鲜族等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都形成了各自风格不同扇子舞。

扇子舞属于人类乐舞的一种,而人类乐舞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巫术活动,它成熟较早并取得了独立的艺术地位。扇子很早就应用到中国古代宫廷和民间乐舞艺术之中,发展成为一种表演性的乐舞形式。

 5胶州秧歌

 一、胶州秧歌文化背景知识介绍

 胶州秧歌俗称"跑秧歌",是流传在鲁南胶县一带的一种民间广场歌舞。胶州秧歌由"跑场和小戏"两部分组成。胶州秧歌中对每个角色的舞姿和动律都有其独特之处,如扇女在舞蹈表现上具有舒展的特点,小嫚具有婉转的特点,翠花具有泼辣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欣赏到胶州秧歌女子舞蹈的风格所表现出的舒展大方、热情灵巧的内心状态和优美的舞姿特点。

 二、山东胶州秧歌舞蹈欣赏知识介绍

 胶州秧歌在舞蹈中的体态特点表现为"三道弯",也就是说我们欣赏胶州秧歌时会发现女子舞蹈动作都具有"三道弯"的特点。它的舞蹈审美特点表现为:拧、碾、抻、韧。同时由于它的舞蹈动作在步法上非常丰富,大多是双膝略弯,腰部拧动,所以在表现上需要演员的身体具有整体的协调能力,脚下要具有拧劲儿,膝部要有粘劲儿,腰部要有扭颈儿,手臂要有抻劲儿,只有将这些舞蹈动态要求全部做到位,才能完整的表现出胶州秧歌的舞蹈风格特点。朋友们怎么样,听起来感觉很难吧事实上也确实很难,在专业的舞蹈院校,胶州秧歌这个教材大多在高班才会开设,因为它的训练比较见功夫耗时间,所以没有一些舞蹈基础,想要表现好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是很不容易的。

 6安徽花鼓灯

 一、安徽花鼓灯文化背景知识介绍

 花鼓灯是我国淮河流域,特别是淮北一带农村十分盛行的民间歌舞艺术。从风格特点上看,它是从地方灯会、社火风俗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花鼓灯舞蹈艺术形式具有综合性特点,它包括舞蹈、歌唱和小戏三部分,它们在形式上又相对独立,它们的特点表现为:①歌时不舞,舞时不歌。歌与舞的结合是否能有机和谐。②具有自娱性和表演性相结合的特点,③其伴奏乐器是打击乐:大锣、花鼓、小钹、大钹、小手鼓组成。扇子和手绢是花鼓灯表演时的主要道具。

 二、安徽花鼓灯舞蹈欣赏知识介绍

 花鼓灯舞蹈在体态动律上多具有拧、倾的特点,以及强调演员身体在拧、倾状态运动中形成的三道弯。现今在我们的舞蹈节目中所使用的动作大多都是安徽花鼓灯民间流派凤台和怀远两派"小花场"中的舞蹈部分,后来经过专业舞蹈工作者的加工提炼又选取了其中鲜明而有特色的"大兰花"、"小兰花"和"架子"三种类型人物中的"风摆柳"、"单拐弯斜塔"和"三回头"的基本动律以及其它步法和架子的基本动作。

 我们欣赏安徽花鼓灯舞蹈主要应该从三个方面观察一名舞蹈演员在舞蹈时表演的优略。首先,我们要观察这名演员在舞蹈中小腿快速捣动和急刹的控制能力,是否能够体现"溜得起,刹得住,灵活多变的舞蹈动律。其次,我们要看这个演员舞蹈时身体"拧、靠、旋"的体态特点。最后,我们要看这名舞蹈演员在舞蹈表演时对节奏的把握力,以及身体重心移动时的幅度,动作的速度等。当然,最重要的是看这名舞蹈演员内心的感觉是否丰富,是否能将花鼓灯"细腻、端庄、优美、利落"的审美风格特点体现出来。"

 7东北秧歌

 一、东北秧歌文化背景知识介绍

 我国最早的秧歌产生于中原一带,后来传到东北地区,由汉满两族人民共同培育使它发展起来的。清朝顺治年间"杨宾"在《柳边记略》中曾有记载:"上元夜,好事者辄扮秧歌。"由此可见,东北秧歌的流传和发展至少有三百年历史。

 在我国东北地区有三种类型的秧歌形式:

 1、高跷秧歌

 2、二人转

 3、地秧歌。

 秧歌表演常用的道具是手绢和扇子,也有用其它道具的,如:手玉子,等…。东北秧歌的音乐也很有特点,其中唢呐和小钹为常用的音乐伴奏乐器。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可以概括为:"稳中浪",这正是对东北人民粗旷质朴的精神素质、性格心理和生活情趣的艺术概括。

 二、东北秧歌舞蹈欣赏知识介绍

 汉族的东北秧歌舞蹈形式中,主要是以走相、稳相、鼓相、手巾花(具体的舞蹈训练内容的名称)来体现舞蹈风格的。欣赏东北秧歌我们要从舞蹈演员的脚步动作看起,要看这个演员从身体上表现出的一种自下而上的协调美,也就是这个演员是否在舞蹈动态上体现出了由脚下的踢步带动上身的扭摆和腕部的绕花的一种协调性。欣赏东北秧歌的另一个重要点是:看手巾花的表演技艺。手巾花就是我们大家在生活中常说的"手绢",在舞蹈中手巾花不仅是一种技艺的表现,它更是表达情感的主要手段之一。舞蹈中常以不同的手巾花耍法和节奏变化的处理来表现不同的人物性格。它既可以用优美的"片花"(手巾花的一种耍法)表现大姑娘的秀美和羞涩,又能以灵活脆快的"小燕展翅"(一种舞蹈动作和手巾花的结合舞蹈动态)表现小姑娘的俊俏和泼辣手巾花是舞蹈表演中突出变现力的主要环节。当然,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在舞蹈中看演员的内心节奏感的把握和身体的控制能力。总之,优秀的舞蹈演员总能将舞蹈表演的收放自如,让观众在舞蹈欣赏中目不暇接。

 8傣族

 一、傣族舞文化背景知识介绍

 傣族人民生活在亚热带地区,由于天气湿热,又生活在“宁静的田园”中,人们不喜欢激烈的活动,所以舞蹈动作较为平稳,仪态安详,跳跃动作较少,节奏大都为2/4拍连绵不断的节奏型,舞蹈基本动律多为腿保持半蹲状态,重拍向下,双膝在弯曲中屈伸、动作,以屈伸带动身体颤动和左右轻摆;脚多为脚后踢,踢起时快而有力,落地时轻而稳,这种律动不仅模拟孔雀行走时的步态,还颇像大象在森林中的漫步,具有一股内在的含蓄健稳的力量美

 口舞姿造型的“三道弯”和“一顺边”两者融合后形成多种柔媚线条的组合,体现出傣族舞蹈特有的安详、舒缓的规律特点舞姿“一顺边”来自于人们的劳动生活,如傣族姑娘挑水,挑谷,扬场劳动时的步态和形态又如农家活中,手拿特大的蔑扇风筛选谷时,手、脚、身体一致,都顺着一个方向,因而在舞姿造型上不仅有三道弯的特点,也具有“一顺边”之美,孔雀舞、鼓舞、鱼舞、大鹏鸟舞、鹭鸶舞、戛朵等,

 二、傣族舞蹈欣赏知识介绍

 纯底色大边距大段内容

 为傣族舞蹈伴奏的重要乐器是“象脚鼓”,在傣族,从3、4岁的幼儿到古稀老人,没有不会击打象脚鼓的。象脚鼓的高级演奏者,不单纯只是打鼓的乐师,同时必定是一名优秀的舞者。因为傣族舞者所能呈现出的表演水平与鼓手的演奏关系密切。作舞之前舞者和乐师一般没有合练,完全靠相互之间的感觉进行默契的配合与表演。击鼓乐师因熟谙舞蹈,会依舞者水平的高低选择和不断变换鼓点的节奏、速度,以至引导舞者亮出高难绝技。在恰当场合,乐师也会参与到舞蹈中来,用手的指、掌以及用拳、肘、头、脚各部位,敲打出各种摹仿自然界多种音响的鼓声技艺高超者,一槌下去,鼓音之长可以将中式上衣的扣襻全部解开,再击一槌,又可将扣襻全部扣上。乐师有时身跨长约80公分小象脚鼓,边击鼓边进行舞蹈。他们的舞姿灵活、欢快,跳跃性强,是青年男子表现个人鼓舞水平和技艺的极好形式

陕西各地的民间舞蹈,种类和形式较多,其有名者如下:

一、安塞腰鼓

腰鼓为民间舞蹈中常见的活动,古往今来一直不绝于世。至今,陕西民问,特别是陕北一带,青少年男女一有空暇,他们腰间斜跨带子,系上腰鼓,两手各执小木棍,于前后左右击打,并有锣、钗相敲配合,“嘣一嚓嚓”之声清脆响亮,格外入耳悦目。陕西各地学校、团体,每遇节日,青少年组织演出腰鼓,是最引观众赏目的,而陕北安塞腰鼓,则是独树一帜的佼佼者。

安塞地处边关要塞,古代为兵家必争之地。据传,守望者发现敌情后,即用腰鼓报惊。后来,它逐渐由报惊工具转化为娱乐形式。安塞腰鼓在明清以后的数百年来,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逐渐形成了一套独有的表演风格,其动作豪迈矫健,鼓点遒劲有力,有气吞山河之势。其舞蹈动作有“十字步”、“平侧蹬”、“双腿蹬”、“三角阵”、“四方阵”、“野马分鬃”、“白虎甩尾”、“青龙摆尾”、“凤凰展翅”等花样和程式。在年节、喜庆、集会时,腰鼓是最显眼的舞蹈。1951年在北京天安门前演出时,观众云集,齐声喝彩;1952年在布达佩斯“世界青年和学生联欢比赛”中,曾获得特别嘉奖;**《黄土地》、大型电视系列片《黄河》均有录相;1986年获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大奖;1988年在全国农民运动会开幕式上又获好评。

二、洛川蹩鼓

陕北洛川民间舞蹈中的蹩鼓,别具一格。相传,由秦、汉时军士操练发展而来的。这种边蹦边跳边打鼓的活动,已扎根民间,代代相传。表演时,鼓手头戴武士巾,上扎英雄花,身穿战服,背插靠旗,腿系云纹战裙,扎绑腿带,脚蹬战靴,胸前横挂二尺面宽的圆鼓,边蹦边击,激烈猛狠,队伍变化多端,时分时合,整齐有序。1989年9月27日“世界旅游日”庆祝活动在西安举行开幕式,洛川蹩鼓的精彩表演,受到中外观众的热烈欢迎。

三、牛拉鼓

陕西咸阳市的“牛拉鼓”,为民间鼓舞中的独特项目。

“牛拉鼓”表演时,两只牛身披红彩,各拉一车,上置大鼓,鼓手背向前方,面向后面数百名锣鼓手,边敲边作指挥鼓,落音铿锵,回音相配的锣鼓声响彻云空,鼓手个个身着彩装,头戴白巾,腰系彩带,前后呼应,配合默契。每逢大型庆典或节日,“牛拉鼓”为必演的节目,使观众一饱眼福。四、蛟龙转鼓

“蛟龙转鼓”是陕西民间民俗活动的独特项目。它流行于乾县王村乡一带,以其粗犷豪放、完整优美的色彩和表演,成为享名省内外的民间打击乐艺术活动。

据传,明代大王村一个叫梁梅的宦官,神宗万历二十一年(1593)告老还乡,曾组织过多种娱乐活动,其中“蛟龙转鼓”就是他亲自教习的。数百年来,这个传统节目,扎根于民间,完善于民间,历久不衰。每年到正月十三日,大王村各锣鼓队,从各条街道边打边行,最后汇集于村东“三义庙”前,对阵擂打,热闹非凡。

“蛟龙转鼓”乐队一般有六锣、七鼓、十四铙,另有两人吹长号,一人指挥,共30人。乐器以饰有“蛟龙”图案的大鼓为主,打时常有跳跃、旋转等象征“龙腾虎跃”的舞蹈动作,故名“蛟龙转鼓”。

其具体打法,分坐鼓、转鼓两种。坐鼓演奏时,鼓在前排,锣插期间,铙在后排,号排两边;转鼓演奏时,鼓摆成梅花形,铙、锣、号均成弓形站在后排。全乐鼓分三段:首先,长号引鸣,随后锣鼓响应,若“蛟龙”摆头,渐露水面,故称“蛟龙出海”;第二段为“潮”,擂鼓者按节拍舞动擂鼓,当此时,人在跳跃、旋转,鼓捶和铙上下翻飞,乐队如月,“蛟龙”狂舞,故称“蛟龙翻背”;第三段,节奏渐缓,乐声平和,称为“蛟龙入宫”。“蛟龙转鼓”音调高亢粗犷,节奏激烈紧张,具有振奋人心、激励向上的气魄,表现乾县民俗激昂豪放的气概,与其它民间鼓乐的《风搅雪》、《十样景》、《闪电铙》相比,独具风格。

1956年,“蛟龙转鼓”参加本县会演;翌年,参加“陕西省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荣获集体一等奖;1982年5月,参加咸阳地区“秦腔音乐会”,被评为优秀节目;同年10月,在“西北五省音乐周·长安音乐会”演出,又一次获得好评。

五、云垛

流行于陕西省扶风县的民间舞蹈“云垛”,相传已有千年以上历史,源自汉代汉族节日游艺,因小巧灵活,便于制作,便代代相沿。表演时,参与的青少年男女,均按古代人物扮演,穿作红绿不等,但成双成对,多至数百人,步踏乐曲,翩翩起舞。每个扮演者,脚面上结扎一个横形梅花状彩云,手执火把或花扇,碎步前行,如仙女驾云而舞。

“云垛”是群体舞蹈,演出时按广场、路途、白天、黑夜等情况区分。在广场演出,其套数有“掏八字”、“雁南归”、“扑四门”等;平时演出,按一般舞蹈表演进行。各种表演,都有锣鼓伴奏,并配合龙灯、竹马、狮子等社火项目。

六、跑鼓

流行于陕西麟游县的“跑鼓”,是汉族传统的鼓舞之一。

表演时,场内架大鼓两面,两个鼓手身着武士衣裤,头戴包巾或武士帽,边舞边到鼓前打鼓,打鼓的鼓点,要和锣、铙、钗配合默契,浑然一体。鼓手击鼓时,由慢到快,由缓到紧,都按一定的节拍进行;到激烈处,不但铙钗拍打变化多端,锣声插空相配,而且出现号子喊声,一阵接连一阵,声声互相呼应,气氛浓烈而不乱调。

七、转鼓

流行于陕西西府凤翔、岐山、千阳、扶风等县市的转鼓,以场面大、气氛浓烈而著每。

表演时,一般挑选10~20名鼓手,准备18~20面大鼓,由其中一个鼓手任总指挥,众鼓手把鼓摆成一圈,几十名锣、钗手环立周围(随乐器数定人),鼓手打鼓,众锣手、钗手呼应配合,边拍边舞,雄伟壮观。

鼓手多为技艺超众者,他们的鼓点有正打、倒打、定位打、转圈打等多种打法;锣、钗手也有配合拍打的锣钗点。

扶风县揉谷石家的“转鼓”,是西府名享一时的表演单位,建国后多次赴地区、省城西安演出。

八、牛虎斗

“牛虎斗”是一种民间舞蹈娱乐活动。陕西周至县的楼观镇、哑柏镇、马台乡等地的“牛虎斗”,较各地有名。

表演时,由两名男青年分别身披仿牛仿虎的衣罩(如毛皮一般),模仿牛、虎动作,你争我斗。仿虎的动作,一般有“四大势”、“八小势”、“二十四个平阳势”;仿牛动作有“望月”、“趔叉”、“舔背”、“吃草”、“挖耳”、“缩叉”等。这些动作,看似粗笨,但活灵活现,逗人喜爱。

周至县的“牛虎斗”,建国后曾多次赴北京和省城西安演出,获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一、二等奖,并被电视录相。

九、三山刀

流行于陕西榆林地区的“三山刀”,是一种民间舞蹈与国术相结合的娱乐形式,曾于1988年赴莫斯科参加国际民间艺术联欢节。

表演时,由七名男演员头戴钢盔,手执形如山状的大刀,进行各种连打、对打等刀功舞蹈,其舞姿犹如戏剧中武生对打,列势不同凡响,优美舒畅,引人注目。

十、霸王鞭

“霸王鞭”多流行于陕北榆林、绥德、佳县、吴旗一带。民问相传,这是明代百姓称颂李自成革掉苛捐、不纳粮的一种歌舞。长久以来,由陕北流传至关中一些县。有不少地方,民间男女青年经常逢集会表演,但以陕北榆林最有名。

“霸王鞭”用杉木或较好的木条制成,涂以红色,两端系有小铁环或铁键,舞蹈时敲打身体上下左右各部分,发出不同的声响,显得格外清脆、和谐;有些地方,男女人数均等表演,但也有不拘人数的,男青年打鞭,女青年配以竹板敲打之声;可几路纵队,也可以双人行进,边打边舞边跳,并有锣鼓配合。

舞蹈种类有:民族舞、爵士舞、拉丁舞、芭蕾舞、街舞、现代舞。

1、民族舞

民族舞也叫民间舞,泛指产生并流传于民间、受民俗文化制约、即兴表演但风格相对稳定、以自娱为主要功能的舞蹈形式。中国民间舞是中国舞的一个分支,创立是在20世纪50年代初,有效的考察、搜集、整理散见于民间的各民族舞蹈,通过加工再创作。

2、爵士舞

爵士舞(Jazz Dance),爵士舞是一种充满活力与创造性的个人即兴表演。是一种急促又富动感的节奏型舞蹈,是属于一种外放性的舞蹈,不像古典舞和芭蕾舞所表现的一种内敛性的舞蹈。

3、拉丁舞

拉丁舞(Latin dance)分为国标拉丁舞和拉丁风情舞(即民间拉丁舞)。国际标准拉丁舞又指体育舞蹈,分为伦巴、恰恰、牛仔、桑巴和斗牛五支舞;协会分为世界体育舞蹈联合会(WDSF)和世界国际标准舞总会(WDC)、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CBDF)、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CDSF)等协会。

4、芭蕾舞

芭蕾舞是一种欧洲古典舞蹈,芭蕾舞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即女演员表演时以脚尖点地,故又称脚尖舞。芭蕾舞是用音乐、舞蹈手法来表演戏剧情节。

5、街舞

街舞是体育与街头表演相结合的舞蹈,它以身体动作舞蹈为基本内容,配合街舞风格的音乐,单人或集体配合,是既有娱乐健身作用,又有表演性的体育运动。

6、现代舞

现代舞(Modern dance),是20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一种与古典芭蕾相对立的舞蹈派别。其主要美学观点是反对古典芭蕾的因循守旧、脱离现实生活和单纯追求技巧的形式主义倾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1174870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8
下一篇2023-12-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